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生成抑制剂论文_牛志成,何东伟,汪治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管生成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抑制剂,血管,检查点,免疫,肺癌,晚期,疗效。

血管生成抑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牛志成,何东伟,汪治宇[1](2019)在《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的生长需要血管的生成,不同于正常的血管,异常的肿瘤血管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使肿瘤发生免疫逃逸。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使肿瘤血管正常化,进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也可以促进肿瘤血管的正常化。本文综述了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依据以及相关的临床数据,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许子宜,李峻岭[2](2019)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期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方案的选择包括化疗或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等治疗,而无论是哪种治疗方式均未达到理想疗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治疗不仅可以使血管正常化,抑制肿瘤生长,还可以增强免疫治疗的疗效,可能与免疫治疗产生增强协同作用。本文通过分析ICI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回顾关于两药联用治疗晚期非鳞状细胞NSCLC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汇总其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晚期非鳞状细胞NSCLC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9年18期)

林飞帆,李敏,石学军[3](2019)在《血管生成抑制剂对晚期软组织肉瘤疗效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血管生成抑制剂对软组织肉瘤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数据库,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选取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9年1月。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包括99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生成抑制剂能有效改善半年疾病无进展率[OR=2.44,95%CI(1.11,5.38),P=0.03]、客观反应率[OR=1.89,95%CI(1.15,3.10),P=0.01]、疾病控制率[OR=3.33,95%CI(2.46,4.53),P <0.00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半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4,95%CI(0.66,1.32),P=0.71]。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对晚期软组织肉瘤产生了较好疗效,能有效改善半年疾病无进展率、客观反应率、疾病控制率,在临床治疗中有使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17期)

王卫,陈洪兴,李广宇[4](2019)在《血管生成抑制剂恩度联合介入治疗对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周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恩度联合介入治疗对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70例肝癌晚期患者分为介入组、联合组,每组35例。介入组采取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组给予恩度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生存状况,分析KPS评分高低与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受试者临床缓解率显着高于介入组(P<0.05),FACT-B评分及KPS评分显着高于介入组(P<0.05),生存期较介入组明显延长(P<0.05)。治疗后KPS评分水平与缓解率、FACT-B评分和生存期水平间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恩度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可有效提高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周期,临床缓解率明显优于仅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1期)

郑雯雯[5](2019)在《血管生成抑制剂对黑色素瘤疗效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血管生成抑制剂对黑色素瘤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KNI数据库,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篇文献,包括236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生成抑制剂与对照组在1年生存率[OR=1.11[0.89,1.39],(49)=0.35]、1年疾病无进展率[OR=1.27[0.87,1.84],(49)=0.22]、客观反应率[OR=1.31[0.97,1.77],(49)=0.08]、疾病控制率[OR=1.24[0.95,1.61],(49)=0.1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高血压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其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OR=9.84[4.50,21.49],(49)<0.00001]。而中性粒细胞减少、神经症状、疲劳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不仅不能显着提高黑色素瘤患者生存率、疾病无进展率、客观反应率及疾病控制率,而且增加了高血压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李绍鹏,麻成方,李志华,魏春勇,吕坤[6](2019)在《血管生成抑制剂对晚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对晚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应用紫杉醇~+卡铂(PC)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76.32%,显着高于对照组的4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D4~+、CD8~+、CD4~+/CD8~+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CD4~+、CD4~+/CD8~+指标水平显着低于治疗前,而CD8~+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指标水显着高于治疗前,而CD8~+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指标水显着高于对照组,而CD8~+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有助于改善晚期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免疫功能下降问题,有助于减轻化疗药物对细胞免疫因子的影响,并提升患者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郑雯雯,林飞帆,石学军[7](2019)在《血管生成抑制剂对黑色素瘤疗效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血管生成抑制剂对黑色素瘤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KNI数据库,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篇文献,包括236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生成抑制剂与对照组在1年生存率[OR=1.11(0.89,1.39),P=0.35]、1年疾病无进展率[OR=1.27(0.87,1.84),P=0.22]、客观反应率[OR=1.31(0.97,1.77),P=0.08]、疾病控制率[OR=1.24(0.95,1.61),P=0.1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高血压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9.84(4.50,21.49),P<0.00001]。而中性粒细胞减少、神经症状、疲劳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不仅不能显着提高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率、疾病无进展率、客观反应率及疾病控制率,而且增加了高血压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肿瘤药学》期刊2019年01期)

郑艳波,弓建华,许先栋,甄永苏[8](2019)在《新型微管抑制剂IMB5046的合成及抗血管生成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IMB5046是新发现的硝基苯甲酸类微管抑制剂,本文报道了IMB5046的合成过程及其体外抗血管生成活性。本研究以2-(4-吗啉基)-5-硝基苯甲酸与4-甲硫基苄醇通过两步反应生成IMB5046,终产物结构经1H NMR和HR-MS确证。MTT法检测化合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荧光法检测化合物对细胞骨架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IMB5046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运动能力;内皮小管形成实验检测IMB5046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IMB5046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收缩及微管骨架的解聚,抑制内皮细胞及肿瘤细胞的增殖。两种原料药对细胞形态、微管结构及细胞生长均没有明显影响。IMB5046将内皮细胞阻滞于G2/M期。较低细胞毒浓度的IMB5046即可显着抑制内皮细胞的运动能力。IMB5046可抑制内皮小管的形成,使内皮小管数及节点数显着减少。以上结果表明, IMB5046有希望成为一种具有抗血管生成活性的靶向微管药物。(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周怡然,陈骏,杨葆华[9](2018)在《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NSCLC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管生成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生长、复发和转移的关键环节。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通过使肿瘤血管及微环境正常化,改善肿瘤血供和含氧量,增强放、化疗效果。也可以抑制肿瘤内毛细血管生长,使肿瘤细胞进入休眠状态,并诱导其凋亡。因此,靶向抗血管生成已成为NSCLC治疗研究的主要方向。贝伐珠单抗和雷莫芦单抗已被批准用于联合一线标准化疗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然而,在这一治疗过程中,肿瘤会逐渐对抗血管生成药物产生耐药,这可能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改变有关。最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是反应率仍然被认为不是最佳的。因此,为了提高疗效,各种组合疗法正在测试中。临床前数据表明促血管生成因子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为ICI和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使用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并且有研究认为,抗血管生成治疗与肿瘤免疫治疗相联合可能是一种相互增益的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朱安婕,袁芃[10](2018)在《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期乳腺癌不可治愈,而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在多个靶点抗血管生成,在多种恶性肿瘤中体现出有效的抗肿瘤作用。笔者针对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晚期乳腺癌中单药及联合化疗的应用疗效进行概述。(本文来源于《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4期)

血管生成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期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方案的选择包括化疗或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等治疗,而无论是哪种治疗方式均未达到理想疗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治疗不仅可以使血管正常化,抑制肿瘤生长,还可以增强免疫治疗的疗效,可能与免疫治疗产生增强协同作用。本文通过分析ICI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回顾关于两药联用治疗晚期非鳞状细胞NSCLC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汇总其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晚期非鳞状细胞NSCLC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管生成抑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1].牛志成,何东伟,汪治宇.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9

[2].许子宜,李峻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19

[3].林飞帆,李敏,石学军.血管生成抑制剂对晚期软组织肉瘤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9

[4].王卫,陈洪兴,李广宇.血管生成抑制剂恩度联合介入治疗对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周期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

[5].郑雯雯.血管生成抑制剂对黑色素瘤疗效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9

[6].李绍鹏,麻成方,李志华,魏春勇,吕坤.血管生成抑制剂对晚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9

[7].郑雯雯,林飞帆,石学军.血管生成抑制剂对黑色素瘤疗效的Meta分析[J].肿瘤药学.2019

[8].郑艳波,弓建华,许先栋,甄永苏.新型微管抑制剂IMB5046的合成及抗血管生成活性[J].药学学报.2019

[9].周怡然,陈骏,杨葆华.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NSCLC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8

[10].朱安婕,袁芃.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8

论文知识图

提取纯化HPK1WT和HPK1Mutant蛋白进行...一6血管生成抑制剂对CAMS异位病灶...小分子血管生成抑制剂化合物的化...一血管生成抑制剂对小鼠异位病灶...血管生成抑制剂对芽状EB的影响端粒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

标签:;  ;  ;  ;  ;  ;  ;  

血管生成抑制剂论文_牛志成,何东伟,汪治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