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启蒙运动论文_康桂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启蒙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文化,悖谬,鲁迅,主体性。

新启蒙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康桂英[1](2018)在《论新启蒙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启蒙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界发起的一次以弘扬五四精神为主题的思想文化运动。新启蒙运动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旗帜,号召一切爱国人士关注文化救亡,为争取抗战的胜利摇旗呐喊。"七七"事变后,新启蒙运动的战将各自奔赴抗战后方,新启蒙运动接近尾声,但它实已逐渐融入到了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并在实践上为抗战做了积极的思想动员工作。(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那晴[2](2018)在《新启蒙运动的文化转向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新启蒙运动继五四运动开始发起。一场以弘扬“爱国”和“民主”的新启蒙运动开始轰轰烈烈地在中国大地上蔓延。此后艾思奇、何干之、胡绳等积极响应,新启蒙运动在北平和上海等地发起,到纪念五四运动18周年时达到了高超。新启蒙运动以解放思想为主要目的,但启蒙运动改革者提倡的文化运动又发生了转向,新启蒙运动呈现出了与五四运动相似的思潮,但随后在抗战的烟火中逐渐平息,新启蒙运动只是提出了有关问题,但未能产生影响深远的思想革命,也没有产生像五四运动那样的历史影响。但从其文化转向角度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具有前瞻性地分析了仍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新启蒙运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启蒙运动的产生背景和过程,研究了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新启蒙运动的文化转向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新启蒙运动的文化转向方面,笔者认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关注现实、注重民族利益、由感性到理性、启蒙主体的大众化和科学化。文化转向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意味着以往的文化性质、文化内容等与新启蒙运动中的文化运动及其以后的文化产生了不同影响,深刻剖析了新启蒙运动文化转向的几个方面,分析了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新启蒙运动的历史地位,笔者认为启蒙运动中的文化转向不仅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实践了马克主义的历史观、文化观和群众观等,更重要的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中国发芽生根,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文化的转向意味着新的开始和新的目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继续开展思想解放运动,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用创新思维、理性思维和开放思维迎接新时代的机遇挑战,充分利用启蒙运动培养民众的爱国热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5)

唐伟翔[3](2017)在《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新启蒙运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目的是要总结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新启蒙运动的历史成因、发展历程、精神实质和思想特色,探究这一思想启蒙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作用和局限性。20世纪3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史上重要的环节。新启蒙运动在学理层面和实践层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学术界对于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启蒙大潮的研究颇多,对于新启蒙运动次潮的考察颇少,特别是关于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研究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探讨需要深入。本文在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新启蒙运动和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面貌和两者的关系,从历史的脉络中发现新启蒙运动在何种意义上助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新启蒙运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考察、概括、梳理,力图有所突破。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总方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述方法,同时,本文注重文本考证和理论发掘与阐释。文章重视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于对历史内在逻辑的研究,以理论的逻辑顺序把历史事实串起来,以此来展现出新启蒙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关系的整体面貌,从文本中探寻作者意图,力争准确阐释理论的实质所在。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一是绪论,主要总结和概述选题缘由和意义、文献综述、本选题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本选题的研究方法;二是阐释了新启蒙运动的历史成因、发展历程、精神实质和思想特色进行了阐释概括分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动因、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新启蒙运动者“中国化”话语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交融进行了分析阐释;叁是探讨了新启蒙运动在学理层面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所发挥的作用;四是探讨了新启蒙运动在实践层面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所发挥的作用;五是新启蒙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局限性,主要分析了这一作用的局限性。本文的结论是:其一,二十世纪的新启蒙运动关注民族救亡和再造新文化两个重要任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革命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推进理论创新需要新的启蒙运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6-01)

尚杰[4](2016)在《确定性的丧失——20世纪新启蒙运动的来龙去脉》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启蒙运动从探讨人性出发追求科学与理性,在学理上表现为对于形式上的确定性的高度肯定。但是,作为重要启蒙思想家的卢梭,发现了"不确定性"在启蒙思想所讨论的各种问题上的意义,之后的叔本华、尼采、克尔恺郭尔,延续了卢梭所开辟的这个方向,这些思想的精华成为20世纪后现代思潮的精神灵感的重要来源,并且在数学、逻辑、自然科学领域得到了验证。20世纪新启蒙运动与近代启蒙运动类似,也是一场跨学科的、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思想-社会运动。它指出了近代启蒙运动的局限性,探讨了人性新的可能性,使人类走向一个更为宽容和开放的时代。(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16年05期)

宋喜坤,张华威[5](2016)在《论萧军对东北新启蒙运动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生在1946年的东北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场新启蒙运动,是五四启蒙的隔代传承。新启蒙运动是1936年由"新哲学者"发起,在进入东北的过程中,新启蒙运动主要经历了新启蒙的倡导(上海——北京时期)和实践(延安时期)两个阶段。东北新启蒙运动可以说是延安革命启蒙运动的延续,是对延安启蒙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检验。对于刚刚走上民主道路的东北人民来说,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无疑是建设新东北、解放人民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6年08期)

张江芬[6](2015)在《论新启蒙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新启蒙运动可看作中国传统文化所内蕴的生命力的现代表征,是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实践要求。新启蒙运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并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新启蒙运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就中国文化现代化开展的整体进程而言,新启蒙运动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加强了中国文化精神主体性的挺立,并确立了中国文化现代化开展的实现路径。(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常百灵[7](2015)在《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新启蒙运动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已有的论着主要围绕新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主要内容,新启蒙运动同五四运动的关系、新启蒙运动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新启蒙运动在中国启蒙运动史上的位置等问题展开。梳理总结这些观点,有助于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15年04期)

宋喜坤[8](2015)在《东北解放区新启蒙运动——延安启蒙文学的地域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解放区的新启蒙运动是五四启蒙运动的隔代传承,是对延安启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延安启蒙思想的东北文化实践。东北新启蒙运动通过文艺团体、报刊杂志和文学作品叁方面进行实践和传播,对光复后的东北解放区人民群众进行的革命思想启蒙和文化启蒙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极大地支援了土改斗争和解放战争。新启蒙运动在东北所做的工作不仅符合当时东北的文化状况,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在解放后的很多年里都是中国文艺所需要完成的任务。(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期刊2015年02期)

张立波[9](2015)在《叙述定向: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启蒙运动的命名缘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映照和折射下,新启蒙运动获得了自身的历史塑像。随着思想文化界形势的变化,新启蒙运动的倡导者们不断改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叙述策略,把组建最广泛的联合阵线作为根本的目标。新启蒙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并不存在单一的线性逻辑,与其说前者构成了后者的起源语境,不如说后者构成了前者的叙述基础。由此,才能恰当地把握新启蒙运动的真谛。(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5年01期)

张治江[10](2014)在《新启蒙运动与民族精神凝聚》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启蒙运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它在继承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性质,高举爱国救亡大旗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继承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性质,继承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科学与民主"等口号,要求对传统文化作进一步的深入批判,以"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新启蒙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新启蒙运动继五四运动开始发起。一场以弘扬“爱国”和“民主”的新启蒙运动开始轰轰烈烈地在中国大地上蔓延。此后艾思奇、何干之、胡绳等积极响应,新启蒙运动在北平和上海等地发起,到纪念五四运动18周年时达到了高超。新启蒙运动以解放思想为主要目的,但启蒙运动改革者提倡的文化运动又发生了转向,新启蒙运动呈现出了与五四运动相似的思潮,但随后在抗战的烟火中逐渐平息,新启蒙运动只是提出了有关问题,但未能产生影响深远的思想革命,也没有产生像五四运动那样的历史影响。但从其文化转向角度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具有前瞻性地分析了仍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新启蒙运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启蒙运动的产生背景和过程,研究了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新启蒙运动的文化转向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新启蒙运动的文化转向方面,笔者认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关注现实、注重民族利益、由感性到理性、启蒙主体的大众化和科学化。文化转向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意味着以往的文化性质、文化内容等与新启蒙运动中的文化运动及其以后的文化产生了不同影响,深刻剖析了新启蒙运动文化转向的几个方面,分析了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新启蒙运动的历史地位,笔者认为启蒙运动中的文化转向不仅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实践了马克主义的历史观、文化观和群众观等,更重要的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中国发芽生根,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文化的转向意味着新的开始和新的目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继续开展思想解放运动,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用创新思维、理性思维和开放思维迎接新时代的机遇挑战,充分利用启蒙运动培养民众的爱国热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启蒙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康桂英.论新启蒙运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那晴.新启蒙运动的文化转向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3].唐伟翔.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7

[4].尚杰.确定性的丧失——20世纪新启蒙运动的来龙去脉[J].求是学刊.2016

[5].宋喜坤,张华威.论萧军对东北新启蒙运动的贡献[J].文艺争鸣.2016

[6].张江芬.论新启蒙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7].常百灵.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研究述评[J].理论导刊.2015

[8].宋喜坤.东北解放区新启蒙运动——延安启蒙文学的地域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

[9].张立波.叙述定向: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现代哲学.2015

[10].张治江.新启蒙运动与民族精神凝聚[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学术讲座及研讨会“现代性、现代转型与自觉...书馆、展览馆等为主体的:女士晨礼服精确形式,这种艺术趣)潘玉良《自画像》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承担省部级以上人文社...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承担省部级以上人文社...

标签:;  ;  ;  ;  ;  ;  ;  

新启蒙运动论文_康桂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