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伦鳞花软珊瑚的一种新型二萜糖甙(论文文献综述)
于洋[1](2014)在《南海软珊瑚Scleronephthya sp.和Lemnalia sp.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海域辽阔,海洋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其中新颖结构的天然产物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目前世界上销售的500余种新药中,有40%以上来源于天然产物(或天然产物的衍生物),因此天然产物的结构多样性和药物用途,依旧是当今炙手可热的话题。在天然药物资源中,海洋生物由于其保存完整且资源丰富,因而也就成为极具开发前景的天然药源。由于海洋本身特殊的生态环境(高压、高盐、低温、低光照、低溶氧),使得海洋生物为了更好的生存而产生一些化学结构新颖,生物活性显着的代谢产物。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人们从软珊瑚中获得了一系列结构新颖并具有显着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结构类型主要包括甾体、倍半萜、二萜、四萜、糖苷、神经酰胺、生物碱、长链脂肪酸等;生物活性主要有抗病毒、抗炎、抗菌、抗肿瘤活性、免疫抑制以及细胞毒活性等。为了进一步发现软珊瑚的结构多样性及新颖性,本课题选取中国南海硬棘软珊瑚Scleronephthya sp.和波伦鳞花软珊瑚Lemnalia sp.为研究对象,以DAD-HPLC和1H-NMR为导向,通过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代谢产物进行较为系统的化学成分分离,并通过利用核磁共振二维相关谱(HSQC,HMBC,COSY)、质谱(MS)、紫外(UV)、红外(IR)等现代波谱学技术确定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合比旋光、CD谱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复杂化合物的立体构型,旨在为新药研发提供基础。利用现代色谱方法和波谱学技术,从硬棘软珊瑚Scleronephthya sp.和波伦鳞花软珊瑚Lemnalia sp.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其中3个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13-(2-hydroxy-3,4-dimethyl-5-oxo-2,5-dihydrofuran-2-yl)tridecanoic acid(1),(S)-1 1-(2-hydroxy-3,4-dimethyl-5-oxo-2,5-dihydrofuran-2-yl)undecanoic acid(2),hydroxydihydrobovolide(3),1 个嘌呤类化合物 1,3-dimethylxanthine(4),7 个甾体类化合物,孕甾-20-烯-3-酮(5),孕甾-1,4,20-三烯-3-酮(6),3β-羟基-孕甾-20-烯(7),3β-羟基-孕甾-5,20-二烯(8),20-羟基-孕甾-1,4-二烯-3-酮(9),20-羟基-孕甾-1-烯-3-酮(10),17β-羟基-雄甾-1-烯-3-酮(11)以及一个二萜糖苷lemnabourside(12)。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硬棘软珊瑚乙酸乙酯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甾体类化合物,而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是首次从该属软珊瑚中分离得到。
蔡杨鹏[2](2011)在《沙蜇Stomopholus meleagris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文中认为沙蜇(Stomopholus meleagris)是一种大型可食性水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黄、渤海至东海。在我国,沙蜇已有一千多年的利用历史,传统医学典籍和现代科学研究都已证明沙蜇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但是,沙蜇在温度较高的夏秋季节收获,产量大,含水量高,极易自溶腐败。目前沙蜇的利用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传统的“三矾两盐”腌渍加工,产品出成率很低,大量有益的活性成分在腌渍的过程中流失,资源利用率较低。如何有效地综合利用沙蜇资源,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沙蜇的有效加工与利用必须建立在对其功能成分的充分认识基础之上。目前,已有学者研究了包括沙蜇在内大型食用水母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主要涉及水母毒素、胶原蛋白、活性肽、多糖和糖蛋白等大分子物质,而对其中结构和活性多样的有机小分子类活性物质却鲜有涉及。本研究首次聚焦沙蜇中的有机小分子化学物质,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应用有机溶剂浸提、分级萃取、正相硅胶柱层析、RP18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过滤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等分离技术,结合TLC、1H NMR、13C NMR、DEPT、HMQC、HMBC、1H-1H COSY、NOESY、ESI MS、GC-MS、化学衍生和文献对照等分析手段,分离得到32个单体化合物,鉴定出其中的22个化合物;利用GC-MS在分离纯化过程中分析出43个化合物,共鉴定得到65个化合物。在65个化合物中,有1个新化合物,3个新天然产物,6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沙蜇中鉴定得到。NMR解析鉴定的化合物:胆甾-8-甲氧基-22-双键-3,6-二醇(1),胆甾-5-甲氧基-3,6-二醇(2),胆甾醇(3),麦角甾醇(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胆甾-5-双键-3-羟基-7酮(6),二十碳烷醇甘油醚(7),1-O-二十七碳酸甘油酯(8),十六碳烷醇甘油醚(9),二十五碳烷醇甘油醚(10),胆甾-5-双键-3β,7β-二醇(11),胆甾-5-双键-3β,7α-二醇(12),胆甾-6-甲氧基-3,5-二醇(13),1α-丁氧基,2-脱氧核糖(14),胸腺嘧啶(15),2’-甲氧基尿嘧啶核苷(16),尿嘧啶(17),2’-脱氧胸腺嘧啶核苷(18),2’-脱氧尿嘧啶核苷(19),尿嘧啶核苷(20),甘油(21),苯丙氨酸(22)。GC-MS鉴定的化合物:胆甾-4-双键-3-酮(23),24-缺-22,23-亚甲基-胆甾-5-双键-3-醇(24),胆甾烷醇(25),豆甾醇(26),谷甾醇(27),豆甾-5,24(28)-二双键-3-醇(28),麦角甾-5,24-二双键-3-醇(29),麦角甾-5-双键-3-醇(30),麦角甾-5,22-二双键-3-醇(31),26,27-去甲基-麦角甾-5,22-二双键-3-醇(32),27-去甲基-麦角甾-5,22-二双键-3-醇(33),麦角甾烷醇(34),20-甲基-孕甾-20-双键-3-醇(35),胆甾-7-双键-3-酮(36),胆甾-3,5-二双键-7-酮(37),胆甾-3,5-二双键(38),孕甾-5-双键-20-酮-3-醇(39),胆甾-3,6-二酮(40),胆甾-5,6-环氧-3-醇(41),26-去甲基-胆甾-5-双键-3-醇(42),胆甾-8(14)-双键-3-酮(43),胆甾-5,24-二双键-3-醇(44),2-O-十四碳酸甘油酯(45),,2-O-十八碳酸甘油酯(46),1-O-十六碳酸甘油酯(47),2-O-9-十八碳烯酸甘油酯(48),1-O-9-十八碳烯酸甘油酯(49),阿拉伯糖(50),11-十六碳烯醛(51),角鲨烯(52),十四碳醛(53),10-十五碳-1-烯醇(54),9-十六碳-1-烯醇(55),9-十八碳-1-烯醇(56),13-十八碳醛(57),顺式-11-十六碳烯醛(58),14-二十三碳烯醇甲酸酯(59),9-十八碳烯醇(60),十八碳酰胺(61),十六碳酰胺(62),十二碳酰胺(63),13-二十二碳烯酰胺(64),9-十八碳烯酰胺(65)。研究结果表明沙蜇中的有机小分子化学物质主要是甾醇类、核苷类、甘油醚类、甘油酯类、长链醇类、长链酰胺类等化合物,大多数化合物都是首次在沙蜇中发现的。通过SciFinder结构检索发现胆甾-8-甲氧基-22-双键-3,6-二醇为新化合物,胆甾-5-甲氧基-3,6-二醇、胆甾-6-甲氧基-3,5-二醇和1α-丁氧基,2-脱氧核糖。在已报道的海洋动物甾醇中,含有甲氧基的甾醇极为少见,本研究首次从沙蜇中发现了这类甾醇,并鉴定出了其中3个化合物。本研究有效地补充了沙蜇有机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化合物结构信息,为深入研究沙蜇有机小分子的功能活性,进而为沙蜇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
邵长伦,傅秀梅,王长云,韩磊,刘新,方玉春,李国强,曾晓起,刘光兴,管华诗[3](2009)在《中国珊瑚礁资源状况及其药用研究调查 Ⅲ.民间药用与药物研究状况》文中研究说明对中国珊瑚药用状况和研究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有造礁石珊瑚、柳珊瑚、软珊瑚等珊瑚物种490种,民间药用的仅有22种。目前,已经对100种南海软珊瑚和柳珊瑚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其中,软珊瑚以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短指软珊瑚Sinularia,柔荑软珊瑚Nephthea和异花软珊瑚Xenia等属研究较多,柳珊瑚以小月柳珊瑚Menella,竹节柳珊瑚Isis和灯芯柳珊瑚Junceella等属研究较多。主要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二萜、甾体、倍半萜,含氮化合物等,其中部分化合物显示较强的抗肿瘤、抗菌、抗氧化、防生物附着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潜在的药物开发应用价值。
孔令义,林玉英[4](2004)在《2003年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检索国内外药学核心期刊 ,按照结构类型对 2 0 0 3年发现的新化合物进行综述 ,并对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进行了重点介绍。 2 0 0 3年我国学者共发表文章 4 0 0多篇 ,分离鉴定化合物 2 2 0 0多个 ,其中新化合物 6 0 4个 ,活性化合物 6 4个。通过对新化合物的归纳整理及生物活性的介绍 ,为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张博钧,黄志纾,李海棠,邱光清[5](2003)在《波伦鳞花软珊瑚的一种新型二萜糖甙》文中研究说明从中国南海波伦鳞花软珊瑚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和纯化得到一种浅黄色固体 ,经光谱分析和化学转化确定了它的化学结构 ,命名为波伦鳞花软珊瑚甙D(LemnaboursideD)。采用MTT法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腹水型肝癌 (HepA) ,肉瘤 (S180 A)和艾氏腹水癌 (EAC)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
龙康侯,张敏[6](1991)在《中国软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二十五)——一种新的二萜甙Lemnabourside的结构》文中指出从中国软珊瑚Lemnalia bournei中分离到一种新的二萜甙类化合物,命名为波伦鳞花甙(Lemnabourside)。它是二萜与葡萄糖以一种新型甙链相连的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化学降解和萜类的生源规则推导出它的化学结构。
二、波伦鳞花软珊瑚的一种新型二萜糖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波伦鳞花软珊瑚的一种新型二萜糖甙(论文提纲范文)
(1)南海软珊瑚Scleronephthya sp.和Lemnalia sp.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海洋药物 |
1.2 珊瑚 |
1.3 软珊瑚 |
1.3.1 甾醇类化合物 |
1.3.2 萜类化合物 |
1.4 硬棘软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1.4.1 甾醇类化合物 |
1.4.2 其他类型化合物 |
1.5 波伦鳞花软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1.5.1 倍半萜类化合物 |
1.5.2 二萜类化合物 |
1.6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6.1 课题来源 |
1.6.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南海软珊瑚Scleronephthya sp.化学成分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2.3.2 己知化合物的理化数据 |
2.4 本章小结 |
3 南海软珊瑚Lemnalia sp.化学成分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已知化合物的理化数据 |
3.4 本章小结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化合物结构一览表 |
缩略词一览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沙蜇Stomopholus meleagris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水母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综述 |
1.1 水母的研究现状 |
1.1.1 水母的分类 |
1.1.2 水母的食性 |
1.1.3 水母与虫黄藻的共生现象 |
1.1.4 沙蜇的形态结构 |
1.1.5 沙蜇的传统加工工艺 |
1.2 水母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
1.2.1 水母毒素 |
1.2.2 糖蛋白 |
1.2.3 多糖 |
1.2.4 胶原蛋白 |
1.2.5 活性肽 |
1.3 水母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
1.3.1 水母甾醇的研究 |
1.3.2 水母核苷的研究 |
1.3.3 水母长链脂肪酸甘油醚和长链脂肪醇的研究 |
1.3.4 水母其他小分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
1.4 水母的食药两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本研究的试验设计思路和方法 |
2.1 本研究的试验设计思路 |
2.2 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2.3 本研究拟采用的海洋天然产物分离方法 |
2.3.1 薄层色谱法 |
2.3.2 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反相硅胶薄层色谱 |
2.3.3 凝胶过滤层析 |
2.3.4 柱层析 |
2.3.5 加压柱层析 |
3 沙蜇小分子化学成分的提取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原料 |
3.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溶剂的重蒸和玻璃仪器的洗涤 |
3.2.2 样品的前处理 |
3.2.3 有机溶剂提取 |
3.2.3.1 提取预实验 |
3.2.3.2 有机溶剂的选择和提取 |
3.2.4 有机溶剂分级萃取 |
3.3 本章小结 |
4 沙蜇小分子化学成分分离纯化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沙蜇的小分子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
4.2.1.1 沙蜇各相浓缩物的TLC 预分析和分离纯化流程的确定 |
4.2.1.2 各极性段的分离和富集 |
4.2.1.3 FR.-2 组分的进一步分离纯化 |
4.2.1.4 FR.-4 组分的进一步分离纯化 |
4.2.1.5 FR.-1、FR.-3、FR.-4 胶状物、FR.-5 的处理 |
4.3 样品的重氮甲烷处理和乙酰化衍生方法 |
4.3.1 重氮甲烷处理 |
4.3.2 乙酰化衍生 |
4.4 本章小结 |
5 沙蜇小分子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5.3 GC-MS 分析 |
5.4 MS 和NMR |
5.5 化合物的鉴定 |
5.5.1 新化合物的鉴定 |
5.5.2 已知化合物的鉴定 |
5.5.3 GC-MS 鉴定出的已知化合物 |
5.6 本章小结 |
5.6.1 FR.-1 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的讨论 |
5.6.2 FR.-2 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的讨论 |
5.6.3 FR.-3 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的讨论 |
5.6.4 FR.-4 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的讨论 |
5.6.5 FR.-5 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的讨论 |
本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图 1 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类汇总 |
附图 2:部分化合物的核磁图谱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中国珊瑚礁资源状况及其药用研究调查 Ⅲ.民间药用与药物研究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与评价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中国珊瑚民间药用状况 |
2.2 中国珊瑚药物化学与药理学研究 |
2.2.1 软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 |
2.2.2 柳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 |
(4)2003年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萜 类 |
1.1 单萜类 |
1.2 二萜类 |
1.3 三萜类 |
1.4 倍半萜 |
1.5 环烯醚萜 |
2 生物碱 |
3 黄 酮 |
3.1 黄酮类 |
3.2 黄酮醇类 |
3.3 二氢黄酮类 |
3.4 二氢黄酮醇 |
3.5 异黄酮 |
3.6 黄烷类 |
3.7 酮类 |
3.8 橙酮类 |
3.9 色 酮 |
3.10 聚黄酮 |
4 醌 类 |
5 甾 体 |
6 内酯和香豆素 |
7 木脂素和类 |
8 环肽、蛋白质和糖 |
9 其它类化合物 |
10 结构修饰 |
(5)波伦鳞花软珊瑚的一种新型二萜糖甙(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提取与分离 |
1.3 化合物 (1) 的乙酰化反应 |
1.4 化合物 (1) 的酸性水解反应和D-葡萄糖的鉴定 |
1.5 MTT法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
2 结果和讨论 |
四、波伦鳞花软珊瑚的一种新型二萜糖甙(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海软珊瑚Scleronephthya sp.和Lemnalia sp.化学成分研究[D]. 于洋.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 [2]沙蜇Stomopholus meleagris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D]. 蔡杨鹏.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2)
- [3]中国珊瑚礁资源状况及其药用研究调查 Ⅲ.民间药用与药物研究状况[J]. 邵长伦,傅秀梅,王长云,韩磊,刘新,方玉春,李国强,曾晓起,刘光兴,管华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4]2003年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进展[J]. 孔令义,林玉英. 中国天然药物, 2004(05)
- [5]波伦鳞花软珊瑚的一种新型二萜糖甙[J]. 张博钧,黄志纾,李海棠,邱光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3(06)
- [6]中国软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二十五)——一种新的二萜甙Lemnabourside的结构[J]. 龙康侯,张敏.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