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吉林省地质环境复杂,多年的采煤史造成大面积地表沉陷,且经调查发现位于西北部的松嫩平原是沉降易发区,目前,地面沉降成为各大城市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全。因此,对吉林省进行大空间尺度的地面沉降监测,划分主要沉降区,确定沉降水平和沉降辐射范围,分析沉降产生的原因,对于吉林省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16年3月初至2018年10月末,覆盖吉林省地区4条轨道的Sentinel-1数据,从西北至东南轨道号分别为:3、105、32和134。应用SBAS-InSAR开展吉林省大空间范围下的地表沉降研究,结合PS-InSAR对九台区进行验证,具有如下结论:(1)通过SBAS技术对吉林省地区进行地表监测,得到100米分辨率的累积形变量和年平均沉降速率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域是稳定无形变的,但存在三个主要形变漏斗区,分别是:松原地区中部、长春地区与吉林地区交界处和白山地区中部,全省最大累积沉降量高达100.01mm,最大年平均沉降速率达29.20mm/a。依据PS技术要求条件,从三个主要形变漏斗区,选取九台城区进行PS实验,共选取永久散射体906个,得到九台区累积形变量和年平均沉降速率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面沉降现象普遍存在,且最大年平均沉降速率在37mm/a以内,市区年平均沉降速率在20mm/a。(2)为验证SBAS测量的可靠性,通过对比九台区的PS结果,相关系数达78.1%,说明SBAS结果在小区域具有很好的内符合精度,符合InSAR测量规范要求;再对SBAS结果与水准结果进行外符合精度验证,测量互差中误差?约为11.4mm,表明SBAS结果在长春地区具有厘米级监测精度。(3)通过SBAS实验结果与吉林省地震构造、崩塌泥石流分布与易发程度、地裂缝易发程度和油气开发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长春地区与吉林地区交界沉降区,位于伊舒断裂带、泥石流塌陷和地裂缝易发处且是中石油勘探采油区域,表明该处地表形变很大程度受此影响;松原地区中部沉降区位于松原老震区,白山地区中部沉降区位于长白山天池火山区,表明以上两处沉降可能受地震影响。本文将SBAS-InSAR和PS-InSAR技术结合,对吉林省地面沉降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到吉林省地区线性形变场,获得地面沉降结果,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说明吉林省地区地面沉降受地质灾害和勘探开采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吉林省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特征、沉降区域演变规律和沉降形成因素,对吉林省地面沉降的防治和未来城镇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赵强
导师: 杨国东
关键词: 大空间地表沉降,时间序列分析
来源: 吉林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地质学,地质学,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建筑科学与工程
单位: 吉林大学
分类号: P642.26;TU196.2
总页数: 63
文件大小: 16221K
下载量: 368
相关论文文献
- [1].InSAR应用于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 人民长江 2019(S2)
- [2].基于InSAR的矿区沉降中心动态变化监测与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03)
- [3].InSAR相位解缠质量对比评价分析[J]. 矿山测量 2020(01)
- [4].基于卫星InSAR技术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探测与形变分析[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5].基于迭代融合的InSAR技术获取数字高程模型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0(01)
- [6].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沉降监测研究进展[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0(02)
- [7].基于时序InSAR的覆砂石尾矿坝形变演化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20(04)
- [8].阿尔金断裂带宽幅InSAR对流层延迟估计方法评估[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20(06)
- [9].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多源InSAR数据自适应融合形变测量[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8)
- [10].基于InSAR技术的黄河三角洲区域地表形变浅析[J]. 地理空间信息 2020(09)
- [11].南昌市地面沉降InSAR监测及影响因子分析[J]. 测绘科学 2020(11)
- [12].利用三维重建模型的机载InSAR区域网平差方法[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7(02)
- [13].利用InSAR技术监测采矿区地表输电铁塔时序形变[J]. 电力勘测设计 2017(02)
- [14].InSAR干涉图及其加噪的数据模拟[J]. 工程勘察 2017(09)
- [15].背景电离层对低频重轨星载InSAR影响分析[J]. 雷达科学与技术 2015(06)
- [16].机载InSAR区域网平差数学模型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5(01)
- [17].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22)
- [18].模拟InSAR干涉图的方法研究[J]. 地理空间信息 2013(06)
- [19].地质灾害InSAR成果可视化表达方法研究[J]. 测绘 2019(04)
- [20].一种适用于开采沉陷的InSAR最大可检测形变梯度函数模型[J]. 金属矿山 2020(03)
- [21].均值滤波和中值滤波对InSAR影像预处理的影响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0(S1)
- [22].江苏泰州地面沉降水准与InSAR集成监测[J]. 地质学刊 2020(Z1)
- [23].基于史赖伯规则的机载InSAR区域网平差[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7(09)
- [24].基于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探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6(10)
- [25].多视处理对时序InSAR技术的影响研究[J]. 测绘通报 2014(S2)
- [26].重轨星载InSAR测量中的大气校正方法综述[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4(01)
- [27].Insar数据处理中相位解缠算法综述[J]. 矿山测量 2014(03)
- [28].卫星编队InSAR基线的确定方法[J]. 遥感信息 2013(02)
- [29].大地水准面高对InSAR大范围地壳形变监测的影响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6)
- [30].InSAR用于地理国情监测中地面沉降监测的现状及分析[J]. 测绘标准化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