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并同串反”——对“电路的局部变化引起全电路变化问题”的快速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武继达[1](2020)在《振动弛张筛动力学特性与关键部件研究》文中认为煤炭分选可以有效脱除原煤中的矸石和硫磷元素,是节能减排、实现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干法选煤对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富煤、缺水矿区的重要性日趋明显。振动式弛张筛是一种用于干法选煤的关键设备,被广泛用于潮湿细粒原煤的脱粉作业,其工作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影响整个洗选系统的正常运行。由于振动弛张筛结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实际运行中存在振幅稳定性差、筛面参数难以确定、弹性元件易损伤、发热等问题,而传统的静态设计方法已无法满足振动弛张筛的动态设计要求。基于此,本文综合采用理论建模、仿真分析与试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柔性体筛面的挠度分布、材料参数反演、复杂激励下的运动形态,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了筛体的模态特性和运动稳健性影响因素,基于混合阻尼模型和结构-热力学联合仿真,分析了剪切橡胶弹簧的频-幅变特性和温度场分布,所得结论为振动弛张筛的动力学设计与关键部件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基于应变能理论和拉格朗日泛函变分方法,建立了一种两端固支约束条件下的筛面超静定压杆模型,并利用摄动法获得了描述筛面挠度与筛面长度及预压缩量之间关系的隐式方程,数值分析了筛面长度和预压缩量对筛面整体挠曲线形态和中点最大挠度的影响规律,利用回归分析法建立了计算筛面中点最大挠度的回归方程。筛面挠度的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超静定压杆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利用基于梯度的单目标优化方法优化算法,结合筛面有限元模型和试验数据,提出了柔性筛面材料参数的优化反推方法,结合超静定压杆模型的计算结果,建立了水平挠曲-竖直振动复合激励下的柔性筛面运动学模型,利用响应面试验法,研究了各激励参数对筛面挠度、速度、加速度的交互影响机理,建立了筛面中点挠度、速度和加速度与激励参数间关系的近似数学模型,并利用模型机进行了有关测试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针对圆振动弛张筛平面耦合摆动及振幅衰减的问题,建立了平面耦合6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得到了系统各阶模态频率和振型分布规律。通过灵敏度分析,研究了结构参数对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增强系统稳定性的设计原则。基于弹性混合阻尼模型,对剪切橡胶弹簧的动态恢复力进行了参数识别,获得了振动频率和振幅对恢复力的影响规律,利用响应面法构建了弹性混合阻尼参数的幅频变模型。建立了包含非线性恢复力的多自由度动力学方程,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和状态空间法联合的求解方法,并通过振动测试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针对剪切橡胶弹簧易损问题,在测定橡胶剪切弹簧损耗曲线和激励荷载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静力学-热力学耦合分析方法,得到了不同频率、振幅条件下的剪切橡胶弹簧应力和温度场分布规律,分析了橡胶弹簧的破坏路径和内部温升规律,所得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本论文有图108幅,表42个,参考文献158篇。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姚科敏[3](2020)在《习近平科技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习近平科技观,对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为实现新时代科技融合发展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正确处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系统研究法,在界定习近平科技观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研究和阐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界定和探讨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是研究习近平科技观的一项奠基工作。习近平科技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科技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从思想渊源看,习近平科技观既吸取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古今科技思想中有益的成分,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贯通,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为习近平科技观提供了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科技观形成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持续积累大大推动了全球财富的增长、颠覆性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范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愈加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形成于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阶段(1969年—1982年)、初步形成阶段(1982年—1993年)、形成轮廓阶段(1993年—2012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科技观具有创新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和科技全球治理观。其中,科技创新观是核心,科技体制改革观是动力,科技战略观是统领,科技人才观是关键,科技伦理观是保障,科技全球治理观是条件,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习近平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习近平科技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其现实意义在于:习近平科技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史兆新[4](2019)在《科研诚信论》文中研究说明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对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内在的逻辑而言,我国的科学技术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离不开科研活动积极而有效的推动。并且,科学技术要保持这一强劲的发展势头,从而在世界科技领域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契合,又离不开科研活动在依循正确方向的前提下进一步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价值。就科学研究的本质而言,其作为以“发现”和“发明”为特质和价值追求的事业,决定了这一活动来不得半点虚假,而应该是一种诚信的事业。然而,就当下中国科研诚信的现状而言,“实然”与“应然”的矛盾冲突乃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些科研人员未能在诚信问题上达至一种理性的自觉,甚至失守于最基本的底线,从而在科研活动中屡屡发生践踏诚信的事件。正是基于这一现实,作为源于社会生活,同时又应该对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积极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必须在关注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影响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并积极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科研活动应该如何“作为”这一问题。这不仅为科技发展所必需,同时也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作为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感情系之一员应尽的责任。在科研诚信的相关要素中,科研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科研诚信的特点,科学研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决定了科研诚信的理念和追求。科研诚信作为科研工作者的行为之应然,具体地包含内在价值精神和外在行为要求两个方面。科研诚信的内在价值精神需要通过外在的规范得以体现,而外在的规范也需要一定的价值体系作为内在的精神。从而,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乃成为科研诚信的两大要素。科研诚信作为一种对科研工作具有“应然”意义的规定,其对于科研工作者、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正是这一价值,决定了科研诚信成为科研工作者应该确立的价值理念和行为遵循的必要性。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科研诚信的价值既表现在有助于科研工作者确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方面,也表现为可以实现对于科研工作者科研行为的有效规制,还表现在有利于科研工作者良好人格的形成和科研素质的完善等诸多方面。对于科学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使科研活动依循正确的发展方向,为科研活动提供持久不竭的动力,有利于科研宗旨的顺利达成。对于社会进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于社会治理、道德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意义方面。对于科研诚信这种价值的确认有利于提升人们对于科研诚信的自觉,也为科研诚信的达成提供了认知保障。科研诚信目标的达成受制于国家、社会、科研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等诸多层面。国家层面因素主要表现为作为全社会共识的价值导向、制度体系的合理性和完善程度、科研诚信制度的执行力和坚持力;社会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文化传统、社会舆论、价值观念;科研管理者因素主要表现为科研管理者对科研管理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程度、能否确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具备专业的管理素养和能力;科研工作者因素主要表现为科研动机、德性修养、法律意识、认知和实践能力。如何充分借助和利用上述影响因素中的积极方面,消解或规避其消极影响,无疑将关乎科研诚信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行为遵循,科研诚信决不是决策者的任意设定,也并非来自于管理者和理论工作者纯粹的理论推演,其出发点应该是科研诚信的现实状况,这就需要对于我国科研诚信的“镜像”予以准确的把握。当下中国的科研诚信建设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面临着突出的问题。前者主要表现为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有序推进、科研诚信在逐渐成为社会价值共识、科研机构内部诚信管理趋向规范、科研诚信建设外部环境明显改善等方面。后者则主要表现为科研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研诚信治理效果欠佳、崇尚诚信的科研风气尚未完全形成等方面。科研诚信作为全社会寄予科研领域的美好愿景,其实现有赖于自身的合理化走向。由于科研诚信的达成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又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逻辑结果,因之,科研诚信的合理化走向就具体地表现为:在确立科研诚信辩证视野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国传统的诚信思想资源,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科研诚信建设的举措和经验,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诚信体系。通过制度建设、完善教育和加强宣传等多策并举,构建完善的科研诚信建设机制;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和科研组织的多方联动,以形成推动科研诚信建设的强大合力。
胡志海[5](2018)在《磷酸铁锂的制备、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大力倡导和支持新能源背景下,绿色出行和低碳环保是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磷酸铁锂(LiFePO4)作为新能源领域中一种极具光明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自发现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因为其安全性能好、理论比容量和开路电压较高、循环寿命长、环境友好、成本低廉;但是该正极材料电子导电性低且锂离子扩散缓慢,从而限制了其在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领域的应用。为了利用LiFePO4的优势,克服其固有缺陷,对其改性尤为必要。本文在制备LiFePO4的基础上对其改性处理,以期获得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文中首先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为诱导模板,辅助水热法原位复合石墨烯得到了LiFePO4/rGO复合材料,通过对SDBS浓度、前驱体混合物的pH和氧化石墨烯(GO)添加量等实验参数的优化,得到电化学性能最优的LiFePO4/rGO复合材料制备条件:最佳的SDBS浓度为0.225 mol/L,最佳前驱体混合物pH和GO添加量分别为5.8和2%。同时发现,棒状LiFePO4纳米粒子紧密的负载在rGO的表面,这有利于提高材料导电性。SDBS作为形貌诱导模板辅助水热法原位复合石墨烯改性LiFePO4成本低廉,操作步骤简单,可为其它电极材料改性提供借鉴。其次,采用乙二醇溶剂热法原位复合石墨烯结合碳包覆修饰,得到了LiFePO4@C/rGO复合材料,评估了石墨烯掺杂和碳包覆协同作用改性LiFePO4正极材料的效果。结果发现,LiFePO4@C/rGO复合材料形貌为类球形,表面均匀包覆了一层厚度为25 nm的碳层,褶皱的石墨烯片与碳包覆的LiFePO4纳米粒子“桥接”形成3维导电网络。此外,LiFePO4@C/rGO在20 C倍率下的放电容量仍然有129.5 mAh/g,且在10 C倍率和-20℃/1 C倍率下循环200次没有明显的容量衰减,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良好的低温稳定性,这归因于复合物具有更小的电极极化,更快的锂离子扩散和更小的电荷转移电阻。最后,基于二甘醇溶剂热法和碳包覆修饰,得到了纳米片状LiFePO4的同时实现了Mn2+对Fe位掺杂,最终得到了纳米片状LiFe1-xMnxPO4/C复合材料,探究了Mn掺杂对LiFePO4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化学性能的改善归因于Mn2+掺杂加速了Li+扩散,减小了电荷转移电阻,改善了反应动力学过程。
卢志峰[6](2017)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空心村”治理的路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空心村”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它的出现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学界的研究焦点。“空心村”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及落后思想观念等影响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而出现的人口减少、房屋空置、土地抛荒等现象;“空心村”现象的存在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人地矛盾的紧张,还危害到村居环境和村庄秩序,给农村的规划管理和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空心村”的治理事关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成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并多次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空心村”治理。但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出现了治理模式单一、治理方式不当,以及政府和村民等治理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面对“空心村”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治理困境,本文从理论和实际出发,结合新型城镇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协同治理等理论研究,认真分析和总结国外乡村治理经验与启示,重点从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加强村庄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完善法律制度、实现治理规范化,健全治理队伍、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等层面出发,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空心村”治理路径,以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凌光生[7](2014)在《浅谈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电路动态分析类问题是学生的难点,难点在于电路中开关的通断、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等造成电路结构发生了变化,一处变化又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对此类问题用了程序法、结论法——"串反并同"、极值法来处理显得更为简洁
钟茜[8](2012)在《电力系统扁钢超声导波无损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电力系统接地网故障检测是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接地网经常会因为腐蚀而造成缺陷,降低其电气性能,成为威胁设备和人身安全的事故隐患,因此接地网故障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接地网故障诊断技术,如电磁场法、电路法以及电化学法,还不能有效解决接地网无损评价问题。针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需要,本文开展一种基于低阶水平剪切波的扁钢无损评价方法,为解决接地网安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波动理论,对扁钢中兰姆波的传播特性进行分析。从理论上,选定低阶水平剪切SH0波为适合接地网扁钢无损检测的导波模态类型;(2)扁钢无损检测专用SH0波电磁声换能器研制。基于惠更斯原理,建立SH0波电磁声换能器声场空间分布模型,研究换能器结构参数对其声场分布的影响,实现换能器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测试结果表明,研制的电磁声换能器可以在扁钢中激励出单一模态的SH0波;(3)板宽度对不同模态兰姆波传播特性影响研究。检测实验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利用压电斜入射方式,难以在窄板中实现单一低阶对称和反对称兰姆波激励;利用电磁声换能器,可以在窄板中激励出低阶水平剪切兰姆波SH0波,且当板宽度大于换能器宽度时,宽度变化对窄板中SH0传播几乎无影响;(4)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SH0波电磁声换能器进行了不同条件下扁钢无损检测实验。研究了扁钢宽度、厚度、长度、缺陷位置、搭接方式以及埋地等对检测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SH0波电磁声换能器可以有效实现扁钢无损检测,且适应性和灵敏度较高。在此基础上,将其应用于现场接地网无损检测。
霍思含[9](2011)在《初三学生简单电路错误概念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学生在正式学习物理之前,对所感知到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已经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我们把这些认识和理解称之为“前概念”,前概念中有一些与科学概念不相一致,为错误概念。传统教学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在学习结束后,仍坚持原有的认识,难以形成科学概念,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即便有意识地去关注前概念,设计教学,由于前概念本身固有的自发性、隐蔽性、顽固性、持久性等特点,实现错误概念的转变依然难以凑效。这一问题引起了诸多教育理论专家和物理老师的广泛关注,关于错误概念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以力学最为集中,电学、磁学、光学、热学等也日益备受关注,研究方法多样,并日趋规范,总体趋势由最初的理论探讨转向以开展问卷调查和教育实验为主的量化研究或以观察、访谈为主的质性研究,最终以揭示被试的认知错误模式或实现概念转变为主要目的。笔者在一所中学调研期间,通过观察课堂,与物理老师交流,了解到初三学生学习《简单电路》一章时,存在较多的错误概念,这对后续电功率、电功以及高中阶段电学的学习产生较大影响。本研究以学生对简单电路一章涉及的完整电路、短路、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的认识为研究内容。借鉴DIRECT1.0调查工具,结合本人的前期实地调研,编制《初三学生简单电路认知状况调查》问卷,在新乡地区抽取三所中学(市重点中学、市普通中学和农村中学各一所)中的448名初三学生开展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城市重点中学学生、城市普通中学学生、农村中学学生在理解简单电路部分概念时存在显着差异;(2)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理解简单电路相关概念时差异不显着;(3)学生的物理学业成绩与对错误概念测试结果具有相关性;(4)初三学生对简单电路部分的错误概念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灯泡结构的表层认识;对短路概念的错误理解;认为电池是一个恒流源;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电压相等的知识处在实记层面,无法在新情境中灵活运用;对电流和电压的因果关系存在颠倒或模糊不清的认识;电流和其它电学概念混淆等。之后,对学生的集中错误概念开展二段式诊断测试,对学生的作答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学生在对简单电路部分概念理解时存在顺序推理、局部推理等思维模式。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总结了研究中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刘鑫渝[10](2011)在《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建国后土地制度变迁为着眼点,探讨哈萨克牧区社会在土地变革中的土地实践。由于自然条件、生产资料的差异与技术手段选择的不同,中国游牧地区的土地实践与内地农村存在着较大差异。民主改革以前,牧区牧地公有,即为部落、氏族共有,但实质上草场所有权归部落贵族、头人所有。而牧业民主改革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公营,牲畜私有私营。新疆草原的民族公有制延续了大约6年(1952~1958)。这6年中,牧民对自己的草牧场可以全面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牧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化阶段未触动草原集体所有和牲畜家庭经营的根基,符合哈萨克族游牧社会互帮互助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的传统,受到了牧民的普遍欢迎,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尽管牧业初级合作社是对互助组的替代,但在初期牧场集体所有,牲畜私有,牧民拥有比较充分的退出权,且退出的自由度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呈正相关。牧民不仅可以实施对合作社的监督,使管理者改善制度绩效,还可以参与对合作社的监督,对于社员来说,拥有较完整的退出权意味着有完整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初级社既成功地分割了部分私有产权,又通过给予社员较完善的退出权,有效化解初级社解散的风险。人民公社化实行草原全民所有,牲畜集体所有。变牲畜家庭个体经营为集体统一经营,加上国家控制商业和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牧民没有退社自由,降低了劳动的机会成本以维持牲畜及畜产品生产的低成本,也迫使牧民放弃了可能的边际生产和可能取得的边际收益。牲畜及畜产品国家征购及诸如关闭集市、限制区域交换等一系列规则,剥夺了牧民对其产品——牧业剩余价值的支配权。草原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牲畜集体所有,牧民不再是独立的经济单元。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全面侵入农村。对单个牧民来讲,草原和牲畜都是一种公共物品,他不拥有相对于其它成员的对土地和牲畜的排他性使用、转让、收益和处置权,牧民土地和牲畜产权都出现“残缺”。人民公社、大跃进、公共食堂、牧业学大寨、牧民定居是与土地制度相伴生的国家自上而下理性设计的社会改造工程。这些体现了控制与改善逻辑的社会工程通过重新设计力图使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与清晰,以便更加有效地对公共和私人领域进行治理。这些项目始于官僚知识分子、革命精英作为“立法者”的远大抱负和无限雄心,他们不仅主张“人为自然立法”,而且主张通过行动来对自然界或整个社会秩序进行彻底和理性的改造;而在这种雄心的背后,则是对持续的线性进步、科学知识发展、生产的扩大、社会秩序的理性设计以及对自然甚至人类本性的控制能力的超强自信。“致命的自负”注定要走向失败。即使失败了的项目也并非没有任何积极的成效。我们是各种现代化项目的受益者,改善的目的本意是良善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善。是把自然和社会改造为容易被国家识别和控制的清晰而又简单的对象,还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关心和改善人民的福祉。国家将建基于农耕社会的土地制度实施于牧区是国家强力推行下的简单化实践。在这一实践中牧民成了没有性别、传统和价值、特定个性的异常抽象的可以互换的个体。这种简单化设计因为忽视了牧民的生存传统、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而遭遇失败。草原生态恶化与牧民生计两难困境成为新项目实施的挚肘。为了避免仍然存活着的“国家乌托邦”,需要在牧区现代化现实路径选择的实施中,关注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注重项目谨慎推进、规划要有弹性,利用互助传统建设“新公共性”,建立完善的牧民参与机制。
二、“并同串反”——对“电路的局部变化引起全电路变化问题”的快速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并同串反”——对“电路的局部变化引起全电路变化问题”的快速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振动弛张筛动力学特性与关键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工作 |
2 弛张筛筛面建模理论及模型试验分析 |
2.1 近似几何模型 |
2.2 悬挂软线模型 |
2.3 压杆模型 |
2.4 筛面实际挠度测试 |
2.5 基于超静定压杆模型的筛面挠度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弛张筛筛面动力学特性及样机试验分析 |
3.1 基于有限元法的筛面材料力学参数识别 |
3.2 振动式弛张筛复合振动激励条件下的筛面柔性体模型 |
3.3 复合激励条件下的筛面样机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4 振动弛张筛多自由度动力学建模、分析及样机试验分析 |
4.1 振动弛张筛多自由度刚体建模 |
4.2 基于小阻尼近似的线性动力学模型 |
4.3 圆振动弛张筛的振动试验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振动弛张筛剪切橡胶弹簧的动态模型辨识和温度场分析 |
5.1 基于弹性混合阻尼模型的弹簧参数辨识 |
5.2 基于遗传算法和状态空间法的联合求解 |
5.3 剪切橡胶弹簧的温度场分布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习近平科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
2.1 习近平科技观的概念界定 |
2.1.1 科技的含义 |
2.1.2 科技观的含义 |
2.1.3 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 |
2.2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 |
2.2.1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 |
2.2.2 西方古今科技思想 |
2.3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
2.3.2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
第3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 |
3.1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 |
3.1.1 萌芽阶段(1969 年-1982 年) |
3.1.2 初步形成阶段(1982 年-1993 年) |
3.1.3 形成轮廓阶段(1993 年-2012 年) |
3.1.4 丰富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 |
3.2 习近平科技观的基本特征 |
3.2.1 创新性 |
3.2.2 人民性 |
3.2.3 时代性 |
3.2.4 前瞻性 |
3.2.5 开放性 |
3.2.6 保障性 |
第4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
4.1 科技创新观 |
4.1.1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
4.1.2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
4.1.3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
4.2 科技体制改革观 |
4.2.1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
4.2.2 深化基础科学研究体制改革 |
4.2.3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
4.2.4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
4.3 科技战略观 |
4.3.1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
4.3.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4.3.3 优先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
4.4 科技人才观 |
4.4.1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
4.4.2 完善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
4.4.3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
4.5 科技伦理观 |
4.5.1 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
4.5.2 以绿色科技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
4.5.3 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
4.6 科技全球治理观 |
4.6.1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
4.6.2 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4.6.3 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
第5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5.1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 |
5.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 |
5.1.2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 |
5.1.3 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
5.1.4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 |
5.2 习近平科技观的现实意义 |
5.2.1 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
5.2.2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 |
5.2.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 |
5.2.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
5.2.5 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科研诚信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缘由 |
一、推动科学技术持续强劲发展的需要 |
二、我国科研诚信之“实然”与“应然”相分离的现实呼唤 |
三、以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回应现实期待的需要 |
第二节 论文选题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国外关于科研诚信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科研诚信的研究 |
三、国内外关于科研诚信研究评价 |
第四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科研诚信的相关概念和结构 |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内涵与特点 |
一、科学的概念 |
二、科学研究的内涵 |
三、科学研究的特点 |
第二节 科研诚信的内涵与特点 |
一、诚信的概念 |
二、科研诚信的内涵 |
三、科研诚信的特点 |
第三节 科研诚信的内在结构 |
一、学界相关研究对于把握科研诚信内在结构的启示 |
二、价值和规范形态:科研诚信的基本向度 |
第二章 科研诚信的价值 |
第一节 为科研工作者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保障 |
一、为科研行为提供良好理念 |
二、对科研行为予以有效规制 |
三、有利于科研工作者良好人格的形成和科研素质的完善 |
四、有利于增强科研工作者发展的可持续性 |
第二节 为科学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和动力支持 |
一、确保科研活动依循正确的方向 |
二、为科研活动提供持久不竭的动力 |
三、有利于科研宗旨的顺利达成 |
第三节 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
一、对于社会治理的价值 |
二、对于道德建设的价值 |
三、对于市场经济的价值 |
第三章 影响科研诚信的主要因素 |
第一节 科研诚信的制度建设 |
一、科研诚信制度的价值意蕴 |
二、制度体系的合理性和完善程度 |
三、科研诚信制度的执行力和坚持力 |
第二节 诚实守信的科研环境 |
一、传统诚信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
二、社会舆论对科研失信行为的关注度 |
三、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 |
第三节 科研管理者的专业素养 |
一、科研管理者对科研管理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程度 |
二、科研管理者能否确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
三、科研管理者是否具备专业的管理素养和能力 |
第四节 科研工作者的个人素质 |
一、科研动机 |
二、德性修养 |
三、法律意识 |
四、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
第四章 科研诚信的现实镜像 |
第一节 科研诚信建设取得的显着成绩 |
一、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有序推进 |
二、科研诚信已逐渐成为社会价值共识 |
三、科研机构内部诚信管理趋向规范 |
四、科研诚信建设外部环境明显改善 |
第二节 科研诚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科研不端行为时有发生 |
二、科研诚信治理有待加强 |
三、不良科研风气仍需继续纠治 |
第五章 科研诚信愿景的达成 |
第一节 确立科研诚信愿景达成的辩证视野 |
一、逻辑起点:准确把握科研守信之实然与应然 |
二、功能设定:贬抑科研失信之恶与褒扬科研诚信之善 |
三、目标向度:科研守信之德性与德行 |
第二节 充分利用国内外科研诚信建设的思想资源与实践经验 |
一、我国传统诚信思想资源的现代价值转换 |
二、借鉴国外科研诚信建设的举措和经验 |
第三节 多策并举:构建完善的科研诚信建设机制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加强和完善教育 |
三、借助宣传媒介以养成科研人员正确的义利观 |
第四节 多方联动:形成推动科研诚信建设的强大合力 |
一、政府切实履行对于科研诚信愿景达成的责任 |
二、实现社会诚信:为科研诚信提供环境支持 |
三、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研诚信素质的养成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磷酸铁锂的制备、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1.2.1 钴酸锂(LiCoO_2) |
1.2.2 镍酸锂(LiNiO_2) |
1.2.3 锰酸锂(LiMn_2O_4) |
1.2.4 三元材料Ni-Co-Mn |
1.2.5 磷酸铁锂(LiFePO_4) |
1.3 LiFePO_4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1.3.1 LiFePO_4的结构 |
1.3.2 LiFePO_4的制备方法 |
1.3.2.1 固态合成法 |
1.3.2.2 液相合成法 |
1.3.2.3 其它方法 |
1.3.3 LiFePO_4的改性 |
1.3.3.1 包覆改性 |
1.3.3.2 掺杂改性 |
1.3.3.3 粒径控制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章 SDBS辅助水热法合成LiFePO_4/rGO复合材料及电化学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2.2.2 制备方法 |
2.2.2.1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 |
2.2.2.2 磷酸铁锂/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LiFePO_4/rGO)的制备 |
2.2.3 样品表征 |
2.2.4 电池组装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
2.2.4.1 纽扣电池组装 |
2.2.4.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2.3 结果和讨论 |
2.3.1 SDBS浓度对LiFePO_4/rGO复合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2.3.1.1 物相表征 |
2.3.1.2 电化学性能表征 |
2.3.2 前驱体pH对LiFePO_4/rGO复合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2.3.2.1 物相表征 |
2.3.2.2 电化学性能表征 |
2.3.3 GO对LiFePO_4/rGO复合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2.3.3.1 物相表征 |
2.3.3.2 FT-IR表征 |
2.3.3.3 形貌表征 |
2.3.3.4 电化学性能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石墨烯掺杂和碳包覆协同改善LiFePO_4电化学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3.2.2 制备方法 |
3.2.2.1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 |
3.2.2.2 磷酸铁锂@碳/还原氧化石墨烯(LiFePO_4@C/rGO)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3 样品表征 |
3.2.4 电池组装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物相表征 |
3.3.2 FT-IR表征 |
3.3.3 拉曼光谱表征 |
3.3.4 XPS分析 |
3.3.5 形貌表征 |
3.3.5.1 SEM形貌分析 |
3.3.5.2 TEM形貌分析 |
3.3.6 电化学性能评价 |
3.3.7 石墨烯掺杂和碳包覆协同作用改性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Mn~(2+)掺杂LiFePO_4/C纳米片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4.2.2 制备方法 |
4.2.3 样品表征 |
4.2.4 电池组装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物相分析 |
4.3.2 XPS分析 |
4.3.3 形貌分析 |
4.3.3.1 SEM分析 |
4.3.3.2 TEM分析 |
4.3.4 电化学性能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空心村”治理的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 |
(二)“空心村”治理的理论依据 |
三、“空心村”的演化过程、特征及负面影响 |
(一)“空心村”演化过程 |
(二)“空心村”特征表现 |
(三)“空心村”负面影响 |
四、“空心村”产生的原因及治理困境 |
(一)“空心村”产生的原因 |
(二)“空心村”治理困境 |
五、国外乡村治理经验借鉴与启示 |
(一)国外乡村治理政策和措施 |
(二)国外乡村治理经验对我国“空心村”治理的启示 |
六、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空心村”治理路径选择 |
(一)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二)以规划为龙头,完善农村空间布局 |
(三)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
(四)完善制度、法律,实现治理规范化 |
(五)健全治理队伍,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科研论文一览表 |
(8)电力系统扁钢超声导波无损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扁钢健康状况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超声导波在结构健康检测中应用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板中兰姆波传播基本理论 |
2.1 概述 |
2.2 兰姆波的多模态和频散特性 |
2.3 兰姆波的波结构和能流分布 |
2.4 板中的水平剪切波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SH0波电磁声换能器研制 |
3.1 换能器原理 |
3.2 换能器声场的数值计算 |
3.3 换能器参数对其声场的影响 |
3.4 换能器结构设计 |
3.5 换能器性能测试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窄条板中超声导波传播特性试验和仿真研究 |
4.1 铝板中超声导波传播特性理论分析 |
4.2 窄条板中兰姆波检测试验研究 |
4.2.1 低阶对称及反对称兰姆波检测结果 |
4.2.2 低阶水平剪切波检测结果 |
4.2.3 SH0 波换能器指向性研究 |
4.3 窄条板中兰姆波传播的有限元仿真 |
4.3.1 低阶对称及反对称兰姆波仿真结果 |
4.3.2 低阶水平剪切波仿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扁钢中兰姆波检测试验研究 |
5.1 不同模态兰姆波扁钢检测试验研究 |
5.1.1 低阶对称及反对称兰姆波检测结果 |
5.1.2 低阶水平剪切波检测结果 |
5.2 不同条件下单根扁钢 SH0 波检测试验研究 |
5.2.1 不同厚度扁钢检测结果 |
5.2.2 不同宽度扁钢检测结果 |
5.2.3 换能器宽度方向偏移对检测结果影响 |
5.2.4 空气环境和埋土扁钢 SH0 波检测能力对比 |
5.2.5 缺陷检测结果 |
5.3 复杂扁钢结构 SH0 波检测试验研究 |
5.3.1 90°折弯扁钢检测结果 |
5.3.2 水平搭(焊)接扁钢检测结果 |
5.3.3 T 型焊接扁钢检测结果 |
5.4 现场检测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初三学生简单电路错误概念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问题的阐述 |
1.3 概念界定 |
1.4 论文的结构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概念学习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3 概念转变模型理论及其发展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关于错误概念的研究现状概览 |
2.2.2 国内关于物理错误概念的研究现状描述 |
2.2.3 国内外关于简单电路部分错误概念的研究综述 |
2.2.4 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与假设 |
3.1.1 研究问题 |
3.1.2 研究假设 |
3.2 研究的基本框架 |
3.3 总体和样本 |
3.4 研究工具 |
3.5 数据收集过程 |
3.6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第四章 研究工具的形成 |
4.1 《初三学生简单电路前概念诊断测试》工具的编制 |
4.1.1 实地考察 |
4.1.2 诊断测试施测过程及结果简析 |
4.2 预测问卷的形成 |
4.2.1 预测试问卷的编制 |
4.2.2 预测试问卷的施测过程 |
4.2.3 预测试问卷的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果 |
5.1 正式问卷的施测与结果分析 |
5.1.1 正式问卷的施测 |
5.1.2 结果分析 |
5.2 差异性结果分析 |
5.2.1 学校和性别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5.2.2 不同学校学生测验成绩的差异性比较 |
5.2.3 不同性别的测验成绩差异性比较 |
5.3 相关性统计 |
5.4 测试试题作答结果统计 |
5.4.1 各题选项的人数分布和错误选项的集中情况 |
5.4.2 二段式诊断测试结果分析 |
5.4.3 研究结果的总结 |
第六章 讨论 |
6.1 关于结果的讨论 |
6.1.1 关于学校差异结果的讨论 |
6.1.2 关于性别差异结果的讨论 |
6.1.3 关于物理学业成绩与电学错误概念成绩相关性的讨论 |
6.1.4 对学生在简单电路部分存在的错误概念的讨论 |
6.2 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6.2.1 研究的不足 |
6.2.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缘起 |
1.2 牧区社会研究的知识谱系 |
1.2.1 关于游牧社会的研究 |
1.2.2 土地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的研究 |
1.2.3 研究的贡献与缺憾 |
1.3 典型个案、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3.1 个案简介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资料来源 |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资源、概念和分析框架 |
2.1 牧区社会:边缘社会研究的切入点 |
2.1.1 土地改革与牧区社会 |
2.1.2 土地制度变迁:牧区社会研究的新视角 |
2.2 相关理论资源 |
2.2.1 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与“失败的逻辑” |
2.2.2 F·A·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与“限制国家权力” |
2.2.3 何·彼特的“空制度”理论 |
2.2.4 诺思的“制度及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
2.3 核心概念界定 |
2.3.1 土地制度 |
2.3.2 土地制度变迁 |
2.3.3 牧区社会 |
2.4 基本观点与基本思路 |
2.4.1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
2.4.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2.5 论文结构 |
第3章 哈萨克族群背景与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
3.1 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
3.1.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
3.1.2 牧区民主改革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
3.1.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
3.1.4 草原承包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
3.2 哈萨克牧区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
3.2.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土地制度 |
3.2.2 民主改革时期的草原民族公有制 |
3.2.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哈萨克牧区的土地制度 |
3.2.4 草原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共存时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民主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4.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民主改革 |
4.1.1 新疆哈萨克牧区的民主改革 |
4.1.2 新源县哈萨克牧区民主改革 |
4.1.3 草原民族公有:关照地方性的土地实践 |
4.2 牧业合作化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4.2.1 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渊源 |
4.2.2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性设计 |
4.2.3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路 |
4.3 牧业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4.3.1 大跃进和牧业人民公社:激进现代主义的牧区实践 |
4.3.2 公共食堂:牧民生活方式的乌托邦实践 |
4.3.3 阶级斗争:历史与传统的决裂 |
4.3.4 牧业学大寨:激进现代化意识的表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5.1 牧业生产责任制下草原改革的时间序列 |
5.1.1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开端(1978-1984 年) |
5.1.2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深化(1985-1991 年) |
5.1.3 从国家战略出发的产业调整(1992-2001 年) |
5.1.4 草原制度改革的战略转型期(2002 年以后) |
5.2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草原产权制度及其变迁 |
5.2.1 《草原法》符号化背景下的草原产权 |
5.2.2 牧区草原产权制度 |
5.2.3 新疆哈萨克牧区草原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
5.2.4 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法律期望 |
5.3 牧民定居:强制村庄化运动 |
5.3.1 哈萨克游牧社会的终结 |
5.3.2 哈萨克牧民定居的运作逻辑 |
5.3.3 牧民定居模式的考量:以新源县为个案 |
5.3.4 游牧定居的生态后果 |
5.4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两难 |
5.4.1 草原生态状况:忽略牧民生存逻辑的土地实践结果 |
5.4.2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退化根本原因 |
5.4.3 草原管理制度对牧民生计的影响 |
5.4.4 兼顾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相关措施 |
5.5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 |
5.5.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结构分化 |
5.5.2 哈萨克牧区的社会整合 |
5.5.3 草原承包制后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现牧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6.1 牧区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
6.1.1 哈萨克牧区现代化现状 |
6.1.2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
6.1.3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状况 |
6.1.4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
6.2 牧区现代化与哈萨克牧民的现代化 |
6.2.1 新牧村建设与人的现代化 |
6.2.2 哈萨克牧民的综合素质状况 |
6.2.3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 |
6.2.4 新牧村建设与农牧民权益保障 |
6.3 新牧村建设与草原生态保护 |
6.3.1 明晰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保护 |
6.3.2 新牧区建设中草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
四、“并同串反”——对“电路的局部变化引起全电路变化问题”的快速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振动弛张筛动力学特性与关键部件研究[D]. 武继达.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习近平科技观研究[D]. 姚科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4]科研诚信论[D]. 史兆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5]磷酸铁锂的制备、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 胡志海.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1)
- [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空心村”治理的路径选择研究[D]. 卢志峰. 安徽师范大学, 2017(02)
- [7]浅谈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的教学研究[A]. 凌光生.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集, 2014
- [8]电力系统扁钢超声导波无损评价方法研究[D]. 钟茜. 北京工业大学, 2012(01)
- [9]初三学生简单电路错误概念现状调查研究[D]. 霍思含. 河南师范大学, 2011(06)
- [10]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D]. 刘鑫渝. 吉林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