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粘结筋论文_王晓东,王文琪,张贤圣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粘结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预应力,应力,混凝土,增量,挠度,极限值,指标。

无粘结筋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东,王文琪,张贤圣[1](2019)在《使用阶段柱支撑预应力混凝土板中无粘结筋应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针对柱支撑预应力混凝土板结构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于正常使用阶段无粘结应力增量的研究国内还极少涉及。对此,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柱支撑预应力混凝土板的仿真模型,研究了普通钢筋和预应力筋综合作用及普通钢筋屈服强度对无粘结筋应力增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柱支撑板中跨中板带和柱上板带中的无粘结筋应力增量存在较大差异,且无粘结筋应力增量随板截面综合配筋指标及普通钢筋屈服强度的提高而增大。根据分析结果分别建立了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量的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熊学玉,巫韬[2](2018)在《基于整体变形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极限应力增量与结构整体变形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挠度和支座转角的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应力增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与跨中挠度和支座转角的公式,进而利用该计算公式统一了连续梁和简支梁在不同荷载条件和约束分布下的计算。对比了国内外142根试验梁(包括简支梁和连续梁)极限应力增量的试验结果和各计算方法计算所得的结果,结果表明,本文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吻合程度较高,这说明本文计算方法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08期)

郭在清[3](2011)在《浅谈无粘结筋的施工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是指把预先加工好的无粘结预应力筋铺设在模板中,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即可进行张拉锚固。本文对无粘结筋制作、铺设和张拉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供从事预应力施工的技术人员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1年10期)

郭在清[4](2011)在《浅谈无粘结筋的施工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是指把预先加工好的无粘结预应力筋铺设在模板中,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即可进行张拉锚固。本文对无粘结筋制作、铺设和张拉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供从事预应力施工的技术人员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产业》期刊2011年05期)

郑文忠,王晓东,王英[5](2009)在《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计算公式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客观认识各公式的合理性,对380根简支梁板和连续梁板进行了仿真试验,同时搜集整理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所做的35根简支梁的试验结果,将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板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公式计算值与这415根试验梁板的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公式更具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10期)

王晓东,王英,郑文忠[6](2009)在《混凝土梁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长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板在受荷过程中无粘结筋不符合变形平截面假定的特点,应用等刚度法编制了可用于考察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无粘结筋应力增长规律的计算程序.基于模型试验结果和仿真分析结果,得到了非预应力筋配筋指标βs、预应力筋配筋指标βp、跨高比l/h、加载形式、预应力筋布筋型式、预应力筋合力点至受压区边缘距离hp等参数对正常使用阶段极限状态下简支、连续梁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长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使用阶段无粘结筋应力增量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何鹏辉[7](2008)在《简支梁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量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结构和桥梁结构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无粘结筋应力增量的计算一直是推广无粘结预应力技术过程中的十分重要且棘手的问题。过去,人们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量的研究多以试验手段为主。虽然经过试验数据回归得到的计算公式与实际联系紧密,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对影响无粘结筋应力增量的诸多重要因素考虑周全。因此,编制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板非线性仿真计算程序,进行全面考虑各影响因素的仿真试验,考察无粘结筋的应力增长规律不论是对变形与裂缝验算,还是对结构抗力计算都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以往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板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计算方法研究或仅考虑综合配筋指标β_0影响,或仅考虑预应力筋配筋率的影响,或仅粗线条地给出取用值,使得按公式所得极限应力预估值与试验值有较大偏差,同时正常使用阶段无粘结筋应力增长规律研究甚少。基于这些问题,该非线性仿真计算程序的编制思路为:在正常使用阶段采用等刚度法进行变形计算,进而确定该阶段无粘结筋应力增长规律;当跨中控制截面出现塑性铰后,通过引入梁的整体变形协调条件解决平截面假定不再适用于无粘结筋这一难题,采用弯矩—曲率非线性分析法,以跨中控制截面压区混凝土外边缘应变达到极限压应变为简支梁极限承载能力标志,最终确定简支梁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长规律。应用非线性仿真程序,以预应力筋配筋指标β_p、非预应力受拉钢筋配筋指标β_s、非预应力受压钢筋配筋指标β_s'及受压翼缘等效配筋指标β_f'、跨高比l /h、加载形式、预应力筋布筋型式等基本因素进行了大量的仿真试验。基于仿真试验结果,分析了影响正常使用阶段无粘结筋应力增长规律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中无粘结筋等效折减系数α的计算公式;提出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量计算公式,与相关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公式的适用性。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提供部分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8-06-01)

王英,王晓东,郑文忠[8](2008)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长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板在受荷过程中的无粘结筋不符合变形平截面假定的特点,应用等刚度法及弯矩-曲率非线性分析法,编制了可用于分别考察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无粘结筋应力增长规律的计算程序。基于模型试验结果和大量仿真分析结果,得到了非预应力筋配筋指标、预应力筋配筋指标、跨高比、加载形式、预应力筋布筋型式、跨中预应力筋合力点至受压区边缘的距离等参数对正常使用阶段及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简支梁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长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板中无粘结筋在正常使用阶段和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应力增量的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郑文忠,王晓东,王英[9](2007)在《预应力混凝土梁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量极限值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计算无粘结筋应力增量极限值是准确计算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板抗弯承载力的前提和基础。针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板在受荷过程中无粘结筋不符合变形平截面假定的特点,应用弯矩—曲率非线性分析法,编制了可用于考察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无粘结筋应力增长规律的计算程序。基于模型试验结果和仿真分析结果,建立了以加载形式、非预应力筋配筋指标β_s、预应力筋配筋指标β_p、跨高比 L/h 为基本参数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板和连续梁板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计算公式。为验证本文所提出公式的合理性,同时为对各国相关公式的精度有一个宏观认识,将380根简支梁板与连续梁板的仿真试验结果及中国科学研究院所做的35根简支梁的试验结果与按各国相关公式的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吻合相对较好。(本文来源于《“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7-12-01)

王英,王晓东,郑文忠[10](2006)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长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把握无粘结筋应力增长规律是准确计算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裂缝开展宽度及正截面承载力的基础。针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板)在受荷过程中的无粘结筋不符合变形平截面假定的特点,应用等刚度法及弯矩-曲率非线性分析法,编制了可用于分别考察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无粘结筋应力增长规律的计算程序。基于模型试验结果和大量仿真分析结果,得到了非预应力筋配筋指标βs、预应力筋配筋指标βp、跨高比l/h、加载形式、预应力筋布筋型式、跨中预应力筋合力点至受压区边缘的距离hp等参数对正常使用阶段及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简支梁(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长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板)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的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6-10-01)

无粘结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研究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极限应力增量与结构整体变形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挠度和支座转角的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应力增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与跨中挠度和支座转角的公式,进而利用该计算公式统一了连续梁和简支梁在不同荷载条件和约束分布下的计算。对比了国内外142根试验梁(包括简支梁和连续梁)极限应力增量的试验结果和各计算方法计算所得的结果,结果表明,本文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吻合程度较高,这说明本文计算方法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粘结筋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东,王文琪,张贤圣.使用阶段柱支撑预应力混凝土板中无粘结筋应力[J].建筑技术.2019

[2].熊学玉,巫韬.基于整体变形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研究[J].建筑结构.2018

[3].郭在清.浅谈无粘结筋的施工工艺[J].科技传播.2011

[4].郭在清.浅谈无粘结筋的施工工艺[J].中国产业.2011

[5].郑文忠,王晓东,王英.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计算公式对比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

[6].王晓东,王英,郑文忠.混凝土梁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长规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

[7].何鹏辉.简支梁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量计算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8].王英,王晓东,郑文忠.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长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

[9].郑文忠,王晓东,王英.预应力混凝土梁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量极限值计算方法研究[C].“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10].王英,王晓东,郑文忠.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长规律研究[C].第九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6

论文知识图

无粘结预应力简支梁有限元模型不同预应力情况下1阶频率随振幅的变...不同预应力大小情况下1阶频率随偏心...无粘结筋张拉端无粘结筋固定端无粘结筋的

标签:;  ;  ;  ;  ;  ;  ;  

无粘结筋论文_王晓东,王文琪,张贤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