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棘豆论文_王硕,陶大勇,刘强,蒋秀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花棘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花,真菌,内生,酵母,和田,乙酰胆碱,氨酸。

小花棘豆论文文献综述

王硕,陶大勇,刘强,蒋秀梅[1](2019)在《小花棘豆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花棘豆是我国西北草原的一种毒草,由于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的影响,致使小花棘豆大量蔓延,甚至已成为一些天然草地的优势种群。天然草地不仅是生态环境的天然保护屏障,更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小花棘豆的毒性作用已严重阻碍了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发展。通过对小花棘豆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不仅可以了解其毒害作用及药用价值,降低对草地畜牧业的危害,还可以有效的保护天然草地资源,为其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因此,小花棘豆无论在畜牧业,还是医学界将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贺鹏飞,陈灰,张剑柄[2](2019)在《α7-nAChR介导的小花棘豆臭豆碱对小鼠海马组织谷氨酸代谢的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臭豆碱是小花棘豆的主要有毒成分之一,本试验目的是证明臭豆碱通过作用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调控谷氨酸代谢的毒理作用。结果显示,9 mg/kg和18 mg/kg臭豆碱口服剂量可激动小鼠海马组织α7-nAChR,促进谷氨酸释放及上调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表达,该效应可被α7-nAChR抗激动剂MLA抑制。但是,36 mg/kg臭豆碱口服剂量却增加小鼠海马谷氨酸浓度及下调GLAST表达。结果表明,超过36 mg/kg臭豆碱剂量则通过抑制α7-nAChR降低GLAST表达,导致谷氨酸代谢障碍从而具有潜在的谷氨酸神经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萨如拉,席领军,卢萍,高峰,杜玲[3](2018)在《不同添加物对小花棘豆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缺失突变株M1合成苦马豆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是由小花棘豆等疯草植物中内生真菌通过酵母氨酸还原酶催化产生的一种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牲畜过量采食含SW的疯草植物会中毒,但是SW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活性等医学作用。文中以小花棘豆内生真菌野生株OW7.8及其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缺失突变株M1为研究对象,在固体培养基中添加酵母氨酸、α-氨基己二酸、赖氨酸和哌啶酸培养内生真菌野生株和突变株,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测定SW,比较不同培养时间下内生真菌野生株和突变株中SW合成动态变化,并对所得数据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OW7.8中SW含量高于M1;添加前体物可提高菌体内SW的含量;不同前体对SW合成的影响不同,其中添加哌啶酸对SW影响最大。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菌株(基因型)、添加前体化合物对真菌SW合成均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陶雅,李峰,孙启忠,柳茜,高润[4](2018)在《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微生物特性及脱除苦马豆素乳酸菌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探讨小花棘豆与玉米按不同比例混贮对微生物特性及乳酸菌多样性影响,挖掘具有脱除苦马豆素活性的乳酸菌,为小花棘豆青贮饲料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以小花棘豆和全株玉米为原料,按不同比例10∶0(T1)、9∶1(T2)、8∶2(T3)7∶3(T4)、6∶4(T5)、5∶5(T6)、4∶6(T7)、0∶10(T8)混合青贮,室温发酵60d,检测青贮前、后微生物种类、数量变化,鉴定分离出的乳酸菌,并测定其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试验结果:1)原料中乳酸菌数量随着玉米混入量的增加逐渐升高,青贮饲料各处理间乳酸菌数量无显着差异;原料中的肠细菌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经过青贮发酵后肠细菌均未检测到;好氧细菌数量在原料和青贮饲料中均随着玉米比例的增加逐渐减少;酵母菌数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着差异;原料中的霉菌数量随着玉米混入比例增加逐渐增加,而青贮饲料中的霉菌数量均在检出线以下。2)从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的原料中共分离得到乳酸菌菌株4株,经鉴定属于Lactococcus lactis subsp.hordniae、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和Lactococcus taiwanensis 3种;从青贮饲料中分离出乳酸菌菌株9株,经鉴定属于Lactobacillus plantarumsubsp.plantarum、Lactobacillus brevis、Lactobacillus pentosus和Lactobacillus amylovorus 4种,当玉米混入比例升高时,原料中乳酸菌多样性有所增加,而青贮饲料中乳酸菌多样性有所下降。3)不同乳酸菌菌株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均高于85%,其中菌株JD6E、JD4D、JD10D、JD2E和JD1F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高达100%。经过热处理后,菌株JD10D和JD2E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分别为100%和97.76%,而其他菌株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下降31.76%~100%,其中菌株JD6D和JD1E经过热处理后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分别下降到2.17%和0。结果表明,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可以增加青贮原料中乳酸菌的数量及多样性,降低青贮饲料和原料中好氧细菌的数量,有助于提高青贮成功率;乳酸菌对苦马豆素具有良好的脱除效果,菌株JD10D和JD2E对苦马豆素的吸附脱除作用最强,而菌株JD6D和JD1E对苦马豆素的降解作用最强,均可用作小花棘豆青贮脱除苦马豆素的发酵菌株。(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萨如拉[5](2018)在《小花棘豆Alternaria oxytropis内生真菌苦马豆素合成代谢中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花棘豆Alternaria oxytropis内生真菌可合成苦马豆(Swainsonine,SW),SW是一种有毒的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牲畜过量采食含SW的小花棘豆会中毒,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损失。真菌中SW合成代谢途径尚未清晰,酵母氨酸还原酶是该途径的关键酶之一,Alternaria oxytropis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sac)在SW合成代谢途径中起重要作用。课题组前期体外培养出小花棘豆野生型内生真菌OW7.8,获得了基因缺失突变株M1,并构建了该基因功能互补载体(pBARGPE-Sac)。本研究以小花棘豆Alternaria oxytropis内生真菌野生株OW7.8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缺失突变株M1为研究对象,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内生真菌,提取菌丝及发酵液中的SW,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检测SW含量;探索了不同培养时间下实验组(添加酵母氨酸)和对照组(不添加)中SW合成动态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验证sac互补载体后,将其转化至M1的原生质体,经再生和抗性筛选得到sac基因功能互补株,利用PCR技术检测其sac,用反转录PCR(RT-PCR)检测sac和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h)的表达情况,用HPLC-MS法检测其SW含量,并与OW7.8和M1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液体培养时菌丝的SW含量高于发酵液中SW含量,菌丝中SW含量为5.500μg/mg,而发酵液中SW含量仅0.089μg/ml。SW存在于细胞内。2.利用HPLC-MS技术测定内生真菌中SW含量,SW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对照组中,OW7.8中SW含量普遍高于M1,OW7.8的SW含量在第29 d时最高,M1在第23 d时最高;在实验组,OW7.8的SW含量在第26 d最高,M1的在第20 d最高。经统计学分析表明:对OW7.8而言,实验组与对照组的SW含量无显着差异;对M1而言,实验组与对照组的SW含量差异极显着;在实验组中,OW7.8与M1的SW含量无显着差异;在对照组中,OW7.8与M1的SW含量差异极显着。说明酵母氨酸还原酶促进真菌SW的合成,培养基中添加酵母氨酸对M1的SW合成影响更大。3.将功能互补载体pBARGPE-Sac转化至M1原生质体,经再生培养,获得sac功能互补菌株,互补株显示了潮霉素和草胺磷抗性;互补株中总DNA经PCR反应扩增出sac目的条带,经RT-PCR检测到sac和hph的表达。利用HPLC-MS测定了培养14 d的sac功能互补株、野生株OW7.8和sac敲除突变株M1中的SW含量,互补株高于OW7.8和M1。(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4)

吾买尔·吾守,严杜建,吴晨晨,赵宝玉[6](2018)在《新疆塔里木河中下游天然草原小花棘豆危害调查与防除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调查塔里木河中下游天然草地小花棘豆危害状况,并筛选灭草剂的最佳剂量,试验采用7种不同剂量(100m2的用药量分别为2.5,5.0,7.5,10.0,12.5,15.0,17.5mL)的GF-871(迈士通)对小花棘豆进行灭除试验。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中下游天然草地小花棘豆分布面积为12.3万hm~2,严重危害面积为1.5万hm~2,主要危害羊和马。施药15d后,第3~7处理区小花棘豆叶片均有不同程度发黄现象;施药45d后,第3~7处理区小花棘豆全部枯死,其他牧草无明显变化。说明迈士通对小花棘豆最佳灭除剂量为每100m27.5mL。(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5期)

廖秋萍,陈根元,贾琦珍,王帅[7](2018)在《小花棘豆中毒和田羊丘脑-垂体-睾丸轴的病理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花棘豆中毒和田羊为研究对象,屠宰后采集试验羊的丘脑、垂体和睾丸组织,测定其脏器指数后检测其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小花棘豆中毒对雄性和田羊丘脑-垂体-睾丸轴(hypothalamus-pituitary-testis axis,HPTA)形态学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小花棘豆的中毒机理。结果显示,小花棘豆中毒可导致和田羊丘脑、垂体和睾丸指数极显着升高(P<0.01),HE染色表明丘脑神经元细胞固缩、浓染;垂体中细胞核变形、浓染,胞浆减少;睾丸曲精细管细胞排列紊乱,管壁变薄,管腔内精子数量减少,睾丸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均出现明显空泡。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小花棘豆中毒和田羊丘脑中神经元细胞核染色质聚集,线粒体嵴断裂,神经髓鞘端板层离散;垂体中促性腺激素细胞核染色质聚集,线粒体肿胀呈空泡状,内质网扩张;睾丸中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形成空泡,精子细胞核膜破裂,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形成空泡,嵴断裂,部分精子细胞缺少顶体颗粒。小花棘豆中毒可造成雄性和田羊丘脑、垂体及睾丸组织显微和超微结构的改变,表明小花棘豆可通过HPTA影响雄性生殖系统。(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王帅,陈根元,贾琦珍,王连群,张玲[8](2017)在《小花棘豆中毒对和田羊卵巢损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中毒和田羊母羊为研究对象,通过复制和田羊小花棘豆亚慢性中毒模型,对其卵巢的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检测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情况,Real-Time q PCR法检测繁殖基因mRNA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量。结果发现,小花棘豆中毒和田羊卵巢指数极显着升高(P<0.01),而且卵巢表面卵泡数极显着下降(P<0.01),镜检表明中毒和田羊卵巢中初级卵母细胞溶解、消失,间质血管扩张,原位末端标记(TUNEL)发现中毒和田羊卵巢细胞和卵泡颗粒细胞发生凋亡,中毒和田羊卵巢Bax基因mRNA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1),Bcl-2基因mRNA表达量极显着下降(P<0.01)。小花棘豆中毒和田羊血清和卵巢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极显着下降(P<0.01),丙二醛(MDA)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血清中雌二醇(E2)和孕酮(P4)含量均极显着下降(P<0.01)。卵巢中FSHR和LHR mRNA表达量均极显着下降(P<0.01),其蛋白表达量均显着下降(P<0.05)。研究结果表明,小花棘豆中毒可导致和田羊卵巢病理性损伤,抑制相关繁殖基因表达,促使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和田羊机体生殖功能。(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萨如拉,卢萍,袁博,高峰,杜玲[9](2017)在《小花棘豆Embellisia内生真菌苦马豆素合成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花棘豆是豆科棘豆属植物,在内蒙古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含吲哚里西啶生物碱—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SW抑制动物细胞内甘露糖苷酶活性,引起低聚糖代谢和糖蛋白合成障碍,导致细胞和组织器官功能紊乱,家畜过量采食含SW的植物中毒,甚至会死亡。然而,SW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医学作用,SW合成代谢处于赖氨酸合成的α氨基己二酸代谢的一个分支。课题组前期在小花棘豆植株分离出内生真菌,经微生物学和DNA测序分析鉴定其属于Embellisia,小花棘豆宿主有Embellisia内生真菌的含SW,没有该内生真菌的则未测出SW,分离培养的该内生真菌产生了SW,因而提出小花棘豆的SW毒性由Embellisia内生真菌引起,敲除了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用α-甘露糖苷酶分析法分析发现,野生株的SW含量明显比突变株高;用液相—质谱联用法测出野生株中酵母氨酸含量明显高于突变株,赖氨酸含量在两者无明显变化;在培养基中添加L-α-氨基己二酸、L-赖氨酸及L-吡啶羧酸,结果表明叁种化合物均促进SW的合成。本研究以小花棘豆Embellisia内生真菌野生株OW7.8为研究对象,在PDA培养基中培养,从接种第5天开始取样,其后每隔4天取样,取至第61天为止,共取样15组,每组取3个生物学重复,45个样品置恒温干燥箱中烘干后称干重,用化学法从菌丝体中提取苦马豆素粗品,阳离子交换树脂纯化,真空浓缩得苦马豆素晶体,溶解超纯水,用高效液相层析-质谱联用(LC-MS)法测定内生真菌苦马豆素含量,LC-MS法条件如下:HPLC C_(18)反相柱、苦马豆素流动相为5%甲醇加于20mmol/L的乙酸胺的混合物、洗脱分离流速为0.4m1/min、上样量为2u1、质谱检测范围为156m/z、CE为30、collision Energy为1 19、子离子数为70,分析内生真菌不同生长时间对苦马豆素合成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以SW浓度为横坐标,液相色谱265nm处吸收峰响应值×10~3为纵坐标,得标准曲线方程y=1342.092308*x+143.569285(R~2=0.99976686),线性关系很好,仪器状态稳定,SW峰区用标准品校准,在高效液相层析柱中峰值为0.733min。内生真菌菌丝生长至第5天时合成SW量为0.0927mg/g,至第21天达到进入SW快速合成时期,第29天时菌丝中SW含量达到最大值0.33612mg/g,其后SW含量逐渐降低至0.0190mg/g。通过研究小花棘豆Embellisia内生真菌在不同培养时间下SW合成量的动态变化,可为今后选料时间提供基础依据,为进一步研究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对苦马豆素合成影响及其代谢途径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2017第七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7-08-21)

席领军[10](2017)在《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对小花棘豆内生真菌苦马豆素合成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花棘豆Embellisia内生真菌含苦马豆素,牲畜食用植株导致中毒,引起草原畜牧业重大损失。真菌中苦马豆素合成代谢过程所知甚少,酵母氨酸还原酶为酵母氨酸合成的关键酶,酵母氨酸则是苦马豆素合成的关键中间物,因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在内生真菌苦马豆素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得到Embellisia内生真菌的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缺失突变株,本研究以内生真菌野生株OW7.8及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缺失突变株M1为研究对象,用HPLC技术探索了不同生长时间下添加不同前体化合物(α-氨基己二酸、L-赖氨酸和L-吡啶羧酸)时野生株和突变株中苦马豆素动态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利用Southern blot检测野生株和突变株;对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调控序列进行克隆与测序分析;构建了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功能互补载体,并转化至大肠杆菌中进行初步功能验证,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小花棘豆Embellisia内生真菌野生株OW7.8内苦马豆素含量普遍高于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缺失突变株M1内的苦马豆素含量。对照组中野生株OW7.8的苦马豆素含量在第29天达到最高值(3.678μg/mg),突变株M1苦马豆素含量在第23天达到最高值(0.041μg/mg)。2.当培养基内添加叁种前体化合物后,OW7.8和M1内苦马豆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添加前体化合物对野生株OW7.8苦马豆素合成的影响比对突变株M1的影响更显着。添加L-吡啶羧酸相对于其他两种前体物对菌株苦马豆素含量影响最大,OW7.8中其含量在第32天达最大值(19.547μg/mg),M1其含量在第26天达最大值(8.837μg/mg);添加α-氨基己二酸时,OW7.8中其含量在第26天达最大值(5.819μg/mg),M1中其含量在第17天达最大值(0.082μg/mg);添加赖氨酸时,OW7.8其含量第23天达最大值(7.381μg/mg),M1中的含量第20天达最大值(7.979μg/mg),添加赖氨酸更加促进突变株M1中苦马豆素的合成。3.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在野生株OW7.8检测到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中间序列;在突变株M1中检测到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未检测到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中间序列。由此说明突变株M1中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被敲除,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已整合到基因组中。4.利用基因组步移技术获得了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5’和3’的部分侧翼序列,5’端为含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ORF的227 bp的1230 bp序列,3’端为含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ORF的223 bp的1500 bp序列,在ATG的5’上游发现有TATAAT、CAAT和CCGCCC保守序列,TAA的3’下游16bp处有AAAAA。5.构建了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功能互补载体(pBARGPE-Sac),载体含gpdA启动子,trpC终止子,将酵母氨酸还原酶cDNA(1406 bp)定向插入,该穿梭载体在大肠杆菌内用Amp筛选,在真菌中用草胺膦筛选。将p BARGPE-Sac载体成功转化至大肠杆菌中表达。(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6)

小花棘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臭豆碱是小花棘豆的主要有毒成分之一,本试验目的是证明臭豆碱通过作用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调控谷氨酸代谢的毒理作用。结果显示,9 mg/kg和18 mg/kg臭豆碱口服剂量可激动小鼠海马组织α7-nAChR,促进谷氨酸释放及上调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表达,该效应可被α7-nAChR抗激动剂MLA抑制。但是,36 mg/kg臭豆碱口服剂量却增加小鼠海马谷氨酸浓度及下调GLAST表达。结果表明,超过36 mg/kg臭豆碱剂量则通过抑制α7-nAChR降低GLAST表达,导致谷氨酸代谢障碍从而具有潜在的谷氨酸神经毒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花棘豆论文参考文献

[1].王硕,陶大勇,刘强,蒋秀梅.小花棘豆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9

[2].贺鹏飞,陈灰,张剑柄.α7-nAChR介导的小花棘豆臭豆碱对小鼠海马组织谷氨酸代谢的调控机制[J].中国兽医学报.2019

[3].萨如拉,席领军,卢萍,高峰,杜玲.不同添加物对小花棘豆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缺失突变株M1合成苦马豆素的影响[J].生命科学研究.2018

[4].陶雅,李峰,孙启忠,柳茜,高润.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微生物特性及脱除苦马豆素乳酸菌的筛选[J].草业学报.2018

[5].萨如拉.小花棘豆Alternariaoxytropis内生真菌苦马豆素合成代谢中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6].吾买尔·吾守,严杜建,吴晨晨,赵宝玉.新疆塔里木河中下游天然草原小花棘豆危害调查与防除试验[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

[7].廖秋萍,陈根元,贾琦珍,王帅.小花棘豆中毒和田羊丘脑-垂体-睾丸轴的病理学观察[J].江苏农业科学.2018

[8].王帅,陈根元,贾琦珍,王连群,张玲.小花棘豆中毒对和田羊卵巢损伤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7

[9].萨如拉,卢萍,袁博,高峰,杜玲.小花棘豆Embellisia内生真菌苦马豆素合成量的动态变化研究[C].2017第七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7

[10].席领军.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对小花棘豆内生真菌苦马豆素合成代谢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小花棘豆内生真菌菌落与菌丝形....菌丝体在小花棘豆组织中的形态...不同生长时期小花棘豆磷与其它...小花棘豆内生真菌5. 8SrDNA/IT...小花棘豆内生真菌5. 8S rDNA/IT...不同生长时期小花棘豆粗灰分与...

标签:;  ;  ;  ;  ;  ;  ;  

小花棘豆论文_王硕,陶大勇,刘强,蒋秀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