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华绒鳌蟹蜕皮抑制激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华,激素,抑制,甲壳动物,神经肽,抗体,基因。
中华绒鳌蟹蜕皮抑制激素论文文献综述
殷悦,徐宇,唐刘秀,陆全平,许志强[1](2019)在《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性早熟的关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中华绒螯蟹MIH基因编码区序列的10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为研究目标,采用性状-基因型分析方法研究了MIH基因变异与河蟹性早熟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位于MIH基因内含子(Intron2)上一个SNP位点(SNP g.2466 C>T)与中华绒螯蟹性早熟之间存在着较具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OR=0.459,95%CI 0.223-0.944,P=0.034)。(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9年01期)
庞停停[2](2017)在《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单抗的制备及其在眼柄视上神经节中的表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是我国五大经济蟹类之一。对甲壳动物来说,只有通过不断的蜕皮才能完成其生长发育,而蜕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不仅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而且也受到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molt inhibiting hormone,MIH)属于神经多肽类激素,在甲壳动物蜕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蜕皮激素(molt hormone,MH)共同调节其蜕皮过程。研究MIH不但可以更深入了解它对蜕皮机制的影响,并且可以对生产实践提出理论性的指导。本实验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MIH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了大量表达。通过对大量表达的菌体进行超声破碎,并分别纯化离心后的上清和包涵体沉淀,发现原核表达的MIH重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用8M尿素溶解包涵体,并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然后用该蛋白进行小鼠免疫,免疫完成后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血清效价达到1:10000以上,说明该免疫的小鼠适合用于细胞融合实验。细胞融合实验中,应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阳性杂交瘤细胞检测,共检测到13个阳性孔,其中6个强阳性孔;利用有限稀释法进行亚克隆,通过3次亚克隆最终筛选到1株稳定分泌抗体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间接ELISA法检测效价达到了1:51200;用该株细胞诱生小鼠腹水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得到的单克隆抗体效价达到了1:102400,浓度为2.8 mg/mL。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证明制备的MIH单抗能够很好的和中华绒螯蟹内源分泌的MIH进行结合。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将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用于MIH在视上神经节中表达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分泌细胞类型1、2、3和4均参与了MIH的分泌。(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7-06-01)
张凤娟,曹佳培,王鹏,穆淑梅,康现江[3](2015)在《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表达分泌特征的组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皮抑制激素(molt-inhibiting-hormone,MIH)的表达分泌特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了表达载体pET-30a-MIH,并制备了MIH的兔抗多克隆抗体.制备出的多克隆抗体用于MIH在中华绒螯蟹视上神经节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眼柄视上神经节分泌细胞中细胞类型1,2,3,4都参与了MIH的分泌,窦腺也呈现阳性反应.(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曹佳培[4](2013)在《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MIH)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分泌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经济蟹类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常出现一龄蟹因蜕皮未遂而成僵蟹现象,给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研究表明,蜕皮抑制激素在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属于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家族(CHH)神经肽,与蜕皮激素(molt hormone,MH)共同调节着中华绒螯蟹的蜕皮过程。MIH由中华绒螯蟹X-器官合成分泌,其成熟肽包括75个氨基酸残基,本实验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了MIH成熟肽基因序列,并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ET-30a-MIH,将其转入表达菌株Rosetta中进行诱导表达,经纯化后获得的融合表达蛋白用于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成功制备出了效价高、特异性强的多克隆抗体。制备出的多克隆抗体用于MIH在中华绒螯蟹视上神经节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眼柄神经分泌细胞中细胞类型1、2、3、4都参与了MIH的分泌,并且窦腺也呈现阳性反应。通过体外注射MIH抗体,在2h、4h、6h、8h、12h、24h后检测中华绒螯蟹体内蜕皮激素的含量,我们发现在4h、6h时其体内蜕皮激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在12h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蜕皮激素含量相当,无显着差异,此结果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3-06-01)
张志甫,穆淑梅,康现江,李振秋[5](2011)在《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RT-PCR方法检测了中华绒螯蟹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0(DMSO对照)、0.001、0.01、0.1、1、10 mg/L]莠去津后蜕皮抑制激素在眼柄视神经节中的表达。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的莠去津可诱导蜕皮抑制激素的合成分泌,其中0.1 mg/L处理组作用明显。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的蜕皮活动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1年04期)
孙妍,张亦陈,刘逸尘,孙金生,杨卫军[6](2011)在《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基因全长cDNA克隆、表达及重组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蜕皮抑制激素(Molting inhibiting hormone,MIH)属于甲壳动物CHH家族神经多肽类激素,其抑制Y-器官(Y-organ)合成和分泌蜕皮酮(ecdysteroid)对甲壳动物的蜕皮以及生长发育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根据实验室分离自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一种蜕皮抑制激素N端氨基酸测序(本文来源于《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3-25)
孙妍,张亦陈,刘逸尘,王雪惠,王宇凡[7](2011)在《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基因全长cDNA克隆和重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实验室分离自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一种蜕皮抑制激素(Molting-inhibiting hormone,MIH)N端氨基酸测序结果设计简并引物,采用RACE方法,首次从中华绒螯蟹眼柄中克隆到蜕皮抑制激素基因全长cDNA(Es-MIH,GenBank登录号:DQ341280),该基因全长为1457 bp,开放阅读框为330 bp,编码110个氨基酸(含有35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其成熟肽包含C7-C44、C24-C40和C27-C53叁个二硫键,有典型的CHH家族结构域。该cDNA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地蟹(Gecarcinus lateralis)MIH同源性最高,达到了85%。Northern杂交和半定量RT-PCR显示蜕皮间期成体蟹仅在眼柄中有MIH基因表达,提示该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组织特异性。利用pCR T7/NT TOPO TA系统重组表达MIH成熟肽,纯化的重组蛋白得率为0.3 g/L,纯化产物经质谱鉴定为中华绒螯蟹MIH。研究解决了CHH家族神经肽在机体中的表达量少,直接纯化较难的问题,为深入研究MIH的作用机制和在生产上控制中华绒螯蟹蜕皮和生长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姚燕[8](2006)在《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MIH)基因的表达、纯化及抗体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壳动物的个体发育伴随有周期性的蜕皮过程,该过程由蜕皮抑制激素(Molt-inhibiting hormone,MIH)和蜕皮激素(ecdysone)相互拮抗来调控。MIH属于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Crustacean hyperglycemic hormone,CHH)家族神经肽。除MIH外,CHH家族神经肽还包括高血糖激素、性腺抑制激素(Gonad-inhibiting hormone,GIH)和大颚器官抑制激素(Mandibular organ-inhibiting hormone,MOIH)。这些激素成熟肽的分子量约7-9kD,通常由70-7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氨基酸序列相似,均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3个二硫键。该家族神经肽由甲壳动物的眼柄X-器官窦腺复合体合成和分泌,具有调节甲壳动物的血糖以及调控生殖、生长和发育等重要生理过程的功能。 尽管最近在MIH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许多重要的问题有待回答。MIH详细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也还不十分清楚。为确定MIH的结构、功能和分子作用机制,我们进行了Ers-MIH1基因的体外表达的研究,并对融合蛋白进行了初步纯化、鉴定及复性,制备了相应的多克隆抗体。第一章:甲壳动物眼柄神经激素的研究概述 虾蟹类眼柄内分泌系统主要由类似于脊椎动物的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的X-器官窦腺复合体(x-organ sinus gland complex)组成,能够合成一些调控生殖、发育和蜕皮的神经激素。目前已从虾蟹类甲壳动物的眼柄中分离纯化出6种激素,均为肽类激素。本章主要对虾蟹类的眼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结构、激素的种类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特别是基因结构及克隆等方面作了综述,为进一步开展虾蟹类内分泌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第二章: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1(Ers-MIH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蜕皮抑制激素(molt-inhibiting hormone,MIH)属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crustacean(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姚燕,周开亚,宋大祥[9](2006)在《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基因的表达及抗体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蜕皮抑制激素(Moltinhibitinghormone,MIH)属于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家族神经肽,对甲壳类的蜕皮起抑制作用。本研究用DNA重组技术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japonicasinensis)的蜕皮抑制激素1(ErsMIH1)成熟肽的cDNA序列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高效表达。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融合蛋白pET-MIH1的Mr约为12kD,与理论值相符。融合蛋白的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5%,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对包涵体进行变性、复性及纯化处理,并以8mol/L尿素溶解的包涵体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和Westernblot的结果表明制备的抗体效价高、特异性强(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郭豫杰[10](2004)在《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1(Ers-MIH1)-GST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蜕皮抑制激素(molt-inhibiting hormone, MIH)属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家族。该家族的成员包括: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crustacean hyperglycemic hormone, CHH)、蜕皮抑制激素(molt-inhibiting hormone, MIH)、性腺发育抑制激素(vitellogenesis/gonad-inhibiting hormone, VIH/GIH)、大颚器官抑制激素(mandibular organ-inhibiting hormone, MOIH),这些激素成熟肽的分子量约7-9kD,通常由70-7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氨基酸序列相似,均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3个二硫键。 MIH产生于端髓X-器官(MTXO),储存在眼柄的窦腺中,抑制Y-器官蜕皮素的合成,参与调控甲壳动物的生长和发育等重要的生理活动。 尽管最近在MIH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许多重要的问题有待回答。MIH详细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也还不十分清楚。为确定MIH的结构、功能和分子作用机制,作为起始的第一步,我们报道了中华融螯蟹蜕皮抑制激素1在大肠杆菌中的融合表达。 第一章:甲壳动物神经肽的结构和功能 甲壳动物神经肽种类多样,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的多种组织和器官中,在窦腺中发现了CHH/MIH/VIH(GIH)神经肽家族,在围心器官、神经及其它内分泌器官中发现了甲壳动物心激肽、咽侧体抑制素相关肽、速激肽相关肽、FaRPs、促色素细胞素等多种神经肽类,它们参与调控甲壳动物的生殖、发育、蜕皮、血糖调节、肌肉收缩和色素迁移等重要的生理过程。本章综述了甲壳动物中已被发现的几种神经肽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第二章: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1(Ers-MIH1)基因的PCR克隆 蜕皮抑制激素(molt-inhibiting hormone, MIH)属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crustacean hyperglycemic hormone, CHH)家族。MIH抑制Y-器官蜕皮激素的合成。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眼柄总RNA为模板,合成第1链和第2链,根据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1(Eriooheir japonica sinensis molt-inhibiting甫京师范大学二二00四居祠吐d二学七之亏仑文摘要hormone一1,Ers一MIHI)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了Ers一MIHI成熟肤的c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ErS一M工H1基因成熟肤编码区含有228bP,编码75个氨基酸,与己发表的序列一致。第叁章:重迭延伸拼接法从基因组DNA中获得Ers一M工Hl基因的编码区 提取中华绒鳌蟹肌肉组织中的基因组DNA,以此为模板,采用重迭延伸拼接法(geneSpl 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SOE)将中华绒鳌蟹蜕皮抑制激素z成熟肤基因的编码区连接起来。根据中华绒鳌蟹蜕皮抑制激素l(厅丁oc力ez’rj砚p二了阳sz’neI7sz’smOlt--inhibiting hormone一1,Ers一MIHI)基因两个编码区序列设计两对弓}物,分别在两个编码区的3‘端和5‘端加上部分连接肤(linker)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两PCR产物回收后混合;应用重迭延伸拼接法,将Ers一MIHI基因编码区连接起来,克隆到pMD 18一T载体中,测序结果显示与Ers一MIHI基因编码区的序列相一致。从基因组DNA中克隆该基因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取材不便给研究中华绒鳌蟹蜕皮抑制激素所带来的限制等问题。第四章:中华绒鳌蟹蜕皮抑制激素1基因Ers一MIHI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Ers一M工H1基因的cDNA片段克隆到中间载体pDM18一T中,构建成质粒pMD18一T一MIHI。重组质粒pMD18~T~M工H1上的Ers一MIHI基因片段经BamHI和乃口1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切胶纯化回收。质粒pGEX一4T一用相同的两种酶酶切,纯化回收。将回收的Ers一M工H1基因片段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一中,构建重组质粒pGEX一4T一MIHI。通过PCR、双酶切方法鉴定表达质粒pGEX一4T一MIHI,并进行基因测序验证。结果表明,重组表达质粒pGEX一4T一MIHI构建成功。第五章:Ers一M工H1基因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将构建好的原核表达质粒pGEX一4T一M工H1转入表达菌株BL21(DE3)中,2S℃终浓度为0.1 nunol/L的工PTG下不同时间诱导表达。收集菌体,加1 X SDS Loading Buffer 100℃煮沸变性后,SDS一以GE蛋白凝胶电泳,考马斯亮兰染色观察表达蛋白大小。SDS一PAGE分析表明,诱导4h发现有大量GST一M工H1融合蛋白表达,在分子量(Mr)为34kD处有l条特异的蛋白条带。目的基因Ers一M工H1推导蛋白分子大小为7.skD,加上载体融合部分,总蛋白分子量约34 kD左右,初步鉴定表达蛋白为目的蛋白。中华绒鳌蟹蜕皮抑制激素1融合蛋白的成功表达为进一步深入研究MIH的功能和分子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9)
中华绒鳌蟹蜕皮抑制激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是我国五大经济蟹类之一。对甲壳动物来说,只有通过不断的蜕皮才能完成其生长发育,而蜕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不仅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而且也受到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molt inhibiting hormone,MIH)属于神经多肽类激素,在甲壳动物蜕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蜕皮激素(molt hormone,MH)共同调节其蜕皮过程。研究MIH不但可以更深入了解它对蜕皮机制的影响,并且可以对生产实践提出理论性的指导。本实验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MIH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了大量表达。通过对大量表达的菌体进行超声破碎,并分别纯化离心后的上清和包涵体沉淀,发现原核表达的MIH重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用8M尿素溶解包涵体,并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然后用该蛋白进行小鼠免疫,免疫完成后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血清效价达到1:10000以上,说明该免疫的小鼠适合用于细胞融合实验。细胞融合实验中,应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阳性杂交瘤细胞检测,共检测到13个阳性孔,其中6个强阳性孔;利用有限稀释法进行亚克隆,通过3次亚克隆最终筛选到1株稳定分泌抗体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间接ELISA法检测效价达到了1:51200;用该株细胞诱生小鼠腹水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得到的单克隆抗体效价达到了1:102400,浓度为2.8 mg/mL。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证明制备的MIH单抗能够很好的和中华绒螯蟹内源分泌的MIH进行结合。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将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用于MIH在视上神经节中表达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分泌细胞类型1、2、3和4均参与了MIH的分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华绒鳌蟹蜕皮抑制激素论文参考文献
[1].殷悦,徐宇,唐刘秀,陆全平,许志强.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性早熟的关联性分析[J].水产养殖.2019
[2].庞停停.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单抗的制备及其在眼柄视上神经节中的表达特征[D].河北大学.2017
[3].张凤娟,曹佳培,王鹏,穆淑梅,康现江.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表达分泌特征的组织学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曹佳培.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MIH)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分泌特征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3
[5].张志甫,穆淑梅,康现江,李振秋.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表达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1
[6].孙妍,张亦陈,刘逸尘,孙金生,杨卫军.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基因全长cDNA克隆、表达及重组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C].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1
[7].孙妍,张亦陈,刘逸尘,王雪惠,王宇凡.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基因全长cDNA克隆和重组表达[J].水生生物学报.2011
[8].姚燕.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MIH)基因的表达、纯化及抗体制备[D].南京师范大学.2006
[9].姚燕,周开亚,宋大祥.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基因的表达及抗体制备[J].动物学报.2006
[10].郭豫杰.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1(Ers-MIH1)-GST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D].南京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