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与廉政建设

论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与廉政建设

李凤龙[1]2003年在《论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与廉政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强化和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权力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是一种强大的控制力、支配力和强制力。权力的本质属性使其能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巨大的影响。权力的使用和制约是不可分割的,离开了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就不能保证对权力的正确运用。不受制约的权力是危险的权力,要约束权力必须依靠健全的法制。 本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存在和发展,包括权力的本质属性、历史上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新时期我国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与推进廉政建设的关系。 第叁部分,主要论述了必须在“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原则,以及实现廉政建设法制化的目标。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方法和途径,包括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反腐败工作机制,以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强化权力监督制约的新方法,新途径。

王艺[2]2007年在《中国当代廉政建设的系统论分析与对策》文中提出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务员廉政建设是政治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廉政建设面临着制度短缺、权力监督不力、集体文化氛围腐朽、个人无限追求利益最大化四种类型的困境。这些现状与问题社会危害范围广、危害程度严重,直接关系到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力的怀疑。所以,廉政建设迫在眉睫。廉政建设既是一个实际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廉政建设这一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探讨作为先行,探索出廉政建设的内涵、规律,找出影响廉政建设的症结点以及这些症结点之间的联系。以往对于廉政建设的探讨多为总结型,陈述廉政建设经验和成果,也有学术研究从廉政建设的某一侧面出发,深入探讨并提出解决的思路与方案,这些成果都为廉政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迪。本文认为,廉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单一的方法论都无法从根本上透视、解决问题,而应该使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从各个层面和角度深刻挖掘系统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反求系统生存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廉政建设与权力共生,其本身属于社会系统下社会具体子系统中政治生产系统的一个微观子系统。廉政建设怎样为上级各系统提供能量和运转的必要条件,在廉政建设系统分析中就具体化为廉政建设的要素、结构、功能以及相互关系。廉政建设存在基础是什么、廉政建设的价值支撑是什么,维护廉政建设系统自身开放的信息源自何处、廉政建设系统稳定(负熵)的动力源自何处,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廉政建设系统存在和正常运转的充分必要条件。本文以系统论为依据,以寻求问题“杠杆解”(彼得·圣吉)为思路进行研究,在回答上述四个廉政建设运转充分必要条件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出廉政建设体系四大子系统:制度法律子系统、信息监督子系统、文化道德子系统、动力激励子系统。在制度法律子系统中,制度、法律的内核是权力;在信息监督子系统中,新闻舆论监督作为“宪政第四权力”为廉政建设提供信息输入与输出;在文化道德子系统中,政治文化为廉政建设提供价值支持;在廉政建设的动力子系统中,薪酬是为政清廉最为直接的激励方式。通过系统论的层级关系、元素分析,本文认为,权力、新闻舆论监督、政治文化、薪俸分别是前述四个子系统的元素,其中,前叁个元素是廉政建设的杠杆解,后一个是廉政建设的高杠杆解。在以上论文构思基础上,论文形成以下框架:第一、二章分别为引言和廉政建设的系统论分析意义。第叁、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分析廉政建设系统的四个生存条件以及相互关系。作者认为激励子系统是廉政的动力源泉与关键,故将其单列为第四章,沿着激励—物质激励—薪酬—高薪激励这样一条逻辑线索独立进行分析。以激励理论研究高薪养廉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论文第五章,作者通过系统思考,探索出廉政建设的四大对策,他们也构成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偏废的系统。

谢雄飞[3]2010年在《论廉政监督》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廉政监督研究,以伦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系统阐述廉政监督的内涵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评价古今中外廉政监督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经验教训,通过辩证的梳理归纳提取其中具有共性的廉政监督思想和经验,结合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定的理论思考。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于廉政监督问题的相关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廉政监督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包括:监督与廉政基本内涵的解析;廉政监督主客体及其关系;廉政监督功能的伦理学分析。第叁部分回顾我国廉政监督发展的历史脉络,辩证分析廉政监督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包括:中国古代廉政监督思想的产生;中国近代社会廉政监督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廉政监督思想的新发展。第四部分对国外廉政监督思想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分析国外廉政监督的借鉴意义,包括:国外思想家关于廉政监督的精辟论述,国外关于廉政监督的探索,国外廉政监督实践的借鉴意义。第五部分探讨如何提高我国廉政监督的问题。我国廉政监督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稳定的廉政监督制度环境;构建惩防一体的廉政监督制度;通过文化创新促进廉政监督自省自律,达到完善相关监督实施机制的目的。

王俊淇[4]2016年在《中国共产党群众监督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群众监督是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它承载着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和愿望呼声的深切期许,彰显着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和历史主体地位,敦促着掌权者清正廉洁奉公守法正确行使权力,连接着党群之间亲如鱼水密如血肉的亲密情谊,是人民群众借以维护和保障自身根本利益的重要载体,更是清除腐败分子的可靠武器、遏制不正之风的有效法宝、严明党的纪律的有力保障。加强群众监督,使其在我国发展步入社会转型、矛盾凸显、腐败高发的新阶段以后更加积极地发挥作用,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叁中全会关于“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精神,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始终保持先进性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日益分化、固化,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日益觉醒,积极要求政治参与以促使党和政府决策有利于自身利益实现的背景下坚持和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的客观要求。除去引言和结论,本文共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群众监督的思想渊源。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监督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它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主监督的理论为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权力监督与制衡的思想为其准备了必须的思想根源,而西方政治思想家关于权力监督与制衡的学说则为其提供了珍贵的思想启迪。第二章主要尝试着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群众监督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以及党的文献中并没有关于群众监督到底是什么的专门论述,但通过对党的领导人以及党的文献中关于群众监督的相关论述,可以对群众监督的内涵、意义、方式方法等基本问题作出基本明确的界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生涯中,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事实上对群众监督问题形成了明确的理论指向,既明晰了群众监督的基本概念,阐述了群众监督的重要意义,也强调要树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的思想意识、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要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第叁章主要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监督实践的历史进程。理论发展不可能脱离实践检验而单独实现,相反,理论只有在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和相互验证中才能实现发展。中国共产党关于群众监督的理论也是在与其实践的相互验证、协调互助中实现发展和完善的。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群众监督,不管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建国以后,还是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都非常注意借助广大群众的力量实现自身的廉洁高效。尽管在具体运用群众监督时,个别时期受以往历史惯性作用、领导人个人偏好和现实国际国内环境等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存在着运用群众监督的方式不尽科学以致酿成严重后果的事实,但整体而言,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奋斗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监督理论不断完善、群众监督实践蓬勃开展的历史过程。第四章主要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群众监督的历史经验。综观中国共产党90余年关于群众监督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进程,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以相信和尊重群众为基础,以民主和法制为依托,以党政机关信息公开为条件,以密切的党群联系为抓手,以正确的方式方法为保障,是其基本经验。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群众监督的既有成就和现实问题,第六章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我国群众监督的对策建议。受我国政治体制和现实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群众监督现状并不乐观。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的群众监督出现了一些有利的因素,如群众监督制度已初具规模,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日益提升,群众监督的渠道渐趋多元、效益也逐步提高,但整体而言,我国的群众监督仍然是疲软无力的。概而论之,群众监督体制机制不尽完善、群众监督主体的监督意识薄弱和群众监督客体配合监督不力,是导致群众监督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重要原因。基于这些现实问题,要在新阶段更好发挥群众监督的积极作用,既要从完善群众监督制度、健全群众监督机制等党和国家大局着眼,又要从培育群众监督意识、拓展群众监督途径等具体问题着手,同时还要从国外政党运用公众监督的成功经验中汲取有益于我们的经验,如此多管齐下,方能使群众监督不断得到强化。监督是人类社会在摆脱权力滥用这个痼疾的进程中所进行的一个伟大的创造,作为主体最为广泛、地位最为基础的监督形式,群众监督是从外部敦促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行使权力,强化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方式,理应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事业中被赋予更庄严的使命。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必须积极创造便利群众监督的条件,使权利意识日渐觉醒的人民群众能够积极方便地政治参与,更好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必须以史为鉴,坚持在民主和法治的框架下,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实现群众监督效用的最大化。

陈志威[5]2012年在《农村基层权力监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由于上层建筑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旧的体制机制不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加上少数村干部受腐朽思想的影响、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在农村出现了村干部违法违纪等腐败现象,暴露出我国农村基层权力监督不足的问题。为此,全国各地对基层权力的监督制约这一课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及积极的实践探索。本文将借鉴各地的做法,批判性地吸收成功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从权力监督与权力制约的角度提出完善民主选举、加强民主监督、落实民主管理、健全法制建设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对策及建议。全文共分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及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农村基层组织及权力监督相关理论第叁部分主要介绍浙江省瑞安市农村基层权力监督的历史与现状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农村基层权力监督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第五部分主要介绍瑞安农村基层权力监督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主要在第二章到第五章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

徐路[6]2011年在《对区县党政一把手监督问题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权力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所在。腐败问题,尤其是“一把手”腐败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我国政权结构中,县(区、市)处于承上启下、沟通城乡的重要地位,县级党政“一把手”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着十分重要而直接的职责,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至关重要。区县“一把手”的素质如何,关系着领导班子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效果,影响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干部队伍的面貌,影响着党风和社会风气,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面貌。“一把手”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加强对其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论文以包头市对区县党政“一把手”实施监督的情况为研究对象,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在包头市对区县党政“一把手”实施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意义,认为探讨如何加强对区县党政“一把手”权力的监督,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以及反腐败工作,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对国内外一些论述“一把手”监督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学术界众多学者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权力监督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大部分研究均是从纯理论的角度对加强“一把手“的监督进行了探讨,对在现行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应采取哪些措施,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因此,要客观地分析我市区县党政“一把手”权力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加强权力监督的对策;第二部分论述了加强对区县党政“一把手”监督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为加强区县党的“一把手”监督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廉政建设能力的提高,“一把手”的大量违法违纪成为当前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介绍了包头市开展对区县党政“一把手”监督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包括大力开展廉洁从政教育、对地区“一把手”开展巡视、对委办局“一把手”开展述廉评议、加大落实“一岗双责”的力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等;第叁部分初步分析了对区县党政“一把手”实施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所在,问题包括监督制度不完善,可操作性差、权力配置不合理,“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各监督部门监督力度不够、监督渠道不畅、监督的意识淡薄,原因有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监督权与被监督权显失平衡、政务公开透明度不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等;第四部分从健全监督制度、创新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内容、改革权力配置、由事后监督向全过程监督转变大力推行官员问责和引咎辞职制度和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对区县党政“一把手”权力监督的对策。

郭玉华[7]2013年在《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腐败具有历史性、世界性和顽固性,是政治发展之癌。世界各国腐败与反腐败的理论和经验表明,执掌公权力是腐败滋生的必要条件,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关键。当前,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突出面临着“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的严峻形势,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①后,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理论逐步推进,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打造“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近期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部署,也是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那么,经过建国六十多年的探索,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供借鉴?当前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现状怎样?哪些地方亟待改进?这是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必须回答的问题。论文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政党学说出发,以权力结构、权力配置、权力运行和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为关注点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理论、历史、现状及经验教训展开研究,并对当前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的科学发展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组成。导论简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空间,界定了论文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和相关范畴,并对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做了说明。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分别对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思想、历史、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研究。第一章是思想源流分析。主要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古代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和西方分权制衡理论的进步性、历史局限性及对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借鉴价值做了分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论文认为,从防治权力异化的主旨出发,积极构建“监督下有制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的共同特点。从权力制约的一般原理看,权力彼此分开是权力制约的前提,合理配置权力是建设的重点,规范权力运行是建设的关键。第二章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历史做了考察。论文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贡献是:建立了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基本组织机构和制度体系,探索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的权力结构,探索了群众监督形式,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借鉴。第叁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历史做了考察。论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并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命题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主要贡献是: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党内规章,中国共产党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体系逐步完善;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法规,国家机关之间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法制化水平逐步提高:确立了审计监督制度、成立了国家预防腐败局、在人民检察院内设立了反贪污贿赂局等组织机构,中国国家廉政体系更加完善;初步探索了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第四章以前叁章研究结论为基础,对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成就、特点和经验做了分析。论文认为,经过建国六十多年的探索,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模式,探索建立了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执政党主导型、发展的阶段性、结构的层次性是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主要特点;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以权力监督为保障,以权力制约为关键,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是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第五章是对策建议。论文着眼于建设廉洁政治的最终目标和当前中国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任务,对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的最终目标、近期目标和当前目标做了分析,对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战略、策略和方法提出了建议。论文认为,在战略上,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应将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有机统一,将权力监督与民主法制建设有机统一,将权力制约与技术创新有机统一,将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有机统一。在策略上,为了提高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实效,不断取得反腐倡廉建设阶段性成果,当前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应继续坚持高压惩处态势,实行腐败零容忍政策,继续推进体制改革,降低权力寻租机会,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约束权力。在具体方法上,着眼于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体制情况和腐败发展趋势,应该以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为指导,以推进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健全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为突破口,理顺党内权力结构、加强对党政“一把手”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探索权力分解机制,推进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司法机关联系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制约和监督,防治腐败。结语主要通过对如何正确判断当前中国政体下权力制约的生存空间,理性分析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有效性,科学评价权力制约和监督在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叁个问题的回答,对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和西方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制衡的区别做了分析,对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基本思路做了简要总结,表达了对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希望和信心。

王传军[8]2012年在《马克思异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公共权力腐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下,不断加强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方面的制度规范不够完善,公共权力腐败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反腐形势依然严峻,反腐倡廉问题仍是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从异化的角度看,公共权力腐败是公共权力偏离其创制本原及存在价值的异化行为;分析与解决公共权力腐败问题,需要异化理论的指导。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异化理论,具有重大理论和应用价值,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认识、剖析、解决公共权力异化滋生的腐败问题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在系统梳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具体内容及当代启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实证、比较等研究方法,科学判定现阶段中国公共权力腐败总体形势和具体特点;学习和借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分析角度和方法,尤其利用历史和价值维度评价异化问题的方法,剖析腐败成因,澄清认识误区;最后,在其指导下,确立起中国公共权力腐败治理的正确态度和基本思路;以人作为公共权力异化活动的核心,紧紧围绕现阶段影响人腐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客观因素以及人为因素,提出针对性措施,为中国公共权力腐败治理方案的改革、创新提供参考,促进现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问题提出及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等内容。第二章,理论梳理。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范围加以限定,对理论的具体内容及当代启示进行系统阐述。第叁章,概述。主要阐述了公共权力、公共权力腐败的基本内涵,公共权力腐败与公共权力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异化理论对研究中国公共权力腐败的指导价值。第四章,现状分析。主要阐述了现阶段中国公共权力腐败的总体形势和具体特点。第五章,成因剖析。学习和借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公共权力行使者方面分析了中国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第六章,腐败治理。在马克思异化理论指导下,全面系统阐述了治理中国公共权力腐败的对策。第七章,结语。公共权力腐败的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坚信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不断达成共识和积极参与的条件下,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将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最终得到解决。

张建明[9]2016年在《减权、分权和治权:腐败治理的权力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人类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史就是一部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的历史。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难度极大。之所以难,很大程度上是由权力的特性所决定的。权力具有强制性、垄断性、扩张性、隐蔽性、利益性、腐蚀性等特点。正是因为权力的上述特性,使得公共权力的行使很容易出现异化状态。权力的异化是指本来是来自于人民权利让渡、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却被用来统治、奴役人民的现象。国家权力本质特性是导致异化的最重要内在因素。国家权力异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暴力、垄断和异化的叁种为恶倾向,是导致权力被滥用和腐败滋生的根本原因。正因为权力有这样一些特性,导致规范和制约权力变得十分困难。从权力治理的视角讲,要遏制腐败,核心是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保持适度的公共权力。其中,减权、分权和治权是最重要的叁种治理腐败的途径。通过权力路径治理腐败首要的是减权,它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公共权力对市场和资源配置的干预。在减权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分权,因为权力过于集中会形成“绝对的权力”,进而产生“绝对的腐败”。分权就是将公共权力分开行使,让各种权力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和相互制约的状态。分权并不完全等同于制衡,也不一定能杜绝腐败。但分权是形成权力相互制约的必要条件,是权力制衡的基础。当然,分权与集权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如何分权和集权应当结合具体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文化传统来进行。分权本身并不是目的,分权的目的是将各种权力之间保持相互制衡,保证权力的相互约束,防止权力的滥用。要防止权力的滥用,用分权解决过度集权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还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治理,这就是治权。在现代民主社会,权力的制约应该是制度化、合法化的,应该按照法律规范,通过法治的手段进行。在民主政治中,“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法律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和“以社会制约权力”都是权力制约的有效手段。当然,“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法律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和“以社会制约权力”之间应该是互相补充的,现代民主社会需要这几种制约权力形式的共同存在和共同作用。就形式而言,前一种是后一种的基础,并且是层层推进的关系,并不存在前者对后者的否认,任何权力制约都应该是几种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现阶段,通过减权、分权和治权的路径来遏制腐败,不仅要对“一把手”权力进行治理,更要以“零容忍”惩治腐败,有效防止权力越界。

王鼎[10]2014年在《地方政府廉政风险防控研究》文中提出反腐败是当前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无论是实践发展还是理论的探究,对当前全国反腐倡廉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我国廉政建设的现状,从风险管理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廉政风险防控实践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在我国当前行政生态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廉政风险防控。在技术路线上,遵循“概念界定-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对策构建”的路线展开研究。在研究逻辑思路上,从一般理论分析到典型案例,再推导出一般性的结论。在案例选取的口径上,选取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地市级行政单位作为研究样本,其做法和经验具有显着的代表性,参考价值较高。在主体分析结构上,本研究不仅仅只关注于廉政风险如何防控这一实践层面的问题,还从行政生态的形成和法制体系的构建两个层面进行考察,形成“生态-制度-实践”叁层式的分析架构。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首先说明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和整理,提出了本选题的研究主题和视角,同时也对研究的难点、重点和创新点进行了说明。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基础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从风险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和运用方法叁个层次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回顾,为全文展开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对廉政风险防控进行总体阐述,说明了我国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在理论、政策和实践上的依据,界定了廉政、廉政风险、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等核心概念,并对廉政风险的类别、主客体、作用以及我国地方政府廉政风险防控的现状进行了阐述。第叁章对A省D市的廉政风险防控的实践进行实证研究。从A省D市的基本情况和实施廉政风险防控的背景入手,对该市风险防控的具体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并其实践结果进行了评估,最后总结了该样本廉政风险防控所取得的具体成果。第四章对地方政府廉政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了阐释。第五章提出了改进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廉政防控的若干建议,主要从营造优良的行政生态,构建完备的法律制度和创新廉政风险防控技术手段等等几个方面展开。

参考文献:

[1]. 论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与廉政建设[D]. 李凤龙.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中国当代廉政建设的系统论分析与对策[D]. 王艺. 西北大学. 2007

[3]. 论廉政监督[D]. 谢雄飞. 广西民族大学. 2010

[4]. 中国共产党群众监督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王俊淇.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5]. 农村基层权力监督研究[D]. 陈志威. 华东理工大学. 2012

[6]. 对区县党政一把手监督问题的对策研究[D]. 徐路. 内蒙古大学. 2011

[7]. 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研究[D]. 郭玉华. 武汉大学. 2013

[8]. 马克思异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公共权力腐败研究[D]. 王传军. 四川农业大学. 2012

[9]. 减权、分权和治权:腐败治理的权力路径研究[D]. 张建明.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6

[10]. 地方政府廉政风险防控研究[D]. 王鼎. 武汉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论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与廉政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