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心室起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室,心脏,心力衰竭,室间隔,多普勒,心血管,病学。
双心室起搏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波,杨浩[1](2019)在《高钾血症合并酸中毒导致双心室起搏心律转复除颤器工作异常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66岁,女性,因"活动后胸闷气喘4年余,再发加重12 h"入院。既往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室内传导阻滞病史,并植入"双心室起搏+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本次该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低血压、严重高钾血症及酸中毒;心电图显示单左室起搏心律,程控检查证实右室电极起搏失夺获、发生QRS波过感知,并导致起搏频率小于基础频率。给予降钾、纠酸等治疗后,心电图及起搏器程控检查显示CRT-D功能恢复正常。在血钾降低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心房颤动终止,并恢复窦性P波。(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陈涵[2](2019)在《希氏束起搏挑战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治疗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心力衰竭治疗史上里程碑式的进步,通过改善房室收缩顺序和双心室收缩顺序,改善心脏搏出量。大量临床试验发现,QRS波群显着增宽(>130ms)的患者更容易从CRT治疗中获益,而术后QRS宽度下降的幅度更是与预后相关。传统(本文来源于《心电与循环》期刊2019年01期)
安学志,张萍,陈游州,丁立刚,金汉[3](2018)在《全皮下置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前QRS-T形态筛查对双心室起搏反应性的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全皮下置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术前心电图QRS-T形态模板匹配筛查(TMS)对于双室起搏患者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P/CRTD)置入的患者共55例,利用TMS对患者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置入术前和术后进行S-ICD两种体位叁个向量下的心电图描记和筛查,统计TMS通过率。在CRT置入后第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比TMS通过与未通过患者的CRT的反应率。结果:所有患者在CRT置入术前,自身心律时均未通过TMS筛查,39例患者(70.9%)在双室起搏状态下通过TMS筛查。TMS通过组中高血压患者的比例低于TMS未通过组(7.7%vs.43.8%,P=0.004)。6个月随访时,TMS通过组有反应和超反应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未通过组(有反应:31/36(86.1%)vs.5/16(31.3%),P<0.001;超反应:9/39(23.1%)vs.1/16(6.3%),P=0.026)。叁个向量均通过的患者超反应比率高于另外两组(3向量vs.2向量,P=0.018;3向量vs.1向量,P=0.003)。基线时较小的LVEDD、LAD以及双室起搏通过TMS筛查是CRT有反应的预测因素。结论:双室起搏模式下通过TMS的患者CRT置入后更易有反应及超反应。(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王徐乐,卢文杰,王玺,付婉容,韩战营[4](2018)在《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QRS时限≥130ms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疗效。选择2010年8月~2015年12月住院治疗的NYHA心功能Ⅱ级~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35%、窦性心律、QRS时限≥130ms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76例,成功植入叁腔起搏器后,比较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2年的疗效评价指标变化。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2年后,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MQOL)、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N末端脑钠肽(NT-proBNP)等各疗效评价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窦性心律、QRS时限≥130ms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疗效确切。(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B)》期刊2018年05期)
陈洪云[5](2018)在《双心室起搏改善失同步化心力衰竭犬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效果与初步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约1/3的心力衰竭合并左心室收缩不同步,即失同步化心力衰竭(dyssynchronous heart failure DHF)。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已成为治疗DHF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提高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终末期心力衰竭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然而DHF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时,双心室起搏(Bi-venricular pacing,BIVP)是IIa类适应症,治疗效果较窦性心律患者差,因而,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规BIVP的左心室电极植入冠状静脉为心外膜起搏(Epicardial pacing,epi),左心室跨壁激动顺序与正常相反,增大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而心内膜起搏BIVP(Endocardial pacing,endo-BIVP)保留了左心室正常生理性的激动顺序,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且具有更高的反应率。然而,endo-BIVP对改善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效果是否优于epi-BIVP,尚不明确,作用机制也尚未阐明。前期临床研究发现DHF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在各壁之间具有异质性,以侧壁减低显着,endo-BIVP和epi-BIVP对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异质性的效果和区别也尚不明确,且作用机制也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快速右心室起搏建立DHF模型,分别给予endo-BIVP和epi-BIVP起搏2h;对比分析两种起搏模式改善失同步化心力衰竭犬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效果。同时,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探讨两种起搏模式下左心室心肌Ca2+循环相关蛋白的变化。初步探讨BIVP改善DHF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效果与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方法:1.犬模型建立24只杂种犬分为四组,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CT),DHF组,epi-BIVP组及endo-BIVP组,每组6只。2.评价左心室功能及收缩同步性分别在基础状态下、DHF模型建立即刻、DHF模型建立成功以及BIVP刺激后2小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侧壁的纵向应变(LS_(lat))及非侧壁的纵向应变(LS_(non-lat))。同时,检测左心室18个心肌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值(T-Dif)及标准差(T-SD)评价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将犬处死之后,取出心脏,分离并储存心肌组织标本,进一步生物学研究。3、分子生物学检测提取左心室前壁、侧壁、间隔、后壁、下壁不同部位心肌组织,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心肌组织Cav1.2,RyR2、NCX及SERCA2A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1、DHF诱导过程中有2只犬因分离颈静脉时导致气胸,3只犬因术后感染死亡,1只犬出现猝死,共24只犬完成实验。2、endo-BIVP改善DHF犬左心室收缩功能效果优于epi-BIVPDHF犬LS_(PL)和LS_(non-PL)显着小于CT组犬,且T-Dif和T-SD显着延长(P<0.05)。此外,DHF犬左心室侧壁LS_(PL)显着小于其他各壁的LS_(non-PL)(P<0.05)。epi-BIVP犬和endo-BIVP犬LVEF和GLS显着大于DHF犬;endo-BIVP犬GLS显着大于epi-BIVP组;epi-BIVP犬和endo-BIVP犬LS_(PL)显着大于DHF犬;endo-BIVP犬LS_(PL)显着大于epi-BIVP组;epi-BIVP犬和endo-BIVP犬T-Dif和T-SD显着小于DHF犬;endo-BIVP犬T-Dif和T-SD显着小于epi-BIVP犬。3、DHF、epi-BIVP及endo-BIVP对犬左心室整体及侧壁Ca~(2+)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DHF组犬左心室整体Cav1.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CT组明显减低(P<0.05);DHF组犬左心室整体RyR2 mRNA表达水平较CT组明显减低(P<0.05);DHF组犬左心室整体NC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CT组明显升高(P<0.05);DHF组犬左心室整体SERCA2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CT组明显减低(P<0.05)。endo-BIVP及epi-BIVP组犬左心室整体SERCA2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DHF组升高,endo-BIVP组升高较epi-BIVP组更明显(P<0.05)。BIVP组犬左心室侧壁SERCA2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其他部位明显升高(P<0.05);DHF组犬左心室侧壁SERCA2A mRNA和蛋白表达较CT组明显减少(P<0.05),而epi-BIVP和endo-BIVP组犬左心室侧壁SERCA2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DHF组增高,endo-BIVP组较epi-BIVP组的升高更明显。结论:1.eno-BIVP和epi-BIVP均可明显改善DHF左心室收缩功能;2.endo-BIVP改善左心室整体和侧壁收缩功能的效果均优于epi-BIVP;3.BIVP组犬左心室心肌整体和侧壁SERCA2A的表达较DHF组均明显升高,提示其作用机制与增高心肌SERCA2A表达水平有关;4.endo-BIVP组左心室心肌整体和侧壁SERCA2A表达均高于epi-BIVP组,提示endo-BIVP改善DHF犬左心室收缩功能效果优于epi-BIVP可能与endo-BIVP组犬SERCA2A表达水平更高有关;5.研究结果为阐明BIVP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为临床改善BIVP疗效提供了新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02-01)
张晓宇[6](2016)在《双心室起搏预防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双心室(BIV)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间,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在华东6家医院的心内科连续登记118例高度AVB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双心室起搏一周后根据区组随机化1:1程控分为BIV组(CRT-on)和RVA组(CRT-off),评价术后6和12个月患者因心力衰竭(HF)住院次数、心房颤动(AF)负荷、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6 min步行距离(6MWD)、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MLHF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各腔容积和内径及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等指标。结果:共纳入114例成功植入CRT的患者。双心室起搏1周时总体NYHAIⅢ级的比例[25.44%(29/114)VS 9.65%(11/114)]、MLHF评分(17.1±13.6 VS 26.9±21.6)、6MWD[(315.4±121.8)m VS (291.8±102.9)m]和NT-proBNP[157.0 (70.0,639.0) VS 444.7(144.0,1546.0)]较术前均改善(P均<0.05)。随机程控分为BIV和RVA组,每组57例,基线特征匹配。随访12个月两组HF住院次数和AF负荷无差异;NYHA、6MWD和MLHF评分与术前相比有改善;与术后1周相比,NT-proBNP浓度BIV组无变化而RVA组有上升趋势,6个月时两组的变化值[3.3(-13.4,37.2)VS60(-18.1,248)]有差异(P=0.045);各随访点LVEF, BIV组较术前有增加趋势,6个月变化值(BIV3.18±6.79%VS RVA-1.41±6.44%,P<0.05);与术后1周相比,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变化(△LVEDV, RV9.09±29.30ml VS BIV-16.68±24.30ml, P<0.05)和内径变化(△LVEDD, RV2.36±9.32mm VS BIV-1.75±5.79mm,P<0.05),BIV组缩小更明显。结论:CRT起搏治疗可早期改善高度AVB患者的心脏功能;随访12个月,双心室起搏改善左室射血分数、缩小舒张末期左室心腔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显着。(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6-05-20)
汤建武,张永筠,王波[7](2015)在《双心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双心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选取接受治疗的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32例,在手术实施之前,先通过超声心动图像扫描心尖四腔、心尖二腔、心尖长轴切面以及心底短轴、乳头肌短轴、心尖短轴切面图像,随后进行脱机分析,然后对患者开展植入双心室起搏器手术,手术后1个月分析术前术后的心功能状况。所有接受双心室起搏治疗的患者心功能障碍症状都有明显好转。术后心功能分级、心电图QRS波宽、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反流等各项数据较术前都有改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临床上在治疗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时,应给予双心室起搏手术治疗。(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5年20期)
蒋敏娜,杨达峰,谢启应,杨天伦[8](2015)在《左室双部位双心室起搏心脏同步化治疗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心力衰竭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肌重构、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及死亡率,主要得益于心脏收缩同步的恢复。但在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中,高达30%~40%的患者未能从中获益,出现无应答,其可能原因大部分应归因于心脏收缩仍然存在不完全同步。左室双部位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理论上能够较常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进一步提高心脏收缩的再同步性,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本文就左室双部位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王璐[9](2015)在《双心室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起搏依赖患者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别应用双心室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比较两种起搏方式对起搏依赖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生理性起搏方式的策略选择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入选24例需行起搏治疗的患者,安置叁腔起搏器(右房+双心室),原发病为Ⅱ度Ⅱ型、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随机程控分为右室间隔部单心室起搏组(关闭左室电极)12例及双心室起搏组12例。6个月后将两组交叉,即右室间隔部单心室起搏组程控为双心室起搏,双心室起搏组程控为右室间隔部单心室起搏。继续随访6个月。比较两种起搏方式对观察指标的影响,包括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血浆N端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十二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左室十二节段达峰时间最大延迟、起搏QRS波宽度。结果比较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双心室起搏以及双心室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前后,两组6分钟步行距离(340.67m vs 347.42m,P=0.33;279.33m vs 280.67m,P=0.35)、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41.25 vs 41.42,P=0.85;44.42 vs 43.83,P=0.53)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血浆N端脑钠肽(2025.91pg/ml vs 2844.26pg/ml,P=0.25;2733.92pg/ml vs 2514.33pg/ml,P=0.41)与左室射血分数(50.50%vs 50.92%,P=0.38;49.50%vs50.17%,P=0.40)变化无显着差异。两组左室舒张末内径(50.91mm vs 51.25mm,P=0.34;54.17mm vs 54.42mm,P=0.69)和左室收缩末内径(37.33mm vs 37.75mm,P=0.39;40.67mm vs 39.83mm,P=0.10)无统计学变化。与右室间隔部单心室起搏相比,双心室起搏组的起搏QRS波宽度明显变窄(116.83ms vs 133.25ms,P=0.000;118.58ms vs 136.25ms,P=0.000),左室十二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下降(27.83ms vs 37.58ms,P=0.004;23.42ms vs 37.83ms,P=0.002),左室十二节段达峰时间最大延迟缩短(84.00ms vs 101.42ms,P=0.001;86.08ms vs 101.58ms,P=0.0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与右室间隔部单心室起搏相比,对于起搏依赖患者的心功能影响无显着性差异。双心室起搏对比右室间隔部起搏,在预防起搏依赖患者心功能恶化方面未显示出优势。对于未满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征的起搏器依赖患者,临床可采取右室间隔部起搏,更经济可行。(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谷磊,赵家胜,宣淼[10](2014)在《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双心室起搏对左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双心室起搏对左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接受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20例,术后1周随机分为双心室起搏组(左室on)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左室off)各10例,术后12个月,交叉入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12、18、24个月进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SV);采用组织多普勒超声显像评估左右心室及左室各壁的同步性,记录左右心室射血时间差、左心室十二节段收缩达峰时间标准差等相关指标,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术后6、12、24个月,右室间隔部起搏组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明显低于双心室起搏组,LVEF显着高于双心室起搏组,双心室起搏组Ts-12SD、Ts-dif显着高于右室间隔部起搏组(P均<0.05);术后18个月两组的LVEDD、LVESD、LVEF、Ts-12SD和Ts-dif差异不明显。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在保持左室收缩同步性、改善心脏功能方面优于双心室起搏。(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4年43期)
双心室起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心力衰竭治疗史上里程碑式的进步,通过改善房室收缩顺序和双心室收缩顺序,改善心脏搏出量。大量临床试验发现,QRS波群显着增宽(>130ms)的患者更容易从CRT治疗中获益,而术后QRS宽度下降的幅度更是与预后相关。传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心室起搏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波,杨浩.高钾血症合并酸中毒导致双心室起搏心律转复除颤器工作异常一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9
[2].陈涵.希氏束起搏挑战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治疗地位[J].心电与循环.2019
[3].安学志,张萍,陈游州,丁立刚,金汉.全皮下置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前QRS-T形态筛查对双心室起搏反应性的预测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8
[4].王徐乐,卢文杰,王玺,付婉容,韩战营.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QRS时限≥130ms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疗效[J].医学与哲学(B).2018
[5].陈洪云.双心室起搏改善失同步化心力衰竭犬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效果与初步机制探讨[D].中国医科大学.2018
[6].张晓宇.双心室起搏预防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6
[7].汤建武,张永筠,王波.双心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
[8].蒋敏娜,杨达峰,谢启应,杨天伦.左室双部位双心室起搏心脏同步化治疗的研究现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
[9].王璐.双心室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起搏依赖患者的对比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
[10].谷磊,赵家胜,宣淼.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双心室起搏对左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