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反贫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贫困,国际劳工组织,西藏,理论,崆峒,定西,多维。
反贫困论文文献综述
记者,刘文涛[1](2020)在《《西藏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揭示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力量之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拉萨1月1日讯(记者 刘文涛)近日,我区首部系统研究反贫困问题的学术着作《西藏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一书的合着作者西藏大学教授图登克珠在谈到西藏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时说:“西藏特点的精准扶贫是西藏历史的伟大跨越,为中国扶贫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辉煌一笔。(本文来源于《西藏日报(汉)》期刊2020-01-02)
记者,李富生[2](2019)在《海东吹响反贫困斗争“集结号”》一文中研究指出时报讯(记者 李富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019年底,海东市将实现全市贫困县区、贫困村和绝对贫困人口“清零”的目标,为避免贫困人口脱贫后返贫,海东市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了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本文来源于《海东时报》期刊2019-12-23)
文军,吕洁琼[3](2019)在《探索社区为本的反贫困工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位于甘肃东部。2013年,崆峒区建档立卡贫困村有105个、贫困人口1.24万户、4.8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9%。经过多年实践努力,截至2018年底,崆峒区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470元增加到5526元,累计实现了9(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2-06)
侯秀英,邱荣祖,林玉英,王剑凯,胡喜生[4](2019)在《交通可达性反贫困作用的空间分异分析——以福建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贫困之间的空间关系研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以福建省为例,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表征县域水平交通可达性,通过生计五边形法计算县域水平多维贫困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对县域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之间关系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福建省县域交通可达性从沿海到山区呈现出"分层结构、南北两级分化"的特征,总体上可达性水平不高;②各县域单维贫困水平差异大,多维贫困表现出较强的地域特征,贫困县域主要分布在闽东部与北部地区;③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之间既存在协同促进的关系,也存在权衡制约的关系,即交通基础建设对反贫困的作用存在空间分异特征,其中43个县域呈现交通可达性越高,反贫困作用越明显的特征;而15个县域呈现交通可达性越高,反贫困作用越弱的特征,且这些县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闽北部与西部地区。本文可为提出科学的、差异化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如对于存在权衡制约关系的县域,仅仅依靠交通扶贫战略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可结合单维贫困的识别实施精准扶贫。(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周卫娟[5](2019)在《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以当代中国的贫困问题与扶贫实践为现实依据,习近平提出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将反贫困工作提升至战略高度,体现了精准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等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维,强调了反贫困工作中人的主体作用,对指导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小珉[6](2019)在《民族地区反贫困70年的实践与启示——基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民族地区贫困的状况及特征,在中央统筹部署和各地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帮扶、支持下,民族地区实施了多项扶贫工程,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视角看,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中的国家政策扶持以及定点扶贫、东西协作、对口扶贫等社会扶贫工作都达到了预期目的,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未来民族地区进一步开展反贫困工作,尤其是新形势下补上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当然,在迄今为止的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今后,必须充分调动贫困民族地区主体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通过"造血"的方式引导贫困民族地区主体形成"内发型"动力,形成支撑其长期发展的自生能力,来保障该地区的持续性发展,实现长期有效的减贫。(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唐智彬,谭素美[7](2019)在《国际劳工组织推动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实践与核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国际劳工组织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使命,关注就业问题,致力于促进世界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在此背景之下,该组织通过一系列政策与行动,发展面向贫困青年职业培训和创业教育,为贫困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帮助贫困女性群体和其他少数人群改进教育与技能状况,以职业技能发展与能力提升为反贫困奠定基础。通过梳理国际劳工组织推动职业教育扶贫行动发现,追求社会公平理念与实现贫困人群人力资本积累、突出"体面就业"的反贫困目标、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群体与个体适应性以及整合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提升反贫困整体效果是国际劳工组织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核心特征,这些为我国职业教育扶贫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19年33期)
伊敏[8](2019)在《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贫困问题就一直存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的统治者及知识分子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关注贫困问题,而我国对于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研究也在历史发展中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国内对于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叁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古代扶贫思想的研究,二是对中国近现代贫困与反贫困思想的研究,叁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贫困与反贫困思想的研究。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贫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的反贫困理论是当前学术界重点关注的话题。本文以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为核心,系统梳理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及主要内容,以此来对中国贫困研究的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了解。(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林陈桐,吴国清[9](2019)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精神扶贫: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研究——基于《资本论》的反贫困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神扶贫是习近平长期领导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实践基础上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精准扶贫,不能以获得最多的物质享乐为准,而要考量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乡村的被动扶贫模式,使扶贫对象深陷精神困扰之中,同时也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的潜能。习近平在《资本论》的反贫困理论基础上,提出激发农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在脱贫中的核心地位,深刻阐述"志智双扶"的正向作用,扶贫要唤醒贫困村民的主体性思维,重塑贫困主体可行能力。基于《资本论》中非物质的反贫困理论,对精神扶贫进行探究,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21期)
聂佃忠,滕海峰,马应超,刘燕平,王永明[10](2019)在《反贫困与精准扶贫的安定实践与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反贫困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精准扶贫是我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和实践指南,安定区的扶贫实践是其中的一个案例。安定扶贫的做法主要有,产业合作带动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易地搬迁扶贫、产业链金融扶贫、内源式扶贫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扶贫等。内在特质与精神文化、内生动力、触发机制及外生力量等构成了安定扶贫实践的四个要件。四种外生力量通过四大触发机制催化、激活和释放贫困人口的内在动力,从而实现扶贫实践的良性运转,有利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安定扶贫的经验集中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构建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之间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扶贫资源、发展动力、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四位一体"的发展机制等四个方面。安定扶贫实践是当代中国反贫困的典型做法和鲜活案例,为中国贫困地区乃至世界发展中国家贡献了安定元素和安定智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反贫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时报讯(记者 李富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019年底,海东市将实现全市贫困县区、贫困村和绝对贫困人口“清零”的目标,为避免贫困人口脱贫后返贫,海东市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了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贫困论文参考文献
[1].记者,刘文涛.《西藏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揭示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力量之源[N].西藏日报(汉).2020
[2].记者,李富生.海东吹响反贫困斗争“集结号”[N].海东时报.2019
[3].文军,吕洁琼.探索社区为本的反贫困工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4].侯秀英,邱荣祖,林玉英,王剑凯,胡喜生.交通可达性反贫困作用的空间分异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资源科学.2019
[5].周卫娟.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丰富与发展[J].新乡学院学报.2019
[6].刘小珉.民族地区反贫困70年的实践与启示——基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9
[7].唐智彬,谭素美.国际劳工组织推动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实践与核心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
[8].伊敏.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
[9].林陈桐,吴国清.乡村振兴视角下精神扶贫: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研究——基于《资本论》的反贫困理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10].聂佃忠,滕海峰,马应超,刘燕平,王永明.反贫困与精准扶贫的安定实践与经验[J].甘肃理论学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