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素形态论文_杜燕,王天野,吴阳生,高强,高云航

导读:本文包含了钾素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形态,土壤,双季稻,氮素,红壤,肥力,能力。

钾素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杜燕,王天野,吴阳生,高强,高云航[1](2019)在《黑土钾素形态对长期定位施肥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清楚的了解长期定位施肥对黑土钾素形态的影响。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对不同田间试验小区进行了不同施肥处理,试验处理分为3类:单施化肥、低量玉米秸秆配施化肥、高量玉米秸秆配施化肥。结果表明,在长期施肥条件下,低量玉米秸秆配施化肥处理(除NP+S2.5)和高量玉米秸秆配施化肥处理相比不施肥(CK)处理全钾含量都有所增加,其中S5.0、N+S5.0、NPK+S5.0处理增加效果显着,单施化肥处理相比CK处理全钾含量变化不一致,其中N、NP处理较CK处理全钾含量有所降低,K和NPK处理较CK处理显着增加。缓效钾含量在高量玉米秸秆配施化肥的影响下其含量增加效果显着,其中K+S5.0处理缓效钾含量增加最多。矿物钾是土壤中相对稳定的钾素,长期施肥对黑土中矿物钾含量的变化影响并不大。在长期施肥条件下,低量玉米秸秆配施化肥处理和高量玉米秸秆配施化肥处理相比CK处理速效钾含量都显着增加,其中以NPK+S2.5、K+S5.0、NPK+S5.0处理速效钾含量增加最多。长期施肥对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的影响都以K+S5.0处理增加最多。黑土中的矿物钾约占全钾的90%~98%,矿物钾占全钾的比例最高,水溶性钾占全钾的比例最小。因此,不同施肥处理中以化肥配施玉米秸秆对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钾素含量影响最大,其次为NPK肥配施,黑土中的钾素形态因不同的施肥处理其含量不同。(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丹丹,廖世鹏,丛日环,李小坤[2](2018)在《稻油轮作茬口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稻油轮作茬口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动态变化研究,揭示茬口土壤的真实供钾能力,为钾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培养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水稻收获后连续不定期取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形态钾素含量。结果表明:培养试验中沙洋和武汉土壤醋酸铵-钾含量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土壤沸硝酸-钾、冷硝酸-钾和四苯硼钠-钾含量变化不明显,表明水稻收获后土壤非交换性钾向交换性钾转化,但有效钾总量保持不变。田间试验条件下,沙洋和武汉土壤醋酸铵-钾含量显着增加,其他形态的钾素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秸秆钾的释放等环境因素有关。两种试验条件下,武穴土壤不同形态的钾含量变化均不显着,说明茬口土壤有效钾含量的变化因土壤性质而异。可见,水稻-油菜茬口土壤有效钾含量在水稻收获后有升高的趋势,其增幅受土壤类型和秸秆还田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静静,李炜,陈雅君,尹慧,李艳侠[3](2016)在《钾素改善干旱胁迫下早熟禾的形态及相关生长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钾素营养处理的方法,在干旱条件下,研究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形态及生长相关指标与抗旱性间的关系,为草坪草早熟禾在生产中的利用及提高其抗旱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结果表明,适当的供给钾素可以改善干旱胁迫引起的叶片形态改变,从而提高草地早熟禾的抗旱能力。在干旱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叶片形态、色泽及生物量在钾素浓度为0.15~0.30 g·kg~(-1)时有所改善和提高,其中0.30 g·kg~(-1)钾素浓度的处理效果最好,可明显提高早熟禾植株的抗旱性。(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李秀双,师江澜,王淑娟,田霄鸿[4](2016)在《长期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层化现象)的影响。【方法】以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连续13年秸秆还田粮田土壤为对象,并以临近葡萄园土壤为对照。比较2种土壤不同土层(0~5,5~15,15~30cm)速效钾及其3种组分(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全钾含量的变化,并分析了土壤中各形态钾的层化比率和相关性。【结果】经过13年秸秆还田,粮田土壤0~5cm土层速效钾及其各组分平均含量均有提高;在5~15和15~30cm土层中,与葡萄园土壤相比,粮田土壤速效钾及其各组分平均含量均降低。粮田土壤速效钾及其各组分的层化比率总体高于葡萄园土壤。与葡萄园土壤相比,粮田土壤非交换性钾含量明显降低。粮田土壤与葡萄园土壤矿物钾和全钾含量差异不大。粮田土壤速效钾与其各组分、非交换性钾、全钾相关性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但与矿物钾相关性不显着;葡萄园土壤速效钾与其各组分和非交换性钾相关性达极显着水平,但与矿物钾、全钾相关性不显着。【结论】整体看,秸秆还田在维持土壤钾有效成分与全钾之间的显着相关关系和协调土壤各形态钾的含量及空间分布方面,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无论是秸秆还田还是施用化学钾肥,对粮田和葡萄园土壤矿物钾及全钾含量和空间分布的影响均不显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邱尧,周冀衡,黄劭理,李强,张毅[5](2015)在《根部温度和氮素形态互作对烤烟生长和钾素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根部不同温度和不同氮素形态的互作对于烤烟生长和钾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根部温度和供应NO3-N比例,能够显着促进烟株的生长,根系活力和钾素积累增加。根部温度为10℃和18℃时,供应的NH4-N烟株根系对钾素的吸收能力较弱;当根部温度为35℃时,供应100%NO3-N的烟株生长旺盛,但供应NH4-N的烟株生长受到强烈抑制,根部生物量下降,并有大量的钾素外泌。通过分析可知,氮素形态对烟株生长和钾素积累的影响大于根部温度。提高根部温度和供应硝态氮有利于烟株的生长和钾素的吸收;当根部温度较高时,氨态氮不利于烟株的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刘丽平,孟亚利,杨佳蒴,胡伟,周治国[6](2014)在《不同施钾处理对棉田土壤钾素形态与土壤肥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长江流域棉区2个土壤肥力不同的试验地点,研究施钾量与施钾时期对棉田土壤钾素形态与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一次性基施钾量的增加,2个试验点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和缓效钾含量均显着增加,矿物钾含量变化不显着;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与全磷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增施钾肥促进土壤脲酶、转化酶和磷酸酶活性提高,但高钾处理(300kg K2O/hm2)显着抑制其活性,施钾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影响。施钾显着提高植株钾素累积量、生物量及皮棉产量。在150kg K2O/hm2施钾量下,分期施钾处理(50%基施+50%初花期追施)的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皮棉产量均与一次性基施处理没有显着差异;而在300kg K2O/hm2施钾量下,分期施钾处理各项指标均显着高于一次性基施。2个试验点均以基施150kg K2O/hm2+追施150kg K2O/hm2处理土壤肥力与棉花产量最高。(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张亦驰,李林,史喜林,刘淑霞,高强[7](2013)在《土壤钾素形态及有效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概述了土壤钾素的形态、不同形态钾的有效性、钾在土壤中的转化、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钾素的影响,指出了不同钾素形态之间的转化速率是影响土壤供钾能力的主要因素,今后应该加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钾素转化动力学以及耕作方式对土壤钾素固定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占丽平[8](2013)在《作物种植对土壤钾素形态转化、运移及供应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钾素在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及维持土壤肥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钾素资源相对短缺,开展土壤的供钾能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盆栽试验和分室根箱试验,分析了作物种植对土壤钾素形态转化、运移及供钾能力的影响,揭示根际土壤的供钾特性,以期为土壤供钾机制研究及合理的钾素调控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施钾条件下(NP处理),潮土上种植作物的生物量和吸钾量最高,黄褐土次之,红壤最低;施钾条件下(NPK处理),3种土壤上种植作物的生物量无显着差异,但作物吸钾量为黄褐土>潮土>红壤。整个轮作期,红壤、黄褐土和潮土NPK处理的作物生物量较NP处理分别增加55.6%、45.2%和23.2%,作物吸钾量分别增加368.8%、166.8%和74.5%。轮作前季(黑麦草季),NP处理的3种土壤水溶性钾含量和交换性钾含量均降低,潮土非交换性钾含量明显降低,红壤和黄褐土非交换性钾含量在前期变化不大,中期有升高的趋势,后期显着降低;NPK处理的土壤钾含量均高于NP处理,且各种形态钾含量的变化趋势与NP处理基本相同。轮作后季(水稻季),NP处理的3种土壤水溶性钾含量变化不大,交换性钾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非交换性钾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PK处理的土壤交换性钾含量在水稻生长前期明显升高,中期下降,后期有略微上升,水溶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有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综上所述,在不施钾条件下,轮作期内各土壤钾素消耗量较大,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降低,并促进了非交换性钾的释放;施钾能提高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并向非交换性钾方向转化,施钾对黑麦草和水稻有显着增产效果,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供钾水平。2、通过生物钾素耗竭处理和室内分析,研究了3种土壤,即红壤、黄褐土和潮土的固钾和释钾特性。结果表明:钾素耗竭土壤的固钾量和固钾率显着高于基础土壤,不论钾素耗竭与否,在外源钾加入浓度为160mg/kg~4000mg/kg范围内,土壤固钾量均随着外源钾加入浓度的增加而增大,3种土壤的固钾能力依次表现为红壤>黄褐土>潮土;钾素耗竭土壤固钾量和固钾率明显高于基础土壤,在外源钾加入浓度为160mg/kg~4000mg/kg范围内,钾素耗竭处理的红壤、黄褐土和潮土固钾量分别平均提高185.5mg/kg、168.7mg/kg和168.7mg/kg,固钾率分别平均提高14.0%、12.4%和12.7%,说明钾素耗竭使土壤的固钾能力提高。土壤的固钾率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和K+饱和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在1.0mol/L HNO3连续浸提条件下,无论钾素耗竭与否,3种土壤的累积释钾量高低依次为潮土>黄褐土>红壤,这与土壤的固钾量顺序相反。1.0mol/L NH4OAc连续浸提条件下,无论钾素耗竭与否,3种土壤的累积释钾量高低表现为黄褐土>潮土>红壤。钾素耗竭土壤的累积释钾量明显低于基础土壤。长期不施用钾肥会导致土壤钾素的严重耗竭,耗竭后的土壤固钾能力增强,会使得后面施入钾肥的当季利用效率降低,而且耗竭后的土壤释钾能力降低,从而降低土壤钾素的植物有效性。3、作物种植条件下,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含量显着降低,随着吸钾强度的增加,根区土壤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向水溶性钾转化,同时,非根区土壤的水溶性钾、速效性钾、缓效性钾和2mol/L冷硝酸钾向根区运移;距离根区越近,非根区钾素运移量越大。吸钾强度增加,非根区土壤钾素的运移距离增加,低吸钾强度时,红壤、黄褐土、潮土的水溶性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6cm、5cm和5cm,速效性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5cm、6cm和5cm,缓效性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3cm、1cm和5cm,2mol/L冷硝酸钾的运移距离均为5cm;中吸钾强度时,红壤、黄褐土、潮土的水溶性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6cm、7cm和6cm,速效性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6cm、7cm和6cm,缓效性钾的运移距离均为5cm,2mol/L冷硝酸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6cm、6cm和5cm;高吸钾强度时,红壤、黄褐土、潮土的水溶性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7cm、7cm和8cm,速效性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7cm、7cm和8cm,缓效性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6cm、5cm和6cm,2mol/L冷硝酸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6cm、7cm和7cm。(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路慧英,周怀平,杨振兴,关春林,解文艳[9](2013)在《长期氮磷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褐土钾素平衡及不同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连续20 a的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的定位试验,研究了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褐土耕层土壤钾素平衡、各形态钾素含量及其在全钾中的比例和全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磷化肥或与有机肥配施都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地上部对土壤钾素的吸收;土壤钾素除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有所盈余外,其余处理都表现为亏缺,且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钾素的亏缺量减少;只施用氮磷化肥处理,随着氮磷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水溶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他钾素形态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水溶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在全钾中的比例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钾素各种形态含量以及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和特殊吸附钾比例均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矿物钾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非交换性钾变化规律不明显。长期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以减缓土壤全钾含量的消耗。(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李涛,王景明,吴建富,卢志红,肖青亮[10](2013)在《长期定位施肥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81-2010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钾养分相等条件下,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与无机肥料长期配合施用可以明显提高双季水稻产量,增产幅度达6.67%~23.29%(2010年),同时还能提高土壤水溶性钾、交换性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其中以紫云英(早稻基肥)+沼肥(晚稻基肥)+化肥效果最明显,而对土壤缓效钾影响不大。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早、晚稻季产量和年总产量与土壤水溶性钾含量均呈极显着直线相关(r=0.9887**、0.9883**和0.9885**);与土壤交换性钾和速效钾含量均呈显着直线相关(r=0.9050*、0.9048*、0.9049*和0.9325*、0.9322*、0.9324*);与土壤缓效钾含量均呈显着抛物线关系(r=0.9391*、0.9398*和0.9395*)。(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3年01期)

钾素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开展稻油轮作茬口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动态变化研究,揭示茬口土壤的真实供钾能力,为钾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培养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水稻收获后连续不定期取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形态钾素含量。结果表明:培养试验中沙洋和武汉土壤醋酸铵-钾含量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土壤沸硝酸-钾、冷硝酸-钾和四苯硼钠-钾含量变化不明显,表明水稻收获后土壤非交换性钾向交换性钾转化,但有效钾总量保持不变。田间试验条件下,沙洋和武汉土壤醋酸铵-钾含量显着增加,其他形态的钾素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秸秆钾的释放等环境因素有关。两种试验条件下,武穴土壤不同形态的钾含量变化均不显着,说明茬口土壤有效钾含量的变化因土壤性质而异。可见,水稻-油菜茬口土壤有效钾含量在水稻收获后有升高的趋势,其增幅受土壤类型和秸秆还田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钾素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杜燕,王天野,吴阳生,高强,高云航.黑土钾素形态对长期定位施肥的响应[J].华北农学报.2019

[2].朱丹丹,廖世鹏,丛日环,李小坤.稻油轮作茬口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J].土壤通报.2018

[3].李静静,李炜,陈雅君,尹慧,李艳侠.钾素改善干旱胁迫下早熟禾的形态及相关生长指标[J].草业科学.2016

[4].李秀双,师江澜,王淑娟,田霄鸿.长期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邱尧,周冀衡,黄劭理,李强,张毅.根部温度和氮素形态互作对烤烟生长和钾素积累的影响[J].中国烟草学报.2015

[6].刘丽平,孟亚利,杨佳蒴,胡伟,周治国.不同施钾处理对棉田土壤钾素形态与土壤肥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

[7].张亦驰,李林,史喜林,刘淑霞,高强.土壤钾素形态及有效性的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科学.2013

[8].占丽平.作物种植对土壤钾素形态转化、运移及供应能力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3

[9].路慧英,周怀平,杨振兴,关春林,解文艳.长期氮磷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褐土钾素平衡及不同形态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3

[10].李涛,王景明,吴建富,卢志红,肖青亮.长期定位施肥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3

论文知识图

土壤中钾素的形态转化土壤中不同形态钾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土壤水溶性钾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总产量...土壤速效钾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土壤交换性钾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壤缓效...土壤缓效钾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件下,双...

标签:;  ;  ;  ;  ;  ;  ;  

钾素形态论文_杜燕,王天野,吴阳生,高强,高云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