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速度论文-张秋阳,丁红燕,张满,周广宏,王正军

滑动速度论文-张秋阳,丁红燕,张满,周广宏,王正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滑动速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钛合金,磨损行为,磨损机制,摩擦氧化物层

滑动速度论文文献综述

张秋阳,丁红燕,张满,周广宏,王正军[1](2019)在《不同滑动速度下两种钛合金的磨损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销-盘式磨损试验机对比研究两种典型双相钛合金TC4和TC11合金在不同滑动速度下的磨损行为,并探讨了磨损机制。结果表明:TC4合金的磨损率随滑动速度加快和载荷增加而增长,滑动速度为4m/s时,同载荷下的磨损率达到了最高值;而TC11合金的磨损率随滑动速度加快先增加,在滑动速度为2m/s时达到最高值然后开始下降,在4 m/s时取得最低值。载荷30 N时,TC4合金在滑动速度为1~4 m/s时的磨损机制主要为轻微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和剥层磨损;TC11合金在滑动速度为1~2 m/s时的磨损机制为轻微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和剥层磨损,在3 m/s时的为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但在4 m/s时的为氧化轻微磨损。两种钛合金在滑动速度为1~2m/s时的磨损行为与磨损机制相似。但高速下,稳定摩擦氧化物层的存在显着降低了TC11合金的磨损率;而TC4合金由于硬度相对较低,对摩擦氧化物层的支撑作用不足,磨损率快速增长。(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孙云强,罗纲,尹力,石耀霖[2](2019)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断层系统的大地震迁移概率及断层滑动速度的分段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隆升、生长及变形前缘.区域地震活动频繁,且地震在其主要断层带之间时空迁移.为了研究区域大地震在主要断层带之间的迁移规律与概率,以及主要断层带大地震破裂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叁维黏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区域断层系统的地震循环,得到了人工合成的万年时间尺度的地震目录.根据模拟的地震目录,并结合古地震数据,计算分析了大地震(MW≥7)在研究区各个主要断层带之间的迁移概率,探讨了黏度、高程、统计时间长度等因素对大地震在各主要断层带之间的迁移概率和大地震在各主要断层带上的发生概率的影响,并且初步调查了海原断层带和香山天景山断层带的大地震破裂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继区域最近两次大地震(1920年海原断层带上的M8.5海原大地震和1927年香山天景山断层带上的M8古浪大地震)之后,下一次大地震(MW≥7)发生在海原断层上的概率最大,约为51%~81%;其次是在香山天景山断层上,概率约为9%~37%.模型结果显示,不同的青藏高原中下地壳上地幔黏度大小,对大地震在各个断层带之间的迁移规律和迁移概率的影响较小;而研究区的高程载荷对地震迁移则有显着的影响:高程载荷易于使得海原断层地震活动减弱及香山天景山断层的地震活动增强.研究结果也显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主要断层带的地震活动与断层滑动速率分布的分段性显着;大地震在断层带上的破裂位置并不固定,呈现不均匀性;并暗示了断层几何形状对地震活动、断层滑动速率分布与大地震破裂位置的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小林,舒爱玲,高嵩[3](2019)在《滚锥参数对滚锥包络环面蜗杆副接触线上相对滑动速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圆锥滚子包络环面蜗杆副传动工作过程中滚锥的自转角速度及接触点处的相对滑动速度,根据齿面接触线上的受力特性,将滚锥齿面所受正压力合理分布到接触线的离散点上。利用数值计算软件,得到啮合齿面接触线上各点的相对滑动速度,并分析滚锥顶端半径和滚锥倾角对啮合齿面间相对滑动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滚锥的自转能够大大降低啮合齿面间的相对滑动速度;滚锥顶端半径和滚锥倾角2个参数可以进行优化选择,以使啮合齿面间相对滑动速度最小。这为进一步探究圆锥滚子包络环面蜗杆副的传动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宝栋,唐林虎,易湘斌,沈建成,徐创文[4](2018)在《环境温度、试验载荷和滑动速度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MU-10G型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了等温淬火球墨铸铁和Al2O3陶瓷摩擦副的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环境温度、试验载荷和滑动速度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利用SEM和EDS观察分析了磨损表面形貌和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摩擦系数随着载荷和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当环境温度高于300℃时,由于塑性变形而被挤出的石墨在摩擦界面上能起到很好的润滑作用,使摩擦表面比较光滑,摩擦系数降低,磨损率减小。(本文来源于《化工机械》期刊2018年06期)

郭凤仪,王兴宇,王智勇,梁海洪,薛一鸣[5](2018)在《滑动速度对弓网电弧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轻弓网电弧的危害,研究了滑动速度、滑板往复速度对弓网电弧的运行形态的影响.利用弓网电弧实验系统,拍摄了不同速度条件下的弓网电弧图像.利用电弧面积和电弧周长表征电弧的形态特征.利用二维小波变换和sobel梯度算子进行图像去噪和边缘提取,进而计算电弧面积和周长.弓网电弧呈椭圆形,滑板与接触网导线的高速相对运动会对电弧产生拉伸作用;滑动速度和滑板往复速度对电弧形态的影响较大,滑动速度较低时,电弧面积和周长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随着滑动速度或滑板往复速度的增加,间隙开距变小,导致电弧面积减小,电弧形态变化较慢.(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杨于标[6](2018)在《不同滑动速度和基体硬度对热浸镀铝钢耐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Fe-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抗高温氧化和耐腐蚀性能以及密度低、比强度高等优点,利用热浸镀铝(HDA)表面改性方法在钢铁表面制得Fe-Al金属间化合物镀层,可以拓展和完善钢铁材料的应用。目前关于热浸镀铝钢的磨损性能的研究较少,且仅限于高温和室温低速条件下的磨损行为的研究。那么,研究不同滑动速度及基体硬度对热浸镀铝钢磨损行为的影响,并探索其磨损机理,实用意义重大。本文在不同浸镀工艺及扩散退火条件下在45钢表面制备金属间化合物镀层,采用MPX-2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针对1050℃扩散退火4.5 h制得的金属间化合物镀层在不同基体硬度及不同滑动速度下进行干滑动磨损实验,研究热浸镀铝钢的磨损行为。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显微硬度仪及电化学工作站等分析方法研究了镀层的组成、结构、性能以及磨面和亚表面的物相、形貌、成分和性能,探讨了热浸镀铝钢的磨损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浸镀温度及时间下的镀层均由Fe_2Al_5合金层及纯铝层组成,其形貌及厚度受浸镀温度及时间的影响。750℃浸镀5 min的镀层,锯齿分布均匀,镀层紧密,与基体结合良好。850℃及以下扩散退火温度的镀层均含有Fe_2Al_5脆性相,与基体呈现锯齿状结合,1050℃时镀层主要由韧性相FeAl和Fe_3Al组成,与基体的界面平直,呈现良好的冶金结合,随着扩散时间增加,镀层变厚,Fe_3Al层的比例变大。磨损实验表明,磨损率在0.75-1.5 m/s随着滑动速度的升高显着降低,在1.5-2.68 m/s几乎不变,当速度升高到4 m/s时,磨损率略微升高,且基体硬度和载荷越大,增幅越大。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滑动速度下,热浸镀铝钢磨面均有摩擦层的生成。不同的滑动条件导致摩擦层具有不同的特征及性能,故引起热浸镀铝钢的磨损机制改变,并决定着热浸镀铝钢的耐磨损性。基体的硬度反比于组织的热稳定性并对摩擦层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其对磨损率影响程度与载荷有关,低载下不明显,50N时随着基体硬度提高,磨损率升高。0.75 m/s下摩擦层含氧化物较少,为金属特性为主的摩擦层,厚度较薄且不连续、硬度低,对基体几乎不起保护作用,磨损机制主要为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在1.5 m/s、基体硬度为35-40HRC以及2.68-4 m/s时,摩擦层含氧化物多,是以陶瓷特性为主的摩擦层,摩擦层厚且硬度大,对基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磨损机制为氧化轻微磨损;1.5 m/s、45 HRC下,由于基体热稳定性差,导致摩擦层剥落,镀层发生了较严重脆性断裂,摩擦层呈双层结构,其保护性有所降低,磨损机制为脆性断裂和氧化磨损。(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4-01)

王浩浩[7](2018)在《滑动速度对钢干滑动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干滑动磨损过程中磨损表面形成的不同于基体的摩擦层对磨损行为和磨损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金属干滑动摩擦层仍然缺乏系统且深入的研究,对其形成和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因此,研究金属干滑动摩擦层的形成和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在不同滑动条件下对不同组织状态下的H13钢和45钢进行了销盘式干摩擦磨损实验,采用XRD、SEM、EDS、显微硬度仪等手段分析了磨损表面、亚表面的磨损特征,系统地研究了材料自身性能与滑动条件对磨损行为与磨损机制的影响,进一步讨论了摩擦层演化与磨损机制转变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发现,H13钢和45钢的摩擦层的成分、形态、稳定性等均会随着滑动条件和组织性能的变化而改变,进而导致磨损机制的转变。当磨损表面被无氧化物摩擦层覆盖时,磨损行为取决于自身性质而与摩擦层无关;当磨损表面被氧化物摩擦层覆盖时,磨损行为取决于摩擦层和亚表层基体的共同作用。如果亚表层基体具有足够的强度来抵抗塑性剪切,氧化物摩擦层能够在磨损表面稳定存在,则磨损率较低,磨损机制属于氧化轻微磨损;一旦亚表层基体在摩擦热的作用下发生严重软化,失去对氧化物摩擦层的有效支撑,氧化物摩擦层与亚表层基体将被一同挤出磨损表面,磨损率迅速升高,磨损机制发生氧化磨损的轻微-严重磨损转变。但是不同组织状态的H13钢和45钢发生轻微-严重磨损转变的临界滑动条件不尽相同。本文将固定载荷下组织亚表层基体发生严重软化而无法抵抗塑性剪切时的临界滑动速度称作该组织在该载荷下的软化临界速度,将同种钢不同组织的软化临界速度的取值范围称为该钢在该载荷下的软化区间,在假设各影响因素均成线性关系的前提下推导出了软化临界速度的简单计算公式,深刻揭示了钢的轻微-严重磨损转变所遵循的本质规律。另外,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了H13钢和45钢37 HRC、50 HRC的磨损机理图,证明了低载条件下氧化磨损轻微-严重磨损转变区的存在,同时阐述了Lim、Ashby和魏敏先等人给出的钢的磨损机理图中存在的问题,并做了进一步修正。实验结果表明:固定载荷下,随着滑动速度的增加,H13钢和45钢的高硬度组织往往先于低硬度组织发生轻微-严重磨损转变,并且当磨损转变同时发生时,高硬度组织的磨损转变更加急剧。另外,载荷增大两种钢的轻微-严重磨损转变均提前发生。在软化区间左侧的速度范围内,耐磨性与组织硬度成正比;在软化区间右侧的速度范围内,耐磨性与组织硬度成反比;而在软化区间内,不同组织相继发生软化,组织硬度与耐磨性不存在明确统一的比例关系;同时,随着载荷的增大,H13钢和45钢的软化区间左移。大量Cr、Si的存在,严重降低了H13钢的氧化能力,抑制了氧化物的生成,使得低载、低速条件下H13钢的耐磨性低于45钢;并且载荷相同时,H13的轻微-严重磨损转变更早发生。同时Cr、Si的存在也极大地提高了H13钢的热稳定性和热强度,使得高载、高速条件下45钢发生连续性塑性挤出磨损时,H13钢依然处于间断性塑性挤出阶段,耐磨性显着优于45钢。(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4-01)

吕志甲,贺志勇,郑强,鲍明东,冯超[8](2018)在《载荷和滑动速度对块体镁基非晶合金干摩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制备的Mg_(59.5)Cu_(22.9)Ag_(6.6)Gd_(11)块体镁基非晶合金为基础,探索法向载荷和滑动速度影响镁基非晶合金干摩擦行为的规律和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镁基非晶合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UMT-2多功能摩擦磨损机,改变法向载荷和滑动速度的大小,进行摩擦磨损实验。通过白光干涉轮廓仪测出磨损轨迹的宽度和深度,再根据公式计算出磨损体积和磨损率。利用扫描电镜和EDS能谱分析磨损轨迹,揭示非晶合金的磨损机制。结果随着载荷的增加,磨损率先减小后稳定,摩擦系数略有减小。随着滑动速度的增加,磨损率先减小后增大,在相对滑动速度为120 mm/s时出现最小值。载荷小于20 N时,磨痕表面布满犁沟和小颗粒状磨屑;载荷大于20 N时,磨痕表面出现层迭状非均匀塑性变形层,对磨球表面转移膜粘连明显。滑动速度低时,磨痕表面布满犁沟,随着速度的增加,先是软化均匀流变,接着出现熔化、剥落。结论块体非晶镁基合金在低载荷下以磨粒磨损为主,还伴随着氧化、少量的粘着;载荷大于20 N时,变为粘着磨损为主。低滑动速度下以磨粒磨损为主,当滑动速度为180 mm/s时,试样表面熔化失效,磨损方式为剥落和磨粒磨损的综合。(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杨亮,侯玉欣,何洪途,张亚锋,余家欣[9](2018)在《滑动速度对磷酸盐激光玻璃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直线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采用氧化铝陶瓷球作为对摩副,分别在低载和高载下研究了潮湿空气中滑动速度对磷酸盐激光玻璃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盐激光玻璃表面的摩擦系数随速度的增加而降低,这种降低在低载下表现得更为明显.低速滑动下,玻璃上的磨屑主要聚集在磨痕的端部;高速滑动下,由于接触粗糙峰的局部温升引发黏着磨损,磨屑更容易粘附于磨痕的中心,且载荷越大界面局部温升越大,黏着磨损更为显着.随着速度的增加,磷酸盐玻璃的磨损深度和体积减小,这是由于速度的增加导致水分子在接触界面的驻留时间变短,且高速滑动带来的温升使界面吸附水膜更难形成,因此水参与的摩擦化学磨损被削弱.相对于高载而言,低载下滑动速度对材料去除的影响更为明显,这是由于低载磨损时相对较低的摩擦温升更有利于界面水膜的稳定形成,因而水参与的摩擦化学反应对材料去除的贡献更大.(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戴舰龙[10](2018)在《摩擦力-相对滑动速度关系的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尝试采用DIS系统,进行摩擦力-相对滑动速度关系的实验分析。方法:定性试验证实仪器正常,在普通桌面光滑桌面上,正压力为Ff=2N,接触面为90cm2条件下测试滑动摩擦力。同时进一步分析,在水平桌面下铁架台侧垫软木,将桌面制作成为坡度5为5°的坡面,再次测试,将滑块下分别垫上白纸、报纸、尼龙布进行试验,重复检测,正压力影响,增加小车上的砝码,增加正压力,重复测试。结果:在早期位移增加与力的增加存在正相关,且△摩擦力/△位移增加处于较高水平,在5s左右,摩擦力达到峰值10N,同位移显着上升,大致呈直线,提示速度比较稳定,摩擦力下降,并趋于平稳,在6.5s之后,位移快速上升,提示速度明显增加,但力无明显的改变,甚至下降。在上升坡度为5°条件下,滑动摩擦力与位移关系发生显着变化,滑动速度呈波动变化。同时画面摩擦力、位移的时间图也发生了显着变化,尼龙出现了类似于上坡过程中波动曲线。摩擦力与正压力存在正相关性,4N下摩擦力19.5N,6N状态下为30.1N。讨论:摩擦力-相对滑动速度有关,但在现有的试验条件下,这种相关性非常不稳定,影响因素较多。(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8年02期)

滑动速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隆升、生长及变形前缘.区域地震活动频繁,且地震在其主要断层带之间时空迁移.为了研究区域大地震在主要断层带之间的迁移规律与概率,以及主要断层带大地震破裂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叁维黏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区域断层系统的地震循环,得到了人工合成的万年时间尺度的地震目录.根据模拟的地震目录,并结合古地震数据,计算分析了大地震(MW≥7)在研究区各个主要断层带之间的迁移概率,探讨了黏度、高程、统计时间长度等因素对大地震在各主要断层带之间的迁移概率和大地震在各主要断层带上的发生概率的影响,并且初步调查了海原断层带和香山天景山断层带的大地震破裂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继区域最近两次大地震(1920年海原断层带上的M8.5海原大地震和1927年香山天景山断层带上的M8古浪大地震)之后,下一次大地震(MW≥7)发生在海原断层上的概率最大,约为51%~81%;其次是在香山天景山断层上,概率约为9%~37%.模型结果显示,不同的青藏高原中下地壳上地幔黏度大小,对大地震在各个断层带之间的迁移规律和迁移概率的影响较小;而研究区的高程载荷对地震迁移则有显着的影响:高程载荷易于使得海原断层地震活动减弱及香山天景山断层的地震活动增强.研究结果也显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主要断层带的地震活动与断层滑动速率分布的分段性显着;大地震在断层带上的破裂位置并不固定,呈现不均匀性;并暗示了断层几何形状对地震活动、断层滑动速率分布与大地震破裂位置的控制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滑动速度论文参考文献

[1].张秋阳,丁红燕,张满,周广宏,王正军.不同滑动速度下两种钛合金的磨损行为[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9

[2].孙云强,罗纲,尹力,石耀霖.青藏高原东北缘断层系统的大地震迁移概率及断层滑动速度的分段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9

[3].王小林,舒爱玲,高嵩.滚锥参数对滚锥包络环面蜗杆副接触线上相对滑动速度的影响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李宝栋,唐林虎,易湘斌,沈建成,徐创文.环境温度、试验载荷和滑动速度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J].化工机械.2018

[5].郭凤仪,王兴宇,王智勇,梁海洪,薛一鸣.滑动速度对弓网电弧形态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杨于标.不同滑动速度和基体硬度对热浸镀铝钢耐磨性的影响[D].江苏大学.2018

[7].王浩浩.滑动速度对钢干滑动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D].江苏大学.2018

[8].吕志甲,贺志勇,郑强,鲍明东,冯超.载荷和滑动速度对块体镁基非晶合金干摩擦性能的影响[J].表面技术.2018

[9].杨亮,侯玉欣,何洪途,张亚锋,余家欣.滑动速度对磷酸盐激光玻璃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J].摩擦学学报.2018

[10].戴舰龙.摩擦力-相对滑动速度关系的实验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8

标签:;  ;  ;  ;  

滑动速度论文-张秋阳,丁红燕,张满,周广宏,王正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