一、关于我省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立军,王庆[1](2021)在《陕西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研究——以2019年度为例》文中认为教育部自2017年起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工作,这是逐步完善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全面提高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以受委托起草陕西2019年度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报告为契机,我们对本年度全省所有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报告进行了全面研究,总结、分析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成果和存在问题,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监管和服务,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提供了工作和政策建议。
许金灵[2](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民教育培训研究 ——以云南戛洒镇为例》文中指出十九大的召开,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三农”工作做出了重大决策部署,倡导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满足亿万农民的期盼,让农民的主体地位得以突显,实现农民职业化发展。特别是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培养人才要靠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尽快解决人才短缺的途径之一。目前,在民族地区开展的农民教育培训,由于条件艰苦、农民文化水平低等因素的限制,降低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实效。本文选取云南省戛洒镇这个边疆民族特色小镇为例,以人力资本理论、可行能力理论及终身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文献分析,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对戛洒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运用SPSS23.0分析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探究戛洒镇目前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提出解决戛洒镇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对策。本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乡村振兴战略下戛洒镇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及与当地农民访谈可知: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高、农民学历普遍偏低、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不足;教育培训的内容较少、形式单一;教育培训主体多为政府部门,师资多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第二个部分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戛洒镇农民教育培训的问题剖析。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针对戛洒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问题,从政府部门、社区及农民个体三个层面可以归纳出以下问题:教育培训意识淡薄;教育培训内容不全面;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教育培训资源不丰富;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待加强。第三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出解决戛洒镇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对策建议。从政府、社区及农民个体的角度出发:提高教育培训意识;充实教育培训的内容;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丰富教育培训资源;加强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张丹[3](2021)在《小学体育课在线教学开展与趋向研究 ——以承德市中心城区小学高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春,全球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全世界大约有143个国家,全国性的关停了学校,近11.84亿学习者受到了影响,其中67.7%以上是在校学生。突发的疫情,将教与学的主阵地,从实体课堂转移到了线上,瞬间触发了全球性的大规模在线教学的实战。我国各省市纷纷出台政策,推动各级各类在线教学的广泛开展,也给广学大一线教师教学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顺利开展在线教学,提升在线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学校、社会及家长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基于上述背景,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承德市小学高年级体育课程在线教与学状况为切入点展开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借鉴范晓玲教授的《小学生学习行为综合评定量表》李建军教授的《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成熟量表,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筛选题项。采用软件spss25.0及Excel对分析整理后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学数据分析及跟踪处理。研究以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城区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在线教学为研究对象,预调查中发放50份问卷,回收50份有效问卷。在正式调研中,共发放问卷328份,回收有效问卷328份。根据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分析了疫情防控期间承德市小学体育课程的在线教学,与线下面对面教学之比较,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在线教学的发展策略与趋向究竟如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疫情期间,承德市小学高年级体育在线课程开设,积极响应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号召,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为广大小学生群体提供了丰富多样,可供选择,覆盖面广泛的优质在线教学资源。2.当下,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不断为在线教学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推动了在线教学的发展,并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3.在线教学的顺利开展和优势的充分发挥表明,必须锤炼一支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体育教师队伍。4.在线教学重构了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培养和育人的新模式。5.在线教学过程中存在任课教师经验不足,理念意识模糊的现象,课堂实效性亟待提升。并提出以下建议:1.小学体育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和推进在线教学与育人规律的深度融合,全方位地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和任务。2.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优化服务。3.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提升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能力。4.思考在线教学常态化。充分利用在线教学灵活性、扩展性、可重复性的优势,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的转型发展。
岳俊辉,王悦[4](2020)在《干部网络教育提质增效的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干部网络学院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国际、国内、省内形势的变化,给我省干部培训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干部网络教育强内涵、树品牌、提规模、上档次已势在必行。提升干部网络教育质量的策略在于创新培训与教学模式、强化优质特色资源建设、完善激励与考核机制、构建网上互动教学平台、升级平台版本优化功能等。
孟志远[5](2021)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网络技术发展和移动终端多样化,学习者得以随时随地获取互联网中的学习资源,泛在学习逐渐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学习样态。泛在学习所带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鲜明变化冲击着人们对传统学校、校园和教师的概念,渲染出学校教育将在泛在学习冲击下消亡的可能性。但应当明确,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够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中承担主要的教育任务且至今未变,是因为其教育供给始终依据学习者个体需求和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而调整。学校的存在对于人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作为千百年来始终担负着核心教学任务的场所,很难会在数字时代中被基于网络环境的泛在学习所取代。与泛在学习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前者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存在极易受到冲击的薄弱之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应当思考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学校,重新审视学校教育,重新规划学校教育供给的问题。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在进行了相关文献阅读与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并结合调查研究与访谈,围绕学校应在教育供给方面进行怎样的变革才能适应孕育泛在学习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这一问题,先后梳理了泛在学习的内涵,泛在学习引发的学习者对学校的新需求,以及泛在学习为学校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回溯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历史,描述学校教育供给现状,明确了学校教育不会为技术变革所动摇的价值坚守,以及学校教育之于泛在学习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从价值导向与变革路径方面提出了学校教育供给的变革策略,从而为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供给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导向与可参照的实践路径。本研究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对相关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研究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泛在学习”、“学校教育供给”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进而明确了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并依此选取了理论分析、比较研究、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的第二部分描述作为万物互联时代新学习样态的泛在学习。首先回溯了泛在学习的概念来源——泛在计算,以及支持泛在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其次描绘了泛在学习的特征,如提供高度技术化的学习体验,实现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以及面向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特征等。泛在学习对学习者多方面的支持催生了学习者对学校教育知识教学质量、人际交往机会、个性化成长服务以及数字化教学手段的新需求,各种来自学习者的新需求进一步为学校教育带来知识教学、人际关系、现代学校标准育人模式以及学校存在方式的挑战。研究的第三部分梳理学校教育供给的历史与现状。将符号与文字的创造使用、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发明应用、视听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界定为对学校教育供给变革产生推动作用的四种技术力量。进而梳理学校教育供给面临的四次变革进程中社会对劳动者需求的变化:由掌握农耕技术以满足物质生活转向满足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而后进一步多样化专业化,至今已形成更多元的创新型劳动者需求。同时,学校教育供给由早期具有明显阶级性的教育供给、工业化时代统一的标准化教育、将视听技术充分应用于学校教学培养社会紧缺人才,转向当前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合作、探索能力,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为导向实施的供给。研究的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的价值。首先结合第三部分对学校教育供给变革历程的梳理,总结出学校教育之所以传承千年且仍具有核心教育价值的原因,包括学校中“百年树人”的德育坚守、传道从师的师生联结以及共生并育的生长环境等亘古不变的内涵。学校教育所传承的珍贵财富与泛在学习相比自然具有诸多优势,体现在学习者隐性知识习得、非认知因素培育、现实环境创设以及学校教师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等方面。其次,对学校教育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了解学校教师与管理者、学生、家长以及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对泛在学习及学校教育的主观认识。研究的第五部分提出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策略。在理论导向方面,学校教育供给的变革应以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和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知识技能的掌握,求知精神的生成,合作能力与领导力、科学精神与创造力、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文精神以及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素养的生成为目标。在实践方面,学校教育供给应从学校课程资源、校园空间、学习者培养方式、学校教育供给主体和学习者的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教辅机构教学资源的变革;室内学习空间和室外活动空间的改造;育人模式的循证化,教师身份的大众化,教学手段的智能化;学校与社会、家庭、自然的教育供给功能、责任、环境的联结;学习者学习评价内容、手段、方式、主体等方面的变革。研究的最后一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研究问题的总结和结论的梳理,指出本研究所作访谈的代表性不高、个人写作视角局限、教育供给变革策略的可行性未得到验证且普适性较弱等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
林立泉[6](2020)在《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认为继续教育是关系建筑业行业、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提高建筑业从业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大力加强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面向全体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加快建筑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是加快建筑业发展转型,提高建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手段。随着建筑业发展形势情况的变化,如何制定和调整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政策,加强建筑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影响和推动福建省建筑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福建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方法。本文首先阐述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围绕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体系构建、培训方式、资金保障、改革措施等进行文献综述,提出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对从业人员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在分析福建省建筑业发展及从业人员队伍素质状况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分析福建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运行体系并进行SWOT分析,结合对福建省建筑专业技术人员和建筑工人等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与研究,对照福建省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分析本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相关原因。随后,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继续教育经验进行了归纳梳理,提出借鉴国外加强继续教育法律保障、贯彻终身教育学习理念、提供教育经费保障等继续教育开展成功经验改进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最后,针对福建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四个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照本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围绕加强法律和经费保障、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推行执业实名制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等提出相关对策,并就改进调整福建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模式提出建议,为加强福建省建筑业人才素质培养提供参考。
李红霞[7](2020)在《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话题,老年人口的增多,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使我们必须把人口老龄化以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作为重要议题来研究。在这样的形势下,老年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积极老龄化”的提出顺应了这一趋势,在这一视域下深入探究老年教育,可以为老年教育找到不一样的切入点,使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本文以“积极老龄化”为切入点,对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进行研究,先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然后围绕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发展策略这几部分内容展开论述。本文一共包括五个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讲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概述。介绍本文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以及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教育的意义。文章涉及的主要概念包括:积极老龄化、老年教育以及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老年教育。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能够使课题研究思路更加明晰,研究内容更科学。终身教育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参与理论和生命教育理论。理论的引入是为下文的内容做理论上的支撑。第三部分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对老年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阐述,说明了研究老年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必然要做的事,同时也对老年人实现生活幸福和生命价值有重要的作用。为下文的展开做必要的铺垫。第四部分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阐述现状对我国老年教育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为提出问题做内容上的铺垫,接下来从观念、管理体制、经费、相关法律、课程内容和教育形式七个方面来分述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策略。这一部分是根据上文阐述的问题,提出发展策略。以国家、政府和教育机构为主体,围绕“健康、参与、保障”三大支柱,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使老年人在“健康、参与、保障”三方面都达到最佳的状态,生活更加幸福,生命更有意义。
孟幻西子[8](2020)在《黑龙江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作出了深刻改变。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网络技术不仅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军事局势的发展动态,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方向以及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途径。按发展形势来看,观念形态发展的方向、舆情导向的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略都将落在互联网上。由此可见,广大思政工作者若要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坚持德育为先”的会议精神,就要致力于教育理念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心逐步延伸到网络空间上来,在网络空间构筑出文化高地,保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水平。近年来黑龙江省各高校加大网络建设与管理力度,抓工作格局、抓阵地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如何克服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规避网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依旧是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还需要长期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本文共分为绪论、理论概述、现状分析、寻找对策四个部分对黑龙江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本文在综合考察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深入探究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对其进行研究,正确审视和分析了黑龙江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目前黑龙江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高校主流媒体对大学生吸引力强、思政工作者广泛运用即时通讯工具说服力强、思政教师探索思政理论网络课堂感召力强三个方面。但因为教育主体政治意识淡化和自我提升意识缺乏、忽视教育客体特点与忽视网络道德与法律教育、教育内容过分注重意识形态教育与忽视人文关怀、教育评价缺乏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四个原因,对应地存在着教育主体能力素质不能满足网络教育发展需要、教育客体政治意识淡化和网络行为失德、教育内容忽视大学生网络困扰与教育内容枯燥、教育评价效果反馈渠道缺失四个问题。最后根据前文研究基础,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黑龙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从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价值引领、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有效措施,解决对应问题,从而切实提高黑龙江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促进黑龙江省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王新,王冬,毛曲功[9](2020)在《河北省实施“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成为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河北省实施有效的"互联网+教育"扶贫模式,需要准确把握"互联网+教育"的特点及其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以此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改善我省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教育现状,推动教育资源的创新性流动,提高广大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促进全省教育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王依然[10](2019)在《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加剧了人们对新知识的需求力度。广播电视大学通过40年教学工作的经验积累,已经成为服务我国终身教育、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组成力量。但是面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新的形势和环境,广播电视大学在办学和转型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现实困难。2010年,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提出了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新目标,随后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大学掀起向开放大学转型的浪潮。开放大学在国家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何能够成功转型,特别是部分地市级电大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仍需提供更多理论与实践参考。本文以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分析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并重点分析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办学定位模糊、招生形势严峻、教学环节未彰显开放大学特色、师资队伍未达到开放大学需求、开放大学的非学历教育未受重视。进而对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转型面临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客观原因有:办学相关立法滞后、政府管理缺位;主观原因有:管理体制与开放大学不匹配、教学质量评估监督不到位。最后,提出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主要对策有:明确开放大学办学定位、完善相关教育法规、健全管理体制、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办学特色、拓宽办学领域。
二、关于我省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我省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研究——以2019年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
二、2019年全省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类型与层次 |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基本情况 |
1.在籍学生数量 |
1)职业统计情况 |
2)按学科统计情况 |
2.招生数量 |
3.毕业生数量 |
4.师资队伍 |
5.教学点 |
(三)非学历教育基本情况 |
三、2019年陕西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
(一)规范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和政策 |
(二)严把站点设置,积极促进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站点管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
(三)促进专业结构性改革,切实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和指导 |
(四)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持续深化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五)强化社会服务,大力推进非学历教育 |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等继续教育学术研究成果丰富 |
(七)助力“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发展 |
(八)支持第三方组织建设,发挥行业管理作用 |
四、当前我省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个别高校对高等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
(二)校外教学站点规范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 |
(三)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
(四)专业设置与管理有待规范 |
五、推进陕西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和政策建议 |
(一)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
1.深入推进新时代继续教育专业建设。 |
2.扎实落实继续教育教学环节各项工作。 |
3.大力加强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
4.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
5.加强违规办学行为治理,提高继续教育社会认可度、满意度。 |
6.发挥行业协会职能,建立广泛参与、多方协作的继续教育大格局。 |
7.建立健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
(二)有关政策建议 |
1.完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法规政策,指导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行为。 |
2.加强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建设的指导。 |
3.加强对陕西继续教育的指导支持。 |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民教育培训研究 ——以云南戛洒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由与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章 云南戛洒镇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云南戛洒镇的基本概况 |
一、云南戛洒镇的自然经济状况 |
二、云南戛洒镇的人口、文化事业情况 |
第二节 云南戛洒镇农民教育培训调查结果分析 |
一、云南戛洒镇农民基本情况 |
二、云南戛洒镇农民教育培训情况 |
三、云南戛洒镇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成效分析 |
四、云南戛洒镇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需求及影响因素 |
第三章 云南戛洒镇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教育培训的意识淡薄 |
一、从农民自身角度出发 |
二、从社区工作者角度出发 |
三、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出发 |
第二节 教育培训内容不全面 |
一、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内容欠缺 |
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内容不足 |
三、教育子女的培训内容缺失 |
第三节 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
一、教育培训运行机制不规范 |
二、教育培训保障机制不完善 |
三、教育培训评价机制不科学 |
第四节 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 |
一、教育培训对象的侧重性不足 |
二、教育培训的参训农民有限 |
三、教育培训的形式比较单一 |
第五节 教育培训资源不丰富 |
一、教育培训教材的缺乏 |
二、教育培训设备不完善 |
三、潜在资源利用不充分 |
第六节 教育培训师资待加强 |
一、专职教师队伍匮乏 |
二、民族师资队伍不足 |
三、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
第四章 云南戛洒镇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提高教育培训意识 |
一、从农民的自身角度出发 |
二、从社区工作者角度出发 |
三、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出发 |
第二节 充实教育培训内容 |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训 |
二、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
三、开设教育子女的培训课 |
第三节 完善教育培训机制 |
一、规范教育培训运行机制 |
二、健全教育培训保障机制 |
三、构建教育培训评价机制 |
第四节 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
一、加强重点群体的教育培训 |
二、扩大农民教育培训的范围 |
三、促进教育培训形式多样化 |
第五节 开发教育培训资源 |
一、创编实用性教材 |
二、完善教育培训设施 |
三、整合生成性资源 |
第六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一、完善专职教师制度 |
二、挖掘当地民族师资 |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政府报告类 |
二、外文文献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期刊论文类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致谢 |
(3)小学体育课在线教学开展与趋向研究 ——以承德市中心城区小学高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在线教学 |
2.1.2 在线教学行为 |
2.1.3 在线学习行为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在线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
2.3.1 在线教学的内涵与价值 |
2.3.2 在线教学的优势 |
2.3.3 在线教学的基本特征 |
2.3.4 在线教学的可行性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承德市中心城区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在线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
4.1.1 承德市落实国家部署针对在线教学出台的政策与措施 |
4.1.2 承德市小学体育课在线教学活动筹备 |
4.1.3 承德市小学体育课在线教学的平台与资源共享 |
4.1.4 承德市小学体育课在线教学的师生互动 |
4.1.5 承德市小学体育课在线教学实施与管理 |
4.2 承德市小学体育课在线教学教师教学分析 |
4.2.1 教师教学评价 |
4.2.2 教师教学意愿分析 |
4.2.3 教师自我效能感分析 |
4.2.4 教师整体满意度分析 |
4.3 承德市小学体育课在线教学学生学习行为相关统计分析 |
4.3.1 学生在线学习行为的统计分析 |
4.3.2 男女学生在线学习行为比较 |
4.3.3 独生子女学生在线学习行为比较 |
4.3.4 五六年级学生在线学习行为比较 |
4.4 承德市中心城区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在线教学评析 |
4.4.1 承德市中心城区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在线教学的成效 |
4.4.2 影响承德市中心城区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在线教学因素 |
4.5 承德市中心城区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在线教学发展策略与趋向 |
4.5.1 高度重视,落实信息技术的应用 |
4.5.2 加强教师在线教学技能实践,完善教学设计 |
4.5.3 深化教育改革,结合课程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
4.5.4 完善教学平台建设,优选教学资源 |
4.5.5 开展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4.5.6 在线教学逐步融入体育课堂 |
4.5.7 体育在线教学走向趣味化 |
4.5.8 体育在线教学过程中发挥大数据作用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在线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在线教学现状——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C 小学高年级体育在线教学教师满意度调查表 |
附录D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线学习行为综合评定量表 |
附录E 关于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在线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专家效度检验 |
附录F 承德市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访谈提纲 |
致谢 |
(4)干部网络教育提质增效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干部网络教育提质增效的现实意义 |
二、干部网络教育提质增效遵循的原则 |
(一)以学员学习为中心的原则 |
1.紧密围绕干部教育主题 |
2.努力满足学员学习需求 |
3.切实搞好学习支持服务 |
(二)发挥网络教育优势的原则 |
1.数字化资源:课程资源内容丰富 |
2.网络云学习:培训学习方式灵活 |
3.网络教学新模式:从单一到丰富多样 |
(三)强化素质能力提升的原则 |
1.提高政治站位 |
2.领会上级精神。 |
3.了解省情省况 |
(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原则 |
1.及时反映前沿科技成果 |
2.实时解析国际国内形势 |
(五)办出省市地域特色的原则 |
1.办出品牌:打造高端名课精品优课 |
2办出特色:开掘省情相关课程 |
3.办出亮点:加大时政要闻热点解读 |
(六)保证安全稳定运行的原则 |
1.专职团队高效运行 |
2.三级管理形成系统 |
3.定期培训安全维稳 |
4.课件审核严格把关 |
5.三级保护平台安全 |
三、干部网络教育提质增效的实施方案 |
(一)创新培训与教学模式 |
1.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 |
2.优化分级分类教学模式 |
3.提升专题网班培训效能 |
(二)强化优质特色资源建设 |
1.打造一批高端名课与精品优课 |
2.开发聚焦中心工作的重点课程 |
3.开发河北地域文化的特色资源 |
4.充实干部应学爱学乐学的课程 |
(三)完善激励与考核机制 |
1.强化过程管理,完善考核办法 |
2.应用好考核结果,创新管理制度 |
3.引入激励模式,提升学习效度 |
(四)构建网上互动教学平台 |
(五)升级平台版本优化功能 |
(5)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泛在学习:万物互联时代的学习样态 |
第一节 泛在学习概念与发展溯源 |
一、概念溯源: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泛在计算 |
二、发展溯源:始于20世纪初的现代教育技术 |
第二节 泛在学习样态特征 |
一、提供高度技术化的学习体验 |
二、实现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 |
三、面向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特征 |
第三节 新学习样态催生对学校教育的新需求 |
一、对知识教学质量的需求 |
二、对人际交往体验的需求 |
三、对个性化成长服务的需求 |
四、对数字化教学手段的需求 |
第四节 新教育需求为学校教育供给带来的挑战 |
一、泛在化知识对学校知识教学的冲击 |
二、虚拟化交往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冲击 |
三、个性化需求对标准学校模式的冲击 |
四、数字化学习对学校存在方式的冲击 |
第二章 学校教育供给: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推动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四次浪潮 |
一、人类社会发展变迁与学校教育变革 |
二、变革性技术、社会形态与学校教育供给的关系 |
第二节 符号与文字初创使用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
一、从口耳相传到符号与文字的产生 |
二、以满足物质生活为目的的劳动者需求 |
三、具有明显阶级性的学校教育供给 |
第三节 造纸印刷技术发明应用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
一、造纸与印刷技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
二、以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为目的的劳动者需求 |
三、工业生产催生统一化的学校教育供给 |
第四节 视听技术发展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
一、视听技术发展提高信息传播速度 |
二、多样化专业化的劳动者需求 |
三、视听教学为新形式的学校教育供给 |
第五节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普及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
一、快速迭代与丰富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
二、面向信息社会活动的新型劳动者需求 |
三、融合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学校教育供给 |
第三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供给:传承与优势 |
第一节 学校教育传承的珍贵财富 |
一、百年树人的德育坚守 |
二、传道从师的师生联结 |
三、共生并育的生长环境 |
第二节 学校教育之于泛在学习的优势 |
一、学习者隐性知识习得的优势 |
二、学习者非认知因素培育的优势 |
三、学校现实环境创设的优势 |
四、学校教师育人功能的优势 |
第三节 泛在学习与学校教育供给的关系:基于访谈的结论 |
一、中小学教师与管理者的观点 |
二、高校教师与管理者的观点 |
三、高校学生的观点 |
四、学生家长的观点 |
五、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的观点 |
第四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策略(上) |
第一节 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价值指向 |
一、以学习者与社会需求为导向 |
二、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求知精神 |
三、培育合作能力与领导力 |
四、培养科学精神与创造力 |
五、培育全球化时代人文精神 |
六、培育数字时代信息素养 |
第二节 学校课程资源的变革 |
一、重设显性课程教学内容 |
二、强化隐性课程育人价值 |
三、丰富教辅机构教学资源 |
第三节 学校校园空间的变革 |
一、调整室内学习空间 |
二、丰富室外活动空间 |
第五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策略(下) |
第一节 学习者培养方式的变革 |
一、育人模式的循证化 |
二、教师身份的大众化 |
三、教学手段的智能化 |
第二节 学校教育供给主体的拓展 |
一、学校与社会的功能联结 |
二、学校与家庭的责任联结 |
三、学校与自然的环境联结 |
第三节 学习者学习评价的变革 |
一、从重知识到重素养:评价内容的变革 |
二、从纸笔化到智能化:评价手段的变革 |
三、从封闭式到开放式:评价方式的变革 |
四、从多元化到多维化:评价主体的变革 |
结语 |
一、研究问题与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及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访谈提纲 |
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6)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建筑产业现代化内涵与特征 |
2.1.1 建筑产业现代化内涵 |
2.1.2 建筑产业现代化特征 |
2.1.3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必然趋势 |
2.2 建筑产业现代化与从业人员素质发展 |
2.2.1 建筑产业现代化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
2.2.2 建筑产业现代化对从业人员素质发展要求 |
2.3 系统工程理论 |
第3章 福建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福建省建筑业发展和从业人员队伍现状 |
3.1.1 福建省建筑业总体概况 |
3.1.2 福建省建筑业从业人员队伍情况 |
3.1.2.1 专业技术队伍情况 |
3.1.2.2 建筑工人队伍情况 |
3.1.3 福建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情况分析 |
3.1.4 福建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途径 |
3.1.5 福建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政策实施问卷调查 |
3.2 福建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系统分析 |
3.2.1 目标体系 |
3.2.2 政策体系 |
3.2.3 模式体系 |
3.2.4 激励机制 |
3.2.5 SWOT分析 |
3.3 福建省建筑业企业内部培训实践探索 |
3.3.1 福建省建筑业企业自主培训考核的探索 |
3.3.2 建筑业企业开展自主培训考核的经验 |
3.4 福建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
3.4.2 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未落实导致培训缺乏保障 |
3.4.3 继续教育管理不够规范有序,培训形式单一 |
3.4.4 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尚未形成,人员培训缺乏基础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外继续教育的经验与启示借鉴 |
4.1 美国继续教育经验 |
4.1.1 重视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立法 |
4.1.2 贯彻终身教育理念 |
4.1.3 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对象覆盖面广 |
4.1.4 培训资金保障体系健全 |
4.2 英国继续教育经验 |
4.2.1 重视继续教育法制建设 |
4.2.2 倡导终身学习理念 |
4.3 德国继续教育经验 |
4.3.1 加强职业培训立法 |
4.3.2 以终身学习发展战略为引导 |
4.3.3 坚持实施双元制 |
4.3.4 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 |
4.4 日本继续教育经验 |
4.4.1 重视继续教育法律保障 |
4.4.2 推动终身学习教育理念 |
4.4.3 政府投入继续教育经费充足 |
4.5 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MES模式 |
4.6 CBE继续教育模式 |
4.7 国外继续教育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
4.7.1 国外继续教育经验的启示 |
4.7.2 福建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借鉴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福建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发展对策与模式改进 |
5.1 福建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对策 |
5.1.1 加强继续教育法治保障和经费保障 |
5.1.2 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培训机制保障 |
5.1.3 完善教育监管机制规范管理秩序 |
5.1.4 推行执业实名制奠定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基础 |
5.2 调整改进福建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模式 |
5.2.1 以技能目标模式促进个性化成长 |
5.2.2 以内涵主导模式挖掘企业内部潜力 |
5.2.3 以环境促发模式推动信息化建设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建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政策实施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积极老龄化 |
2.1.2 老年教育 |
2.1.3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老年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终身教育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社会参与理论 |
2.2.4 生命教育理论 |
2.3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教育的意义 |
2.3.1 拓展文化知识技能,助于老年人参与经济建设 |
2.3.2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
2.3.3 赋予其受教育权利,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
第三章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的必要性 |
3.1.1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
3.1.2 培养老年人积极品质的重要途径 |
3.1.3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
3.2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的可行性 |
3.2.1 国家重视度不断提高,为老年教育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 |
3.2.2 老年教育框架体系逐渐完善,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平台保障 |
3.2.3 老年人口比重逐年增加,为老年教育提供了受教育资源保障 |
第四章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我国老年教育的现状 |
4.1.1 我国老年教育的管理机制 |
4.1.2 我国老年教育的政策法规 |
4.1.3 我国老年教育的内容 |
4.1.4 我国老年教育的形式 |
4.2 我国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 |
4.2.1 观念落后,对积极老龄化认识不足 |
4.2.2 权责分散,老年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
4.2.3 经费缺乏,制约积极老龄化发展进程 |
4.2.4 相关法律缺失,弱化老年人受教育权利 |
4.2.5 知识技能课程不足,限制老年人参与再就业 |
4.2.6 忽视老年心理健康教育,制约老年人积极发展的潜能 |
4.2.7 教育形式单一,难以调动老年人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
第五章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策略 |
5.1 国家层面:倡导积极老龄化,促进老年群体身心健康 |
5.1.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积极老龄化的认识 |
5.1.2 完善老年教育的管理机制,实现老年教育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
5.1.3 健全老年教育的法律体系,为积极老龄化提供法律支持 |
5.2 政府层面:创建参与条件,加强对老年教育的管理与指导 |
5.2.1 建立老年人力资源数据库,实现老年教育的宏观规划与指导 |
5.2.2 增设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岗位,帮助有再就业需求的老人实现愿望 |
5.2.3 加大老年教育经费投入,保障老年教育的顺利进行 |
5.3 教育机构层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鼓励老年人再社会化 |
5.3.1 拓宽教学内容,提高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
5.3.2 丰富参与形式,满足不同老年群体受教育需求 |
5.3.3 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老年人积极发展的潜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黑龙江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2.1.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2.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特点 |
2.2.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2.2.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2.3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脉络 |
2.3.1 初步形成阶段(1999年以前) |
2.3.2 突破与积极融合阶段(1999年~2006年) |
2.3.3 探究与纵深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
2.4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4.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4.2 传播者“把关人”理论 |
2.4.3 主体间性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总体概况 |
3.1.1 调查范围及调查对象 |
3.1.2 问卷设计及样本分析 |
3.2 黑龙江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
3.2.1 高校主流媒体对大学生吸引力强 |
3.2.2 思政工作者广泛运用及时通讯工具说服力强 |
3.2.3 思政教师探索思政理论网络课堂感召力强 |
3.3 黑龙江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
3.3.1 教育主体:能力素质不能满足网络教育发展需要 |
3.3.2 教育客体:政治意识稍显谈化和存在网络行为失德 |
3.3.3 教育内容:忽视大学生网络困扰与教育内容枯燥 |
3.3.4 教育评价:教育效果反馈渠道缺失 |
3.4 黑龙江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教育主体:政治意识淡化和自我提升意识缺乏 |
3.4.2 教育客体:忽略教育对象特点与忽视网络道德与法律教育 |
3.4.3 教育内容:忽略现实条件变化与忽视人文关怀 |
3.4.4 教育评价:缺乏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对策 |
4.1 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 |
4.1.1 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政治站位 |
4.1.2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素养 |
4.2 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价值引领 |
4.2.1 深化大学生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教育 |
4.2.2 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 |
4.3 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4.3.1 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
4.3.2 增强人文关怀 |
4.4 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评价体系 |
4.4.1 全面深化评价内容 |
4.4.2 深入探索评价反馈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河北省实施“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互联网+教育”的特点 |
(一)模式融合创新 |
(二)资源流动创新 |
(三)资源稳定创新 |
三、“互联网+教育”扶贫的SWOT分析 |
四、河北省实施“互联网+教育”扶贫的对策研究 |
(一)河北省教育扶贫现状 |
(二)对策研究 |
1. 转变教育理念,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 |
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网普及度。 |
3. 培养、引进专业人员,保障网络教育落实。 |
(10)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相关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广播电视大学 |
2.1.2 开放大学 |
2.1.3 远程教育 |
2.1.4 开放教育 |
2.2 理论依据 |
2.2.1 终身教育理论 |
2.2.2 学习型社会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现状及转型面临的问题 |
3.1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现状 |
3.1.1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发展历程 |
3.1.2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现状 |
3.2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转型面临的问题 |
3.2.1 办学定位模糊 |
3.2.2 招生形势严峻 |
3.2.3 教学环节未彰显开放大学特色 |
3.2.4 师资队伍未达到开放大学需求 |
3.2.5 开放大学的非学历教育未受重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转型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客观原因 |
4.1.1 办学相关立法滞后 |
4.1.2 政府管理缺位 |
4.2 主观原因 |
4.2.1 管理体制与开放大学不匹配 |
4.2.2 教学质量评估监督不到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对策 |
5.1 国内开放大学经验借鉴 |
5.1.1 上海开放大学 |
5.1.2 江苏开放大学 |
5.2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对策 |
5.2.1 明确开放大学办学定位 |
5.2.2 完善相关教育法规 |
5.2.3 健全管理体制 |
5.2.4 深化教学改革 |
5.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5.2.6 提升办学特色 |
5.2.7 拓宽办学领域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关于我省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研究——以2019年度为例[J]. 杨立军,王庆.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03)
-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民教育培训研究 ——以云南戛洒镇为例[D]. 许金灵.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小学体育课在线教学开展与趋向研究 ——以承德市中心城区小学高年级为例[D]. 张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干部网络教育提质增效的策略[J]. 岳俊辉,王悦.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0(04)
- [5]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D]. 孟志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6]建筑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林立泉. 福建工程学院, 2020(02)
- [7]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研究[D]. 李红霞. 山西大学, 2020(01)
- [8]黑龙江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孟幻西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9]河北省实施“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 王新,王冬,毛曲功.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02)
- [10]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研究[D]. 王依然. 燕山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