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

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

王滔, 张大均, 陈建文[1]2007年在《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心理素质及其教育受到我国心理学界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一批学者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概念、结构、发展状况、教育训练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缺乏整合、实证研究薄弱、研究方法单一、测量工具不够完善、教育研究有效性不高。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明确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陈梦圆[2]2010年在《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一直以来在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向前推移,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激荡与转换,其中社会发展中的一些负面的因素给青年学生成长带来了不小的困扰,甚至严重阻碍了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己成为众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突出的问题。新时期如何突破旧有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探寻出行之有效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与方法,在实践中实现两者的结合,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本文认为当前各高校通过多年的积极努力,大学生教育卓有成效,大学生思想状况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然而,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大学生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异及网络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亦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却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弊病和发展的滞后,教育工作者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管理能力、教育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从青春晚期到成人期的转变阶段,是他们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一个重要历程。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与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探究其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不仅是重要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在二者的关系上,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密不可分。在实践中,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大学生人格体系的有效完善,才能使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本文中笔者对两者相结合的必然性加以详细分析,系统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具体途径,以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收到最佳的效果。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导言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研究的意义及研究方法;全文主体论述部分四章:第一章论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及两者的功能研究;第二章论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第叁章论述大学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成因;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必然性。最后结束语对文章加以简短小结。

姜巧玲[3]2012年在《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起来。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完整理解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内涵:一是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基于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前者是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广义理解,提出的问题是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如何发展、如何创新,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体系的构建问题;而后者是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狭义理解,提出的问题是把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局部体系的构建问题。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借鉴网络心理学、网络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高校实际出发,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在构建基于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部体系的同时,构建起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体系。本文结合理念和操作两个层面创新研究方法:在理念层面上,全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并贯穿了系统科学等基础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多学科理论视野和方法论视域,以及对比思辨的研究方法;在操作层面上,本研究吸纳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常用的一些方法,如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探索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方法,对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出问题就是,大学生网络心理服务需求强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随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必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明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审视和把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内容和方法,探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并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本文在厘清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的四个构成要素后,指出了它不同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特点:教育主体非固定化、教育客体更具能动性、教育内容多元化、教育活动具有网络性以及教育方法具有现代性。从网络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和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消极心理体验两个方面阐述了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客观理性地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心理行为状况及其未来发展。认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受教育者的需要,以发展性内容为主,要明确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着重培养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本文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出“网下”与“网上”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建构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功能系统,提出高校心理咨询网上网下“二元结构”模式,即将网络心理咨询(简称“网上”)与现实心理咨询(简称“网下”)二者结合起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最后是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

张玉杰[4]2018年在《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文中指出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学生完善自我和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具有独立与依赖并存、理想与现实冲突、自我意识强烈而自控能力差等特点,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很容易出现思想和心理问题。近年来,高校频频出现因思想或心理问题而发生的休学、退学和自杀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特定的领域。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中,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嵌入点,研究两者关系及相互作用的成果不为鲜见,各种观点在相互交锋中各有所据,但对两者关系的辨析不够深入、系统,这直接影响着对两者相互作用的判断。本文从各自整体的基本要素入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厘清两者的关系;深挖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理论依据和客观必然性;分析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的具体表现;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其功能发挥的现实状况,寻找其功能发挥中存在的不足,并做出相应的原因分析;探索研究其功能发挥的原则、模式和具体步骤。通过探寻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理论依据,彰显其回应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和关键。本论文(除引言外)一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是在厘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研究范畴叁个方面,论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从而确定了两者之间不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也不是完全的“并列”关系,而是“交叉”关系。从而,为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和其功能发挥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论述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相关理论和必要性。其主要内容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海洋中,寻求理论支持。本文着重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需要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阐述了西方人格心理学健康人格的模式、动机理论,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理论依据。并从国家的党政方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以及客观需求等方面,阐述了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叁是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的具体体现。本部分内容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概念和具体体现出发,重点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的主要体现,即大学生个体生存的保障功能、个体发展的补偿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作用的优化功能。研究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体现,是论文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现状,探求功能发挥实践要求的基础。四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分析调查结果,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现实状况。着重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的视角,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五是探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原则、模式和具体实现步骤。本部分的内容主要有叁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的原则、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和重点关注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性和协同性的原则;另一方面是通过借鉴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的工作模式、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工作模式以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模式,探索研究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实现的工作模式;最后一方面,研究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工作模式的实践步骤,着重研究了其功能实现的实践前准备、实践条件的完善、具体过程和注意事项。青年大学生面对新的时代,拥有新的征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环境下具有新的要求,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供一个新的工作模式。

潘柳燕[5]2012年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对心理健康教育要不要涉及价值问题和如何处理价值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心理健康教育价值问题的客观性。理论层面,通过论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具有明确价值导向的教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了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问题的客观性;实践层面,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审察,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离不开对价值问题的处理。首先,从问卷调查中,了解到高校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引导上的普遍倾向和不同看法;其次,通过对专家的深度访谈,发现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问题处理所持观点及具体的处理方法各有不同,从而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问题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有许多不同的处理方法;最后,通过对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干预情况的分析,了解其特点,进一步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问题是客观存在和不容回避的。第二部分,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和具体价值理念。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具有明确价值导向性的教育活动,本部分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理念。首先,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出发,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即人本性、积极性、发展性和健康性的理念,它们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秉持的基本信念和基本看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其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价值理念,包括关爱生命、提倡积极、促进发展、引导适应、主动预防和及时矫治等价值理念。六个具体价值理念是四个基本理念的具体化,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各有其关注的重点和不同的任务,可以解决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第叁部分,论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目标和处理价值问题的基本原则。首先,根据大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心理健康维护的需要,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目标,即增进以心理和谐为核心的整体健康,提高以人格完善为根本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创造富有意义的生命价值等。四个价值目标体现为四个层次,其顺序由低到高依次是:即维护心理和谐→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实现生命价值。它们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标和指南针;其次,进一步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目标的具体要求,并从“维护心理和谐,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完善;关注个人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领悟生命意义,促进价值实现”四个层面进行了具体详实的论述。价值目标的具体要求是四个层次目标的全面展开和具体实现;再次,承上启下地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价值问题处理的基本原则,即生命意识与生命成全相融合原则;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原则;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相共生原则;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相结合原则;本土化与普适性相补充原则等。这些基本原则既体现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理念与价值目标相承接与相统一,又提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价值问题处理的约束与规制,也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不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第四部分,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价值问题的引导路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它们都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不同路径。首先,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价值问题的引导。其中重点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引导问题,认为不仅要秉持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理念,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目标,而且还要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与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并从内容和方法两个视角论述了如何进行具体的价值引导;同时,区分了其他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引导的不同特点,并提出了一般性的指导性原则。其次,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价值问题的引导。一是概括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价值引导的一般特点,如情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特点等;二是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价值引导的具体路径,即把价值引导融入整个活动的指导思想、方案设计、活动评价以及具体的活动形式之中等。再次,探讨了网络和朋辈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问题的引导,主要是根据网络和朋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提出了网络和朋辈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引导的具体做法。第五部分,探讨了心理咨询中价值问题的处理方法。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特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早讨论价值问题如何处理的领域,争论的焦点是,心理咨询中是应该价值中立,还是价值干预?本文认为,在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是一个系统过程,价值中立是价值干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种方法和一种态度。基于此,首先,回顾了心理咨询中价值问题提出的历程,认为心理咨询活动中的价值问题的提出,既受科学主义和社会的思潮影响,也是心理咨询学科发展的必然;并对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积极心理学派在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的方法和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供借鉴。其次,探讨了心理咨询过程不同阶段的价值干预的具体操作方法,提出了在咨询关系建立阶段要把握好价值中立的尺度,在咨询实施阶段需做好价值澄清和价值引导,在咨询结束阶段要做好价值干预的评估以巩固效果等;再次,提出了心理咨询中价值问题处理的基本方法,即支持性价值干预方法、教育性价值干预和分析性价值干预方法,并进行了具体的论述。最后的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基本立场和主要观点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并展望了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价值问题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论文体现了从一般到具体的研究逻辑和过程,即从论证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问题的客观性入手,进而提出并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然后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引导的具体路径以及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的基本过程与基本方法,最后完成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问题的比较全面、系统的探索,得出较完整的研究结论。

张岩[6]2003年在《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文中提出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成长中的大学生面临日益增多的社会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挫折,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出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他们以什么样的面貌跨入新世纪,而时代的走向正影响着大学生的素质走向。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这是高校教育和理论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本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了个体心理的产生与发展、个体心理素质形的一般规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成长中面临的困难,并根据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措施,主要有: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整合;加强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建设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优化教育环境;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等,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教育效果。

张莺[7]2010年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其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健康人格是个体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关键。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高低不再是单一的衡量标准,更重要的是对道德品行和心理素质的全面考察。然而作为社会发展后备力量的大学生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与社会的期望尚有差距,大学校园自杀率的升高以及诚信危机引起的风波,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健康人格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概念,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概括地讲,就是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行及心理素质各方面均能协调统一,并符合社会发展及主流文化的要求。培养健康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核心内容,以健康人格为目标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健康人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心理干预等诸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势在必行。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化外化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搜集大量有关人格方面的资料,从心理学、伦理学、法学、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方面系统地总结和概括了“人格”的含义,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论述,从政治、道德、心理叁方面提出大学生健康人格所应具备的特征;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第一手客观资料,总结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健康人格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从原则、内容和途径方面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具体方法。

王丽[8]2008年在《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养成教育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家庭教育观念、学校教育模式中的弊端,导致当代大学生大多挫折承受能力不强,大学生中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人数逐年上升,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国家领导的重视和忧虑。教育部再叁强调: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这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而增强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面临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的新时期,不得不面对环境适应、经济、情感、社会化转换、就业压力等问题,遭遇挫折成为必然。而当代大学生却屡屡出现了因挫折承受力差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动辄自杀的现象。这一社会未来主要建设群体普遍出现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更何况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也需要加强挫折承受力养成教育。各高校必须首先要提高认识,从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进一步加强行动。通过加强师生交流沟通,及时发现、了解学生情况,将挫折承受力养成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给予进一步加强。拓展寻求多样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加强道德教育、运用积激励手段等都是增强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有效途径。纵观以往挫折教育理论研究,还存在对挫折承受力养成教育认识不够,少有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方式方法单一,未形成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的教育体系等问题。为此笔者从确定挫折承受力养成教育概念入手,借鉴与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常见挫折和反应类型,以及挫折承受力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了定位在高校德育工作范围内,以预防为主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敬坤[9]2015年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常生活是任何人类个体的必然存在方式,也是人类所有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日常生活在全部社会生活中处于本体论上的基础地位,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日常生活世界作为人类生存的背景世界已经受了到普遍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理应如此。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高校的管理育人工作现实中,却忽视了日常生活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的本源地位,将其放置于附属层面、甚至加以漠视,任由大学生群体遵循一种去生活化的神圣生活模式存在,这正是导致大学生群体出现各种问题的源头所在。日常生活本身具备天然的教育作用,对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就是希望将这种育人的功能开发放大,综合利用。这就是开展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研究的逻辑起点。我们首先需要回答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本质面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角色要如何定位?然后纵深研究对大学生日常生活进行的管理工作能否、怎样起到了适当的育人功效。这样看来,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确是个层次繁多、要素多元、学科交叉、影响复杂的研究对象。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沿着两条平行的线索来展开。首先,它作为一种融入生活的教育方式,需要吸收生活教育(尤其是生活德育)这种非正式教育的育人理念,遵照其的育入的规律和方式行事。因而,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具备非正式教育的一切优势,可以在广泛的实践领域中应用展开,只要我们每天都完成与他人的共同生活就能获得这种教育,它尤其能克服正式教育的诸多弊端。第二,我们应该认识到日常生活管理育人活动并不完全同生活教育的轨迹相一致,它还作为管理发挥特定功能的产物而存在,要受到作为外力的管理行为作用规律所影响。因而,从育人的内涵而言,日常生活管理育人不仅履行着道德教育的基本义务,还肩负着综合立体育人的全面任务目标的实现。这就决定了其在实施育人路径上的差别,不能同传统的非正式教育一样只停留在依赖间接的、偶然的、无意识的方式来发挥育人作用。而是需要同步有效地激发并运用管理行为的主观能动性,尽量起到有意识的、直接的、必然的育人作用,以吸收正式教育的优势资源,将传统的生活育人功效加以放大,这样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就把两种看似矛盾和对立的教育类型包容性地纳入自身的作用范畴了,并汲取两种教育之所长为其所用。在一定意义上保持了两种教育之间的平衡,适当地回应了教育哲学的这一基本命题。基于此,本文选择“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研究的基本视域,而将“管理育人”作为建构思维框架的基本依据,在明确界定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从整个管理育人的体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专门的对象开展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基本现状,目标系统、构成要素、现实载体、工作方法、评价机制等内容的多维分析,为完善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综合体系构建作出了尝试性的探索。首先,明确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范畴,并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内涵进行合理的定位;其二,总结了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现状,找出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尝试给出成因分析;其叁,结合当前育人现状当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基本功能和确定未来改革和完善的发展目标。其四,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占有日常生活的目标指引下,参照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规律和特征,开发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发挥作用的载体平台;明确开展此项工作的综合方法和具体方法;并设计了科学的评价机制来保障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工作体系完整,并能落到实处,保持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生态平衡。

陈新星[10]2016年在《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助人工作。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作为一个半专业的心理助人者,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深入贯彻党和政府关心关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政策的重要举措;是对于新时期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实矛盾的切实回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日益精细化、科学化的表现;更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取得更多进展和实效的期冀和思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开展这项工作,而辅导员的身份和素质让他们不但能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且有其突出的优势做好这项工作。本文围绕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主题,沿着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相结合的路线,既指明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角色定位,也分析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及其原因。基于对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调查研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以辅导员的视角切入,构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应遵守的伦理规范与法律法规,探寻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内蕴,分析其教育队伍组建及协同工作策略,呈现其主要教育路径。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让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在高校真正落地;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这个向度上,有一个具体的突破;让辅导员对自身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拥有一本“操作手册”。具体而言,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下:绪论:主要包括本文选题的原因和研究的意义;对近十年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近五年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予以梳理,并进行简单述评;对本研究的基本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助人者”、“半专业心理助人者”予以界定和澄清;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做初步的介绍。力图从时间的更迭和质性的逾越两方面,对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进行阐释,为进一步关于必要性、独特性等方面的论证打下基础。第一章: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论——她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目标和路径;以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作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以协同学相关理论作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他山之石”。第二章: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找寻研究的现实出发点。文章从对福建省各级各类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入手,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概括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与不足,并分析取得成效和存在不足的深层原因。对现状的具体把握,既是“传经验”,又是“树靶子”,是进一步展开研究的现实依据。第叁章: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与角色定位。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大学生对心理成长的渴望、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要求辅导员必须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考美国关于心理助人者的分类,展开对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定位探讨,尝试将其工作角色性质定位为“半专业心理助人者”,进而阐述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角色定位——核心价值的引领者、普及性、发展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育者”、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协同者”。第四章: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规范与法律法规构建。本章尝试探讨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科学的、合适的角色定位,梳理了目前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以之为凭的伦理规范与法律法规,分析了辅导员在这项工作上面临的特殊的现实冲突、伦理混沌和法律窘境,明确了建构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规范与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规范伦理、完善法律的原则和建议。第五章: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内蕴。本章论述了价值观与心理健康、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密切的关联性,并从这些关联性出发,阐述了价值引领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内核,以及辅导员如何利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重要抓手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六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复合型、素质高、善协作、高效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和规范化建设。本章以辅导员作为观察点,探讨辅导员与专业心理助人者、思政课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大学生朋辈这四支力量的协同队伍建构策略,阐释每支“协同队伍”在功能上的互相促进,探索每支“协同队伍”的工作抓手等,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第七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本章基于辅导员的视角,打破学科界限,加强队伍沟通和整合,在加深和拓展_工作内容的同时,实现队伍间功能的互补互促。让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增进学科合作,进一步揭示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让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防与干预,实现从防治大学生心理问题向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转变;让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结语:在在充分论述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梳理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所成就、剖析了其间的价值向度、规划了教育路径之后,特别提出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需要注意处理好的两大问题——“边界”的问题,和“协同”的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才能更好地收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J]. 王滔, 张大均, 陈建文. 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D]. 陈梦圆.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3].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 姜巧玲. 中南大学. 2012

[4].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D]. 张玉杰. 河北师范大学. 2018

[5].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问题研究[D]. 潘柳燕. 武汉大学. 2012

[6]. 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D]. 张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7]. 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其教育研究[D]. 张莺.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8]. 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养成教育探析[D]. 王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9].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研究[D]. 敬坤. 武汉大学. 2015

[10].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 陈新星.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