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疯女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疯女人,父权制,女性主义,种族歧视,房间里,墙纸,雷雨。
疯女人论文文献综述
景欣悦[1](2019)在《走下阁楼的“疯女人”——重读《玫瑰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近现代历史缠绕在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中,它们既促成了中国现代社会或大或小的转型,同时也影响着与现代化进程同构而生的妇女解放运动。在此过程中,中国女性开始从传统的家庭角色(女儿、妻子、母亲)向社会角色(学生、战士、革命者)转变,她们的命运被深刻地嵌入历史之中。对应文学创作,当代女作家不但关注这一历史时期的整体发展或重要转折,并且倾向于以艺术的形式呈(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9年12期)
沈超琼[2](2019)在《压迫、抗争和不完全胜利——《黄色墙纸》和《简·爱》中的疯女人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简﹒爱》和《黄色墙纸》分别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美国女作家夏洛蒂﹒铂金斯﹒吉尔曼的成名作。两部作品虽然属于不同国家,但《黄色墙纸》中的主人公"我"和《简﹒爱》中的伯莎﹒梅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父权制社会里,她们都遭受着身体和精神的摧残和压迫,用疯癫来反抗,试图冲出父权制社会的囚笼,从而取得胜利,都代表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22期)
和昕[3](2019)在《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疯女人的悲惨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藻海无边》是英国作家简·里斯的代表作,被认为是经典之作《简·爱》的前传。里斯将关注点放在了《简·爱》中鲜少提及的伯莎身上,用丰富的想象和鲜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的白克里奥尔女孩由正常走向癫疯的悲惨命运。本文将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对"疯女人"这一经典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受到殖民和父权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以及导致的自我身份认同的缺失。(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7期)
李静[4](2019)在《1980-1990年代女性作家笔下的“疯女人”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对20世纪文学演进中出现的女性解放与女性身份认同主题进行反思性梳理,会发现女性形象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轨迹。受“五四”启蒙话语影响,女性形象大多为“出走的娜拉”或者“女性零余者”,以相对单一的身份承担着相对固定的社会功能,通过展现女性苦难以达到批判和启蒙的目的。“十七年”小说中的“女英雄”、“铁姑娘”形象,通常是以“革命加爱情”的模式出现,不再是出走后的迷茫,而是通过参与社会斗争、承担社会责任来实现自我意识的确立与个体的解放。新时期以来,解放的声音越来越大,女性承担的社会职能越来越重,在追求个性解放的过程中需要回答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规约中不断挣扎的“疯女人”形象突破以往文本中对于女性的想象,将女性自我感觉和女性自我经验呈现出极端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本大多出自女性作家之手,一方面包含着女性作者自身的焦虑、躁动和对于女性群体的关怀与思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女性在寻求自身独立与解放时的现实困惑。本文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作家笔下的“疯女人”形象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文本对于这一形象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进行整体探究,深入挖掘“疯女人”形象的“疯癫与文明”、人性与兽性等复杂特征,旨在探究这一形象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追求。本文从“疯女人”形象的整体概况、形象特征、原因探析、意义及缺憾等四个方面对“疯女人”形象进行阐述,在纵向上,对比现代文学中典型的“疯女人”形象,以及20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女性作家笔下“疯女人”形象;在横向上,则与男性作家笔下的“疯女人”形象,以及文学作品中男性呈现的“傻子”形象进行对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作家笔下的“疯女人”形象有着严重的身份焦虑和认同危机,难以获得心灵的和解与精神的理性,以致行为方式上处于不可控状态,虽然带有女性视野的鲜明特征,感性色彩浓厚,但是女性作家以其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创作经验,探究“疯女人”的精神内核与心理特征,为女性形象的书写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何川[5](2019)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与“房间里的天使”——《屋顶丽人》中的两种女性角色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屋顶丽人》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叁位工人在修缮屋顶时发现一位晒日光浴的丽人,并对其各种骚扰希望得到回应,然却铩羽而归。文章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角色:一种是以丽人为代表的新女性,她们勇敢地突破女性传统的性别角色,追求自我却被称为"疯女人";另外一种则是叁位主妇代表的传统女性,即父权制所谓的"天使"。作者通过对这两类女性的对比表明了对丽人的喜爱和赞美,鼓励女性追求自我,追求个性解放。(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15期)
徐效雅[6](2019)在《黑人女性主义视角下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疯女人”的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小说家之一,托尼·莫里森以独特的方式关注黑人群体,向社会传递了美国黑人女性的声音,弘扬黑人文化。疯女人是20世纪女性文学中常见的母题之一。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多维度地塑造了父权制和种族歧视下的黑色疯女人形象,再现了她们的愤怒、焦虑和创伤以及由此产生的疯狂性,同时显示了她们的智慧、勇敢以及对自由的不断追求。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诸多性格迥异、行为怪诞,但生命力却十分旺盛的非裔美国女性形象。本文分为五个章节,主要通过分析叁部小说中“疯女人”的形象来探讨其身份认同的发展过程。它包括叁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黑人女性的困惑阶段,以《最蓝的眼睛》的主人公佩科拉为代表人物,阐释了黑人女性失去了自我身份认同。第二阶段是黑人女性孤独进行自我救赎的阶段,代表人物是《秀拉》中的女主人公秀拉,她以实验性的方式寻找自我认同来抵抗父权制的压迫,但最终并未成功。第叁阶段是黑人女性身份认同的觉醒阶段,黑人女性在阶级、性别、种族的压迫下开始挣扎反抗。代表人物是《爱》中的女主人公塞丝,她通过杀死自己的女儿来反抗奴隶制的压迫。通过解析她们疯狂的表面行为举止,本文目的在于多元化解析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形象。(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苑雨培[7](2019)在《失语女人的密码——论《简爱》中的疯女人》一文中研究指出《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本书主要描绘了一个名叫简爱的坚强女性角色。但是人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一个叫伯莎的疯女人。伯莎在本书中的形象是扭曲的,压迫的,同时她也是被人所误解。这个女人也许并没有疯,疯可能只是她用来伪装的面具。本书的女主人公简爱正好与她形成了对比,一个负面一个正面,造成了一种反差性,让小说更具有戏剧性和情节性。为了平衡结构,作者将她放在了一个卑微的地位,整本书都体现了一种对于男权社会的反抗。(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期刊2019年02期)
刘晓榕[8](2019)在《《雷雨》与《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雷雨》中的繁漪与《简·爱》中的伯莎·梅森,是中外文学作品中典型的"疯女人"形象,二者有相同的命运遭遇,为中外文学作品中"疯女人"形象的比较研究提供了范例。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二者的异同之处,并总结出二者形象差异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当女性主义思潮深入文学作(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05期)
菊韵香[9](2019)在《蜂王和他的疯女人》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我六舅妈的故事,当从20世纪二叁十年代说起。那年,一天午后,土生土长于东北边镇的放蜂人石顺正靠在一棵老松树下打盹,突然,几声令人胆战的狼嗥撞入了耳鼓。石顺是我母亲的一个本家堂兄,按辈分我管他叫六舅。当时,六舅刚20出头,便沿承祖业做了放蜂人,常年带着蜂箱往深山老林里走。由他酿出的椴树蜜,那是一等一的香甜,因而得了个"蜂王"的称号。听闻狼嗥阵阵,六舅石顺循声望去,不由得心头一哆嗦。(本文来源于《民间传奇故事(A卷)》期刊2019年01期)
李秋雨[10](2018)在《老虎和疯女人(长篇小说节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下雪了,大雪仿佛要把一切都掩埋,那些干净的,不干净的,令人珍惜的却无可奈何的粮食口袋,还散着热气的牛粪,人们的笑声,小孩的哭声,在大雪中都会被禁止。站在雪中的人,会被堵住嘴,蒙住眼,冻住血液,最终和白色融为一体。若不是为了口吃的,皮毛还能够换些钱,怎么会有人挣着命,在大雪中连滚带爬地把身旁的雪踩在脚下变为黑色,踩着乌拉草做成的鞋子,拔出这只脚,又挪那只脚,像是在白色的泥潭中步履维艰,呼出大口热气,(本文来源于《参花(上)》期刊2018年07期)
疯女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简﹒爱》和《黄色墙纸》分别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美国女作家夏洛蒂﹒铂金斯﹒吉尔曼的成名作。两部作品虽然属于不同国家,但《黄色墙纸》中的主人公"我"和《简﹒爱》中的伯莎﹒梅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父权制社会里,她们都遭受着身体和精神的摧残和压迫,用疯癫来反抗,试图冲出父权制社会的囚笼,从而取得胜利,都代表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疯女人论文参考文献
[1].景欣悦.走下阁楼的“疯女人”——重读《玫瑰门》[J].中国图书评论.2019
[2].沈超琼.压迫、抗争和不完全胜利——《黄色墙纸》和《简·爱》中的疯女人比较[J].大众文艺.2019
[3].和昕.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疯女人的悲惨命运[J].青年文学家.2019
[4].李静.1980-1990年代女性作家笔下的“疯女人”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何川.“阁楼上的疯女人”与“房间里的天使”——《屋顶丽人》中的两种女性角色对比[J].长江丛刊.2019
[6].徐效雅.黑人女性主义视角下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疯女人”的形象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9
[7].苑雨培.失语女人的密码——论《简爱》中的疯女人[J].散文百家.2019
[8].刘晓榕.《雷雨》与《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比较[J].牡丹.2019
[9].菊韵香.蜂王和他的疯女人[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19
[10].李秋雨.老虎和疯女人(长篇小说节选)[J].参花(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