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及其在土地登记中的应用

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及其在土地登记中的应用

何江斌[1]2004年在《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及其在土地登记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工作流是在企业级计算中为业务过程建模和实现业务过程重组的软件技术。工作流的内容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工作流管理系统是通过软件来定义、创建、管理和优化工作流执行的系统。工作流的目标是使企业中大量的任务和活动能够协调一致运行,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正确的人,从而完成正确的业务流程。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应甩,可以加速企业内部商务和管理流程处理的速度,提高处理的效率,实现处理的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 本文首先通过研究工作流参考模型,阐述工作流体系结构中的各主要构件与接口。针对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和能力上的不足,采用基于J2EE的体系结构,以解决系统结构和能力上的不足,使工作流管理系统能够支持异构、自治、分布的环境,支持分布式对象计算,从而整个工作流管理系统具有开放性和可重构性。对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实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组成和行为特征,并对过程对象的协作关系进行考察,给出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对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包括工作流引擎、工作列表管理器和管理监控等进行总体设计和各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 本文最后针对目前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对土地登记流程变更缺乏柔性,将本文设计和开发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应用于土地登记中,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土地管理部门组织结构的变动或其他因素而引起的业务流程的变更,从而导致整个系统重新构建的问题。并对试验系统的运行结果进行分析,表明该工作流管理系统能按照预定的需求运行,各部分的功能都正常使用。

张世全[2]2008年在《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要求。长期形成的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分离管理的地籍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能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解决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问题。构建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进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地籍信息社会化服务和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地籍信息产业化发展。本文以某市区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为例,以地籍信息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基础,从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理论层面、技术层面和应用层面上进行了系统研究。从本文的结构上看,主要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指明了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意义,阐述了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说明;第二章分析了地籍管理技术的演变,讨论了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概念,针对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理论技术方法基础,提出了地籍信息学科学体系;第叁章主要是对地籍信息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的分析与研究;第四章是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技术应用研究,提出了重点解决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八个统一”问题;第五章按照软件工程建设的要求,结合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本身的特点,对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进行了设计:第六章根据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理论和技术分析,结合地籍管理工作实际,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原型系统;第七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归纳如下:(1)在总结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按地籍业务特点而不是按地理区域特点来管理地籍的模式,即以权属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为核心地籍管理模式,根据这一模式提出构建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设想。(2)分析地籍信息的内涵和特点,结合地籍学以及信息技术科学等相关技术,提出地籍信息学的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应用体系,研究了地籍认知理论、地籍空间理论、地籍产权理论和地籍信息系统理论,为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寻找理论技术支撑。(3)在技术研究方面,结合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的特点,利用工作流技术、GIS技术等技术的优势,针对系统建设要求,提出了“八个统一”,解决系统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真正达到城乡地籍管理一体化。(4)在实证应用中,通过系统功能的开发,进行基础数据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城镇地籍管理、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满足开展地籍调查数据更新、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等电子政务办公业务需要。

刘剑锋[3]2006年在《基于工作流的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技术背景。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在网络化、数据组织管理、多用户并发、数据共享及深入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满足现代地籍管理业务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现阶段国内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提出基于工作流的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这一现代地籍管理模式,实现日常地籍业务办公与地籍数据动态管理的结合和城乡一体化的地籍管理,并从技术支持、总体设计、数据库建立及系统设计与实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分析讨论了工作流技术、工作流管理系统及GIS技术等的特点、功能及发展趋势,研究了这些技术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对地籍管理业务进行了工作流建模,研究了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办公自动化(OA)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融合的方式,通过工作流技术进行地籍管理业务的权限管理、高级任务管理和业务逻辑的配置,实现系统协同性、控制性和灵活性,提高地籍管理的工作效率。根据软件工程的设计原则,采用先进的GIS软件平台ArcGIS9.0、GIS组件技术及以B/S模式为主、C/S模式为辅的分布式网络结构平台,构建基于工作流的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模型和功能模型。从城乡一体化管理的角度将现代地籍信息分为地类对象和权属对象两大类,分析了地籍对象的特点及对象间的关系,采用大型网络关系数据库Oracle 9i和ArcSDE集成,将多源、多比例尺、多时间段、多类别的地籍图形数据、地籍属性数据及地籍业务数据进行一体化的组织与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一体的数据库的建立;实现了土地利用管理和权属管理两大地籍管理核心业务数据统一管理,真正实现底层数据的统一,并以宗地变更为例,对现状数据与历史数据的组织的管理进行实例分析。分析土地登记业务的特点,将“工作流”引入土地登记中,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支持下,通过严格的权限定义、流程定义、表单定义,实现不同科室、不同工作性质的人员在同一网络上的协同办公;选用组件式GIS控件MapObjects2.2(简称MO)作为GIS开发的基础,设计开发土地登记实验子系统,系统开发实现了权

张伟伟[4]2009年在《地籍领域本体构建及其在土地登记发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地籍是土地管理的最初形态,地籍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实施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提供完整、准确和具有现势性的土地信息资料,现代地籍是对土地进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地籍制度是通过国家的地籍管理措施得以实现的。地籍研究内容包括在地籍簿册的建立、变更和发展过程中,地籍诸要素的确定和变化规律,即对土地产权、界址、数量、质量和用途的确定和变化规律。在地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少统一标准的指导造成所建的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操作,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信息孤岛”,且系统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本文尝试将本体理论引入到地籍领域中构建地籍领域本体,地籍领域本体可以澄清地籍领域知识的结构,为知识共享提供基础,能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同时,地籍领域本体也为地籍数据完整性、正确性检查提供新的思路;可以提供更加快捷准确的地籍信息公开查询服务,促进领域内的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加快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发展。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两点:(1)本文首先对本体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包括本体的概念、本体构建的原则、方法、表示语言和构建工具等内容;并对与地籍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概括,认为主要包括土地权属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和土地登记制度,这些制度是构建地籍领域本体的理论基础。依据Searle体制现实理论,地籍现象同时包含于体制现实和物质现实两个层次之中,必须从这两个层次上对地籍现象进行分析,Bittner依据Frank的本体层次理论从本体的角度对地籍中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阐述了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地籍过程的含义。(2)本文的核心任务是构建地籍领域本体,其是以我国地籍制度和地籍现实分析为基础的。Bittner认为从本体的角度地籍可以分为主体、客体和事件,Frank认为地籍本体的层次为概念、过程和判断。受此启发,本文提出地籍领域本体可以分为概念本体、过程本体、时间本体和空间本体四部分。概念本体对名词性概念进行描述,分析领域内名词性概念的分类,概念的层次结构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本体重点描述地籍领域中包含的五类对象:a、主体:人;b、客体:土地;c、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纽带:权利;d、文件;e、部门。概念本体在地籍核心模型的基础上对五类对象涉及到的核心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地籍具有法律属性,是国家管理土地的重要工具之一,权属是地籍的核心。依据我国土地权属制度,总结我国土地产权权利束,将土地产权加入到核心模型中,构建我国法律地籍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对概念本体中有关权利的概念及关系进行描述。本文将地籍过程分为叁种类型:地籍社会过程、地籍系统中的过程CSP和地籍业务流程CWP。从理论上而言,社会地籍过程的发生必然引起地籍系统中的过程的发生,这是地籍一致性所要求的。在地籍社会过程发生之后,地籍系统中的过程需要通过地籍业务流程来完成。地籍社会过程和地籍业务流程均是地籍系统外部的流程。过程本体描述地籍中的谓词性概念,以本文定义的地籍过程为依据,讨论叁类地籍过程之间的关系,将过程抽象到地籍变更种类中,构建地籍过程本体的层次。地籍过程中的地籍业务流程是地籍变更的实现手段,通过将地籍业务流程映射到OWL-S中构建地籍业务流程本体,为地籍信息服务提供基础。时间和空间本体描述地籍中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在地籍中,单纯的描述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只能满足现势数据部分内容的描述,而不能描述宗地历史,也不能表达地籍实体状态的时间性。本文基于已有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的理论,对地籍实体时空关系的本体描述进行了讨论。最后,本文以地籍领域本体为基础设计土地登记发证系统。地籍领域本体澄清了地籍领域的知识结构,可以为知识共享和信息互操作提供基础;地籍领域中的过程本体可以促使流程复用,优化流程;同时地籍领域本体可以服务于地籍信息服务,地籍领域知识挖掘、地籍数据正确性和一致性的检查等方面,并促使学科之间的融合。本文设计叁个试验对地籍领域本体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基于概念本体的辅助服务、基于过程本体的地籍业务控制和基于空间本体的数据正确性检查。

谭文波[5]2009年在《基于GIS的土地流转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流转对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国家在政策上也对土地流转进行了调整,允许农民依法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地流转将不可避免的异常活跃,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农村经济也将快速发展。但是,伴随着土地流转快速发展的将是大量土地基础信息的出现,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调查评价数据和土地政务数据,随着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土地流转管理的要求,因此建立土地流转管理信息系统来管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变更频繁的信息将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在分析土地流转的基础上,结合工作流技术,以GIS为平台,以ArcObjects为开发工具,研究土地流转管理信息系统——RLTMIS。要实现系统功能,需要从系统模型、主程序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叁个方面来考虑,因而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叁部分,首先借鉴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的思想,结合工作流技术,主要从结构模型、组织模型、功能模型叁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建立土地流转管理信息系统;然后参考土地信息系统的构成,确定土地流转管理信息系统所要包含的基本功能模块,并根据每一个子模块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模块结构设计和实现方法的研究,并用VB语言编写代码;最后设计整个系统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并构建具有可扩展性的模型数据库,以存储各专业数据,以Access数据管理软件和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引擎为基础,建立一系列数据库访问规则,实现数据共享,从而建立各子数据库之间的联系,确保整个数据库的兼容性。完成了上述工作之后,在ArcView9.2的GIS平台上进行模块的集成调试和错误处理。利用ArcView9.2自带的定制功能完成系统界面和菜单项的设计,将调试好的模块代码集成到系统中,通过数据库引擎与数据库建立连接,最终形成“基于GIS的土地流转管理信息系统——RLTMIS”。

黄世秀[6]2004年在《基于工作流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分析了办公自动化、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地籍工作的特点,介绍了基于ActiveX技术标准的MapObjects组件技术,分析了Notes在办公自动化及工作流方面的广泛应用及其在地籍信息管理方面的不足。根据用户的需要,对地籍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进行了总体设计,研究利用空间数据库技术、工作流管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地籍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从而提出一种全新的基于组件技术的方法。利用VB编程技术,在Notes环境下嵌入MapObjects组件,利用MapObjects组件提供的对象属性、操作进行开发,以实现GIS与OA的无缝集成设计,弥补了传统GIS与OA集成方案的缺陷,真正地做到界面功能和数据的无缝集成和图文一体化,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使GIS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真正参与到日常的地籍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同时,本文以合肥市国土资源局建立的地籍信息系统为例进行了详细论证。最后,对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议。

吴浩伟[7]2016年在《数据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在县级国土资源“一张图”平台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国土资源部门在数据管理与应用系统研发方面发展迅速。然而,伴随计算机技术、3S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数据获取、采集能力的不断提升,面对海量的资源数据,国土各职能部门对于各类数据的需求越来越高,业务应用系统间功能协作的要求越来越急迫。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挖掘数据潜在价值,是国土资源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新着力点。本文以县级国土资源“一张图”平台建设为契机,有针对性地解决县级数据业务支撑能力较弱、数据共享隔阂、信息系统应用局限等问题。以空间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GIS技术为核心,依据数据服务理念,采用数据服务技术,探讨国土资源数据的组织、管理模式,研究数据服务的实现方式。统一数据存储、规范数据管理,屏蔽数据异构、系统屏障带来的影响,满足各方对国土资源数据获取和使用的需求,为“一张图”系统平台提供服务支撑。本文采用SOA面向服务体系结构、WCF分布式通信框架,完成“一张图”核心数据服务中心的搭建,实现国土资源部门统一的数据管理和透明的数据访问。建设基于数据服务的县级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空间展示、统计分析、土地业务应用等功能。通过“一库两系统”的建设,提高县级国土局的数据共享程度,实现规范的国土资源信息保障,全面提升国土资源信息管理和国土资源数据共享服务。

聂艳[8]2005年在《耕地质量评价的模型方法与信息系统集成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数量和质量的演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使我国耕地整体数量呈持续下降趋势;机械、化肥、农药等高能耗工业产品的大量投入,给农业带来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耕地退化问题。如何协调耕地资源利用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当代农学界、土壤学界以及土地管理学界的重要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空间、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等现代高新技术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方法得到广泛而深入应用,为面临信息时代资源环境科学的发展,展示出更加广阔的前景。本文以湖北省宜都市和江汉平原后湖农场为研究样区,综合应用计算机、ComGIS、UML、工作流、专家系统等高新技术,结合土壤、土地、景观、生态、信息和现代数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设计并开发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信息系统(ALEIS);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探讨了耕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农业生态风险评估和耕地适宜性选择方案等农用地质量的监、控、管体系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和土地利用等多角度揭示了耕地质量的变化特征;深入挖掘了多学科交叉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于土壤学、土地科学等传统学科与地理信息学等新型学科的融合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现将取得的主要研究工作进展和结果总结如下: (1) 基于数据共享的需要,分析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信息的基本特征,开展了数据分类与编码、数据的收集与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借助ComGIS、UML、工作流等技术,通过概要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评价等GIS开发过程建立了ALEIS。系统具有以下特点: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模型库一体化管理;采用Windows的图形用户界面(UI)、向导导航与用户交互;数据库标准化、规范化,能与其他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兼容,有利于土地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采用ComGIS技术,简化开发过程,同时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添加功能模块,系统的维护、扩充更加方便。 (2) 在ALEIS支持下,研究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定量化模型与方法。研究采用特尔斐、主成分分析等多种方法确定农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和权系数,根据各指标的特性建立合理的赋值方式和量化表达方法,然后综合运用因素法、聚类分析法、模糊物元贴近度模型等数理方法划分农用地等别、级别;引入C—D生产函数法,对测得的农用地实际收益进行校正,在测算样本地价的基础上,建立农用地数字地价模型,获取基准地价。文中以湖北省宜都市为研究样区,先后

申远[9]2005年在《电子政务与政府再造理论及其在天津开发区的应用》文中提出运用因特网技术构建电子政府、实现电子政务,以信息化、电子化手段提高政府效能和政府管理水平,从而更科学更有效地为企业、公众和整体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服务,在当今信息时代已成为各国政府越来越紧迫的一项工作。本文针对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模式出现的新特点,着力探讨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转换方向,旨在研究政府管理职能应如何转变以适应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全文分叁个部分:第一、二章论述了电子政务的概念、发展背景、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和建设实践。同时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讨论了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功能定位以及我国电子政务实施中通用的框架体系、应用模型与发展战略。第叁、四章主要论述了政府如何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实现传统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职能,及其如何有效地解决传统的政府管理中的种种弊端。另外就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及如何通过电子政务有效实现政府流程的再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实例,详细阐述了区域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方法,构建电子政务体系的技术概要。同时,分析了开发区管委会如何创新性地将ISO9000认证体系引入到政府管理中,及其与电子政务建设的有效配合过程,从而实现了管委会政务流程的再造,全面提高了开发区政府的效能和管理水平。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流程再造,可以促进政府管理的创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天津开发区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及政务流程再造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政府、特别是区域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及实现政府创新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詹长根[10]2010年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以下简称预审)概念的提出到现在,虽然只有10年的时间,但经历了叁个阶段,即概念提出阶段、实践认识阶段和深化创新阶段。论文以1998年新土地管理法出台为起点,结合建设项目供地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详细分析研究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在不同阶段呈现的特点,研究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执行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由于预审制度是一项新的土地行政制度,其学术研究还十分薄弱,本文对已发表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学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很好的素材,如预审是土地供应的第一道闸门等。在预审历程和学术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调研成果,论文详细阐述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及其在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其主要问题为对预审的作用机制认识不清、预审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到位、预审的时机把握不准、预审的权限及其分类混乱、建设项目实施规划影响评价报告不规范、预审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阐述等,并认为缺乏系统研究和相应的操作规程是预审的规范化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论文从预审历程、基本建设程序、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等层面,分析研究认为宏观调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和公共行政理论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简要阐述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和阐述了理论基础与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关系,认为预审是土地供应宏观调控的手段,其目的是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以《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国土7号令)为基础,结合相关的土地攻策,论文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含义、分类、作用、指导思想、原则、权限阳内容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显化了预审的含义,认为预审是土地供应审批的前置程序,预审过程是建设项目用地预先安排的合理性和适宜性审查,是土地供应的第一道“闸门”。论文全面研究了预审的作用,认为在目的层面,预审旨在理顺人与土地的关系,在用地管理层面,预审制度可以变被动旨理为主动管理、可以有力地促进规划的实施、可以促进了存量土地的使用和共地方式的改革,在社会经济发展层面,预审是实现土地宏观调控、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在对预审指导思想分析的基础上,对预审的原则进行了全面的理论论证,并提出了6条新的预审原则,包括依法的原则、规划控制的原则、强制与申请的原则、实质审查的原则、公共利益的原则、准入的原则。鉴于原有的预审制度对“建设项目批准权”和“建设项目用地批准权”的差异、预审权限与规划修改调整权限的关系没有显化的阐述,本文分析阐述了它们的差异及其关系,并详细规定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的预审权限。在预审的内容方面,通过分析研究认为,不但要预审建设项目占用的地块的土地利用事项,还要审查对建设项目对周围的用地的影响;不但要审查建设项目占用的地块的地表的状况,还要审查建设项目占用的地块的地下或地上的状况。论文以土地的特性和土地供应的含义为基础,以“供地”为关键词,采用“5W1H”方法对预审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即应不应该供地why、供地给谁who、供地的位置是否合理where、应该供多少地what、怎样供地how、什么时候供地when。通过对预审方法的性质特征的分析,认为预审方法的研究落脚于预审程序的研究。论文在简要分析预审程序的现状和概略介绍工作流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程序构架,并对程序框架中的各个环节采用工作流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预审程序的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论文还针对预审程序中的两个重要复杂的环节“选址实地踏勘与占用基本农田的论证”和“建设项目用地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影响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研究了实地踏勘和论证的目的、意义、内容及其范围;分析研究了建设项目用地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影响评价的前提、内容、程序、论证、机构,并编制了比较规范化的评价报告范本。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编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规程的必要性和内容,编制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规程》。

参考文献:

[1]. 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及其在土地登记中的应用[D]. 何江斌. 河海大学. 2004

[2]. 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 张世全.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8

[3]. 基于工作流的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刘剑锋. 河南大学. 2006

[4]. 地籍领域本体构建及其在土地登记发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张伟伟. 武汉大学. 2009

[5]. 基于GIS的土地流转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谭文波.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6]. 基于工作流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黄世秀. 合肥工业大学. 2004

[7]. 数据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在县级国土资源“一张图”平台中的应用[D]. 吴浩伟. 四川师范大学. 2016

[8]. 耕地质量评价的模型方法与信息系统集成及应用研究[D]. 聂艳.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9]. 电子政务与政府再造理论及其在天津开发区的应用[D]. 申远. 天津大学. 2005

[10].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研究[D]. 詹长根. 武汉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及其在土地登记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