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赵丹李雪萍(通化市中心医院肿瘤三科134001)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方法“PICC”在护理肿瘤患者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回顾并分析了2012年4月~2013年11月来我院就诊并确定为肿瘤的患者88例,根据查阅治疗记录、病历本及随访记录,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7人以及对照组41人,治疗组采取外中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方法,即PICC;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方法。3个月后对比其临床护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治疗组的护理满意度达95.7%;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仅为73.2%,两组比较P<0.0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护理肿瘤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护理临床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238-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护理方法是德国医生1992年在通过X线辅助定位下首次发现成功[1],经过22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置管技术,它安全有效、方便可靠,得到了越来越多医护人员的追捧。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临床护理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长期的静脉治疗,与一般的静脉穿刺相比较,它可以更好的保护肢体浅表血管,并且减少穿刺带来的痛苦。本次研究通过对比2012年4月~2013年11月来我院就诊并确定为肿瘤的患者88例,并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为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方法,而对照组为常规一般护理方法,结果显示治疗组效果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回顾并分析了2012年4月~2013年11月来我院就诊并确定为肿瘤的患者88例,根据查阅治疗记录、病历本及随访记录,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7人,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在25岁~77岁之间波动,平均58.1岁,病程为1~9年,平均为5年;对照组41人,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24岁~73岁之间波动,平均56.5岁,病程为1~11年,平均为6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性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以我院2012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肿瘤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1人,治疗组47人,对照组采取一般的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组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方法,3个月后对比其临床护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1.3临床评价
效果满意度:3个月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患者自身对护理的感受:满意或者不满意。效果满意度=满意患者/总患者。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17.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47例患者中满意患者达到了45例,护理满意度为95.7%;对照组41例患者中满意患者仅为30例,护理满意度为73.2%。由此可见治疗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评价
分组例数满意不满意满意度%
治疗组4745295.7
对照组41301173.2
3讨论
对肿瘤患者的护理一般的传统方法都需要对患者的静脉反复刺穿输液,这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心上的折磨,同时,也严重破环了患者的外周血管。肿瘤患者是个特殊的群体,相对与其他人来说,他们由于需要长期的化疗,全身状态较差,所以一般的传统方法已经开始慢慢走向了衰亡,而新型的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正好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它不再需要反复刺穿给患者输液,从而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2]。本次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方法护理满意度达95.7%;而采用传统的一般护理方法护理满意度仅为73.2%,并且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减少了病人痛苦的同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不管是指肿瘤护理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方法都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3]。
参考文献
[1]陈葬.外周导人中心静脉置管及其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8):409.
[2]张波.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26(11):99.
[3]胡君娥,吕万丽,陈道菊,等.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6):55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