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对称稳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稳定,对称,条件,稳定,不对称,判据,锋面。
对称稳定论文文献综述
邓承之,张亚萍,方德贤,翟丹华,吴钲[1](2019)在《一次纬向暴雨过程的湿对称不稳定与锋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NCEP/NCAR(1°×1°)再分析及WRF数值模拟资料,诊断分析了2016年6月27—28日重庆南部大暴雨天气的纬向雨带及湿对称不稳定特征,结果表明:(1)纬向雨带形成并发展于低空湿对称不稳定区,纬向雨带形成前,湿对称不稳定逐渐增强,纬向雨带形成后,湿对称不稳定缓慢释放,湿对称不稳定的持续释放促进了纬向雨带的持续发展。(2)纬向锋生效应的增强,引起低空湿位涡水平分量MPV2的负值增长,为湿对称不稳定的增强及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能是此次暴雨过程中纬向雨带生成及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11期)
黄明策,CAO,Zuohao,沈新勇[2](2019)在《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带向北推进与条件对称不稳定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1~201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1站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季期间,条件对称不稳定(CSI)与季风雨带季节性向北推进的关系。结果表明,逐月强降水距平场显示了雨带强降水中心自华南(4~6月)先北跳到江淮(5~7月),再到华北(7~8月)的季节性进程,特别是7~8月强降水距平场具有"北多南少"分布特征,与对应的平均雨量场相比,其表征雨带季节性北跳现象更显着。与雨带强降水中心季节性变化一致,大气负湿位涡通量中心亦先在华南停滞(4~6月)、然后移到江淮(5~7月),最后到达华北(7~8月)。在垂直方向上,CSI区4、5及9月主要在925~600 hPa,而6~8月抬升到700~600 hPa,CSI区也很好地表征了夏季风北进加强、南撤减弱以及所伴随的雨带变化趋势。在春末夏初,夏季风建立初期的华南、江淮雨季集中期,热成风(垂直风切变)作用对倾斜对流有效位能(SCAPE)的贡献占绝对优势,盛夏的华北雨季集中期则相反,浮力作用项(CAPE)占主要作用;同时,热成风作用项的季节分布与强降水中心季节变化一致,但浮力作用项却没有这种变化关系。条件性湿位涡通量指数(CMF index)可指示雨带强降水异常区。(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陆炫宇,许凯嘉,张国勇,王军[3](2019)在《在量化阵列框架下的对称Alpha稳定信号检测的预处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淹没在对称α稳态噪声下的信号相关检测的最优和次优的预测处理方法。使用量化阵列模型的等价处理函数和对相关运算的高斯近似,通过最大化相关器的输出信噪比,建立了约束泛函优化问题。由于量化阵列的泛函优化问题很难得到解析解,本文将预处理函数离散化,并证明离散后的优化问题是凸二次规划问题,从而可通过凸优化的方法求解。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排序方法的自适应门限的软限幅检测器,相比现有的检测器,仅仅需要估计噪声参数α。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量化阵列系统等价的预处理函数逼近最大似然检测器,提出的软限幅检测器达到了近似最优的性能,有利于实时处理α稳态信号。(本文来源于《信号处理》期刊2019年08期)
卢珍,李会军,饶颢[4](2019)在《非对称荷载作用下具有初始几何缺陷的单层球面网壳的稳定极限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非对称(半跨均匀)荷载对具有初始几何缺陷(节点偏差)的单层球面网壳稳定性的影响,采用N阶特征缺陷模态法模拟节点偏差,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矢跨比分别为1/3、1/4、1/5、1/6和1/7的K8型单层球面网壳进行了荷载-位移非线性全过程分析。通过对网壳结构施加全跨缺陷、半跨缺陷、全跨荷载、半跨荷载不同组合作用的方法,可以判断结构对非对称荷载的敏感程度以及非对称荷载与初始几何缺陷对结构相互影响的关系。分析表明:单层球面网壳在施加半跨缺陷和半跨荷载组合下的最不利缺陷模式均出现在前3阶,此状态下网壳的稳定极限承载力极低;矢跨比为1/5的K8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受半跨缺陷影响较大,其稳定极限承载力下降最为显着;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全跨缺陷的最不利分布模式受荷载布置方式的影响较小;在非对称荷载作用下,初始几何缺陷的分布模式对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稳定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建筑钢结构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焦伟[5](2019)在《截断旋转对称几何体的无条件稳定复频率偏移完全匹配层》一文中研究指出旋转对称几何体时域有限差分算法(Body Of Revolution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BOR-FDTD)利用其自身的特性通常用于仿真旋转对称几何体中的电磁传播。然而,它是有条件稳定的,它的时间步无法摆脱Courant-Friedrichs-Lewy(CFL)条件的束缚。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无条件稳定算法相继提出,其中Crank-Nicolson FDTD(CN-FDTD)算法的计算精度对于较大的时间步而言也能保持较高的计算精度。此外,完全匹配层(Perfect Matched Layer,PML)是FDTD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电磁波具有极佳的吸收效果。众多完全匹配层中,复频率偏移完全匹配层(CFS-PML)吸收效果最佳。本论文分别研究了在自由空间中、完全匹配层截断自由空间、完全匹配层截断非磁化等离子体的无条件稳定BOR-FDTD算法。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提出一种自由空间中基于CNAD-BOR即CNAD-BOR-FDTD算法,此外还提出一种自由空间中基于SSCN-BOR即SSCN-BOR-FDTD算法,将以上两种算法分别与传统自由空间中BOR-FDTD即conventional BOR-FDTD算法就谐振频率、计算时间,占用内存情况进行对比,通过数字算例验证,得到这两种算法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比传统算法更节省计算时间。2.提出一种截断非磁化等离子体基于传统BOR-FDTD的CFS-PML算法,并与SC-PML进行对比,来说明CFS-PML的优势特性。与此同时,提出一种截断真空和非磁化等离子体基于CNAD-BOR-FDTD的CFS-PML算法。提出一种截断真空基于SSCN-BOR-FDTD的CFS-PML算法。其中,CFS-PML截断真空的模型中,CFS-PML利用辅助微分方程法(ADE)进行离散,CFS-PML截断非磁化等离子体的模型中,非磁化等离子体利用梯形递归卷积法(TRC)进行离散。并将其与基于传统BOR-FDTD的CFS-PML算法即BOR-CFS-PML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对比,通过数字算例验证得出这两种算法的PML吸收效果在可接受的情况下,更加节省计算时间。(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1-20)
王晨曦,邓莲堂,范广洲,李泽椿,周定文[6](2018)在《一次华北锋面带状降水过程中的对流-对称不稳定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GRAPES_Meso中尺度区域模式模拟了2015年8月2—4日的一次华北锋面带状降水过程,在模拟结果与实况比较吻合的情况下,用高分辨率模式输出资料对降水过程中的对流稳定度、惯性稳定度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CSI)进行了分析,并诊断出降水过程中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域。个例分析的结果表明:(1)带状降水过程中CSI的发展伴随着对流不稳定的减弱和惯性不稳定的增强。(2)根据不稳定量的变化情况,把降水过程分为3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降水区域上空-?θ_e/?p<0,降水主要受对流不稳定的影响;在第二个阶段,对流不稳定、惯性不稳定与CSI发展增强,此阶段的降水受3种不稳定量的影响;在第叁个阶段,3种不稳定能量均逐渐减弱,但仍然影响着降水的持续。(3)发展旺盛阶段的CSI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与雨带、对流不稳定区域平行,在剖面上CSI主要活跃在对流层低层。(4)用湿位涡结合对流稳定度与惯性稳定度诊断CSI区域的方法比M-θ_e剖面图方法更准确有效。(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8年12期)
董明,吴雪松[7](2018)在《平板边界层尾流中对称型不稳定模态的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多数流线型物体都有一个尖的尾缘,以防止大尺度分离的发生。其尾流场的稳定性与两类问题有关:(1)尾流中层流到湍流的转捩与涡脱落现象;(2)它们被看做是气动噪声的重要声源。本文选取一个最典型的物理模型:在亚声速来流中放置一个无限薄、有限长、零攻角的平板,研究尾流中不稳定模态的产生过程。由于平板是无限薄的,尾流中不存在绝对不稳定性扰动。理论上,尾流中的对流不稳定模态包括对称(varicose)模态和反对称(sinuous)模态。对后者的激发过程,人们常用涡脱落模型来描述;但是,目前尚无理论描述前者的产生过程。本文基于叁层结构理论,刻画尾缘附近的基本流和尾流中的不稳定模态。对应于不同的流向位置和频率,尾流中存在粘性、粘性-无粘干扰和无粘叁种模态,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它们在尾流中的演化过程。采用局部散射理论框架,定量刻画了这叁种模态被自由流中声波以及无粘模态被边界层中T-S波激发的过程。研究发现,感受性系数(对应于声波激发的过程)或传递系数(对应于T-S波激发的过程)都随着频率的增高而降低,但是,这并不代表高频扰动在尾流中不重要,因为其对应的增长率往往更大,以至于在远尾流场中,高频扰动累积的幅值更大,成为主导扰动。(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章丽娜,周小刚,夏扬[8](2018)在《关于业务上应用条件对称不稳定相关问题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条件对称不稳定(CSI)理论常常被用来作为倾斜对流的发展机制之一,在业务上常用来解释与锋面相联系的一条或多条中尺度雨带、雷达图像上观测到的带状雨带的成因等。条件对称不稳定的诊断包括CSI斜率判据、斜升对流有效位能(SCAPE)、湿对称不稳定(MSI)、相当位涡(EPV)等判据。业务预报人员存疑较多的问题是这些方法是否具有一致性并在业务上如何使用。针对上述问题,首先通过与业务预报人员较熟悉的条件不稳定类型作类比,来说明条件对称不稳定两种判据与条件不稳定两种判据的相似性。但在业务使用上,判别条件对称不稳定时多使用CSI斜率判据,即等动量面的坡度大于等位温面坡度而小于等湿球位温面坡度。由于条件对称不稳定通常出现在大气处于几乎饱和的情况下,此时的CSI斜率判据则演变为湿对称不稳定判据,即等动量面坡度小于等湿球位温面坡度。为判别相当位涡与湿对称不稳定判据是否具有一致性,文中的推导和实例分析均表明,二维相当位涡实际上是湿对称不稳定判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是湿对称不稳定判据需主观去比较等相当位温面与等动量面斜率大小,而二维相当位涡则可通过其是否小于0进行客观判断。需注意的是,在与推导条件对称不稳定斜率判据相同的二维坐标下,相当位涡与湿对称不稳定判据才具有一致性,将相当位涡扩展到常规坐标下使用叁维相当位涡作为湿对称不稳定判据是不可取的。(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苟学强,张义军,李亚珺,陈明理[9](2018)在《闪电双向先导理论及观测:极性不对称、不稳定及间歇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闪电双向先导原理的提出及观测验证是闪电物理研究近几十年最重要的进展之一,而正、负先导及流光的极性不对称性及传输的持续、间歇性,是理解闪电各种过程物理机制的关键.本文对闪电双向先导的概念及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讨论,重点强调了正、负先导流光传输机制特别是门限电场的不对称性,阐述了正先导传输的连续性及其在闪电始发、负先导的空间先导形成、不稳定先导通道中的反冲先导建立等过程中独特的启动作用.(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20期)
梁成民,张伟,刘彬,于海洋,曹杰[10](2018)在《损伤单元矢状位非稳定区对称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损伤单元矢状位非稳定区对称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23~60岁,平均36.7岁。骨折部位:T_7 1例,T_9 2例,T_(10) 4例,T_(11) 8例,T_(12) 14例,L_1 19例,L_2 13例,L_3 3例,L_4 1例。AO分型:A型34例,B型27例,C型4例。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2例,C级6例,D级15例,E级41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TLICS):4分9例,5分29例,6~8分23例,9~10分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2 d,平均5.3 d。定义伤椎连同上、下间隙及其所对应的后方结构作为1个损伤单元,将此损伤单元在矢状位上分为3区:Ⅰ区,椎体上1/3、上位关节突关节、上位椎间隙及其对应的后方韧带复合体;Ⅱ区,椎体中1/3、椎弓根、椎板、棘突及棘上韧带;Ⅲ区,椎体下1/3、下位关节突关节、下位椎间隙及其对应的后方韧带复合体。非稳定区为损伤单元中主要受累区域。以非稳定区为中心上下对称植入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植骨融合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 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发现脑脊液漏3例,予以相应处理后痊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3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及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发生。植骨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13个月,平均11.4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1例、C级3例、D级9例、E级51例,较术前显着改善(Z=–2.963,P=0.014)。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3.2%±6.8%、91.3%±8.3%、89.5%±6.6%,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16.3±8.1)、(2.6±7.5)、(3.2±6.8)°。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损伤单元分区理论设计椎弓根植钉原则,实施非稳定区对称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对称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1981~201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1站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季期间,条件对称不稳定(CSI)与季风雨带季节性向北推进的关系。结果表明,逐月强降水距平场显示了雨带强降水中心自华南(4~6月)先北跳到江淮(5~7月),再到华北(7~8月)的季节性进程,特别是7~8月强降水距平场具有"北多南少"分布特征,与对应的平均雨量场相比,其表征雨带季节性北跳现象更显着。与雨带强降水中心季节性变化一致,大气负湿位涡通量中心亦先在华南停滞(4~6月)、然后移到江淮(5~7月),最后到达华北(7~8月)。在垂直方向上,CSI区4、5及9月主要在925~600 hPa,而6~8月抬升到700~600 hPa,CSI区也很好地表征了夏季风北进加强、南撤减弱以及所伴随的雨带变化趋势。在春末夏初,夏季风建立初期的华南、江淮雨季集中期,热成风(垂直风切变)作用对倾斜对流有效位能(SCAPE)的贡献占绝对优势,盛夏的华北雨季集中期则相反,浮力作用项(CAPE)占主要作用;同时,热成风作用项的季节分布与强降水中心季节变化一致,但浮力作用项却没有这种变化关系。条件性湿位涡通量指数(CMF index)可指示雨带强降水异常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称稳定论文参考文献
[1].邓承之,张亚萍,方德贤,翟丹华,吴钲.一次纬向暴雨过程的湿对称不稳定与锋生分析[J].气象.2019
[2].黄明策,CAO,Zuohao,沈新勇.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带向北推进与条件对称不稳定的关系研究[J].大气科学.2019
[3].陆炫宇,许凯嘉,张国勇,王军.在量化阵列框架下的对称Alpha稳定信号检测的预处理方法[J].信号处理.2019
[4].卢珍,李会军,饶颢.非对称荷载作用下具有初始几何缺陷的单层球面网壳的稳定极限承载力研究[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9
[5].焦伟.截断旋转对称几何体的无条件稳定复频率偏移完全匹配层[D].天津工业大学.2019
[6].王晨曦,邓莲堂,范广洲,李泽椿,周定文.一次华北锋面带状降水过程中的对流-对称不稳定诊断分析[J].气象.2018
[7].董明,吴雪松.平板边界层尾流中对称型不稳定模态的产生[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8].章丽娜,周小刚,夏扬.关于业务上应用条件对称不稳定相关问题的讨论[J].气象学报.2018
[9].苟学强,张义军,李亚珺,陈明理.闪电双向先导理论及观测:极性不对称、不稳定及间歇性[J].物理学报.2018
[10].梁成民,张伟,刘彬,于海洋,曹杰.损伤单元矢状位非稳定区对称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