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乙酸苯乙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乙酸,乙酯,酵母,咪唑,甲基,离子,维克。
乙酸苯乙酯论文文献综述
李爱华,汪兴杰,刘浩,陶永胜[1](2019)在《酵母胞外酶处理对模拟葡萄汁发酵过程中辛酸乙酯和乙酸苯乙酯生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两株优选非酿酒酵母胞外酶处理对酒精发酵过程中辛酸乙酯和乙酸苯乙酯生成的影响,旨在揭示其增香酿造的应用潜力。提取葡萄汁有孢汉逊和发酵毕赤两株酵母胞外酶,以模拟葡萄汁为发酵基质,添加目标香气成分对应糖苷底物,按照β-D-葡萄糖苷酶活5 U/L的标准添加酵母胞外酶、AR2000酶和果胶酶制剂,酿酒酵母启动酒精发酵,每隔24 h取样进行目标香气物质的GCMS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株酵母胞外酶均表现出较高的风味酶活性,葡萄汁有孢汉逊胞外酶中α-L-阿拉伯糖苷酶、α-L-鼠李糖苷酶和β-D-半乳糖苷酶活性较高,发酵毕赤胞外酶中β-D-葡萄糖苷酶、酯酶和蛋白酶活性较高。发酵过程中辛酸与辛酸乙酯的最大生成区间是发酵的第4~8天,而后趋于下降,而苯乙醇和乙酸苯乙酯的最大生成区间是发酵的第6~14天,之后趋于平稳。相比于商业糖苷酶和果胶酶,葡萄汁有孢汉逊和发酵毕赤胞外酶促进辛酸乙酯和乙酸苯乙酯生成的效果更好,其中促进辛酸乙酯的生成量接近对应糖苷水解最大生成量的3倍;葡萄汁有孢汉逊和发酵毕赤酵母胞外酶促进苯乙醇的生成量远大于糖苷最大生成量,发酵结束时促进乙酸苯乙酯的生成量接近空白对照生成量的2倍。葡萄汁发酵过程中,优选酵母胞外酶处理主要是从促进酵母酯代谢的角度促进辛酸乙酯和乙酸苯乙酯的生成,且促进生成量远高于对应糖苷的水解生成量,因此有利于葡萄酒相关酯类的生成。(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志彬,张雯,陈玉香,何冬萍,倪莉[2](2015)在《异常维克汉姆酵母的乙酸苯乙酯合成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福建红曲黄酒酿造用曲中分离得到的异常维克汉姆酵母为试验菌株,采用发酵过程跟踪法和诱变法相结合,研究该酵母菌的乙酸苯乙酯合成途径。结果表明:该菌在发酵过程中同时存在醇酰基转移酶合成途径和酯酶合成途径,发酵过程跟踪法显示底物乙酸与乙酸苯乙酯的相关性大,说明酯酶合成途径是合成乙酸苯乙酯的主要途径。通过诱变法得到发酵力相同、醇酰基转移酶酶活不变、酯酶合成酶活力和水解酶活力下降的异常维克汉姆酵母突变菌株。该突变菌株发酵结果显示产乙酸苯乙酯水平显着下降,表明酯酶合成途径是合成乙酸苯乙酯的主要途径。通过确定异常维克汉姆酵母对黄酒风味有显着影响的乙酸苯乙酯合成途径,为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手段改良和优化酿酒酵母提供酶学基础,也为定向改进黄酒风味和滋味提供科学导向。(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刘晓宇[3](2015)在《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乙酸苯乙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酸性离子液体己基甲基咪唑硫酸氢盐[n-C6Im][HSO4]为催化剂催化合成乙酸苯乙酯(PEAC)。通过对影响转化率的各种因素考察,得到最佳合成条件:2-苯乙醇与乙酸乙烯酯物质的量比为1∶1.2,离子液体催化剂用量5%(质量分数),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6 h,PEAC转化率为91.8%。离子液体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转化率开始缓慢下降,但补充适量硫酸后离子液体即可恢复催化活性。与传统的强酸催化剂相比,[n-C6Im][HSO4]具有合成的PEAC色泽好、催化剂易回收与重复利用的优点。(本文来源于《河南化工》期刊2015年07期)
陈玉香,张雯何,冬萍,倪莉[4](2014)在《异常维克汉姆酵母中乙酸苯乙酯合成途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从福建红曲中分离得到的异常维克汉姆酵母为研究对象。采用发酵过程跟踪法、反应体系法和诱变法相结合,对异常维克汉姆酵母中乙酸苯乙酯合成途径进行研究。前两者结果表明:醇酰基转移酶合成途径和酯酶合成途径在发酵过程中同时存在,且底物乙酸与乙酸苯乙酯的相关性更大,说明酯酶是合成乙酸苯乙酯中更为重要的关键酶。诱变法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乙酸苯乙酯主要通过酯酶途径合成,且酯酶在调控乙酸苯乙酯的合成中,主要起合成作用而不是水解作用。确定异常维克汉姆酵母对黄酒风味影响较为显着的乙酸苯乙酯的合成途径。可以为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手段改良酵母提供酶学基础,为调控酵母中其他酯类物质的合成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可以为定向改进黄酒风味和滋味提供科学导向。(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1-05)
单海霞,陆杨,李在均,李明,蔡燕[5](2010)在《新型温控离子液体介质中脂肪酶催化合成乙酸苯乙酯》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叁种同分异构离子液体1,3-二正戊基咪唑六氟磷酸盐([D(n-C5)Im]PF6)、1,3-二异戊基咪唑六氟磷酸盐([D(i-C5)Im]PF6)和1,3-二(2-甲基丁基)咪唑六氟磷酸盐([D(2-mb)Im]PF6).以假单胞菌脂肪酶Pseudomonascepacial催化合成乙酸苯乙酯为模型反应,分别考察了反应介质对酶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酶在离子液体[D(2-mb)Im]PF6中的活性及反应性能明显高于有机溶剂正己烷.基于[D(2-mb)Im]PF6离子液体的温控特点,提出了一种高温反应与低温分离相结合的乙酸苯乙酯合成路线.通过优化实验,得到合成乙酸苯乙酯的最佳反应条件为:30mg酶,1.0g离子液体,2%含水量,反应温度35oC,反应时间48h.此时,乙酸苯乙酯产率达92.3%.脂肪酶在[D(2-mb)Im]PF6中的稳定性是在正己烷中的7.4倍,且重复使用10次后催化活性没有明显降低.此外,采用圆二色谱和内源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不同介质中脂肪酶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脂肪酶在[D(2-mb)Im]PF6中有较大的氨基酸残基裸露程度和良好的二级结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邓斌,梁超伦,陈六平[6](2007)在《活性炭负载叁氯化镧催化合成乙酸苯乙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活性炭负载叁氯化镧为非均相催化剂,对乙酸与苯乙醇之间的酯化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催化剂用量、醇酸摩尔比、反应时间对乙酸苯乙酯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负载叁氯化镧催化剂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当苯乙醇的加入量为0.1 mol,酸醇摩尔比为1.3,催化剂用量为0.5 g,回流反应45 min时,乙酸苯乙酯收率可达到93.4%,且催化剂重复使用8次仍保持了较高活性,所得产品元色透明,具有很高的纯度。同时对产品进行了组成分析和红外光谱的表征。(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进展》期刊2007年11期)
孟宪昌,安一平[7](2002)在《铌酸催化合成乙酸苯乙酯》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铌酸用于催化合成乙酸苯乙酯 ,在醇酸摩尔比 1∶5 ,回流反应 2h ,催化剂用量 (以 1mol醇计 )为 5g的条件下 ,酯收率可达 84 .3%以上。催化剂不经处理 ,可多次循环使用 ,不污染环境 ,相对于一些其他催化剂 ,具有明显的优点。(本文来源于《江苏化工》期刊2002年01期)
贾永辉,罗一鸣,范俊源[8](2000)在《乙酸苄酯和乙酸苯乙酯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氨基磺酸催化酯化合成乙酸苄酯和乙酸苯乙酯。此工艺反应时间短、能耗低、产品纯度高、产率良好、无叁废污染 ,优于文献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00年06期)
乙酸苯乙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福建红曲黄酒酿造用曲中分离得到的异常维克汉姆酵母为试验菌株,采用发酵过程跟踪法和诱变法相结合,研究该酵母菌的乙酸苯乙酯合成途径。结果表明:该菌在发酵过程中同时存在醇酰基转移酶合成途径和酯酶合成途径,发酵过程跟踪法显示底物乙酸与乙酸苯乙酯的相关性大,说明酯酶合成途径是合成乙酸苯乙酯的主要途径。通过诱变法得到发酵力相同、醇酰基转移酶酶活不变、酯酶合成酶活力和水解酶活力下降的异常维克汉姆酵母突变菌株。该突变菌株发酵结果显示产乙酸苯乙酯水平显着下降,表明酯酶合成途径是合成乙酸苯乙酯的主要途径。通过确定异常维克汉姆酵母对黄酒风味有显着影响的乙酸苯乙酯合成途径,为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手段改良和优化酿酒酵母提供酶学基础,也为定向改进黄酒风味和滋味提供科学导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酸苯乙酯论文参考文献
[1].李爱华,汪兴杰,刘浩,陶永胜.酵母胞外酶处理对模拟葡萄汁发酵过程中辛酸乙酯和乙酸苯乙酯生成的影响[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9
[2].刘志彬,张雯,陈玉香,何冬萍,倪莉.异常维克汉姆酵母的乙酸苯乙酯合成途径[J].中国食品学报.2015
[3].刘晓宇.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乙酸苯乙酯[J].河南化工.2015
[4].陈玉香,张雯何,冬萍,倪莉.异常维克汉姆酵母中乙酸苯乙酯合成途径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4
[5].单海霞,陆杨,李在均,李明,蔡燕.新型温控离子液体介质中脂肪酶催化合成乙酸苯乙酯[J].催化学报.2010
[6].邓斌,梁超伦,陈六平.活性炭负载叁氯化镧催化合成乙酸苯乙酯的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7
[7].孟宪昌,安一平.铌酸催化合成乙酸苯乙酯[J].江苏化工.2002
[8].贾永辉,罗一鸣,范俊源.乙酸苄酯和乙酸苯乙酯的合成研究[J].化学世界.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