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商银行发行牡丹VISA冬奥国际借记卡(论文文献综述)
张震天[1](2019)在《照片信用卡赏析》文中研究表明照片信用卡是指正面或背面带有持卡人照片的信用卡。早期的照片信用卡因制作成本较高,发行量较少,成为信用卡中的奢侈品,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1.美国开普上帝信托银行照片信用卡寻找到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信用卡一直是笔者多年的梦想之一。到目前为止,笔者见到的最早一张照片信用卡是1975年前后美国开普上帝信托银行发行的万事签照片信用卡(图1)。该银行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海恩尼斯。尽管目
李雨桐[2](2017)在《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市场高速发展,特别是在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扩展客户群体等方面均具有优势,因此成为商业银行转型战略的热点。信用卡属于消费信贷,具有支付便捷的特点,深受国内消费者喜爱。然而随着发展,整个行业表现出日愈激烈的竞争趋势,如何满足客户需求,适应内外部环境,进行市场定位,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工商银行作为发展速度较快,竞争力较强的商业银行,研究分析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对于工商银行提高信用卡中间业务收益及提高我国银行信用卡营销能力都具有现实意义。首先概述信用卡与市场营销相关理论。介绍了信用卡的定义,信用卡产品和利润,信用卡产品优势,之后介绍市场营销理论和分析工具,为后文分析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其次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环境分析。分别对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及对需求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为后文的市场定位,制定营销策略做铺垫。其中在宏观环境分析中,运用PEST分析模型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行业竞争环境运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议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同业竞争者,五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然后对需求环境进行分析,主要介绍市场现状,客户消费行为调查和客户消费的行为分析。对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对工商银行A分信用卡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之后结合SWOT矩阵对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进行策略制定。在确定总目标以后,运用7P营销组合理论制定营销策略。从产品,定价,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服务过程,进行策略制定。最后制定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保障措施。分别从组织架构,绩效考核,人员培养,风险控制四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戴颖[3](2017)在《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品牌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用卡是国际流行的复合型金融工具,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普遍用于支付、授权、担保等方面,是金融及其相关行业现代化的象征。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总体来说,信用卡市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美国作为信用卡的起源国,从信用卡组织以及发卡机构看,是信用卡发展快速和发达的地区。因此,通过借鉴美国的做法及对比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品牌策略,促进中国五大商业银行之首的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卡品牌发展,以增强我国银行的整体竞争力,最终带动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品牌──作为商品过剩时代各行各业赖以生存的竞争力要素,从宏观层面而言,商品品牌的提升在很长时间以来都对信用卡市场的发展起到决定性效用;具体到各个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来讲,良好的信用卡品牌形象和推广策略也是各家发卡机构或银行从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有效工具。但我国信用卡品牌的发展历程,同美国等老牌信用卡品牌发达国家相比较为短暂,中国市场上的信用卡品牌发展策略仍然在实践中持续摸索、探寻、制定、执行,目前暂不能给国际市场带来具有冲击力和竞争力的信用卡品牌。本文从阐述中美信用卡品牌的发展过程入文,对已有的中美信用卡品牌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中国市场环境中信用卡业务存在的不足,同时对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品牌提升路径提出个人见解。正文部分除引言和结论外讲述如下内容:信用卡发展的历史,重点阐述国内外主要信用卡品牌;引入品牌理论,举例介绍美国主流品牌信用卡,并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信用卡发卡行的品牌经营活动进行探讨及比较分析;介绍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品牌的发展历程并运用SWOT工具对其进行分析;对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品牌提升路径提出一些个人主张和建议,工商银行要实现其信用卡品牌的提升并非易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做大量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既要全面、充分分析企业外部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等外部环境,也要客观正确分析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等,再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竞争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从对我国当前的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来说,信用卡产业正在走向不断扩大产业市场和品牌打造提升的发展阶段,由于中美国情不尽相同,我们需要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
张震天[4](2013)在《第一版牡丹灵通卡的前世今生》文中指出工商银行第一版牡丹灵通卡从1997年问世,到1998年退出历史舞台,虽然只有短短不足一年时间,却为工商银行借记卡业务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工商银行的灵通卡业务从此不断发展壮大。一、牡丹灵通卡的由来说起牡丹灵通卡的由来,就必须提到牡丹卡,而说起牡丹卡,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她就是工商银行的前行长张肖。张肖在1985年6月1997年初一直担任工商银行行长职务。对于从事金融业务的银行来说,牡丹花所体现的"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寓
杨振东[5](2011)在《信用卡民商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信用卡集循环信贷与支付结算工具于一身,因而是商业银行综合性最强、关系最复杂的业务种类之一。信用卡产业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需要从更高、更广的视角来正确认识信用卡产业的功能与作用。居民个人、企事业单位均可通过信用卡与商业银行建立起民商法律关系,并且从传统借贷合同关系扩展到委托代理及信托法律关系。信用卡领用协议的法律本质为两层次的信贷协议组合体系,各自成立与生效过程均有特别之处,并对持卡人与发卡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发卡银行通过信用卡格式合同中的明示或默示条款,使得持卡人承担了很多不公平的财产负担与义务,同时它在履行先合同义务、贷款人的连带责任以及其它诚信义务方面又缺少法律的约束力。信用卡领域出现的很多新型问题,如发行联名(认同)卡、积分计划、违规套现等,需要在法律的基础分析层面给予逐一阐明,并揭示其在为持卡人提供法律保护方面的现实意义。在信用卡侵权与信用卡犯罪的分界方面,也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防止对信用卡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扩大化的情形蔓延。针对信用卡侵权行为,实务中在民事归责原则、责任承担及救济渠道方面,都是有利于发卡银行而不利于持卡人。我国关于信用卡的民商事上位法律严重稀缺,在司法审判中发卡银行的行业惯例还在发挥主要作用,故难以向持卡人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护。从国际范围看,持卡人财务负担较重,除了发卡机构收取高额利息、费用的原因以外,还与信用卡国际组织的全球垄断经营特别是行业法律规则制定的垄断权有关,主权国家与信用卡国际组织之间的角力,反映出国际信用卡领域中反不正当竞争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层面矛盾的复杂性和斗争的艰巨性。中国的持卡人消费者与中国银联在跨国消费和经营的过程中也需要遵守国际通用的游戏规则,同时也面临如何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问题。对于因信用卡跨国使用而引发的争议和纠纷,应优先运用谈判、调解、仲裁等非诉讼的手段,践行国际信用卡领域的私法意思自治原则,在保护持卡人利益的前提下提高争议解决效率。面对法律适用和司法管辖权的冲突,对因信用卡跨国使用而提起的法律诉讼应实行以消费者保护为中心、以保护性管辖为主要原则的模式。本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信用卡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立足于中国实际,主要从民商法的角度,以持卡人权益保护为中心,重点关注法律影响持卡人消费者民商事权益的重点环节及重大问题,力图从总体上探讨和把握我国信用卡立法、执法、司法实践的正确方向。从信用卡国内立法与司法理论及实践出发,持卡人权益保护均应成为优先目标。全面廓清信用卡有关的民商事法律问题,还有助于更好地规划和引领我国信用卡产业的整体进程,迎接信用卡产业健康发展的未来。
李睿[6](2009)在《信用卡犯罪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用卡不仅是一种存在于银行和个人之间的信用凭证,也是银行为顾客提供更为简便、安全、迅速服务的一种现代化货币形式。它的出现使人们的经济往来更加简洁快速,它在保证经济发展高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又为交易的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屏障。虽然信用卡在高科技含量上远远甚于其他传统的支付工具。但由于它自身的技术、管理的缺陷,成为犯罪分子觊觎的对象。近年来关于信用卡的犯罪呈现上升趋势、犯罪手法也层出不穷,世界各国都在为打击此类犯罪而努力进行着司法探索。尽管信用卡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由于经济成长较快,涉及信用卡的犯罪日益猖獗,社会危害性极大,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也严重破坏了我国的金融秩序。1997年《刑法》将信用卡诈骗罪以第196条的形式确立下来,可以说是中国立法对控制信用卡犯罪的最重要的尝试,《刑法修正案(五)》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完善了信用卡犯罪的立法。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立法例,中国大陆刑法对信用卡犯罪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在立法技术上比较领先。尽管如此,刑法学界对信用卡犯罪某些问题的研究还未能深挖细掘,新的信用卡犯罪手段、犯罪形式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不断涌现,困扰司法实务部门的一些疑难问题远未能解决,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对信用卡犯罪的深入研究。本文对信用卡及信用卡犯罪的发展历程、信用卡犯罪的成立要件、行为方式、发展趋势和司法实务等基本问题进行了一体化的研究,在分析信用卡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信用卡的刑法内涵、信用卡犯罪的罪质、主体及主观要件;对信用卡犯罪的几种主要的行为方式和疑难争议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了信用卡犯罪的新趋向;论证分析了司法实务中信用卡犯罪法律适用的实体及程序问题,并提出一己之见;最后对信用卡犯罪的立法进行了反思和前瞻。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与信用卡诈骗罪在刑法立法上分属不同的章节、因侵害的社会关系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然而从信用卡犯罪中信息——成卡——流转——使用这一过程来看,它们同属于信用卡犯罪链。当前,信用卡犯罪呈现出集团化、专业化、分工化和跨国化的发展特征,信用卡犯罪的立法进程也体现了从财产利益保护到信用工具制度保护再到卡身份信息保护的过程,信用卡犯罪的刑法规制,在表现形式上实现了从结果规制向行为链规制的转变,这一转变顺应信用卡发展的安全性要求,也是经济刑法学研究的科学之路。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对整个信用卡犯罪链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开篇对信用卡的发展和起源作了必要的考察,介绍了信用卡的分类和功能。对国际及我国有关信用卡犯罪的立法史源进行了系统梳理,明晰了信用卡犯罪的历史演进。通过对国外立法与我国信用卡犯罪的立法比较,从中借鉴某些对我们有启发的经验。犯罪的成立要件,是要为犯罪的认定提供一种法律模型,信用卡犯罪的成立要件就是要为信用卡犯罪的认定提供一种法律模型。本文按照犯罪对象、犯罪客体、犯罪主体和主观方面来解释信用卡犯罪的成立要件。金融领域与刑法领域对信用卡的内涵有不同的界定。在现行法律环境下,在刑法领域信用卡应当涵盖借记卡、贷记卡和准贷记卡。但从信用卡犯罪性法规之发展的角度来说,应引进“银行卡”概念,并根据其不同的犯罪特征重新构建银行卡犯罪。罪质是犯罪行为的本质,信用卡犯罪的罪质以其罪名的不同而不同。信用卡诈骗罪侵害的主要客体是信用管理制度,次要客体是公私财产权。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犯罪客体是信用管理制度。本文在分析犯罪主体问题时重点讨论了单位的主体法律地位,认为单位应当成为信用卡犯罪的主体,在具体的责任承担上应当区分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的不同责任,区别从轻对待单位犯罪中的自然人责任。在主观要素上,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与信用卡诈骗罪同样有着区别,前者不以“非法占有目的”为要件,而后者虽然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但从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角度出发,均应作为构成犯罪的必要要素。在对信用卡犯罪的构成作总体概述后,本文在此后的三个章节中重点对信用卡犯罪的几种行为方式作了详细地阐述。其中,第三章着重对信用卡诈骗罪的几个难点争议问题进行了甄别,第四章将恶意透支这一原本归入信用卡诈骗罪的行为方式予以独立化,第五章结合《刑法修正案(五)》的修改,集中讨论了妨害信用卡管理的行为手段及司法适用。在信用卡诈骗罪若干疑难问题探析中,笔者以信用卡法律关系的研究为起点,分析了POS机消费和ATM机取款法律关系的联系与区别,认为二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POS机、ATM机都是根据人类设定的程序、部分或全部取代人类工作的电子代理人,行为对象的不同,不能成为犯罪区别认定的关键,两种行为方式在行为的手段、使用的犯罪工具、侵犯的社会关系上看都是一致的,因而应当以同样的罪名予以评价。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无论是在POS机上消费,抑或是在ATM机上取款转账,都属于信用卡诈骗罪的范畴。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有与其前行为“盗”的危害性不大,而实现其犯罪目的的关键在于后行为“骗”,因而其本质是冒用他人信用卡,应将其评价为信用卡诈骗罪。2008年引发广泛争议的许霆案,是近年来信用卡犯罪社会影响最大的一起案件,这其中不仅涉及信用卡犯罪的一些基本问题,如ATM机的电子代理人问题、银行的错误与持卡人的非法占有等;还涉及到不当得利的判断、秘密窃取的表现形式、期待可能性与量刑的公允度等诸多民法、刑法以及法律基础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定的探讨,并期待这一案件为我国的法律发展和公众的法律意识培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关于恶意透支,笔者从信用卡所独具的透支功能出发,通过阐释该功能以过渡到恶意透支的内涵,将犯罪性的恶意透支行为凸现出来;接着在比较国内外立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的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特性;进而详细论述该罪的犯罪构成,从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对该罪进行了深入地解剖,以确定其内涵;同时在横向上分析该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及犯罪形态、共同犯罪等学界争议的问题;最后站在理论与实践、立法与司法的角度,回顾前文,得出应设立滥用信用卡罪的结论,以契合目前中国恶意透支型信用卡犯罪的现状。妨害信用卡管理是《刑法修正案(五)》规定的一种新型的金融犯罪,它将本应作为信用卡诈骗罪预备处理的犯罪行为,单独规定为独立的实行行为,实现了结果犯立法向行为犯立法的转变。对于刑法第177条之确定的罪名,相关司法解释认为构成两罪,但笔者认为妨害信用卡管理是本条各犯罪行为的高度概括,无论第1款、第2款,甚至还包括刑法第177条伪造信用卡的行为,都是妨害信用卡管理的具体表现形式,该罪主观方面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具体规定中的“明知”要素属于法律的注意规定。客观方面笔者着重对“持有”、“运输”、“数量较大”等内涵作出界定以及对伪造信用卡与变造信用卡行为进行了分析。该章还对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与非罪、此罪彼罪和司法实践中认定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比较。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信用卡犯罪呈现出网络化、智能化、跨国化等新趋向。笔者主要选择了当前已经引发一定的社会危害、并且即将成为信用卡犯罪未来发展导向的一些犯罪手法和形式,提出了问题和应对。本文主要讨论了网络信用卡犯罪及刑事立法,身份信息犯罪的法律问题、信用卡非法套现及刑法规制、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等四个问题加以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引起信用卡犯罪研究的新思考。笔者在司法实务部门工作多年,深感理论探讨和实际运用过程之间,尚有一定的鸿沟需要磨合。因而在本文的最后,对信用卡犯罪刑事司法实务中,实体和程序法律适用时遭遇的困惑和障碍逐一论述,以期为信用卡犯罪的司法实务明晰界限、找寻出路。因为法律终究是实践的,这也是法学研究的终极目的所在。
沈丽[7](2008)在《中国信用卡竞争的品牌经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发达经济中的银行业已经逐步摆脱了传统的以存贷款等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利息收入占据营业收入的绝大部分的传统业务型盈利模式,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发展迅速,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高,逐步从对公业务转向了个人金融业务。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或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模式基本上以传统业务业务为主,但是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居民个人所拥有的财富不断增加,居民个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正从一般的存贷款、代收代付业务向增值性的理财服务转变,个人金融业务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今后竞争的焦点在于日益庞大的个人银行业务。而个人银行业务的综合载体却是一张小小的信用卡。信用卡业务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高额的利息收入、交换费收入和手续费收入,而且可以通过吸收存款增加贷款等方式促进表内业务利润增加。毋庸置疑,商业银行之间个人业务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对信用卡业务的争夺。尤其是在作为传统的个人银行业务重点的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市场持续萎缩,风险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把竞争的核心转向盈利能力强、市场空间大的信用卡业务。可以说,信用卡的发展对于重塑我国银行业产业结构具有战略性影响。但是作为一种新兴市场,我国的信用卡市场尚未出现规模效应,整个产业的经营成本较高,各个机构规模较小,市场进入的“门槛”较低,因此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很高。目前国内17家发卡行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并且随着新的发卡机构不断出现,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更令国内发卡机构担忧的是,2007年是中国金融零售业务对外开放的第一年,外资银行正式进入中国,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中外资银行间竞争的主要领域将是面向个人的零售业务,而这恰恰是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缓慢的我国商业银行的“软肋”。而信用卡以其收益高、市场渗透力强和品牌影响广泛等特点,不仅成为了当前国内银行业竞争的焦点,而且也已经成为外资银行和企业抢摊中国市场的先遣业务之一。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已与这些国内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有着长久合作关系的外资银行将获得正式的发卡资格,并且与中资银行享受同等待遇,这就意味着中外资银行将在同一个平台上直接竞争。而外资银行将利用其在产品和系统开发、市场营销、风险控制和品牌资源等方面的明显优势,与国内银行展开全面竞争。就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竞争方式看,价格几乎全部达到底限,没有进一步降价的空间,这既是我国对信用卡价格进行管制的结果,又是价格管制的体现。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信用卡产品的差异逐渐缩小,尤其是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呈现高度同质化。因此对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用卡竞争是在几乎一致的价格水平上,利用几乎无差异的产品进行的。其市场绩效的直接表现就是信用卡利用率低,死卡休眠卡占据绝大比重,同时我国信用卡业务的盈利能力非常低。面对日益激烈的中国信用卡市场竞争,国内外尚缺乏有关中国信用卡市场竞争的完整深入的理论以及实证分析。同时在中国信用卡市场价格的规制条件下,中国商业银行如何在信用卡市场上进行差异化竞争并不断提高信用卡业务的市场绩效,依然是目前国内相关研究需要不断深入的问题。因此本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将中国信用卡市场竞争与品牌经济问题的研究分解为六个部分:第二章为研究假设及概念界定。本文的研究假设有三个:第一,鉴于公务卡的发行规模与交易数量都非常有限,因此本文将持卡人界定为个人消费者;第二,信用卡市场的供给大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因此信用卡市场上存在过剩;第三,决定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因素是市场份额,而市场份额的大小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为了更好地界定本文的核心概念信用卡,本文从货币与信用卡发展演进的角度确定了信用卡的内涵与外延,并明确本文所研究的信用卡指的是贷记卡与准贷记卡。然后,分析了信用卡的双边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的理论特征,本文后面的所有分析都是以双边市场作为前提和基础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是对双边市场的两大主体——发卡机构的竞争现状和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进行分析。其中第三章为中国信用卡竞争的现状分析。为了更为准确、清晰地描述信用卡市场的竞争态势,本文完整地运用SCP范式分析中国信用卡市场竞争状况,更为严谨地确定了中国信用卡市场结构类型,更为真实地描述了价格管制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并分析了市场绩效,在此基础上,完整地对中美信用卡市场进行了比较分析,以寻求经验与启示。通过SCP范式的比较分析,本文指出中国信用卡市场竞争在价格规制和产品高度同质的条件下,主观差异化与客观差异化相结合是可能的提高市场绩效的思路。第四章为中国信用卡消费者选择基本模型分析。在第三章中国信用卡市场竞争分析的基础上,本章首先说明了双边市场的另一主体——消费者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即在价格基本一致和产品高度同质的条件下,消费者到底如何选择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然后引入选择成本和转换成本,从理论上探讨了中国信用卡市场上选择成本与转换成本对于消费者选择的潜在影响。为了更真实地描述和刻画中国信用卡市场消费者的行为特征,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基于聚类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说明每一聚类消费者的持卡消费特征和选择特征,揭示了中国信用卡市场影响消费者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关的消费者效用函数。第五章和第六章引入品牌,分别分析论证了品牌与中国信用卡市场消费者选择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品牌与商业银行竞争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第五章为中国信用卡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品牌机制分析。将品牌信用度引入到品牌与选择成本的作用机制的分析中,并进一步讨论了信用卡品牌的品类。在此基础上,引入品牌需求强度系数和品类成长系数进一步说明信用卡发行者外部市场需求环境以及品类成长系数的动态变化对信用卡市场需求的影响。然后将品牌引入到转换成本的分析中,初步建立了消费者品牌转换的三步选择法。最后讨论了品牌与消费者福利增进之间的作用机制。理论上分析,品牌确实可以带来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我国信用卡市场上品牌策略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能够很好地符合消费者的效用函数。第六章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竞争的品牌机制分析。信用卡品牌拉力模型表明,信用卡品牌建设对商业银行扩大信用卡市场份额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是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品牌建设是否恰逢其时?本文运用DEA分析法,说明传统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而品牌作为投入边际效益递增的要素可以加以考虑,因此品牌建设正当其时。如何成功打造品牌?信用卡产品的内敛性表明其增加功能的边际成本不断降低,而消费者的需求也更集中地体现在便利性上,为此初步构建了信用卡产品供给与消费者需求的均衡模型。并通过信用卡品牌价值的扩展均衡模型说明信用卡的品牌价值在于能够增加整个社会福利。第七章为中国信用卡竞争的品牌经济策略。基于前面的分析论证,本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信用卡的品牌策略,包括信用卡品类对立策略、信用卡品牌促销策略、信用卡品牌延伸策略和信用卡品牌联合策略。品类定位是决定品牌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所构建的品类对立定位模型,提出了品类对立定位的具体策略,并完整地提出了信用卡品牌促销策略。在确立品牌延伸策略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之后,提出了信用卡品牌延伸成功的策略。并在确立品牌联合策略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之后,提出了信用卡品牌联合成功的策略。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引入品牌经济学,解释并解决中国信用卡市场竞争问题。与以往相关研究不同,本文运用刚刚兴起的品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解释了品牌与消费者选择以及商业银行竞争之间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解决之道。应该说,本文的研究对日益激烈的信用卡市场竞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解释,并从品牌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提高竞争力的对策。
陈畑子[8](2008)在《精彩奥运银行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国内多家银行纷纷推出以奥运为主题的信用卡。除了本届奥运会唯一银行合作伙伴中国银行发行的奥运卡以外,各VISA组织成员银行也相继使出各
赵健[9](2007)在《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86年国内发行第一张银行卡以来,中国的银行卡产业发展迅速,到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银行卡业务增长最快和最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在2004年初,中国银联提出了银联卡品牌国际化战略,并开通了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受理市场,银联卡首次走出了中国大陆,走向了国际化发展之路。同时,外国机构也加快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国际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对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市场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局面逐步形成。了解国际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动态,掌握国际银行卡的管理、营销、风险控制模式对国内银行卡发卡机构来说越来越重要。从国际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看,新的应用一直在为银行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internet已经普及,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网上购物、网络支付的规模日益扩大,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又衍生出移动支付这种新的交易方式,这些都为银行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银行卡业务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面临着来自外资金融机构的强大竞争压力。目前我国银行卡产业应该由现在的商业银行专业机构发卡向同业合作统一品牌方向发展,同时要积极准备拓展海外市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政府部门要积极培育和完善银行卡产业宏观市场环境,同时要培育并逐步形成专业化银行卡服务公司,使银行卡产业专业化、规模化;逐步完善银行卡产业相关法律,银行卡产品结构合理化、高级化;还要加强舆论和媒体宣传,培育国民的用卡意识。在政府部门培育银行卡产业宏观环境的背景下,各发卡机构要加快经营体制创新,提高银行卡产品核心竞争力。构造符合银行卡发展规律的经营体制;加快银行卡产品结构的改善,提高贷记卡占比;引进信用风险评估系统,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加强营销管理,产品创新,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
黄洋[10](2006)在《外资银行个人业务在华扩张现状及本土银行的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全球着名战略咨询机构麦肯锡的研究预测,未来十年中,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根本性的转型,全行业的利润可望保持1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但是利润来源将发生重大变化:个人银行业务利润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对公银行业务在全行业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将从目前的绝对份额降到一半左右。这描绘出个人银行业务在中国这样一个充满潜力和无限可能的市场具有光明的前景。 外资银行凭借其经验丰富的个人银行业务全球实践,在中国金融市场彻底放开之前的最后一刻纷纷加足马力积极扩张,为抢滩中国个人银行市场和优质客户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近些年来,本土银行也各自摩拳擦掌,以求最大程度上为充分应对强大外资对手的竞争做好准备。 本文第一章导论包括选题依据、概念界定、研究框架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以便读者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路径有大致的了解。 第二章介绍个人银行业务和个人银行业务营销的内涵。包括各自在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在此基础上选择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分别作为外资银行和本土银行的代表,在第三、四两章进行了个案研究和学习,说明了中外银行在中国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近些年来,特别是入世以来,本土银行在个人业务领域积极应战的态度以及所取得的进步。 第五章立足于个人银行业务营销理论的7Ps,分别从产品、价格、服务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和服务过程七个方面对中外银行在中国的个人业务进行比较,并对中外银行个人业务的营销作一简单的SWOT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到各家银行个人业务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发现外资银行在个人业务的诸多方面还享有领先于本土银行的优势。 基于此,本文在最后尝试着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对本土银行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有所启发和帮助,这也是本选题研究的初衷。
二、工商银行发行牡丹VISA冬奥国际借记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商银行发行牡丹VISA冬奥国际借记卡(论文提纲范文)
(1)照片信用卡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开普上帝信托银行照片信用卡 |
2. Visa照片信用卡 |
3. 美国佛罗里达商业银行照片信用卡 |
4.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照片信用卡 |
5. 美国第一银行照片信用卡 |
6. 美国西雅图第一国民银行照片信用卡 |
7. 花旗银行照片信用卡 |
8. 交通银行照片信用卡 |
9. 工商银行照片信用卡 |
1 0. 农业银行金穗慈善Visa认同卡 |
1 1. 埃及亚历山大银行照片信用卡 |
1 2. 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万事达照片信用卡 |
1 3. 中信实业银行Visa照片信用卡 |
1 4.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Visa照片信用卡 |
1 5. 中国银行照片信用卡 |
(2)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文献综述 |
第2章 信用卡概述与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2.1 信用卡概述 |
2.1.1 信用卡的定义 |
2.1.2 信用卡产品和利润 |
2.1.3 信用卡优势 |
2.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2.2.1 STP理论 |
2.2.2 7P营销组合理论 |
2.3 相关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模型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模型 |
第3章 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分析 |
3.1.4 科学技术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2.4 替代品 |
3.2.5 同业竞争者 |
3.3 需求环境分析 |
3.3.1 信用卡市场现状 |
3.3.2 客户消费行为调查 |
3.3.3 信用卡消费行为分析 |
3.4 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3.4.1 A分行的概况 |
3.4.2 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 |
3.4.3 盈利能力 |
3.4.4 信用卡产品种类与功能 |
3.4.5 宣传推广能力 |
3.4.6 企业文化 |
3.5 SWOT分析 |
3.5.1 优势分析 |
3.5.2 劣势分析 |
3.5.3 机遇分析 |
3.5.4 威胁分析 |
3.5.5 SWOT分析总结 |
第4章 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制定 |
4.1 总体营销目标 |
4.2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市场定位 |
4.2.1 市场细分 |
4.2.2 目标市场选择 |
4.2.3 市场的定位 |
4.3 产品策略 |
4.3.1 深挖客户需求研发新产品 |
4.3.2 研发区域联名卡 |
4.3.3 增加增值服务 |
4.4 定价策略 |
4.4.1 实行区分免费定价 |
4.4.2 制定客户细分市场定价 |
4.5 渠道策略 |
4.5.1 网点渠道 |
4.5.2 直销渠道 |
4.5.3 电子渠道 |
4.6 促销策略 |
4.6.1 增加广告促销力度 |
4.6.2 大力发展促销活动 |
4.7 人员策略 |
4.7.1 增强人员专业素质 |
4.7.2 增强内部人员协作 |
4.8 有形展示策略 |
4.8.1 优化实体环境 |
4.8.2 增强信息沟通 |
4.9 服务过程策略 |
4.9.1 升级电子化流程 |
4.9.2 提升网点服务品质 |
第5章 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5.1 完善组织架构建设 |
5.1.1 建立独立的营销团队 |
5.1.2 增设网点专职客户经理 |
5.2 健全考核和绩效机制 |
5.2.1 严格执行考核机制 |
5.2.2 增加绩效分配比重 |
5.3 建立营销人员的培养机制 |
5.3.1 建立青年员工培养计划 |
5.3.2 完善网络大学学习系统 |
5.4 加强风险管理 |
5.4.1 加强事前风险管理 |
5.4.2 加强事中风险管理 |
5.4.3 加强事后风险管理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信用卡调查问卷 |
(3)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品牌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提出的主要观点及其应用价值 |
1.5 正文的内容与结构 |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信用卡与中美主要信用卡品牌的发展 |
2.1 信用卡的概念 |
2.2 信用卡的发展历程 |
2.2.1 美国信用卡的发展历程 |
2.2.2 中国信用卡的发展历程 |
2.3 美国信用卡品牌的发展历程 |
2.3.1 美国信用卡品牌的发展历程概述 |
2.3.2 美国主要信用卡品牌发展历程 |
2.4 中国信用卡品牌的发展及主要信用卡品牌发展历程 |
2.4.1 中国信用卡品牌的发展历程概述 |
2.4.2 中国主要信用卡品牌发展历程 |
第3章 中美主要信用卡品牌发展策略比较 |
3.1 品牌的含义与作用 |
3.1.1 品牌的含义 |
3.1.2 品牌的作用 |
3.2 美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品牌发展策略案例分析 |
3.2.1 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信用卡品牌发展策略 |
3.2.2 花旗银行(Citi Bank)信用卡品牌发展策略 |
3.2.3 大通银行(Chase)信用卡品牌发展策略 |
3.3 中国主要商业银行信用卡品牌发展策略 |
3.3.1 五大国有银行代表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品牌发展策略 |
3.3.2 全国性商业银行代表招商银行信用卡品牌发展策略 |
3.3.3 地方银行代表华夏银行信用卡品牌发展策略 |
第4章 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品牌发展SWOT分析 |
4.1 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品牌发展现状概述 |
4.2 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品牌发展SWOT分析 |
4.2.1 优势 |
4.2.2 劣势 |
4.2.3 机会 |
4.2.4 威胁 |
4.3 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品牌提升的战略选择 |
第5章 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品牌提升路径要点分析 |
5.1 对自身品牌进行正确定位并加以强化 |
5.2 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品牌提升路径可行性建议 |
5.2.1 强化品牌的核心价值,加强研发,提升内涵,引领品牌发展 |
5.2.2 注重品牌文化建设,提升品牌文化竞争力 |
5.2.3 突出品牌的个性,选好形象代言,提升品牌亲和力 |
5.2.4 发展多渠道服务方式 |
5.2.5 加强整合营销传播,提升品牌形象力 |
5.2.6 进一步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第一版牡丹灵通卡的前世今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牡丹灵通卡的由来 |
二、第一版牡丹灵通卡卡面设计特点 |
三、第一版牡丹灵通卡的未解之谜及历史地位 |
(5)信用卡民商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宏观多重视角下的信用卡及信用卡产业 |
第一节 从哲学的角度看信用卡 |
一、信用卡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 |
二、消费者理性与自欺式幻想 |
三、消费异化与信用卡泛滥 |
第二节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信用卡 |
一、信用卡与民族文化 |
二、信用卡与社会文明 |
三、信用卡产业折射出一种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 |
第三节 从宪法学的角度看信用卡 |
一、信用卡与社会公平 |
二、信用卡与公民自由 |
三、信用卡与借贷契约权 |
第四节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信用卡 |
一、非充分竞争条件下的信用卡借贷成本考量 |
二、信用卡普及与节约社会成本 |
三、信用卡与经济周期 |
第二章 信用卡产业与基本理论 |
第一节 信用卡的法律定义 |
一、信用卡的金融工具属性 |
二、信用卡的法律定义 |
第二节 信用卡的特点与分类 |
一、信用卡业务的历史与现状 |
二、信用卡的分类 |
第三节 关于信用卡的创新支付方式 |
一、信用卡及其支付清算网络的技术创新 |
二、信用卡支付方式的创新对现行法律的挑战 |
第三章 信用卡民商法律规制体系 |
第一节 信用卡法律的渊源 |
一、宪法渊源 |
二、民法渊源 |
三、刑法渊源 |
四、经济法渊源 |
第二节 信用卡的法律性质 |
一、信用卡是最高额授信协议与系列借贷合同的双层复合体系 |
二、信用卡使用协议的性质 |
三、信用卡借贷合同的法律特征 |
四、建立信用卡双层合同体系的法律意义 |
第三节 信用卡业务中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
一、持卡人与发卡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
二、其它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
三、主卡与附卡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四节 信用卡业务中各方的民事权利、义务 |
一、持卡人的权利、义务 |
二、发卡人的权利、义务 |
三、特约商户的权利、义务 |
四、收单机构的权利、义务 |
第四章 信用卡新型民商法律问题探析 |
第一节 联名卡中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
一、发行联名卡实质上是一种有限责任的有限合伙 |
二、认同卡协议的法律性质 |
三、确立发行联名卡(认同卡)为合伙法律关系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信用卡消费积分的法律分析 |
一、信用卡积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
二、信用卡积分的经济属性与法律属性 |
三、信用卡积分法律属性的延展 |
四、信用卡积分计划的法律特点及相关问题 |
第三节 信用卡套现的法律问题 |
一、信用卡提现、信用卡套现、信用卡套现刑事犯罪的概念辨析 |
二、信用卡套现的违法特征 |
三、信用卡套现的民事与行政法律规制 |
第四节 信用卡证券化的法律问题 |
一、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点 |
二、信用卡资产证券化有关的法律问题 |
三、我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前景与法律障碍 |
第五章 信用卡侵权的归责原则与法律后果 |
第一节 信用卡侵权概述 |
一、区分信用卡非授权使用与非法使用的必要性 |
二、信用卡侵权行为的构成 |
三、信用卡侵权的归责原则 |
第二节 信用卡侵权的几种类型及适用法律分析 |
一、信用卡侵权的常见类型 |
二、信用卡侵权的法律适用分析 |
第三节 信用卡侵权与信用卡犯罪的分界 |
一、概念辨析 |
二、信用卡侵权的民事责任优先原则 |
三、违法使用信用卡不一定必然构成信用卡犯罪 |
四、我国存在信用卡侵权追责过重及刑事责任扩大化的倾向 |
五、从司法判例再次反思信用卡侵权与信用卡犯罪的界限 |
六、应当追究民事责任而不是刑事责任的信用卡违法行为 |
第六章 信用卡法律的国别与地区比较分析 |
第一节 美国信用卡法律透析 |
一、《消费者信贷保护法》 |
二、《公平信贷账务法》 |
三、《公平、真实信贷交易法》 |
四、《信用修复组织法》 |
五、美国信用卡最新立法的价值取向 |
六、美国信用卡法律评述 |
第二节 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的信用卡法律 |
一、欧盟有关信用卡的法律体系概述 |
二、欧盟与信用卡有关的主要法规 |
三、主要成员国的信用卡法律 |
第三节 澳大利亚的信用卡法律及其规制重点 |
一、澳大利亚的信用卡法律体系 |
二、澳大利亚信用卡法律规制的重点 |
第四节 美欧澳信用卡法律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一、美欧澳信用卡法律进化的主要特点 |
二、美欧澳信用卡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七章 信用卡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 |
第一节 国际信用卡组织发展进化的法律路径 |
一、两大信用卡国际组织的内部治理机构转型 |
二、信用卡国际组织通过扩大市场份额实现技术规则垄断 |
第二节 信用卡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地位 |
一、信用卡国际组织是信用卡国际支付清算领域的规则制定者 |
二、信用卡国际组织的法律属性为具有立制定规功能的跨国公司 |
三、信用卡国际组织附属法律的主要特征 |
第三节 信用卡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及区域共同体的法律冲突 |
一、美国对信用卡国际组织的反垄断调查 |
二、澳大利亚与信用卡国际组织之间的斗争 |
三、欧盟对信用卡国际组织的反垄断调查 |
第四节 中国银联的国际法地位及其面临的反垄断调查 |
一、中国银联的国际法地位 |
二、维萨组织与中国银联彼此之间的反不正当竞争 |
第八章 信用卡跨国使用的法律适用及管辖 |
第一节 信用卡跨国使用的基本法律原则 |
一、非歧视原则 |
二、不额外收费原则及统一收费政策 |
三、消费者自主选择及授权原则 |
第二节 信用卡跨国使用中易发生法律争议的环节 |
一、卡被冒用、盗用以及其它欺诈性使用的情形 |
二、卡账单错误 |
三、因商品质量问题而引发的争议 |
第三节 信用卡跨国使用纠纷的救济渠道与措施 |
一、仲裁 |
二、其它非诉讼解决渠道 |
三、诉讼 |
第四节 信用卡跨国使用纠纷的司法管辖问题 |
一、法律冲突 |
二、法律管辖的一般原则 |
三、美国关于信用卡案件的法律管辖及新近发展 |
结论 |
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词汇表 |
(6)信用卡犯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说 |
第一节 信用卡概说 |
一、信用卡的概念 |
二、信用卡的历史发展 |
三、信用卡的分类和功能 |
第二节 信用卡犯罪的立法规制 |
一、信用卡犯罪概念及现状 |
二、信用卡犯罪之立法模式 |
三、信用卡犯罪立法模式之比较研究 |
第二章 信用卡犯罪的构成 |
第一节 信用卡的刑法内涵 |
一、刑法解释位阶视域中信用卡涵义的追问 |
二、不同语境下"信用卡"内涵的冲突与解决 |
第二节 信用卡犯罪的罪质 |
一、信用卡犯罪的犯罪客体 |
二、信用卡犯罪客体的机能 |
第三节 信用卡犯罪的主体——兼论单位信用卡犯罪的主体法律地位 |
一、单位信用卡犯罪的现实状况 |
二、单位信用卡犯罪的学界争讼 |
三、单位信用卡犯罪的学说评述 |
四、单位信用卡犯罪的立法完善 |
第四节 信用卡犯罪的主观要素——非法占有目的探析 |
一、非法占有目的与信用卡犯罪 |
二、信用卡犯罪立法模式对金融欺诈犯罪的借鉴意义 |
第三章 信用卡诈骗罪之一——若干疑难问题探析 |
第一节 信用卡诈骗的基础法律关系 |
一、信用卡法律关系的特殊性 |
二、三角诈骗理论的初步研究 |
第二节 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探析 |
一、冒用他人信用卡在ATM上提现行为的性质认定问题存在的争议 |
二、ATM能否成为诈骗的对象 |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在ATM上取款的行为应定性为信用卡诈骗罪 |
第四节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之定性分析 |
一、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之定性争议 |
二、盗窃信用卡并使用不构成盗窃罪之论证 |
三、盗窃信用卡并使用应当成立信用卡诈骗罪 |
四、对《刑法》第196条第3款应改拟制规定为注意规定 |
第五节 利用ATM机故障非法提款行为的性质分析——许霆案再思考 |
第一、刑法上的非法占有与民法上的不当得利 |
第二、犯罪对象的属性 |
第三、"秘密窃取"的实质内涵 |
第四、自动柜员机是否属于金融机构 |
第五、利用ATM机错误提款的性质分析 |
第六、量刑的公允问题 |
第七、犯罪引诱与期待可能性 |
第四章 信用卡诈骗罪之二——滥用信用卡犯罪 |
第一节 恶意透支的规范性文件规定 |
一、有关恶意透支的国内立法、解释及规定 |
二、恶意透支的国外立法 |
第二节 恶意透支的法理界定 |
一、透支的分类 |
二、恶意透支的理论界定 |
三、恶意透支的行为界定 |
第三节 恶意透支犯罪行为主体和主观方面的解读 |
一、"持卡人"的含义 |
二、恶意透支必须以"非法占有目的"为前提 |
第四节 恶意透支客观方面的理解 |
一、客观条件之一-"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 |
二、客观条件之二-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 |
三、客观条件之三-数额较大的 |
第五节 恶意透支型犯罪司法认定中的难点问题 |
一、恶意透支出入罪 |
二、协议透支行为的定性 |
三、恶意透支犯罪形态 |
第六节 滥用信用卡罪罪名独立问题 |
一、恶意透支不同于信用卡诈骗罪的其他三种情形 |
二、恶意透支犯罪不具有诈骗罪的基本特征 |
第五章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
第一节 概述 |
一、立法背景 |
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概念 |
第二节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主观方面的理解 |
一、本罪中"明知" |
二、本罪是否要求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 |
第三节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客观方面的理解 |
一、关于"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而持有、运输的,或者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数量较大的" |
二、关于"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的" |
三、关于"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 |
四、关于"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 |
五、关于"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的" |
第四节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既遂与未遂 |
一、本罪未遂犯的有无 |
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所列几种行为既遂与未遂形态的区分 |
第五节 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的妨害信用卡管理行为 |
一、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盗窃、诈骗、捡拾的信用卡的定性 |
二、使用自己购买来的他人多余的信用卡(真卡)的行为如何认定 |
三、盗窃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定性 |
第六章 信用卡犯罪的新趋向 |
第一节 网络信用卡犯罪及刑事立法 |
一、网络信用卡犯罪的基本情况 |
二、相关国际刑事立法 |
三、网络信用卡犯罪的法律问题 |
四、我国相关刑事立法及其完善 |
第二节 身份信息犯罪的法律问题 |
一、身份信息犯罪独立成罪的意义 |
二、信用卡犯罪与身份信息犯罪 |
三、现行身份信息犯罪的有关规定及借鉴 |
四、身份信息犯罪刑法规范的构建 |
第三节 信用卡非法套现及刑法规范 |
一、信用卡套现的现状 |
二、信用卡非法套现的原因及风险分析 |
三、信用卡非法套现的刑法规制 |
四、信用卡非法套现的风险防范 |
第四节 移动支付中的法律问题 |
一、移动支付在我国的应用 |
二、移动商务安全性支付问题 |
三、移动支付中的法律问题 |
四、移动支付安全方案 |
第七章 信用卡犯罪刑事司法中的几个问题 |
第一节 信用卡犯罪停止形态方面的法律适用问题 |
一、关于利用伪造国际信用卡实施诈骗犯罪中着手的认定标准 |
二、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提取现金的既、未遂问题 |
三、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购物、消费的既、未遂问题 |
四、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的既、未遂问题 |
五、关于利用伪造信用卡实施诈骗犯罪中止、未遂的认定标准 |
六、对信用卡犯罪司法介入是否需要提前 |
第二节 涉信用卡信息资料类犯罪数额的具体计算标准 |
第三节 信用卡犯罪诉讼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
一、关于伪卡灭失后行为人性质的认定 |
二、关于信用卡真伪的鉴定以及采信 |
三、关于被害人的认定及其权利保护 |
第四节 网络信用卡犯罪的刑事管辖权 |
结语 |
附录一:信用卡的形制和运行规则 |
附录二:我国信用卡发展大事记 |
附录三:信用卡犯罪国际法例——中外信用卡犯罪法律规定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中国信用卡竞争的品牌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关于信用卡市场竞争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信用卡价格竞争的研究综述 |
1.3.2 关于信用卡产品差异的研究综述 |
1.3.3 关于信用卡营销的研究综述 |
1.3.4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
1.5.2 选择成本分析法 |
1.5.3 比较分析法 |
1.6 本文的创新 |
第2章 研究假设与概念界定 |
2.1 研究假设 |
2.1.1 信用卡的持卡人为个人消费者 |
2.1.2 信用卡过剩 |
2.1.3 市场份额是决定信用卡竞争力的根本因素 |
2.2 信用卡的界定 |
2.2.1 信用卡与信用货币 |
2.2.2 信用卡与赊购卡 |
2.2.3 信用卡与借记卡 |
2.2.4 我国信用卡的界定 |
2.3 信用卡的双边市场特征 |
2.3.1 信用卡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市场 |
2.3.2 信用卡双边市场上发卡机构的供给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信用卡竞争的现状分析 |
3.1 中国信用卡市场结构分析与国际比较 |
3.1.1 中国信用卡市场结构分析 |
3.1.2 美国信用卡市场结构 |
3.1.3 中美信用卡市场结构的比较 |
3.2 中国信用卡市场行为分析与国际比较 |
3.2.1 中国发卡机构的市场行为 |
3.2.2 美国发卡机构的市场行为 |
3.2.3 中美发卡机构的市场行为比较 |
3.3 中国信用卡市场绩效分析与国际比较 |
3.3.1 中国信用卡市场绩效分析 |
3.3.2 美国信用卡发卡机构盈利状况 |
3.3.3 中美信用卡市场绩效的比较 |
3.4 价格规制条件下中国信用卡市场竞争的经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信用卡消费者选择基本模型分析 |
4.1 中国信用卡市场消费者选择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
4.2 中国信用卡市场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与转换成本 |
4.2.1 中国信用卡市场消费者的选择成本 |
4.2.2 中国信用卡市场消费者的转换成本 |
4.3 中国信用卡市场消费者行为的实证分析与效用函数构建 |
4.3.1 我国信用卡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
4.3.2 中国信用卡市场消费者效用函数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信用卡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品牌机制分析 |
5.1 品牌与消费者选择成本 |
5.1.1 品牌信用度与选择成本 |
5.1.2 信用卡品牌品类分析 |
5.2 品类需求强度系数与品类成长系数 |
5.2.1 品类需求强度系数与消费者选择 |
5.2.2 品类成长系数与消费者选择 |
5.3 品牌与消费者转换成本 |
5.3.1 品牌转换和转换成本内涵的界定 |
5.3.2 消费者品牌转换的三步选择法 |
5.3.3 转换成本与品牌选择的博弈分析 |
5.4 品牌与消费者剩余的增加 |
5.4.1 品牌与消费者剩余增加的机制分析 |
5.4.2 中国信用卡品牌与消费者剩余增加 |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竞争的品牌机制分析 |
6.1 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品牌竞争 |
6.1.1 信用卡的价值链与拉力模型 |
6.1.2 中国信用卡建设品牌的合理性分析 |
6.2 信用卡产品的特性与消费者需求 |
6.2.1 信用卡产品的特性 |
6.2.2 消费者需求的特殊性 |
6.2.3 信用卡产品供给与消费者需求的均衡 |
6.3 信用卡产品的品牌价值 |
6.3.1 信用卡品牌与生产者剩余的静态分析 |
6.3.2 信用卡品牌价值的扩展均衡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信用卡竞争的品牌经济策略 |
7.1 信用卡品类对立策略 |
7.1.1 信用卡品牌的对立定位模型 |
7.1.2 信用卡品类对立的具体策略 |
7.2 信用卡品牌促销策略 |
7.2.1 品牌信用建设策略 |
7.2.2 信用卡品牌信用建设促销策略 |
7.3 信用卡品牌延伸策略 |
7.3.1 品牌延伸模式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 |
7.3.2 信用卡品牌延伸成功的策略 |
7.4 信用卡品牌联合策略 |
7.4.1 品牌联合模式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 |
7.4.2 信用卡品牌联合成功的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章 国际银行卡产业状况 |
2.1 国际银行卡市场概述 |
2.2 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趋势 |
2.2.1 银行卡市场向深度发展 |
2.2.2 银行卡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
2.2.3 国际银行卡产业日益开放 |
2.2.4 电子支付监管制度日渐完善 |
2.3 银行卡新兴支付渠道 |
2.3.1 互联网支付 |
2.3.2 移动支付 第三章 中国银行卡产业状况 |
3.1 中国银行卡市场概况 |
3.2 中国银行卡市场的规模 |
3.2.1 银行卡发卡规模 |
3.2.2 银行卡交易规模 |
3.3 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国际化 |
3.3.1 中国银行卡产业国际化的基础 |
3.3.2 中国银行卡产业国际化概况 第四章 银行卡风险管理控制 |
4.1 银行卡风险及控制手段 |
4.2 个人征信系统降低信用卡风险 |
4.2.1 个人征信系统的功能 |
4.2.2 个人信用报告内容 |
4.3 中国部分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风险管理 |
4.3.1 工、农、中、建行的信用卡风险管理 |
4.3.2 招商银行信用卡的风险平衡术 |
4.3.3 中国银行中银信用卡申请合规性标准 第五章 银行卡市场营销 |
5.1 银行卡创新与新兴支付方式 |
5.1.1 银行卡产品创新 |
5.1.2 新兴支付方式的开发 |
5.2 现代信用卡营销策略 |
5.2.1 吸引新客户 |
5.2.2 充分挖掘和满足现有客户的需求 |
5.3 中国部分商业银行银行卡特色营销 第六章 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 |
6.1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分析 |
6.1.1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
6.1.2 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存在的劣势 |
6.1.3 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 |
6.1.4 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外部潜在威胁 |
6.2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目标与对策 |
6.2.1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
6.2.2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
(10)外资银行个人业务在华扩张现状及本土银行的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框架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二章 个人银行业务及个人银行业务的营销 |
一、个人银行业务 |
(一) 个人银行业务的内涵及特点 |
(二) 发达国家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
(三) 我国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
二、个人银行业务的营销 |
(一) 服务营销的含义 |
(二) 银行营销的发展历程 |
(三) 银行营销的基本特征 |
(四) 银行营销在我国的发展 第三章 外资银行个人业务在华的扩张 |
一、外资银行个人业务在华扩张的背景和概况 |
二、花旗银行个人业务在华发展现状 |
(一) 花旗银行概况 |
(二) 个人银行服务 |
(三) 服务渠道 |
(四) 战略同盟 |
三、汇丰银行个人业务在华发展现状 |
(一) 汇丰银行概况 |
(二) 个人银行服务 |
(三) 服务渠道 |
(四) 战略同盟 第四章 本土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现状 |
一、 本土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发展的应对及特点 |
(一) 本土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应对措施 |
(二) 本土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特点 |
二、中国工商银行个人业务发展现状 |
(一) 中国工商银行概况 |
(二) 个人银行服务 |
(三) 服务渠道 |
三、招商银行个人业务发展现状 |
(一) 招商银行概况 |
(二) 个人银行服务 |
(三) 服务渠道 第五章 中外银行个人业务的比较 |
一、中外银行个人业务的比较 |
(一) 产品(Product) |
(二) 价格(Price) |
(三) 服务渠道(Place) |
(四) 促销(Promotion) |
(五) 人员(People) |
(六) 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 |
(七) 服务过程(Process) |
二、中外银行个人业务营销的SWOT分析 |
三、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个人业务大举扩张的建议 |
(一) 加强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 |
(二) 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 |
(三) 合适的客户及市场细分 |
(四) 加快传统渠道的优化以及新兴电子渠道的建立 参考文献 致谢 |
四、工商银行发行牡丹VISA冬奥国际借记卡(论文参考文献)
- [1]照片信用卡赏析[J]. 张震天. 中国信用卡, 2019(11)
- [2]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D]. 李雨桐. 东北大学, 2017(02)
- [3]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品牌提升路径研究[D]. 戴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01)
- [4]第一版牡丹灵通卡的前世今生[J]. 张震天. 中国信用卡, 2013(12)
- [5]信用卡民商法律问题研究[D]. 杨振东.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6]信用卡犯罪研究[D]. 李睿. 华东政法大学, 2009(02)
- [7]中国信用卡竞争的品牌经济研究[D]. 沈丽. 山东大学, 2008(05)
- [8]精彩奥运银行卡[J]. 陈畑子. 中国信用卡, 2008(16)
- [9]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研究[D]. 赵健. 天津大学, 2007(04)
- [10]外资银行个人业务在华扩张现状及本土银行的应对策略[D]. 黄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标签:信用卡论文; 国际借记卡论文; 信用卡恶意透支判断标准论文; 信用卡提现论文; 工商银行信用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