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隔控制论文-黄琴琴,刘国,文梅燕,叶长文,刘晏辉

阻隔控制论文-黄琴琴,刘国,文梅燕,叶长文,刘晏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阻隔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镉污染防治,阻隔墙,粉煤灰资源化,改性增强膨润土

阻隔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黄琴琴,刘国,文梅燕,叶长文,刘晏辉[1](2019)在《粉煤灰-膨润土阻隔墙控制地下水中镉污染》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以固体废弃物粉煤灰和吸附性强的膨润土为材料制备的阻隔墙对镉污染的控制效果,采用微观表征、渗透实验、吸附实验、穿透实验、单轴抗压实验和侵蚀实验研究阻隔墙的性能。结果表明:阻隔墙材料的最佳质量配比为粉煤灰∶膨润土=5∶1,水泥质量占整个体系的5%;所得阻隔墙的渗透系数为1.11×10-8m·s~(-1);最大抗压强度291.97 kPa;复合材料最大吸附率为98.38%。同时发现,固化体系中膨润土填充在粉煤灰球体的空隙处和表面,粉煤灰和膨润土都与水泥产生了水化产物和胶结物,Cd~(2+)附着在阻隔材料表面;阻隔墙吸附的系统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方程;系统的总吸附速率受液膜扩散与颗粒扩散同时影响;阻隔墙对Cd~(2+)作用以物理吸附为主;墙体的抗碱腐蚀性比抗酸腐蚀性、耐有机污染物腐蚀性强。该研究可为将阻隔墙技术应用于地下水污染场地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董同力嘎,云雪艳,宋树鑫,李晓芳[2](2017)在《聚(L-乳酸)薄膜的气体阻隔性的控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中探究了PLLA薄膜制备因素对气体与水蒸气阻隔性的关系。在PLLA表面上沉积SiO_x后发现,材料的气体的阻隔性和CO_2/O_2的选择透过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将沉积SiO_x的保鲜膜作为自发型保鲜包装时,薄膜通过自身的气体的交换功能自发调节包装内部的气氛组成,长时间保持包装内低氧高二氧化碳的较适合生鲜食品保鲜的气氛条件,冷鲜肉保质期达到50天以上。通过与PEG和PCL制备了PLLA嵌段物薄膜。纯PLLA膜的CO_2/O_2选择透过比约为3,PLCL和PLGL薄膜的选择比分别升高到6.7和1_2.4。当用于樱桃番茄和草莓密闭包装时,共聚物薄膜包装依靠薄膜气体渗透特性维持比较适宜的高CO_2低O_2浓度,且无结露现象产生。这种气氛环境有效地抑制果实的呼吸降和水分的散失,同时起到了抑制微生物繁殖和酶反应作用,延缓了成熟衰老进程,大幅度延长了果实的保鲜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P:生物基高分子》期刊2017-10-10)

矫维成,牛越,丁国民,万里,王荣国[3](2015)在《高气体阻隔石墨/环氧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内衬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气体渗漏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高气体阻隔性能的石墨/环氧微结构有序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湿化学沉淀的方法将Fe3O4磁性纳米粒子吸附到石墨微片(GNPs)的表面,实现石墨微片的表面磁性修饰(mGNPs)。在分析磁性片状粒子代表单元在磁场条件下的受力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定向排列m-GNPs所需最小磁场强度40mT。将m-GNPs引入到环氧树脂中,通过外加磁场诱导定向排列,制备出了石墨/环氧微结构有序复合材料(m-GNPs/EP)。氦检漏试验结果表明,1%质量分数的m-GNPs/EP的氦漏率较纯树脂提高了1个数量级,较GNPs随机排列的复合材料氦漏率提高了69%。(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5年10期)

李思成[4](2015)在《“建筑外立面开口火溢流及垂直火蔓延的阻隔技术与优化控制参数研究”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内发生火灾后,室内火灾中的火羽通过外墙上窗口溢出形成火溢流,沿建筑外立面竖向蔓延对上层建筑产生威胁。开口火溢流竖向蔓延受建筑外立面多种阻隔技术的共同影响,其中阳台和窗槛墙是最有效的阻隔措施。我国现行建筑防火规范中对阻隔技术的设计要求较为简单,并且现有关于建筑外立面开口火溢流方面的火灾安全研究也比较少。武警学院消防指挥系李思成副教授主持完成的"973"子专题"建筑外立面开口火溢流及垂直火蔓延的阻隔技术与优化控制参数研究(2012CB719702-3)",采用缩尺寸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本文来源于《武警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万里[5](2013)在《片状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磁致取向控制与气体阻隔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无内衬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结构效率,实现减重,然而采用无内衬设计的同时会导致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气密性降低,气体渗漏严重制约着无内衬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研制和发展。本文基于贝壳结构的仿生原理,通过磁场诱导磁改性后的片状纳米石墨取向排列,制备出具有贝壳结构的有序纳米复合材料,并揭示其气体阻隔机制,从而为无内衬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撑。首先,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采用改进Hummer法制备片状纳米石墨。采用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RD对制备过程进行跟踪分析,结果表明片状纳米石墨的厚度为30-80nm、直径为0.5-20μm,径厚比为100-500,仍保持着石墨的层状结构,且表面不存在含氧基团。采用湿化学共沉淀法在片状纳米石墨表面原位生长Fe3O4纳米粒子对片状纳米石墨进行复合磁改性。采用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RD对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晶化温度为30℃,n(Fe~(2+)/Fe~(3+))=1:2,氨水浓度为0.76%,转速为1000rpm,且通N_2保护的条件下,片状纳米石墨表面沉积生成了粒径约为30nm的单一物相-Fe_3O_4纳米粒子。对磁改性片状纳米石墨的VSM(振动样品磁强计)分析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磁响应性。其次,通过分析磁性片状粒子代表单元在磁场条件下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并代入磁改性片状纳米石墨的相关参数,采用波尔兹曼统计计算出磁改性片状纳米石墨取向所需的理论磁场强度H。采用溶液混合法将片状纳米石墨分散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将混合体系置于一维静态磁场下旋转固化,制备片状纳米石墨有序复合材料。采用SEM、XRD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树脂基体中的片状纳米石墨沿水平方向定向排列。最后,对几种不同含量的片状纳米石墨无序增强复合材料进行氦漏率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片状纳米石墨含量的增加,氦漏率值逐渐降低。但单位含量的片状纳米石墨引起的氦漏率的降低值逐渐减小。对片状纳米石墨有序增强复合材料进行氦漏率测试,结果表明片状纳米石墨沿垂直于气体扩散方向排列后,能有效的降低无序纳米复合材料的氦漏率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3-07-01)

刘俊峰,熊阿伟,卢伟权[6](2012)在《DX-600发射机阻隔风机备份控制线路的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线路改造,对风机控制器的电源通路和故障检测信号通路增设应急处理,并加装一台备份变频器作为发射机阻隔风机的备用控制器,同时采用内部编程和温控取样变送输出两套方案来控制变频器的输出频率,进而调节冷却风机转速,彻底解决了因发射机风机控制器故障而造成的发射机停机故障,增强了发射机运行的安全稳定。(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2年15期)

晏谢飞,邹云[7](2009)在《应急控制中的阻隔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阻隔控制作为应急控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已经在电力系统和疾病控制等实际领域中被大量采用.在已有的具体工程实践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一般意义下基于系统分割的阻隔控制概念.利用图论理论讨论了在应急状态下大系统的分割问题,得到了可选和可行阻隔控制策略满足的必要条件.此外还给出了代价最优和时间优先两类阻隔控制实施方案,分别讨论了在网络蠕虫爆发控制和电力系统解列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吴天华[8](2008)在《自动智能控制高阻隔薄膜生产线问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广州讯】广东仕诚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最新开发出国内首台高性能、数字化节能九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生产线。宽幅为3000mm的该生产线配备了仕诚公司自行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全自动控制系统和智能化远程控制系统,可以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成本并能(本文来源于《中国企业报》期刊2008-10-21)

晏谢飞,邹云[9](2007)在《最优阻隔控制在一类SIRS多组群传染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基于一类SIRS多组群传染病模型讨论了传染病控制中的最优阻隔控制。模型中的控制变量表示为达到阻滞和隔离组群之间接触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的强度。利用Pontryagin极大值原理求解了最优控制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值迭代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最优阻隔控制策略在使传染病代价最小化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同时也表明现实中采取的"早发现早隔离"策略在传染病控制中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晏谢飞[10](2007)在《应急控制中的阻隔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阻隔控制作为应急控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已经在实际中被大量采用,例如传染病控制、网络蠕虫爆发控制和电力系统解列控制等,但关于该策略的系统理论尚未得到充分的探讨。本论文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给出了动态隔离控制律的设计方法,讨论了最优隔离控制策略在SARS传播控制和蠕虫爆发控制中的应用。此外,利用图论理论也研究了在应急状态下基于大系统分割的阻隔策略。本论文是关于阻隔控制理论的初步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1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手段,检疫隔离策略是控制SARS传播的最重要手段。本章基于一类SEQIJR传播模型,引入了表示检疫隔离策略的控制变量,讨论了动态检疫隔离策略在SARS传播控制中的应用。分别利用Pontryagin极大值原理和遗传算法给出了最优和次优控制律的设计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此最优和次优隔离控制的有效性,并且指出在传染病爆发的最初阶段实施最大强度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解释了SARS爆发期间采取的“早发现,早隔离”这一强有力控制措施的重要性。此外,本章提出的次优控制方法不但其控制效果和代价非常接近于最优控制,而且形式较为简单,适用于实际的传染病控制。2相对于第一部分对孤立单区域的研究,本部分重点研究由于人口流动而造成的SARS在多区域之间的传播及其相应的动态检疫隔离策略。建立了一类多区域的SARS传播模型,在模型中引入了表示各区域内检疫隔离策略的控制变量,而后利用Pontryagin极大值原理给出了动态最优隔离控制律的设计方法。结果表明本章提出的多区域传播模型很好地描述了SARS在区域之间的传播过程。此外,仿真结果不仅说明了在传染病爆发初期各区域内实施最大强度隔离控制的重要性而且也指出了区域间对检疫观察流动人口的必要性。同时这也解释了SARS爆发期间采取“早发现,早隔离”和区域间检疫隔离流动人口等防控措施对SARS疾病控制的重要性;3基于Two-Factor传播模型讨论了动态隔离策略在网络蠕虫传播控制中的应用。在模型中引入了表示隔离策略的控制变量,分别利用Pontryagin极大值原理和遗传算法给出了最优和次优隔离控制律的设计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此最优和次优隔离控制的有效性,同时也说明了在蠕虫爆发初期实施最大强度隔离控制的重要性。4引入基于系统分割的阻隔控制概念,利用图论理论讨论了在应急状态下大系统的分割问题,得到了可选和可行阻隔控制策略满足的必要条件,给出了阻隔控制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案,将阻隔控制分为最优代价和时间优先两类,分别讨论了在网络蠕虫爆发控制和电力系统解列中的具体应用。(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7-07-01)

阻隔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中探究了PLLA薄膜制备因素对气体与水蒸气阻隔性的关系。在PLLA表面上沉积SiO_x后发现,材料的气体的阻隔性和CO_2/O_2的选择透过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将沉积SiO_x的保鲜膜作为自发型保鲜包装时,薄膜通过自身的气体的交换功能自发调节包装内部的气氛组成,长时间保持包装内低氧高二氧化碳的较适合生鲜食品保鲜的气氛条件,冷鲜肉保质期达到50天以上。通过与PEG和PCL制备了PLLA嵌段物薄膜。纯PLLA膜的CO_2/O_2选择透过比约为3,PLCL和PLGL薄膜的选择比分别升高到6.7和1_2.4。当用于樱桃番茄和草莓密闭包装时,共聚物薄膜包装依靠薄膜气体渗透特性维持比较适宜的高CO_2低O_2浓度,且无结露现象产生。这种气氛环境有效地抑制果实的呼吸降和水分的散失,同时起到了抑制微生物繁殖和酶反应作用,延缓了成熟衰老进程,大幅度延长了果实的保鲜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阻隔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黄琴琴,刘国,文梅燕,叶长文,刘晏辉.粉煤灰-膨润土阻隔墙控制地下水中镉污染[J].环境工程学报.2019

[2].董同力嘎,云雪艳,宋树鑫,李晓芳.聚(L-乳酸)薄膜的气体阻隔性的控制及其应用[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P:生物基高分子.2017

[3].矫维成,牛越,丁国民,万里,王荣国.高气体阻隔石墨/环氧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J].中国科技论文.2015

[4].李思成.“建筑外立面开口火溢流及垂直火蔓延的阻隔技术与优化控制参数研究”简介[J].武警学院学报.2015

[5].万里.片状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磁致取向控制与气体阻隔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6].刘俊峰,熊阿伟,卢伟权.DX-600发射机阻隔风机备份控制线路的设计与应用[J].电子世界.2012

[7].晏谢飞,邹云.应急控制中的阻隔控制策略[J].系统工程学报.2009

[8].吴天华.自动智能控制高阻隔薄膜生产线问世[N].中国企业报.2008

[9].晏谢飞,邹云.最优阻隔控制在一类SIRS多组群传染病中的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0].晏谢飞.应急控制中的阻隔控制策略[D].南京理工大学.2007

标签:;  ;  ;  ;  

阻隔控制论文-黄琴琴,刘国,文梅燕,叶长文,刘晏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