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率场论文_王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应变率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变,速度,地壳,矢量,青藏高原,天山,自动机。

应变率场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1](2019)在《GPS应变率场计算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大地测量资料获取地壳运动与应变积累定量结果一直是国内外重视的地震中长期预测的技术途径。针对地震变形过程的准确描述问题,国内外学者基于GPS资料,发展了多种应变率场解算方法。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GPS应变率计算的基本原理,然后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多种计算方法的优势和不足,结果表明:应变率计算的数学方法只考虑几何关系,其中整体方法主要适合数据密度和分布较好条件下获取区域地壳变形分布与趋势,局部方法主要适用于数据较为稀疏情况下描述构造块体的变形特征;应变率计算的物理方法既考虑几何关系又考虑物理关系,其中,位错方法根据主要适合于研究区域存在主控断层的情况(研究区域的变形主要由少数断层控制);数值模拟方法(如有限元法)主要适用于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的资料比较完备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9年02期)

王伟,王迪晋,陈正松,乔学军[2](2017)在《用GPS资料分析青藏高原现今应变率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观测资料,获取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以及应变率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10a尺度应变率场分布的整体特征与该地区长期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具有继承性,主应变、剪应变以及面膨胀率的分布特征与高原边缘和天山地区的地壳缩短、藏中南地壳的东西向伸展以及高原内部走滑断裂的构造活动一致。(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7年09期)

曹里,杨凯钧[3](2016)在《多应变参数维度的川滇应变率场构造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主流单维度地应变分析方法难以全面反演地壳动态迁移及其趋势,无法精确反映应变与地震相关性的问题,该文提出利用多维参量解析法进行全方位地壳应变分析。利用2011—2014年GAMIT解算得到的高精度GNSS坐标时间序列经过模型化拟合得到的ITRF08框架下的川滇地区速度场,并去除欧亚板块欧拉矢量速度场进行Delaunay叁角形构网,解算得到了川滇地区的主应变率场、最大剪切应变率场、面膨胀率场。研究结果表明,最大剪切应变率高值区域及面膨胀率梯度较大区域与地震的发生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地壳动态迁移趋势性体现比以往常规研究显着占优;多维参量解析法从更丰富的数据维度反演了川滇区域地壳活动状态。(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王晶晶,刘林飞,朱守彪,韩艳[4](2015)在《中国大陆地应变率场分布及其与地震活动性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大陆地区的GPS速度观测资料,通过2次插值计算,得到地应变率场。首先将GPS观测结果通过插值计算获得中国大陆及邻区均匀网格节点上的速度值,然后运用有限单元中形函数(Lagrange插值函数)的求导方法,计算每个网格单元积分点处的地应变率分量,从而获得中国大陆及邻区稳定的地应变率场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应变率分布西高东低;以南北地震带为界,西部地区应变率高,而东部地区,尤其是华南地区地应变率很低;而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构造稳定区域的地应变率也很小。此外,还发现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应变率分布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变形产生的应变能密度与地震密度(1.0°×1.0°内发生的地震数目)之间吻合得很好,应变能密度高的区域,地震活动性较强;反之,则较弱。同时,最大剪应变率、面应变率与地震活动性之间也呈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5年04期)

魏文薪,江在森,刘晓霞,邹镇宇[5](2015)在《川滇地区应变率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GPS多期复测资料,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川滇地区应变参数,分析该区域应变率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分布与强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各时段应变率场空间分布的明显变化应属于大于GPS资料误差的真实地壳构造形变信息;2最大剪应变率及第一、第二剪应变率的结果反映了走滑断裂对区域变形的显着控制;3主应变率,东西、南北向应变率场动态结果反映的汶川地震孕震的空间尺度较大;4在本区大致反映北东向与北西向剪切变形的第一剪应变率、东西向应变率、南北向应变率及最大剪应变率与6级以上地震对应较好。(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5年04期)

杨凯钧,袁鹏,秦昌威[6](2015)在《欧拉参数的选择对小范围应变率场求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论证了不同欧拉矢量在小范围块体上对应变率求解的影响,并以安徽区域为例,得出了在相对小块体上求解应变率场后,由块体本身求得的自适应欧拉矢量比利用NNR-NUVEL1A提供的欧亚板块欧拉矢量更能反映其区域块体内部应变的结论。自适应欧拉矢量大大减弱了其所在块体的相对速度系统差,有效去除了其跟随大板块背景场的运动趋势,在有条件求得其自适应欧拉板块参数时,比利用大板块的欧拉矢量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15年07期)

姜宇,宋小刚,单新建[7](2014)在《基于InSAR和GPS的海原断裂东段速度场和应变率场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原活动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规模最大、活动较为强烈的一条断裂带,也是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扩展的前缘部位和最新的组成部分。1920年曾在该断裂带发生过8.5级大地震,形成了长达237km、几乎横贯整个海原断裂的地表破裂带。监测海原断裂带的现今地壳形变,了解其活动行为,不仅是评价和预测海原断裂潜在地震危险性所必须的重要工作,而且对研究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扩展的过程及(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5:InSAR技术、卫星热红外与地壳运动论文集》期刊2014-10-20)

王伟,杨少敏,谭凯,赵斌,黄勇[8](2014)在《用GPS分析天山现今地壳变形与应变率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13年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009~2013年的GPS区域网观测资料,并结合境外天山、帕米尔等地区公开发布的速度场结果,获取整个天山及邻区较为完整的地壳运动图像以及应变率场分布特征。初步结果表明:1)天山地区现今应变率场分布的整体特征与该地区长期的地质构造背景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天山以近南北向挤压缩短变形为主要特征,主压应变率由其西段(77°E附近)的约45×10-9/a,逐渐降至东段(86°E附近)的约10×10-9/a;2)天山西南部的帕米尔高原北缘逆冲断裂带及其北侧的阿莱山脉附近为面压缩区,主压应变率约为(50~60)×10-9/a,面膨胀率约为(40~50)×10-9/a,与已有GPS剖面观测到的该区域(10~15)mm/a的地壳缩短速率十分一致;3)与塔里木盆地相邻的帕米尔高原东部地区(38°N附近),其现今地壳活动、应变率场分布与该地区目前处于拉张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有很好的一致性,主应变率和面膨胀率显示存在一定程度的拉张变形,拉张应变率约为(10~20)×10-9/a,方向为近东西向;4)最大剪应变率结果显示天山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剪切变形,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对应于西南天山的帕米尔北缘逆冲断裂带附近,幅度最大值约为40×10-9/a;5)另一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位于天山西部(78°E附近),幅度约为30×10-9/a。(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4年03期)

刘晓霞,江在森,武艳强[9](2014)在《Kriging方法在GPS速度场网格化和应变率场计算中的适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Kriging方法的基本原理出发,推导了Kriging球面应变计算公式,通过在模拟和实际GPS数据中的试算,讨论了该方法在区域GPS速度场网格化和应变率计算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Kriging方法对GPS速度场滤波和网格插值是可行的,交叉检验及残差分析结果亦表明了Kriging方法的有效性。对比Kriging方法与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对中国大陆1999~2004期GPS速度场处理结果,发现两种方法的滤波和网格化效果相当;而应变率场结果总体分布相近,但Kriging结果自身一致性不佳,最大剪应变率的高值区是一致的,但量级上差别显着;Kriging应变率计算方法在抗差性和边缘效应处理方面不如最小二乘配置方法。(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王武星,石耀霖[10](2013)在《基于应变率场的全球地震活动特征模拟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利用全球应变率资料模拟全球地震活动特征的基本思想,并作了初步探索。利用GSRM的全球应变率场结果,初步设计了模拟全球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的细胞自动机模型。该模型把地球考虑为一个自组织的整体系统,制定了细胞自动机的演化规则,获得了模拟的人工地震目录。初步的模拟结果基本反映了全球地震活动的主要分布特征,体现了全球构造活动强弱的主要格局,初步达到了利用GPS等实测资料计算的应变率作为细胞自动机网格状态及其改变量来模拟复杂的全球地震活动特征的实验目的。(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3年04期)

应变率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观测资料,获取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以及应变率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10a尺度应变率场分布的整体特征与该地区长期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具有继承性,主应变、剪应变以及面膨胀率的分布特征与高原边缘和天山地区的地壳缩短、藏中南地壳的东西向伸展以及高原内部走滑断裂的构造活动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变率场论文参考文献

[1].王静.GPS应变率场计算方法研究进展[J].地震.2019

[2].王伟,王迪晋,陈正松,乔学军.用GPS资料分析青藏高原现今应变率场[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7

[3].曹里,杨凯钧.多应变参数维度的川滇应变率场构造及分析[J].测绘科学.2016

[4].王晶晶,刘林飞,朱守彪,韩艳.中国大陆地应变率场分布及其与地震活动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地震.2015

[5].魏文薪,江在森,刘晓霞,邹镇宇.川滇地区应变率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J].地震.2015

[6].杨凯钧,袁鹏,秦昌威.欧拉参数的选择对小范围应变率场求解的影响[J].测绘通报.2015

[7].姜宇,宋小刚,单新建.基于InSAR和GPS的海原断裂东段速度场和应变率场的计算[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5:InSAR技术、卫星热红外与地壳运动论文集.2014

[8].王伟,杨少敏,谭凯,赵斌,黄勇.用GPS分析天山现今地壳变形与应变率场[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4

[9].刘晓霞,江在森,武艳强.Kriging方法在GPS速度场网格化和应变率场计算中的适用性[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

[10].王武星,石耀霖.基于应变率场的全球地震活动特征模拟探索[J].地震.2013

论文知识图

中等空间尺度面应变率场解算结...中等空间尺度四种方法计算结果与理论...中等空间尺度不同采样率计算结果与理...~2004期中国大陆GPS速度场结果(...海原-六盘山断裂带附近应变率场分...2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水平面应变率场

标签:;  ;  ;  ;  ;  ;  ;  

应变率场论文_王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