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心理论文-刘云

观影心理论文-刘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观影心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撞死了一只羊,镜中自我,观影心理,精神分析

观影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云[1](2019)在《镜中自我与观影心理的双重认同——从精神分析视域审视《撞死了一只羊》》一文中研究指出《撞死了一只羊》自上映以来持续受到学界关注,众说纷纭的评价也说明了观影心理的差异。运用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撞死了一只羊》,试图挖掘影片更深层次的蕴意,促进观影者走进分析者的视域,提升影片的鉴赏高度。利用观影主体与分析者的双重身份,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和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分析两个"金巴"之间存在的镜像关系,阐释影片多重梦镜,走进人物的梦境与观影者的心理。(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9年10期)

熊英杰[2](2019)在《“替代性满足”与当下犯罪类题材电影的观影心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尽管文明是全人类关注的对象,但实质上每个人都是文明的敌人”~((1))。在弗洛伊德看来,个体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及“超我”叁者共同组成,并且相互作用,互为制约,而源自本我的本能欲望,是个体行为动机及其行为表现的重要驱动力。但在现代文明社会当中,遵循“快乐原则”的人类本能受到了传统习俗、社会公共道德、社会规范等社会话语的压抑,人类基于本能欲望的非理性行为表现与基于理性的文明社会之间构成了难以协调的对立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是“被压抑的个体”,然而,被压抑的本能并不会消失,为了“满足快乐”,人们需要寻求一种替代性的渠道或途径宣泄。电影叙事是创作者基于某种欲望的银幕表达,是基于某种视角对于自我、他人及社会的认知分享、传播与交流。而从受众接受的层面而言,电影成为了某种合乎文明规范的替代性的“宣泄”与“移置”的途径。在当代电影研究中,“电影研究的重点明显地从电影文本转向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研究,转向观众本身”~((2))。从受众接受心理的角度,观众作为研究的主体,受众在观影体验过程中的观影心理,一方面,涉及电影文本与社会泛文本之间互为建构的关系,电影对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达成了某种银幕关照;另一方面,基于社会、文化因素介入的受众观影心理研究,对于同时期电影的生产与创作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变革进程之中。一方面,个体日益增长的欲望诉求与各类社会问题之间,产生了无法回避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基于匮乏的现实困境,致使人们转而寻求其他路径的“替代性满足”。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不仅要承受本能欲望被压抑的紧张与痛苦,还需要面对“现实之中令人难以忍受的某个方面”。基于“替代性满足”的观影心理,银幕人物实施的戏剧性行为,让受困于现实之中的人们,获得行之有效的替代性宣泄、补偿与满足。其中,近年来备受观众热议的犯罪类题材影片,不仅将暴力、性以及其它人类本能欲望置于银幕,同时,电影文本也与受众之间,达成一种对于人性,社会以及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对话关系。因此,本文以阐述“替代性满足”的心理运作机制为前提,从“宣泄”、“补偿”、“升华”叁个角度,对于犯罪类题材影片的受众在观影心理层面进行研究,为此类国产影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参照。(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2019-04-01)

贾云鹏,李欣[3](2018)在《电影的交互性与观众的观影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新媒体背景下观众需求的改变(一)观众与电影的关系电影从19世纪诞生之初,就作为一项能将现实生活"再现"的新奇艺术,获得了人们的热烈追捧。从诞生至今,电影的发展与更新都和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说,电影依赖观众而存在。电影不仅是属于创作者的作品,更是一项文化产业。因此,电影的这一商业属性也决定了电影遵循着商品原则。观众的喜好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电影的经济与艺术价值。随着电影与相关学科的(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8年15期)

岳美娟[4](2018)在《以《后窗》为例浅析电影对观影主体窥视心理的满足》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神分析学的电影理论将电影银幕看作是一面镜子,影像让观众认同并给观众带来快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观众对"看"这一行为本身的认同。好莱坞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深刻揭示了电影是如何满足人观看的欲望的。(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8年05期)

常疌[5](2017)在《电影技术变迁对观影心理影响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属性,不同的技术对电影制作方式和内容要求不同,对不同时期的观众观影心理也有影响。技术革新能满足观众看电影的"入梦"需求,但容易对观众形成注意力的控制,观众对内容和技术的需求形成各种受众群,电影类型和观众圈层更加多样。(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31期)

赵甍源[6](2017)在《网络负面口碑下从众心理在观影决策制定中的失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传播中,从众心理是否存在一直是传播社会学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低评分、高票房的影视剧入手,选取网络负面口碑与从众心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此类影视剧商业成功的真正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负面口碑下,从众心理在观影决策的制定中并没有得到体现。鉴于影视剧的独特属性、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评价主体的相关性,消费者受大量网络差评的从众心理影响有限。只要有内容、渠道优势,商业影视剧照样可以取得商业成功。(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7年09期)

谭雨晶[7](2017)在《错误的认同与欲望的投射——拉康理论与观影心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阶段"理论不仅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上取得了颇大的成果,也为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界就"镜像阶段"理论发表了查尔斯·F阿尔特曼的《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克里斯蒂安·麦茨的《想象的能指》及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等一系列着名的研究文章。在此,本文意图在之前的理论基础上对电影的观影心理进行分析,试图用拉康理论对观影心里进行解读。(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7年15期)

刘琳[8](2017)在《电影中暴力元素运用的视觉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几年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暴力元素在电影中的多元化运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电影中的暴力元素,是电影表层所呈现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体验,更是电影创作者表达电影深层人文情怀与哲学反思的重要手段。“暴力”从最初的强制、武力和敌对的意味,经过几代电影人的不懈探索与创新,逐渐融入主流文化,渗透在影视创作的故事架构、镜头剪辑、配音配乐等环节之中。暴力元素的成功运用逐渐成为提高票房收入的强心剂。纯粹的物质消费已经无法满足处于后工业社会的消费需求,精神消费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电影创作中对于暴力元素的巧妙设置和处理,借助3D、4DX等技术的运用,使受众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体验到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可能经历的故事,满足对影像暴力的消费需求,达到感官上的惊艳。人类原始的暴力本能、电影创作技术的发展、追求视觉消费的文化背景、政府对电影产业的宽容与扶持等因素,使暴力元素的盛行成为必然。在不同类型的电影中,暴力元素扮演的角色也表现出了迥异的风格。《熔炉》中教职人员对残疾儿童虐待和性侵的暴力行为是故事展现人性丑恶的主线,配合行贿受贿、包庇推诿等社会阴暗面的分支,电影在社会引起了改变现实案件的重审和《性侵害防治修正案》的制定。《这个杀手不太冷》导演吕克·贝松对暴力画面的处理以唯美化与游戏娱乐化为主,加上音效的配合,鲜明地呈现出吕克·贝松独特的创作风格。丧尸常见于欧美影视作品的题材中,韩国电影《釜山行》掀起了亚洲丧尸片的观影热潮。通常韩式电影少不了情感主线,通往釜山的列车上每当有人“死去”,都会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深层思考。《我的野蛮女友》一反温柔知性的传统女性形象,强悍霸道的人设受到影迷的追捧,女性暴力电影的崛起引发人们对女性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反思。好莱坞动画对于暴力元素的喜剧化处理,使影片极具观赏性,《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片对于暴力场面的渲染并非宣扬暴力,而是传达了对人性的挖掘、社会的批判以及哲学的思考。暴力元素在给观众带来视听盛宴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热议与值得反思的社会问题。电影中的施暴手法成为蓄谋施暴者的示范,一系列的“模仿游戏”的惨案发生,为电影创作者对暴力元素的处理敲响警钟。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人们必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营造单纯的教育环境加以重视。正是因为现实社会中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越来越多,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展现女性暴力题材的电影随之发展起来,女性用“施暴”这样极端的表现方式唤起人们对女性社会地位与生存价值的思考。通过对视觉时代背景的介绍、受众对影像暴力的消费需求分析和电影中暴力元素的视听分析,发现对电影中的暴力元素进行情节喜剧化、动作唯美化、场面奇幻化和血腥画面风格化处理,暴力元素会产生一种“美”感,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蕴。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国内外优秀成果的学习与借鉴,对于暴力元素的运用,更需要集百家之长,并开创暴力元素运用的“中国范式”。加强国际间电影创作的合作,不仅是优秀导演和演员的“走出去”和“引进来”,也应该注重拍摄与放映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电影分级制的实行,不但可以使电影创作者不受条框的束缚、激发创作欲望,而且有利于电影市场的繁荣与规范,更是对青少年健康观影的另一种保护。(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5-01)

张文妍[9](2016)在《影响交互式观影效果的心理因素——以上海电影博物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电影院之外,电影博物馆已经成为最普遍的公共观影地之一,与前者相比,电影博物馆内广陈片源,编目有序,布置紧凑,解读到位,为数字时代的观众营造了良好的交互式观影条件。然而,交互行为中动机强度、知识经验、定势策略、个性品质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会导致差异性明显的观影效果。(本文来源于《新校园(阅读)》期刊2016年06期)

李梦雪[10](2016)在《惊悚片的受众观影心理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惊悚片作为好莱坞影片的重要类型,在百年影史发展中经久不衰,一直具有广大的受众群体。近年来,国产惊悚片发展呈蓬勃之势,了解惊悚片受众心理,对相关类型影片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本文以欧美惊悚类型电影为文本,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浅析惊悚片之所以拥有广大受众的受众心理基础。(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6年02期)

观影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尽管文明是全人类关注的对象,但实质上每个人都是文明的敌人”~((1))。在弗洛伊德看来,个体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及“超我”叁者共同组成,并且相互作用,互为制约,而源自本我的本能欲望,是个体行为动机及其行为表现的重要驱动力。但在现代文明社会当中,遵循“快乐原则”的人类本能受到了传统习俗、社会公共道德、社会规范等社会话语的压抑,人类基于本能欲望的非理性行为表现与基于理性的文明社会之间构成了难以协调的对立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是“被压抑的个体”,然而,被压抑的本能并不会消失,为了“满足快乐”,人们需要寻求一种替代性的渠道或途径宣泄。电影叙事是创作者基于某种欲望的银幕表达,是基于某种视角对于自我、他人及社会的认知分享、传播与交流。而从受众接受的层面而言,电影成为了某种合乎文明规范的替代性的“宣泄”与“移置”的途径。在当代电影研究中,“电影研究的重点明显地从电影文本转向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研究,转向观众本身”~((2))。从受众接受心理的角度,观众作为研究的主体,受众在观影体验过程中的观影心理,一方面,涉及电影文本与社会泛文本之间互为建构的关系,电影对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达成了某种银幕关照;另一方面,基于社会、文化因素介入的受众观影心理研究,对于同时期电影的生产与创作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变革进程之中。一方面,个体日益增长的欲望诉求与各类社会问题之间,产生了无法回避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基于匮乏的现实困境,致使人们转而寻求其他路径的“替代性满足”。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不仅要承受本能欲望被压抑的紧张与痛苦,还需要面对“现实之中令人难以忍受的某个方面”。基于“替代性满足”的观影心理,银幕人物实施的戏剧性行为,让受困于现实之中的人们,获得行之有效的替代性宣泄、补偿与满足。其中,近年来备受观众热议的犯罪类题材影片,不仅将暴力、性以及其它人类本能欲望置于银幕,同时,电影文本也与受众之间,达成一种对于人性,社会以及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对话关系。因此,本文以阐述“替代性满足”的心理运作机制为前提,从“宣泄”、“补偿”、“升华”叁个角度,对于犯罪类题材影片的受众在观影心理层面进行研究,为此类国产影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参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观影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1].刘云.镜中自我与观影心理的双重认同——从精神分析视域审视《撞死了一只羊》[J].美与时代(下).2019

[2].熊英杰.“替代性满足”与当下犯罪类题材电影的观影心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

[3].贾云鹏,李欣.电影的交互性与观众的观影心理[J].电影评介.2018

[4].岳美娟.以《后窗》为例浅析电影对观影主体窥视心理的满足[J].视听.2018

[5].常疌.电影技术变迁对观影心理影响浅析[J].文教资料.2017

[6].赵甍源.网络负面口碑下从众心理在观影决策制定中的失效[J].东南传播.2017

[7].谭雨晶.错误的认同与欲望的投射——拉康理论与观影心理研究[J].青春岁月.2017

[8].刘琳.电影中暴力元素运用的视觉传播研究[D].河南大学.2017

[9].张文妍.影响交互式观影效果的心理因素——以上海电影博物馆为例[J].新校园(阅读).2016

[10].李梦雪.惊悚片的受众观影心理浅析[J].戏剧之家.2016

标签:;  ;  ;  ;  

观影心理论文-刘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