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脂大小蠹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研究

红脂大小蠹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研究

王毅[1]2004年在《红脂大小蠹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是为害油松的重要害虫,1998年传入我国(?),迅速扩散,在临近的河北、河南、陕西造成严重危害。目前,仅陕西省的受害面积已达2.5万公顷,占发生区油松林面积的29.1%。为遏制该害虫的成灾发生和今后有效防治,配合国家森林病虫害治理项目实施,近叁年来,通过野外观察试验和室内各虫态饲养相结合,对红脂大小蠹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监测预防和防治进行了研究。 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该害虫与林区立地条件、郁闭度、树势和坡向坡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是林缘重于林内;阴坡重于阳坡,山顶发生重,坡度小的林区重于坡度大的林区;郁闭度0.7~0.8以上的林分基本不危害,郁闭度为0.3~0.4的林子受害最严重;温湿度也是影响红脂大小蠹发生轻重的主要因子之一。 红脂大小蠹在黄龙山区和雷寺庄林场发生基本上为1年1代,少数有2年3代情况存在。以成虫、蛹和幼虫在树干基部或根部的主根、侧根的皮层中越冬。4月中旬到5月下旬为越冬成虫扬飞盛期,6月中旬到7月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越冬幼虫进入树干为害盛期在5月上旬,7月上旬出现羽化成虫,扬飞盛期在8月中旬,一直持续到9月中旬。5月~6月新孵化幼虫与越冬代幼虫同时出现,集中为害,说明该虫有世代重迭现象。红脂大小蠹成虫寿命在60d~90d之间。幼虫生长历期在70d~90d。蛹期为17d—19d。卵历期10d左右。红脂大小蠹的蛀道形状各异,有长条形、圆圈形、叁角形、N形、T形、Y形等。 利用聚集信息素、饵木段对红脂大小蠹的发生扩散规律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应用信息素和饵木诱杀成虫,可以降低虫口密度。通过试验筛选出的活立木薰蒸、虫孔注药、树干喷药、树干涂环等4种方法中,活立木薰蒸和虫孔注药防治效果最佳,防治率达90%以上,应该大面积推广应用。 根据研究结果,作者提出了以生态治理为基础,改善林分生态环境,提高树势,建立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采取营林措施、化学防治措施来控制红脂大小蠹发生范围,并大幅度压低虫口密度,减少林木死亡的综合治理措施。

李明[2]2003年在《红脂大小蠹生物生态学特性及防治研究》文中提出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是1998年在山西省首次发现的危害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的大小蠹属的森林害虫。该害虫危害发展迅速,几年内已发展到周边的河北和河南两省,对我国华北和西北的松树资源造成严重的威胁。为迅速遏制该害虫的成灾发生和今后的有效防治,以及配合国家工程治理项目的实施有必要进行红脂大小蠹生物生态学特性的基本研究。在近叁年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观察试验及室内各虫态饲养相结合,对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防治措施研究进行了探讨。掌握了在邢台市太行山行家峪林区发生为1a1代或2a3代;各虫态历期分别为成虫历期60d~90d;卵历期10d~11d;幼虫历期70d~90d;蛹历期12d。红脂大小蠹成虫白天扬飞,夜晚不活动,而潜伏于蛀孔或寄主树木周围的土层中。越冬的成虫于4月中旬开始扬飞,5月中旬为盛期,至6月中下旬出孔扬飞基本结束。成虫产卵期始于5月上旬,6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及7月上旬为卵孵化盛期。9月上旬新一代成虫开始出孔扬飞。此阶段,新羽化成虫除小部分在条件适合的条件下扬飞侵树,90%直接在树皮或根皮进入越冬阶段。越冬的老熟幼虫化蛹始见于5月中旬,6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6月中下旬成虫开始羽化。初羽化成虫在出孔扬飞前有10d~20d的成熟期。随后7月上中旬开始产卵,8月中旬为盛期,至9月下旬解剖仍可观察到正产卵期虫。卵于7月下旬开始孵化,8月中旬为盛期,最终90%又以老熟幼虫和2龄~3龄幼虫越冬,一小部分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化蛹、羽化为成虫越冬。蛹期共蜕皮两次,两次蜕皮间隔4d~5d;红脂大小蠹在产卵期交尾一次或多次,每天产卵8粒~10粒;成虫全年有2个扬飞高峰期分别为5月和7月~9月;红脂大小蠹发生一般林缘重于林内,阴坡重于阳坡,山谷重于山坡,郁闭度小的林分重于郁闭度大的林分;红脂大小蠹不喜在高温或太阳强光直射下活动,在32℃太阳直射外界环境下短时间内死亡;红脂大小蠹寄生的树木和新伐桩有分层抽样的必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经拟合为负二项聚集分布。再者,作者在防治方面尤其在线虫、真菌和信息素上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其中线虫室内实验中筛选出对红脂大小蠹幼虫致死率高的两种线虫;化学防治措施中注药、喷树干及毒签对该害虫致死率均达到75%以上。

杨忠岐, 王小艺, 张翌楠, 张彦龙[3]2018年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控制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林业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森林病虫害严重威胁森林健康生长,影响林业的发展。如何保护好我国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功能?作者提出的"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方针和策略是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学之路,可以在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国家林业局采纳和实施了这项方针和策略,这对我国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几十年来,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学科组针对严重危害我国森林的外来入侵病虫害和我国本土病虫害,研究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其他无公害控制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些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包括下述10种重大森林病虫害: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栗山天牛,松褐天牛(松材线虫),云斑天牛,锈色粒肩天牛,光肩星天牛,白蜡窄吉丁,苹小吉丁和杨十斑吉丁。

刘丽[4]2008年在《青海云杉天然林小蠹虫种类、生态位与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是西北地区天然林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近年来,云杉小蠹类害虫在青海省麦秀林场的青海云杉林内大面积发生。作者于2005年~2007年在麦秀林场对青海云杉天然林内主要小蠹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应用小蠹信息素进行了一系列防治及监测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为当地青海云杉林小蠹的生态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1、危害青海云杉天然林的主要小蠹10种,即光臀八齿小蠹(Ips nitidus)、香格里拉小蠹(Ips shangrila)、云杉四眼小蠹(Polygraphus polygraphus.)、一种切梢小蠹(Tomicus sp.)、东方微齿小蠹(Pseudips orientalis)、云杉大小蠹(Dendroctonus micans)、黑条木小蠹(Trypodendron lineatus)、上穴星坑小蠹(Pityogenes saalasi)、云杉小蠹(Scolytus sinopiceus)和尖翅细小蠹(Pityophthorus pini)。其中光臀八齿小蠹和香格里拉小蠹的种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是青海天然云杉林内优势小蠹,同时属于次期性种类,主要危害衰弱云杉,但也发现其种群数量很大时也侵害健康树;云杉大小蠹可入侵健康树,属于初期性种类,是先锋种。2、优势种光臀八齿小蠹在麦秀林场1a可完成2代。在5月初,越冬成虫开始扬飞,5月中旬到下旬达到高峰,可持续到5月底。第1代幼虫发育历期为22-29d,蛹期为7-11d,第1代新生成虫扬飞期在6月底到7月中旬;第2代的发育历期较第1代要短,扬飞期出现在8月初到8月底。香格里拉小蠹在麦秀林场经常与光臀八齿小蠹混合发生,1a也可完成2代,第1代越冬成虫扬飞危害较光臀八齿小蠹延后大约半个月。在不同海拔林内,扬飞时间可从5月中旬持续到6月初。第1代卵到新生成虫大约经历38-54d。第2代期8月底扬飞。3、青海云杉天然林内小蠹的捕食性天敌有红胸郭公虫(Thanasimus substriatus)和郭公虫(Thanasimus lewisi)成虫及其幼虫。寄生光臀八齿小蠹幼虫的天敌有小蠹长尾金小蜂(Roptrocerus sp.),寄生香格里拉小蠹幼虫的天敌有阔刺跗姬蜂(Meringopus calescens calescens)和小蠹长尾金小蜂(Roptrocerus sp.),寄生东方微齿小蠹成虫的大颚茧蜂(Cosmophorus sp.),寄生云杉四眼小蠹的小蠹长尾金小蜂(Roptrocerus sp.)以及寄生小蠹成虫的蒲螨类(Pyemotes sp.)。其中优势捕食性天敌为红胸郭公虫,每诱捕器内平均小蠹与郭公虫的比例为20:1,寄生性天敌中寄生云杉四眼小蠹的一种小蠹长尾金小蜂为优势种,平均每米笼内收集到的该小蠹长尾金小蜂与寄生光臀八齿小蠹和香格里拉小蠹的小蠹长尾金小蜂比例为74:1:2。4、应用生态位理论对云杉上6种主要小蠹的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蠹种群通过对各空间资源选择和利用的多样性达到了竞争的平衡和共存。云杉大小蠹作为初期性种类直接入侵健康木,且主要危害树干根部;光臀八齿小蠹主要危害成熟树干中下部,香格里拉小蠹可危害成熟云杉树干顶部及枝条,甚至整株幼树。5、应用小蠹聚集信息素对优势种光臀八齿小蠹和香格里拉小蠹种群数量进行防治和监测试验,结果表明:(1)应用云杉八齿小蠹引诱剂可以对该地区的光臀八齿小蠹进行有效监测,且必须每月更换诱芯;而重齿小蠹引诱剂对香格里拉小蠹没有明显诱捕效果;(2)6种改进的云杉八齿小蠹引诱剂中IT-3和高山型引诱剂A对光臀八齿小蠹的诱捕效果最好:在2800~2900m的海拔梯度内,诱芯A和IT-3平均诱虫22头左右,在2900~3000m的海拔梯度内,IT-3、A的平均诱虫数量都在30头左右,在﹥3000m的海拔梯度内,诱芯A的平均诱虫量为110头,诱芯3的平均诱虫70头,但这两种只能作为监测诱芯,且对香格里拉小蠹的诱捕能力不明显。(3)叁种化学单体小蠹烯醇Ie,小蠹二烯醇Id和顺式-马鞭草烯醇cV单独作为引诱剂对光臀八齿小蠹基本没有引诱活性;小蠹烯醇Ie和马鞭草烯醇cV的组合对光臀八齿小蠹引诱活性最强,且同样也对天敌郭公虫引诱效果较好,而再加入小蠹二烯醇Id后引诱活性降低,且小蠹二烯醇Id与Ie和cV各自组合的引诱剂效果都不好,由此认为小蠹二烯醇Id对光臀八齿小蠹的引诱具有抑制作用,但在Ie、Id和cV叁种单体的组合中Id对郭公虫的引诱活性没有抑制作用。

赵建兴[5]2006年在《红脂大小蠹生物防治研究》文中认为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鞘翅目,小蠹科)是松杉类针叶树种的蛀干害虫,原产地为美国和加拿大。自从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在我国山西省发现以来,该害虫已经对我国的油松造成严重为害,成为我国重大的外来入侵害虫之一。红脂大小蠹以成虫和幼虫在油松树树干基部和根部的皮下取食为害,造成大量油松衰弱和死亡,到2002年已经致死树木3500余万株。在短短的几年里,红脂大小蠹迅速扩大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四个省份,2005年又在北京市的门头沟区被发现,对我国的林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尽快防治该害虫,抑制其为害和蔓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家林业局和各害虫发生地政府主要采取药剂防治、信息素诱集、树干围膜熏蒸等技术对该虫进行控制,这些措施对压低害虫种群密度,减轻为害和阻止害虫的迅速扩散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该害虫分布广泛、为害部位隐蔽,所以这些措施在山大沟深的林区很难操作和实施,难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天敌昆虫是自然界原有控制害虫的生态因子,在控制害虫种群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红脂大小蠹是外来入侵害虫,根据国际经典生物防治理论,需要到害虫原产地引入天敌进行释放,使之在新传入区定居并控制新传入害虫。但是,原产地美国和加拿大对该害虫的天敌研究甚少,迄今还未发现其优秀天敌。欧洲的比利时、法国、英国、格鲁吉亚等国多年来研究利用小蠹虫的捕食性天敌—大唼腊甲控制云杉大小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红脂大小蠹和云杉大小蠹属于小蠹科的同一个属,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生物学特性相似—幼虫营群集生活,并且在实验室观察到大唼腊甲可以大量捕食红脂大小蠹。因此,本项目从比利时引进了这种天敌开展了控制红脂大小蠹的研究。 本项研究立足深入研究红脂大小蠹在我国发生区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大唼腊甲的行为学、生态学习性和人工大量繁殖以及释放技术;调查了本地天敌种类和重要种类的特性,并且在我国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Brussels Liberty University)对大唼腊甲与红脂大小蠹的关系进行了多项的室内外研究。经过将近5年的研究,项目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首次应用大唼腊甲开展防治红脂大小蠹研究,取得了天敌定殖成功和良好防治的效果。目前已经查明的四个大唼腊甲定居林分分布在山西省南部的安泽县、中部的关帝山林区、北部的管涔山林区。 2.通过室内和田间对大唼腊甲和红脂大小蠹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明确了大

朱银飞[6]2009年在《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管理策略及立法建议》文中认为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展,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人们将物种有意或无意地从一地带入另一地,导致了生物入侵。外来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健康及社会、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引起各国普遍重视。北京是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经济发达,与国际和国内的交流往来十分频繁,是生物入侵的高危地区之一。考虑到中国的《生物入侵基本法》尚需一定时日才能出台,北京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地方立法,完善北京地区生物入侵防范与控制工作的法律体系,建立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管理的长效机制。论文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调研,采用比较、归纳等方法,从入侵北京地区外来种的数量统计分析入手,定量分析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特征,将其关联到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中,总结了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及具体的地方立法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现状,对入侵北京的外来物种的种类进行了较为准确的统计:目前成功入侵北京的外来物种已经达到147种,其中植物103种,动物(包括昆虫)34种,微生物10种。2、定量分析了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特征,包括生物类群、起源地、分布、生境类型等自然因素,以及入侵历史、入侵种在中国的第一入侵地(或首次报道地)等。这些特征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联,将生物入侵的过程归纳为3个阶段:启动阶段、入侵阶段及成灾阶段。3、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自然因素是内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是外因。影响生物入侵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外来种的特征(入侵性)、本地种的特征和生境的特征(可侵入性)。叁者之间相互作用是生物入侵的基础;其结果决定了生物入侵的进程——成功或失败。影响生物入侵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政治、军事及政策法规。社会因素是外来物种入侵北京的前提条件,导致生物入侵过程的启动。影响生物入侵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生产方式、贸易及旅游等。人类经济活动是外来物种入侵北京的必要条件。伴随着经济贸易活动中的物资运输,和文化、体育、科技、旅游等活动导致的人口流动,是外来种入侵北京的最主要的途径;河狸鼠、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豚草入侵北京的过程与该模式相契合。4、提出了北京地区外来物种入侵的管理策略:完善相关立法与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广泛开展公众参与和教育活动、预警机制及快速反应体系、建立监测控制及生态恢复体系。5、在对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的具体法律制度的构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管理办法》的立法建议。

谢寿安[7]2003年在《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对针叶树小蠹种群的调控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蠹科昆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类极其重要的毁灭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秦岭林区严重发生的华山松大小蠹为华山松的毁灭性害虫。过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效果不佳。目前秦岭林区已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探讨和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对小蠹虫的控制效应成为势在必行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分类学、生物学、信息素、天敌、致害机理和防治对策等6个方面对小蠹虫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从森林害虫生态调控的基本内涵、遵循的基本原则、方法论、实施措施、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等6个方面对森林害虫生态系统调控研究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秦岭针叶树小蠹分布区植物群落类型、结构特征和变化规律、针叶树小蠹区系组成和分布、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的危害情况及寄生蜂天敌的分布规律和寄生率等进行了研究,探讨森林生态系统对小蠹虫的调控效果,取得如下主要结果: 1、秦岭小蠹发生区植物群落隶属8个植被型,27个群系 对秦岭北坡华山旅游景区、长安沣峪林区、牛背梁北坡林区、嘉陵江源头景区及秦岭南坡旬河流域鹰嘴石林区和宁陕火地塘林区6个地区针叶树小蠹分布区的森林植被进行了首次系统调查研究和归类,结果表明:秦岭林区小蠹发生区植物群落隶属8个植被型,27个群系。 2、明确了秦岭不同林区主要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规律 秦岭林区主要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测度表明:在山麓灌丛群落至针阔混交林群落之间,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呈递增趋势;在针阔混交林群落与高山针叶林群落、高山灌木草甸群落之间,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从总体来看,森林植被的多样性程度高于灌丛和草甸,阔叶林则高于针叶林。群落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规律则与之相反。相同森林群落类型,秦岭南坡的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明显高于北坡。 3、查明了秦岭针叶树小蠹区系组成和特点 秦岭针叶树小蠹共44种,隶属3亚科16属。其中6种为陕西秦岭林区新记录种。区系成分包括古北种、东洋种、古北-东洋种、古北-东洋-新北种、特有种和新北种6种类型。种类组成由多至少依次为古北-东洋种23种;东洋种10种;古北种5种;古北-东洋-新北种3种;特有种2种;新北种1种。 4、明确了不同森林生态系统针叶树小蠹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 秦岭林区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小蠹物种多样性测度表明:小蠹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油松一华山松一锐齿栋林带>油松一华山松一栓皮栋林带>油松一华山松一辽东栋林带>高山针叶林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山麓农田侧柏带;优势度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4个林区的油松一华山松一锐齿栋林生态系统中小蠢物种多样性依次为:宁陕火地塘林区>嘉陵江源头林区>长安洋峪林区>华山旅游风景区。秦岭林区针叶树小盘群落物种多样性从6~10月呈现先增后减的时令变化规律。 5、河谷地带华山松群落对小蠢为害的控制效果最好· 华山松人工纯林和山坡下部华山松林两种生境中的华山松大小蠢发生最为严重,其次为苔草华山松林、鹿蹄草华山松林和竹子华山松林,河谷地带华山松林中的华山松大小蠢发生与危害相对较轻。林区华山松林的造林设计应该参照河谷地带华山松林的林分组成和多度等级。 6、明确了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小盆虫寄生蜂种类和林间分布规律 华山松大小蠢寄生蜂共计7种。河谷地带华山松林中的寄生蜂种类最多,总寄生率也最高;其它依次为竹子华山松林、鹿蹄草华山松林、苔草华山松林、山坡下部华山松林和华山松纯林。寄生蜂种群在华山松侵害木上的垂直分布与华山松大小蠢种群相吻合。

潘杰[8]2011年在《红脂大小蠹危害特性、种群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红脂大小蠹是我国一重要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主要危害油松、白皮松和华山松,目前已扩散到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北京等地。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物种,红脂大小蠹入侵后的危害特点与原产地有很大差异,明确红脂大小蠹在我国的发生危害特点及发展规律,对于揭示其种群扩张过程、灾害发生机制以及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生态位理论对红脂大小蠹选择入侵不同树势油松进行分析,同时查阅陕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红脂大小蠹危害的历史资料,来探讨红脂大小蠹传入中国后危害特性的变化;对山西灵空山林场油松纯林与油松混交林林分内红脂大小蠹种群时空动态进行了研究;运用传统聚集度指数法与地统计学方法分别对北京小龙门林场、山西灵空山林场受害林分内红脂大小蠹种群空间格局进行了测定;对红脂大小蠹种群抽样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基于地统计学的空间抽样技术的适用条件及范围,并与传统抽样技术进行了相应比较。结果表明:①红脂大小蠹传入中国后已由最初危害衰弱木和受伤木的次期性害虫变异为主要危害健康木和轻度衰弱木的初期性害虫。②在种群时空动态方面,同一年份轻度受害纯林与重度受害纯林红脂大小蠹种群分布范围变大,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而混交林内其种群数量较稳定,无明显发展趋势;不同年份轻度受害纯林其种群分布范围减小,种群数量降低,而重度受害纯林与混交林其种群数量增加,受害程度稍有增强。③传统方法测定北京地区红脂大小蠹种群空间格局结果为:其在林分内呈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是由红脂大小蠹本身的聚集行为或聚集行为与环境的异质性共同作用引起;地统计学方法测定不同受害程度林分内种群空间格局结果为:受害程度不同的油松纯林内红脂大小蠹的危害具有显着差异,轻度受害林分内有虫株率为4.9%,而重度受害林分则达到23.6%。全方向的变异函数曲线图分析得知:轻度受害纯林、重度受害纯林、混交林林分内红脂大小蠹种群的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49.4m、47.4m和73.8m,而局部空间连续性强度分别为0.824、0.582和0.762。轻度受害纯林与重度受害纯林林分内红脂大小蠹种群均表现为较强的空间聚集性,而混交林受害林分内其种群则表现为随机分布。受害程度不同的纯林林分内红脂大小蠹种群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差异,且纯林与混交林林分内其种群空间格局也有较大的差别。④基于地统计学的空间抽样技术与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特性相结合,根据轻度受害纯林、重度受害纯林、混交林林分内红脂大小蠹种群的空间依赖范围,把抽样范围分别划为30 m、30 m和40 m。经多次抽样比较,平均精度分别能到达89.2%、93.6%和84.2%,表明提出的空间抽样技术精度较高。以上研究结果,为揭示红脂大小蠹种群扩张过程、灾害发生机制及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刘海军[9]2003年在《北京地区林木外来重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对北京地区林木具有潜在威胁的4种有害生物: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松材线虫和锈色粒肩天牛为研究对象。 通过广泛的相关资料搜集与调研,结合上述4种有害生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多年的扩散格局,明确其扩散方式多样化,总体上远距离的扩散以人为传播(被动扩散)为主,新疫点呈“跳跃式”出现,在疫点附近以主动扩散为主。其中锈色粒肩天牛的远距离传播方式主要随有虫苗木的调运为主。美国白蛾主要以各虫态附着在货物或交通工具上进行远距离扩散。红脂大小蠹和松材线虫主要随虫害木或实木包装材料进行远距离扩散。美国白蛾天牛运用CLIMEX分析软件进行适生性分析认为北京地区为上述4种有害生物的适生区;进行初步的经济损失评估得出:4种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美国白蛾1.694亿元、松材线虫病1.459亿元、红脂大小蠹2.533亿元、锈色粒肩天牛0.849亿元。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采用国际通行的程序和指标体系,确定相应的评判标准,建立了针对北京地区,具有城市特色的风险分析量化指标体系,并运用该体系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红脂大小蠹、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和锈色粒肩天牛对北京地区的风险值分别为2.46、2.30、2.19和2.02。根据通行的风险标准,这4种有害生物皆为对北京地区高度危险。 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以“检疫—宣传—监测—根除”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策略。

杨忠岐[10]2018年在《我国重大林木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一)》文中认为分析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技术在保护我国林业和国家生态建设中的的重要性,介绍了我国近年来林木重大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新进展。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学科组针对我国危害林木的重大有害生物,开展了以利用天敌昆虫为主、以及利用其他天敌如病原微生物等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1)重大食叶类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研究;(2)重大外来入侵蛀干害虫红脂大小蠹生物防治技术;(3)栗山天牛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4)无公害综合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技术;(5)云斑天牛生物防治技术;(6)锈色粒肩天牛生物防治技术;(7)生物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8)白蜡窄吉丁生物防治技术;(9)新疆苹小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10)杨十斑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 红脂大小蠹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研究[D]. 王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2]. 红脂大小蠹生物生态学特性及防治研究[D]. 李明. 河北农业大学. 2003

[3]. 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控制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研究进展[J]. 杨忠岐, 王小艺, 张翌楠, 张彦龙.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8

[4]. 青海云杉天然林小蠹虫种类、生态位与监测技术研究[D]. 刘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5]. 红脂大小蠹生物防治研究[D]. 赵建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

[6].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管理策略及立法建议[D]. 朱银飞.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7]. 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对针叶树小蠹种群的调控效果研究[D]. 谢寿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8]. 红脂大小蠹危害特性、种群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D]. 潘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9]. 北京地区林木外来重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D]. 刘海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03

[10]. 我国重大林木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一)[J]. 杨忠岐. 林业科技通讯. 2018

标签:;  ;  ;  ;  ;  ;  ;  ;  ;  ;  ;  ;  ;  ;  

红脂大小蠹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