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领域的重大突破

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领域的重大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马跃[1](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文中提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党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寄希望于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赋予极高地位,号召新时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堪当时代重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接力奋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从外部条件来看,我们当前面对的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范围各种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更趋激烈。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提升党对青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消除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毒瘤,避免“颜色革命”与“和平演变”。再加之新时代青年出现新的特征变化,以及青年发展存在滞后性的现实要求,党和国家要推动全社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号召党团组织把青年工作做实、做细,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对于继续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重大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宏观的论证青年作为整个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对国家、民族、党以及世界的作用;微观的分析青年作为独立的社会群体在新时代下所表现出的新特点。采用历史研究与现实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什么要承担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分析新时代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与方向。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新时代青年身上的优缺点;青年与基层群众的区别与联系。采用数据分析方法,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分析新时代党员队伍结构发生的显着变化。最后,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青年理论指导青年工作,助力青年成长成才。论文结构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分析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通过深入剖析国外学者青年研究理论与派别,形成对青年学的初步认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青年研究的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论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和来源。第一部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所涉及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论诠释。分别对青年、青年观、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进行逐一解读。第二部分,探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来源,其分为理论来源和文化来源。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青年观。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也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支撑。第三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第一部分,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面对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国情要求、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党要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和新时代青年呈现出新的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应运而生。第二部分,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孕育阶段、实施人才战略的萌芽阶段、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探索阶段、以及形成与发展阶段。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丰富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提供了实践基础保障。第四章,重点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包括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二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中国青年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通过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六点要求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以理想信念激发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四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新时代要加强党对青年的全面领导,阐述共青团组织在新时代的改革再出发,共青团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团的工作主线,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团的政治责任,将强“三性”去“四化”作为新时代的团改目标。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为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和价值意蕴做铺垫。第五章,重点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三方面的理论特征。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提出“党管青年”原则,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以及“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体现出了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体现出这一理论的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第六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的价值意蕴。理论价值体现为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第七章,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全方位多措并举,开展践行活动。一是要举国家之力,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二是要聚社会合力,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三是要提升高校育人水平,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四是要践个人之行,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新时代青年运动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总之,通过系统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根据习近平自身的青年生活经历、多年执政经验与治国理政的青年工作中探索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体现出创新性。二是论文关于近代青年运动文化自觉性的文化来源探究,尤其是分析了五四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影响,体现出创新性。三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研究具有创新性。四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研究具有创新性。五是分别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方面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路径选择体现出了创新性。

侯恩宾[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推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人士已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引领民营经济人士,使其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始终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重点聚焦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提供切实的经验与建议。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开展整体性研究。首先,阐释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其次,系统论述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纵深发展。再次,明确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态势、历史经验。最后,指出了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需要优化加强的四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内容如下:第一,界定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内涵,并探讨其功能。依据政策界定的四重维度,即政策对象、政策制定主体、政策目标、政策领域,本文认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制定的,以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目标,围绕着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人士成长,通过运用特定的方法,稳定民营经济人士信心,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团结民营经济人士的一系列方法与法规的总和。本文将方针政策主要内容界定为政治认识和政治引导两类。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具有政治引导、政治吸纳、政党调适三种功能。政治引导以实现“两个健康”为中心,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价值观、企业经营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政治吸纳既是党开展统战工作,落实统战方针政策的重要形式,又承担着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巩固党的领导的重要功能。政党调适是政党主动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面对着新生的社会阶层,党及时制定统战方针政策,开展统战工作,积极吸纳民营经济人士,进行组织建设调整以及阶层关系调适,促使党在时代发展变化中永葆先进性。第二,系统论述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以及纵向深化。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制定了“八字方针”,明确了工商联管理和引导民营经济的新使命。党的十四大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两个健康”“两个毫不动摇”等政治引导方针政策相继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的论断,深化了对“两个健康”的认识,提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第三,总结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总体态势以及七条经验。在政策价值理念上,方针政策的服务倾向明显;在政策对象地位的变化上,民营经济人士地位越来越高;在政策落实效果上,治理效能越发突出。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历史演进可以得出,我国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七条重要经验: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社会舆论是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国际环境是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利益是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方针政策协同推进。第四,进一步提出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和加强:从时代发展进程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交接班的现实需要。“民二代”交接班面临着三重考验。党和国家要强化对企业交接班的重视程度;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注重政治引导的方式与内容;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建立导师制度,有效提升“民二代”自身的企业管理能力;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积极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组织。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重要机制来看,政治安排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严格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标准;政治安排要凸显企业的差异性;发挥民营经济人士民主监督作用。从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视角出发,统战部门需要结合当下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形势,积极制定相应的政治引导方针政策。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弘扬企业家精神;保障互联网企业从业者的劳动权益;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功能。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组织依托来看,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问题;全面认识党组织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发挥民营经济党组织联系性、协调性、示范性作用;提升民营企业党组织活力。

刘华超[3](2021)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研究》文中认为纵观世界政党政治340余年的历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170余年的历史,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强弱都是政党生存与发展乃至执政长久与否的关键驱动。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世界上一些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深刻历史教训表明,无论是通过和平选举手段上台执政的政党,还是通过革命手段夺取政权的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都会因执政理念僵化、执政基础萎缩、执政方式落后等造成执政能力的退化。政党的执政能力退化不仅会引发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危机,甚至会带来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需要以史为鉴,认真思考和高度重视政党执政兴衰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党只有始终围绕党的建设主线,不断提升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化解和抵御执政风险与挑战,有效应对“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避免犯颠覆性错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源自于历史,是人民的选择,但这绝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当前,党执政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风险”说明,党的执政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党能否破解政党执政兴衰存亡的“历史周期率”难题,跳出政党执政的“塔西佗陷阱”、社会经济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等,仍然需要接受时代地拷问和检验。因此,在世情国情党情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巩固和维护党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和重中之重。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百年大党,从创建到执政,其执政理念、执政方式都在因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创新和改进完善。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也随之日益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是结合党执政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风险、新考验,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党的执政理念,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持续厚植党的执政基础。同时,基于党对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大论断,要求全党要时刻牢记初心使命,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积极推进党的执政转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既具有政党的一般属性和功能,又具有其自身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执政转型是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党的执政转型,党的执政转型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考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执政转型,一是必须清楚政党与执政党、党的领导与执政、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党的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充分认识和把握“三大规律”。二是必须要围绕执政能力的三大核心构成要素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三大核心构成要素之中,创新执政理念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灵魂,意在重点解决为谁执政的问题;厚植执政基础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根基,旨在明确靠谁执政的问题;完善执政方式是党执政能力建设成效的具体体现,主要回答怎样执政的问题。三是必须要十分清楚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根基和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是其理论根基和出发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总体而言,首先从理论层面理清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理论、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等,对弄清党为什么能够长期执政、靠什么进行长期执政,以及如何在未来继续长期执好政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执政,若从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局部执政活动算起,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执政能力建设(1927-1949),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以后的执政能力建设(1949-1978);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的执政能力建设(1978-2012);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的执政能力建设(2012-)。从大革命失败到新中国成立,是党的局部执政时期。在这22年的局部执政实践当中,党积累了丰富的局部执政经验和党的建设经验,为党执政培养和储备了一批难得的执政人才,为党执政作了充分准备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在党22年局部执政实践当中,由于长期以农村为基础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它部分地塑造了党在意识形态和执政信念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对党执政后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党的八大召开,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快速得到恢复发展、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党的执政地位日益稳固,党的执政取得显着历史性成效。党的八大系统总结了执政7年以来的经验与不足,明确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但是,随后由于党内“左”的指导思想日益发展和对党内外阶级斗争形势的严重误判,以致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于是,通过频繁开展群众政治运动、消灭党内外的“阶级敌人”,也就成为了当时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和主要方式。特别是从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在阶级斗争和群众政治运动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党和国家权力被过分集中,党作为执政党的权力逐渐发生异化,政党国家化倾向日趋明显,并最终演变为以党代政。后又经两年徘徊时期,在异化的阶级斗争思维和运动思维支配下,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被严重削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遭受了重大挫折和损失。究其根源在于,一是由于此前党长期处于农村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之中,党在全面执掌国家政权以后,仍习惯于运用革命战争年代对敌的阶级斗争思维和运动方式进行治国理政。二是作为执政党,出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与执政地位的需要,党希望能够简单通过继续保持自身的革命性质、品质和精神,发扬优良革命传统,来彻底完成社会革命任务。但作为执政党,用革命战争年代消灭阶级敌人的激进方式,来解决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既是缺少执政经验的表现,也是执政能力有所不足的表现。其最终带来的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理有序发展,而是“左”的错误思想在党内外的滋长蔓延。其直接表现即是阶级斗争和群众政治运动被过分强化和不适当运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标志着党的执政和执政能力建设进入了新的转型发展时期。党在改革开放前经历的重大执政挫折,使党坚定了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念。通过关于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拨乱反正,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路线。同时,它也使党充分认识到,只有牢牢抓住党的建设主线,才能把党建设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勇于自我革命、人民衷心拥护、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改革开放以来,党鉴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因民主与法制被践踏而付出的沉重代价,以及国外一些执政党因执政能力下降而丧失执政地位的经验教训。结合当时国内外不断变幻的执政环境与形势,党希望能够通过不断推进深化改革、创新执政理念、完善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提升执政能力,来正确处理和规范党与政府的关系,并逐步推进党由习惯于运用革命战争年代消灭阶级敌人的激进思维和方式治国理政的党,向注重实现“四个自我”,崇尚法治和制度之治,领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党转型。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党便开始着力恢复和重建党和国家各项制度,并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其目标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和树立强有力的国家法律与制度权威,并用完善的制度和科学的法制体系规范权力运行,压缩权力的寻租空间,真正确保权为民用和实现依法、科学、民主执政,同时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制度化、法制化。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的执政环境、执政考验,新时代对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在已有丰富执政经验和充分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因执政能力下降而丧失执政地位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从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出发,适时提出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大论断。这不仅是党在新时代对执政面临“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积极回应,更是积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执政转型的最好体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党结合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转变,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立足基本国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积极创新党的执政理念、厚植的党执政基础、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继续深入推进党的执政党转型。新时代,党领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其最终旨归在于要彻底杜绝“左”的泛政治化运动对党和国家制度与法律法规的任意践踏,更加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和制度体系,注重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进而实现制度治党、制度治国与制度治权的“制度之治”。与此同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党科学、依法、民主执政,就是要彻底改变以往几乎完全由党和政府包揽主导一切,过多依靠党和政府政策与科层官僚化部门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和行政命令进行治国理政的方式。旨在突出强调党作为执政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的核心作用,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网络化治理主体的横向协同与纵向垂直联动。因此,新时代党作为执政党,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团结各方力量画出最大同心圆、满足多元诉求、维护各方利益,更加主动采取通过共同协商、拓宽参与渠道、倾听人民声音、科学制定政策、强化执行监督等,以此来不断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得失可以发现,一个政党能否实现长期执政、有效执政,关键在于这个政党能否因时代变化而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进而合理有效地推进自身的适应性变革。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由于其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特殊角色担当,在充分汲取党以往执政经验和教训,以及国外一些政党特别是苏联共产党因执政能力退化而丧失执政地位的深刻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新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党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执政底色,是推进执政转型的动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谛。二是要积极变革执政体制,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其中,完善党的监督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是保障,强化规范权力运行的政党体制是旨归,构建引导权力运行的舆论体制是导向。三是要准确把握内外情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此,新时代党要始终坚持把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统一,要始终树立改革创新和自我革命的行动自觉和坚持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使命担当。同时,还要建构科学考评体系,锻造党的执政人才。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人”就是党政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各级党政干部的执政能力,锻造党的执政人才队伍,就是要始终坚持新时代的好干部标准,不断健全干部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完善干部能力考核评价方式、科学运用干部能力考评结果,以便形成良性循环的选才用才氛围和政治生态,让真正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脱颖而出。最后,要始终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正确执政方向。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做到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增强政治建设的自觉性与坚定性,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发挥党的领导的最大优势。只有这样,党才能不断提高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把握两个大局,进而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何淼[4](2020)在《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Partito della Rifondazione Comunista)的前身是意大利共产党(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20世纪90年代初,在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发展低潮、国内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及自身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意大利共产党更名易帜为左翼民主党,走上了改良主义道路。1991年2月,坚持共产主义的党内力量在阿曼多·科苏塔①(Armando Cossutta)的带领下,组织了“重建共产主义运动”,并于同年12月正式更名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既是原意大利共产党共产主义遗产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个革新共产主义政党。本文是关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一项整体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组织结构与自身变革,理论、政策和实践探索,面临的发展困境,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启示。论文在对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背景、历史发展以及现实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从“理论认识”“政策主张”以及“实践探索”三个维度的内在统一上,对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价值定位、目标指向、实践内容和实践形态等问题作了全面阐述;从“自身因素”与“政党生态”两个方面对意大利重建共产党面临的发展困境作了深入分析,旨在从中得到若干有重要启示价值的认识。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构成。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第一章主要梳理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脉络,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问题。论文在分析其前身——意大利共产党70年风雨进程的基础上,阐述了意大利共产党转型和分裂为左翼民主党、重建共产党的背景性因素,进而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论文认为,意大利共产党的转型与重建是国际、国内及政党自身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欧洲特别是社会主义运动陷于低迷的环境之中,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近30年间呈现出“创立新党”“探索发展”以及“艰难前行”的发展态势。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组织结构与自身变革,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属性”问题。论文在阐述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较为完整的组织结构和常规化组织运行的基础上,认为党的指导思想从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党的组织原则由最初的民主集中制转变为民主制,党的组织属性由传统的工人阶级政党转变为代表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利益的现代群众性政党,党的组织运行也由传统的单纯靠组织体系运作转变为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组织管理。这是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自身建设与变革发展的主要内容与价值指向。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认识与政策主张,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基本主张”与“价值实现”问题。论文指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基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以及在意大利的可能性实践,在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外交等领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大体经历了从“激进—温和—激进—温和”的演变过程。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实践探索及现实困境,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在既定的政治环境中面临的历史性“难题”以及政党自身造成的主要“问题”。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积极参加议会选举、努力开展社会运动、广泛吸纳社会力量、重视开展左翼联合,在内外交困中求生存、谋发展。然而,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重建”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其发展态势以2008年为分水岭急剧下降。身份定位不明、意识形态模糊,党员数量下降、组织缺乏活力,理论探索乏力、政策可行性低,以及派系纷争不断、组织分裂频繁等问题既是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深陷困境的表现,也是造成选民基础不够稳固、选民对政党认同感下降的原因,进而造成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在议会选举频频失利,政治地位日趋边缘化的后果。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环境依然严峻,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的欧债危机以及2015年爆发的欧洲难民危机加剧了意大利政坛的波动,引发了意大利政党格局变化,传统执政党日渐衰颓,民粹主义政党迅猛崛起,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生存空间狭窄;意大利的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变革挤压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空间。此外,右翼势力对新闻媒体的控制也抢夺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话语空间。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启示,旨在基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个案分析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考。论文基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重建”实践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以灵活多样的社会活动拓展党的生存空间、以更加广泛的力量联合求得自身的发展空间等方面,论述了对于身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的复兴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首要前提”“根本要求”“关键所在”“必要条件”和“必由之路”。结语部分评析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苏东剧变近30年来,意大利重建共产党从未放弃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奋斗,但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为了迎合多党议会民主制的政治规则而把自己塑造成纯粹的群众性政党的形象,过分强调民主以及放弃民主集中制造成党内分裂和思想分歧不断,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和理论政策左右摇摆,造成政党地位愈发边缘化。关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等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面临的发展困境,我们应客观、冷静、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制度并不会在短期内全面崩溃,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复兴与崛起仍需付诸长期的努力,经历长期的考验。总的来讲,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政治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跌宕起伏的宏观背景下,考察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历史与现实,研究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明晰意大利重建共产党面临的发展困境及蕴藏的发展潜力,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21世纪资本主义环境下共产党生存、发展与价值实现的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进行准确把握,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探索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行深刻认识与战略考量。

陈小凤[5](2020)在《新时代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下诞生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中国共产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凝聚广大青年投身社会建设,对于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党与团在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风雨同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青团顺应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不断实现新发展。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就是要通过党的指导和帮助,解决好在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共青团”和“怎样建设共青团”的问题,这是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实现“党带团,团促党,党团共建”这一良好局面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深入研究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这一内容为中心,紧紧围绕着“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关系是什么”“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以及“新时代怎样加强和改进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这三个问题展开。从“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关系是什么”出发,在探讨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从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相关基本问题分析出发,研究和阐述了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遵循的原则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关系的主要思想和重要论述。在此基础上,以党和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会议为线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考察,以表明我们党在领导和帮助共青团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共青团建设经验;共青团也在党的领导下,在团结和凝聚广大团员青年跟党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青年工作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是指导未来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南。从“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与研究,对当前党领导共青团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考察,并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阐明了新时代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新时代怎样加强和改进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直面当前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问题与挑战,多角度、多方面探索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实践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青年群体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也在时代变化发展中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青年强则国强,引导和教育好青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共青团作为广大团员青年的引领者,作为为党培养优秀人才的后备学校,理应顺应新时代,实现新发展。从严治团是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共青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收官之年,在这一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为共青团的建设和改革提供方向和指南,使共青团继续发挥“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更大范围地凝聚和团结广大团员青年投身到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事业当中,引领青年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赵兴银[6](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由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的政治地位、中心任务和面对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党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带来的新任务新要求,积极领导和推动了全国范围的社会变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引下,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抓住历史发展的潮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努力探索执政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七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没有全面执政经验的前提下,短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建设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经济社会发展极为落后的条件下,党始终能把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作为战胜一切困难、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先决条件,并为此作出了持续的、不间断的努力。在初建政权的特殊时代背景中,中国共产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不走样,明确了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的历史方位,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工作任务的转型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并在艰难的转型中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为推动新中国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本文立足1949年至1956年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多个层面、多个视角探究和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实践,并结合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巩固政权、化解危险、领导建设和发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开辟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工作的新境界,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共分七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内容,分别为:一、论文选题的背景与依据,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目前研究现状分析,包括国内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分析以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评价;三、相关概念界定,主要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间界定、“群众”内涵的界定、“群众工作”“群众运动”、“党群关系”等概念的界定;四、主要研究方法;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等。正文部分分六章进行了详细阐述,具体如下:第一章论述了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依据。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人民群众”的论述,确立了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基础;二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明确了执政党建设与群众工作之间的关系,为党的群众工作的开展明确了方向;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奠定了群众工作的社会理论基础。第二章对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进行了考察。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依靠各阶级、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政党,其群众工作的好与坏、成与败,直接影响并决定了这个政党的生命力的存续与发展。本章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的历史考察,对各个历史时期党在开展群众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有效做法的系统总结,进一步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与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之间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进一步为当前如何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思路借鉴和方法指导。这一章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是: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积极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力推进;解放战争时期的全面收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与启示。第三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背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其内在的逻辑思维和工作方式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各个阶层社会心理发生的变化。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立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客观的条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进程实现了有机融合。党的群众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这个群体在几千年的传统封建社会中形成了较为稳定和牢固的社会心理。这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带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即使在社会发生重大转型后,群众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和认可度仍然会用传统的视角来看待新事物、新现象。因此,本章首先对不同社会群体,包括工农群众、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心理变化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党围绕不同社会群体社会心理的变化,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对群众工作政策进行了调整,实现了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上的转变。第四章重点回顾并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实践进程。群众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群众工作是在相对比较特殊的时代条件下推进的。处理好执政党与各阶级阶层的关系,反映到群众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上来,就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在党的政策层面进行调整。本章通过党的群众工作的内在运行机制、内在监督机制、内在长效机制三个方面对党的群众工作实践机制建设进行了具体阐述。在此基础上,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围绕机制的建设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五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意蕴。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为党完成执政任务、实现执政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而言,本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研究,认为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为执政条件下完成党的工作任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意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动力保障、建设思路、实践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了经验,明确了目标和要求。第六章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启示。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关键要为当前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本章前三部分分别从群众工作应探索其规律性,把握特点,研究方法,做到因时因势而异;群众工作的实践应在丰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中体现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应成为党的群众工作始终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三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第四部分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当代启示,通过对党的群众工作的时代背景、具体举措、历史价值和实践经验的分析,指出对当前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启示。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研究成果,并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提出思路及方向。

吴超晟[7](2019)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调适与变革》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赖以存在、发展和完成使命的物质基础。党的基层组织保证了党形成强大的群体力量,凝聚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达到思想、意志和行动的高度统一。城市基层处于国家、社会、政党三者相互作用的重叠区,是现代化进程的最前沿。作为城市基层社会的领导核心,城市基层党组织是政党、国家和社会三维架构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方面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城市社会阶层更加多元,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我国城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环境、对象、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的历史使命对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理论上讲,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有效性和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基层党组织与城市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契合性。新形势下,城市基层党组织要主动适应城市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深刻变化,与时俱进地进行调适与变革,始终与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保持高度契合,进一步强化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才能保持实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效引领城市治理、有力整合城市基层社会的有机统一。本研究围绕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基层组织的调适与变革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从基层党组织的相关概念界定入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回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理论,系统梳理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脉络,并从现代化的理论视角下对城市基层党组织进行了初步分析。其次,对城市基层党组织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概貌性的回顾,运用结构—功能的分析框架对城市基层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城市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形态、人员构成和运作制度,对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利益协调、社会整合等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再次,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分析视角,把城市基层党组织作为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重点分析了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治理危机的出现、内部结构的变革等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的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再者,运用政党调适理论分析了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调适性困境,揭示了组织内卷化、治理失灵、社会组织力弱化等具体特征,并从基层组织科层化、政治功能弱化、资源汲取能力不足、意识形态创新性欠缺等方面对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调适性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立足城市基层党建的新形势,从革新组织理念、完善组织体系、提升组织力、提高制度化水平四个方面提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党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在现代化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中,城市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开放融合的理念,通过构建扁平网络化的组织体系,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制度化建设,实现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调适与变革。

吕剑枫[8](2017)在《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 ——以广西玉林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非公有制企业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稳步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等作出积极贡献。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本论文通过以广西玉林市为个案,对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进行专题研究。全文由导论部分和五章正文组成。导论部分,通过对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分析,提出选题缘由,对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得出有待研究方面,并介绍选题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的基础理论。阐述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提出的背景,指出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党的建设科学化思想的发展过程进行论述,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建设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分别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要求下,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丰富、发展及创新了党的建设思想及其理论。这一章还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论述。第二章,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特征及衡量标准。回顾了改革开放初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提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探索,十八大以来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从中可见中央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日益重视的发展历程。结合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特点,论述西部地区非公有制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特征,包括规律性、导向性、全面性、发展性、区域性、民族性等,既有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科学化的一般要求,又有其区域性和民族性的鲜明特点和要求。研究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衡量标准。第三章,新时代推进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价值分析。从四个方面论述,包括: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强党在西部地区的阶级力量,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执政公信力;推动经济发展,同步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第四章,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主要成效及困境—以广西玉林市为例。玉林市是广西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示范城市,也是广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示范市。本章以玉林市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开展访谈,围绕玉林市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科学化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总结了玉林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科学化工作的实践探索,指出玉林市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困境,并分析了原因。第五章,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路径探索。针对从玉林市个案中找出的存在问题,提出要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四个方面明确西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的科学定位,并提出了防止非公有制企业基层组织边缘化,警惕非公有制企业基层组织“家族化”倾向,加强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避免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群众化”倾向等方法和路径。本论文主要采取了个案研究、理论分析、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一是个案研究,以广西非公有制经济示范市的名片---玉林市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生动实践为例,运用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深入探讨西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科学规律。二是理论分析,从理论发展史的角度,梳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理论,在对党建科学化一般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对西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主要矛盾问题进行研究,总结西部党建科学化的特殊规律。三是比较研究,对发达省区和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的特点及企业党建工作特点进行比较研究,概括出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特殊性。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以广西玉林市为个案,立足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特殊性,抓住其中的关键性突出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借鉴了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采取了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和对比研究等多种具体研究方法。

苏醒[9](2016)在《我国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优良传统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恩格斯语),这是我们研究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政治属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由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因而具有统揽大局,高屋建瓴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根据和指导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史成就的优良传统。在当代,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尤其是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青年一代中得到承接、创新,实现代际传递,对于坚持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意义重大,是当前的最大政治之一。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和载体,通过其富有成效的政治思想工作对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年中的影响力、教育力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辉煌,积淀了政治思想工作的历史经验,形成了一整套适合青年成长成才的政治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如何使这种历史经验"传"下来,"统"下去,值得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视角去总结和反思。"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群众组织,曾经团结带领青年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成为党最可靠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创造的历史业绩,是在团组织坚决服从党的指导和领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这一基本职能的结果。当前,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利益、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通过继承并创新性地开展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的新局面,积极引领广大青年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时代课题。本研究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视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探讨、研究和确证这一优良传统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独特优势,总结、传承、弘扬和创新这一优良传统,以期对如何开创新时期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新局面提供思想路径。本文以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实践的历史性贡献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为指导原则,以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优良传统为研究论域,力图对当今共青团工作以有益的思想支持和实践借鉴。正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关于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优良传统的历史观照。传统形成于历史,没有历史便没有传统,历史观照构成把握传统的前提。这部分研究可以综合凝练为一个定位——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的学科定位。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属于掌握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核心权力的组织,共青团是执政党直接领导下的青年组织,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必须坚守党的意识形态。两个基本问题的探讨:一是共青团的政治思想工作为什么而做,即,通过政治思想工作为完成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通过政治思想工作不断增强团员青年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力;通过政治思想工作为党和国家储备、培养和输送大批干部和人才。二是共青团的政治思想工作为什么要做。为了使党领导和掌握青年,更好地肩负起党交给共青团的光荣使命,紧跟党的步伐;为了更好地团结带领青年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发挥在青年社会组织工作格局中的"国家队"作用;为了真正使广大青年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章,阐释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传统是事物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历史依据,是事物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及活动方式,是一种具有确定形式的连续性。传统之所以能够"传"且成为"统"关键在教化。该部分主要通过梳理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中一以贯之的、事关共青团存在根据的前提性问题,从共青团的政治属性、根本任务、历史使命、行动方向和工作目标等方面深挖支撑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的理念、精神追求和价值观传统,构建出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优良传统的逻辑框架:包括,坚持政治性的共青团之魂。永远忠于党的坚定信仰信念,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原则,服务大局,即"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坚持对党负责原则;做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社会定位,以巩固扩大党的领导的青年群众基础为政治责任;坚持围绕"中心"的工作方向,以完成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为行动方向;坚持服务青年的原则,以培养关心爱护青年人为根本任务,是对共青团"竭诚服务青年"的践行,体现了政治思想工作对青年发展规律和青年工作规律的科学把握;筑牢"先锋"性的共青团之"本色",坚持开拓创新,引领团员青年做时代的开拓者和奋进者,保持共青团先进性的生机与活力等。第三章,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优良传统的特点和优势。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有其独特的运行逻辑,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优良传统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包括:鲜明的政治方向性,即通过党对团政治思想工作的直接指导、党与团政治思想工作主体的一体化和实践的一体化,保证了这一优良传统的合理传承和政治方向;朋辈间的主客体共通性,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年龄相近、阅历趋同、成长背景相似,缩小了双方在价值观、教育地位、政治素养状态等方面的差距,易于实现双方对政治思想工作价值认识、实现动力的统一,推动了主客体双方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实现对政治思想工作的持续创新;突出的实践性,即共青团的运行方式的多样性,集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岗位建功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为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青年群体中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提供了可能。第四章,以优良传统引领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开创新局面的理论考量,即要探讨新时期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的方向是什么,揭示自觉运用传统滋养与开拓创新的张力关系。新时期,共青团的政治思想工作应当围绕时代主题,坚持问题导向,开创新时期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新局面,需要从工作理念、工作理论、工作实践等方面实现积极的转变。要在理论认知上推进信仰坚定的铸魂教育、强化人文关怀的人本教育,并重视对社会主义道德的教化;要从明确基本理论研究的目标、确立理论研究的方向、重视工作方法创新和运动形式的理论研究等方面加强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理论的研究;要拓展具有实践性、生活化的政治思想工作渠道、多方位扩展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的新阵地,并将新媒体作为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载体,以拓展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的新空间。

孙明增[10](2016)在《中国共产党的入党条件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入党条件是党组织吸纳党员的标准和要求,是规范和约束党员行为的基本尺度。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它制定入党条件的目的,就是筛选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先进分子。严格按照入党条件将社会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发展党员工作的基本遵循。入党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90余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根据自身地位和任务的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严格入党条件,切实提高党员质量,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共入党条件的研究,不能充分展现入党条件变迁的整个过程。所以,本文把中共入党条件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入党条件变迁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因素、总结历史启示。本文总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入党条件提供了思想内核。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关注的焦点不同,因而入党条件问题在他们视野中所占的地位和分量也不相同。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入党条件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处理入党条件问题的一般原则。列宁则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布尔什维克政党建设、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关于入党条件的一套理论和策略,这为日后的无产阶级政党处理该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成为影响中国共产党制定、修改入党条件不可或缺的理论因素。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入党条件的演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1921年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对入党条件作了基本规定。1921年7月,一大党纲明确规定,愿忠诚于党者只要不跨党做官就可入党。1923年6月,三大党章取消了党员不能跨党和做官的限制,为非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的组织,打开了大门。192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党章,对入党资格增加了“服从党的决议,参加在党的一定组织中工作并缴纳党费”以及“党员年龄须在十八岁以上”的内容。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党员标准出现“唯成分论”倾向。八七会议把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归咎为“党的指导机关的知识分子化”,因而确立了党员成分要工农化的政策。1929年11月,古田会议打破“唯成分论”倾向,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会议通过的决议案,提出入党的五条标准。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的任务随之发生改变,党的大门开始向社会各个阶层开放。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明确指出“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吸收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先进分子,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全国第一大党。第六章至第七章主要论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入党条件的变迁。早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已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开始严格入党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广大解放区实行土地革命,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开始将存在剥削行为的人清除出党,重点在工人阶级中发展党员。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根本变化,入党条件更加严格。1951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申请入党的对象不能存在剥削行为,必须是成分好的。1956年9月,八大党章明确规定“剥削他人劳动”者不得入党。“文化大革命”时期,入党条件“唯成分论”倾向死灰复燃。九大党章把上中农和中农排除在申请入党的对象之外。十大党章沿袭九大的规定,仍然强调“唯成分论”。而且实际发展党员工作中,另立党员标准,搞“突击入党”,使一些投机分子和坏分子混入党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员队伍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第八章主要论述改革开放时期中共入党条件的变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在入党条件上逐渐恢复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的入党资格。1982年9月,十二大党章恢复了知识分子的入党资格,提出了党员的基本要求,并在党员义务中补充了“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等的内容。2001年7月,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指出“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2002年11月,十六大党章在将“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纳入申请入党的对象。2012年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党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强调要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发展党员工作,“党组织要严格把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确保政治合格”。截至2014年底,全国党员总数达到了8779.3万名。第九章是总结和启示。回顾中共入党条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可知,中共入党条件的演变过程是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有益于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性的启示。一方面,中共入党条件变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国际局势和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制定的政治路线。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入党条件应该重视社会成分,但不能“唯成分论”;入党条件应该同时坚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标准;中国共产党应该不断吸纳新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二、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领域的重大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领域的重大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与来源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青年与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1.2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2.2.2 列宁的青年观
    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2.3.1 毛泽东的青年观
        2.3.2 邓小平的青年观
        2.3.3 江泽民的青年观
        2.3.4 胡锦涛的青年观
    2.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文化根基
        2.4.1 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2.4.2 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
第3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
    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情召唤
        3.1.2 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
        3.1.3 新时代需要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3.1.4 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
        3.1.5 新时代青年展现新特征
    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
        3.2.1 孕育阶段
        3.2.2 萌芽阶段
        3.2.3 探索阶段
        3.2.4 形成和发展阶段
第4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4.1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
        4.1.1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4.1.2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与先锋力量
        4.1.3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
        4.1.4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
    4.2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4.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4.2.2 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
        4.2.3 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
        4.2.4 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4.3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
        4.3.1 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
        4.3.2 以理想信念教育激发青年
        4.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年
        4.3.4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青年
        4.3.5 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
    4.4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
        4.4.1 新时代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
        4.4.2 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再出发
        4.4.3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4.4.4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4.4.5 巩固与扩大青年群众基础
        4.4.6 强“三性”去“四化”
第5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
    5.1 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5.1.1 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5.1.2 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
        5.1.3 继承与弘扬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5.2 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
        5.2.1 提出“党管青年”原则
        5.2.2 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
        5.2.3 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
        5.2.4 提出“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5.3 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5.3.1 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
        5.3.2 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
        5.3.3 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
第6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
    6.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价值
        6.1.1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
        6.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6.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
        6.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
        6.2.2 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6.2.3 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
第7章 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
    7.1 举国家之力
        7.1.1 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7.1.2 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7.1.3 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
    7.2 聚社会合力
        7.2.1 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
        7.2.2 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
        7.2.3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
    7.3 提升高校育人水平
        7.3.1 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7.3.2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3.3 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7.4 践个人之行
        7.4.1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7.4.2 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7.4.3 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研究
        (二)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研究
        (三) 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一) 论文创新点
        (二) 论文难点
第一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统一战线
        二、民营经济
        三、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蕴含的对资产阶级统战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思想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三重功能
        一、政治引导功能
        二、政治吸纳功能
        三、政党调适功能
第二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初步探索(1978-1992)
    第一节 民营经济产生与党对民营经济人士初步认识
        一、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与民营经济产生
        二、“看一看”方针
        三、邓小平对民营经济人士群体的判断
    第二节 民营经济发展波动与民营经济人士选择
        一、治理整顿与左倾思想抬头:民营经济发展波动
        二、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境遇表现:红帽子与假集体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正式出台
        一、制定统战工作“八字方针”
        二、赋予工商联新历史使命
第三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1992-2012)
    第一节 促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完善的因素
        一、南方谈话破除社会主义传统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群体新需要
        三、民营经济发展引发新争议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的突破
        一、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身份再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可以入党
        三、政治安排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一、坚定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二、首倡“两个健康”
        三、协调劳动关系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提上日程
        五、推进光彩事业引导先富帮后富
第四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纵深发展(2012——)
    第一节 推动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深化的多重因素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调整
        二、“民营经济离场论”引发热议
        三、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深化
        一、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
        二、“两个始终”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益深化
        一、“两个健康”新阐释
        二、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
        三、光彩事业助力精准扶贫
        四、民营企业党建出现多种形式
    第四节 新课题: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一、政商关系畸形的三重因素
        二、新型政商关系内涵
        三、构建政商交流常态化机制
第五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回顾总结
    第一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总体态势
        一、政策价值理念的调整
        二、政策对象的地位变化
        三、政策实施效果突出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经验启示
        一、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
        三、社会舆论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
        四、国际环境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五、必须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
        六、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七、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同发展
第六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优化完善
    第一节 创新“民二代”统战政策
        一、“民二代”交接班的三重考验
        二、提高对“民二代”交接班的重视程度
        三、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
        四、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
        五、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
    第二节 优化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政策
        一、严格政治安排标准
        二、凸显政治安排差异性
        三、发挥民营经济人士的监督作用
    第三节 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二、弘扬企业家精神
        三、保障互联网从业者劳动权益
        四、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的统战功能
    第四节 完善统战方针政策的组织依托
        一、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
        二、全面认识党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科学发挥党组织的结构性功能
        四、提升党组织活力
结语: 基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基本评析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理论阐释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相关概念与内容
        一、政党与执政党
        二、党的领导与执政
        三、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
        四、党的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党的执政理念
        二、党的执政基础
        三、党的执政方式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党建设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建设理论
        二、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执政能力建设(1927-1949)
    第一节 土地革命时期培养党的革命斗争能力
        一、依靠正确革命政策巩固根据地政权
        二、党的革命策略正确源于调查研究
        三、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斗争胜利之本
    第二节 抗战时期局部执政增强党的执政信心
        一、指导中国革命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抗战时期局部民主执政实践影响深远
        三、思想与组织建设并重是党的建设特色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锻炼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制定实施政策
        二、建立新型人民政权终结民国政治逻辑
        三、围绕工作重心转移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以后的执政能力建设(1949-1978)
    第一节 全面探索时期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尚未彻底完成
        二、新中国安全依然在遭受着严重威胁
        三、整党和党的建设任务艰巨且刻不容缓
    第二节 革命化执政理念内蕴于党的执政能力
        一、必须以革命手段解决革命未竟事业
        二、革命化思维根植于党的灵魂深处
    第三节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考验党的执政能力
        一、合理运用阶级斗争有助巩固执政基础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则有损执政之基
    第四节 “左”的运动严重弱化党的执政能力
        一、政治运动仅适用于战争年代与特殊时期
        二、“运动主义”必然践踏法制与正常秩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的执政能力建设(1978-2012)
    第一节 党执政能力建设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是当务之急
        二、国内政治风波与苏东剧变带来执政危机
        三、新世纪急需创新发展理念解决执政难题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坚守执政为民理念
        二、更加关注民主与法制在执政中的作用
        三、改革限制社会主义发展的执政体制
    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二、提出践行“三个代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三、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党的执政方式转型
    第四节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以“党的建设科学化”锻造新型政党
        二、坚持“以人为本”巩固党的执政之基
        三、强调一体推进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的执政能力建设(2012-)
    第一节 新时代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背景
        一、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一个“转化”与两个“没有变”是最大国情
        三、党同时面临“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
    第二节 、创新执政理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坚持创新和发展党的执政理念
        二、明确以提升党的政治能力为统领
        三、坚决以提高党的法治能力为重心
    第三节 厚植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坚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二、坚持以增强党的思想引领能力为支柱
        三、强调以提升党的群众工作能力为基础
    第四节 完善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强化以提升党的应急处突能力为先手
        二、增强以抓落实与改革攻坚能力为保障
        三、注重以制度规范和改进党的全面领导
        四、把全面依法治国与特色民主协同推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启示
    第一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党的执政理念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执政底色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执政转型动力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民主政治真谛
    第二节 积极变革执政体制,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一、完善监督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是保障
        二、强化规范权力运行的政党体制是旨归
        三、构建引导权力运行的舆论体制是导向
    第三节 准确把握内外情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一、注重把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统一
        二、树立改革创新和自我革命的行动自觉
        三、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使命担当
    第四节 建构科学考评体系,锻造党的执政人才
        一、健全的干部能力考评指标体系是基础
        二、完善的干部能力考核评价方式是关键
        三、科学的运用干部能力考评结果是目标
    第五节 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正确执政方向
        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
        二、全面增强政治建设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三、不断坚持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相关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
    第一节 意大利共产党“重建”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二、党内环境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一、酝酿与初创时期(1991年-1995年)
        二、探索与发展时期(1996年-2007年)
        三、低谷与奋进时期(2008年至今)
第二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组织结构与自身变革
    第一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组织结构
        一、组织体系: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
        二、党员队伍:领袖、干部与党员
        三、外围组织:青年共产党与国家担保协会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自身变革
        一、指导思想:从教条化对待马克思主义转变为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组织属性:从工人阶级先锋队转变为现代群众性政党
        三、组织原则:从坚持民主集中制转变为民主制
        四、组织运行:从单纯依靠组织体系运作转变为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组织管理
第三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认识与政策主张
    第一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认识
        一、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
        二、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分析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政策主张
        一、经济政策:反对新自由主义和紧缩政策
        二、社会政策:重点保障底层民众的利益
        三、文化政策:增加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
        四、对外政策:反对欧盟的反共行径
第四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实践探索及现实困境
    第一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实践探索
        一、积极参加议会选举
        二、努力开展社会运动
        三、广泛吸纳社会力量
        四、重视开展左翼联合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环境依然严峻
        一、意大利政党格局变化抑制了重建共产党的生存空间
        二、意大利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变革限制了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空间
        三、右翼势力挤压了重建共产党的话语空间
    第三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自身实力弱化
        一、身份定位不明,意识形态模糊
        二、理论探索乏力,政策可行性低
        三、派系纷争不断,组织分裂频繁
        四、组织缺乏活力,活动经费不足
        五、党员数量下降,党员结构不优
    第四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弱化
        一、重建共产党的选民基础不够稳固
        二、选民对重建共产党的认同度下降
        三、重建共产党在议会选举中频频失利
第五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共产党生存的首要前提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共产党团结统一的根本要求
    三、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社会基础是共产党坚强有力的关键所在
    四、拓宽活动空间是共产党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
    五、实现广泛联合是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新时代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说明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文献述评
        (一)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二)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基本问题与思想基础
    一、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相关基本问题分析
        (一) 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涉及的基本范畴
        (二) 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 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思想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
        (二) 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重要论述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 始终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
        (二) 始终坚持以服务青年为主线,注重提升服务的质量
        (三) 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重视思想教育的引领
        (四) 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融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路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现实审视
    一、新时代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新进展
    二、新时代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状况的调查分析
        (一) 调查研究的设计与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二) 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三、新时代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 各级党组织在领导共青团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
        (二) 各级团组织在开展共青团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增强开拓精神
        (三) 青年群体和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变化带来新挑战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规划与部署,提高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 指方向、明定位,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
        (二) 构格局、推举措,接续发力推动团建工作
    二、强化培养与教育,坚定不移推进从严治团
        (一) 重培养、抓推优,加强共青团组织的队伍建设
        (二) 强“三性”、去“四化”,夯实基层团组织建设
    三、强化服务与带动,切实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
        (一) 配资源、建阵地,充实共青团组织的人财物资源
        (二) 定制度、建机制,坚持党建带团建助力工作开展
    四、强化改革与创新,实现共青团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 转方式、调方法,把握好新时代青年脉搏
        (二) 创思路、优载体,搭建共青团新媒体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共青团工作现状调查问卷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第二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借鉴
    一、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积极发展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力推进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全面发展
    五、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背景
    一、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党的群众工作与群众复杂多变的社会心理
    三、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
第四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推进
    一、以任务为导向明确群众工作的新使命
    二、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机制
    三、党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
    四、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创新
第五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意蕴
    一、群众工作为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发挥了保障作用
    二、群众工作为执政条件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思路
    三、群众工作为践行党的宗旨意识拓宽了实践路径
    四、群众工作为执政条件下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积累了经验
    五、群众工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明确了新任务
第六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启示
    一、群众工作应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性,做到因时因势而异
    二、群众工作应在丰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中体现时代性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的群众工作始终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
    四、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厘清的几个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调适与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内涵
        一、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概念
        二、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素
        三、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作用
    第二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二、列宁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论述
        三、中国共产党领袖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三节 现代化视角下的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现代化理论及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内在机理
        三、城市基层党组织在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角色
第二章 城市基层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变迁
        一、居委会党建阶段(1949—1987)
        二、社区党建阶段(1987—2012)
        三、城市基层党建阶段(2012— )
    第二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结构
        一、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架构与形态
        二、城市基层党组织党员的构成与管理
        三、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制度与机制
    第三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考察
        一、政治领导功能
        二、社会治理功能
        三、公共服务功能
        四、社会整合功能
        五、利益协调功能
第三章 现代化对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城市基层党组织
        一、开放系统的输入与输出
        二、现代化进程对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压力输入
    第二节 结构的失衡:现代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一、从“单位人”到“社会人”
        二、新型经济和社会组织大量涌现
        三、社会原子化趋势明显
    第三节 功能的失调:现代化进程伴生的城市治理危机
        一、人口无序集聚带来的社会治理压力
        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带来的挑战
        三、社会利益分化引发社会整合困境
        四、互联网潜藏着社会治理风险
    第四节 组织的失序:现代化对城市基层党组织体系的影响
        一、“全覆盖”下的遗漏:党建“空白”点
        二、来自市场的挑战:传统组织边界的突破
        三、组织认同危机:党员组织意识的淡化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基层党组织调适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第一节 政党调适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组织结构
        二、意识形态
        三、体制制度
    第二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调适性问题的表征
        一、组织“内卷化”
        二、治理失灵
        三、社会组织力弱化
    第三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调适问题产生的动因
        一、基层组织结构科层化
        二、政治功能弱化
        三、社会资源汲取能力不足
        四、意识形态创新引领不足
第五章 城市基层党组织的系统性回应与变革
    第一节 创新理念:注重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
        一、从单向发力到全面统筹
        二、从“各自为战”到系统集成
        三、从封闭独立到开放融合
    第二节 优化结构:构建网络化扁平化的城市基层组织体系
        一、优化城市基层党组织设置
        二、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
        三、推动城市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组织互联互动
        四、促进党建传统优势与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
    第三节 突出政治功能:提升城市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一、提升政治领导力
        二、提升思想引领力
        三、提升群众动员力
        四、提升社会号召力
        五、提升发展推动力
    第四节 走向现代化:推进城市基层党组织制度化建设
        一、权威的领导制度
        二、灵活的工作制度
        三、高效的联动制度
        四、有效的监督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 ——以广西玉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提出的背景
        (一)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根本要求
        (三)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四)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二、党的建设科学化思想的发展过程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建设思想
        (二) 十七届四中全会之前党对党的建设科学化探索
        (三) 十七届四中全会之后党对党的建设科学化认识的发展
        (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科学化提出新要求
    三、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容
        (一)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科学内涵
        (二)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特征
        (三)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主要内容
        (四)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衡量标准
第二章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特征及衡量标准
    一、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发展历史回顾
        (一) 改革开放初期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提出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三) 十八大以来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
    二、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及党的建设科学化基本特征
        (一)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特点
        (二)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特征
    三、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衡量标准
        (一) 保证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作用的发挥
        (二) 确保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健康发展
        (三) 实现企业党组织和企业、地方之间的关系合理化
        (四) 促使企业主理解、接纳并支持党建工作
        (五) 监督企业贯彻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生产经营遵纪守法
第三章 新时代推进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价值分析
    一、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一)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科学化建设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二) 完善利益整合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二、增强党在西部地区的阶级力量,巩固党的阶级基础
        (一) 提升党建把握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建设任务特殊性的水平
        (二) 发挥工人阶级的基石作用
    三、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执政公信力
        (一) 团结各民族进步阶级的群众,促进非公有制党建工作科学化有效进行
        (二) 引领发挥党的领导模范作用,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科学化发展
    四、推动经济发展,同步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一)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党
        (二) 强化党对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领导
第四章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科学化的主要成效及困境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二、玉林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的主要成效与实践探索
        (一) 主要成效
        (二) 实践探索
    三、玉林市非公有制企业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几点启示
    四、玉林市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 基层党组织的定位不准,影响功能的发挥
        (二) 党员流动性大,党员教育管理难
        (三) 存在一定程度的“群众化”现象
        (四) 企业党组织的附庸化、边缘化趋势明显
        (五) 企业党组织的“家族化”问题较为普遍
第五章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路径探索
    一、科学定位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功能
        (一) 政治功能——政治核心,政治引领
        (二) 经济功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三) 文化功能——塑造工业文明所需要的现代人格,传承民族文化
        (四) 社会功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防止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边缘化
        (一) 加强政治引导,培育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 丰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形式,持续扩大“两个覆盖”
        (三)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员对企业的影响力
    三、警惕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家族化”倾向
        (一) 坚持从严治党方针,积极教育引导企业经营者
        (二) 改革家族经营制,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三) 合理设置基层组织,严把党组织审批关
        (四) 严格党组织负责人任用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五) 加大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不断壮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队伍
    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一) 明确建设责任,创新管理平台
        (二) 改进教育管理方法,创新内容形式
        (三) 树立服务理念,建立长效机制
        (四) 开展主题教育,发挥“两个作用”
    五、避免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群众化”倾向
        (一) 提高政治素养,注重自我教育
        (二) 夯实思想基础,培育职业道德
        (三) 加强党员管理,保持队伍纯洁性
        (四) 建立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工作效能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科学化调查问卷
附录二: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科学化访谈提纲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我国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优良传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主要创新点
    六、本文关键词解读
第一章 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优良传统的历史观照
    一、意识形态坚守下的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探本
        (一) 光荣的共青团及其历史业绩
        (二) 共青团成长史是一部政治思想工作史
    二、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的宗旨自觉
        (一) 增强团员青年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力
        (二) 向党和国家输送大批青年干部和人才
        (三) 把团员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
    三、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的行动自觉
        (一) 鼓动团员青年在中国革命中做先锋
        (二) 组织团员青年做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三) 率领团员青年做改革开放的弄潮儿
        (四) 激励团员青年勇做英雄模范
第二章 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政治性的共青团之魂
        (一) 政治性是政治思想工作的根本属性
        (二) 坚持政治性至关重要
        (三) 坚持政治性与保持相对独立性相统一
    二、坚持做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社会定位
        (一) 巩固扩大党的领导的青年群众基础为政治责任的内蕴
        (二) 巩固扩大党的领导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重大效应
        (三) 巩固扩大党的领导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实施路径
    三、坚持围绕"中心"的工作方向
        (一) 以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为行动方向的历史逻辑
        (二) 以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为行动方向的实践逻辑
    四、坚持服务青年的原则
        (一) 服务青年就是培养关心爱护青年人
        (二) 培养关心爱护青年人为根本任务的依据
        (三) 培养关心爱护青年人的主要环节
    五、坚持"先锋"性的共青团之本色
        (一)以时代要求开风气之先的渊源
        (二) 以时代要求开风气之先的引领意义
第三章 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优良传统的特点和优势
    一、鲜明的政治方向性
        (一) 党对团政治思想工作的直接指导
        (二) 党与团作为政治思想工作主体的一体化
        (三) 党与团政治思想工作实践的一体化
    二、朋辈间的主客体共通性
        (一) 朋辈间的主客体共通性的特点
        (二) 朋辈间的主客体共通性的践行优势
    三、突出的实践性
        (一) 激情活跃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 持续持久的岗位建功活动
        (三) 自主自觉的主题教育活动
        (四) 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四章 以优良传统引领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开创新局面的理论考量
    一、理念维度——开创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认识的新境界
        (一) 推进信仰坚定的铸魂教育
        (二) 强化人文关怀的人本教育
        (三) 重视社会主义道德的教化
    二、理论维度——提升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研究的新水平
        (一) 确立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基本理论研究的目标
        (二) 明确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理论研究的方向
        (三) 重视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方法创新的理论研究
        (四) 关注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运动形式的理论研究
    三、实践维度——拓展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实践的新空间
        (一) 拓展实践性和生活化的教育渠道
        (二) 多方位扩展政治思想工作的新阵地
        (三) 将新媒体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载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其着作情况

(10)中国共产党的入党条件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专门以入党条件为对象的研究
        (二)关于发展党员工作的研究
        (三)关于党员标准与发展对象的研究
        (四)关于党员条件的研究
        (五)关于党员成分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材料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
        (一)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观念和实际表现必须符合共产主义
        (二)制定入党条件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
        (三)革命视角下各个阶级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地位
        (四)同其他民主党派合作和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问题
    二、列宁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
        (一)凡入党者必须对党思想上认同、物质上支持、组织上服从
        (二)欢迎真正拥护共产主义的工人和劳动农民入党
        (三)列宁对旧知识分子的政治定性和对策
        (四)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掌握同其他阶层联盟中的领导权
第二章 愿忠诚于党者只要不跨党即可入党
    一、中共入党条件的影响因素
    二、建党前夕几乎“清一色的知识分子”
    三、中共一大:愿忠诚于党者只要不跨党即可入党
    四、从广州会议到西湖会议:“不跨党”逐渐取消
    五、党员发展状况与入党条件中党员成分问题
第三章 有阶级觉悟且忠于革命者可以入党
    一、取消不跨党限制,把优秀的国民党员吸收到我们党里来
    二、吸收工农知识分子等劳动群众中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入党
    三、吸收社会一切革命分子,扩大自己的党为群众的党
    四、国共联合战线的危机和对工农等群众运动的压制
    五、入党条件与党员发展状况
第四章 重点吸收工农等劳苦群众入党
    一、将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因素归为“党的指导机关知识分子化”
    二、八七会议:党的灵魂和躯壳都要换
    三、白区:党员要工农化,排斥、反对知识分子入党
    四、苏区:吸收革命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入党,党员要从思想上入党
    五、重点吸收工农等劳苦群众入党政策下党员队伍发展状况
第五章 愿为党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入党的主要条件
    一、瓦窑堡会议: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都可加入共产党
    二、党内关于民族革命领导权的争论与解决
    三、抗战初期发展和壮大党组织任务下发展党员工作的多途径展开
    四、大力发展党组织之后对党的审查和整顿
    五、“团结、教育、改造”政策下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
    六、党的七大正确处理了社会成分与党的性质关系:有成分但不唯成分论
第六章 入党积极分子要成分好且不能存在剥削行为
    一、将地主、富农和流氓分子清除党内,重点吸收工人入党
    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成分好,不能剥削他人劳动
    三、中共八大:剥削他人劳动的人不能入党
    四、反右派斗争扩大后,中共对知识分子的认识起变化
    五、重新登记党员工作的十大标准
第七章 大量吸收造反派分子
    一、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
    二、“踢开党委闹革命”并酝酿“整党建党”
    三、整党建党的典型:“六厂二校”的“一学二批三吐四纳”
    四、“批林批孔”运动中的“突击入党”、“突击提干”
第八章 恢复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入党资格
    一、对知识分子进行重新定位和政策调整
    二、大量吸收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入党
    三、向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打开党的大门
    四、十八大以来: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第九章 总结与启示
    一、中共入党条件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入党条件的认识构成入党条件的思想内核
        (二)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动构成入党条件变迁的宏观背景
        (三)中国国情是构成入党条件变迁的直接的客观因素
        (四)党的政治路线成入党条件变迁的重要政治因素
    二、中共入党条件的历史演变的启示
        (一)入党条件应重视社会成分但不能“唯成分论”
        (二)入党条件要同时坚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标准
        (三)吸纳新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领域的重大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D]. 马跃. 吉林大学, 2021(01)
  • [2]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D]. 侯恩宾. 山东大学, 2021(11)
  • [3]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研究[D]. 刘华超. 山东大学, 2021(11)
  • [4]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何淼. 山东大学, 2020(01)
  • [5]新时代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研究[D]. 陈小凤. 山东大学, 2020(10)
  •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D]. 赵兴银. 扬州大学, 2019(06)
  • [7]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调适与变革[D]. 吴超晟.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 ——以广西玉林市为例[D]. 吕剑枫.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9]我国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优良传统研究[D]. 苏醒.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10]中国共产党的入党条件变迁研究[D]. 孙明增.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标签:;  ;  ;  ;  ;  

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领域的重大突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