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版权应对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朝木日力格[1](2021)在《公共数字图书馆着作权限制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共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中不论是在信息资源的占有还是在公益性地位以及国家信息战略的支持上都是有优势的,并且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凭借其优势成为这一股数字化浪潮的佼佼者。公共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需要对作品进行数字化导致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不谨慎侵犯到作者的相关权利,因而成为着作权人发难的对象。公共数字图书馆一方面需要运行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应对着作权的权利挤压,所以需要着作权限制制度进行缓和,平衡各方利益。但是现有着作权限制制度在数字环境下已经无法满足公共数字图书馆的需求。在现行《着作权法》背景下,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呈现出举步难行的困境。《着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中对相关条文进行了修改但是没有突破性的改动,不足以解决数字环境下的侵权问题。基于以上原因的考虑,本文旨在解决数字环境下,公共数字图书馆运行中的着作权限制制度问题。在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限制制度不适用于公共数字图书馆的运行主要体现在立法与司法两个层面。在立法上,由于立法的完善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无法达成同步导致现有的着作权限制制度在数字环境下发挥不出其制度本身的优势。在司法上,由于着作权限制制度的滞后性,有关公共数字图书馆着作权纠纷问题也是接连不断的出现。解决这一问题时首先要厘清着作权限制制度与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其实是互相依赖、促进与协调的关系,由此证明公共数字图书馆的运行中需要着作权限制制度的规范。但是数字环境下现有的着作权限制制度的滞后性导致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有了一定的阻碍,所以最后对如何完善公共数字图书馆着作权限制制度提出建议,目的是为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使其避免不必要的侵权风险。
王阮[2](2021)在《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数字人文在中国学界方兴未艾。数字人文对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好比在学术圈这个相对平静的湖水中投进一颗石子,泛起的涟漪会波及整个学术领域[1]。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需加快文物藏品数字化保藏,推进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丝绸之路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数字博物馆建设[2]。在数字化浪潮中,人文活动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跨界融合,借助数字技术耕读人文知识,变革传统的人文研究范式,并赋予人文研究以新的活力。数字人文正在引领中国社会文化空间的数字化转型,身处数字环境的人们对历史档案文化的知识需求也愈加强烈。《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有效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鼓励开展口述历史档案、国家记忆和城市(乡村)记忆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等工作。口述历史档案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纽带,以记录时代变革、填补记录空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等价值和功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世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洗淘,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濒临灭亡。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记忆工程项目,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与应用数字技术抢救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有关口述历史档案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虽然从启动时间看,我国研究起点较美国晚了近30年,无论理论基础还是实践进展都缺少资源深度开发和知识挖掘,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但作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我国拥有相当丰富且数量庞大的人文资源亟待挖掘。在数字人文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助数字人文技术方法检索、利用浩瀚繁杂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将其蕴含的丰富内部事实、数据和知识展现出来,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时,如何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进行深度知识组织、知识关联、知识聚合与知识发现,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也将成为当下及未来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重点。基于此,本文以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口述历史档案、知识发现的追本溯源,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实证研究等方法,结合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特征与属性,架构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探究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核心内容,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与知识图谱并进行实例可视化展示,深入揭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元,将其蕴含的人、地、时、事等复杂内容关系予以揭示,辅助和支撑人文学者进行研究,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实践应用提供可操作性指导,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具体来说,核心内容包含4个部分。第3章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逻辑框架本章首先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需求进行分析,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进行概述,梳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流程及体系结构。然后,解析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构成要素、功能要素、构成要素及功能要素关系,架构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最后,对框架主要模块作用进行解构,包含知识组织的描述与揭示作用,知识关联的存储与链接作用,知识发现的多维挖掘作用。第4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纷繁浩杂,如何将零散杂乱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组织起来,就需要借助本体来实现。鉴于目前本领域尚未发现可复用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故而需要自建本体,这也是本领域的创新之处所在。本章作为第五章的铺垫,通过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呈现口述历史档案领域知识认可的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从知识组织维度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表示,并利用Protégé工具辅以实例可视化展示,验证了本文构建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为第五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提供组织结构基础。第5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本体只是从组织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描述与揭示,而知识图谱是基于关联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度聚合。本章首先提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框架设计构想,包含模式层和数据层,模式层既可以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解析、本体与图数据库的映射规则以及关系界定入手;也可以直接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数据源抽取所需要素。数据层包含信息抽取和知识融合两部分。然后介绍知识图谱存储和绘制工具。最后,基于第四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结构,引入实验数据源,采用目前主流的Neo4j图数据库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进行实例可视化展示,从知识关联维度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聚合,构筑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网系,实现知识关联,为第六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奠定关系主线。第6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本章在第五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实例展示的基础上,基于知识图谱洞悉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关系,从多维视角深入挖掘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潜藏的丰富内部事实。具体包含:基于项目整体概况的知识发现、基于事件主题关系的知识发现、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以及基于时空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既可以细致展现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间人、地、时、事之间的知识关联,又可以探求涉及同一主题或具有相关关系的多个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之间的隐性关系,方便领域学者进行后续研究,以佐证本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数字人文大背景下,将以本体和知识图谱为代表的数字人文技术方法“引介”口述历史档案研究,实现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领域本体和知识图谱构建新突破,同时借助实例可视化展示,将人、地、时、事等内容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予以细粒度描述,从事件、时空以及社会网络关系等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挖掘与多维知识发现,不仅丰富了多元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而且还推进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实践创新。在“技术驱动+知识发现”的催化反应下,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度开发提供了借鉴与可行指导,同时也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及可视化具体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框架参考,切实推动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知识关联、知识发现与知识服务。
郑昌浩[3](2020)在《付费类有声读物的数字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为研究对象,尝试提出其运营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营销困境,并阐释了4R数字营销战略耦合于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的适用性,最终旨在优化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的营销路径以解决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文主体部分阐述了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的演变脉络与发展现状,进而分析了其营销困境及其成因,并进一步剖析了4R数字营销战略耦合于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的适用性、可行性。最后基于4R数字营销战略探讨了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的优化路径,同时结合喜马拉雅FM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了4R数字营销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以及风险规避的举措。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进行分析论证,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文章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与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做了文献综述,基于此进一步梳理了涉及本选题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自身的概念界定,在本章剩余部分笔者阐释了文章所依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同时提炼了可能存在的创新点。第二章,笔者从行业自身孕育、政策引导、技术赋能与理论引导四个方面介绍了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的兴起背景,并且对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的发展历程、类型划分、市场规模、细分市场结构进行了深入地梳理及归纳,最后笔者认为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在推广全民阅读、保障特殊群体阅读权利与缓解社会焦虑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价值,毋庸讳言其现实价值也是其文化特质所在。第三章,笔者提出了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可能存在目标读者定位与用户需求洞察、信息覆盖与路径沟通、读者关系建设和交易便捷性与变现有效度四个方面的营销困境,与此同时,还分析了营销困境背后的成因。第四章,笔者论述了4R数字营销战略应用于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的适用性及可行性。基于对经典营销理论的数字局限性与分析框架更迭的阐述,笔者认为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营销环境的变迁亟需数字营销战略,这根源于日益复杂的内容消费者行为、日趋多元的信息沟通渠道、立体化的消费者社群网络与消费者体验优化的诉求。此外,笔者还分析了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具备内容产品的特有属性与数字网络特征,因而4R数字营销战略具有高度契合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及其服务对象的可行性。第五章,文章借助4R数字营销战略对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的营销布局提出了优化路径,具体为消费者的数字化画像与识别、数字化信息覆盖与到达、建立持续关系的基础、实现交易与回报四大关键举措,同时借此理论对典型付费类有声读物平台喜马拉雅FM作了分析。最后,笔者从大数据在本土付费类有声读物应用中的数据融合障碍、4R数字营销战略中内容营销的职能强化、数字营销组织平台的重塑三个层面总结了该理论在应用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及其风险规避的举措。
费欣意[4](2020)在《开放存取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文中提出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于20世纪90年代末大规模地兴起,在传统期刊与开放存取期刊并行的环境下,科研人员在选择向OA期刊投稿时会遇到包括费用、同行认可等在内的诸多困扰,而为科研人员提供出版服务的学术期刊出版社也同样面临着挑战。通过对国内外开放存取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发现现有研究缺乏对不同学术交流主体在开放存取环境下学术资源供给行为与策略的关注,以技术接受模型为代表的一系列信息系统研究模型是否能够真实且充分地解释科研人员在开放存取环境下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也尚存疑问。因此,本研究选取OA期刊这一金色开放存取的典型代表作为切入点,从科研人员与出版社两个视角展开研究,并在科研人员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部分采取混合研究方法,从而更加真实地还原其在OA期刊环境下的行为逻辑与影响因素。首先,从科研人员的内容供给视角出发,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根据访谈资料得出科研人员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回收407份有效问卷,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处理,对研究模型与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其次,从出版社的服务供给视角出发,本研究使用SWOT分析方法与SWOT-CLPV理论,以爱思唯尔出版社为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讨论了其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态势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上的建议。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感知风险对作者的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有显着的负向影响,OA期刊概况、开放存取理念与社群引导则对行为态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行为态度直接影响着行为意向;此外,社群引导与绩效期望对作者的资源供给行为意向也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然而,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并不能证明感知成本对作者的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与意向存在影响,作者的期刊偏好对行为意向、感知风险对绩效期望的影响也均不显着。通过案例分析则可以发现,出版社的学术服务供给实力是发展的根本,针对不同性质的市场竞争制定差异化策略是长期发展的必要保证,而解决多方利益冲突则是OA期刊业务发展的核心问题。本研究的贡献之处在于:第一,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构建了科研人员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研人员在OA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行为逻辑;第二,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对学术期刊市场的竞争态势进行了研究,为出版社的OA期刊业务发展提供了现实建议与参考;第三,系统性地梳理了OA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状况,有利于深化人们对此的认知与理解。
岑炅莲[5](2020)在《数字人文中的数据众包运作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据驱动研究逐渐成为人文学科研究的主流,数据是数字人文项目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之一。目前,大部分人文数据由图书馆或数据供应商占有,人文学者研究所需的人文数据十分有限。面对人文数据匮乏的局面,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很有必要。本文分析了新网络环境下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概念、特征和驱动力,介绍了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系统组成和运行周期。从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发起者的角度,论述了数据众包项目前期发起者应界定转录校正型任务、补充收集型任务和标记分类型任务,区分数据众包竞赛和协作社区任务实施方式,根据项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项目专设平台、社交媒体平台或商用众包平台,并及时招募志愿者和开展前期培训。分析了数据众包项目中期可能遇到了数据管理问题、质量管理问题、激励政策问题、诚信伦理问题等,并建议培养数据众包馆员,创新数据融合、关联和监护技术,保障数据管理资金来源;增加志愿者中期培训,合理设计任务过期时间和任务反馈机制;提倡非物质激励方式,同时加强隐私管理和签署合作保密协议。在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后期,及时宣传、开放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转变着作模式和出版模式,才能更好促进数据众包项目的建设。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对人文数据的建设是有益的补充,数据众包给数字人文工作提供了数据化的平台和工具,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加深了公众对文化和历史的理解,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数字人文社会生活。
黄冰棋[6](2020)在《LAM合作模式下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策略研究》文中指出LAM是图书馆(Library)、档案馆(Archive)和博物馆(Museum)的英文缩写,LAM作为一个新术语,其是指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不同的文化机构中寻找可供合作的共性,借此推动馆际间跨机构的合作,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便捷、更为全面的社会文化资源。此理念出现后便得到了诸多的关注,需要文化资源整合的模式、机制以及合作项目开始纷纷出现。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形成已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已经打破了传统上的时空界限,从而为LAM资源整合提供了技术保障,LAM合作模式也因此应运而生。目前,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一体化的资源整合信息服务已成为我国各类文化事业机构及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LAM资源整合不仅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还可以促进社会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广泛共享。为此,本文希望通过对LAM合作模式的研究,为公众在LAM合作模式下获取一站式的文化资源服务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首先明确了LAM合作、社会文化资源的基本内涵,在对LAM合作的主要运行机制、特点与变化加以分析的基础上,详尽论证了LAM合作模式下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优势、障碍及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整合策略。本文意在通过对LAM合作模式下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的系统研究,为社会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共享,促进社会公共文化资源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可能的借鉴。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王海平[8](2019)在《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民心相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和政策沟通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着的成果。在国际交流中,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制高点,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新兴形式,逐渐在文化输入和输入中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占据重要位置。研究中日韩之间的数字出版及其产业的合作发展和协作共进,在实践上应合“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日韩文化交流现实诉求、推进中日韩数字出版合作发展,在理论上丰富数字出版战略联盟建设理论、拓展数字出版战略联盟构建方法。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谋建设的背景下,结合中日韩“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力图构建起中日韩数字出版战略联盟的模式及其推进策略。为此,本文从中日韩三国战略联盟构建的动力源出发,以战略联盟构建为突破点,力求为解决中日韩三国之间所面临的数字出版安全和数字出版环境等问题提供思路和策略,从而为东北亚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供理论支撑和学术努力。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本文应用文献分析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应用知识图谱去梳理了战略联盟、数字出版、出版资源、中日韩出版和“一带一路”的文化交融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第二,对支撑本文研究的“一带一路”、数字出版、战略联盟等主要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评析。第三,应用SWOT方法对中日韩三国数字出版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了剖析。第四,应用系统分析等方法,对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构建动因,从政治、经济、文化、利益诉求四个方向剖析了原因,分析了中日韩三国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五,应用战略分析等方法,提出了通过构建教育科研战略联盟、内容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数字出版金融战略联盟和数字出版文化战略联盟,去实现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构建。第六,从法律、组织、经费、技术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发展的对策。
胡曦玮[9](2019)在《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图书馆数字资源经费投入的比例增加,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建设越来越引起重视,数字阅读技术的蓬勃发展也让用户的阅读行为产生了变化。数字阅读方式不断普及,电子书作为数字资源的一部分,相较于纸质书携带轻便、获取便捷、借阅方便等优势受到用户的青睐,使得用户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的电子书馆藏数量与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当前国内图书馆尚未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同时,电子书馆藏建设存在着电子书使用率低下、电子书商捆绑销售和版权严苛等问题,阻碍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用户对数字资源需求的增强推动着电子书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着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和电子书馆藏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图书馆电子书服务中,由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形成的电子书流转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作为其依托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水平欠佳。造成这一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共信息政策不完善的因素,也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失衡的因素。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看,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归结为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主体未能普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共生理念,尚未形成良好的共生机制等。本文旨在研究构建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用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主,兼顾馆员和电子书商的需求,同时也对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加以指导与规范。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通过文献调查和网络调研了解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现状,从理论上根据文献、着作等资料检索,梳理与分析当前国内外关于图书馆电子书馆藏政策的研究。从实践上调查中美两国前100所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数据库情况、电子书许可协议情况以及电子书馆藏政策实践情况;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其次构建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在公共政策分析指导下,构建两套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案方案,一套为现有政策内容为基础的限制性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一套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从共生理论角度来看,首先阐述了共生理论的内涵和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其次探讨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共生系统构成条件、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然后论述了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运用。需求理论认为电子书馆藏建设各方需求推动着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发展,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生态链及形成动因,探讨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研究电子书馆藏利益管理与馆藏建设政策的关系,从而找出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三者的共同利益需求条款重点分析。通过数字资源建设理论和调查的现有政策条款来拟定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最后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流程来设计政策方案。首先明确政策构建的思路,确立政策目标,设计两套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最后对两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然后调查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情况。以上文中两套政策条款的设置为基础,对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分别开展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接受度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最后分析三方问卷和访谈的结果,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利益需求,来确立政策条款。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抉择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从研究结果发现,有88.61%的用户、95.00%的图书馆员和96.05%的电子书商认为需要构建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有93.47%的用户、95.32%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的构建需要以用户需求为主、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需求。此外,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一致认为政策框架需要包括14项条款:“政策概括”、“采购标准”、“用户资格规定”、“版权限制”、“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合作馆藏”和“政策修订”。其中“采购标准”、“版权限制”、“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和“政策修订”这七项条款与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中的对应条款一致。其余的“政策概括”、“用户资格规定”、“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和“合作馆藏”这7项政策条款根据问卷和访谈调查内容在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和调整。此外,有90.95%的用户、91.49%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需要揭示,对每项政策条款揭示度的分值发现,揭示度分数较高的条款基本都涉及到用户如何使用相关信息,也与访谈者所述情况相吻合。最后依据相关调研数据和访谈内容,来提出改善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三方共生关系、促进三方共同利益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兼顾电子书商和图书馆利益需求的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宏观层面上包括:(1)加强组织信息文化建设,推广信息人生共生理念、(2)改善公共信息政策环境,推动共生系统平衡和优化、(3)建立利益相关者协调组织,促进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的构建三个方面。微观层面上分别从用户与图书馆的角度、图书馆与电子书商角度和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角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对政策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分析政策主要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三大功能。政策执行过程需要包括:政策执行的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并从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以外的因素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来预测分析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张莹[10](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与文化产业以其巨大的传播辐射能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更加频繁,文化输出与引进在促进本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权重也随之增加,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中国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从古代丝绸之路到当今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认同感逐渐加深,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不断增强,作为文化产业核心的出版产业居功至伟。特别是传统出版,多年来以书香凝心聚力,以图书版权贸易促进中国与世界多个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在不断提高图书出版业信心的同时,为各国优秀文化在世界的传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图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五年图书版权贸易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我国当前图书版权贸易面临的挑战,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五通”对沿线各国在文化发展方面带来的机遇为切入口,从版贸要素、“五通”内容、营销方式以及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等视角探讨在新的背景下,如何优选图书版权输出策略,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对外图书版权输出。
二、浅析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版权应对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版权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数字图书馆着作权限制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我国公共数字图书馆运行中的着作权问题 |
(一)我国有关公共数字图书馆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二)我国司法实务中公共数字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 |
二、着作权限制制度对公共数字图书馆运行过程中的影响 |
(一)公共数字图书馆与着作权限制制度的关系 |
1.历史渊源与发展 |
2.公共数字图书馆与着作权限制制度相互促进的关系 |
(二)着作权限制制度在公共数字图书馆运行中适用的重要性 |
1.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限制制度是利益平衡的体现 |
2.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限制制度促进公共数字图书馆的良性发展 |
三、我国公共数字图书馆适用着作权限制制度存在的困境 |
(一)现行着作权限制制度不适用于公共数字图书馆的运行 |
(二)在我国着作权法中合理使用情形的规定缺陷 |
(三)在数字环境下法定许可制度的缺失 |
(四)技术措施阻碍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
(五)利益平衡呈现出失衡状态 |
四、国外立法经验分析与借鉴 |
(一)美国的立法经验 |
(二)德国的立法经验 |
(三)俄罗斯的立法经验 |
(四)澳大利亚的立法经验 |
(五)国外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五、完善公共数字图书馆着作权限制制度的建议 |
(一)合理使用制度应当采取综合主义立法模式 |
(二)扩大公共数字图书馆作品合理使用的范围 |
1.扩大公共数字图书馆可数字化复制的范围 |
2.扩大公共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复制的目的 |
(三)在法定许可制度中创设公共数字图书馆的特殊规定 |
(四)建立数字文献资源统一授权使用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口述历史档案研究现状 |
1.3.2 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口述历史档案 |
2.1.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 |
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理论 |
2.2.1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含义 |
2.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意义 |
2.2.3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原则 |
2.3 本体理论 |
2.3.1 本体概念 |
2.3.2 本体分类 |
2.3.3 本体构建流程 |
2.3.4 本体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
2.4 知识发现理论 |
2.4.1 知识发现定义 |
2.4.2 知识发现过程 |
2.4.3 知识发现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逻辑框架 |
3.1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需求分析 |
3.1.1 数字人文时代的必然要求 |
3.1.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开发需求 |
3.2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与体系架构 |
3.2.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 |
3.2.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流程及体系结构 |
3.3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 |
3.3.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构成要素 |
3.3.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功能要素解析 |
3.3.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要素及功能关系 |
3.3.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构建 |
3.4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主要模块作用解构 |
3.4.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的描述与揭示作用 |
3.4.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关联的存储与链接作用 |
3.4.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的多维挖掘作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构建 |
4.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原则 |
4.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选择 |
4.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抽取 |
4.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模型设计 |
4.4.1 术语词表构建 |
4.4.2 确认类的等级体系,定义类和属性 |
4.4.3 充实、修正本体 |
4.4.4 本体模型转换 |
4.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实例化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 |
5.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框架设计 |
5.2 模式层组织 |
5.2.1 本体解析 |
5.2.2 本体与图数据库规则映射 |
5.2.3 关系界定 |
5.3 数据层组织 |
5.3.1 信息抽取 |
5.3.2 知识融合 |
5.4 知识图谱存储与绘制 |
5.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实例化 |
5.5.1 数据准备 |
5.5.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模式层组织 |
5.5.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数据层组织 |
5.5.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存储与绘制 |
5.5.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可视化 |
5.6 本章小节 |
第6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 |
6.1 基于项目概况的知识发现 |
6.1.1 整体—局部分布 |
6.1.2 项目—时间分布 |
6.1.3 项目—地点分布 |
6.2 基于事件主题关系的知识发现 |
6.2.1 事件—项目关系的知识发现 |
6.2.2 事件—时间关系的知识发现 |
6.2.3 事件—地点关系的知识发现 |
6.3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 |
6.3.1 基于口述项目本身的社会关系 |
6.3.2 基于口述项目内容的社会关系 |
6.4 基于时空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 |
6.4.1 基于社会关系的人物空间分布分析 |
6.4.2 基于任职经历的人物时空迁移轨迹分析 |
6.5 本章小节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付费类有声读物的数字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5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5.1 理论基础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创新点 |
2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嬗变与发展现状 |
2.1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兴起背景 |
2.1.1 行业孕育 |
2.1.2 政策引导 |
2.1.3 技术赋能 |
2.1.4 理论引导 |
2.2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发展历程与类型划分 |
2.2.1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发展历程 |
2.2.2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类型划分 |
2.3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规模与细分市场结构 |
2.3.1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整体市场规模 |
2.3.2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细分市场结构 |
2.4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文化特质及内在价值 |
2.4.1 推广全民阅读的必要平台 |
2.4.2 盲人与儿童群体的获知渠道 |
2.4.3 减压释负人群的有益路径 |
3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营销困境与问题 |
3.1 付费类有声读物的营销困境 |
3.1.1 目标读者定位与用户需求洞察不明晰 |
3.1.2 信息覆盖和沟通路径有待深层次优化 |
3.1.3 读者关系建设及维护有待进一步稳固 |
3.1.4 交易便捷性与变现效度有待深化提升 |
3.2 付费类有声读物营销困境的成因 |
4 4R数字营销战略耦合于付费类有声读物的适用性 |
4.1 经典营销理论的局限性及更迭 |
4.1.1 既有营销理论本身的数字局限性 |
4.1.2 经典营销理论分析框架及其更迭 |
4.2 付费类有声读物营销环境的变迁亟需数字营销战略 |
4.2.1 复杂的消费者行为亟需引入数字化画像与识别 |
4.2.2 多元的信息沟通渠道需要数字信息覆盖与到达 |
4.2.3 立体的消费者社群网络要求建立持续关系的基础 |
4.2.4 读者体验优化和客户资产变现需要实现交易与回报 |
4.3 4R数字营销战略应用于付费类有声读物具有可行性 |
4.3.1 付费类有声读物作为内容产品的特有属性 |
4.3.2 付费类有声读物具备显着的数字网络特征 |
4.3.3 4R数字营销战略契合付费类有声读物及其服务对象 |
5 4R数字营销战略下付费类有声读物的优化路径 |
5.1 付费类有声读物基于4R数字营销战略的优化路径 |
5.1.1 消费者的数字化画像与识别 |
5.1.2 数字化信息覆盖与到达 |
5.1.3 建立持续关系的基础 |
5.1.4 实现交易与回报 |
5.2 付费类有声读物典型案例分析——喜马拉雅FM数字营销路径优化 |
5.2.1 喜马拉雅FM发展概况与营销现状 |
5.2.2 喜马拉雅FM消费者数字化画像与识别 |
5.2.3 喜马拉雅FM数字化信息覆盖与到达 |
5.2.4 喜马拉雅FM建立持续关系的基础 |
5.2.5 喜马拉雅FM实现交易与回报 |
5.3 4R数字营销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与风险规避 |
5.3.1 大数据在付费类有声读物营销实践中的数据融合障碍 |
5.3.2 付费类有声读物数字营销战略中内容营销的强化 |
5.3.3 付费类有声读物数字营销的组织平台重塑 |
6 结语 |
6.1 研究不足 |
6.2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喜马拉雅年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开放存取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 |
1.2.2 开放存取资源的呈现与利用 |
1.2.3 开放存取环境下学术交流主体的参与状况及对策 |
1.2.4 开放存取带来的学术与社会影响 |
1.2.5 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 |
2.1 理性行为理论 |
2.2 技术接受模型 |
3 从科研人员视角出发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探索性研究 |
3.1 数据来源 |
3.1.1 受访对象控制 |
3.1.2 访谈提纲设计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译码 |
3.2.1 开放性编码 |
3.2.2 主轴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科研人员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形成过程 |
3.3.2 感知成本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与意向的影响 |
3.3.3 社群引导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与意向的影响 |
3.3.4 感知风险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的影响 |
3.3.5 OA期刊概况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的影响 |
3.3.6 开放存取理念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的影响 |
3.3.7 期刊偏好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意向的影响 |
3.3.8 绩效期望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意向的影响 |
3.3.9 感知风险对绩效期望的影响 |
4 从科研人员视角出发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验证性研究 |
4.1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4.2 问卷编制与数据收集 |
4.2.1 问卷设计 |
4.2.2 预调查 |
4.2.3 数据收集 |
4.3 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检验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3.4 信度检验 |
4.3.5 效度检验 |
4.4 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
4.4.1 模型拟合评估 |
4.4.2 路径系数 |
4.4.3 假设检验 |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5.1 感知风险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
4.5.2 OA期刊概况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
4.5.3 开放存取理念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
4.5.4 社群引导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
4.5.5 绩效期望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
4.5.6 感知成本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
4.5.7 期刊偏好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
4.5.8 感知风险对绩效期望的影响 |
5 从学术期刊出版社视角出发的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 |
5.1 SWOT因素分析 |
5.1.1 优势(Strengths) |
5.1.2 劣势(Weaknesses) |
5.1.3 机会(Opportunities) |
5.1.4 威胁(Threats) |
5.2 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
5.2.1 杠杆效应 |
5.2.2 抑制性 |
5.2.3 脆弱性 |
5.2.4 问题性 |
5.3 总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启示 |
6.1.1 OA期刊环境下科研人员的内容供给行为 |
6.1.2 OA期刊环境下学术期刊出版社的服务供给策略 |
6.1.3 OA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概况 |
6.2 贡献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5)数字人文中的数据众包运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一、创新点 |
二、难点 |
第二章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基本概念 |
第一节 众包的概念及作用 |
一、众包的概念 |
二、众包的作用 |
第二节 数字人文与人文数据 |
一、数字人文的概念及内容 |
二、人文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
第三节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概念、特征和驱动力 |
一、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概念 |
二、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特征 |
三、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驱动力 |
第三章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系统组成及运作周期 |
第一节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系统组成 |
一、数据众包项目发起者 |
二、数据众包项目志愿者 |
三、数据众包项目平台 |
第二节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运作周期 |
一、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前期设计管理 |
二、数字人文数据众包中期运行管理 |
三、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后期成果管理 |
第四章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前期设计管理 |
第一节 界定数字人文数据众包任务类型 |
一、转录校正型任务 |
二、补充收集型任务 |
三、标记分类型任务 |
四、合理设计不同任务参与方式和专业要求 |
第二节 选择数字人文数据众包任务实施方式 |
一、众包竞赛 |
二、协作社区 |
三、尽量融合多种数据众包实施方式 |
第三节 选择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平台 |
一、项目专设平台 |
二、社交媒体平台 |
三、商用众包平台 |
四、鼓励未来开发更多专设数据众包平台 |
第四节 志愿者招募和前期培训 |
一、拓宽志愿者招募方式 |
二、及时进行志愿者培训 |
第五章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中期运行管理 |
第一节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数据管理 |
一、加强培养和引进数据众包馆员 |
二、创新数据融合、关联和监护技术 |
三、拓宽人文数据管理资金来源 |
第二节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质量管理 |
一、加强志愿者中期培训 |
二、合理设计任务过期时间 |
三、完善志愿者任务反馈机制 |
第三节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激励措施 |
一、鼓励非物质激励方式 |
二、加强中后期激励力度 |
第四节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伦理诚信管理 |
一、签署项目保密协议 |
二、加强信息加密、追踪和删除技术 |
第六章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后期成果管理 |
第一节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成果宣传与共享 |
一、及时宣传阶段性成果 |
二、加大最终成果共享力度 |
第二节 转变数字人文数据众包成果版权着述模式和出版模式 |
一、鼓励合作性着述模式 |
二、提倡开放存取出版模式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LAM合作模式下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课题研究方法 |
四、课题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课题研究重点、难点 |
(二)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LAM合作模式下文化资源整合概述 |
第一节 LAM合作的内涵与意义 |
一、LAM合作的含义 |
二、LAM馆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文化资源辨析 |
一、文化资源 |
二、文化资源整合 |
第三节 LAM的主要合作模式 |
一、政府主导的协作 |
二、建立跨行业的协调机构 |
三、区域性联盟协作机制 |
四、国际性联盟协作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LAM合作模式下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的优势及障碍 |
第一节 LAM合作模式下社会文化资源整合要素分析 |
一、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目标 |
二、社会文化资源整合主体 |
三、社会文化资源整合对象 |
四、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的技术标准 |
第二节 LAM合作模式下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优势及障碍分析 |
一、LAM合作模式下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的优势 |
二、LAM合作模式下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障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AM合作模式下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策略 |
第一节 强化宏观调控与管理 |
一、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
二、建立由政府主导的跨行业协调机构 |
三、建立多小组分工协作机制 |
第二节 协调版权保护与使用 |
一、签订规范的版权合同 |
二、获得法定许可 |
第三节 扩大资金来源与投入 |
一、利用财政拨款 |
二、增加自身经营性收入 |
三、全方位借助社会力量 |
第四节 强化人员与技术保障 |
一、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 |
二、构建数据网络平台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8)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理论意义 |
1.1.3 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知识图谱论述 |
1.2.1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
1.2.2 理论研究层面的知识图谱研究论述 |
1.2.3 实践研究层面论述 |
1.3 框架、方法与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3.5 研究创新 |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和发展战略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一带一路”的概念 |
2.1.2 “数字出版”的概念 |
2.1.3 “出版资源”的概念 |
2.1.4 “战略联盟”的概念 |
2.2 研究理论 |
2.2.1 出版资源理论 |
2.2.2 数字出版理论 |
2.2.3 战略联盟理论 |
2.2.4 国际营商环境理论 |
2.3 发展战略 |
2.3.1 中国数字出版营商环境概览 |
2.3.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数字出版企业“走出去”战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日韩数字出版态势与比较 |
3.1 中国数字出版态势描述 |
3.1.1 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优势 |
3.1.2 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劣势 |
3.1.3 中国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机会 |
3.1.4 中国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
3.2 日本数字出版态势描述 |
3.2.1 日本数字出版的发展优势 |
3.2.2 日本数字出版的发展劣势 |
3.2.3 日本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机会 |
3.2.4 日本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
3.3 韩国数字出版态势描述 |
3.3.1 韩国数字出版的发展优势 |
3.3.2 韩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劣势 |
3.3.3 韩国数字出版发展的机遇 |
3.3.4 韩国数字出版面临的挑战 |
3.4 中日韩三国数字出版的SWOT比较 |
3.4.1 优势比较 |
3.4.2 劣势比较 |
3.4.3 机遇比较 |
3.4.4 挑战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动因 |
4.1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政治因子考量 |
4.1.1 “中日韩数字出版+政治”的知识图谱 |
4.1.2 中日韩地理与安全的考量 |
4.1.3 中日韩政治利益驱动的考量 |
4.1.4 中日韩三国合作现实的考量 |
4.1.5 “一带一路”倡议的考量 |
4.2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经济因子考量 |
4.2.1 “中日韩数字出版+经济”的知识图谱 |
4.2.2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推动的考量 |
4.2.3 中日韩经济发展现实需要的考量 |
4.2.4 中日韩经济发展共同诉求的考量 |
4.3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文化因子考量 |
4.3.1 “中日韩数字出版+文化”的知识图谱 |
4.3.2 文化环境重要性的考量 |
4.3.3 中日韩文化产业合作有利条件的考量 |
4.4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利益诉求考量 |
4.4.1 “中日韩数字出版+利益”的知识图谱 |
4.4.2 中国政治与经济利益诉求的考量 |
4.4.3 日本政治与经济利益诉求的考量 |
4.4.4 韩国政治与经济利益诉求的考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内容 |
5.1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可行性讨论 |
5.1.1 中日韩三国合作的积极因素 |
5.1.2 中日韩三国合作存在的问题 |
5.2 中日韩数字出版教育科研战略联盟 |
5.2.1 中日韩高等教育科研合作促进因素 |
5.2.2 中日韩高等教育区域合作阻碍因素 |
5.2.3 中日韩教育科研合作取得的成果 |
5.2.4 高等教育科研合作在中日韩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
5.2.5 中日韩数字出版教育科研联盟的构建 |
5.3 中日韩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战略联盟 |
5.3.1 数字内容产业 |
5.3.2 中日韩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概况 |
5.3.3 中日韩数字内容产业联盟的构建 |
5.4 中日韩数字出版金融战略联盟 |
5.4.1 中日韩金融合作前景广阔 |
5.4.2 中日韩数字出版金融战略联盟的构建 |
5.5 中日韩数字出版文化战略联盟 |
5.5.1 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成果丰厚 |
5.5.2 中日韩数字出版文化战略联盟的构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推进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保障措施 |
6.1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法律保障 |
6.1.1 完善各国数字出版的相关立法 |
6.1.2 加强公众数字版权意识 |
6.1.3 建立版权质押融资评估系统 |
6.1.4 加强法律扶持,打造“结对式”法律服务 |
6.1.5 建立版权纠纷速裁机制 |
6.2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组织保障 |
6.2.1 各国政府支持和政策导向 |
6.2.2 企业主动加强管理与改革 |
6.2.3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
6.2.4 强化数字出版战略联盟的关系建设 |
6.3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经费保障 |
6.3.1 加强数字出版资源治理的经费投入 |
6.3.2 建立完善的经费投入保障制度 |
6.4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技术保障 |
6.4.1 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字出版资源的保障 |
6.4.2 人工智能技术对数字出版资源的保障 |
6.5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政策保障 |
6.5.1 强化政府主导优势 |
6.5.2 促进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
6.5.3 重视联盟顶层制度的制定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9)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用户电子书需求上涨 |
1.1.2 图书馆电子书经费投入增长 |
1.1.3 电子书市场面临挑战 |
1.1.4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矛盾凸显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图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电子书馆藏建设概念术语厘清 |
2.2 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发展政策研究现状 |
2.3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
2.3.2 国内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分析 |
3.1 中美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现状调查 |
3.1.1 高校馆电子书商数量统计 |
3.1.2 电子书数据库检索情况 |
3.1.3 电子书商统计情况 |
3.2 国内外电子书许可协议条款调查与评价 |
3.2.1 图书馆电子书许可协议模板条款调查 |
3.2.2 国外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
3.2.3 国内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
3.3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与评价 |
3.3.1 政策网上公布情况 |
3.3.2 政策覆盖范围情况 |
3.3.3 政策修订情况 |
3.3.4 政策条款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构建 |
4.1 共生理论 |
4.1.1 共生理论的内涵 |
4.1.2 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 |
4.1.3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 |
4.1.4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构成条件 |
4.1.5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 |
4.1.6 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应用 |
4.2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
4.2.1 需求理论 |
4.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4.2.3 数字资源建设理论 |
4.3 政策构建思路 |
4.3.1 政策构建流程 |
4.3.2 现有共生系统问题分析 |
4.3.3 政策宏观层次的问题 |
4.3.4 政策微观层次的问题 |
4.3.5 政策构建原则 |
4.4 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构建 |
4.4.1 政策目标确立 |
4.4.2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
4.4.3 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
4.4.4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与共生视角下政策备选方案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调查 |
5.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3 预调查 |
5.3.1 样本描述 |
5.3.2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5.3.3 正式调查问卷形成 |
5.4 正式调查的实施 |
5.4.1 问卷发放与数据采集 |
5.4.2 调查数据的检验 |
5.5 正式调查数据的分析 |
5.5.1 样本属性分析 |
5.5.2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接受度调查 |
5.5.3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接受度调查 |
5.5.4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揭示的认知调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方案的确立 |
6.1 政策方案抉择 |
6.1.1 “政策概括”条款抉择 |
6.1.2 “采购标准”条款抉择 |
6.1.3 “用户资格规定”条款抉择 |
6.1.4 “版权限制”条款抉择 |
6.1.5 “电子书商义务”条款抉择 |
6.1.6 “图书馆义务”条款抉择 |
6.1.7 “用户义务”条款抉择 |
6.1.8 “三方共同义务”条款抉择 |
6.1.9 “电子书访问”条款抉择 |
6.1.10 “电子书保存”条款抉择 |
6.1.11 “电子书整合”条款抉择 |
6.1.12 “评价与剔除”条款抉择 |
6.1.13 “合作馆藏”条款抉择 |
6.1.14 “政策修订”条款抉择 |
6.2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 |
6.3 相关意见与建议 |
6.3.1 宏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
6.3.2 微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
6.4 政策执行的可行性分析 |
6.4.1 政策的功能 |
6.4.2 政策执行的过程 |
6.4.3 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主要贡献与结论 |
7.1.2 研究的创新点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中国对外图书版权输出 |
二、“一带一路”倡议与出版 |
第三节 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框架以及创新点 |
一、论文框架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五年图书版权输出数据分析 |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五年图书版权输出情况分析 |
一、图书版权贸易数量分析 |
二、图书版权主要输出国家分析 |
三、图书版权输出主要类别分析 |
四、全国图书版权输出地分析 |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五年图书版权输出情况分析 |
一、图书版权贸易数量分析 |
二、图书版权主要输出国家分析 |
三、图书版权输出主要类别分析 |
四、图书版权输出方式分析 |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五年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情况变化分析 |
一、图书版权输出数量变化 |
二、图书版权输出国家变化 |
三、图书版权输出类别变化 |
第二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文化差异明显挑战文本选择 |
一、图书输出种类有限 |
二、图书文本内容单一 |
三、作者人选机制缺失 |
第二节 人才储备薄弱挑战工作效率 |
一、翻译人才团队缺失 |
二、版贸人才尚不成熟 |
第三节 法律维权意识淡薄挑战版权规则 |
一、国民版权保护意识欠缺 |
二、版权保护立法力度不强 |
第四节 输出渠道狭窄挑战输出效益 |
一、行业动态信息沟通渠道过于局限 |
二、图书版权对外输出渠道可选性少 |
三、图书版权代理机构专业化水平低 |
四、海外出版基地搭建存在多种阻碍 |
第三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面临的新机遇 |
第一节 “政策沟通”为图书版权输出创造新机遇 |
一、“政策沟通”的主要内容 |
二、丰富文化多层面交流,增强政府扶持力度 |
第二节 “设施联通”为图书版权输出创造新机遇 |
一、“设施联通”的主要内容 |
二、开拓专业性图书市场,构建网络联通平台 |
第三节 “贸易畅通”为图书版权输出创造新机遇 |
一、“贸易畅通”的主要内容 |
二、增加对外输出的窗口,及时更新贸易动态 |
第四节 “资金融通”为图书版权输出创造新机遇 |
一、“资金融通”的主要内容 |
二、保障合作开展与进行,提高双边合作效率 |
第五节 “民心相通”为图书版权输出创造新机遇 |
一、“民心相通”的主要内容 |
二、定民心营造优良环境,挖掘版权输出动力 |
第四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策略分析 |
第一节 从版贸要素看策略变化 |
一、代理专业提高版权输出几率 |
二、作品合理确保版权输出顺畅 |
三、合同签订保障版权输出运作 |
四、程序透明贯彻版权输出原则 |
第二节 从“五通”内容看策略布局 |
一、牢牢跟紧行业政策为版权输出夯基 |
二、深入把握贸易便利为版权输出增效 |
三、合理利用专项资金为版权输出添翼 |
四、顺势布局“民间外交”为版权输出搭桥 |
第三节 从营销角度看策略推进 |
一、市场细分明确读者选择 |
二、精准营销玩转图书市场 |
三、与时俱进输出数字版权 |
四、立足长远塑造营销环境 |
第四节 从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看策略应对 |
一、发挥海上丝路文化效应 |
二、利用文创产品涵养品牌 |
三、借助作者名气拉近距离 |
四、依靠社交媒介扩大影响 |
第五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策略的个案分析 |
第一节 面向国际汉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版权输出策略分析 |
一、内容研发的精品化与数字化 |
二、渠道建设的实体化和网络化 |
三、品牌形象的专业化和国际化 |
第二节 面向东南亚——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版权输出策略分析.. |
一、打造精品内容,以质量推进版权输出 |
二、搭建交流平台,以渠道拓宽版权输出 |
三、强化数字版权,以技术保障版权输出 |
四、开拓海外基地,以资本深化版权输出 |
第三节 面向儿童图书——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版权输出策略分析 |
一、增强儿童图书的原创性 |
二、吸引优秀作家加盟合作 |
三、加强国际间的紧密合作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析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版权应对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数字图书馆着作权限制制度研究[D]. 朝木日力格.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D]. 王阮. 吉林大学, 2021
- [3]付费类有声读物的数字营销战略研究[D]. 郑昌浩. 南京大学, 2020(02)
- [4]开放存取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D]. 费欣意. 南京大学, 2020(02)
- [5]数字人文中的数据众包运作策略研究[D]. 岑炅莲.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6]LAM合作模式下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策略研究[D]. 黄冰棋.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研究[D]. 王海平. 燕山大学, 2019(07)
- [9]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D]. 胡曦玮.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策略研究[D]. 张莹.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