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褐潮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有机质,幼苗,蚯蚓,土壤,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玉米。
褐潮土论文文献综述
张亦涛,王洪媛,刘宏斌,任天志[1](2016)在《基于大型渗漏池监测的褐潮土农田水、氮淋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华北平原褐潮土农田典型种植模式下水分和氮素的输入及淋失特征,阐明施氮量对淋失水质的影响,为从源头减少氮素淋失、防控农田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2012年在"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上,针对玉米单作种植模式,设置不同施氮梯度(不施氮CK,优化施氮T1,习惯施氮T2),利用"渗漏池"监测玉米生育期间土壤水分和氮素淋失过程,同时利用田间小气候气象站监测降雨发生过程,并详细记录灌溉事件。【结果】降雨和灌溉发生在4—10月,淋失发生在5—11月,相对降雨和灌溉时间有所滞后。年际间降雨量差异较大(134—525 mm),除2009年降雨少、无灌溉且未监测到淋失事件以外,其他年份水分输入总量均高于500 mm,并均监测到淋失事件。施氮处理比不施氮处理的淋失发生次数和淋失水量均有所减少,其中CK共发生淋失37次,淋失水量422 mm,T2共发生淋失31次,淋失水量310 mm。5年监测期间,灌溉和降雨携带的全氮共计157 kg·hm~(-2),其中可溶性总氮106 kg·hm~(-2),但年际间差异较大(7.53—34.1 kg·hm~(-2));灌溉和降雨携入氮量越多的年份,任一处理的氮素淋失量明显高于其他年份相同处理。硝态氮是淋失水中的主要氮素形态,并且施氮量越高,淋失水中硝态氮比重越大;无论是单次淋失事件还是年度淋失总量,T2淋失的可溶性总氮和硝态氮均明显高于CK和T1。CK和T1处理5年内全部淋失事件中的硝态氮平均浓度分别低于2.0、5.0mg·L~(-1),而T2处理的5年31次淋失事件中硝态氮浓度平均为29.5 mg·L~(-1),超过地下Ⅲ类水标准(20 mg·L~(-1))的次数有15次,最高浓度达79.0 mg·L~(-1)。【结论】灌溉和降雨是导致淋失的主要原因,输入的水量越多,越易发生淋失,硝态氮是淋失水中的主要氮素形态;年际间,氮素淋失量与灌溉和降雨携入的氮量呈正相关关系,灌溉和降雨携带氮量越多的年份,农田氮素淋失量越多;同一年内,硝态氮淋失量和硝态氮淋失浓度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只有合理施氮才能减少氮素淋失量并保证淋失水硝态氮含量不超标,但在确定合理的农田施氮量时,要充分考虑灌溉和降雨携带氮量对氮素淋失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张露,段碧华,颜增光,苑亚会,白陈仲[2](2015)在《褐潮土中外源镍对植物根伸长和蚯蚓生殖的毒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污染物基础生态毒理数据是开展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估和构建土壤生态筛选基准的重要依据。以北京褐潮土为试验介质,采用ISO 11269-1—2012标准方法,在土壤中添加0、10、18、32、56、100、180、320、560、1000、1780 mg/kg外源镍,测定镍对单子叶植物大麦、小麦、燕麦和双子叶植物黄瓜、生菜、油菜根伸长的影响,并检测土壤中镍的残留含量。同时,以此系列浓度(除1780 mg/kg以外)的镍污染土壤为测试介质,测定了镍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生殖(产茧量)和生长(体重变化)的影响。植物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褐潮土中低剂量的镍可以促进大麦、小麦根系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毒物兴奋效应,而在高浓度下,镍对6种植物的根伸长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镍抑制大麦、小麦、燕麦、黄瓜、生菜和油菜根伸长的EC50值分别为918.3、696.6、837.5、409.3、232.3、608.1 mg/kg,镍对双子叶植物的毒性普遍大于对单子叶植物的毒性。蚯蚓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0~1000 mg/kg的处理浓度范围内,镍对蚯蚓体重无明显影响,但在浓度大于180 mg/kg时对蚯蚓生殖表现出较强毒性,可明显降低蚯蚓的产茧量。北京褐潮土中镍影响蚯蚓生殖的EC50值为329.6 mg/kg,研究结果可为制定镍的土壤生态基准和开展镍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基础参考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33期)
张露,段碧华,苑亚会,颜增光,王敬贤[3](2015)在《北京褐潮土中镍对植物根伸长和蚯蚓生殖的毒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污染土壤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并构建土壤生态筛选基准的依据主要是土壤污染物基础生态毒理数据的测定。以北京褐潮土为试验介质,采用ISO 11269-1-2012标准方法,在土壤中添加0、10、18、32、56、100、180、320、560、1 000和1 780mg·kg-1共11个浓度的镍,测定镍对单子叶植物大麦、小麦、燕麦和双子叶植物黄瓜、生菜、油菜根伸长的影响,并检测土壤中镍的残留含量;同时,以除1 780mg·kg-1以外的镍污染土壤为测试介质,测定了镍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生殖和体重的影响。植物试验结果表明:在较高浓度的镍胁迫下,镍对植物根伸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镍对双子叶植物根伸长的毒性普遍大于对单子叶植物的毒性,毒性大小顺序依次为:油菜、生菜、黄瓜、燕麦、小麦、大麦。然而,与不添加镍的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的镍却可以促进植物根的生长,表现出典型的毒物兴奋效应。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在0~1 000mg·kg-1的处理浓度范围内,镍对蚯蚓体重无明显影响,但在浓度大于320mg·kg-1时对蚯蚓生殖表现出较强的毒性,明显降低蚯蚓的产茧量。(本文来源于《北京农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贺萌萌,徐猛,杜艳丽,颜增光,王林权[4](2013)在《镉在北京褐潮土中对玉米幼苗及其根际微生物的毒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温室盆栽实验,研究了镉在北京褐潮土中对玉米(品种郑单958)幼苗的毒性效应及其生物富集特性,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探讨了镉对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100mg·kg-1)镉对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北京褐潮土中镉引起玉米幼苗株高下降1/2的效应浓度(EC50)为654.6mg·kg-1,引起玉米根部和地上部干质量下降1/2的EC50分别为323.6和110.2mg·kg-1,玉米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干质量)可作为评价重金属生态毒性的适宜终点。玉米幼苗对镉有一定的吸收累积效应,镉在玉米幼苗各组织中的浓度分布为根>茎>叶,其中根部对镉有一定的富集作用(生物富集系数BAF>1)。镉污染可引起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高浓度(1000mg·kg-1)镉可导致部分微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表明镉污染可对植物幼苗、植物根际微生物以及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重要的干扰和威胁。(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贺萌萌[5](2013)在《北京褐潮土中的镉对玉米幼苗和蚯蚓的毒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中的镉难降解,易富集,并且能通过食物链传递至人类,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土壤镉污染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开展镉污染土壤的生态毒理研究,获取基于特定土壤类型的污染物基础生态毒理数据,是开展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价和构建土壤生态筛选基准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北京褐潮土为介质,郑单958玉米和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供试材料,通过温室盆栽实验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等技术研究了镉对玉米及其根际微生物和蚯蚓的毒性效应,以及玉米和蚯蚓相互作用对镉毒性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高浓度(>100mg·kg~(-1))镉对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北京褐潮土中镉引起玉米幼苗株高下降1/2的效应浓度(EC_(50))为654.6mg·kg~(-1),引起玉米根部和地上部干质量下降1/2的EC_(50)分别为323.6和110.2mg·kg~(-1),玉米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干质量)可作为评价重金属生态毒性的适宜终点。玉米幼苗对镉有一定的吸收累积效应,镉在玉米幼苗各组织中的浓度分布为根>茎>叶,其中根部对镉有一定的富集作用(生物富集系数BAF>1)。镉污染可引起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高浓度(1000mg·kg~(-1))镉可导致部分微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表明镉污染可对植物幼苗、植物根际微生物以及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重要的干扰和威胁。2.中、高浓度镉对蚯蚓生长发育及生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北京褐潮土中镉引起蚯蚓产茧量下降1/2的效应浓度(EC_(50))为83.2mg·kg~(-1)。蚯蚓对低浓度镉有较明显的富集作用(生物富集系数BAF>1)。3.蚯蚓活动增强了镉对玉米株高和地上部的毒性,降低了对根部的毒性和根部对镉的富集量。蚯蚓与玉米共处理后,其产茧量有所增加,此时镉引起赤子爱胜蚓产茧量下降一半的EC_(50)为135.2mg·kg~(-1),同时,蚯蚓体内的镉浓度和蚯蚓对镉的生物富集系数均比无玉米处理组有所降低。(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韩春媚,冉娟,张慧,李发生,李雁[6](2012)在《甲苯在北京褐潮土中的运移分布及其STOMP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土壤突发泄漏事故等环境问题,采用二维土槽装置模拟非水相液体(甲苯)发生瞬时泄漏后,其在北京褐潮土中的运移及分布规律,并采用STOMP模型对其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泄漏9 h后,含量>1 g.kg-1和>20 g.kg-1的甲苯污染羽横向与垂向距离比分别约为2.3和3.这是由于北京褐潮土的渗透性能较差(渗透系数为0.12 cm.h-1),因此对甲苯的入渗过程有较强的阻滞作用,导致甲苯运移方式主要以水平扩散为主,垂向迁移能力较小.采用STOMP模型对非均质性土层结构(北京褐潮土-砂土和砂土-北京褐潮土2种结构)中的甲苯运移模拟结果表明,由于砂土渗透系数(29.70cm.h-1)远大于北京褐潮土,因此土层分界面的相对渗透率突变是影响甲苯重新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可为非水相液体污染物发生突发泄漏后,及时获取其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2年10期)
齐鑫,韩成,盛学斌,刘建明[7](2011)在《钾硅钙微孔矿物肥对褐潮土水稻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盆栽试验设置不施肥、常规施肥、常规施肥+钾硅钙微孔矿物肥4 g·盆-1、常规施肥+钾硅钙微孔矿物肥8 g·盆-1、常规施肥+钾硅钙微孔矿物肥12 g·盆-1 5个处理,研究了自主研制的钾硅钙微孔矿物肥对褐潮土水稻生长、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加施钾硅钙微孔矿物肥后土壤容重降低0.04 g.cm-3,土壤孔隙度增加1.8%,土壤有效硅、有效钾含量分别提高9.4~27.0 mg·kg-1和10.6~39.7 mg·kg-1,土壤pH提高0.1个单位。在水稻生长方面,加施矿物肥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旗叶面积最高增加4.8 cm2,有效穗数增加2.3~5.0穗.盆-1,千粒重提高0.1~1.9 g,水稻平均增产幅度达13.6%。加施钾硅钙微孔矿物肥后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0.6%~7.5%、0.1%~1.5%和8.5%~13.5%。基于产量分析,褐潮土钾硅钙微孔矿物肥的最佳施用量为4 g·盆-1(相当于450 kg·hm-2)。(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宋永林,李秀英,李小平[8](2010)在《长期施肥对褐潮土氮、有机质动态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北京昌平"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定位试验(1991—2003年),研究了长期施肥条件下对褐潮土氮、有机质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物料提高耕层土壤全氮的效果最为明显,配施有机肥和秸秆处理分别比不施肥增加21.11%和14.35%,明显高于单一施用化肥。长期单施氮肥,或氮磷配合,或氮磷钾配合也显着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0.03%,8.32%和8.40%,而磷钾配合降低了土壤全氮含量。土壤碱解氮含量仍然是氮磷钾配施有机肥或秸杆处理优于单施化肥,分别比对照增加34.97%和32.96%,长期单施氮肥,或氮磷配合,或氮钾配合,或氮磷钾配合,分别比对照增加17.26%,21.55%,23.83%和26.41%。配合施用有机肥处理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与不施肥比较,NPK+秸秆以及NPK+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7.90%和14.56%,氮磷钾配合和氮磷配合分别比对照增加6.51%和5.89%,而单施氮肥仅增加2.56%。可见NPK平衡施用及其配施有机肥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0年18期)
宋永林,张淑香,李秀英,李小平[9](2010)在《长期施肥对褐潮土氮、有机质动态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北京昌平"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定位试验(1991-2003年),研究了长期施肥条件下对褐潮土氮、有机质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物料提高耕层土壤全氮的效果最为明显,配施有机肥和秸秆处理分别比不施肥增加21.11%和14.35%,明显高于单一施用化肥。长期单施氮肥,或氮磷配合,或氮磷钾配合也显着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0.03%,8.32%和8.40%,而磷钾配合降低了土壤全氮含量。土壤碱解氮含量仍然是氮磷钾配施有机肥或秸杆处理优于单施化肥,分别比对照增加34.97%和32.96%,长期单施氮肥,或氮磷配合,或氮钾配合,或氮磷钾配合,分别比对照增加17.26%,21.55%,23.83%和26.41%。配合施用有机肥处理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与不施肥比较,NPK+秸秆以及NPK+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7.90%和14.56%,氮磷钾配合和氮磷配合分别比对照增加6.51%和5.89%,而单施氮肥仅增加2.56%。可见NpK平衡施用及其配施有机肥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07-16)
宋永林,张淑香,李小平,王丽霞[10](2009)在《长期施肥对褐潮土磷、钾状况及速效供应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磷钾配施有机肥提高耕层土壤全磷的效果十分明显,比对照增加52.2%,而氮磷钾配施秸秆比对照增加18.85%;氮磷、磷钾、或氮磷钾配合分别比对照增加17.87%,15.88%和14.89%,明显高于长期单施氮肥,或氮钾配合处理;氮磷钾配施有机肥速效磷含量比不施肥增加10倍以上,而氮磷钾配施秸秆比对照增加3倍;氮磷、磷钾、或氮磷钾配合分别比对照增加3~5倍。单一施用氮磷钾化肥作物钾素吸收量和施钾量总体上是平衡的,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或秸秆具有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的作用,比对照分别增加16.0%和11.4%,不施钾肥处理总体上速效钾含量是逐年下降的。各处理土壤缓效钾含量多年总体上都是下降的;但与对照及不施钾处理比较,施钾处理土壤缓效钾含量较高。(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09年S2期)
褐潮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污染物基础生态毒理数据是开展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估和构建土壤生态筛选基准的重要依据。以北京褐潮土为试验介质,采用ISO 11269-1—2012标准方法,在土壤中添加0、10、18、32、56、100、180、320、560、1000、1780 mg/kg外源镍,测定镍对单子叶植物大麦、小麦、燕麦和双子叶植物黄瓜、生菜、油菜根伸长的影响,并检测土壤中镍的残留含量。同时,以此系列浓度(除1780 mg/kg以外)的镍污染土壤为测试介质,测定了镍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生殖(产茧量)和生长(体重变化)的影响。植物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褐潮土中低剂量的镍可以促进大麦、小麦根系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毒物兴奋效应,而在高浓度下,镍对6种植物的根伸长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镍抑制大麦、小麦、燕麦、黄瓜、生菜和油菜根伸长的EC50值分别为918.3、696.6、837.5、409.3、232.3、608.1 mg/kg,镍对双子叶植物的毒性普遍大于对单子叶植物的毒性。蚯蚓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0~1000 mg/kg的处理浓度范围内,镍对蚯蚓体重无明显影响,但在浓度大于180 mg/kg时对蚯蚓生殖表现出较强毒性,可明显降低蚯蚓的产茧量。北京褐潮土中镍影响蚯蚓生殖的EC50值为329.6 mg/kg,研究结果可为制定镍的土壤生态基准和开展镍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褐潮土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亦涛,王洪媛,刘宏斌,任天志.基于大型渗漏池监测的褐潮土农田水、氮淋失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6
[2].张露,段碧华,颜增光,苑亚会,白陈仲.褐潮土中外源镍对植物根伸长和蚯蚓生殖的毒性效应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
[3].张露,段碧华,苑亚会,颜增光,王敬贤.北京褐潮土中镍对植物根伸长和蚯蚓生殖的毒性效应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5
[4].贺萌萌,徐猛,杜艳丽,颜增光,王林权.镉在北京褐潮土中对玉米幼苗及其根际微生物的毒性效应[J].生态毒理学报.2013
[5].贺萌萌.北京褐潮土中的镉对玉米幼苗和蚯蚓的毒性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6].韩春媚,冉娟,张慧,李发生,李雁.甲苯在北京褐潮土中的运移分布及其STOMP模拟研究[J].环境科学.2012
[7].齐鑫,韩成,盛学斌,刘建明.钾硅钙微孔矿物肥对褐潮土水稻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
[8].宋永林,李秀英,李小平.长期施肥对褐潮土氮、有机质动态变化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
[9].宋永林,张淑香,李秀英,李小平.长期施肥对褐潮土氮、有机质动态变化的影响[C].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10].宋永林,张淑香,李小平,王丽霞.长期施肥对褐潮土磷、钾状况及速效供应能力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