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异化与广告伦理

论消费异化与广告伦理

沈一兵[1]2004年在《论消费异化与广告伦理》文中认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全球化的产物,已经在我国日益突出。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者表现出一系列的消费异化现象。这种消费异化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在消费领域内的表现。而广告作为现代企业有效的大众传媒手段,是一种特殊的消费文化。它以其独特的广告符号和文化语境,深刻地影响着受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可是,现实广告中的功利性、虚假性和虚幻性,严重误导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加重了消费异化。与此同时,这种异化的消费心理又反作用于广告的伦理创作,使广告不得不迎合于这种异化的消费行为,成为消遣的、大众的、平庸的文化形态,进一步加剧了广告的伦理失范。因此,加强对广告的伦理规范,提倡健康、适度、合理的伦理消费,就成为应关注的现实问题。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消费异化现象及其原因;第二部分,阐述广告伦理对消费异化的影响;第叁部分,论述消费异化行为对广告的反作用;第四部分,加强广告伦理建设,倡导合理消费。本文试着从广告的独特角度去分析消费异化现象,着重阐述消费异化和广告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广告和消费都不能超出一定的伦理尺度,消费只有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满足人的真正需要,在本真意义上体现人的自由;广告也只有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才能正确引导消费。所以,加强对广告的伦理监督,对应用伦理学在新的时期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李明茜[2]2015年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广告与消费异化》文中研究指明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叁十多年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过程中,出现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价值失范等诸多问题。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的发达地区已迅速从物质匮乏的社会变成了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国民的消费能力显着增强,加之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渗透,中国社会消费异化现象日益凸显出来。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繁荣的广告产业对国民的消费价值观的重塑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人们的消费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广告能够正确的指导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相反,异化的广告则颠倒了消费与交换的关系,一切以赚取金钱为目的,丧失了广告本应具有的真实的信息传递功能,甚至丧失了道德底线。具体表现为异化广告为消费者传递虚假不实的信息,传递“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贬低了消费者的消费审美观,最终助长了消费异化现象的蔓延与发展。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终点,同时又可以成为新的经济活动的起点。它构成了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并涉及到了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适度的消费模式必定会促进国家经济的良性循环,并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广告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国民的消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广告与消费异化问题的研究,提出通过完善广告的监管机制扬弃异化广告的几点策略,对于帮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引导消费者辨别异化广告,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消费异化现象的蔓延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曾贵[3]2006年在《消费异化及其扬弃》文中指出消费是人类物质生产与再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消费需求的正常满足也是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消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而消费异化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并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下产生的一种消费主体在消费活动中失去主体地位的消费活动及其心理体验。在哲学领域对消费异化现象进行反思的,要首推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把异化分析拓宽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首创性地觉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现实。他们的消费异化论受到后人持久地关注。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消费异化的思想被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吸收,消费异化被视为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消费异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脱离消费者正常需要的、与消费的本质相背离的、控制或操纵消费者的、并具有严重危害性的非正常消费状态。在我国,消费异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扬弃消费异化,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人的自由与发展。消费异化表现为夸示性的符号消费、奢侈性的浪费消费、跟风性的盲目消费,而夸示性的符号消费是消费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发达的生产力是消费异化产生的前提,消费主义是导致消费异化的魔咒,劳动异化是消费异化产生的社会原因。消费异化对环境和人本身均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消费异化是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扭曲了人们的幸福观,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为了扬弃消费异化,在弗洛姆看来,必须全面改革,实行人本主义公有制,必须实行“人道化消费”及“健康消费”;在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必须控制生产规模,实行稳态经济、构建新的社会主义。在整合消费异化的扬弃之路后,我国可以从叁个方面入手扬弃消费异化。首先,创建积极健康的消费伦理,抵制消费主义的影响。其次,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避免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最后,确保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消费权利,缩小过于悬殊的消费差距。

朱春萍[4]2017年在《大学生“裸贷”消费异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两年,大学生“裸贷”消费问题屡屡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挑战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大学生“裸贷”消费是一种负债消费,而这种消费并没有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和感受到真实的幸福、自由,反过来受制于消费,为消费所累。由此可见,大学生“裸贷”消费就是消费异化的一个典型。而这种消费并不是一个偶然性的个体事件,而是一个牵涉众多大学生的群体事件,反映出当前部分学生的消费已经出现异化问题。在这些事件中,大学生及其家人是最为直接的受害者,他们所遭受的不仅是金钱损失,更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因此,针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分析并掌握当前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消费异化及其危害的认识和重视,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合理消费。本文结合大学生“裸贷”消费的相关数据,以文献资料搜集、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消费进行分析研究,阐述大学生“裸贷”消费和消费异化的基本概念,详细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异化理论、消费异化理论和消费伦理等基本理论。本文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首先着重研究大学生“裸贷”消费折射的异化问题,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目的和消费行为发生异化,其次研究分析大学生“裸贷”消费异化对其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消极影响,甚至是严重危害。深入分析大学生“裸贷”消费异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叁方面:第一,大学生家庭、学校消费教育的缺失;第二,大学生消费环境的影响,即消费主义思潮冲击、大众传媒推波助澜、网络借贷平台监管缺位;第叁,大学生自身发展不足,即消费心理不成熟、理财能力欠缺、人生观与价值观偏差。针对原因提出叁方面对策:第一,发挥家庭、学校两大合力加强大学生消费伦理教育;第二,通过强化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作用以及加大整个网络借贷系统监管力度整治消费环境;第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接受马克思主义消费伦理教育,增强理财意识,提高理财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将大学生“裸贷”消费异化逐步解决直至彻底根除。本文在对大学生“裸贷”消费异化问题研究中,得出四个结论:第一,如果说马克思所处时代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劳动异化,那么我们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便是消费异化;第二,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的总体消费状况是理性、健康的;第叁,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存在问题,甚至出现消费异化现象,大学生“裸贷”消费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第四,消除大学生“裸贷”消费异化问题,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家庭和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是整个社会消费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于大学生“裸贷”消费异化问题研究可以更加直接、清晰地发现大学生和整个社会在消费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因此,通过对大学生的消费引导可以引领整个社会进行正确、理性、科学、健康、可持续消费。

刘海辉[5]2015年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文中研究指明消费是人们寻求生存与获得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劳动力再就业、扩大再生产以及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中,都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消费既是上一个经济循环的终点,又是下一个经济循环的起点,它是确保社会再生产连续性的轴心环节。消费既是生产的源泉与动力,也是衡量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是否合理、公平的有效标尺,同样,消费也决定着交换的速度和规模。概言之,科学、合理的消费对于保持市场经济活力、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尤为关键。然而,当代社会,“异化消费”越来越成为那个最不和谐的音符。异化消费,严格意义上讲,淡化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违背了“消费”的应有之义,带有一种极端主义趋势。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难以避免的一种消费状态,他反映了特定阶段下,社会主体的消费心理。这种现象受到了社会不同门类、学科的关注,我们也试图以一种哲学的视角对“消费异化”现象进行重新审视。消费异化的影响的波及面是极广的,它是中国问题,亦是世界问题;它影响到经济发展,亦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它威胁到到个人生存发展,亦威胁到经济主体的心理健康。所以,在当今社会,消费异化现象是一个亟待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求消费异化解决的途径,是我们的最终落脚点。有学者主张进行深层次上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有的学者则认为,可以从社会分配制度上入手。我们认为,解决异化消费的问题,最好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第一,要向消费者宣扬正确的消费理念,以使消费者能够树立适当的消费观;第二,政府应该放眼全局,加强对社会总体生产与消费的宏观调控,以使供需平衡;第叁,还需着眼于社会分配,在保证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兼顾公平,确保各阶层的利益相对平衡,以维持社会和谐。

刘艳[6]2012年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和谐消费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努力,实现和谐消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而改革开放以来,在消费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现象,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能源资源紧缺等问题更加促使每个国家正视消费变革的必要性。中国要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就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引导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而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消费,就能够发挥其对经济、社会的引导作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人、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目标。因此,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目标,不仅要改变生产方式,更要改变生活与消费方式,构建崭新的社会主义消费,即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相承接,以实现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人本、公平、生态、全面均衡的和谐消费。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什么是和谐消费?和谐消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和谐消费有什么意义?现实的消费失谐表现在哪些方面?失谐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实现和谐?这些问题都是本文将要尽量解释和深入论述的内容。和谐消费是与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自然生态平衡相适应的消费理想状态。只有在现实中理顺了消费与经济、消费与社会、消费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和谐消费,才能达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自由发展。本文以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和出发点,采用多学科的系统的研究方法,试图发掘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消费——和谐消费的深刻意蕴,阐析经济、社会、人的发展及自然环境保护与消费的深层关系,援引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资源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质,来探索和谐消费的理念构建及实现路径,使我国走上科学发展道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董金莹[7]2016年在《奢侈性消费的道德批判》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与日俱增。但是,消费行为背后奢侈性消费的不良事件也频频发生。几十万的年夜饭,山西煤老板千万嫁女儿,“购机团”,“炫富门”,甚至有人竟割肾只是为买名牌手机。中国传统的“黜奢崇俭”的消费道德观念也正在被人们所淡忘,而消费又是关乎道德的行为,消费领域的不道德现象的发生必将会对社会的道德风气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从伦理的角度来分析奢侈性消费的现象,从而给出合理的道德治理措施。奢侈性消费现象的不断发生,对当代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诸如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矛盾激化、人的异化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奢侈性消费现象的出现是文化、个人心理、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制度方面,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公正性的缺失,致使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造成了人们之间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异。社会文化层面上,中国人“面子”文化的根深蒂固从而使人们公德心、道德意识淡薄,导致了奢侈性消费的陋习。社会心理层面,比阔气、讲排场的炫耀性和攀比性消费心理的失衡。个体价值观方面,异化消费使人们对消费转化为对自身欲望的消费,使人对物的控制和操控转化为物对人的控制,人成了商品的奴隶,人们把奢侈性消费与幸福等同,片面追求对物质欲望的享受,而忽视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针对当今社会奢侈性消费种种道德失范现象的不断发生,社会必须采取一定的道德治理措施。首先,社会要倡导人们树立绿色消费的伦理理念,从而唤起人们消费时的“道德良知”和“生态良知”,从而自觉摈弃由奢侈性消费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消费者的社会道德责任感,从而做到适度消费、理性消费。其次,构建合理消费秩序,一是构建以公正为目标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缩小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二是加强人们个体自身的消费道德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消费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不良的奢侈性消费行为。叁,加强大众媒体特别是广告的道德责任建设,使广告商、媒体等必须把“信用至上”作为自己宣传商品的核心;另外,增强消费者对广告等媒体的虚假夸张信息的道德批判意识,强化舆论引导引导合理消费。

郜明[8]2017年在《批评理论视角下广告文化的哲学解读—意识形态传播模式在广告文化领域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研究广告文化批评为出发点,系统并概括地阐述了广告文化批评的几个面向,在此基础上,以意识形态这一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形式的理论或原理在广告文化领域的应用,创新性地探究广告意识形态的运行原理及其社会实践,并根据广告意识形态的运行模式,投射其在主要消费品领域的运用情形,提出广告意识形态的批评;最后,对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和实现的路径提出策略性建议。具体来说,本论文围绕当代中国广告文化批评的研究领域,即主要在符号学面向、精神分析面向、跨文化传播面向、消费文化面向、性别形象面向等方面,做了系统、简要的梳理,通过这一梳理,对在哲学范畴的广告意识形态的研究,确立其研究重点,为探讨意识形态对广告传播实现控制的路径和模式,夯实了学理基础。对消费社会中的意识形态理论,以及意识形态与广告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梳理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研究消费社会中意识形态对广告的影响和控制等内容进行的;借助消费文化理论、意识形态与社会复制理论、意识形态的社会凝聚剂理论、意识形态与大众传播的关系,以及广告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性和受众主体性等理论的深度分析,为意识形态在广告实践中的应用做了基础性的研究;同时,为创新性地展开本论文的研究,对中国当代广告意识形态的研究现状也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概括。本论文的重点,是对当代中国广告意识形态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叁个领域,即(一)消费社会中现代广告文化的意识形态表征,从广告在传播中的隐性霸权、消费世界里的自我实现、多重复合的意识形态格局、意识形态的日常化、意识形态领域的西方文化霸权、意识形态对社会阶层的区隔、传播媒体的技术重构了传播的方式和结果、意识形态的“碎片化”、因受众主体化而产生互动性等九个方面概述了广告意识形态的表现形态;(二)分析揭示了广告意识形态具有实践性、依附性、阶级性、掩蔽性、系统性、独立性等主要特征;(叁)分析并建构了广告意识形态以视觉形象负载广告意识形态信息、以制造意义或建构观念世界直接传达广告意识形态信息、以宏大叙事的方式建构广告世俗信仰体系、以合理化、普遍化和叙事化谋略将广告意识形态合法化、以虚饰化谋略建立和支撑广告意识形态、以标准化和统一象征化谋略建构统一化模式、以分化和排他谋略实施广告意识形态运作的分散化模式、以自然和永恒的谋略构建广告意识形态的具体化模式、以表面和深层的双重言说建构广告意识形态的受众影响模式、广告的“话语结构”建构广告意识形态的权力关系模式、广告意识形态的娱乐化模式绕开受众的理性,直击受众的潜意识等十一个运行模式。所有的广告意识形态特征、表现形态和运行模式分析研究,都以恰切的广告案例予以阐述,即运用深度解释学的第二阶段方法,揭示出其象征形式,以及运用深度解释学的第叁阶段方法,在象征分析基础上作再解释,揭示其意识形态分析的意义。运用本论文建构的广告意识形态运行模式,进而展开了对消费社会中广告意识形态模式在广告传播中应用的实证研究,其研究落实在广告意识形态的统一象征化模式重塑消费者的食品消费企图;汽车消费,“宏大叙事”式地建构一种新的世俗信仰;以广告意识形态的虚饰化模式,营造房产销售的璀璨诱惑;耐用消费品,广告意识形态具体化模式的永恒对象;表面的和深层的双重言说,构建网游广告的内在意蕴;啤酒广告,以象征形式使其成为散发禁欲气息的禁果;广告的“话语结构”模式建构了受众的身份认同,等等,以对这些消费重点领域的意识形态分析为切入点,开展广告意识形态的批评。最后,就广告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及其实现途径,做了初步的探索。为广告文化在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意识、生活态度等方面,建构一个广告视觉文化的健康生态,提出策略性的思考。

邢崇[9]2011年在《美国生态报告文学主题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文学的研究风声渐起,但是有关生态报告文学的研究仍鲜见论述。本文即以美国生态报告文学为切入点,探索生态报告文学的主题内容以及其发生学背景,力求探明生态报告文学的真正内涵和产生原因,及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所独有的价值与意义。本研究以主题学和发生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全文共分五个部分:导言:论述选题的背景及其现实意义。第一章:考察美国生态报告文学兴起的背景,指出二十世纪以来工业的迅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等问题,以及作家们对生存环境忧虑意识的觉醒,是促使生态报告文学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从生态学的概念来讨论人对自然、对生态的认识,界定生态报告文学的概念和内蕴,从而明确本文的研究范畴。第二章:通过对《寂静的春天》、《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与维护》、《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多少算够》等作品的剖析,归纳出美国生态文学的四个主题:揭露恶性环境污染、阐述潜在生态资源、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肯定与推崇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出其内在的关联与依次递进的关系,简单论述生态报告文学的关注点的变化与发展。与此同时,通过文本分析对当代人们的生态理念与伦理诉求进行进一步剖析,阐述人们崇尚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尝试循环经济、认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状。第叁章:从生态报告文学的思想根源和思想特点这两个方面,分析生态报告文学的主题和内涵,论证了正是由于笃信宗教,以及《圣经》中人类“统治这地”的思想,导致了工业化阶段对自然的狂热破坏,但是恰恰也正是土着居民朴素的生态观,以及清教徒的使命意识、救赎愿望和节制的个人意识,才使得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的自然观得以回归,也因此才产生了生态报告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结语:总结生态报告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这种文体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同时客观地指出美国生态报告文学对我国生态报告文学的启示,为我国生态报告文学的创作走向成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论消费异化与广告伦理[D]. 沈一兵.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当代中国社会的广告与消费异化[D]. 李明茜. 北京工业大学. 2015

[3]. 消费异化及其扬弃[D]. 曾贵. 中南大学. 2006

[4]. 大学生“裸贷”消费异化问题研究[D]. 朱春萍. 山西财经大学. 2017

[5].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D]. 刘海辉. 西南政法大学. 2015

[6].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和谐消费研究[D]. 刘艳.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7]. 奢侈性消费的道德批判[D]. 董金莹. 苏州科技大学. 2016

[8]. 批评理论视角下广告文化的哲学解读—意识形态传播模式在广告文化领域的应用研究[D]. 郜明. 上海大学. 2017

[9]. 美国生态报告文学主题研究[D]. 邢崇.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论消费异化与广告伦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