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波[1]2004年在《基于RS和GIS的滇金丝猴生境适宜性评价和景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生存繁衍的影响是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传统研究方法,往往受到人力、物力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将大量的地面详查与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起来对动物生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已成为GIS应用研究的重要方向。 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是“叁江并流”地区的舰旗物种,也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25种灵长类之一,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生存状况受世人关注。为有效的保护其栖息地,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前人的野外生态调查成果,对其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和景观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滇金丝猴生境破碎化及其恢复策略的研究”课题,选取白马雪山保护区南部为研究区域。在前人对滇金丝猴野外生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遥感技术提取滇金丝猴生境植被类型,并通过其他数据源,利用GIS软件构建滇金丝猴生境适宜性评价的数据库;结合专家知识,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该地区的滇金丝猴生境做出适宜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对该区域破碎的滇金丝猴生境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求达到有效保护滇金丝猴。 文章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生境与景观生态设计在生物保护方面的意义;GIS技术在保护生物方面的应用概况;滇金丝猴及研究进展;以及本次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论述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研究区域的基本情况和研究的技术路线;第叁部分在论述野生动物生境评价理论以及滇金丝猴生态习性的基础上提出滇金丝猴生境评价的方法;第四部分讨论如何应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对滇金丝猴生境分析所需数据进行采集和加工,重点论述了如何应用遥感技术来提取植被信息;第五部分论述了应用GIS空间分析能力,紧密结合滇金丝猴动物行为的专家知识,对滇金丝猴生境做适宜性评价,并应用景观生态指数对其状况进行描述;第六部分根据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和滇金丝猴动物行为的专家知识,对滇金丝猴栖息地进行核心区和生态廊道规划。最后一部分则是对上述研究的小结。
李慧[2]2018年在《滇金丝猴分布区域耕地布局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速度也受其影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二十世纪以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加速导致了许多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珍惜物种丧失栖息地,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生态建设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和栖息地破碎化等重要后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当前土地生态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但现今生物多样性和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所以为解决这一严重现实问题,如何调节生态与土地的不同效能,实现良好的土地利用规划以保证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发展,已变成今日土地生态学所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云南省一直是中国进行生物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点省份,但近几年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资源遭受到了许多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不少珍惜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主要生活我国云南、西藏、四川叁个省接壤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南部的云岭山脉之中,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一个狭长区域的滇金丝猴是只有中国才有的野生稀珍动物,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生存环境面临着破碎化乃至丧失的危险。为保护野生濒危物种以及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发展,开展以滇金丝猴保护为侧重点的耕地布局优化工作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方法收集和处理滇金丝猴栖息地分布数据和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和电路理论连接模型对研究区域的滇金丝猴栖息地景观连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并运用基于遗传距离与最小费用距离的相关性最高的赋值法,对各等级适宜度下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进行赋值并建立了生态廊道。然后选取廊道内耕地作为基础数据,对耕地进行不同方案的优化,分析不同方案下滇金丝猴栖息地的连通性情况。最后根据最佳优化方案,定位连通贡献率最高的耕地斑块,提出合理、具体的区域耕地用地布局优化策略。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运用选取的景观格局指数,通过计算结果分析了滇金丝猴分布区域内栖息地与耕地的景观特征差异以及15个滇金丝猴栖息地各自的景观特征情况。耕地的破碎化相对滇金丝猴栖息地较高,滇金丝猴栖息地斑块的复杂性程度要大大低于耕地斑块。栖息地斑块G7面积最大,而且如果排除基因交流障碍,其对栖息在周边栖息地的滇金丝猴辐射吸引力最强,说明栖息地G7斑块处在是整个滇金丝猴分布区域内滇金丝猴运动扩散和基因交流的心脏位置。而距离其他栖息地最远的栖息地斑块G15是15个滇金丝猴栖息地中该栖息地破碎化现象最为严重的斑块。2.本文以栖息地斑块为研究对象,结合电阻距离、电流密度等对滇金丝猴分布区域全局的景观连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得到的电流密度迭加图识别得出:(1)各区域内部栖息地连通性较好,其中中部地区(G5-G10)最优,其次是北部(G1-G4),最差为南部(G11-G15);(2)对连接各区域栖息地斑块起到关键作用的“踏脚石”斑块G3和G4,可作为今后保护的重点区域;(3)对于连接不畅通的栖息地斑块G11—G15,要保护和恢复其通往其他栖息地斑块的植被,使与其他栖息地能相互连接。3.对位于滇金丝猴栖息地之间走廊内的耕地进行布局优化,这被认为是对提高滇金丝猴生存能力最具战略意义的。本文比较4种不同的廊道内耕地布局优化方案,所有的方案都使栖息地连通性得到了改善,方案4提供了一个最大的连通性增加(+12.8%)。4.以方案4为依据,确定了10个优化后形成的最适宜栖息地斑块是对提高整个滇金丝猴分布区域景观连通性最有效的耕地斑块,并对其实施具体的耕地布局优化策略。新添加的10个最适宜栖息地斑块对区域滇金丝猴栖息地连通性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全局连通性概率PC指数增加了1.56%左右。
参考文献:
[1]. 基于RS和GIS的滇金丝猴生境适宜性评价和景观规划研究[D]. 年波. 云南师范大学. 2004
[2]. 滇金丝猴分布区域耕地布局优化研究[D]. 李慧. 云南财经大学. 2018
标签:蚕蜂与野生动物保护论文; 金丝猴论文; 遥感技术论文; gis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