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个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文化运动,群性,群学,个性
分子个性论文文献综述
丘为君[1](2019)在《从“群性”到“个性”的价值转换——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批判传统家庭制度的历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体与个体的概念在近代中国的"转型时期"(1895-1925),前后出现着戏剧性的变化。在前期里,集体意识曾经以"群"的概念为主流知识分子所讴歌,而相对于"群"的、强调个体意识的"独"的概念,则受到相当的贬抑。但是到了转型时期的后期阶段,即是进入"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5),集体意识受到了主流知识分子猛烈的攻击,其中作为"群"核心观念的国家与家族,尤其受到严厉批判。而以强调个体意识的"独"的思想的出现——个人主义观念,则受到主流知识分子广泛的回响。近代中国的转型时代由"群性"探索到"个性"追求的价值转换,对后来的思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主要将透过新文化运动时期主流知识分子对家庭与家族制度的反思与批判,探讨近代中国从集体意识走向个体意识之变化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张盈[2](2017)在《《美丽新世界》中知识分子个性丧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道司·赫胥黎(1894-1963),英国着名作家,赫胥黎家族最杰出的成员之一,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先后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作为着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在二十世纪享有盛名。他致力于创作针砭时弊的讽刺文章,先后发表了五十余部作品,内容涉猎政治、哲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他对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有着常人望尘莫及的洞察力,因此使其成为二十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美丽新世界》成书于1931年,于1932年发表。在这部不朽的作品中,赫胥黎幻想了一个虚构的未来世界。在这个未来世界中,人们牺牲了自由意志和个性,以便服从于彻底的社会稳定。这部作品中所描绘的未来社会是一个民众从出生到死亡都受到严格控制的世界。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种种规约使得“新世界”中知识分子们的自我意识缺失,人的个性也渐渐沦丧。本文选取了作品中属于知识分子阶层的穆斯塔法·蒙德与和赫姆霍兹·沃特森两位主要人物,通过在这个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正情感交流的社会组织形式的规约影响下,分析知识分子们的个性是如何丧失殆尽的。文章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赫胥黎的生平以及《美丽新世界》这部作品。这些介绍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究论文的分析内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将详细介绍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赫胥黎及其《美丽新世界》的研究,以及取得的成果。第叁章全面阐述了文章依据的主要理论框架。论文运用安东尼奥·葛兰西以及爱德华·萨义德对于知识分子理论的研究结论来划分小说中两位主要人物所归属的不同种类的知识分子。与此同时,将从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入手分析小说中知识分子们的个性是如何消失殆尽的。第四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着重分析两位主要人物所具有的知识分子特性。根据知识分子理论,蒙德应属于葛兰西所提出的有机知识分子一类,因为他迅速而理智地转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以适应新社会的发展。而赫姆霍兹本身应更接近赛义德所提出的流亡知识分子的特性,因为他始终维持着自己特立独行的自由以反抗严苛的社会规定。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两个方面挖掘了致使知识分子个性丧失的主要原因。《美丽新世界》警告我们:运用新型的、强有力的技术控制社会是危险的。识别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很重要。世界国利用了一些技术,比如洗脑术和睡眠教育法,来创造一个和谐的、幸福的肤浅社会。工作之余,世界国居民参加被严格控制、周密计划的社会活动,从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全部是社会宣传,宗教信仰,自由教育制度所作用的结果。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回顾了世界国的非强制性权利的运作,提出了尊重个性,崇尚自由对于知识分子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7-12-01)
卢勇,李海泉[3](2017)在《统一战线心理学视域下党外知识分子“个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对待和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的个性,是新时期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党外知识分子的个性既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继承发展而来的,也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产生的,更是由其作为特殊群体的社会定位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需要从统一战线心理学视角进行分析。党外知识分子的个性在当前突出表现为质疑批判意识强烈、思想观念自由独立、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党外知识分子的个性具有双重影响。在处理党外知识分子个性这一问题时,应运用心理学方法,以个性化方法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本文来源于《统一战线学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林华山[4](2016)在《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的团结引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党外知识分子中有一批有影响、有个性的人",并提出了做这一批人工作的基本要求。"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是党外知识分子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细分群体,社会影响较大、社会活动较广、识别特征显着、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团结引导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符合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是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方针的需要,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需要,是占领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和平衡国内外舆论生态的需要,是吸取国内外处理同有影响有个性知识分子关系经验教训的需要。团结引导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应立足于把他们视为一种客观、正常、经常的社会政治现象的基本判断,摈弃轻易、片面将他们视为反社会主义、反对党的领导力量的极端做法。团结引导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要坚持客观原则、法治原则、分类原则、动态原则。团结引导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是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需要强化和创新探索的领域,要摸清群体底数,讲究工作方法,加强政治吸纳,创造宽松环境。(本文来源于《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刘继华,姜朝晖[5](2016)在《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是统战工作的重点对象。准确把握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的社会表征,深入分析其现实成因,全面掌握这一群体,科学运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原则策略,积极探究针对性强的工作方式方法,分领域的研究实施对策,做好对其的统战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价值。特别是要及时做好对有影响的极端个性的党外知识分子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不能让他们游离于组织关切之外。(本文来源于《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李锋伟[6](2015)在《知识分子个性的“磨损与丧失”——以《离婚》和《单位》、《一地鸡毛》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婚》中的老李和《单位》、《一地鸡毛》中的小林,被环境制约、压抑、同化、改造,由精神追求丰富的人变成麻木、琐碎的单面人,由独特不群的人变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平面人,逐渐丧失自我,揭示了日常生活的严峻性及其对个人精神的巨大磨损。(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杨洁[7](2014)在《试论汉唐知识分子的个性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统一、文化昌明、国力强盛是汉唐两朝的共同特点,汉唐知识分子为社会繁荣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所处朝代不同,汉唐知识分子的性格截然不同。孝顺、廉洁、正直、尊师好学是汉朝知识分子的普遍性格特征;唐朝知识分子则富有创造力、自信、豪放、高傲。本文从社会环境这一视角探讨形成汉唐知识分子个性差异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4年35期)
王明科[8](2014)在《从个性张扬到归于平凡: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经历了从个性张扬到归于平凡的演变:一二十年代反抗后彷徨;叁四十年代战争中处境凄凉;五六七十年代在劳动改造中多苦难;1980年代在拼搏中走向成功;1990年代回归世俗而显得平凡。(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4年09期)
丁建芳[9](2012)在《个性自由与社会统一——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以后,具有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出现。他们从官僚阶级中脱离出来,出现在不同的岗位上。择业的自由促成了他们活动空间的自由,思想的自由。但是知识分子在自由中又保持了统一,他们所继承的那种传统"士大夫"的人文关怀精神,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意识,又使得他们与社会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知识分子在为整个民族的独立与自由而奋斗,在为整个民族的崛起与繁荣而拼搏。在民族危亡时期,他们积极寻求救国真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们举起了革命的旗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征途,知识分子"任重而道远",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2年01期)
刘蕾,陈廷,王文军,李晶,刘根义[10](2008)在《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患者个性、症状自评与术后疗效满意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在LASIK术前后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为提高手术的疗效满意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5d,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观察349例患者,术后15d,对手术效果满意的234例,基本满意的115例。满意组与基本满意组个性因素的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精神质3个维度平均分值(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和精神病性5个因子的M值均为满意组低于基本满意组(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焦虑因子影响术后疗效的满意度(RR值为2.18)。[结论]焦虑因子是影响LASIK手术术后疗效满意度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论坛》期刊2008年03期)
分子个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阿道司·赫胥黎(1894-1963),英国着名作家,赫胥黎家族最杰出的成员之一,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先后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作为着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在二十世纪享有盛名。他致力于创作针砭时弊的讽刺文章,先后发表了五十余部作品,内容涉猎政治、哲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他对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有着常人望尘莫及的洞察力,因此使其成为二十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美丽新世界》成书于1931年,于1932年发表。在这部不朽的作品中,赫胥黎幻想了一个虚构的未来世界。在这个未来世界中,人们牺牲了自由意志和个性,以便服从于彻底的社会稳定。这部作品中所描绘的未来社会是一个民众从出生到死亡都受到严格控制的世界。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种种规约使得“新世界”中知识分子们的自我意识缺失,人的个性也渐渐沦丧。本文选取了作品中属于知识分子阶层的穆斯塔法·蒙德与和赫姆霍兹·沃特森两位主要人物,通过在这个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正情感交流的社会组织形式的规约影响下,分析知识分子们的个性是如何丧失殆尽的。文章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赫胥黎的生平以及《美丽新世界》这部作品。这些介绍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究论文的分析内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将详细介绍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赫胥黎及其《美丽新世界》的研究,以及取得的成果。第叁章全面阐述了文章依据的主要理论框架。论文运用安东尼奥·葛兰西以及爱德华·萨义德对于知识分子理论的研究结论来划分小说中两位主要人物所归属的不同种类的知识分子。与此同时,将从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入手分析小说中知识分子们的个性是如何消失殆尽的。第四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着重分析两位主要人物所具有的知识分子特性。根据知识分子理论,蒙德应属于葛兰西所提出的有机知识分子一类,因为他迅速而理智地转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以适应新社会的发展。而赫姆霍兹本身应更接近赛义德所提出的流亡知识分子的特性,因为他始终维持着自己特立独行的自由以反抗严苛的社会规定。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两个方面挖掘了致使知识分子个性丧失的主要原因。《美丽新世界》警告我们:运用新型的、强有力的技术控制社会是危险的。识别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很重要。世界国利用了一些技术,比如洗脑术和睡眠教育法,来创造一个和谐的、幸福的肤浅社会。工作之余,世界国居民参加被严格控制、周密计划的社会活动,从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全部是社会宣传,宗教信仰,自由教育制度所作用的结果。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回顾了世界国的非强制性权利的运作,提出了尊重个性,崇尚自由对于知识分子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个性论文参考文献
[1].丘为君.从“群性”到“个性”的价值转换——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批判传统家庭制度的历史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2019
[2].张盈.《美丽新世界》中知识分子个性丧失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7
[3].卢勇,李海泉.统一战线心理学视域下党外知识分子“个性”研究[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
[4].林华山.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的团结引导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
[5].刘继华,姜朝晖.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
[6].李锋伟.知识分子个性的“磨损与丧失”——以《离婚》和《单位》、《一地鸡毛》为例[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7].杨洁.试论汉唐知识分子的个性差异[J].文教资料.2014
[8].王明科.从个性张扬到归于平凡: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中华文化论坛.2014
[9].丁建芳.个性自由与社会统一——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J].经济研究导刊.2012
[10].刘蕾,陈廷,王文军,李晶,刘根义.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患者个性、症状自评与术后疗效满意度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