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花果多糖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徐小净[1](2019)在《荸荠皮和浒苔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抗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具有优良药用价值的可食用植物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在我国的应用历史悠久。对其化学成分和营养成分的研究对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莎草科荸荠属植物荸荠(HHeleocharis dulcis(Burm.f.)Trin)皮和绿藻门石莼科植物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分离手段从荸荠果皮和浒苔两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了 28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学手段(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结合它们的理化性质,鉴定了全部28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从荸荠皮中分离得到了 20个化合物:β-谷甾醇(B1)、16-三十一酮(B2)、白桦酯酸(B3)、β-胡萝卜苷(B4)、pheno1,2,4-bis(1,1-dimethylethyl)-,1,1’,1"-phosphite(B5)、(3ββ)-Lup-20(29)-ene-3,30-diol(B6)、肉桂酸(B7)、桦木醇(B8)、阿魏酸(B9)、n-tetratriacont-20,23-dienoic acid(B10)、对香豆酸(B11)、山奈酚(B12)、槲皮素(B13)、绿原酸(B14)、17-33 ketones(B15)、咖啡酸(B16)、芦丁(B17)、香豆素(B18)、对羟基苯甲酸(B19)、正丁基-β-D-呋喃果糖苷(B20)。从浒苔中分离得到了 8个化合物:β-谷甾醇(H1)、α-生育酚(H2)、对羟基苯甲酸乙酯(H3)、2’-脱氧尿嘧啶核苷(H4)、腺嘌呤(H5)、棕榈酸(H6)、balansenateⅡ(H7)、反式植醇(H8)。其中 B2、B5、B6、B8、B10、B15、B20、H3、H4、H6、H7、H8为首次从这两种植物中分离得到。MTT法肿瘤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B15对MGC-803、SKOV3、T24细胞均显示出良好的抑制能力,其IC50值分别达到20.02、25.65、10.20 μM,抑制能力均强于阳性对照5-Fu。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AO/EB染色、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检测、Western blot蛋白印记分析和ROS测定等一系列生化实验结果证明B15可以特异性诱导T24凋亡,提高细胞内ROS的水平,引起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并确定凋亡通路为线粒体途径。本文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同时研究了部分化合物的抗菌能力,结果表明,受试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MIC(μg/mL)值在32~128之间;B12、B1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较强,其MIC(μg/mL)值分别为16、32;B14、B16、B19、H2、H4、H8对枯草芽孢杆菌抑制作用较强,其MIC(μg/mL)值分别为32、32、32、32、16、32;对绿脓杆菌抑制作用较强的有B3、B9、B12、B16、H2、H3,其MIC(μg/mL)值分别为 32、32、32、16、16、32。论文还研究了荸荠皮的营养成分,研究发现荸荠皮含有丰富的粗纤维、多种矿物元素以及多种氨基酸。论文对荸荠皮和浒苔的化学成分研究,丰富了可食用植物在天然药物研究中的范畴,减少了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污染,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可食用植物的药用价值与保健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姜宏伟[2](2019)在《无花果叶多糖提取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无花果(Ficus carica L.),又名天生子,是桑科榕属植物,其叶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黄酮、挥发油、酚类化合物、多糖、生物碱等。多糖作为无花果叶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潜在的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但是目前其研究较少。本课题以无花果叶为原料,对无花果叶多糖(FCPS)进行了提取、纯化及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液固比、微波功率、提取时间等影响无花果叶多糖提取的工艺参数进行响应面优化,经过模型拟合得到了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无花果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液固比为31 mL/g,提取时间为15 min,微波功率为540 W。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提取条件下,获得的FCPS得率为4.52±0.12%。超声-微波协同提取与传统热水浸提、超声提取、微波提取三种提取方法相比,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获得较高的多糖得率。与传统的热水浸提法相比,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法的提取时间减少了 83.3%、多糖得率增加了 46.9%。利用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技术提取无花果叶多糖具有时间短,得率高的优势。(2)确定了用Sevag法去除无花果叶多糖中的蛋白;用AB-8、D101、HPD-826、HPD-400、HPD-100、NKA-9等6种大孔树脂分别对FCPS提取液进行吸附,证明D101树脂比其他五种树脂具有更强的去除提取物中除多糖之外的色素和小分子杂质的能力;确定了 FCPS的纤维素(DEAE-32)柱层析分离条件。经过上述处理,无花果叶多糖得率 1.52%,含量 91.45%。(3)以人肺癌细胞A549、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肝癌细胞HepG2为受试细胞,采用MTT法对FCPS的细胞毒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FCPS对三种受试细胞均显示微弱的细胞毒性作用:相对而言,FCPS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抑制率较高,其次是人肝癌细胞HepG2,但人肺癌细胞A549对FCPS不敏感。FCPS抑制人宫颈癌细胞和人肝癌细胞HepG2生长的IC50分别为5.82 mg/mL和6.65 mg/mL。FCPS对S180小鼠体内抑瘤作用,表现在小鼠瘤重和体重的影响上,其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当FCPS给药剂量为400 mg/kg时,抑制肿瘤作用最大,其抑瘤率为51.82%。FCPS给药对小鼠免疫器官相对重量有影响,两个多糖给药组小鼠胸腺和脾系数均增加,显示出其对肿瘤造成的胸腺和脾损伤的修复,且各剂量组之间无显着差异。FCPS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影响及小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有影响:高剂量的FCPS可以显着增强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中剂量和高剂量组FCPS都能极显着提高小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综上,FCPS主要通过提高免疫力而非通过其细胞毒性发挥抗肿瘤作用。
严秋萍[3](2018)在《酸解氧化魔芋葡甘露聚糖及其复合物对齐口裂腹鱼免疫功能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是在日粮中分别添加0.8%CA-OKGM、0.8%CA-OKGM Complex1和0.8%CA-OKGM Complex2,喂养齐口裂腹鱼8周,分别测定鱼的生长指标,血清中免疫指标和抗氧化指标,头肾、脾脏、肝脏以及中肠中相关免疫基因的表达;分别测定鱼体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6h、24h、72h以及168h血清中免疫指标和抗氧化指标,头肾、脾脏、肝脏和肠道中相关免疫基因的表达,以此来探究CA-OKGM及复合物对齐口裂腹鱼免疫性能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文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CA-OKGM及复合物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的影响CA-OKGM及其复合物均能显着性提高齐口裂腹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且CA-OKGM Complex1和CA-OKGM Complex2作用效果优于CA-OKGM,但都对免疫脏器指数无显着性的影响。2、CA-OKGM及复合物对齐口裂腹鱼血清中免疫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免疫方面:(1)在正常养殖试验中CA-OKGM Complex1和CA-OKGM均能不同程度的显着性提高齐口裂腹鱼血清中ACH50活性和CRP、C3以及Ig M的含量,且Ig M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19倍和2.73倍。CA-OKGM Complex2仅能显着性增加Ig M的含量,是基础组的1.77倍,其他指标则差异不显着。(2)在攻毒实验中CA-OKGM Complex1和CA-OKGM Complex2都能快速促进血清中体液免疫因子的生成,调节机体免疫反应,但相比之下CA-OKGM Complex1免疫调节效果更好。抗氧化方面:(1)在正常养殖试验中CA-OKGM及其复合物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功能,CA-OKGM和CA-OKGM Complex1能显着增加齐口裂腹鱼血清中T-SOD和GSH-PX活性,且CA-OKGM Complex1组活性最高,分别高达207.49±1.05 U/m L和477.45±8.72 U;并能使MDA的含量显着性降低。CA-OKGM Complex2也能显着性增加血清中T-SOD活性,显着性降低血清中MDA的含量,增加GSH-PX活性,但不具有显着性影响。CA-OKGM Complex1能降低i NOS活性和NO的含量,且有显着性差异,但CA-OKGM和CA-OKGM Complex2能显着性增加i NOS活性和降低NO的含量。(2)在攻毒试验中CA-OKGM和CA-OKGM Complex1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功能,能不同程度提高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生成,抵御氧化损伤。3、CA-OKGM及复合物对齐口裂腹鱼免疫组织中相关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1)在正常养殖试验中CA-OKGM Complex1均可不同程度的提高tlr5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和提高tlr22在脾脏和中肠的表达;CA-OKGM和CA-OKGM Complex2可提高tlr5和tlr22在脾脏和中肠的表达;各试验组均能提高β2-integrin在免疫脏器组织中的表达。CA-OKGM Complex2和CA-OKGM Complex1均能提高cd40和pkr在头肾、脾脏和肝脏中的表达;而CA-OKGM却有降低cd40和pkr在头肾中表达的趋势,但可增高在脾脏和肝脏中的表达。CA-OKGM Complex2能够提高myd88在头肾、脾脏和肝脏中的表达,而对于CA-OKGM Complex1来说,却有影响myd88降低趋势,CA-OKGM显着性降低myd88在头肾和脾脏中的表达,显着性提高其在肝脏中的表达。CA-OKGM Complex1能显着性提高头肾、肝脏、脾脏和中肠组织中traf6、irf7和nf-kbp100的相对表达量;而CA-OKGM Comple2和CA-OKGM仅能提高traf6、irf7和nf-kbp100部分免疫组织中的表达,traf6和irf7在肝脏中的表达出现显着性降低。各试验组均可不同水平下调il-1β和il-8的表达;对于tnf-α,CA-OKGM能显着性提高其在脾脏和中肠中的表达,CA-OKGM Complex1能显着性提高其在肝脏和中肠中的表达。各试验组均可不同程度提高il-10和tgf-β在免疫组织中的表达;对于hsp70,CA-OKGM Complex1能显着提高其在脾脏、肝脏和头肾中的表达,CA-OKGM Complex2和CA-OKGM可显着性提高其在肝脏中的表达和降低其在头肾、脾脏和肝脏中的表达。(2)在攻毒实验中,整体来看,在鱼体受到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tlr5信号通路会首先激活,tlr22则在感染细菌后期才会出现表达量增加的现象;所有的基因表达量不会在同一个时间点达到峰值,但是,会比较集中在某个时间段;相关基因的免疫调节反应在头肾和肠道中是比较快速的,尤其是在头肾中的反应。而CA-OKGM和CA-OKGM Complex1能较好的调节头肾和肠道中免疫基因的表达,调节免疫反应,促进tlr22在头肾和肠道中的表达。在肝脏和脾脏中,CA-OKGM Complex2和CA-OKGM能较好的调节其免疫基因的表达,CA-OKGM Complex1则在初期阶段表现出较好的免疫调节能力。
郑丽屏[4](2018)在《桑树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化感、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内生菌是在健康植物组织和器官内、与之共生的一类微生物,内生菌不仅能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还能提高宿主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内生菌独特的生境以及和宿主亲密的互共生关系,造就了它们丰富的生物活性。近年来,内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在医药和害病虫生物防治领域上的应用已显示出良好前景。作为特境微生物的一种,内生菌已成为天然活性产物的新型资源。桑树(Morus alba L.)是我国广泛种植的重要的经济作物和传统的药用植物,桑树内生菌的存在已引起关注,鉴于桑树在提供家蚕饲料、桑果和药材之功用,桑树内生菌在绿色农药和医药领域上的开发特别引人瞩目。本文对桑树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及多样性分析,筛选出具有化感效应(除草、抑藻和抗菌)、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桑树内生真菌,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和活性代谢物质分析,探讨了内生真菌作用的生理机制。主要结果如下:本文首次结合组织块培养分离法和宏基因组r DNA序列分析法对桑树内生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通过组织块分离法共分离得到桑树内生菌132株,其中内生真菌106株、内生细菌23株、内生放线菌3株,内生菌数量分布情况根部>茎部>叶部,不同季节内生菌的数量基本都遵循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桑树86株内生真菌分属5个目、18个属。在目的分类水平上桑树内生菌以半知菌中的丝孢目(Moniliales)为优势菌群,占总菌株数的28.3%;在科分类水平上以瘤座孢科(Tuberculariaceae)、暗色孢科(Dematiaceae)为优势菌群,分别占总菌株数的22.64%和16.04%;以镰孢霉属(24株,占22.64%)和链格孢属(16株,占15.1%)为桑树内生真菌中的优势菌群。镰孢霉属(Fusarium sp.)是根部的优势种群,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在茎、叶中均为优势种群。基于宏基因组的内生细菌16S r DNA和18S r DNA的多样性分析表明:桑树内生菌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大于4,菌群丰度指数(Chao)大于12800,提示桑树中内生菌多样而且丰富。桑树内生细菌优势种群为:薄层菌属Hymenobacter(5.65%)、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61%)、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3.55%)、拟杆菌属Bacteroides(2.42%)、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2.05%)等。不可培养内生真菌主要分布在Knufia属(20.75%)、刺盾炱菌属Cantharellula(4.99%)、竹鞘多腔菌属Myriangium(2.30%)、翅孢壳属Emericellopsis(1.97%)等。研究结果表明桑树内生菌遗传多样性丰富,是潜在的生物活性资源宝库。本实验筛选了106株桑树内生真菌发酵滤液对黄瓜、生菜、高羊茅、稗草等7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筛选到对种子萌发有显着影响的SZ-21、SZ-42、SZ-55、SZ-60、SZ-83、SZ-102(菌株编号)的6种菌株发酵液。其中菌株SZ-21的发酵滤液显着抑制生菜、黑麦草和稗草种子的萌发,对稗草地上部和根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3.85%和71.87%,而且对多数蔬菜和草坪植物幼苗生长无显着抑制作用,提示该菌有较好的除草活性。SZ-21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稀释倍数?5)显着降低稗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降低19.82%、23.69%和90.37%),并抑制了稗草根和茎的生长(抑制率81.79%和34.85%)。SZ-21菌代谢产物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可降低稗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为46.38%、21.43%和78.84%),抑制稗草幼苗根和茎的生长(抑制率87.64%和75.37%),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作用弱于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为该菌的化感物质。结合该菌的生长和显微形态以及r DNAITS序列分析,该菌株鉴定为桑树内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p.SZ-21。进一步考察了桑树内生真菌对3种淡水蓝藻铜绿微囊藻、水华微囊藻和假鱼腥藻的生长抑制,筛选到具有显着抑制作用的SZ-5、SZ-11、SZ-18、SZ-21、SZ-24、SZ-67和SZ-69菌株,桑树内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p.SZ-21对三种藻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研究表明SZ-21可能通过菌丝直接接触的方式抑制藻水华微囊藻的生长,以蛋白类成分抑制铜绿微囊藻。SZ-21菌代谢物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抑藻效果明显(抑藻率62.26%),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在培养前期作用稍弱,但在第8天抑藻率也达52.83%。桑树内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p.SZ-21具有开发成除草和抑藻的微生物制剂的潜在可能。本研究以桑树和其他作物、人类病原菌为靶标,应用平板对峙培养法进行拮抗筛选,并对内生真菌的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进一步筛选,发现SZ-30、SZ-48和SZ-74的菌株显示较广泛的抗真菌作用,抑菌率为20-80%。特别是菌株SZ-48对6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长抑制率高于50%,SZ-48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灰葡萄孢菌、香石竹镰刀菌和露湿漆斑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0.5-1.0 mg/m L,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潜力。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分析表明:SZ-48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含有23种化合物。环(亮氨酸-脯氨酸)二肽[cyclo(leucylprolyl)]和环(苯丙氨酸-脯氨酸)二肽[cyclo(penprolyl)]占51.31%,其次是3-苯甲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还有正三十四烷、正四十烷、正四十四烷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麦芽醇。Cyclo(Leu-Pro)、cyclo(Phe-Pro)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为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谢物。我们以桑树露湿漆斑菌为病原菌,探讨了内生菌SZ-48的抑菌机制,发现SZ-48提取物可抑制露湿漆斑菌孢子萌发和孢子芽管生长。在内生真菌代谢物的诱导下,病原菌可产生活性氧积累,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伤害、生长受抑或死亡。结合该菌的生长和显微形态以及r DNA ITS序列分析,该菌株鉴定为桑树内生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SZ-48。本研究还从桑树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的内生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SZ-2。应用胰蛋白酶法和Sevag联用纯化多糖(EPS),产率为6.96%,多糖含量为92.4%。进一步利用阴离子交换色谱DEAE-52柱和丙烯葡聚糖凝胶Sephacryl S-400柱层析,得到均一的胞外多糖EPS2和EPS3,其分子量分别为5.8×104 Da和1.5×105Da,分别由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及葡萄糖醛酸组成,组成比约为8.5:9.2:1.1:1:1.3和12:16:1:2.4:0.5。EPS2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在浓度为1-4 mg/m L时,其对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和DPPH清除率可达38.2-60.3%、68.2-85.2%和10.7-49.6%。在Fenton反应导致的DNA链断裂实验中,EPS2具有较显着地降低·OH对DNA的损伤的能力。在H2O2-PC12细胞模型中,EPS2可缓解H2O2对PC12细胞的氧化损伤。150 mol/L的H2O2处理PC12细胞1 h后,细胞存活率为30.5%。多糖浓度在2-10 mg/m L时,EPS2可使细胞存活率提高到61.2%以上。EPS2可以显着减少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降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水平,具有抗脂质氧化作用。EPS2处理还通过保护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酶的活性,催化分解H2O2,缓解H2O2的损伤。另一方面,菌丝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量效关系。菌丝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50为6.98 mg/m L,对α-葡萄糖苷酶呈现出典型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内生链格孢菌胞外多糖具有开发成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潜力,可为合理利用桑树资源开发降血糖天然多糖类药物提供新型资源。综上所述,本研究对丰富多样的桑树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为探讨和开发桑树内生真菌资源提供了种质材料。化感(除草和抑藻)作用、抗菌、抗氧化等活性研究为内生菌活性筛选提供了方法参考;内生菌分子鉴定和GC-MS分析工作为内生菌物种和生物活性物质鉴定提供了分析手段。本实验结果为深入理解桑树内生菌化感作用、抗菌和抗氧化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开发桑园绿色除草剂和抗菌剂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内生菌抑藻剂、抗氧化剂和开发降血糖微生物多糖类药物提供了新型资源,也为桑树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颖的途径。
石建辉[5](2018)在《沙姜多糖的提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以水提醇沉法从沙姜里提取出沙姜粗多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分析确定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6.5 h,料液比1:35,提取温度80℃,提取次数1次,此条件下粗多糖的平均得率为8.53%。对提取出的沙姜粗多糖进行成分与含量测定,发现多糖含量仅为34.26%,而蛋白质含量高达16.40%,通过三氯乙酸法(TCA)除去蛋白质纯化后测得多糖含量为75.20%,蛋白残留0.54%,糖醛酸含量为24.17%。紫外光谱分析显示,纯化后的沙姜多糖不含蛋白质或核酸。红外光谱分析发现沙姜多糖是一种α-型吡喃聚糖。通过液相色谱检测得其分子质量为8.5 × 105 Da,采用离子色谱分析发现其单糖组成摩尔比为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葡萄糖:鼠李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0.37:3.12:1.23:6.39:1.36:3.09:1.00:0.91:1.27。建立H22肿瘤小鼠模型,研究沙姜多糖在动物体内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发现中剂量(200 mg·kg-1d-1)组和高剂量(300 mg·kg-1d-1)组对肿瘤抑制效果较好,无显着差异,表明沙姜多糖在荷瘤鼠体内可有效抑制H22细胞增殖。同时采集实验鼠的基本生理指标,检测观察其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活性(腹腔巨噬细胞和脾NK细胞活性检测)、脏器指标(H&E染色观察、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和脾细胞增殖实验等)和血液指标(血常规检查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等),结果发现多糖组荷瘤小鼠的NK细胞的杀伤力和腹腔细胞的吞噬能力均显着增强,胸腺和脾脏维持了良好的外观形态,各指标较模型组得到增强和改善,更与空白组接近。表明沙姜多糖通过提升荷瘤小鼠的自身免疫能力,发挥抗肿瘤作用。综述,沙姜多糖是一种α-型吡喃聚糖,在动物体内能提升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
王红[6](2017)在《榆耳子实体多糖的提取与纯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榆耳子实体多糖(GI-A、GI-U、GI-T和GI-S)的多糖单糖组成进行了验证,对榆耳子实体多糖对H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进行探究,进而对榆耳尿素溶多糖的抗肿瘤机制进行研究,为榆耳的药理学研究及其新药开发提供参考。1.榆耳子实体多糖的提取与纯化分别用pH=2的盐酸溶液、6%的尿素溶液、3%的三氯醋酸溶液和0.5M的氢氧化钠溶液提取榆耳多糖,分别得到榆耳粗多糖:GI-A、GI-U、GI-T和GI-S;分别先用Sevage法去除榆耳各多糖中的蛋白,除蛋白后用活性炭法脱色;继而得到较纯的榆耳多糖:GI-A、GI-U、GI-T和GI-S。2.榆耳子实体多糖单糖组成检测方法的建立采用糖腈乙酸酯衍生化气相色谱法检测多糖单糖组成,实验结果表明榆耳各多糖均由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其摩尔比分别为:1:1.2:1.4、2:2.9:1、1.5:1:2.1、1:1.4:2.2。3.榆耳子实体多糖的抗肿瘤活性分析通过建立H22荷瘤小鼠肿瘤模型,从实体瘤重、抑瘤率、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组织和脾脏H&E染色,免疫组化等方面指标来观察榆耳各多糖的体内抗癌活性。其结果表明:(1)灌胃给药榆耳各多糖,其抗肿瘤数据显示:榆耳多糖在一定层度上能够抑制H22实体瘤的生长,其中GI-U高剂量组的抗肿瘤效果最好,达到60.69%仅仅低于阳性组的65.69%;中、低剂量组也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效果,抑瘤率分别为45.83%和39.04%,而GI-A也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效果,其中,中、高剂量抑瘤率达到了53.24%和58.94%,抗肿瘤效果明显。GI-T和GI-S也具有一定的抗肿瘤做用,但效果并不明显,其中GI-T高剂量组的抑瘤率仅为44.57%,GI-S高剂量组的抑瘤率仅为49.79%;(2)经过对各个指标的考察与对比发现,GI-A、GI-U、GI-T和GI-S四种多糖中,GI-U的抗肿瘤效果最好,GI-A次之,GI-T和GI-S抗肿瘤效果不是很明显;继而对GI-A和GI-U组的肿瘤进行进行H&E染色实验,结果表明,GI-A和GI-U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3)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对GI-U抗肿瘤活性进行分析,发现GI-U可以调控蛋白的表达,继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陈亚楠,李美锋,董艳敏,王辉[7](2016)在《中药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糖生物活性包括促进免疫、抗肿瘤、抗氧化和延缓衰老等,中药多糖以其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的优势成为治疗研究热点。本文综合该领域近年的研究情况,就中药多糖对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因子的药理作用及免疫功能调节机制进行综述。
柴金珍,黄远英,袁根良,欧晓玲,李开莹,殷光玲[8](2016)在《无花果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无花果、叶具有显着的抗癌与抗肿瘤、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抑菌作用,同时无花果叶还具有降血糖、抗病毒作用;在临床上,无花果植物还具有治疗痔疮的作用。为全面了解无花果植物的果实、叶、根的最重要和最新的药理研究进展,本文将按抗癌与抗肿瘤、增强免疫力、抗病毒、抗菌、抗氧化、降血糖和其他作用,展开论述无花果、叶、根三个部位相同和不同的药理研究,以期为开发无花果相关药用和保健产品提供有效指导。
潘悠优,花佩,王允祥,范丽,王贺[9](2016)在《无花果多糖提取、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无花果作为一种传统的药食同源的天然保健果品,已有几百年的食用历史。现代研究发现无花果多糖是无花果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功能。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最近十几年来关于无花果多糖提取、分离纯化、结构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当前无花果多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李朝[10](2015)在《南方红豆杉果多糖提取及其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方红豆杉(Taxus chenensis var.mairei)又名美丽红豆杉,是我国特有的抗癌植物。红豆杉的果实,民间又称为血子,味道甘甜,常用于泡酒。已有关红豆杉活性成分的研究,侧重于树皮和枝叶中,对红豆杉果中的活性成分研究较少。本文研究了红豆杉果实中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并探计了其抗氧化、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1)对南方红豆杉果实中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采用超声-微波协同辅助技术提取红豆杉果实中多糖,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液固比、提取时间、提取微波功率对红豆杉果实中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BBD)对超声-微波协同辅助技术提取红豆杉果实中多糖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的提取条件为:固液比1:33,提取时间10 min,微波功率650 W,在此条件下,红豆杉果实中多糖得率达到4.33±0.15%。与热水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超声提取法相比,超声-微波协同辅助提取法提取多糖所用时间最短、得率最高。(2)进行了南方红豆杉果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从还原力、清除DPPH自由基和清除羟基自由基三个方面研究了红豆杉果实中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红豆杉果实中多糖对上述自由基均有不同程度清除作用,与Vc相比较其还原力较低;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是82.1%,能力略低于Vc(96.04%);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低于 Vc,其 EC50 为 1.306 mg/mL。(3)进行了南方红豆杉果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人口腔上皮癌细胞KB、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肝癌细胞SMMC-7721为受试细胞,采用MTT法探究了红豆杉果实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受试细胞给药前后的状态变化。结果显示,红豆杉果实多糖对三种受试细胞均有细胞毒性作用,多糖对SGC-7901胃癌细胞的作用效果显着,IC50值为2.386 mg/ml,人肝癌细胞SMMC-7721对多糖药物不敏感。(4)进行了南方红豆杉果多糖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考察了口服红豆杉果多糖对S180荷瘤鼠肿瘤抑制率、体重变化、相对器官系数的影响。结果显示,红豆杉果实中多糖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口服红豆杉果多糖(剂量600 mg/kg)对S180荷瘤鼠肿瘤的抑制率为76.33%,与阳性对照(剂量100 mg/kg环磷酰胺)相比,其具有低毒、高效的优势。
二、无花果多糖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花果多糖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荸荠皮和浒苔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一览 |
鉴别反应一览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可食用植物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
2.1 概述 |
2.2 可食用植物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 |
2.2.1 多糖类 |
2.2.2 黄酮类 |
2.2.2.1 黄酮类单体化合物 |
2.2.2.2 黄酮类混合物 |
2.2.3 萜类 |
2.2.3.1 单萜 |
2.2.3.2 倍半萜 |
2.2.3.3 二萜 |
2.2.3.4 三萜 |
2.2.4 生物碱类 |
2.2.5 其他 |
2.3 展望 |
第三章 荸荠皮化学成分及营养成分研究 |
3.1 前言 |
3.2 荸荠皮的化学成分 |
3.2.1 化合物名称 |
3.2.2 化合物结构 |
3.2.3 化合物结构鉴定 |
3.3 干燥荸荠皮的营养成分 |
3.3.1 一般营养成分 |
3.3.2 矿物元素含量 |
3.3.3 氨基酸含量 |
3.4 实验部分 |
3.4.1 仪器及试剂 |
3.4.2 药材 |
3.4.3 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
3.4.4 营养成分测定 |
3.4.4.1 一般营养成分测定 |
3.4.4.2 矿物元素含量测定 |
3.4.4.3 氨基酸含量测定 |
3.5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及光谱数据 |
第四章 浒苔的化学成分研究 |
4.1 前言 |
4.2 浒苔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 |
4.2.1 化合物名称 |
4.2.2 化合物结构 |
4.2.3 化合物结构鉴定 |
4.3 实验部分 |
4.3.1 仪器及试剂 |
4.3.2 药材 |
4.3.3 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
4.4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及光谱数据 |
第五章 抗菌活性研究 |
5.1 荸荠皮中部分化合物抗菌活性结果 |
5.2 浒苔中部分化合物抗菌活性结果 |
5.3 实验部分 |
5.3.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5.3.2 实验步骤 |
5.4 总结及讨论 |
第六章 抗肿瘤活性研究 |
6.1 荸荠皮中部分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
6.1.1 抗肿瘤活性评价 |
6.1.2 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细胞凋亡情况 |
6.1.3 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检测T24细胞凋亡情况 |
6.1.4 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荧光染色检测T24细胞凋亡情况 |
6.1.5 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检测结果分析 |
6.1.6 Western blot蛋白印记结果分析 |
6.1.7 细胞内ROS检测结果分析 |
6.2 浒苔中部分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
6.3 实验部分 |
6.3.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6.3.2 MTT法测定抗肿瘤活性 |
6.3.3 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细胞凋亡 |
6.3.4 Hoechst 33258染色 |
6.3.5 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荧光染色 |
6.3.6 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检测 |
6.3.7 Western blot蛋白印记分析 |
6.3.8 细胞内ROS检测 |
6.4 总结及讨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 部分化合物图谱 |
(2)无花果叶多糖提取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无花果概述 |
1.1.1 无花果简介 |
1.1.2 无花果中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 |
1.1.3 无花果的应用价值 |
1.2 多糖的研究进展 |
1.2.1 多糖的概述 |
1.2.2 多糖的提取方法 |
1.2.3 多糖的活性研究进展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目的和意义 |
2 无花果叶多糖的提取和纯化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2 无花果叶多糖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单因素试验 |
2.2.3 响应面法优化无花果叶多糖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工艺优化试验 |
2.2.4 无花果叶多糖提取方法的比较 |
2.3 无花果叶多糖去除杂质 |
2.3.1 无花果叶粗多糖中蛋白的去除 |
2.3.2 无花果叶粗多糖中色素的去除 |
2.3.3 无花果叶粗多糖中小分子杂质的去除 |
2.3.4 离子交换纤维素去除粗多糖中杂质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多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2 单因素试验分析 |
2.4.3 无花果叶多糖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工艺优化试验的响应面分析 |
2.4.4 预测模型的验证 |
2.4.5 不同提取方法比较 |
2.4.6 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及解吸实验 |
2.4.7 离子交换纤维素去除粗多糖中杂质 |
2.5 本章小结 |
3 无花果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培养 |
3.2.2 细胞加FCPS处理 |
3.2.3 MTT法检测癌细胞的抑制率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MTT法检测癌细胞的抑制率结果 |
3.3.2 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结果 |
3.3.3 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 |
3.3.4 相对器官系数 |
3.3.5 FCPS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酸解氧化魔芋葡甘露聚糖及其复合物对齐口裂腹鱼免疫功能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KGM及其衍生物的理化特性 |
1.2 KGM及其衍生物的营养生理作用 |
1.2.1 KGM及其衍生物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1.2.2 KGM及其衍生物对免疫的影响 |
1.3 多糖复合物的研究进展 |
1.4 齐口裂腹鱼的概述 |
1.5 鱼类部分免疫器官与免疫应答关系的研究进展 |
1.6 TOLL样受体及其主要信号转导途径在鱼类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8 研究主要内容 |
1.8.1 正常养殖试验研究内容 |
1.8.2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试验(以下简称“攻毒试验”)研究内容 |
1.8.3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原料 |
2.1.2 试剂 |
2.1.3 试验动物与菌种 |
2.1.4 仪器设备 |
2.1.5 CA-OKGM的制备 |
2.2 方法 |
2.2.1 饲料的制备 |
2.2.2 齐口裂腹鱼饲养 |
2.2.3 正常养殖试验样品的采集 |
2.2.4 攻毒试验样品的采集 |
2.2.5 生长指标的测定 |
2.2.6 血清免疫指标的测定 |
2.2.7 血清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2.2.8 Trizol法提取组织中RNA的提取流程 |
2.2.9 cDNA合成 |
2.2.10 免疫相关引物 |
2.2.11 荧光定量(qPCR)操作流程 |
2.2.12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CA-OKGM及其复合物对齐口裂腹鱼生长、血清免疫和抗氧化以及相关免疫基因的影响 |
3.1.1 CA-OKGM及其复合物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1.2 CA-OKGM及其复合物对齐口裂腹鱼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3.1.3 CA-OKGM及其复合物对齐口裂腹鱼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1.4 CA-OKGM及其复合物对齐口裂腹鱼免疫相关基因相对表达的影响 |
3.2 CA-OKGM及其复合物对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齐口裂腹鱼血清生化指标及相关免疫基因的影响 |
3.2.1 CA-OKGM及其复合物对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齐口裂腹鱼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3.2.2 CA-OKGM及其复合物对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齐口裂腹鱼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2.3 CA-OKGM及其复合物对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齐口裂腹鱼免疫相关基因相对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CA-OKGM及其复合物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CA-OKGM及其复合物对齐口裂腹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 CA-OKGM及其复合物对齐口裂腹鱼免疫相关基因相对表达的影响 |
4.4 CA-OKGM及其复合物对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齐口裂腹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5 A-OKGM及其复合物对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齐口裂腹鱼免疫相关基因相对表达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桑树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化感、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桑科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
2.桑科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
3.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桑树内生菌的分离与多样性分析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桑树内生真菌的化感作用研究 |
第一节 桑树内生真菌对稗草的化感作用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节 桑树内生真菌对蓝藻生长的影响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桑树内生真菌抗菌活性研究 |
第一节 桑树内生真菌抗菌活性菌株筛选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第二节 抗菌菌株SZ-48 鉴定、代谢物GC-MS分析及抗菌机制初步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桑树内生菌多糖的抗氧化作用及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 |
第一节 桑树内生真菌SZ-2菌株鉴定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第二节 桑树内生真菌SZ-2的胞外多糖分离与纯化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第三节 桑树内生链格孢(Alternaria sp. SZ-2)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第四节 内生链格孢(Alternaria sp. SZ-2)菌丝多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基金资助 |
致谢 |
(5)沙姜多糖的提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免疫概述 |
1.1.1 免疫器官 |
1.1.2 免疫细胞 |
1.2 肿瘤概述 |
1.2.1 肿瘤的发生及发展 |
1.2.2 肿瘤治疗的发展及现状 |
1.3 多糖概述 |
1.3.1 多糖的来源与分类 |
1.3.2 多糖的临床作用 |
1.3.3 多糖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1.4 植物多糖 |
1.4.1 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 |
1.4.2 植物多糖的提取方法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原料 |
2.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1.3 实验动物与细胞 |
2.2 水提醇沉法提取沙姜多糖的最佳工艺的研究 |
2.2.1 沙姜多糖制备的工艺流程 |
2.2.2 沙姜粗多糖的提取及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
2.3 多糖成分及含量分析 |
2.3.1 沙姜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
2.3.2 苯酚-硫酸法测定沙姜多糖含量 |
2.3.3 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
2.3.4 咔唑比色法测定糖醛酸的含量 |
2.3.5 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 |
2.3.6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3.7 高效液相凝胶色谱(HPLC)分析 |
2.3.8 离子色谱(IC)分析 |
2.4 沙姜多糖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2.4.1 沙姜多糖灌胃剂量的确定 |
2.4.2 动物实验及基本生理指标采集 |
2.4.3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活性检测 |
2.4.4 胸腺指标检测 |
2.4.5 脾脏指标检测 |
2.4.6 血液指标检测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沙姜粗多糖的提取及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
3.1.1 料液比对沙姜粗多糖得率的影响 |
3.1.2 提取温度对沙姜粗多糖得率的影响 |
3.1.3 提取时间对沙姜粗多糖得率的影响 |
3.1.4 提取次数对沙姜粗多糖得率的影响 |
3.1.5 正交试验法优化水提醇沉提取沙姜粗多糖的提取工艺 |
3.2 沙姜多糖成分及含量分析 |
3.2.1 沙姜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
3.2.2 沙姜多糖成分分析 |
3.2.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3.2.4 红外光谱图分析 |
3.2.5 高效液相色谱图分析 |
3.2.6 离子色谱图分析 |
3.3 沙姜多糖体内抗肿瘤作用 |
3.3.1 沙姜多糖灌胃剂量的确定 |
3.3.2 动物实验及基本生理指标采集 |
3.3.3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活性检测结果 |
3.3.4 胸腺指标检测结果 |
3.3.5 脾脏指标检测结果 |
3.3.6 血液指标检测结果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4.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6)榆耳子实体多糖的提取与纯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榆耳的研究概况 |
1.1 榆耳子实体的自然分布 |
1.2 榆耳子实体的形态特征 |
1.3 榆耳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1.4 榆耳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真菌多糖的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
2.1 增强免疫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 |
2.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 |
2.3 抑制肿瘤细胞血管新生 |
2.4 抗自由基的产生,抑制肿瘤生长 |
2.5 作用于肿瘤的细胞膜,发挥抗肿瘤作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榆耳子实体粗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
1.1 实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4 结论 |
第二章 榆耳多糖对H_(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 结论 |
第三章 榆耳尿素(GI-U)多糖抗肿瘤活性机制的研究 |
3.1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无花果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无花果、叶、根的药理研究作用 |
1.1 抗癌与抗肿瘤作用 |
1.2 增强免疫力 |
1.3 抗病毒 |
1.4 抗菌作用 |
1.5 抗氧化作用 |
1.6 降血糖 |
1.7 其他作用 |
2 展望 |
(9)无花果多糖提取、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FCPS提取技术 |
1.1 热水浸提法 |
1.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1.3 微波辅助提取法 |
1.4 超临界CO2萃取法 |
2 FCPS的分离纯化与分子修饰 |
2.1 FCPS的分离纯化 |
2.2 FCPS的分子修饰 |
3 FCPS的理化特性与结构分析 |
3.1 理化特性 |
3.2 单糖组成 |
3.3 平均分子质量 |
4 FCPS的生物活性 |
4.1 抗氧化作用 |
4.2 免疫调节作用 |
4.3 抗肿瘤作用 |
4.4 抗疲劳作用 |
5 结语 |
(10)南方红豆杉果多糖提取及其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南方红豆杉概述 |
1.1.1 南方红豆杉简介 |
1.1.2 南方红豆杉中生物活性物质 |
1.1.3 南方红豆杉的应用价值及开发策略 |
1.2 多糖的研究进展 |
1.2.1 多糖的分类 |
1.2.2 多糖的提取方法 |
1.2.3 多糖活性的研究进展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2 南方红豆杉果多糖的提取和纯化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多种红豆杉多糖提取方法的比较 |
2.2.2 红豆杉多糖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工艺单因素试验 |
2.2.3 响应面法优化红豆杉多糖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工艺优化试验 |
2.2.4 红豆杉粗多糖纯化 |
2.2.5 实验材料的扫描电镜观察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多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2 单因素试验分析 |
2.3.3 红豆杉多糖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工艺优化试验的响应面分析 |
2.3.4 预测模型的验证 |
2.3.5 不同提取方法比较 |
2.3.6 电镜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南方红豆杉果多糖抗氧化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南方红豆杉果实多糖相对还原力的测定 |
3.2.2 南方红豆杉果实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测定 |
3.2.3 南方红豆杉果实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南方红豆杉果实多糖相对还原力 |
3.3.2 南方红豆杉果实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3.3.3 南方红豆杉果实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3.4 本章小结 |
4 南方红豆杉果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胞培养 |
4.2.2 细胞的加药处理 |
4.2.3 MTT法检测癌细胞的抑制率 |
4.2.4 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药物对细胞的抑制作用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MTT法检测癌细胞的抑制率结果 |
4.3.2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南方红豆杉果多糖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肿瘤模型建立 |
5.2.2 实验分组 |
5.2.3 实验观察记录 |
5.2.4 数据统计分析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 |
5.3.2 动物体重变化 |
5.3.3 相对器官系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无花果多糖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荸荠皮和浒苔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抗菌活性研究[D]. 徐小净. 东南大学, 2019(05)
- [2]无花果叶多糖提取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 姜宏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3]酸解氧化魔芋葡甘露聚糖及其复合物对齐口裂腹鱼免疫功能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严秋萍. 四川农业大学, 2018(12)
- [4]桑树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化感、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郑丽屏. 苏州大学, 2018(06)
- [5]沙姜多糖的提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石建辉.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6)
- [6]榆耳子实体多糖的提取与纯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王红.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7]中药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 陈亚楠,李美锋,董艳敏,王辉.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6(09)
- [8]无花果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柴金珍,黄远英,袁根良,欧晓玲,李开莹,殷光玲. 中成药, 2016(08)
- [9]无花果多糖提取、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 潘悠优,花佩,王允祥,范丽,王贺. 食品科学, 2016(17)
- [10]南方红豆杉果多糖提取及其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研究[D]. 李朝.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