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滞环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滤波器,电流,变换器,转矩,谐波,逆变器,矢量。
滞环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童军,乔健伟,刘莉君,樊甜[1](2019)在《单滞环SVPWM电流跟踪控制策略的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电流跟踪性能,针对传统的单滞环SVPWM电流跟踪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并联型有源滤波器的双滞环SVPWM电流跟踪控制策略的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叁相相间误差电流矢量的正负来判断空间电压矢量所在的区域,相对于传统的方法,避免了判断空间电压矢量所在区域的繁琐运算,同时也略去了叁相电网电压检测环节,简化了电路设计;而且采用双滞环控制方法,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方法在误差电流较大时不能够快速跟踪电流的缺点。该方法运行效率高,且具有较高的鲁棒性。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电气传动》期刊2019年09期)
孟磊[2](2017)在《混合滤波器的多目标优化及双滞环控制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滤波器因其综合了无源滤波器和有源滤波器的优点,即具有较好的滤波效果也能保证滤波成本的相对低廉,而被广泛应用到电力系统当中。本文将对混合滤波器中的无源滤波器和有源滤波器分别进行研究和改进,改进方法如下:无源滤波器的参数将直接影响到滤波效果的好坏,对无源电力滤波器进行多目标优化,充分的考虑到滤波性能、滤波成本以及功率因数等多方面因素,使其即满足市场要求也能拥有较好的多变性。对智能控制算法进行研究,为保证系统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对人工免疫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通过对亲和力函数的改进和设计,实现了多目标优化,并引入了遗传算法中的交叉和变异操作,以保证种群的多样性。优化后的算法即能较好的滤除谐波的同时实现了多目标优化,也避免了“早熟收敛”现象,仿真分析后证明算法的可行性。对于有源滤波器的滞环控制方法进行双滞环设计,在结构上进行空间矢量优化。改进后的双滞环控策略不仅消除了相间影响,而且将控制死区由原本的正六边形改为更加平缓的内切圆,使得误差电流在边界保持一致,有效的减少了误差。该方法不仅保留滞环控制法的高精度及动态响应较快的特点,同时对于减少了开关的开断频率和振动幅值。最后,通过混合滤波器系统的仿真应用验证本文的可行性。特征谐波采用6k±1次谐波,通过数据分析及数值计算得到滤波器中的相关参数,并对变电站的部分结构进行分析和模拟,得到了良好的滤波效果,证实了该混合滤波器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7-05-26)
张刚,王岩,田吉青[3](2016)在《滞环PWM可逆整流器优化控制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比较和分析间接电流控制算法和固定滞环控制算法的工作规律,揭示了各自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滞环宽度控制算法,实现单位功率因数运行,在克服电流谐波污染的同时,能对电网的无功功率进行一定的补偿,实现能量的双向传送。PSIM仿真软件是专门为电力电子和电机控制这两个领域而设计的,运行效率高。通过利用PSIM仿真,验证了该控制算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并易于数字化实现。(本文来源于《电源世界》期刊2016年09期)
李秉辉[4](2015)在《有源电力滤波器滞环控制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电力电子技术也在蓬勃发展,这些装置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节约能源、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电力电子装置大多采用非线性元件,所以由电流变换引起的谐波问题也同样困扰着我们。大量谐波和无功电流注入电网会使得电网功率因数降低,电能使用效率变差,而且会导致用户用电设备出现安全隐患,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误动作等问题。与早期的无源滤波相比,有源滤波器(APF)在补偿谐波和无功电流和净化电网方面有着十分显着的效果,有源滤波器不但体积小而且性能可靠,因此有源滤波器成为近十年来有关电能质量方面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叁相叁线制的并联型APF系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APF的基本原理和拓扑结构。在谐波电流检测方面采用了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ip-iq检测方法。电流跟踪控制方法则是在传统滞环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对滞环原理及模型的分析,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使其原有的开关频率不稳的问题得以改善。该方法能有效协调系统参数,在系统参数变化的情况下仍然能实现指令电流的精确跟踪。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搭建了APF系统的仿真模型。模型主要包括:主电路、谐波检测及计算模块、电流跟踪控制模块几大部分。电流跟踪控制模块中的环宽计算模块可以根据实时反馈的系统参数计算合理的环宽数值,并通过编写S函数对其开关信号进行有效控制。仿真结果表明,传统滞环控制和优化后的控制方法都能精确跟踪指令电流,达到预期补偿效果。在开关频率侧,可以清楚地看到优化后的方法能使得开关频率相对稳定,从而弥补了传统滞环控制方法的不足。完善了信号检测调理电路,并在以TMS320F2812为核心的硬件平台上对控制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编写了包括主程序、捕获中断、A/D采样滤波、谐波计算及补偿等功能模块子程序。在硬件平台的基础上,在CCS3.3中对程序进行调试,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优化后滞环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崔皆凡,王鸿雪,秦超[5](2014)在《基于转矩滞环结构优化的零电压矢量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在高速加工中心、精密磨床等场合的控制性能,从零电压矢量的作用原理入手,深入的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零电压矢量的作用以及转矩滞环比较器结构的改变对转矩波动的影响。与传统转矩滞环比较器相比,采用滞环宽度优化的转矩滞环比较器,通过合理添加零电压矢量,使转矩波动明显减小。利用Matlab仿真平台,证明了转矩滞环宽度相同时,系统速度越低转矩波动越小。在系统速度相同时,转矩滞环比较器滞环宽度越大转矩波动越小。(本文来源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期刊2014年04期)
王锦泷,夏向阳,徐刚,吴越洋[6](2013)在《一种基于并网逆变器的滞环电流控制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力系统网络的复杂化和非线性化,利用传统的方法优化电力系统网络的性能变得十分困难。本文首先通过对传统滞环电流控制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了环宽、开关频率与并网逆变器各个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并网逆变系统的自适应滞环电流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是在滞环控制的前提下引入环宽反馈控制,利用PI器控制来调整环宽,从而使得开关频率相对稳定。采用这种控制策略的并网逆变器能向系统输送质量较高的并网电流,且系统的鲁能棒性和动态性能较好。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在实际应用中,直流侧电压稳定在650V时转化效率是最高的,因而本文讨论的逆变并网过程都是在此条件下进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新能源发电技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13-10-19)
张友军,王文彬,翁振明,谭亚[7](2011)在《两级式电流滞环控制逆变器的研究与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研究了一种两级式电流滞环控制逆变器的电路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该电路由前级交错并联双管正激直流变换器与后级电流滞环控制逆变器级联而成。讨论了前级部分的控制方式对变换器效率的影响,给出了滞环宽度和输出滤波电感等关键电路参数的选取与设计方法,优化设计并研制了一台原理样机。实验表明,两级式电流滞环控制逆变器具有控制简单、动态响应速度快、抗短路能力强、变换效率高、可靠性高等优点。(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1年10期)
李俊,王大志[8](2010)在《基于谐波线性化的滞环电流优化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滞环控制的PWM变换器是强非线性环节,难以通过优化控制和常规线性化处理来提高电流控制质量.为此,分析了滞环电流控制原理、谐波线性化方法及系统稳定性,得到了滞环电流控制传递函数模型,时滞和环宽与其他参数的一般关系以及系统自振荡频率的计算方法.根据滞环电流控制的特点,提出了将谐波线性化方法与ITAE优化控制律相结合的方法,以实现对PWM变换器的优化控制.Matlab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控制与决策》期刊2010年05期)
王文彬[9](2010)在《两级式电流滞环控制逆变器的研究与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逆变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逆变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逆变器能可靠的工作,而且要求逆变器实现高功率密度,高效率及对负载的快速响应。本文研究了两级式电流滞环控制逆变器并对其优化设计,其电路拓扑由前级交错并联双管正激DC/DC直流变换器与后级电流滞环控制逆变桥级联而成。首先分析比较几种常见的DC/DC电路,选择交错并联双管正激DC/DC电路作为两级式电流滞环控制逆变器的前级部分;深入分析了交错并联双管正激DC/DC直流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并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分析其控制策略与控制电路的原理,经过比较变换器的效率及对后级元器件选择的影响,讨论了其作为逆变器的前级部分是采用开环控制还是闭环反馈控制。详细介绍了交错并联双管正激DC/DC变换器主电路参数的选取与设计方法。后级逆变桥采用电流滞环控制,其电流内环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可以将输出滤波电感、电容组成的LC滤波器二阶振荡环节降为一阶环节,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其电压外环提高了逆变器的输出电压精度和系统的动态性能。通过对逆变桥的稳态仿真与动态仿真,其仿真波形表明逆变桥的输出电压失真度低,动态响应速度快,且能适应各种负载;当负载或输入电压突变时,逆变桥的输出电压基本上不受影响。电流滞环控制参数的选择对电路有较大的影响。滞环宽度ΔI的选择将影响到输出电压的波形质量、逆变桥开关管的开关频率、电感电流的脉动及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等。逆变器除了要求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外,还要有快速动态响应性能和低的输出纹波电压,这与滤波器的设计密切相关。因此滤波电感的设计在保证输出电压的波形质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系统的动态特性、负载的调整率、体积重量以及音频噪声等因素对其进行优化。详细介绍了主电路器件的选择准则与设计方法。在同一个实验平台上研制与优化设计了两台1 kVA两级式电流滞环控制逆变器原理样机:①220V±10%DC/115V50HzAC;②220V±10%DC/220V50HzAC。通过两台原理样机的性能比较,讨论了负载电流、前级输出电压(后级输入电压)对逆变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设计电路提供了依据。实验结果表明,两级式电流滞环控制逆变器具有功率密度高、变换效率高、体积重量小、静态调节精度高、动态响应速度快、抗短路能力强、可靠性高等优良的综合性能。(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0-04-01)
马德中,金阳,南余荣,钟德刚[10](2003)在《采用滞环宽度优化控制的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了控制系统的采样时间、磁链及转矩滞环宽度对转矩、磁链脉动的影响 ,得出了计算滞环宽度的新公式 ,该公式能够有效降低磁链、转矩脉动和阻止逆变器的开关频率超过预定极限值。仿真结果证实了新方法的直接转矩控制性能优于经典的直接转矩控制。(本文来源于《微特电机》期刊2003年02期)
滞环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混合滤波器因其综合了无源滤波器和有源滤波器的优点,即具有较好的滤波效果也能保证滤波成本的相对低廉,而被广泛应用到电力系统当中。本文将对混合滤波器中的无源滤波器和有源滤波器分别进行研究和改进,改进方法如下:无源滤波器的参数将直接影响到滤波效果的好坏,对无源电力滤波器进行多目标优化,充分的考虑到滤波性能、滤波成本以及功率因数等多方面因素,使其即满足市场要求也能拥有较好的多变性。对智能控制算法进行研究,为保证系统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对人工免疫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通过对亲和力函数的改进和设计,实现了多目标优化,并引入了遗传算法中的交叉和变异操作,以保证种群的多样性。优化后的算法即能较好的滤除谐波的同时实现了多目标优化,也避免了“早熟收敛”现象,仿真分析后证明算法的可行性。对于有源滤波器的滞环控制方法进行双滞环设计,在结构上进行空间矢量优化。改进后的双滞环控策略不仅消除了相间影响,而且将控制死区由原本的正六边形改为更加平缓的内切圆,使得误差电流在边界保持一致,有效的减少了误差。该方法不仅保留滞环控制法的高精度及动态响应较快的特点,同时对于减少了开关的开断频率和振动幅值。最后,通过混合滤波器系统的仿真应用验证本文的可行性。特征谐波采用6k±1次谐波,通过数据分析及数值计算得到滤波器中的相关参数,并对变电站的部分结构进行分析和模拟,得到了良好的滤波效果,证实了该混合滤波器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滞环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童军,乔健伟,刘莉君,樊甜.单滞环SVPWM电流跟踪控制策略的优化方法[J].电气传动.2019
[2].孟磊.混合滤波器的多目标优化及双滞环控制方法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
[3].张刚,王岩,田吉青.滞环PWM可逆整流器优化控制算法的研究[J].电源世界.2016
[4].李秉辉.有源电力滤波器滞环控制优化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15
[5].崔皆凡,王鸿雪,秦超.基于转矩滞环结构优化的零电压矢量作用分析[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4
[6].王锦泷,夏向阳,徐刚,吴越洋.一种基于并网逆变器的滞环电流控制的优化研究[C].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新能源发电技术论坛论文集.2013
[7].张友军,王文彬,翁振明,谭亚.两级式电流滞环控制逆变器的研究与优化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11
[8].李俊,王大志.基于谐波线性化的滞环电流优化控制[J].控制与决策.2010
[9].王文彬.两级式电流滞环控制逆变器的研究与优化设计[D].苏州大学.2010
[10].马德中,金阳,南余荣,钟德刚.采用滞环宽度优化控制的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J].微特电机.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