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生长型论文-王丽娟

平均生长型论文-王丽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平均生长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少年,不同矢状骨面型,切牙倾斜度,磨牙倾斜度

平均生长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娟[1](2017)在《平均生长型青少年不同矢状骨面型切牙与磨牙倾斜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平均生长型青少年叁种矢状骨面型治疗前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比较叁种不同矢状骨面型切牙唇舌向和第一恒磨牙近远中倾斜度代偿特点及差异,为临床矫治设计、支抗预备及正畸术后长期稳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纳入标准与面部生长型分型标准从正畸患者中选取平均生长型青少年120例,按ANB角行矢状向分型:Ⅰ类骨面型(ANB角0°-5°),Ⅱ类骨面型(ANB角≥5°),Ⅲ类骨面型(ANB角≤0°)叁组每组各40例,使用13个角度作为切牙及第一恒磨牙倾斜度的测量指标,叁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结果:1.不同矢状骨面型切牙倾斜度测量结果:叁组不同的矢状骨面型中,∠U1-SN、∠U1-FH、∠U1-PP的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1-MP的测量值叁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性Ⅲ类∠L1-MP的数值小于Ⅰ类、Ⅱ类,骨性Ⅰ类、Ⅱ类之间无区别;∠U1-L1的测量值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性Ⅲ类∠U1-L1的数值大于Ⅰ类、Ⅱ类,骨性Ⅰ类、Ⅱ类之间无区别。2.不同矢状骨面型第一恒磨牙倾斜度测量结果:∠U6-SN、∠U6-FH、∠U6-PP、∠L6-SN均是骨性Ⅲ类组大于骨性Ⅰ类、Ⅱ类组,∠L6-MP骨性Ⅲ类组小于Ⅰ类、Ⅱ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6-L6的测量值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切牙与磨牙倾斜度的测量值均是骨性Ⅲ类组的小于Ⅰ类、Ⅱ类,提示骨性Ⅲ类下切牙、下颌第一恒磨牙代偿性倾斜一致;骨性Ⅲ类下切牙较Ⅰ类代偿变化角度为9.24°,下颌第一恒磨牙较Ⅰ类代偿变化角度为4.11°,提示骨性Ⅲ类下切牙的代偿性比下磨牙的明显。结论:1.随着ANB角的减小,平均生长型青少年下颌切牙舌向倾斜,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倾斜,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倾斜,上颌切牙唇舌向倾斜度在叁种骨面型中无差别。2.平均生长型青少年骨性Ⅲ类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倾斜代偿,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倾斜代偿,下切牙舌向倾斜代偿;下切牙与磨牙代偿倾斜趋势一致,下颌切牙代偿较磨牙明显。3.骨性Ⅱ类与Ⅰ类比较,上切牙趋于舌向倾斜,上颌第一恒磨牙趋于远中倾斜,下切牙趋于唇向倾斜,下颌第一恒磨牙趋于近中倾斜。(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5-21)

毛海伟[2](2017)在《青春期平均生长型患者正畸减数治疗后骨面型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正畸减数治疗患者头颅侧位片分析,测量反映骨面型的骨性指标,统计计算其变化量,并分析引起变化相关的机制,进一步阐释拔牙矫治带来的变化,为正畸减数拔牙对骨面型的影响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择青春期CVSMⅢ期、骨性Ⅰ类、平均生长型,不拔牙患者20例,拔牙患者20例。测量与骨面型有关的(牙合)平面指标4项(前牙(牙合)平面、后牙(牙合)平面、传统(牙合)平面、解剖(牙合)平面),上颌骨骨性指标4项(腭平面角、SNA、上颌长度、上颌位置),下颌骨骨性指标5项(下颌平面角、Y轴角、SNB、下颌体长度、下颌体位置),骨性面高指标2项(后面高、前下面高),与骨面型改变有关的牙性指标2项(上、下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共17项指标。两组治疗前后指标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每组的变化,两组间各项指标变化量进行秩和检验观察拔牙矫治带来的变化,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与下颌平面角变化量、Y轴角变化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牙合)平面指标:治疗后非拔牙组后牙(牙合)平面减小具有统计学意义。拔牙组前牙(牙合)平面增大,后牙(牙合)平面减小,统计学有意义。两组的传统(牙合)平面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牙合)平面被整平。2.上颌指标:两组上颌测量指标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上颌骨无明显改变。3.下颌指标:两组治疗后下颌体长度,髁突位置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面高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不拔牙组下颌平面增大有统计学意义,拔牙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下颌向前向下生长。4.牙性指标:两组治疗后磨牙均发生前移,变化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磨牙前移。5.两组治疗前后变化量的比较,拔牙组下颌平面相对减小,发生逆时针旋转,第一磨牙位置相对发生前移,统计学有意义,其他指标变化量无统计学意义。6.相关性分析:磨牙前移量和下颌旋转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1.第一磨牙存在生理性近中移动,直丝弓矫治(牙合)平面有被整平的趋势,提示生理性备抗的重要性。2.青春期上颌骨发育基本完成,下颌骨还存在部分生长潜力,正畸治疗前可预判生理性面型变化。3.正畸拔牙矫治后,下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影响骨面型。4.磨牙前移量和下颌骨旋转之间存在相关性,由于楔形效应,第一磨牙前移越多,下颌逆时针旋转也越多,提示对高角型患者有利,对于低角型患者必须加强支抗并控制好磨牙高度。(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3-17)

平均生长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通过对正畸减数治疗患者头颅侧位片分析,测量反映骨面型的骨性指标,统计计算其变化量,并分析引起变化相关的机制,进一步阐释拔牙矫治带来的变化,为正畸减数拔牙对骨面型的影响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择青春期CVSMⅢ期、骨性Ⅰ类、平均生长型,不拔牙患者20例,拔牙患者20例。测量与骨面型有关的(牙合)平面指标4项(前牙(牙合)平面、后牙(牙合)平面、传统(牙合)平面、解剖(牙合)平面),上颌骨骨性指标4项(腭平面角、SNA、上颌长度、上颌位置),下颌骨骨性指标5项(下颌平面角、Y轴角、SNB、下颌体长度、下颌体位置),骨性面高指标2项(后面高、前下面高),与骨面型改变有关的牙性指标2项(上、下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共17项指标。两组治疗前后指标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每组的变化,两组间各项指标变化量进行秩和检验观察拔牙矫治带来的变化,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与下颌平面角变化量、Y轴角变化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牙合)平面指标:治疗后非拔牙组后牙(牙合)平面减小具有统计学意义。拔牙组前牙(牙合)平面增大,后牙(牙合)平面减小,统计学有意义。两组的传统(牙合)平面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牙合)平面被整平。2.上颌指标:两组上颌测量指标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上颌骨无明显改变。3.下颌指标:两组治疗后下颌体长度,髁突位置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面高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不拔牙组下颌平面增大有统计学意义,拔牙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下颌向前向下生长。4.牙性指标:两组治疗后磨牙均发生前移,变化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磨牙前移。5.两组治疗前后变化量的比较,拔牙组下颌平面相对减小,发生逆时针旋转,第一磨牙位置相对发生前移,统计学有意义,其他指标变化量无统计学意义。6.相关性分析:磨牙前移量和下颌旋转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1.第一磨牙存在生理性近中移动,直丝弓矫治(牙合)平面有被整平的趋势,提示生理性备抗的重要性。2.青春期上颌骨发育基本完成,下颌骨还存在部分生长潜力,正畸治疗前可预判生理性面型变化。3.正畸拔牙矫治后,下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影响骨面型。4.磨牙前移量和下颌骨旋转之间存在相关性,由于楔形效应,第一磨牙前移越多,下颌逆时针旋转也越多,提示对高角型患者有利,对于低角型患者必须加强支抗并控制好磨牙高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均生长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丽娟.平均生长型青少年不同矢状骨面型切牙与磨牙倾斜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7

[2].毛海伟.青春期平均生长型患者正畸减数治疗后骨面型的变化[D].山西医科大学.2017

标签:;  ;  ;  ;  

平均生长型论文-王丽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