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盐机制论文_武玥彤

导读:本文包含了耐盐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制,基因组,大麦,菌根,赤霉素,磷酸化,农艺。

耐盐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武玥彤[1](2019)在《让水稻更“耐盐” 我科学家揭示其重要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团队在水稻耐盐性调控机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揭示了泛素受体蛋白通过调节赤霉素代谢平衡植物生长和盐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作物耐盐性育种提供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粮油市场报》期刊2019-12-26)

吴德志,张国平[2](2019)在《海大麦基因组及其耐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麦类作物种间及种内耐盐性存在巨大差异,海大麦的耐盐性最强,大麦次之,而小麦的耐盐性较弱;因此,解析物种间耐盐性差异机制对于深入阐明麦类作物耐盐机理及改良小麦耐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野生种质资源蕴含广泛的遗传变异,发掘和利用耐盐野生种质可为小麦耐盐性改良提供特异基因资源。前期对海大麦和大麦的耐盐性开展了生理响应比较(Huang等,Environ Exp Bot 2018),海大麦在300 mM以上极高盐浓度处理下仍能生长,具有超强的耐盐性。另外,采用Illumina二代测序+Pacbio叁代测序+10X Genomics文库测序+Hi-C技术完成了海大麦H559基因组的de novo组装,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海大麦参考基因组,并系统比较了海大麦与大、小麦在生理响应、基因组亲缘关系及盐胁迫分子响应等方面的差异,为深入揭示麦类作物的耐盐分子机理,丰富作物耐盐理论,并为小麦耐盐育种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王林叶,吕川根,吉冰璇,曾彦达,张启军[3](2019)在《水稻资源海稻86的耐盐特性及其光合生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发利用新的强耐盐水稻资源,以海稻86为材料,以9311、02428(粳稻)、IR36(盐敏感籼稻)和IR46(中度耐盐籼稻)为参照品种,研究了海稻86萌发期和全生长期的耐盐性,并初步揭示其耐盐的光合生理机制。试验结果表明,用0.3%、0.6%和0.9%叁种浓度盐溶液浸种(以0%为对照,CK),海稻86种子萌发活力高于其他品种,萌发期最大耐盐浓度可达到0.6%,并且0.3%盐浓度比CK更适合其种子发芽,0.9%盐浓度则抑制其种子发芽。海稻86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强于其他水稻品种和中度耐盐品种IR46。从分蘖期开始对海稻86进行0%(CK)、0.4%、0.7%、1%和1.3%的盐浓度处理,处理第9天时,0.4%和0.7%处理的叶片均与CK没有明显差异,而1%处理下部分叶片表现出失水枯黄现象,1.3%盐浓度处理则秧苗全部死亡。当盐处理从分蘖期持续至灌浆期时,0.4%和0.7%处理的海稻86植株仍能继续生长,但是0.7%处理的植株变矮,死株率达到46%,结实率降低(相对)幅度为41.5%,但降幅明显小于其他水稻品种,而千粒重降幅仍然较小(4.7%)。海稻86生长前期和中期耐盐性在0.7%,全生长期耐盐浓度可达到0.4~0.7%,是具有强耐盐性的水稻资源。在0.4%盐浓度下,海稻86的PSⅡ性能和受体侧、能量流动和耗散、OJIP曲线均无明显变化。而当盐浓度达到0.7%时,在PSⅡ性能和受体侧方面,海稻86生长前期PSⅡ的FO升高,受体侧Vi和Vj升高,表明QA-还原速率降低,有少量QA积累,对光合受体有轻微不利影响;在能量流动和耗散方面,海稻86在抽穗期之前的3个生育期,初级光化学量子效率φPO降低,量子产额φEO和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QA-以远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ψO也下降,用于热耗散的量子比率φDo增加,最终PSⅡ能量捕获和电子流受到轻微损伤,并且单位面积吸收的光能ABS/RC增加,抽穗期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能量耗散指标DIO/RC和DIO/CSm均增加,以此保护反应中心,减缓受盐胁迫的伤害;在OJIP曲线方面,海稻86拔节期Fi和Fm降低,抽穗期Fm降低,说明PSⅡ的结构遭受损害,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I-P相,I-P相整体下降,表明盐逆境使电子从QA-向QB-传递过程受阻,QA-大量累积,导致快还原型PQ库遭到破坏,质体醌PQs和PS?蛋白复合体失活,可能质体醌PQS和PS?蛋白复合体比PQf和QB蛋白复合体更易受到盐逆境胁迫的影响。在抽穗期,海稻86天线色素活性降低,反应中心遭到破坏,乳熟期和蜡熟期则活性得到恢复,生育后期生长基本正常。本研究从种子萌发期至植株全生长期明确了海稻86是具有强耐盐性的水稻资源,并初步揭示了其耐盐的光合生理机制,可望为海稻86作为耐盐水稻育种资源提供理论和应用依据。(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皮二旭[4](2019)在《转录因子的磷酸化修饰对大豆耐盐响应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录因子的激活通常依赖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来实现,在众多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当中,磷酸化/去除磷酸化是变化最迅速、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类型之一。为应对高盐胁迫,大豆根部通过磷酸化修饰激活GmMYB173转录因子,提升B环含双羟基的类黄酮花青素3-阿拉伯糖苷的积累;通过磷酸化修是抑制GmMYB183转录因子活性,降低B环含单个羟基的芒柄花苷的含量,从而缓解其遭受到的盐胁迫危害。由于B环上含有双羟基的类黄酮清除ROS的能力通常强于含单个羟基的类型,这两类类黄酮物质组成的合理调配可能是大豆应对盐胁迫引起的ROS胁迫所采用的重要策略之一。类黄酮的不同亚类、不同修饰在植物耐盐响应后期清除活性氧化物的过程中可能起正、负调控两种作用,探究类黄酮的合成与修饰机制将为我们全面理解植物抵御ROS次级危害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9年全国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集》期刊2019-10-24)

郑庆伟[5](2019)在《中国科学院在丛枝菌根提高植物耐盐机制方面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盐碱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我国盐碱化土壤面积较大,严重影响当前农业发展,因此提高植物抗盐碱胁迫能力,以及盐碱土壤改良已成为当前我国生物科学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丛枝菌根真菌(AMF)广泛存在于土壤生态系统中,可以与90%以上的陆生高等植物根系建立共生体——丛枝菌根(AM)。大量研究表明,丛枝菌根化的植物的抗盐碱胁迫能力得到增强。虽然,(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20期)

袁云香[6](2019)在《盐胁迫对孔雀草愈伤组织及其再生植株的耐盐机制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NaCl胁迫对孔雀草愈伤组织及其再生植株的生长、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SOD,POD, CAT)的影响,本文以孔雀草愈伤组织及其再生植株为试验材料,在MS培养基中附加不同浓度NaCl进行处理,对比分析盐胁迫下脱分化(愈伤组织)及分化(再生植株)两个发育阶段中孔雀草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的生长发育及生理适应特点,阐明孔雀草不同分化阶段中耐盐生理响应的变化。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孔雀草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的相对生长量降低;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升高;MDA含量、SOD活性、CAT活性和POD活性显着增高,表明孔雀草愈伤组织及其再生植株是通过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活性,来缓解氧化损伤以适应NaCl的胁迫。孔雀草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分化阶段高于脱分化阶段;可溶性蛋白,脱分化阶段高于分化阶段。盐胁迫下,相对于分化阶段,处于脱分化阶段的孔雀草耐盐适应性较弱,对盐胁迫更敏感,再生植株是评价植物耐盐适应性的理想材料。(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7期)

胡鑫,李大卉,黄锦玉,郭鹏,乔悦[7](2019)在《一株烃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耐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与工业经济的发展,石油的开采量也在逐年提升,在其开采以及加工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较高盐分的含油废水难以处理,因此对高耐盐度烃类降解菌的筛选极为重要。从新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以柴油为唯一碳源的耐盐菌株HX-2,通过生理生化特征、菌体形态观察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HX-2属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该菌株可耐受的最高盐度(Na Cl)和柴油浓度分别为10%和8 000 mg/L。菌株生长及降解的最适p H和温度分别为7. 0和25℃,在盐度为5%以内、p H为7. 0、温度为25℃、菌种投加量为2%的条件下,初始浓度为4 000 mg/L的柴油经4 d降解后,去除率均超过50%以上,且盐度为10%仍有10. 3%的降解率。对其耐盐机制进行分析表明细胞内相容性物质(甜菜碱)的含量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说明甜菜碱的积累是菌株抵抗高盐浓度的主要机制。通过外源添加甜菜碱可以改善菌株在高盐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提高柴油降解率。因此,菌株HX-2是一株在盐渍化烃类污染修复方面极具应用潜力的烃降解菌。(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5期)

[8](2019)在《研究人员揭示南瓜和黄瓜耐盐性差异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7月10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别之龙教授团队和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Sergey Shabala教授团队合作的题为"Tissuespecific respiratory burst oxidase homologue-dependent H_2O_2 signaling to the plasma membrane H~+_-ATPase confers potassium uptake and salinity tolerance in Cucurbitaceae"的研究论文,该文解析了南瓜耐盐性强(本文来源于《蔬菜》期刊2019年08期)

吴德志,张国平[9](2019)在《海大麦基因组及其耐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麦类作物种间及种内耐盐性存在巨大差异,海大麦的耐盐性最强,大麦次之,而小麦的耐盐性较弱;因此,解析物种间耐盐性差异机制对于深入阐明麦类作物耐盐机理及改良小麦耐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野生种质资源蕴含广泛的遗传变异,发掘和利用耐盐野生种质可为小麦耐盐性改良提供特异基因资源。前期对海大麦和大麦的耐盐性开展了生理响应比较(Huang等,Environ Exp Bot 2018),海大麦在300 mM以上极高盐浓度处理下仍能生长,具有超强的耐盐性。另外,采用Illumina二代测序+Pacbio叁代测序+10X Genomics文库测序+Hi-C技术完成了海大麦H559基因组的de novo组装,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海大麦参考基因组,并系统比较了海大麦与大、小麦在生理响应、基因组亲缘关系及盐胁迫分子响应等方面的差异,为深入揭示麦类作物的耐盐分子机理,丰富作物耐盐理论,并为小麦耐盐育种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刘云芬,彭华,王薇薇,郑佳秋,祖艳侠[10](2019)在《植物耐盐性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严重的工业污染以及不良的农业生产活动方式使得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土壤盐渍化以及盐碱地资源如何利用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拥有大面积无法正常利用的沿海滩涂盐碱地。研究植物耐盐机制对提高植物耐盐性和作物产量,培育耐盐新品种以及对盐碱地的充分利用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述盐胁迫对植物的危害、植物耐盐生理及分子机制、提高植物耐盐性的主要方法。同时笔者还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植物耐盐性方面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耐盐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麦类作物种间及种内耐盐性存在巨大差异,海大麦的耐盐性最强,大麦次之,而小麦的耐盐性较弱;因此,解析物种间耐盐性差异机制对于深入阐明麦类作物耐盐机理及改良小麦耐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野生种质资源蕴含广泛的遗传变异,发掘和利用耐盐野生种质可为小麦耐盐性改良提供特异基因资源。前期对海大麦和大麦的耐盐性开展了生理响应比较(Huang等,Environ Exp Bot 2018),海大麦在300 mM以上极高盐浓度处理下仍能生长,具有超强的耐盐性。另外,采用Illumina二代测序+Pacbio叁代测序+10X Genomics文库测序+Hi-C技术完成了海大麦H559基因组的de novo组装,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海大麦参考基因组,并系统比较了海大麦与大、小麦在生理响应、基因组亲缘关系及盐胁迫分子响应等方面的差异,为深入揭示麦类作物的耐盐分子机理,丰富作物耐盐理论,并为小麦耐盐育种提供理论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盐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武玥彤.让水稻更“耐盐”我科学家揭示其重要机制[N].粮油市场报.2019

[2].吴德志,张国平.海大麦基因组及其耐盐机制研究[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王林叶,吕川根,吉冰璇,曾彦达,张启军.水稻资源海稻86的耐盐特性及其光合生理机制[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皮二旭.转录因子的磷酸化修饰对大豆耐盐响应机制的研究[C].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9年全国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集.2019

[5].郑庆伟.中国科学院在丛枝菌根提高植物耐盐机制方面取得进展[J].农药市场信息.2019

[6].袁云香.盐胁迫对孔雀草愈伤组织及其再生植株的耐盐机制的响应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9

[7].胡鑫,李大卉,黄锦玉,郭鹏,乔悦.一株烃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耐盐机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8]..研究人员揭示南瓜和黄瓜耐盐性差异的分子机制[J].蔬菜.2019

[9].吴德志,张国平.海大麦基因组及其耐盐机制研究[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10].刘云芬,彭华,王薇薇,郑佳秋,祖艳侠.植物耐盐性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Cl-吸收与区域化模式,引自Munns...一9高盐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相对含水量及耐...植物耐盐机制[32]2) 黑果枸杞苗期耐盐机制研究转运蛋白在酵母耐盐机制中的作...菌株DTY1及其近源属种的系统发育树

标签:;  ;  ;  ;  ;  ;  ;  

耐盐机制论文_武玥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