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英语的教与学

浅谈大学英语的教与学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长沙410205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摆脱应试英语的困扰,是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多媒体的支持,可以使我们听说读写的教与学的方法丰富多样起来,英语学习的参与者和“旁观者”都可以在有意识注意和无意识注意之中获得他文化信息并从中得到教益。

关键词:英语学习听说读写DiscussestheuniversityEnglishshallowlyteachingwithstudy

PengLizhi

Abstract:HowdoestheuniversityEnglishteachingtransferthestudenttostudyEnglishtheenthusiasm,enhancestheteachingefficiency,displaysstudentssubjectiveinitiativefully,getsridtakesanexamEnglishpuzzle,iswethequestionwhichmustsolveintheuniversityEnglishteachingprocess.Themultimediasupports,maycauseustohearreadwriteteachingwithstudythemethodisbountiful,Englishstudyparticipantand“theobserver”allmaypayattentiontoandduringconsciouslyunconsciousnessattentionobtainshiscultureinformationandobtainstheteachingbenefits.

Keywords:EnglishstudyHearsreadwrite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81-03

在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过程中,由于学习效率低,享受学习成果的机会太少,参与主体(学生)完成任务积极性不高。如果调整一下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机会多“看”点英语电影,他们的课堂心态会轻松一些。在教学中,我们很容易观察到听、说、读、写的任务是学习者的沉重负担,而“看”则使学习者在较为宽松的状态中感受英语文化氛围。换句话说,“看”可以使学生以轻松自如的旁观角色尽到学习的“职责”。应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但常常可以超脱一点,放下参与的表面主动,在旁观的表面被动中获得潜移默化的“主动”。以下经验或许可以在学习英语是参考。

1.善听并保持听的主动性

听力是比较难训练的一种能力,因为英语在中国是外语,不会随时随地听到它。练习听力,常常会有这种情况:听一遍什么也没听懂,一看文字材料,句句都晓得。这是耳朵听的“力”还没练出来,或者有力使不上。如果结合“看”影像,正确的“音”听多了,正确的语境熟悉了,边听边看边模仿,渐渐模糊了参与者与旁观者的角色感,听的力道就练出来了。遇到类似的话题,类似的语境就会轻车熟路,从语言到思想的路就通了。

听“看”的材料的选择肯定是有讲究的,教师的工作要多一些。比如,要听对话,听演说,听许多小故事,听剧本,听电影(看电影)等,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听到的同时“看”到。要注意分级进行,逐渐加难。原版电影也许是最难的。电影一时听不懂有其内在原因。一是电影非常口语化,许多俚语我们无从得知;二是电影太接近生活,速度太快;三是电影中的背景知识很多,一些事件蕴含的具体风俗习惯我们一无所知。不过,目前有些电影光盘有中文字幕,还配有文字材料,看过文字材料之后有准备的再去看电影,会容易一些。

总之,听是重要技能,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它有助于说和读等能力的培养,是避免“聋子英语”的唯一手段。“看”则是提高听力的既轻松又“时尚”而且有效的方法。

.乐说并培养说的自觉性

口语在任何语言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口头语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书面语。对于我们来说,英语口语是不容易学习的。首先要克服羞涩感。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不好意思,教室就是个犯错误的地方。把错误放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是最安全的。克服了这个心理障碍,问题就好办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犯错误。他们宁愿“旁观”别的同学“犯错误”。这种“旁观”是被动的,不自觉的,随意的。老师的任务就是让这些名副其实的旁观者淡化直至忘记这种错误的角色感,充分利用暂停键和重播键,让学生在“旁观”影视作品的同时,模仿其中的各类角色说话。较暗的光线不仅有利于看清前台(屏幕)上表演的角色的表情,还可以掩饰我们模仿时的羞涩。这样的课堂不会很安静,但正是我们想要的氛围。当然,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克服羞涩大声“说”的机会。英语表演或表演英语课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大声说洋话的机会,而教师的“工作”重点是课前的选择材料和课堂的辅导、鼓励。课堂上的展示又是为下次的“大声说话”加油鼓劲。此时此刻,师生都是参与者又都是旁观者。

一般学生开始“大声说话”,语速不快,语感不好,语流不畅,都可以理解。他们有时什么都知道,一讲出来就错了。这也是我们曾经有过的学习外语的经历,没有什么可垂头丧气的。例如,明明知道单数第三人称时动词后面要加-S,但一张口就说错。口语难就难在反应要快。词汇要非常熟,脱口而出,语法关系瞬间搞清楚,这都要基于数百遍的练习。只有达到不假思索都能正确表达时,才算对答如流。

组织学生花点功夫把精心选择的经典语段。先将学生分成几个方便合作的小组,让他们找时间把这些经典语段经常像背台词一样背一背。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开展一些自由对话,不用独出心裁,只模仿所“看”的对话进行一些仿真交流就可以了。这时要注意预防两点:一是说一阵子口语之后就厌烦了,不愿意再说了,因为总是那么几句话。二是想表达的思想丰富,而能说出的话太简单枯燥,所以也不想讲了。这时千万不要放弃,成功恰恰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听力材料常常是练习口语的好东西。听了什么,“看”到什么,就努力复述什么,坚持这样做,口语水平肯定会越来越高。我们教这门课程的,深知这样做的难处,但是做多了,习惯了,收获是不可估量的。养成复述听力材料的习惯,最大的好处是声音和内容都是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复述出的语言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地道、越来越恰当。所以,英语表演活动要多做,再苦也要坚持下去。

实践证明,口语往往是跳跃式发展的。练习一阵子之后,有所提高,接着就可能会出现所谓的“平台现象”,停滞不前,练习口语也就没劲头了。再坚持一段时间之后,语言水平上了新台阶,口语的形式和内容有大的变化,练习口语的兴趣又来了,口语水平就又有机会提高了。

必须说明的是,所谓“说”的训练,不仅仅指上口语课时学的那种对话套语,而是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恰当的思想交流。学会讲有文化、有观点、有礼貌的口语是十分困难的事。语言不得体就可能会伤害对方;语法不正确容易被对方误解。当我们口语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时,口语内容还可以扩大。报纸上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进行口译,进行“试译”练习:拿过文字材料稍微看一看就开始说英文。或者体验“同声传译”,就是听到发言人讲汉语了,就用英语小声开始翻译。当然,一开始谁也做不好,但是反复练习以后,就可能越做越有模有样。

3.勤读并保持思考的主动

阅读中文与阅读英文也许是不同的思维过程,因为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作为截然不同的符号体系,理解英文表达的内容更依赖对交流环境的“还原”。中文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要更丰富一些。所以,我们和我们的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书,读适合自己语言水平的英文书。通过读英文书,更深刻的认识英语。

文课本,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英语范本。学会读课本,才能会读其他材料。但是,课外最好再多读一些英文材料。先读简易读物(经过改写或缩写的文学精品),多多益善!水平高一些后,读一些简单的、未经改写的文学作品。请记住:多读文学原著精品是学好外语的极佳途径,因为这些作品中用最美丽的语言承载了最丰富的文化,文学作品能让我们感受他人的人生感悟。我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先读小说,再读剧本、历史、游记、传记、回忆录、报纸和杂志。

中文书可以“看”,可以“破”(翻阅)万卷书,也可以“读”,而对于我们而言,看书和读书意义差别不大。英文书却更依赖“读”,即使是默念,也是通过声音了解意思,通过音调变化了解上下文的“行进”。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然后“演说”给别人听和看。这样背下来的东西多了,会在你脑子里更深刻的留下语感(afeelforthelanguage)。

用笔记本抄下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这是个很好的阅读习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本身就说明你有一定水平了,对语言有鉴赏和判断的能力了。但抄下来,还要读几遍,背一背,这是表音文字的优势,也是培养语感的好办法。脑头里装着许多现成的漂亮句子,讲起话来和写起文章来,就不愁没有话说。

4.学写并享受创作的乐趣

这里的“写”不同于学生想像的把要讲的话写下来就完了,也不同于写应用文,有格式可套,有“模块”可用,有范例可比对。异国文化与异国文学是密不可分的。“写”是指产生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是很讲究,很规范,带有几分书卷气的文字,是经过仔细推敲和润色了的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写是最难的,比说话要难。口语难在速度上,写作难在文采上。书面语言不仅要有深刻内容,而且语言要给人美的享受。

汉字的魅力体现在文章里,着重在“含蓄的表意”。而英语的美丽表现在行文中,突出于“真切的表情”。譬如,中文对人的称谓,大多是表述关系和等级的,强调长幼、男女、尊卑、亲疏有别;英文则更多是直呼其名,再加上情感色彩浓厚的招呼,强调“如面”的感觉。中文表述时间、地点,不要求很明白,这不仅是“保护隐私”,更是对读者智力的考究、信任和尊重,不到“最后”,是不会把时间地点说“到位”的。英文首先会告知最具体的时间地点,让人容易接受“现场感”,然后才会“说出”比现场更大的范围,“透漏”更宽泛的“当时”。所以我们虽然是英文的“旁观者”,但如果不体验“当局者”,不用笔来“说”英文(刚开始也许更多的是模仿),作为英语学习的参与者就少了一条提高英语“水平”的捷径,少了一份享受异域文化的快乐。

“写”的成就感是持久的,写课文小结,写课文复述,写小说的章节小结,写读书报告等,都是有用的写作练习。此外,看完电影还可以写出故事大意,身边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发生了,也可以用英语记录下来,可以用英文写周记、日记或周日专记。写几句也算练习,写一篇完整文字更好。不求一鸣惊人,但求细水长流。所谓多写,就是经常写,有机会就写写,日积月累,必有进步,乐在其中。

习惯上,我们总是把语言的技巧概括为“听”“说”“读”“写”四种。在目前设计的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大纲》上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划分。语言研究者和教学者们从这四个方面或分别或综合地对它们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但是,问题是,如果语言的学习目的就是达到言语者之间的有效交流的话,那么,外语学习者又怎样才能要做到这种有效交流呢?

当我们把语言技巧作如上的划分的时候,我们似乎是把“说”的任务就交给“听”、把“写”的任务交给“读”来完成了,因为毕竟有效的交流主要就看你的所说、所写,交流的对象才不管你听得怎样、读得怎样呢。可是,我们只是通过听就能学会说吗?我们经常看到的这方面的例子就是外语习得与小孩学会本族语的情形得比较。说小孩学会本族语都是从“听”父母说话学会的。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显见的事实,那就是,他不仅是“听”了父母说话,他更是“看”了父母的所有言语时及言语前后的一切“表现”,包括各身体部位的所有动作还有特别是眼神的所有变化。而且,他不仅“看”了,他更身处言语发生的整个的和所有的氛围之中,所以,它捕捉到了言语发生的、同时也是意义发生的整个“气场”,故而,在我们看来,他是自然而然地、轻轻松松地学得了他的母语。从此可见,言语只是整个交流过程露出的“冰山一角”,只是我们所注意到的、听觉感知到的突出的部分,大量的是我们没能关注到的非听觉感知部分与没被关注到的言语合作者的诸多表现部分,还有言语的一切背景部分。

在我们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当我们的学生从录音机里听到英语时,亦即当我们只关注“语言”的时候,实际上,它的最理想成果也不过是榨干了豆浆的豆渣,所有背景的、起支撑作用的、调味的、起彩的、真正表情达意的东西全被剥离出去了。对于这种东西,学习者即便是听得烂熟于心、背得滚瓜烂熟也无法拿出去帮助自己进行真实、有效的交流。所以,光用耳朵的听,无异于盲人,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目的的。我们常常看见自己的学生听力考试或许不错,但与本族语人进行交流时,总是很专注、很费劲地听老外说话,对于老外的言语外的肢体、眼神等无所关注、无法解读的艰难情形,根本没办法进行正常的、更谈不上轻松的交谈。

很显然,在英语教学中,对于这些小而言之是言语背景、大而言之是“文化”的诸种因素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这早已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自不待说。但是,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仍在探讨之中。人的交流是礼仪的表现,是信息的交换,使情、意的传达。是因交流的双方对于彼此的态度、需要及对于背景的认知、认同程度等因素决定的。因而这种交流是灵动、变化的。所以,作为英语教师,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必须整体地看待将英语教学问题,将教学的整体观应用于英语教学实践之中,努力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语言积习,真正使英语教学能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为达此目的,将笔者在教学及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的几点感触提出来,供大学英语教学的旁观者和参与者参考:

(1)关于文本理解问题。让学生明白,理解英语文本只是一个程序,它不是最终目的。尽量用英语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切忌句句译成中文。

(2)关于问题设置。教师尽量像学生提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用英语有话可说,各抒己见。

(3)关于单词记忆。记单词是手段,不是目的。有些学生以为背会了一本单词集就是会了英语语言,这是错误的。单词一定要在句中使用,为表达服务。

(4)关于英语剧表演。表演英语剧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但一定要找到三个“感觉”一是剧本的感觉,二是说的感觉,三是与人交流的感觉。防止生“背”台词,使台词“僵化”与表演者表情的“石化”。

(5)关于观看英文电影。多看纯英文版的电影,多模仿影片角色说话。忌只关注捕捉情节后弃之。

(6)关于用英语演讲。教师可多教给学生一些作公共演讲的技巧,并多组织学生公共演讲活动,演讲的好坏由现场观众说了算,教师点评,让学生找到提高的方向。忌学生登上台一说了之,老师评个奖便完事。

总之,教师的教学,必须是教学生以有效交流为目的、为方向,以听、读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为手段,通过表演英语剧、模拟英语民族真实生活等丰富多样的、综合性的活动,使英语学习活动真正“活”起来,使学生所学英语真正“有效”地为跨语言文化交流、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服务。参考文献

[1]王立非、周丹丹.《我国英语口语研究十二年:回顾与现状》[J],外语界,2004(6)

[2]程树铭.《关于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3]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标签:;  ;  ;  

浅谈大学英语的教与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