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家神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宗教,天理教,国家神道,殖民主义
国家神道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兴,贾俊侠[1](2019)在《简析日本国家神道对天理教的改造(1868—1945)》一文中研究指出幕末维新时期日本社会的剧烈变革催生了诸多新宗教团体,这些新兴的宗教团体倡导平等、博爱,追求现世利益,与权力阶层、支配阶层形成鲜明的对立。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在国家神道的思想路线下确立了近代天皇制,新宗教团体在严厉的宗教压迫下纷纷选择妥协,对原本的教义进行修改,放弃了与政府之间的对立,成为推行"尊皇、爱国、敬神"的"国民教化"运动的参与者,并且积极在殖民地开展传教活动。(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符旖恩[2](2019)在《伪满洲国小学日语教科书中关于神道记述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对当地居民实施了奴化教育。主要教育对象正是身心都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其目的是破坏殖民地人民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巩固殖民统治。在其存在的80年里,国家神道作为日本的国教,一直是支撑日本对外侵略的精神工具。即支撑着“日本精神”“大和魂”“忠君爱国”等思想的中心正是「国家神道」。本文拟以伪满洲国的汉族小学所使用的日语教科书为研究对象,考察小学教科书中「国家神道」相关记述的特征。本文旨在明确战争背景下日语教科书中的「国家神道」相关内容的数量以及“国家神道”在伪满洲国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体现形式等问题,并考察此种教育的效果和影响。为此,将以1932-1945年之间伪满洲国小学内使用的日语教科书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对其中与「国家神道」相关的记述进行分析,并参照先行研究,将教科书中的「国家神道」记述进行分类,以竹中宪一编纂的《「満州」植民地日本语教科书集成》为基本研究材料展开研究。本文研究发现,伪满洲国小学日语教科书中的「国家神道」内容虽少,但影响巨大。殖民统治者使用各种手段塑造伪满“国家形象”,让青少年对伪满洲国产生认同感,形成“国家观念”,培育其对“国家”的绝对忠诚和热情,并利用伦理道德对学生进行教化,本质是曲解忠义之意,消灭东北人民的抗日意识。(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宋成有[3](2018)在《国家神道:明治维新伦理精神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神道为明治君臣合力打造的新兴神道系统,主要由官币神社、国币神社和别格官币神社构成,其信仰分为"政祭一致""一君万民"等国家层次,"崇神尊皇""天孙民族"等社会层次与"忠君爱国""恪守臣道"等个人层次等叁种层次,为明治维新提供了充足的信仰道德元素和精神力量。明治维新选择国家神道伦理精神作为精神支撑并非偶然,短期效应明显,凝聚了国家、社会之力,安内竞外、武力崛起;从长期效应来看不啻饮鸩止渴,最终成为日本帝国的殉葬品,流毒至今。(本文来源于《南开日本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毛安然[4](2018)在《从原初神道到国家神道——兼论神道教对日本国民性的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神道教是日本本土宗教,其创世神话与天皇制度紧密结合,对日本文化与民族性格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回顾了神道教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其在历史不同阶段形成的信仰与道德准则,发掘神道教对日本国民性的塑造过程。原初神道奠定了生产力崇拜和神国信仰两条主线;而后受外来宗教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神国信仰与"忠孝一本"道德体系教义;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神国信仰被军国主义迭加成为"国家神道";二战后,脱离军国主义包裹的神道教日趋回到原质。(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远舰,解晓东[5](2018)在《中国学者对日本国家神道的研究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40年来,中国的日本国家神道研究逐渐走向了专题化的发展道路,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叁个历史时期:20世纪80年代专题研究初涉期,20世纪90年代专题研究储备期,21世纪至今专题研究深化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发表了大量以日本国家神道为主题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到国家神道的成因、特点及影响等诸多方面。虽然目前中国的日本国家神道研究在许多方面尚存在不足,但是中国的日本国家神道研究体系正在悄然形成。(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季美娜[6](2015)在《日本神道教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神道教作为日本的民族宗教,起源于遥远的上古时代,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至今,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神道教起因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而诞生的原始宗教。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别于其他宗教,起初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教义和典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神道教不断发展变化。在日本宗教历史上,神道教与中国传入的佛教的此消彼涨,与中国道教的碰撞磨合,与基督教的接触,吸收了其他宗教的教义,结合口本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日本神道的一系列教义和宗教仪式。纵观神道教的发展历程,其经历了原始神道,神社神道,国家神道,神社神道和独立神道并存的四大阶段。其中的国家神道,在学界是最受瞩目的阶段,在国际社会也引起了极大地讨论。兴起于日本明治维新(1867)的国家神道,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而被铲除。国家神道与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此,战后对国家神道的批判也是此起彼伏。那么,国家神道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其作用与意义为何,如何被改造而武装了民众的思想,又如何催化日本走上了侵略他国的道路等,一系列问题正是本论文欲探讨的内容。同时,国家神道的形成是否具有积极意义也在本论文的探讨之列。所以,正确认识日本的国家神道的影响和作用,对于我们研究日本神道教的历史是大有裨益。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神道及国家神道的研究不胜枚举。研究的着重点基本是国家神道与军国主义的关系,国家神道的理论渊源和理论概说,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批判和分析等问题。根据笔者的调查,关于国家神道出现之前的神道,国家神道形成的背景和条件以及消失后的影响等研究较少。本论文以宗教思想为理论指导,以神道为原点,将关于国家神道的研究成果为材料,进一步地分析日本的国家神道。并通过事实论证与理论论证相结合,探讨日本明治维新前后国家神道的发展。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引言”、“先行研究和问题提出”、“国家神道以前的神道教”、“关于国家神道”、“战后的国家神道及其影响”、“结语”。第一部分“序言”概述了神道和国家神道。第二部分“先行研究和问题提出”,主要介绍了关于国家神道的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以及主流的学术观点。此外,提出了笔者的观点和本论文的着重点。第叁部分“国家神道以前的神道教”,阐述了神道教的基本定义、神道教的起源和神道教的变迁。通过对其起源与变迁的研究,使我们对国家神道产生之前的神道教有了初步的了解。第四部分“关于国家神道”,介绍了国家神道的定义,从叁个方面分析了国家神道产生的背景。首先,幕末天皇政治地位的变化是国家神道出现的前提。其次,幕末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运动是国家神道产生的基础。最后,明治维新是促进国家神道形成的必然因素。分析了国家神道的四个发展阶段,即初步形成期、政治化时期、制度完善期、法西斯化和国教化时期。最后阐述了国家神道叁个特征及意义。第五部分“战后的国家神道及其影响”,分析了国家神道在日本战败后被迫垮台的过程,研究了国家神道对日本乃至全世界产生的影响。首先介绍了国家神道发展初期,通过对忠君爱国思想的宣传加强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人民的爱国精神,其次介绍了神道教对被侵略国家产生的恶劣影响,以及现阶段国家神道的复活倾向。第六部分结语,总结了前面所研究的内容,并得出了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国家神道的作用才能更正确地认识神道教,同时也提出了日本人应该正确看待那段侵略历史,应该以史为鉴,抱着前进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与其他国家平等的交流,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5-06-30)
王晓峰[7](2014)在《国家神道成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独特的自然和文化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古代民族宗教——原始神道,独特的民族文化又塑造出了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双重心理,并成为左右日本民族心理及行为的精神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初期,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为明治政府所利用,培植出了日本近代祭政一致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神道,影响至今。(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原林书[8](2013)在《靖国神社参拜背后的国家神道之复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明治时期开始,日本天皇制政府通过对传统宗教———神道教的人为改造,将其上升为国家神道,使之成为维护天皇统治和对外侵略的精神工具。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崇拜有着本质的区别。靖国神社作为国家神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向国民灌输法西斯军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作用。尽管二战后日本的国家神道体系瓦解了,但通过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可以看到国家神道沉渣泛起的种种迹象。(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陈言[9](2013)在《靖国神社与国家神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幕府时代末期天皇政权在京都祭祀死难的维新志士,是为靖国祭祀之始;通过祭祀动员和利用宗教组织,以强化自己的传统权威和政治能量,也开创了"祭政合一"的政治范式。明治政权甫一成立,京都招魂社即迁入东京,成为坐落于东京九段的东京招魂社,即今天的靖国神社。自19世纪后半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八十余年间,由于天皇制的不断强化,集体祭祀传统的神社神道和皇室神道结合起来,编造出国家宗教的国家神道,它强制要求国民无条件地忠诚国家的指导思想。而靖国神社作为天皇的神社和国家神道最重要的载体,在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功效。了解靖国神社与国家神道的历史与意识形态,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日本近代历史的认识,对于防止日本保守势力重蹈历史覆辙也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刘远舰[10](2012)在《国家神道对近代日本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神道是近代日本创造的国家宗教。近代日本依托日本传统的神社神道系统,利用国家的政治权力,建立了旨在维护近代日本天皇制与统一日本国民意识的国家神道体制。国家神道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幕末的后期水户学思想和复古神道的国学思想。这两种思想都强调了天皇的特殊地位,并与日本皇室神道的信仰系统相结合,遂使“天皇崇拜”成为国家神道的信仰核心。近代日本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写入宪法,颁布《教育敕语》增强“天皇崇拜”的伦理建设,而近代日本教育体系的确立更促进了国家神道思想在近代日本民众中的传播,对近代日本的国民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除引言外共分叁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国家神道”的概念进行了剖析,将“国家神道”划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来理解,并就国家神道影响问题的理解上提出辩证分析的观点;第二部分阐释了国家神道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国家神道对近代日本现代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第叁部分分析了国家神道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国家神道成为近代日本对外侵略的精神支柱,是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内核。(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2-06-01)
国家神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对当地居民实施了奴化教育。主要教育对象正是身心都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其目的是破坏殖民地人民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巩固殖民统治。在其存在的80年里,国家神道作为日本的国教,一直是支撑日本对外侵略的精神工具。即支撑着“日本精神”“大和魂”“忠君爱国”等思想的中心正是「国家神道」。本文拟以伪满洲国的汉族小学所使用的日语教科书为研究对象,考察小学教科书中「国家神道」相关记述的特征。本文旨在明确战争背景下日语教科书中的「国家神道」相关内容的数量以及“国家神道”在伪满洲国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体现形式等问题,并考察此种教育的效果和影响。为此,将以1932-1945年之间伪满洲国小学内使用的日语教科书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对其中与「国家神道」相关的记述进行分析,并参照先行研究,将教科书中的「国家神道」记述进行分类,以竹中宪一编纂的《「満州」植民地日本语教科书集成》为基本研究材料展开研究。本文研究发现,伪满洲国小学日语教科书中的「国家神道」内容虽少,但影响巨大。殖民统治者使用各种手段塑造伪满“国家形象”,让青少年对伪满洲国产生认同感,形成“国家观念”,培育其对“国家”的绝对忠诚和热情,并利用伦理道德对学生进行教化,本质是曲解忠义之意,消灭东北人民的抗日意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家神道论文参考文献
[1].张大兴,贾俊侠.简析日本国家神道对天理教的改造(1868—1945)[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符旖恩.伪满洲国小学日语教科书中关于神道记述的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宋成有.国家神道:明治维新伦理精神探析[J].南开日本研究.2018
[4].毛安然.从原初神道到国家神道——兼论神道教对日本国民性的塑造[J].大连大学学报.2018
[5].刘远舰,解晓东.中国学者对日本国家神道的研究现状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季美娜.日本神道教的变迁[D].西北大学.2015
[7].王晓峰.国家神道成因探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原林书.靖国神社参拜背后的国家神道之复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
[9].陈言.靖国神社与国家神道[J].北京社会科学.2013
[10].刘远舰.国家神道对近代日本的影响[D].渤海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