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粘性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粘性,压力,主动,数值,模型,挡土墙,室内。
无粘性土论文文献综述
陈茜,程大伟,郭鸿[1](2019)在《考虑吸应力非线性非饱和的无粘性土主动土压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挡土墙背后的填土往往是非饱和土。在稳态流条件下,非饱和土含水量铅直分布呈现非线性变化规律。通过对库仑土压力理论基本假设进行补充,采用条分法划分土楔体,在忽略条间力的前提下,利用静力平衡条件,结合抗剪强度公式、基质吸力铅直分布公式等辅助条件,建立考虑吸力非线性分布的无粘性土主动土压力计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与计算。结果表明:库仑土压力公式是将整个土楔体视为单一土条推导得到的,是本文所建立模型的一个特例;无粘性土主动土压力随比流量和地下水埋深的增大均呈现先递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真,王正君,熊奥运,姜荣辉[2](2019)在《SDG密度仪测定无粘性土密实度试验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DG无核密度仪是一种新型无损土壤密度检测仪器,其开发及引入国内的时间较短,目前仍处于探究和摸索阶段,先行研究人员主要将该仪器应用于粘性土密实度的检测之中,并获得了初步成效,但运用该仪器对无粘性土密实度的检测还很少涉及。无粘性土粘聚力较差,不易成型,检测难度大。以黑龙江省通河县砂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同一土体的不同土样以及将传统有损法灌水法作为对比试验,对SDG密度仪在无粘性土密实度检测中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DG密度仪测试结果的波动范围较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可知,该仪器测定无粘性土的压实度和干密度准确性较高,但是含水率误差较大。(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07期)
赵志旭[3](2019)在《无粘性土模型试验饱和度测试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场地的物理模拟试验是研究其震害发生机理和评估工程震害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中饱和无粘性土试验尤其液化模拟更是当前工程所需和研究热点。饱和度是饱和无粘土模型成型的关键因素在单元体试验历史研究中已经表明并在学术界达成共识,饱和度对饱和无粘性土试验结果影响显着。以液化试验为例,在饱和度0.98到1.00范围内降低1%,抗液化循环应力比可增加30%以上,因而发展了B值法控制试验模型的饱和度,并成为当前单元体试验制模的控制标准之一。模型试验的制模饱和技术主要借鉴于单元体试验,但分析表明单元体试验中常用的B值饱和度控制法不适用于模型试验,不可直接拓展到模型试验,当前模型试验饱和度的控制方法仍然依赖于经验,这与模型试验对原型模拟的定量控制要求是不匹配的,致使试验结果欠缺稳定性、延续性和横向可比性,因此急需建立适用于土工模型试验的饱和度控制方法和标准。本文工作基于无粘性土模型试验对饱和度控制方法的迫切需求,旨在探索一套合理的模型饱和度测试方法,主要相关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梳理目前主要的饱和无粘性土模型试验饱和制样及饱和度评估方法,指出目前饱和度控制多依赖于经验而且单元体试验中的B值饱和标准不适用于模型试验,为提升模型试验结果的稳定性、延续性和横向可比性,急需建立适用于模型试验的无粘性土试样饱和度测量方法。2)以物理学中描述气体状态的波义尔-马略特定理为基础,提出了一套无粘性土饱和度测试方法,并对公式进行了误差分析,研发了相关仪器设备应用于无粘性土模型的饱和度测试,通过一组平行试验并对比饱和度的直接定义方法,验证了该饱和度测试方法的有效性。3)应用所提出饱和度测试方法,比较了当前模型试验中常用的水沉法(脱气水)、真空漫水法和真空滴水法的制样饱和效果。研究表明在使用脱气水作为基质的条件下,水沉法的饱和效果仍然较差,饱和度上限约为0.995,相当于单元体试验B值0.8左右饱和度,真空漫水法和真空滴水法的饱和度较高,饱和度上限约为0.998,相当于单元体试验B值0.9左右饱和度。4)研究了试样饱和度随静置浸泡时间的变化关系。基于对比试验结果指出饱和度随试样静置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趋势逐步减缓,符合时间的双曲线函数关系,在可控时间内,饱和制样方法控制了试样的饱和度上限。进而从精细控制与简单易用两个维度推荐了两套无粘性土制样饱和方法流程,其一是以真空漫水法为基础的精细化方法,其二是在只能使用水沉法制样的工况下,主要通过合理控制试样静置浸泡时间使之达到该方法下最佳饱和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杨静[4](2019)在《无粘性土半填半挖路基挡墙的土压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填半挖路基是山岭公路修建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半填半挖路基填筑土体的为对象,研究了无粘性土条件下路基挡墙的土压力。结果表明:半填半挖路基填筑土体为无粘性土时,随着宽高比的不断增大主动土压力系数会逐渐增大并趋近于库伦主动土压力系数,其和半填半挖路基填筑土体的宽高比的变化关系正相关。滑裂面倾角随宽高比的增大逐渐变小,随着内摩擦角的增大也会逐渐变小。研究结论可为山岭公路挡墙设计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12期)
陈亮,陈成,何健健[5](2019)在《考虑相对暴露度的无粘性土临界流速计算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建立了基于泥沙运动力学理论的土颗粒起动模型,在考虑相对暴露度基础上,推导了土体渗流引起内部侵蚀的临界流速计算公式。通过与试验测得临界流速值对比,发现试验值与计算值较为一致。讨论了临界流速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差异和相对暴露度与临界流速关系。渗流过程中颗粒堆积,会导致颗粒运移通道阻塞,使临界流速试验值大于计算值。临界流速与土颗粒相对暴露度正相关,不同渗流方向下相对暴露度对临界流速影响程度不同,水平渗流时相对暴露度影响较大,垂直渗流时,相对暴露度对临界流速几乎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杨阳[6](2019)在《强夯法加固无粘性土路基有效加固深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加固深度是强夯法设计施工的重要参数之一,目前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文中结合现场试验,通过FLAC3D建立了强夯加固无粘性土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夯锤落距、锤重、锤底面积以及土体参数等因素对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设计法进行了土体参数多因素敏感性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以及结合有效加固深度的传统经验公式,提出了针对无粘性土的有效加固深度的计算公式。工程验证表明,所建立的计算公式预估结果比较可靠,对强夯法的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杨思敏[7](2018)在《浸水条件下有限宽度无粘性土主动土压力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开发,城市用地越发紧张,建筑密度逐渐变大,新建基坑围护结构与已有建筑地下结构之间间距过短的情况时有出现。此时,拟开挖基坑与已有建筑物之间的土体成为有限土体,传统的半无限土体土压力理论已变得不再适用。此外,虽然已有研究工作包含理论和试验两个方面,但所研究土体条件较为单一,并没有考虑基坑支护结构后土体饱和的情况。我国沿海城市的地下水位比较高,所建设的挡土结构往往处于饱和地层,此时墙后土体存在静水压力,甚至渗流和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因此,本文以静水条件下墙后有限宽度饱和无粘性土体的主动土压力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模型试验及有限元分析两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采用自主研究设计的模型箱,开展了墙后饱和无粘性土体在RB、T、RT这叁种位移模式下的主动土压力试验,对土体破坏形式和土压力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叁种位移模式下,有限土体宽度较窄时破裂面被固定挡墙截断,随着填土宽度的增加破裂面开始延伸至填土表面,并最终稳定于库伦破裂面内侧。土压力测试结果反映,叁种位移模式下的有限土体土压力分布均明显小于水土分算值,后随填土宽度的增加而逐渐接近水土分算理论值;绕墙底转动时土压力分布接近叁角形分布,平动时土压力随土体宽度增加渐呈“勺型”分布,而绕墙顶转动时则呈“S”型分布规律。(2)通过ABAQUS建立了墙后有限宽度饱和无粘性土体的二维模型,模拟了RB、T、RT这叁种经典位移模式下墙后土体塑性区的发展情况以及不同墙后填土宽度n对主动土压力强度沿墙高分布的影响,所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相近。此外,针对RB模式,探讨了墙土外摩擦角?对挡墙上主动土压力的影响,并将临近地下室外墙侧压力同活动挡墙上土压力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墙后土体宽度较小时,墙土之间摩擦角?对主动土压力分布影响较为明显,主动土压力随着?的增大而减小,且减小的幅度较大,随着墙后填土宽度的增加,外摩擦角?对主动土压力的影响逐渐减小;活动挡墙主动土压力分布曲线和临近地下室外墙侧土压力分布曲线在挡墙上部一定高度范围内重合,而在重合临界点深度以下范围,地下室外墙侧压力明显大于活动挡墙主动土压力。(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期刊2018-05-30)
武子煜[8](2017)在《均质无粘性土边坡稳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坡是具有倾斜面的土体,因土体表面倾斜,在重力及其它外力作用下,整个土体有从高处向低处滑动的趋势,土体滑动与边坡形状和土体类型有关。由粗颗粒土组成的边坡称为无粘性边坡,相对于粘性土边坡稳定分析,由于没有粘聚力的存在,其计算相对简单。文章根据力学平衡原理,按照土体干燥、有渗透水流两种状态进行无粘性土边坡稳定分析,通过实例计算得出结论。(本文来源于《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期刊2017年09期)
戴夏斌[9](2016)在《墙后有限宽度无粘性土主动土压力试验及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墙后土压力计算是岩土工程领域的基本课题之一。目前土压力计算大多采用朗肯或库仑土压力等经典理论,但其前提是墙后土体宽度满足半无限假定。然而,实际工程中,往往遇到墙后土体宽度为有限宽度的情况,此时,经典土压力理论难以适用,因此,开展墙后有限宽度情况下土体破坏模式及土压力计算方法成为岩土工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墙后有限宽度无粘性土主动土压力问题开展了室内试验、数值分析及理论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自制试验设备,对不同变位模式下墙后有限宽度无粘性土体的破坏模式及主动土压力分布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经典土压力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墙后有限宽度土体的破坏面为一连续曲面,随着墙后土体宽度的增加,土体破坏面逐渐向外侧偏移,最终趋于某一固定位置,但始终位于库仑破坏面内侧。土压力值监测表明,库仑土压力理论并不适用于有限宽度土体。当填土宽度为有限宽度时,土压力值小于库仑主动土压力值,其差距随土体宽度减小而逐渐增大。当墙体平动时,土压力值沿墙高先增大后减小;墙体绕墙底转动时土压力值则呈线性增长趋势;而当墙体绕墙顶转动时,在挡墙上部出现了明显的土拱效应。(2)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墙后有限宽度无粘性土平面模型,模拟了刚性挡墙在叁种经典变位模式下土压力分布问题。对于T模式,详细分析了墙后填土宽高比n、墙土之间的摩擦角δ、土体内摩擦角φ以及挡墙位移对挡墙上主动土压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相应固定挡墙上土压力强度分布的情况。结果表明:在T模式下,土体达到主动状态所需相对位移随着填土宽高比的增大而增大;且当填土宽高比逐渐增大,挡土墙主动土压力也逐渐增大;而当土体内摩擦角逐渐增大时,主动土压力则逐渐减小。同时可以看出,叁种变位模式下土压力的强度分布规律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3)基于室内试验与变分极限平衡法,对墙后有限宽度填土情况下的无粘性土的滑裂面具体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土体强度符合摩尔库仑准则的情况下,墙后有限宽度无粘性土的滑裂面实质上为对数螺旋线;在此基础上,采用薄层单元法和区域求最值的方法,导得了墙后有限宽度土体主动土压力的具体表达式,而后基于土压力值随填土宽高比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墙后填土有限宽度土体新的界定方法,该方法相比由库仑土压力理论得出的界定值更为合理。(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17)
高成雷,严战友,李建军,王丙兴,张孟强[10](2016)在《颗粒级配对无粘性土压实性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颗粒级配对无粘性土压实性的影响规律和机制,开展了不同颗粒级配无粘性土的表面振动压实试验,并对无粘性土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分析.试验颗粒级配的确定以山区公路巨粒土填料为原型,考虑了块石、碎石、粗砾、中细砾等粒组的不同相对含量,并采用相似级配法进行缩尺.试验结果表明,颗粒级配不均匀的巨粒夹土或巨粒质土的压实性总体较好.无粘性土结构主要决定于颗粒级配的连续性,并可分为骨架孔隙结构、骨架虚填结构和悬浮骨架结构3种类型.颗粒级配对无粘性土压实性的影响机制可以概括为不同大小颗粒的相互填充效应,大颗粒的悬浮效应和小颗粒的虚填效应,上述效应均有利于提高无粘性土的最大干密度.无粘性土路基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应考虑颗粒级配对压实性的影响,不宜采用统一的孔隙率.研究成果深化了对无粘性土结构的认识,并为无粘性土路基压实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6年02期)
无粘性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SDG无核密度仪是一种新型无损土壤密度检测仪器,其开发及引入国内的时间较短,目前仍处于探究和摸索阶段,先行研究人员主要将该仪器应用于粘性土密实度的检测之中,并获得了初步成效,但运用该仪器对无粘性土密实度的检测还很少涉及。无粘性土粘聚力较差,不易成型,检测难度大。以黑龙江省通河县砂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同一土体的不同土样以及将传统有损法灌水法作为对比试验,对SDG密度仪在无粘性土密实度检测中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DG密度仪测试结果的波动范围较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可知,该仪器测定无粘性土的压实度和干密度准确性较高,但是含水率误差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粘性土论文参考文献
[1].陈茜,程大伟,郭鸿.考虑吸应力非线性非饱和的无粘性土主动土压力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
[2].李真,王正君,熊奥运,姜荣辉.SDG密度仪测定无粘性土密实度试验探究[J].陕西水利.2019
[3].赵志旭.无粘性土模型试验饱和度测试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
[4].杨静.无粘性土半填半挖路基挡墙的土压力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
[5].陈亮,陈成,何健健.考虑相对暴露度的无粘性土临界流速计算方法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杨阳.强夯法加固无粘性土路基有效加固深度的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9
[7].杨思敏.浸水条件下有限宽度无粘性土主动土压力模型试验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8
[8].武子煜.均质无粘性土边坡稳定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
[9].戴夏斌.墙后有限宽度无粘性土主动土压力试验及数值模拟[D].湖南大学.2016
[10].高成雷,严战友,李建军,王丙兴,张孟强.颗粒级配对无粘性土压实性的影响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