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机理论文_韩亚西,张彦龙,张多英,曾伟民,赵丹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定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色谱,重金属,机理,环糊精,巯基,乙酰胆碱。

固定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韩亚西,张彦龙,张多英,曾伟民,赵丹丹[1](2019)在《自养微生物CO_2固定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自养代谢能力的微生物将无机碳同化为有机碳,使其他生物无法获得的碳成为全球碳循环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现存生物圈中,卡尔文-本森循环是许多原核生物和所有植物将CO_2固定到生物量中的主要代谢机制,然而却忽视了原核生物中的其它5种自养代谢途径。对其他自养代谢途径的研究发现,这5种途径均以乙酰-Co A为中心将CO_2同化为生命所需的有机物。该文从分子水平上系统阐述了六种自养代谢途径的CO_2固定机理并对CO_2的固定对自然界的作用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彭浩斌[2](2019)在《生物质成型燃料固定床燃烧粉尘颗粒物生成机理与减排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的含碳固体燃料,具有CO_2零排放、资源储量大、分布广泛等优点,是唯一一种可在绝大多数应用领域替代燃煤的固体可再生燃料。固化成型后得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具有能量密度高、粒径均匀、疏水性强等特点,有效解决了生物质的储存、运输和稳定供应等问题,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生物质中富含碱金属、碱土金属、氯等挥发性无机组分,燃烧过程如处理不当,易造成严重的粉尘颗粒物(PM)排放,污染大气环境,限制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大规模能源化利用。因此,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过程中PM的生成机理与减排方法进行研究,对促进其推广应用,逐步实现燃煤发电、供热的清洁能源替代,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成型处理对生物质燃料燃烧特性影响规律的研究。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制作生物质成型燃料样品,与生物质粉末燃料样品开展燃烧特性的比较研究;分别对燃料成型、粉末样品进行热重分析实验;计算不同种类、形态下生物质燃料的着火温度、燃尽温度、可燃特性指数、综合燃烧特性指数等表征燃料表观燃烧性能的特征值;推算燃料样品的动力学叁因子;通过燃烧性能特征值和动力学性能的对比,定量揭示成型处理对生物质燃料燃烧特性的影响。(2)基于生物质燃料无机组分的赋存和析出特性对PM形成影响规律的研究。通过化学分馏法对生物质燃料成灰组分初始赋存形态进行测定,判断生物质初始成分对燃烧过程PM生成的影响;利用管式炉实验平台定量揭示生物质燃烧过程中易挥发元素在燃烧过程的析出规律,总结不同温度区间主要PM组成元素的析出形式;运用热力学平衡计算软件HSC对生物质主要无机组分在燃烧过程的热力学平衡状态进行计算,模拟生物质燃料中的无机组分在燃烧过程的演变转化路径。(3)生物质在燃烧过程粉尘颗粒物生成特性的研究。搭建基于固定床燃烧装置的PM检测平台;开展不同温度、不同燃料种类、形态下的PM的生成特性研究实验;运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不同粒径段PM的微观形貌;利用能谱分析仪(EDX)测定不同粒径段PM的组成元素及含量;揭示不同生物质燃料、不同粒径段PM的生成路径、生成机理,以及主要组成元素对PM生成的影响规律。(4)通过调质处理实现生物质燃烧PM减排方法的研究。基于部分无机物对PM主要形成元素有固留作用的特点,开展无机物添加剂实现PM减排方法的研究,总结其对生物质燃烧过程PM减排的规律;不同的生物质,燃烧过程PM形成的路径、机理各不相同,鉴于此,开展生物质混燃的PM减排方法的研究,总结不同生物质种类、比例混燃对PM减排的规律。(5)基于生物质燃烧过程保持质量稳定的需要开展生物质进料实时检测技术的研究。提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结合混合分类模型实现对生物质掺混燃料辨识的方法;开发生物质燃料快速检测平台。(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5)

李智东[3](2019)在《nZVI/nHAP复合材料固定铀尾矿库区土壤中铀(Ⅵ)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核工业的发展,对铀等放射性物质矿石的开采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尾矿石、渣的量也逐渐增加。这些尾矿石、渣经过处理后保存在尾矿库中。而经过石灰碱化等常规处理的尾矿中的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再次释放到环境中,危害人类的健康。土壤是防止尾矿库中铀进入环境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对铀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纳米零价铁(Nano zero-valent iron,nZVI)、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 hydroxyapatite,nHAP)、纳米零价铁/羟基磷灰石叁种固定剂对铀尾矿库土壤中的铀进行固定化处理,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毒性浸出(TCLP)和磁性分离试验,利用SEM和XRD手段对纳米材料固定前后的铀尾矿土壤进行表征;研究了纳米材料在不同投加量和pH条件下对尾矿库土壤中铀的形态分布和固定效果的影响,并对固定机理进行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nZVI主要促进尾矿库土壤中可交换态(包括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铀向无定型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态、残渣态铀转化;在nZVI投加量为8%、pH=5时,残渣态的铀含量增加了13.84%,MF值达到最低24.88%,此时土样中铀的毒性浸出量仅为13.98%,固定效果达到最佳;对经nZVI处理后的土样进行磁性分离,发现非磁性土壤中铀的浓度明显降低,且其毒性浸出值接近于美国环保署铀的毒性浸出限值。(2)nHAP主要促进铀尾矿库土壤中可交换态(包括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铀向晶质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态、残渣态铀转化;n在nHAP投加量为6%、pH=4时,残渣态的铀含量增加了16.58%,MF值达到41.79%,此时铀的毒性浸出值仅为9.14%,固定效果达到最佳。(3)纳米HAP/ZVI主要促进铀尾矿库土壤中可交换态(包括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铀向无定型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态、残渣态铀转化;在纳米HAP/ZVI投加量为8%、pH=5时,残渣态的铀含量增加了11.05%,残渣态铀比例最大为30.10%,MF值达到较稳定值为31.72%,此时铀的毒性浸出量仅为8.57%,固定效果达到最佳;对经纳米HAP/ZVI处理后的土样进行磁性分离,发现分离后非磁性土壤中铀含量低于nZVI单一处理后的非磁性土壤中铀的含量,且其毒性浸出值低于美国环保署铀元素毒性浸出特性限值。(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晓欢[4](2019)在《表面可控的苄基季铵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保留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巯基-烯点击化学方法,合成了3种键合量可控的苄基季铵(VBTA)修饰的混合模式固定相(BQA)。元素分析表明,VBTA表面键合量为0. 488~1. 178μmol/m2。根据溶质结构和流动相组成不同,BQA固定相实现了反相、正相、亲水和阴离子交换多种分离模式。除季铵典型的离子交换作用外,随VBTA键合量增加,疏水作用明显减小,π-π相互作用和极性作用增加,说明通过改变键合相密度可调节反相和亲水作用的相对强度。另外,在混合模式条件下分离有机酸,考察了流动相中盐浓度和有机溶剂强度对保留的影响,证明了反相/离子交换的混合保留机理。结果表明BQA混合模式固定相在复杂样品的分离分析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1期)

周岩梅,杨舒然,孟晓东,许鸣杨,张博暄[5](2019)在《生物质炭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来源生物质炭表面和理化性质差别很大,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不同.以3种不同来源生物质炭(椰壳粉末、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为研究对象,应用被动采样技术监测治理过程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揭示生物质炭理化性质及其与吸附固定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生物质炭粒径相差不大,但椰克粉末的BET比表面积比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高2个数量级,孔隙结构发达.(2)吸附固定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静态模拟试验结果显示,椰克粉末对3类有机物(多环芳烃、苯系物和酞酸酯)的吸附固定作用均很强,投加10个月,沉积物孔隙水中3类有机物的质量浓度降低92. 7%以上,与其属于非极性吸附剂、BET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发达有关;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对酞酸酯的吸附固定作用较弱,分别为62. 5%和59. 6%,与其表面积小、孔隙结构不发达有关.(3)生物质炭吸附固定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对酞酸酯的吸附固定作用能很快达到平衡,也与其BET比表面积小、孔隙结构不发达相关.研究显示,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如BET比表面积、孔隙结构等)是影响有机物污染沉积物治理效果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张杰,杨忠林,黄鹤勇,孟祥天,黄钰彪[6](2018)在《氧化石墨烯固定Ag_3PO_4光催化降解染料罗丹明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氧化石墨烯(GO)固定Ag_3PO_4,制备了一系列Ag_3PO_4-GO(0.5%),Ag_3PO_4-GO(1%),Ag_3PO_4-GO(1.5%),Ag_3PO_4-GO(2%)等复合光催化剂,并作为光催化剂降解染料罗丹明B,研究结果表明:GO固载的Ag_3PO_4催化剂的禁带宽度约为2.39 eV,并未受到GO显着影响.在可见光照射下,GO的含量对催化效果有影响,GO含量约1%时,具有最佳的光催化转化效率.溶液为中性(pH=7)或弱酸性(pH=5)时的光催化效果最佳,并且溶液的浓度越低光催化的速率越快. GO固定的催化剂Ag_3PO_4-GO(1%)能够促进光生电子的产生,从而显着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和催化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本刊编辑部[7](2018)在《生物炭对茶园土壤镉的固定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校地理科学学院李清飞博士2016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物炭对茶园土壤镉的固定机理研究,项目编号:41671476.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问题日益加重.相关研究证实,茶叶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是土壤.因此,如何降低茶园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或钝(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周敏,徐小英,龙远德[8](2018)在《羧甲基-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拆分17种β-内酰胺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羧甲基-β-环糊精为手性固定相填料,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拆分17种顺式-β-内酰胺的方法.考察了流动相pH值、盐种类和浓度及流动相组成对分离效果的影响.选定的流动相为(0.10%NH_4Ac+FA)(pH=5.0)-Me OH(体积比70∶30),在此条件下,17个β-内酰胺化合物中有7个化合物的分离度>1.5,4个化合物的分离度在1.0~1.5之间,其余化合物的分离度<1.0.理论拆分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羧甲基-β-环糊精手性拆分过程是环糊精的包结作用与氢键、偶极相互作用和立体位阻等作用力协同作用的过程.与未衍生的环糊精手性固定相相比,羧甲基-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丽丽[9](2018)在《高温热处理樟子松压密材的制备与形变固定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轻质木材经物理压缩改性后其力学性能有所提高,但在潮湿环境中会产生回弹现象,仍需采用热处理等方法对其进行形变固定,然而现有的压缩热处理方法存在着工艺复杂和能源消耗大等问题。同时,关于高温热处理技术有助于压密材形变固定的机理尚存争议。为此,本文利用平板热压法对俄罗斯樟子松轻质材进行密实、干燥和热处理一体化工艺处理,以提高轻质材的力学性能,同时实现一道工序完成多种性能改良和节能环保的目的。通过正交试验获取高温热处理压密材的最佳制备工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高温热处理压密材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分析,明确影响木材尺寸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然后,对改性材的化学成分含量和基本结构进行表征;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吸水回弹特性进行分析,明确改性材吸水后形变回复的主要原因;最后,从改性材的弹性、吸水膨胀力以及化学结构等方面揭示高温热处理压密材形变固定机理。研究结果可为轻质材改性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参考。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平板热压法对俄罗斯樟子松材进行密实、干燥和热处理一体化工艺处理,以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干燥温度和压密比为因素进行了四因素叁水平正交试验,并分别探讨四因素对高温热处理压密材的尺寸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影响的显着性及原因,结果表明:(1)高温热处理压密材的尺寸稳定性主要受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和压密比的影响显着,而力学性能受压密比的影响显着,其中抗弯强度还受热处理温度影响显着。(2)高温热处理压密材的密度和力学性能随着压密比的增加显着改善。当压密比为50%时,试材的干缩率和湿胀率分别明显增加了169.38%和280.95%,尺寸稳定性变差,经高温和长时间热处理后,其干缩率和湿胀率的增加值分别降低为13.30%、10.47%和67.49%、45.35%。可见热处理温度和热处理时间是抑制高温热处理压密材形变回复的有效因素。2.利用单因素试验方法探讨热处理温度和热处理时间对高温热处理压密材化学成分及基本结构的影响,其中采用国家标准试验方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测试木材在改性前后主要成分含量及官能团的变化,同时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压汞仪分别检测高温热处理压密材结晶度和孔隙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加,半纤维素含量明显减少了25.06-59.51%,木质素含量相对增加了4.13-43.17%。同时FTIR测试结果显示热处理过程中样品半纤维素的特征官能团峰面积明显减少,而木质素的特征官能团面积比则显着增加,纤维素特征官能团变化不明显。(2)经压密改性后,细胞壁中纤维素微纤丝受挤压而缩短微纤丝间距,使心材和边材结晶度明显增大。高温热处理导致压密心材和边材增加的结晶度降低。而心材因发育成熟,使相对结晶度高于边材。试验发现心材素材的孔体积主要集中在微孔区域(D<0.8μm),经压缩密实化后心材位于30μm和0.18μm附近的孔体积明显下降,且随着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加,高温热处理压密材总孔体积因介孔体积的减少而显着下降。对于边材,其素材的孔径分布较心材均匀,且压密后孔体积迅速减少,而高温热处理压密材因大孔和介孔的增加使其总孔体积较压密材相对增大。3.为了揭示高温热处理压密材形变回复的内在原因,试验采用循环吸水法研究热处理后压密材的吸水形变规律,并利用动态蒸汽吸附法探讨高温热处理压密材在不同相对湿度下的吸湿性,结果表明:(1)压密心材和边材经220°C高温热处理后其吸水膨胀率和回复率分别由31.1%、18.89%和55.41%、58.40%降到了9.45、2.27%和9.46%、1.45%。同时,与素材相比,高温热处理压密心材和边材的吸湿含水率在相对湿度90%时均从25%减小到12%。(2)当压密材吸水时,其细胞壁上的亲水性化学成分以吸湿的方式将水分吸附到细胞壁内的主要和次要吸附位点上,至毛细管出现凝聚现象,之后过多的自由水移入到大毛细管中,即细胞间隙和细胞腔中,依靠水分的张力促使闭合的细胞间隙和细胞腔体积膨胀,造成细胞自身的膨胀和残余应力释放,进而引起木材形变回复。经高温热处理后,试样的亲水性物质显着降解,导致有效吸附位点减少,以及吸湿性和吸水性降低,从而促使压密材的吸水膨胀率和吸水形变回复率下降。4.试验从力学角度解释高温热处理有助于压密材形变固定的内在原因,并采用吸水膨胀力装置测试樟子松心材和边材吸水膨胀力的变化规律,利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研究心材和边材改性前后的的粘弹性变化,结果表明:(1)压密心材和边材的吸水膨胀力分别为277.38N和313.13N,经高温热处理后各减小至110N和132N,接近素材结果,直接证实了压密材中残余应力的存在,且高温处理后变小。而心材和边材各组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随着温度谱中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少,且高温热处理压密心材和边材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明显降低。可知,高温热处理促使压密材弹性显着下降。(2)高温热处理通过降解木材内化学成分,使其弹性降低,从而造成弹性残余应力减小,进而引起吸水膨胀力和吸水回弹性下降,最后实现对压密材的形变固定。5.在分子结构上揭示高温热处理压密材形变固定的根本原因,同时采用连续热分析仪和离子色谱仪分别测试高温热处理压密材的热解规律和多糖含量变化规律,并借助2D HSQC NMR仪器解析热处理对木材全细胞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心材和边材中的半纤维素最先降解,其次是纤维素,最后是木质素。二者的素材、压密材和高温热处理压密材均经历了两次明显热失重,第一次为水分的散失,第二次是化学成分降解,而高温热处理压密材的热稳定性明显高于压密材和素材,且边材较心材更易降解。(2)心材和边材素材中的葡萄糖含量最多,约为甘露糖含量的3倍和木糖含量的10倍,且心材的叁种单糖含量明显高于边材。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高温热处理压密材中的葡萄糖浓度逐渐增多,而甘露糖和木糖含量则明显减少。高温热处理压密心材的形变回复主要受甘露糖含量的影响,而边材除受甘露糖影响外还受木糖含量的影响。(3)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心材和边材半纤维素上的O-乙酰基-半乳葡甘露聚糖和4-O-甲基葡阿拉伯木聚糖的侧链半乳糖基、α-L-阿拉伯糖基和4-O-甲基葡萄糖醛酸基首先降解,随后主链上的2-O-乙酰基-β-D-甘露糖单元和3-O-乙酰基-β-D-甘露糖单元发生脱乙酰化,且甘露聚糖和木聚糖开始解聚。不过O-乙酰基-半乳葡甘露聚糖的侧链比4-O-甲基葡萄糖醛酸阿拉伯木聚糖侧链更易断裂。心材和边材木质素的β-O-4键、愈创木基结构中的G2和G6键以及苯基香豆满结构单元中的Bα和Bβ键在高温下断裂,而甲氧基含量因木质素交联度的下降出现增加现象。(4)结合全细胞壁、综纤维素和纤维素的NMR分析结果,心材和边材的半纤维素主要以甘露聚糖为主,同时含少量的木聚糖。高温热处理后,边材中的甘露聚糖和木聚糖均明显降解,而心材中的甘露聚糖易降解,木聚糖则不易热解,这从分子结构上深入阐明了压密边材形变回复为何受二者的影响显着,而心材则主要受甘露聚糖影响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刁剑雄[10](2018)在《基于蛋白表面相互作用的AChE定向固定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已成为大众广泛关注的话题。酶生物传感器(Enzymatic Biosensors,EBS)法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成本低、能在线检测等优点,能够弥补传统实验室技术的不足,满足现场操作监测的需求,已在环境监测、食品检验等方面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并成为有机污染物快速检测重要发展趋势。目前,酶生物传感器设计及开发的主要问题在于解决酶蛋白分子固定在载体上的方式及固定化方法。针对传统酶固定化方法中存在的酶活性损失高的缺陷,本研究将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具有通用性的基于酶蛋白表面结构的定向固定化方法,并且阐明了定向固定化AChE的分子机制及机理,为酶的定向固定化研究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具体阐述如下:一、定向固定化AChE设计。以酶蛋白叁维晶体结构数据作为研究基础,构建完整的AChE叁维分子模型。采用MOLCAD's multi-channel方法,发现6个AChE蛋白表面潜在固定化位点,并基于蛋白表面结构的疏水性、电性、氢键供体/受体及凹陷结构分布等特征,确定Site1作为AChE定向固定化结合位点。基于Site1和AChE活性中心结构数据,使用分子对接技术对来自ZINC小分子数据库的54159个有机小分子进行虚拟筛选。经过叁个步骤的筛查,最终获得共计13个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功能性固定化小分子配基,依次为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R)-橙皮素、(S)-橙皮素、(R)-柚皮素、(S)-柚皮素、槲皮素、花旗松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氟吡汀、阿托品、莨菪碱。二、功能性固定化小分子配基与AChE相互作用研究。为了验证筛选出的功能性固定化小分子配基与AChE结合能力及结合方式,采用荧光光谱方法,对小分子配基与AChE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功能性固定化小分子均能与AChE相互结合,其结合强度由高至低依次为NAR>HES>QUE>>EPG,TAX>CAT,EPI,FLU>GLI>>ATR,HYO。同时,酶活性测定实验确认了所有功能性固定化小分子配基与AChE的结合不会影响酶的催化活性。叁、AChE定向固定化酶制备、表征及稳定性研究。选用NAR、CAT、GLL叁种功能性固定化小分子配基,以氨基磁性纳米颗粒为基础载体,设计、制备、表征叁种定向固定化AChE,并采用酶活性测试方法对定向固定化AChE的pH稳定性、温度稳定性、重复使用性进行全面的考察。结果显示,与游离态酶和传统方法固定化酶相比,定向固定化AChE在多项性能上均有明显提升,尤其是在酶活性保留(均大于90%)和固定化稳定性方面提升显着(pH稳定性最大提升约70%,温度稳定性最大提升约130%)。此研究不但获得了定向固定化AChE的稳定性实验数据,同时也验证了本文设计开发的定向固定化方法的正确性。四、定向固定化AChE机理研究。为了全面阐明定向固定化AChE机制,明确影响定向固定AChE稳定性的要素,本研究采用多种分子模拟手段(分子动力学、加速分子动力学),对定向固定化过程中功能性固定化小分子配基与AChE的结合方式、结合稳定性及结合过程中构象的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大量多次的分子动力学-加速分子动力学模拟、轨迹分析、构象对比,揭示出AChE酶蛋白与功能性固定化小分子配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并确认了功能性固定化小分子配基与AChE定向固定结合时,不但不会影响酶蛋白分子的正常结构及催化功能,而且对酶蛋白结构具有潜在的稳定性提升能力。最终,定向固定化AChE的分子作用机制及机理得以全面的阐释。(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固定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的含碳固体燃料,具有CO_2零排放、资源储量大、分布广泛等优点,是唯一一种可在绝大多数应用领域替代燃煤的固体可再生燃料。固化成型后得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具有能量密度高、粒径均匀、疏水性强等特点,有效解决了生物质的储存、运输和稳定供应等问题,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生物质中富含碱金属、碱土金属、氯等挥发性无机组分,燃烧过程如处理不当,易造成严重的粉尘颗粒物(PM)排放,污染大气环境,限制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大规模能源化利用。因此,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过程中PM的生成机理与减排方法进行研究,对促进其推广应用,逐步实现燃煤发电、供热的清洁能源替代,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成型处理对生物质燃料燃烧特性影响规律的研究。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制作生物质成型燃料样品,与生物质粉末燃料样品开展燃烧特性的比较研究;分别对燃料成型、粉末样品进行热重分析实验;计算不同种类、形态下生物质燃料的着火温度、燃尽温度、可燃特性指数、综合燃烧特性指数等表征燃料表观燃烧性能的特征值;推算燃料样品的动力学叁因子;通过燃烧性能特征值和动力学性能的对比,定量揭示成型处理对生物质燃料燃烧特性的影响。(2)基于生物质燃料无机组分的赋存和析出特性对PM形成影响规律的研究。通过化学分馏法对生物质燃料成灰组分初始赋存形态进行测定,判断生物质初始成分对燃烧过程PM生成的影响;利用管式炉实验平台定量揭示生物质燃烧过程中易挥发元素在燃烧过程的析出规律,总结不同温度区间主要PM组成元素的析出形式;运用热力学平衡计算软件HSC对生物质主要无机组分在燃烧过程的热力学平衡状态进行计算,模拟生物质燃料中的无机组分在燃烧过程的演变转化路径。(3)生物质在燃烧过程粉尘颗粒物生成特性的研究。搭建基于固定床燃烧装置的PM检测平台;开展不同温度、不同燃料种类、形态下的PM的生成特性研究实验;运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不同粒径段PM的微观形貌;利用能谱分析仪(EDX)测定不同粒径段PM的组成元素及含量;揭示不同生物质燃料、不同粒径段PM的生成路径、生成机理,以及主要组成元素对PM生成的影响规律。(4)通过调质处理实现生物质燃烧PM减排方法的研究。基于部分无机物对PM主要形成元素有固留作用的特点,开展无机物添加剂实现PM减排方法的研究,总结其对生物质燃烧过程PM减排的规律;不同的生物质,燃烧过程PM形成的路径、机理各不相同,鉴于此,开展生物质混燃的PM减排方法的研究,总结不同生物质种类、比例混燃对PM减排的规律。(5)基于生物质燃烧过程保持质量稳定的需要开展生物质进料实时检测技术的研究。提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结合混合分类模型实现对生物质掺混燃料辨识的方法;开发生物质燃料快速检测平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定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韩亚西,张彦龙,张多英,曾伟民,赵丹丹.自养微生物CO_2固定机理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2019

[2].彭浩斌.生物质成型燃料固定床燃烧粉尘颗粒物生成机理与减排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3].李智东.nZVI/nHAP复合材料固定铀尾矿库区土壤中铀(Ⅵ)的机理研究[D].南华大学.2019

[4].王晓欢.表面可控的苄基季铵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保留机理研究[J].分析试验室.2019

[5].周岩梅,杨舒然,孟晓东,许鸣杨,张博暄.生物质炭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作用机理[J].环境科学研究.2019

[6].张杰,杨忠林,黄鹤勇,孟祥天,黄钰彪.氧化石墨烯固定Ag_3PO_4光催化降解染料罗丹明的机理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本刊编辑部.生物炭对茶园土壤镉的固定机理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周敏,徐小英,龙远德.羧甲基-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拆分17种β-内酰胺及其机理[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8

[9].李丽丽.高温热处理樟子松压密材的制备与形变固定机理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10].刁剑雄.基于蛋白表面相互作用的AChE定向固定化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典型阈值电压漂移曲线3-3 金属配合 AOPAN 纳米纤维膜配位固定...纳米复合导电水凝胶的制备及尿酸氧化...或UiO-67-COOH的结构和CO2的固...重金皿离子固定机理模型f21重金属离子固定机理模型!日

标签:;  ;  ;  ;  ;  ;  ;  

固定机理论文_韩亚西,张彦龙,张多英,曾伟民,赵丹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