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丽湘(江苏省靖江市孤山镇医院214522)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0251-01
【摘要】提高我国公民素质,是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健康素养作为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方兴未艾,但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健康素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新农民健康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其工作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农民社区健康素养健康教育对策
近年来,在各地积极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农民已经离开土地,成为产业工人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居住地由自然村逐渐小区化,从事的生产活动由单一的农副产业逐渐向多产业发展,过去狭义的“农民”成为现在广义的“新农民”。在这个数量越来越大的人群中,很多人不适应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身份的迅速变化,公民素质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公民健康素养和时代脱节,加之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教育工作未能随着时代变迁而进一步发展,由此衍生了很多问题。
1新农民健康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1.1饮食问题新农民人群中,普遍存在嗜好烟酒比率高,餐具不消毒,变质饭菜不肯丢弃,喜食腌制品,食盐量过高等不良饮食习惯问题。
1.2居住问题虽然很多新农民的住宅已经小区化,但仍旧存在许多陈旧的生活方式。如不经常开窗通风,空气混浊异味,床单、被套不勤洗勤换,地面不经常打扫,家中蚊蝇、鼠害较为严重,同时毁掉绿化改成菜田等等。
1.3行为问题人际交往中不考虑防范传染病,与熟人同吃同住,走亲戚不自带毛巾、牙刷,夫妻生活不使用安全套,饭前便后不洗手,用手沾唾液数钱、翻书等。
1.4观念问题不注重健康投入,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高。缺少体检意识,封建迷信思想仍有市场。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局限性
2.1传统健康教育方式的局限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健康教育工作时,大多沿用传统的方式,如黑板报、宣传单、标语、横幅、展板、讲座等等,条件好的能发放一些手提袋、茶杯等作为宣传工具。但是,这些传播方式并没有细分人群健康传播策略,未建立内容导向传播模式,因此并不适用于多数人群,也很难说能起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2.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能力建设缺陷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良莠不齐,缺乏人群传播经验,同时缺少经费,设备落后,开展健康教育的力度和频次不足,未能起到促进新农民健康素养快速提升的作用,或者作用有限。
3对策与建议
3.1政府主导,部门配合,整合资源,形成新农民健康素养教育的合力各级政府把加强公民健康素养教育列入长远规划和短期工作计划,这无疑是越来越重视新农民健康素养教育的信号,但还远远不够。要把这项工作真正当成一件大事,积极创造支持性环境,精心指导工作,及时纠正不正确做法。部门配合也不能流于形式,各部门要定期会议,及时协商,及时解决问题。由此合作互动,整合有限的工作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3.2因地制宜,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培训工作骨干,拓展健康教育工作内涵提高新农民健康素养是一个广泛深入的系统工程,光靠业内专家进行几次讲座,在电视上召开几次论坛,这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民健康素养提升的需要。新农民健康素养教育,需要建立和健全覆盖各层级、各部门、各社区,面向全体人群的健康教育网络。而健康教育专家的工作重心应放在专业研究和骨干培训上,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拓展工作内涵,建立“大健康”的理念,以宽广的视野应对各种影响新农民健康的因素,鼓励新农民参与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与服务的积极性,促进新农民健康素养提高。
3.3调整思路,进一步创新健康教育与服务形式,及时完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健康社区建设由于经济迅猛发展,人员流动频繁,社区健康教育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创新健康教育和服务形式,及时回应新农民的健康诉求,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社区。努力推进新的健康教育形式在实际工作的应用,充分应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影响力,细分目标人群,分别制定适用的传播策略,利用“中国公民网上健康素养评估学习系统”和手机短信作为健康教育平台,使健康素养教育受众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给健康传播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健康社区建设进程中,围绕“创建”、“环保”、“和谐”的核心,以建设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和健康社会作为主题,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和社会支持系统,积极探索并推进行为干预模式,着力提高新农民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3.4加强交流,促进新农民健康素养教育全面平衡发展充分依托各种传播载体,积极传播国内外健康城市和健康社区的先进信息、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不断拓宽合作交流领域,充分加强乡镇、县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推广成功的健康素养教育模式,积极促进新农民健康素养教育工作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岳霞.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体会.基层医学论坛,2009,18.
[2]顾志良等.新市民健康教育实践与探索.江苏卫生保健,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