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间隙原子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间隙,原子,效应,稀土,化合物,永磁,氮化物。
间隙原子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杨静洁,赵金良,许磊,张红国,岳明[1](2018)在《间隙原子H,B,C对LaFe_(11.5)Al_(1.5)化合物磁性和磁热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金属化合物LaFe_(11.5)Al_(1.5)H_x(x=0,0.12,0.6,1.3),LaFe_(11.5)Al_(1.5)B_y(y=0.1,0.2,0.3)和LaFe_(11.5)Al_(1.5)C_z(z=0.1,0.2,0.3,0.4,0.5)的磁性、结构和磁热效应.金属化合物样品均形成了良好的NaZn_(13)型单相结构.基于固相-气相反应或者固相-固相反应引入间隙H,B,C原子后,磁性基态从反铁磁态变为铁磁态,饱和磁化强度(M_s)和居里温度(T_c)均呈升高趋势.值得注意的是:随着B和C含量的增加,化合物的相变性质由弱一级相变过渡至二级相变;而随着H含量的增加,相变性质却从二级相变过渡至弱一级相变.同时,化合物LaFe_(11.5)Al_(1.5)H_x,LaFe_(11.5)Al_(1.5)B_y和LaFe_(11.5)Al_(1.5)C_z均呈现出相当大的磁熵变.在0—5 T的外磁场作用下,LaFe_(11.5)Al_(1.5)H_(1.3),LaFe_(11.5)Al_(1.5)B_(0.1)和LaFe_(11.5)Al_(1.5)C_(0.2)的最大磁熵变分别达到12.3,9.6和10.8 J/kg·K.此外,在0—5 T的外磁场作用下,LaFe_(11.5)Al_(1.5)H_(0.6)的制冷能力达到259.2 J/kg,LaFe_(11.5)Al_(1.5)B_(0.1)的制冷能力达到116.4 J/kg,而LaFe_(11.5)Al_(1.5)C_(0.1)的制冷能力达到230.4 J/kg.(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杜红林[2](2001)在《稀土—铁金属间永磁化合物间隙原子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子衍射、X射线衍射、气固相反应分析、宏观磁性测量等实验手段以及磁晶各向异性和电子能带结构计算等,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间隙氮、碳、氢原子对R2Fe14B、Pr(Fe,V)12、R(Fe,Mo)12和R(Fe,Si)11Cx(R=Y、Nd、Pr、Ce)几种类型化合物结构与磁性的影响,得到了以下结果: (1)在R2Fe14BNx和Y2Fe14BHx化合物中氮原子占据x和z均接近于0.10的4e(0,0,z)和4f(x,x,0)间隙晶位,氢原子进入16k(0.1311,0.3404,0.3104)晶位,适度氮化可以显着提高R2Fe14B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能。氮化后化合物的居里温度由于体积膨胀效应明显升高;铁原子的平均磁矩降低约2~3%,原因是占据4f和4e晶位氮原子的2p电子与多个晶位Fe原子的3d电子存在着杂化;铁次晶格的磁晶各向异性变化不大,稀土次晶格的磁晶各向异性有所降低,自旋再取向温度降低。单离子模型计算发现随着氮含量的增加Pr2Fe14B化合物的二阶晶场系数的绝对值变小。能带结构计算表明氮原子的介入使Fe(4c)、Fe(8j1)和Fe(16k2)的磁矩降低,Fe(4e)磁矩增大。 氢原子的加入使得居里温度和饱和磁化强度升高,而磁晶各向异性场降低。 (2)1:12化合物中V和Mo原子都优先占据8i替代晶位,其氮化物中氮原子进入2b间隙晶位,使得晶格发生膨胀。氮化以后,饱和磁化强度有明显的增大,居里温度大幅度升高,而且易磁化方向变为沿c轴方向,磁晶各向异性计算表明稀土次晶格的磁晶各向异性常数K1由氮化前的负值变为正值。尽管矫顽力低于钕铁硼,但镨系1:12型氮化物具有更低的价格,更高的居里温度、剩磁和更大的磁能 积,低温下性能更好,因此错系1:12型氮化物磁粉具有一定的应用 价值,而且还有很大潜能。 门)熔炼方法制备的YFe;。伽。人x碳化物中,碳原子基本上是进 入Zb间隙晶位,对磁性的影响与间隙氮原子相似。PrFe;MMo;.;C*化 合物中大部分碳原子择优占据8 i晶位,少量进入了 Zb间隙晶位,表 明碳在晶格中的占位不仅和替代元素种类有关,还和元素配比有很 大关系。由于只有少量碳原子进入Zb晶位,PrFe;。Mo;尤;。化合物仍 为易面的磁晶各向异性。 熔炼碳化物具有与氮化物相仿的忧异内禀磁性能,而且有很高的 高温稳定性,适于做永磁材料并可制备烧结磁体,但化合物中的碳 含量还需提高。 门)ROe,StXG及其氢化物具有BaCd;;型四方结构,硅原子择优 进入sd晶位,碳原子进入SC间隙位置,占位率约70兄 碳原子对结构 起稳定作用;由于近邻Fe干e原子之间电子云的重迭程度较低,Fe原 子磁矩较小,居里温度不高。居里温度和饱和磁化强度将随硅替代 量的减小和碳元素的增加而升高。化合物铁次晶格和稀土离子如Nds“ 的磁晶各向异性为易面的,且易面磁晶各向异性随碳元素的增加而 增强。稀土钵原子的4f电子壳层不稳定。氢化物中氢原子进入晶格 中的叁个间隙位置,分别是sc、32i*)和32iQ。氢化后居里温度 和平均铁原子磁矩由于体积膨胀效应有明显的增大,铁次晶格的磁 晶各向异性有所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期刊2001-06-01)
杨金波,杨应昌[3](1998)在《R(Fe,M)_(12)的间隙原子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子衍射,磁测量和Linear-muffin-tin-orbital(LMTO)能带结构计算研究了间隙氮原子对R(Fe,M)12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和磁性的影响。系统地分析了间隙原子效应,并解释了间隙原子效应的起因和机理。(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8年Z1期)
间隙原子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中子衍射、X射线衍射、气固相反应分析、宏观磁性测量等实验手段以及磁晶各向异性和电子能带结构计算等,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间隙氮、碳、氢原子对R2Fe14B、Pr(Fe,V)12、R(Fe,Mo)12和R(Fe,Si)11Cx(R=Y、Nd、Pr、Ce)几种类型化合物结构与磁性的影响,得到了以下结果: (1)在R2Fe14BNx和Y2Fe14BHx化合物中氮原子占据x和z均接近于0.10的4e(0,0,z)和4f(x,x,0)间隙晶位,氢原子进入16k(0.1311,0.3404,0.3104)晶位,适度氮化可以显着提高R2Fe14B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能。氮化后化合物的居里温度由于体积膨胀效应明显升高;铁原子的平均磁矩降低约2~3%,原因是占据4f和4e晶位氮原子的2p电子与多个晶位Fe原子的3d电子存在着杂化;铁次晶格的磁晶各向异性变化不大,稀土次晶格的磁晶各向异性有所降低,自旋再取向温度降低。单离子模型计算发现随着氮含量的增加Pr2Fe14B化合物的二阶晶场系数的绝对值变小。能带结构计算表明氮原子的介入使Fe(4c)、Fe(8j1)和Fe(16k2)的磁矩降低,Fe(4e)磁矩增大。 氢原子的加入使得居里温度和饱和磁化强度升高,而磁晶各向异性场降低。 (2)1:12化合物中V和Mo原子都优先占据8i替代晶位,其氮化物中氮原子进入2b间隙晶位,使得晶格发生膨胀。氮化以后,饱和磁化强度有明显的增大,居里温度大幅度升高,而且易磁化方向变为沿c轴方向,磁晶各向异性计算表明稀土次晶格的磁晶各向异性常数K1由氮化前的负值变为正值。尽管矫顽力低于钕铁硼,但镨系1:12型氮化物具有更低的价格,更高的居里温度、剩磁和更大的磁能 积,低温下性能更好,因此错系1:12型氮化物磁粉具有一定的应用 价值,而且还有很大潜能。 门)熔炼方法制备的YFe;。伽。人x碳化物中,碳原子基本上是进 入Zb间隙晶位,对磁性的影响与间隙氮原子相似。PrFe;MMo;.;C*化 合物中大部分碳原子择优占据8 i晶位,少量进入了 Zb间隙晶位,表 明碳在晶格中的占位不仅和替代元素种类有关,还和元素配比有很 大关系。由于只有少量碳原子进入Zb晶位,PrFe;。Mo;尤;。化合物仍 为易面的磁晶各向异性。 熔炼碳化物具有与氮化物相仿的忧异内禀磁性能,而且有很高的 高温稳定性,适于做永磁材料并可制备烧结磁体,但化合物中的碳 含量还需提高。 门)ROe,StXG及其氢化物具有BaCd;;型四方结构,硅原子择优 进入sd晶位,碳原子进入SC间隙位置,占位率约70兄 碳原子对结构 起稳定作用;由于近邻Fe干e原子之间电子云的重迭程度较低,Fe原 子磁矩较小,居里温度不高。居里温度和饱和磁化强度将随硅替代 量的减小和碳元素的增加而升高。化合物铁次晶格和稀土离子如Nds“ 的磁晶各向异性为易面的,且易面磁晶各向异性随碳元素的增加而 增强。稀土钵原子的4f电子壳层不稳定。氢化物中氢原子进入晶格 中的叁个间隙位置,分别是sc、32i*)和32iQ。氢化后居里温度 和平均铁原子磁矩由于体积膨胀效应有明显的增大,铁次晶格的磁 晶各向异性有所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隙原子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杨静洁,赵金良,许磊,张红国,岳明.间隙原子H,B,C对LaFe_(11.5)Al_(1.5)化合物磁性和磁热效应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8
[2].杜红林.稀土—铁金属间永磁化合物间隙原子效应的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
[3].杨金波,杨应昌.R(Fe,M)_(12)的间隙原子效应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