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水规律论文_张劲满

导读:本文包含了失水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规律,裂缝,定量,密集,含水层,硫化钠,干燥。

失水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劲满[1](2019)在《厚松散层含水层失水开采条件下覆岩运动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广大地区均分布有厚松散层矿区,在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区的矿区均存在不同厚度的松散层,且在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平原地区普遍有第四系的含水层砂岩覆盖,这些地区的煤田开采活动都存在含水层下采煤问题。为缓解煤炭生产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避免“叁下”大量煤炭资源的浪费,需要对厚松散层含水层的下煤炭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本文以潘四东矿11111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根据工作面水文地质等采矿资料、地表观测站监测数据及相似材料模拟试验,主要探究厚松散层含水层失水开采条件下覆岩运动及地表移动规律。主要结论有:(1)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制移动变形曲线并求取角量参数。11111工作面走向边界角为57.57°,上山边界角为48.71°,走向移动角为66.28°,上山移动角为70.00°。(2)求取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参数,下沉系数q为1.20,主要影响角正切值tanβ为2.55,水平移动系数b为0.14,走向拐点偏移距为27.6m,上山拐点偏移距为-20m,影响传播角为85.92°。厚松散层含水层作用下的预计参数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下沉系数偏大,水平移动系数偏小。对比分析实测值与预计值并绘制工作面下沉等值线,预计结果与实测值较为吻合,表明了求取参数的可靠性。(3)数码位移提取法求取的下沉量残差值分布在区间-0.8mm-0.8mm内,平均中误差为0.344mm。1号、2号、3号及4号观测线的中误差分别为为0.077mm、0.085mm、0.097mm、0.094mm,沉降量较大的1号与2号观测线上的观测点中误差较小,表明沉降量的大小对数码位移提取法有一定的影响。(4)当工作面推进至50m时,顶板初次来压,开采结束后,前垮落角为57°,后垮落角为62°,垮落带高度为25m,裂隙带高度为38m。不同岩层中,随着距离开采煤层距离的增大,其下沉值逐渐增大,同一岩层中,伴随采煤活动的进行,覆岩不断地发生移动变形,煤层上方最近的1号观测线出现跳跃性变化,煤层上方2号观测线观测点下沉量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逐步增大。(5)含水层上方3号和4号观测线在失水和未失水状态下下沉量相差较大,在距开切眼-25~25m附近和距停采线-25-25m附近时下沉量差值最小为34mm,最大为328mm。在距开切眼25-175m附近时下沉量差值最小为105mm,最大为1554mm。失水状态下含水层上方4号观测线下沉系数与工作面推进距离间满足:y=0.00505x-0.16115(y表示下沉系数,x表示工作面推进距离),拟合度R2为0.92661。图[34]表[11]参[81](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6)

杜长城[2](2019)在《叁趾马红土失水收缩特征及裂缝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北黄土底部广泛分布有一套红色地层--叁趾马红土。有研究表明,叁趾马红土具有良好的隔水条件,在极端暴雨、干旱或地下水位往复抬升的作用下,土体极易形成层间软弱带,发生强度衰减、蠕滑变形,诱发一些大型黄土滑坡沿着叁趾马红土顶部滑动。此外,由于叁趾马红土富含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等黏土矿物,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点。而我国西北地区的公路、铁路、水利、建筑和煤炭资源开发等工程地质活动不可避免的穿越叁趾马红土地层。开挖后的叁趾马红土暴露于空气,含水率逐渐降低,产生失水收缩开裂,从而对隧洞、边坡和大型(填)构筑物的稳定和安全造成影响。因此本文以叁趾马红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和环境温度下叁趾马红土试样的脱湿试验,收缩试验和裂缝演化定量分析试验,分析其失水规律、收缩规律和裂缝演化规律,对涉及叁趾马红土和其他黏性土的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叁趾马红土的脱湿特征:试样失水曲线均呈现明显的叁个阶段:快速失水期、减速失水期和残余失水期。试样失水曲线受初始含水率、干密度、环境温度影响显着,初始含水率越大、干密度越小、环境温度越高,试样失水速率相对越快,失水过程越剧烈。(2)叁趾马红土的收缩特征:试样收缩曲线均呈现明显的四个阶段:快速收缩阶段、减速收缩阶段、残余收缩阶段和零收缩阶段。试样收缩曲线受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和环境温度影响显着,初始含水率越大、干密度越小、环境温度越高,其收缩过程越剧烈,收缩结束后,收缩应变也相应越大。叁趾马红土试样的初始含水率每升高1.5%,最终收缩应变增大约0.2倍;干密度每增大0.05g.cm~(-3),最终收缩应变减小约0.10倍;环境温度每升高10℃,试样最终收缩应变增大约0.21倍。试样最终收缩应变与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和环境温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3)叁趾马红土裂缝演化规律:试样裂缝演化规律与传统规律(裂缝面积、平均宽度在干燥过程中始终增长,最终趋于稳定)有所不同,表现为试样裂缝在干燥中期出现收缩现象,呈现裂缝的“自愈”性。随后提出了“裂块”理论深入分析了此现象的产生机理。最后引入愈合度概念,研究了不同初始含水率试样裂缝的愈合效果,得出结论:初始含水率对试样裂缝愈合度影响显着,初始含水率越低,试样裂缝越早发生愈合且最终愈合度越大。(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30)

杜长城,祝艳波,苗帅升,高明明,祝俊华[3](2019)在《叁趾马红土失水收缩裂缝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黏性土失水收缩开裂对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显着。通过设计室内试验监测装置,对重塑叁趾马红土开展干燥脱湿试验,并运用数字图像定量处理技术获得其干缩裂缝演化的动态定量数据,发现其裂缝演化规律与传统规律(裂缝面积、平均宽度在干燥过程中始终增长,最终趋于稳定)有所不同,表现为试样裂缝在干燥中期出现收缩现象,呈现裂缝的自愈性。随后提出裂块理论深入分析了此现象的产生机制,并引入愈合度概念,研究了不同初始含水率下试样裂缝的愈合规律,结果表明:(1)初始含水率对试样裂缝愈合度影响显着,初始含水率越低,试样裂缝越早开始愈合且最终愈合度越大;(2)干密度1.7 g/cm~3的试样在40℃脱湿条件下,试样最终愈合度与初始含水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8期)

赵文彬,蔡海伦,李振武,孔祥堂,赵超[4](2019)在《采空区浸水失水煤样低温氧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邻近采空区浸水失水煤样低温氧化过程的煤自燃规律,在对原煤和浸水失水煤样进行工业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原煤和浸水失水煤样的微观结构和官能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室温25℃时,浸水失水煤样长期浸泡在水中,煤体吸水溶胀发生破裂,孔隙结构由紧实变为松散,孔隙增大,与氧接触面积增大,吸附氧的能力增强,1 800 cm-1附近含氧官能团(C=O)峰值变强,加速煤样的低温氧化进程,煤样失水过程中水分带走部分无机物质,水分微增,但孔隙率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煤样含氧官能团增加,低温氧化过程加快,浸水失水煤样的氧化速度较原煤快。(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1期)

张志全,付会娟[5](2018)在《结晶硫化钠干燥过程中的失水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索了含5.5个结晶水的硫化钠中存在结晶水的种类及干燥过程中失水规律。其在真空度-0.1MPa、低于其熔点下干燥,保证硫化钠不氧化、不熔化、不黏结。在干燥过程中有部分结晶水直接脱除,同时,有部分结晶水转化成另一部分结晶水直接脱除,最终,获得的无水硫化钠中只存在微量游离状水。(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8年22期)

时红莲,戴准,冯晓腊[6](2016)在《非饱和土失水过程轴向位移变化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地下空间的大力开发,基坑降水导致的地面沉降对周边建筑物稳定性及地下管道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选择武汉地区典型粉土,采用土-水特征曲线压力板仪开展失水过程的土-水特征曲线试验,得到了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质量含水率、轴向位移随基质吸力的变化规律及误差修正;不同基质吸力作用下含水率和轴向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根据测定曲线,非饱和土含水率随基质吸力的增大而减小,达到残余含水率时不再变化;随着基质吸力的增加,土体失水收缩,轴向位移增大,达到残余含水率时不再变化;加压过程中不仅有轴向变形,还伴随有一定径向变形。除此,对仪器本身及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压力板仪试验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梅华,朱燕,牛传星[7](2015)在《饱和-失水循环作用下蚀变岩劣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水岩作用对蚀变岩劣化破坏的损伤机理,选取某边坡蚀变岩样为试验对象,对不同饱和-失水次数的蚀变岩进行了岩石力学试验。建立了数学关系式来表达水岩作用对蚀变岩力学性质的劣化规律,借助损伤率的概念分析了循环次数对蚀变岩力学性质的损伤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岩作用下蚀变岩的力学性质产生了明显的劣化现象,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劣化效果越明显;当岩石的蚀变风化程度相同时,抗拉强度劣化程度最大,弹性模量次之,单轴抗压强度最小;在不同饱和-失水循环次数下,蚀变岩抗拉强度、弹性模量随次数的增加迅速减小,单轴抗压强度出现持续减小的现象;蚀变、风化程度越高的岩石对水岩作用表现出越强的敏感性,随着饱和-失水循环次数的增加,蚀变岩的劣化现象趋于稳定,抗拉强度的损伤率最大达到63%,弹性模量60%,单轴抗压强度48%。(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邓嫔,蹇守卫,郅真真,孔维,何桂海[8](2015)在《集料特性对改性薄层砂浆早期失水规律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改进过的滤纸法和环境模拟法,系统研究了砂子粒径、砂浆厚度对水泥砂浆早期失水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砂子粒径对砂浆失水率的影响因砂浆物理状态不同而有所差别;砂浆失水率随砂浆厚度的增大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砖瓦》期刊2015年10期)

迟飞[9](2015)在《烤烟网式散叶密集烘烤失水规律及其烘烤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我国烟区劳动力缺乏,密集烤房装烟量少,烤后烟叶香气不足,以及散叶烘烤工艺不成熟导致的烤后烟叶品质差等问题,以贵州省烟区烤烟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气流上升式密集烤网式散叶装烟方式在烘烤过程中烟叶的失水规律及烘烤效果。结果表明:1.上部叶、中部叶和下部叶烘烤过程中各层烟叶失水率变化均呈Logistic曲线变化,各部位烟叶在干筋期以前烟叶失水率是下层明显大于中层,中层明显大于上层,全炕烟叶的失水率与中层烟叶接近。上、中、下部叶烘烤过程中各层烟叶失水速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型,近似正态分布曲线变化。2.烘烤60~80h自下层至上层烟叶失水率出现明显峰值,全炕烟叶的失水速率也与中层烟叶接近。上、中、下部叶烘烤过程中各层烟叶的形态变化与失水率关系密切,烟叶水分含量多少能在外观形态上得到反映。3.变黄期干湿球温差不宜过大,变黄前期保持1~2℃;变黄中期保持2℃左右即可;变黄后期可适当扩大干湿差至6~8℃。定色期应加大排湿。干筋期当叶片全干后,逐渐将干球升至70℃,湿球逐渐上升到39~40℃。研究完善了网式散叶烘烤工艺,为科学的制定网式散叶烘烤工艺技术规范提供了理论依据。4.网式散叶烘烤能明显降低用工量、煤耗、电耗及烤房建设成本,每担(50kg)干烟烘烤成本比挂竿烘烤节约87元。在烟叶烤后质量方面,网式散叶烘烤烤后烟叶香气指数A值为0.41,较挂竿烘烤(A值为0.25)提高了65.3%,有利于提高醇和度和透发性;网式散叶烘烤烤后烟叶香气指数B为0.63,常规挂竿为0.54,较后者提高16.7%,有利于提高烟叶香气底韵和吸味。本研究结果为网式散叶烘烤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迟飞,罗红香,黄刚,龙庆祥,邹敏杰[10](2015)在《网式散叶密集烘烤下部烟叶失水规律与烘烤效应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网式散叶密集烘烤过程中不同装烟层烟叶的失水规律及其与烟叶烘烤效应的关系,采用称重器对气流上升式密集烤房网式烟框装烟下部叶烘烤过程中失水量进行了实时测定,并考查烘烤过程中烟叶外观性状变化及烤后烟叶质量性状。结果表明:(1)烘烤过程中上、中、下叁层烟叶失水率均呈Logistic曲线变化规律,在干筋期以前烟叶失水率下层明显大于中层,中层明显大于上层;(2)不同层次烟叶失水速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型变化趋势,全炕烟叶的平均失水率与中层烟叶接近;(3)各层烟叶失水变化规律及烟叶外观性状变化与烘烤过程中温湿度变化、烘烤时间的关系密切,对烟叶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都有影响。(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失水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西北黄土底部广泛分布有一套红色地层--叁趾马红土。有研究表明,叁趾马红土具有良好的隔水条件,在极端暴雨、干旱或地下水位往复抬升的作用下,土体极易形成层间软弱带,发生强度衰减、蠕滑变形,诱发一些大型黄土滑坡沿着叁趾马红土顶部滑动。此外,由于叁趾马红土富含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等黏土矿物,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点。而我国西北地区的公路、铁路、水利、建筑和煤炭资源开发等工程地质活动不可避免的穿越叁趾马红土地层。开挖后的叁趾马红土暴露于空气,含水率逐渐降低,产生失水收缩开裂,从而对隧洞、边坡和大型(填)构筑物的稳定和安全造成影响。因此本文以叁趾马红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和环境温度下叁趾马红土试样的脱湿试验,收缩试验和裂缝演化定量分析试验,分析其失水规律、收缩规律和裂缝演化规律,对涉及叁趾马红土和其他黏性土的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叁趾马红土的脱湿特征:试样失水曲线均呈现明显的叁个阶段:快速失水期、减速失水期和残余失水期。试样失水曲线受初始含水率、干密度、环境温度影响显着,初始含水率越大、干密度越小、环境温度越高,试样失水速率相对越快,失水过程越剧烈。(2)叁趾马红土的收缩特征:试样收缩曲线均呈现明显的四个阶段:快速收缩阶段、减速收缩阶段、残余收缩阶段和零收缩阶段。试样收缩曲线受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和环境温度影响显着,初始含水率越大、干密度越小、环境温度越高,其收缩过程越剧烈,收缩结束后,收缩应变也相应越大。叁趾马红土试样的初始含水率每升高1.5%,最终收缩应变增大约0.2倍;干密度每增大0.05g.cm~(-3),最终收缩应变减小约0.10倍;环境温度每升高10℃,试样最终收缩应变增大约0.21倍。试样最终收缩应变与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和环境温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3)叁趾马红土裂缝演化规律:试样裂缝演化规律与传统规律(裂缝面积、平均宽度在干燥过程中始终增长,最终趋于稳定)有所不同,表现为试样裂缝在干燥中期出现收缩现象,呈现裂缝的“自愈”性。随后提出了“裂块”理论深入分析了此现象的产生机理。最后引入愈合度概念,研究了不同初始含水率试样裂缝的愈合效果,得出结论:初始含水率对试样裂缝愈合度影响显着,初始含水率越低,试样裂缝越早发生愈合且最终愈合度越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失水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张劲满.厚松散层含水层失水开采条件下覆岩运动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2].杜长城.叁趾马红土失水收缩特征及裂缝演化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9

[3].杜长城,祝艳波,苗帅升,高明明,祝俊华.叁趾马红土失水收缩裂缝演化规律研究[J].岩土力学.2019

[4].赵文彬,蔡海伦,李振武,孔祥堂,赵超.采空区浸水失水煤样低温氧化规律研究[J].煤矿安全.2019

[5].张志全,付会娟.结晶硫化钠干燥过程中的失水规律[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

[6].时红莲,戴准,冯晓腊.非饱和土失水过程轴向位移变化规律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6

[7].梅华,朱燕,牛传星.饱和-失水循环作用下蚀变岩劣化规律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5

[8].邓嫔,蹇守卫,郅真真,孔维,何桂海.集料特性对改性薄层砂浆早期失水规律影响的研究[J].砖瓦.2015

[9].迟飞.烤烟网式散叶密集烘烤失水规律及其烘烤效果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

[10].迟飞,罗红香,黄刚,龙庆祥,邹敏杰.网式散叶密集烘烤下部烟叶失水规律与烘烤效应关系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辐照剂量对土豆失水规律的影响

标签:;  ;  ;  ;  ;  ;  ;  

失水规律论文_张劲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