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普霉素论文_田二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安普霉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霉素,大肠杆菌,硫酸,沙星,糖苷,可溶性,乙酰。

安普霉素论文文献综述

田二杰[1](2019)在《鸡源大肠杆菌对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的耐药判定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禽类,一些大肠杆菌能够通过定植在肠道导致肠内感染,同时也能转移到肠外导致肠外感染,主要感染3~7周龄的雏鸡,临床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眼炎等症状,给养鸡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达氟沙星(氟喹诺酮类)和安普霉素(氨基糖苷类)是两种兽医专用广谱抗生素,常用于预防和治疗鸡、猪等动物的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目前由于抗生素的长期不规范使用,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问题愈发严重。然而国内外尚未建立这两种药物对大肠杆菌的耐药判定标准。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的耐药判定标准,为规范这两种药物在我国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对大肠杆菌的野生型临界值(COWT)的测定本研究从全国各大规模化养鸡场采集并分离鉴定了 1412株鸡源大肠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得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达氟沙星在0.125~64 μg/mL浓度范围内的MIC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为0.5μg/mL和8 μg/mL,其中MIC为8μg/mL时细菌有215株,占15.7%,分布最多。达氟沙星对鸡大肠杆菌的MIC50为4μg/mL,MIC90为64μg/mL。而安普霉素在2~256 μg/mL浓度范围中呈单峰分布,峰值为MIC=8μg/mL,此处细菌有828株,占60.7%。安普霉素对大肠杆菌的MIC50为8μg/mL,MIC90为16μg/mL。将两种药物的MIC值转换为Log2MIC,进而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NORMINV和NORMDIST方法建立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的COWT分别为4 μg/mL和16 μg/mL。(2)大肠杆菌对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的耐药特点分析选择不同MIC值的大肠杆菌,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耐药基因与MIC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肠杆菌中达氟沙星耐药基因oqxAB、aac(Ib-cr)、qnrAqnrB、qnrS和qepA基因的阳性率在一定程度上随着MIC值的升高而增大,qnrC和qnrD阳性率为0。同样,安普霉素耐药基因aac(3)-Ⅳ和npmA的阳性率也具有MIC值依赖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一步筛选到24株达氟沙星高度耐药菌和16株安普霉素高度耐药菌,并使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这两类菌株对17种抗革兰氏阴性菌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这两类菌株均具有多重耐药性,最低10耐,最高达15~16耐。同时还发现所有的达氟沙星耐药菌株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萘啶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西环素、四环素和甲氧苄啶均表现出100%耐药,而对阿米卡星和磷霉素相对较敏感。所有的安普霉素耐药菌株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甲氧苄啶和氟苯尼考均表现出100%耐药。所有安普霉素耐药菌株都对庆大霉素耐药,而对阿米卡星和大观霉素相对较敏感。(3)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的药效学临界值(COPD)的建立构建大肠杆菌感染鸡动物模型,单次口服给予达氟沙星5 mg/kg后,分别收集不同时间点健康组和感染组鸡的血样和4种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的肠液,并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药物浓度。4种肠段的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符合二室模型。健康组鸡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的吸收速率(Ka)、清除率(CL)和分布体积(V)依次下降。而在感染组鸡的肠道中,空肠中Ka和V值最高。与健康组相比,感染组鸡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达氟沙星的CL依次降低,且均低于健康组鸡的相应肠段,十二指肠和回肠的Ka显着降低,空肠和回肠中的V增大。健康组和感染组鸡回肠中的F均较高。大肠杆菌078在MH肉汤、回肠液和血浆中的生长曲线的趋势一致。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达氟沙星在肉汤、血浆和4种肠液中对大肠杆菌078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达氟沙星在MH肉汤和血浆中的MIC均为0.016μg/mL,而在4种肠液中MIC值均比血浆中和MH肉汤中的大,其中空肠液中的MIC值最大(6.4 μg/mL),而在回肠液中的MIC值最小(0.64 μg/mL)。采用平板倾倒计数法,绘制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078的体外和半体内(回肠和十二指肠)杀菌曲线。达氟沙星的体外和半体内杀菌作用均表现出浓度依赖性,因此可选择PK/PD参数AUC/MIC来制定COPD。综合血浆和4种肠段中达氟沙星的药动学(PK)和药效学(PD)特点,最终采用感染组回肠中的数据建立COPD。使用Winnonlin软件分析血浆和回肠的PK数据,得到达氟沙星在感染组鸡血浆中的平均达峰时间(Tmax)、达峰浓度(C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4)分别为 1 h,0.38 μg/mL 和 2.06 h·μg/mL;在回肠中的 Tmax、Cmax和 AUC 分别为 2.7 h,18.95μg/mL和261.78 h·μg/mL。进而用Winnonlin软件中Sigmoid Emax模型对回肠的PK/PD数据进行模拟,选择E=-3时AUC/MIC的值为药效学目标。计算得到达氟沙星在回肠中的药效学目标为421.45。最后使用Crystal ball软件对达氟沙星在回肠中的PK/PD数据进行蒙特卡洛模拟,得到不同MIC值下AUC/MIC达到药效学目标的概率,选择达标率大于90%的最大MIC为COPD。即回肠液中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的COPD为0.54 μg/mL。(4)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的临床临界值(COCL)的制定本研究中,达氟沙星对鸡的临床治疗试验包括感染组、感染治疗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鸡。攻毒菌株是通过PCR和雏鸡攻毒实验筛选出的5个不同MIC值的大肠杆菌致病株。每一个感染组对应叁个感染治疗组,治疗方案分别为5 mg/kg,2次/天,连续3天;10mg/kg,2次/天,连续3天;20mg/kg,1次/天,连续3天。治疗结果表明,3种治疗方案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因此,选择5 mg/kg的治疗结果来制定COCL。首先采用EUCAST推荐的WindoW法,得到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的COCL范围为0.5~16 μg/mL。然后用CART分类树回归分析法分析得到,当POC等于90%时,COCL>2.25μg/mL。因此,推荐4μg/mL为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的COCL。综上,本研究中达氟沙星的COWT=COcL=4μg/mL,COPD为0.54μg/mL。因此,达氟沙星的耐药判定标准为4 μg/mL。而安普霉素的COWT为16 μg/mL,其药效学和临床临界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确定。(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佳瑞[2](2019)在《安普霉素对猪源大肠杆菌野生型折点及其耐药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菌药物敏感性判定标准(折点)是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确定其耐药水平及耐药率的重要技术标准,目前世界上较权威的制定折点的机构主要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和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EUCAST),我们国家尚未建立制定折点的机构。安普霉素是畜禽专用抗菌药,在治疗和预防大肠杆菌所引发的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均未建立安普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敏感性折点,缺乏判定的统一尺度。随着抗菌药物长时间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大肠杆菌耐药情况愈发严重。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参考CLSI建立折点的标准流程与方法,结合我国不同地区养殖情况,采集国内不同区域养猪场猪的肛门拭子,在分离、纯化、鉴定大肠杆菌和测定安普霉素对上述大肠杆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基础上建立安普霉素对猪源大肠杆菌的野生型折点(CO_(WT)),并从钝化酶基因和外排泵基因两个方面探讨了大肠杆菌对安普霉素耐药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安普霉素耐药大肠杆菌的监测以及细菌耐药性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采集了7个不同省市规模化养猪场的猪肛拭子,经分离、纯化、鉴定得到1230株猪源大肠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安普霉素对上述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绘制安普霉素对菌株的MIC值分布直方图,运用统计学方法确定了猪源大肠杆菌对安普霉素的CO_(WT)为32μg/mL。MIC_(50)和MIC_(90)分别为16μg/mL和64μg/mL。采用体外药效学试验方法测定安普霉素对部分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最小防突变浓度(MPC)。结果表明,安普霉素对猪源大肠杆菌为杀菌型抗菌药(MBC=1~4MIC),突变选择窗较宽。在测得的MIC(0.5~256 g/mL)范围内挑选出310株不同MIC值的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采用PCR方法检测介导安普霉素耐药性的基因aac(3)-IV、npmA和apmA。结果只检测出aac(3)-IV钝化酶基因,且主要存在于MIC≥64μg/mL的耐药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中,表明aac(3)-IV钝化酶基因是介导大肠杆菌对安普霉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本研究中建立的野生型折点是可信的。随机挑选出25株对安普霉素耐药的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其耐药机制做进一步研究。首先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上述临床分离株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药敏纸片法分别检测上述菌株加入主动外排抑制剂碳酰氯间氯苯腙(CCCP)前后对安普霉素和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影响。结果显示CCCP和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降低猪源大肠杆菌对安普霉素、多西环素、新霉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说明了主动外排系统可能是导致菌株对安普霉素耐药和多重耐药性的原因之一。分别采用PCR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上述判定为主动外排泵表达阳性的安普霉素耐药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中AcrAB-TolC主动外排基因的携带率和相对表达量,分析猪源大肠杆菌主动外排基因acrA、acrB和aac(3)-IV钝化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安普霉素耐药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25株耐安普霉素的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中acrA、acrB和tolC 3种主动外排基因的携带率较高;部分对安普霉素耐药严重的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中acrA、acrB基因相对表达量较高,但其表达量的高低和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安普霉素耐药程度无明显相关性;aac(3)-IV钝化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安普霉素耐药程度无明显相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上述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中主动外排基因acrA和acrB及其调控基因marA,soxS,robA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多重耐药菌株耐药数量与上述基因表达量的关系。结果表明acrA、acrB两种主动外排基因和marA,soxS两种调控基因的表达量与大肠杆菌的耐药数量呈正相关,robA基因的表达量与耐药数量无明显相关性。综上所述,我们初步确定了安普霉素对猪源大肠杆菌的CO_(WT),并对部分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机制进行了研究,从钝化酶基因和外排泵基因两个方面探讨了大肠杆菌对安普霉素耐药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指导猪源大肠杆菌安普霉素耐药性监控及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全岩[3](2018)在《沙拉沙星及与安普霉素联用的体外抗菌后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实验采用试管溶液二倍稀释法测得沙拉沙星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25μg/m L和1.0μg/m L,安普霉素对两种菌的MIC值为2.5μg/m L和0.63μg/m L。试验分别以1MIC、2MIC、4MIC并设置一组空白对照组,然后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不同浓度的抗生素短暂接触后1.5h,采用千倍稀释法清除抗生素,然后与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按公式PAE=T-C计算结果。结果显示在1MIC时,单用沙拉沙星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分别为0.92士0.28h、1.15士0.31h,而沙拉沙星与安普霉素联合应用在1MIC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分别为1.68士0.26h,1.45士0.25h,比较可以得出,两种药联合应用可有效延长PAE。再者,两种药联用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药物浓度为2MIC和4MIC的PAE分别为为2.05±0.35h、2.13±0.27h和3.47±0.32h、2.47±0.34h。可得PAE大小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并推测其最佳接触时间为4h左右。(本文来源于《今日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2期)

文章,伊佳宁,纪春晓,文敏,张珊珊[4](2017)在《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制备一种稳定、高效、安全的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并为其贮藏、运输及有效期的设定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筛选辅料及正交试验确定最佳辅料及最优生产工艺条件,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对自制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的稳定性进行考察。试验结果表明,该注射液筛选后的最优辅料为亚硫酸氢钠、柠檬酸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最佳制备工艺为溶剂温度40℃,灭菌时间30 min,灭菌温度120℃;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其具有较高稳定性。表明该制剂所选辅料及优化后的生产工艺合理,稳定性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兽医医药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田二杰,吴志勇,倪慧琳,胡婉君,李继昌[5](2017)在《东北地区鸡消化道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安普霉素、达氟沙星的MIC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集约化、规模化养禽业的发展,大肠杆菌病对畜牧业所造成的损失日益加剧,而大肠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和交叉,且耐药谱广,严重影响兽药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业的使用。针对国际社会缺乏鸡消化道大肠杆菌对关键兽用抗菌药安普霉素和达氟沙星的耐药性检测和评价标准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东北地区鸡消化道大肠杆菌分别对安将霉素和达氟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布情况,以期为其耐药性监测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标准参考。本研究主要采集东北叁省各大规模化养鸡场的鸡肛门棉拭子样品,从中分离纯化大肠杆菌,并进行PCR鉴定和生化鉴定,进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鸡消化道大肠杆菌分别对安普霉素、达氟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期获得东北地区鸡消化道大肠杆菌对两种药物的MIC值分布情况,从而为进一步制定安将霉素和达氟沙星对鸡消化道大肠杆菌的野生型临界值奠定基础。对2016-2017年从东北地区各大规模化养鸡场采集的肝门棉拭子样品,进行分离鉴定,最终获得511株鸡消化道大肠杆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对安普霉素和达氟沙星的MIC值,结果表明,硫酸安普霉素对鸡消化道大肠杆菌的MIC值主要集中在8μg/mL(66.93%)到16μg/mL(14.29%),并且菌株MIC分布呈现典型的单峰,此外有16.24%的菌株MIC>256μg/mL。甲磺酸达氟沙星对鸡消化道大肠杆菌的MIC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从MIC=0.125μg/mL到MIC=128μg/mL的范围内都有一定数量的菌株存在,并且菌株MIC分布呈现一定的双峰分布,即菌株在MIC=0.5μg/mL(6.46%)和MIC=32μg/mL(18.20%)时分布最多。综上,针对东北地区鸡消化道大肠杆菌,安普霉素MIC分布虽集中于8μg/mL,但同时也存在大比重的高度耐药菌;而达氟沙星呈现双峰,提示MIC在32μg/mL附近(MIC>16μg/mL)的大肠杆菌菌株可能是非野生型菌株。(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委员会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食品卫生学分会联合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委员会第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9-22)

张珊珊[6](2017)在《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普霉素为动物专用氨基糖苷类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密螺旋体和某些支原体有较好的抗菌作用,现已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由于本品的注射剂稳定性较差,且刺激性较大,故市售商品大多为可溶性粉和预混剂,而注射剂商品很少。目的:本试验通过对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辅料筛选及工艺优化,制备稳定、安全、高效的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评价其临床疗效,确定临床推荐使用剂量,为其在兽医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筛选辅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生产工艺条件;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对初步研制成的注射剂的稳定性进行观察和评估。以市售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为对照组检测制备药物对五种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及最小杀菌浓度。采用UDP法测定药物LD_(50),通过肌肉刺激性试验、热源性试验及体外溶血性试验评价自制药物的安全性;通过对腹泻仔猪进行临床初步诊断和病原学诊断,确定该自然病例为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对诊断后的腹泻仔猪分组治疗,每组20头,设置给药剂量为0.3mg/kg、0.2mg/kg、0.1mg/kg的自制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作为高、中、低剂量组,设置给药剂量为0.2mg/kg的市售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为药物对照组,设置给予0.2mg/kg生理盐水为空白组,观察和评价药物的临床疗效。结果:自制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经过筛选后的最优辅料为亚硫酸氢钠、柠檬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最佳制备工艺为溶剂温度40℃,灭菌时间30分钟,灭菌温度120℃。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自制注射液在温度25±2℃、湿度65±5%条件下放置12个月,PH变化范围为5.04-5.44、含量变化范围为100.2%-107.8%,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0版对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质量控制范围内(质量标准为:PH应为4.5-6.5,含量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结果证明其具有较高稳定性。经测得,自制注射液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08μg/mL、0.62μg/mL、0.06μg/mL、0.31μg/mL、0.31μg/m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2.5μg/mL、25μg/mL、100μg/mL、200μg/mL、50μg/mL。自制注射液的LD_(50)为857.8mg/kg(95%可置信区间为700-920mg/kg);无肌肉刺激性及致热源,不发生溶血反应。临床疗效试验结果表明自制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对腹泻仔猪的治疗效果存在剂量依赖性,且高剂量组、中剂量组的仔猪治愈率高于药物对照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自制药物效果优于市售商品,临床推荐使用剂量为0.3mg/kg。结论:该制剂所选辅料及优化后的生产工艺合理,且稳定性较好,未发现不良反应,针对敏感菌引起的疾病疗效显着,故该制剂可较好用于临床治疗。(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戴青,于丽娜,张璐,韩宁宁,徐嫄[7](2017)在《硫酸安普霉素可溶性粉中非法添加乙酰甲喹的HPLC-PDA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检测硫酸安普霉素可溶性粉中非法添加的乙酰甲喹,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钠3.0 g,加水1000 m L使溶解,加叁乙胺0.5 m L,用饱和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 H值至7.0)-甲醇为流动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建立了HPLC-PDA检测方法,并采用峰纯度检查和光谱相似度检查辅助对照品比对方法,对非法添加药物进行确证。在此液相色谱条件下,乙酰甲喹与其他物质峰分离良好。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乙酰甲喹的平均回收率为98.1%,RSD为0.3%。该检测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测定硫酸安普霉素可溶性粉中非法添加的乙酰甲喹。(本文来源于《中国兽药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葛爱民,崔晓娜,李汝春[8](2016)在《山东地区肉鸡源大肠杆菌对安普霉素的敏感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山东地区分离的77株肉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应用安普霉素进行药敏试验,以指导养殖场正确合理地使用安普霉素来防治肉鸡疾病。试验结果表明,山东省六个地区肉鸡源大肠杆菌分离株对安普霉素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总体耐药率高。因此,可增加大肠杆菌敏感药物的轮换使用以及配伍应用,做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合理制定用药方案。(本文来源于《山东畜牧兽医》期刊2016年10期)

戴青,于丽娜,张璐,韩宁宁,徐嫄[9](2016)在《安普霉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安普霉素合成途径、抗菌活性、含量测定方法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安普霉素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兽药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莫文艳,黄燕华,曹俊明,王国霞,黄文庆[10](2015)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预混剂中硫酸安普霉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预混剂中硫酸安普霉素的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氟苯(DNFB)为衍生化试剂,以Thermo C18(150 mm×4.6 mm,5μm)色谱柱为分析柱,乙腈-水(含0.5%乙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350 nm,柱温30℃。对3批次的预混剂中硫酸安普霉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硫酸安普霉素浓度在0~100μg·m L-1范围内与其衍生物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回收率(n=6)为98.70%,RSD=1.3%。3批次的预混剂中硫酸安普霉素含量的测定结果(n=3)分别为24.42、24.39和24.63 mg·g-1,RSD分别为0.27%、0.49%和1.0%。结论:经方法学验证,本法能准确测定预混剂中硫酸安普霉素的含量。(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安普霉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菌药物敏感性判定标准(折点)是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确定其耐药水平及耐药率的重要技术标准,目前世界上较权威的制定折点的机构主要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和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EUCAST),我们国家尚未建立制定折点的机构。安普霉素是畜禽专用抗菌药,在治疗和预防大肠杆菌所引发的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均未建立安普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敏感性折点,缺乏判定的统一尺度。随着抗菌药物长时间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大肠杆菌耐药情况愈发严重。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参考CLSI建立折点的标准流程与方法,结合我国不同地区养殖情况,采集国内不同区域养猪场猪的肛门拭子,在分离、纯化、鉴定大肠杆菌和测定安普霉素对上述大肠杆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基础上建立安普霉素对猪源大肠杆菌的野生型折点(CO_(WT)),并从钝化酶基因和外排泵基因两个方面探讨了大肠杆菌对安普霉素耐药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安普霉素耐药大肠杆菌的监测以及细菌耐药性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采集了7个不同省市规模化养猪场的猪肛拭子,经分离、纯化、鉴定得到1230株猪源大肠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安普霉素对上述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绘制安普霉素对菌株的MIC值分布直方图,运用统计学方法确定了猪源大肠杆菌对安普霉素的CO_(WT)为32μg/mL。MIC_(50)和MIC_(90)分别为16μg/mL和64μg/mL。采用体外药效学试验方法测定安普霉素对部分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最小防突变浓度(MPC)。结果表明,安普霉素对猪源大肠杆菌为杀菌型抗菌药(MBC=1~4MIC),突变选择窗较宽。在测得的MIC(0.5~256 g/mL)范围内挑选出310株不同MIC值的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采用PCR方法检测介导安普霉素耐药性的基因aac(3)-IV、npmA和apmA。结果只检测出aac(3)-IV钝化酶基因,且主要存在于MIC≥64μg/mL的耐药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中,表明aac(3)-IV钝化酶基因是介导大肠杆菌对安普霉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本研究中建立的野生型折点是可信的。随机挑选出25株对安普霉素耐药的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其耐药机制做进一步研究。首先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上述临床分离株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药敏纸片法分别检测上述菌株加入主动外排抑制剂碳酰氯间氯苯腙(CCCP)前后对安普霉素和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影响。结果显示CCCP和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降低猪源大肠杆菌对安普霉素、多西环素、新霉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说明了主动外排系统可能是导致菌株对安普霉素耐药和多重耐药性的原因之一。分别采用PCR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上述判定为主动外排泵表达阳性的安普霉素耐药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中AcrAB-TolC主动外排基因的携带率和相对表达量,分析猪源大肠杆菌主动外排基因acrA、acrB和aac(3)-IV钝化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安普霉素耐药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25株耐安普霉素的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中acrA、acrB和tolC 3种主动外排基因的携带率较高;部分对安普霉素耐药严重的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中acrA、acrB基因相对表达量较高,但其表达量的高低和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安普霉素耐药程度无明显相关性;aac(3)-IV钝化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安普霉素耐药程度无明显相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上述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中主动外排基因acrA和acrB及其调控基因marA,soxS,robA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多重耐药菌株耐药数量与上述基因表达量的关系。结果表明acrA、acrB两种主动外排基因和marA,soxS两种调控基因的表达量与大肠杆菌的耐药数量呈正相关,robA基因的表达量与耐药数量无明显相关性。综上所述,我们初步确定了安普霉素对猪源大肠杆菌的CO_(WT),并对部分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机制进行了研究,从钝化酶基因和外排泵基因两个方面探讨了大肠杆菌对安普霉素耐药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指导猪源大肠杆菌安普霉素耐药性监控及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安普霉素论文参考文献

[1].田二杰.鸡源大肠杆菌对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的耐药判定标准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2].李佳瑞.安普霉素对猪源大肠杆菌野生型折点及其耐药机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3].全岩.沙拉沙星及与安普霉素联用的体外抗菌后效应研究[J].今日畜牧兽医.2018

[4].文章,伊佳宁,纪春晓,文敏,张珊珊.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及稳定性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7

[5].田二杰,吴志勇,倪慧琳,胡婉君,李继昌.东北地区鸡消化道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安普霉素、达氟沙星的MIC检测[C].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委员会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食品卫生学分会联合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委员会第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议论文集.2017

[6].张珊珊.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7

[7].戴青,于丽娜,张璐,韩宁宁,徐嫄.硫酸安普霉素可溶性粉中非法添加乙酰甲喹的HPLC-PDA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兽药杂志.2017

[8].葛爱民,崔晓娜,李汝春.山东地区肉鸡源大肠杆菌对安普霉素的敏感性试验[J].山东畜牧兽医.2016

[9].戴青,于丽娜,张璐,韩宁宁,徐嫄.安普霉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16

[10].莫文艳,黄燕华,曹俊明,王国霞,黄文庆.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预混剂中硫酸安普霉素[J].药物分析杂志.2015

论文知识图

自制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对大肠...一6安普霉素和氧化安普霉素自制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对伤寒...安普霉素、神经内分泌、生长之间...尸相关基因和安普霉素抗性标...自制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链球菌...

标签:;  ;  ;  ;  ;  ;  ;  

安普霉素论文_田二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