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识别论文_付微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人识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信息,个人信息,隐私,数据,身份,风险,生物。

个人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付微明[1](2019)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法律保护模式与中国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识别产生的"生物识别信息"可作为识别个人的"唯一标识",是确认个人身份的新型方法。而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一旦失控,则可能威胁个人权利、自由、安全。因此,亟需在保障个人权利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数字化管理相互平衡的原则下,采取积极可靠的保护策略。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法律保护存在着"两种立法模式"和"叁大机制",我国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宜采取专门立法保护模式,积极构建行政、民事、刑事相结合的法律保护机制,从而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权利提供有效的法治化保护。(本文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高通,宋星衡[2](2019)在《从“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看个人信息保护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随着发生在杭州的“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被法院正式受理,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话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热点。据《北京青年报》等媒体报道,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因不愿意使用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设置的人脸识别,将其告上了法庭。该案也成为国内消费者起诉商家的“(本文来源于《民主与法制时报》期刊2019-11-14)

江德斌[3](2019)在《“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倒逼个人信息采集规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发生在杭州的“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引发舆论关注。前不久,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收到了来自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一条短信,提示他的动物园年卡如果不进行人脸识别将无法正常使用。郭兵不同意接受人脸识别,在协商未果的情况下,于10月28日向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本文来源于《民主与法制时报》期刊2019-11-09)

付同,尚彦,李荣洋[4](2019)在《设备识别码类型分析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设备识别码(设备ID)是一种典型的个人信息,被手机App等广泛应用于各种用户服务场景,强制、过度采集行为受到广泛质疑。本文从4个方面介绍了17种典型和常用的设备ID,进而探讨了收集设备ID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本文来源于《保密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苏宇,高文英[5](2019)在《个人信息的身份识别标准:源流、实践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行立法对个人信息的认定标准是能够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的"身份识别标准"。这种标准涵盖范围甚广,但却存在着以下问题:"可识别性"概念边界模糊、信息的识别区分度未被有效考虑、信息的结合性识别无法预判。在建立个人信息分类保护制度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信息类型,单一的身份识别标准亦应当发展成一个差异化、动态调整的标准体系。应当建立个人信息分类保护制度,对不同类别的个人信息实行不同强度的外延式保护。对于目录内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应当建立有一定差异性的认定程序,最终由主管部门发布个人信息分类目录,并定期进行动态调整;应当结合外延式保护及内涵式保护的进路,对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提供有层次的界定方式;应当通过执法和司法实践的不断归纳总结,结合技术专家的意见,形成更具操作性的界定标准,或者进一步形成临时性的参考清单。(本文来源于《交大法学》期刊2019年04期)

晋涛[6](2019)在《刑法中个人信息“识别性”的取舍》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识别性是指结合已有的技术和认知通过单独的信息或者综合其他信息能够确定特定的自然人。识别性分为适用"锁定"规则的直接识别和适用"拼图"规则的间接识别。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单一性法益,即个人信息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个人信息并不必然要求具备"识别性"。不要求"识别性"的隐私信息也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对象。获取行踪轨迹、手机定位、偷拍私密部位都应纳入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管辖范畴。(本文来源于《中国刑事法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振禹[7](2019)在《人脸识别,你担心个人数据和隐私被泄露吗?》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家都知道,现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等生物识别技术非常火热,学校、机场、地铁、办公室等等场景已经装载了大量的生物识别装置。但技术是把双刃剑,用户体验不断提升的同时,技术防攻击性和安全性所面临的挑战也越发严峻。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妥应用新技术,如何保障数据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正日益成为关注焦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安全》期刊2019年10期)

刘耀华[8](2019)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数据保护权利——瑞典根据GDPR对某高中使用面部识别软件进行罚款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8月20日,瑞典数据保护机构在今年早些时候见到媒体报道后,通过对一个名为Anderstorps的高中学校进行审查,对其进行了20万瑞典克朗的罚款,并发出警告,要求进一步处理。这是瑞典依据欧盟从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开出的第一个罚单。(本文来源于《中国电信业》期刊2019年09期)

张丁[9](2019)在《马来西亚个人所得税涉税风险识别及应对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家"一带一路"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承接工程项目,但由于适用的法律法规的不同,很容易出现税务风险。本文根据中资企业在马来西亚承接项目所涉及的个人所得税务风险及可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简单阐述。(本文来源于《企业改革与管理》期刊2019年17期)

甘蔷[10](2019)在《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识别和预警》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行业竞争愈发剧烈,全球范围的银行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创收问题,因此很多银行转变传统盈利发力点,主攻成本较低的消费信贷业务,业务零售化逐渐成为整个行业的特色。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也大力开发消费信贷业务,不但可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提供新的盈利点,还能更加从容的应对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然而,相较于外资银行而言,国内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历史较短,目前仍然存在尚未完善的地方。例如:信用制度缺乏完备性,风险的难以预测性,信贷风险管理的不完整和不独立等缺陷,这些消费信贷风险阻碍着国内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深入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探讨评价和衡量国内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存在隐患和风险的恰当机制,以及如何培养员工管理风险的能力,这些问题的探索有助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发展和管理能力提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消费信贷风险的相关文献,重点概括了有关个人的信用风险,包括相关的最新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其次是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简单罗列了消费信贷风险的种类,并剖析了导致消费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详细列示了国内外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管理模式;叁是对X银行这个研究主体的消费信贷的基本情况、业务的类型以及风险管理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消费信贷业务中主要风险的特性;四是对消费信贷风险中最重要的个人信用风险进行了专门的分析,最终通过运用Logistic回归,建立X银行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并以此评估风险,确定相应的信用等级。本文利用Logistic模型,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客观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事实论证,通过收集X银行消费信贷的数据,设置和筛选了消费信贷的各项指标,构建了通过各项检验的个人消费信贷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健全和完善消费信贷风险的管理,做出了突破性的改善。归结有:(1)通过对X银行消费信贷管理现状分析,本文认为其存在的问题有: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不够、消费信贷业务过于集中、消费信贷业务过于集中、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消费信贷流程存在不足、风险管理创新不足等;(2)本文选取年龄、贷款期限、单位性质、婚姻、月收入、教育程度、贷款金额等作为参考变量,以Logistic回归模型为基础,运用回归模型检验最终构建了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并从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的各变量系数大小可知,当其他指标一定时,如果借款人是已婚的,其信用分数会更高,即银行借款给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的风险要低一些。在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收入来源较为稳定,风险较低,故:评出来的信用分数就比较高,但其影响程度要比受婚姻的影响小;相比于其他贷款期限,期限在1-5年间的借款人信用分数更高,风险较低。(3)文章最后从内、外两个层面提出了完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建议。内部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建立统一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建立精准的风险管理模式;完善商业银行操作体系;设立信贷风险审查岗位;健全信贷风险约束机制;建立信用风险预警系统。优化外部风控环境具体包括: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征信体系;健全消费信贷法制环境;选择最佳的利率方式,实行提前还款罚息制。本文研究对X银行识别、管控消费信贷风险具有现实意义。此外,将此模型及管控措施推广至有类似问题的银行,对其他银行也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9-09)

个人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日,随着发生在杭州的“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被法院正式受理,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话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热点。据《北京青年报》等媒体报道,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因不愿意使用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设置的人脸识别,将其告上了法庭。该案也成为国内消费者起诉商家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人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1].付微明.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法律保护模式与中国选择[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9

[2].高通,宋星衡.从“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看个人信息保护原则[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9

[3].江德斌.“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倒逼个人信息采集规范[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9

[4].付同,尚彦,李荣洋.设备识别码类型分析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探讨[J].保密科学技术.2019

[5].苏宇,高文英.个人信息的身份识别标准:源流、实践与反思[J].交大法学.2019

[6].晋涛.刑法中个人信息“识别性”的取舍[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9

[7].王振禹.人脸识别,你担心个人数据和隐私被泄露吗?[J].中国公共安全.2019

[8].刘耀华.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数据保护权利——瑞典根据GDPR对某高中使用面部识别软件进行罚款的分析[J].中国电信业.2019

[9].张丁.马来西亚个人所得税涉税风险识别及应对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

[10].甘蔷.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识别和预警[D].浙江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人脸库一个人的图片人脸库两个人的图片各图像距离与k近邻分类器结合时的正...手写数字测试图像、原型图像及其Gabor特征5.8 多人目标的识别

标签:;  ;  ;  ;  ;  ;  ;  

个人识别论文_付微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