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博物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博物馆,文化,鄱阳湖,运河,桦林,大丰。
生态博物馆论文文献综述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豫秦[1](2019)在《建立隋唐运河水文化生态博物馆的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这是继申遗成功之后,大运河保护和利用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大运河包括京杭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叁部分。皖北地区是隋(本文来源于《安徽日报》期刊2019-12-24)
赵佳琪,吕雯,张倩,张嘉雯,张雨晴[2](2019)在《长岗岭生态博物馆生态文化数字化影像传播范式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影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的之一,而参与式影像传播使得"生态博物馆"这一"无围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保护和影像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多元化的发展,本文以长岗岭生态博物馆为例,从长岗岭生态博物馆保护的参与性问题、参与式影像传播以及参与式影像传播的意义叁方面探寻参与式影像在生态博物馆生态文化的传播上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9年23期)
谭支乐[3](2019)在《贵州生态博物馆数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延续,有着丰富民族文化宝藏的贵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走在了前列。早在1997年10月,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就在六盘水市建成开馆(“天眼答题”答案之一)。“一个苗族社区(本文来源于《贵州日报》期刊2019-11-22)
黄钰晴[4](2019)在《博物馆体系乡村-社区影像实践下的在地视角变迁——以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社区影像被认为能够体现某一社区在地居民的"在地视角",反映了一个族群的文化心理。实际上,乡村-社区影像呈现出的视角是影视技术及其提供者的理念作为外来事物进入社区后,与介入社区的其他外部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乡村-社区影像实践会改变在地视角,这种改变的背后是乡村-社区影像对参与者思维观念的影响。把握与理解这种影响对于乡村-社区影像的持续以及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乃至社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景华[5](2019)在《国内首个新型生态博物馆落户北京大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8月24日电(记者张景华)在麋鹿回归祖国34年之际,第二届北京(国际)麋鹿文化大会24日在北京大兴区举行。会上宣布,国内首个室内外融合的生态博物馆落户大兴,同时成立全球首个麋鹿保护联盟。据悉,北京生态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以物种和生物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9-08-25)
张正雄[6](2019)在《浅议生态博物馆建设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博物馆是目前博物馆建设的一个趋势,其在推动生态、文化、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但从实践效果来看,生态博物馆建设还存在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比如博物馆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遗产的活化与固化以及原生与衍生的问题等,这些问题在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中亟待正视和解决。(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9年16期)
刘文颖,蔡永云[7](2019)在《非遗保护视域下大理家庭生态博物馆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方、社区、现实视角介绍了大理家庭非遗生态博物馆建设现状及意义。通过大理家庭生态博物馆的实践,探讨大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家庭生态博物馆建立的关系,以此形成家庭生态博物馆的非遗微缩景观、原生保护形态,推动大理地方生态博物馆建设步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途径保护与传承,促进大理乡村振兴,实现生态文明进步。(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学》期刊2019年15期)
张雅静[8](2019)在《名不虚传的“生态博物馆”》一文中研究指出春夏交替的时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再次变成野生动物的乐园,很多难得一见的珍稀物种,都会在此显露真容,“生态博物馆”“物种基因库”名不虚传。这其中,就包括被誉为“鸟中活化石”“水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今年,200余只中华秋沙鸭经过(本文来源于《吉林日报》期刊2019-06-03)
尹璐[9](2019)在《生态博物馆视角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振兴是当下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传统村落保护作为其主要部分理应受到重视。传统村落在当下传统与外来文化的矛盾中呈现为破坏严重的状况并且还在持续,珍贵的物质与文化村落遗产正面临着消亡。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引入生态博物馆概念,探讨作为中国历史发展见证的传统村落新保护理念与保护策略。首先,梳理传统村落中物质、人、文化叁者之间关系,分析传统村落保护具体内容,从生态博物馆理论视角分析传统村落保护的人口与文化空心化、保护与旅游之间矛盾性、自然性消亡与生产性破坏等问题。其次,生态博物馆理论的本土化、地方针对性论述。对传统村落保护起到文化延续性、保护区域整体性、村民主体性等叁个方面引导,探讨了保护参与方多元化,自主保护与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保护思路。再次,分析国内外生态博物馆实践经验与教训明确保护内涵。以国内外生态博物馆实践为参考,分析生态博物馆对传统村落文化与物质空间保护性、人与环境和谐性作用。最后,通过鄂东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设想,对生态博物馆理论进行检证与调整。从鄂东南地区实际现状出发,建构作为生态博物馆的传统村落生保护策略,并探讨生态博物馆理论对当地传统村落保护性规划设计理念、保护规划设计方法与措施的指导。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生态博物馆引导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应坚持多元化参与、村民主体、文化自主的保护与发展的理念;生态博物馆理念的传统村落应采取“多村一管”与“选址城区”的规划建设方式;作为生态博物馆的传统村落保护应建立资料信息中心与保护预警机制,确立“整体·原真·活态”保护方法与措施,以促进传统村落建筑、空间形态、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宁,胡慧峰,方华[10](2019)在《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中心馆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一座建筑都是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件,博物馆更是特定区域中的一个重要环境节点。对于其所在的城市而言,博物馆不单是一个用来收藏与陈列实物的空间,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景观展品、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生态印记。结合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中心馆的设计分析,以"文化印迹"为切入点阐述了生发于特定地域环境脉络的博物馆设计思路,进而讨论了通过隐喻手法唤起情感与记忆、实现情理合一的建筑平衡之道。(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交流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9-05-17)
生态博物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影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的之一,而参与式影像传播使得"生态博物馆"这一"无围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保护和影像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多元化的发展,本文以长岗岭生态博物馆为例,从长岗岭生态博物馆保护的参与性问题、参与式影像传播以及参与式影像传播的意义叁方面探寻参与式影像在生态博物馆生态文化的传播上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博物馆论文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豫秦.建立隋唐运河水文化生态博物馆的构想[N].安徽日报.2019
[2].赵佳琪,吕雯,张倩,张嘉雯,张雨晴.长岗岭生态博物馆生态文化数字化影像传播范式创新研究[J].传媒论坛.2019
[3].谭支乐.贵州生态博物馆数量占全国四分之一[N].贵州日报.2019
[4].黄钰晴.博物馆体系乡村-社区影像实践下的在地视角变迁——以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张景华.国内首个新型生态博物馆落户北京大兴[N].光明日报.2019
[6].张正雄.浅议生态博物馆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7].刘文颖,蔡永云.非遗保护视域下大理家庭生态博物馆建设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
[8].张雅静.名不虚传的“生态博物馆”[N].吉林日报.2019
[9].尹璐.生态博物馆视角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9
[10].李宁,胡慧峰,方华.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中心馆设计分析[C].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交流会论文集(上册).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