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奎[1]2003年在《县域经济竞争力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最基层的单元,对县域经济的理论研究属于区域经济学科的范畴。因而,县域经济运行具有区域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区域经济较为成熟的研究也为县域经济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据统计,我国有10.8亿以上人口居住在县域范围内,占全国总人口的85%以上。因此,县域经济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我国经济还处在发展阶段所具有的重要特点。 但是,当前仍有不少县域经济,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存在一些问题,如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群众生活困难等情况较为普遍。 因此,如何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力求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从中探求一些解决之道,为县域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一些大胆的尝试。
邹家明[2]2007年在《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从县域所拥有的人口和地域规模来看,还是从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及其投资、消费需求来看,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经济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9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十六届叁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是针对我国县域人口基数庞大、县域国土面积广阔的特殊国情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思路。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何依托于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区位、技术、知识、文化等条件,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力,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信息产业的崛起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文化储备、经济伦理、科学技术、产业结构等新兴制约因素层出不穷,对于县域内的竞争优势如何、竞争力增长点在哪里,怎样培育竞争力人们的认识往往不是很清楚,对竞争力的培育也重视不够。甚至放弃自身固有优势,盲目追逐、模仿克隆先进县的发展模式,造成县域经济产业趋同,县域经济竞争力下降。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培育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应该成为当前十分迫切的要求。本文基于系统的观点探讨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有关问题。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探讨培育和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培育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竞争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叁农”问题的现实选择,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有利于县域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界定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分析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及特征。分析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确立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提出评价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并以哈尔滨市所属县域为例进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总结了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且运用自组织理论探讨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培育所需要的条件、动力和途径。提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叁个机制:动力机制、互动机制和变异机制;指出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四个阶段:寻找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着力点阶段、确定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要素阶段、加强要素转化阶段和系统演化阶段。通过研究,本文提出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培育发展企业集群: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优化县域发展环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强化招商引资;以主导产业为依托,强化特色经济发展;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导,挖掘县域经济发展潜能;以城镇功能定位为前提,推动特色小城镇体系化建设;以人才兴县为支撑,完善县域创新体系等7个方面对策来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为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步入产业结构合理、投资结构合理、资源配置效能、社会功能完善、发展环境优化、生态效益显着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提供理论支持,为促进和谐龙江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霍徐强[3]2010年在《湖南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政策,这是党政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县域经济”这一概念。党的十六届叁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的大部分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集中在县域范围,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是解决“叁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包含了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资源丰富、产业部门齐全、具备所有基本功能的一种区域经济。我国的县域经济目前还很不发达,在国民经济总的地位还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很多县域还缺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生产的很多产品都没有自己的特色与品牌,县域经济发展趋同现象严重,县域的各个地区和各个经济主体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很少根据市场需求来真正的培养自身的优势品牌。县域经济应如何优化配置县域范围的资源,塑造竞争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但是,对于县域内的竞争优势在哪、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来培育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人们缺少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县域放弃自身原本优势,盲目追逐、模仿经济发达县域的成功模式,最终造成其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因此,研究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如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目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经济单位整体实力的表现。因此,培育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县(市)需要不断的利用自身各方面具有的竞争优势,从培育单一要素的核心竞争力开始,逐渐使县域经济的整体具有核心竞争力。本文界定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分析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并对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其次,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法对湖南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2008年湖南88个县(市)核心竞争力的总体评价。最后,论文阐述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步骤和机制以及提出了提升湖南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徐丽媛[4]2015年在《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部贫困地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占全国贫困地区的四分之一以上,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总体上有了较大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至今发展不快,且中部贫困地区与中部革命老区存在高度的重合,90%以上的贫困地区都是革命老区,贫困问题依然突出,2013年,中部贫困地区130个贫困老区农村贫困人口1323.03万余人,占其总人口的19.14%,占中部六省贫困人口的49.57%。马克思说:“竞争是挡不住的洪流。”竞争有利于倒逼贫困地区改进发展模式,提高地方政府执政水平。提升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是缓解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实现中部贫困地区稳步脱贫和持续发展,培育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是关键。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内涵是什么,其现状如何,各贫困地区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何在?这些都需要详细系统地研究。为此,本文综合运用比较分析、系统分析、实证分析和政策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内涵、发展阶段、价值取向系统梳理,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进行实证比较评价,找出各自的比较优势与不足,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成果有:1、界定了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概念,对其所处阶段进行定位,并阐述其价值取向。基于对竞争力内涵的理解,结合贫困地区的特点,认为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是指以脱贫奔小康为目标的中部贫困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禀赋基础、市场活力、内生能力和制度保障力的统一体,这些能力综合反映在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环境、科教、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政府作用等方面。综合竞争优势阶段划分理论和工业化阶段理论,分析得出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处于要素推动阶段,产业竞争优势表现为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开采利用效率,要素禀赋的竞争是其竞争的主要形式。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价值取向应包括以人为本、公平与效率统一、自生能力培育、以及环境友好四个方面,分别是其基础价值取向、根本价值取向、核心价值取向和目标价值取向。2、运用了SWOT方法和反馈基模分析方法对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通过SWOT方法分析发现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地缘性、劳动力、自然资源和革命作风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面临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中部崛起、及产业梯度转移加速等的良好机遇,但同时并存着资金积累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水平低及收入外部性依赖强等劣势,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互挤压、难以持续的低成本优势等的挑战,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的发展需要新的思路与突破。运用反馈基模分析方法,可以发现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动态性系统,由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环境等诸多子系统构成,且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影响。要促进中部贫困地区全面发展,不仅要对症下药,更需要统筹谋划;不仅要借助外力,还要促进内生;不仅要规划未来,还要吸取教训;不仅要关注当下,还要考虑长远。3、构建了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从禀赋基础、市场活力、内生能力和制度保障四个维度构建了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4、运用客观赋权的熵权法对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发现,禀赋基础、市场活力、内生能力和制度保障四方面对中部贫困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影响有大小之分,具体为:市场活力>禀赋基础>内生能力>制度保障。市场活力中开放程度影响最大,禀赋基础中经济水平影响最大,内生能力中科技创新影响最大,制度保障中在制度扶贫影响最大。可见,中部贫困地区要提高综合竞争力,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实力,加强科技创新发展,切实履行国家扶贫制度解决贫困问题,是其关键点。5、采用两层评价法对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进行系统评价分析,首先在整体评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综合实力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出中部六省130个贫困老区中20个竞争力评价代表县;然后,以2011-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熵权TOPSIS法对这20个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进行了动静态评价和分析。分析发现,相比于综合实力,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在排名上有一些重大变化,这与理论上综合实力与综合竞争力关系的论述相符合;静态上,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由禀赋基础、市场活力、内生能力和制度保障四方面共同决定,不存在某一构成要素竞争力起到决定性作用。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竞争力相差不大且普遍不高;动态上,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排名叁年内整体变动不大,个别县有较大的调整;总体上,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处于较低的阶段,这与本文第五章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阶段定位相应证。6、根据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结合全文的定性分析,本文认为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提升主要应考虑以下方面:扶持符合地区禀赋的特色产业,打造优势集群,增强经济实力;实行生态补偿,协调区域发展;抓住机遇,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特色经济圈;确保基础先行,强化支持能力;针对性培育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医疗卫生体系标准建设,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大力孵化地方性人才,培育内生能力;精准扶助贫困人口,强化财政扶持政策;明确政府责任,强化统筹职能。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文突破关于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重于发展模式、路径等传统分析的局限性,选择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比较作为研究焦点。这呼应了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采用了两层评价法对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进行系统评价研究。并基于竞争力一级评价指标、分四方面进行管理对策确定研究。论文研究提出了新的概念,对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内涵、阶段定位以及价值取向进行了详细分析。在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陈玉娟[5]2013年在《知识溢出、科技创新与区域竞争力关系的统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竞争力的培育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知识溢出和区域科技创新是区域竞争力成长的源泉。我国东西部区域竞争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知识溢出和区域科技创新的解析是促进东西部区域竞争力发展、同时缩短东西部区域竞争力差距的基本策略。本文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的框架,借鉴于现有的知识溢出、区域科技创新和区域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及其叁者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成果,构建知识溢出、区域科技创新和区域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模型,利用宏观年鉴数据对我国不同区域叁者的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叁者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并分别在总体调查样本、东部地区调查样本和西部地区调查样本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比较性路径检验,发现了东西部地区区域竞争力培育的差距,提出了我国东西部地区区域竞争力培育的策略、以及缩短东西部地区区域竞争力差距的策略,从而推动我国东西部地区区域竞争力的增强。本文的创新点包括如下叁个方面:(1)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构建了知识溢出、区域科技创新和区域竞争力的相关性统计分析模型,阐明了知识溢出条件下区域竞争力的成长路径。内生经济理论强调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认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受到知识的推动,并在科技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增长,而区域竞争力的成长是经济增长的表现形式之一。知识溢出是知识的扩散,在微观上表现为各种知识管理行为。(2)借助于东西部的样本数据,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PSS11.5和Liser18.7软件对知识溢出、区域科技创新和区域竞争力相关性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区域竞争力成长的微观机理,发现了区域竞争力成长的优势路径和不足之处,并对东西部的统计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具体而言:对于东西部地区:①知识溢出对区域科技创新存在着显着的促进作用。②知识溢出对基础设施竞争力、经济实力竞争力、市场吸引竞争力均存在着的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对持续发展竞争力缺乏促进功能。③区域科技创新对基础设施竞争力、经济实力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竞争力均存在着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对市场吸引竞争力缺乏促进功能。对于东部地区:①知识溢出对区域科技创新存在着显着的促进作用。②知识溢出对基础设施竞争力、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市场吸引竞争力存在着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对持续发展竞争力缺乏促进功能。③区域科技创新对基础设施竞争力、经济实力竞争力、市场吸引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竞争力均存在着显着的促进作用。对于西部地区:①知识溢出对区域科技创新存在着显着的促进作用。②知识溢出对基础设施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竞争力存在着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对经济实力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竞争力缺乏促进功能。③区域科技创新对基础设施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竞争力存在着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对市场吸引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竞争力缺乏促进功能。,(3)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培育的实践性性调查,提出了整体经济和东西部区域竞争力的培育策略,以及缩短东西部区域竞争力差距的策略。对于整体经济的区域竞争力培育而言,主要是持续发展竞争力和市场吸引竞争力的培育:①对于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培育,从知识溢出的视角来考虑,主要加强叁个方面的知识行为:知识收集、知识社会化和社会资本共享。②对于市场吸引竞争力的培育,从区域科技创新的视角来考虑,主要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加大R&D投资。对于东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培育而言,主要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培育,并立足于知识溢出的视角来考虑。由于东部地区存在着自身的区域特殊性,知识溢出策略的改进也与西部地区有所不同,与全国的整体状况有所不同。对于东部地区的知识溢出的促进,主要依赖于知识过滤、知识社会化、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和社会资本共享等四种方式。对于西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培育而言,是经济实力竞争力、持续发展竞争力、市场吸引竞争力的全面培育:①对于经济实力竞争力的培育,从知识溢出的视角来看,主要从知识收集、知识分类、知识社会化、管理模式创新和市场信息共享等五个方面来加强。②对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培育,从知识溢出的视角来看,主要从知识收集、知识分类、知识社会化、管理模式创新和社会资本共享等五个方面来加强。③对于市场吸引竞争力的培育,从区域科技创新的视角来看,可以从大型企业科技人员总量、专利发明利用率、科技论文收录、知识产权保护、在研课题总量等方而来加强。④对于持续发展竞争力培育,从区域科技创新的视角来看,可以从大型企业科技人员培育、专利发明利用、科技论文收录、知识产权保护、在研课题总量等方面来加强。
申文青[6]2012年在《广东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以增城市为例》文中提出目前广东省的经济总量虽位居全国第一,但县域经济却是块"软肋",一直存在发展不平衡、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不高的问题。培育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是广东省保持经济强省的重要一环。增城市是广东省县域经济领跑者,借鉴其在培育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方面的成功经验,有利于解决广东省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吴友云[7]2002年在《县域经济工业化转型及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运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与观点,应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面,以湖南省为例,围绕县域经济工业化及其发展战略转型这一主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论文在比较分析县域经济工业化水平与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新时期湖南县域经济工业化战略转型所面临的任务和遵循的原则,指出了县域工业发展的创新模式,阐述了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转型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全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和掌握的有关统计资料,将湖南、江苏、浙江及广东四省的县域经济工业化水平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到了湖南省县域经济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同时,运用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湖南省县域经济工业化综合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指出了湖南省县域经济工业化综合水平仍处在工业化中级阶段的门槛前。第二部分,分析了湖南省县域经济工业化战略转型面临的任务,指出了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战略转型的认识误区和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第叁部分,重点探讨了湖南省县域经济中,县域工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指出了这些模式的适应性。第四部分,论述了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战略转型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并总结了全文得出几条结论。
孙姝[8]2017年在《GK房产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之后,国家开始进一步加深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限购、限贷、限价、增收房产税、交易税提高等等措施一波接一波地击打着房地产企业,这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和压力。虽然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有放宽的迹象,但是总体调控的思路并没有改变,这对于资金能力较差,待开发存储土地量少甚至是没有土地存储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来说,无疑带来了生与死的考验。GK房产公司作为许多中小型的房地产企业中的一员,面临着市场竞争、战略方向、经营模式等方面的转变,要不被市场所淘汰,关键在于依靠自身的优势发展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培育和提升,使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从相关理论文献和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出发,首先对GK房产公司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并采用SWOT分析法对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然后对GK房产公司核心竞争力展开评价,分析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包括战略不清晰、核心竞争力意识不强、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企业文化缺失等;最后结合环境分析,针对问题,文章为GK房产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了具体策略,包括明确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地位、提高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动意识、提升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公司创新能力、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等。
贾丽娟[9]2007年在《培植优势产业集群 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一些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竞争力差,关键是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群,要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是最有效的突破口。文章首先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然后从多角度论证了培植优势产业集群对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作用,最后重点论述了培植优势产业集群的对策措施。
邹清明, 郭志慜, 郭培甲, 伍佳妮[10]2017年在《衡阳市县域物流发展现状及路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介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城乡物流结合体的县域物流是发展县域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国家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文章以衡阳市县域物流为研究对象,以GEM模型为基础,通过对诱导因子、主导因子和支持因子的分析,了解衡阳市县域物流的发展现状。利用熵值法对衡阳七县市的物流发展程度进行评价,得到七县市发展程度排名,并找出发展优劣的原因。最后,结合衡阳市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基础层面、企业层面和市场层面叁个角度提出了县域物流的发展路径,以促进县域物流发展。
参考文献:
[1]. 县域经济竞争力培育研究[D]. 曹建奎. 四川大学. 2003
[2].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研究[D]. 邹家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07
[3]. 湖南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研究[D]. 霍徐强. 湘潭大学. 2010
[4].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比较研究[D]. 徐丽媛. 南昌大学. 2015
[5]. 知识溢出、科技创新与区域竞争力关系的统计研究[D]. 陈玉娟. 浙江工商大学. 2013
[6]. 广东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以增城市为例[J]. 申文青. 特区经济. 2012
[7]. 县域经济工业化转型及发展模式研究[D]. 吴友云. 湖南大学. 2002
[8]. GK房产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D]. 孙姝. 湖南工业大学. 2017
[9]. 培植优势产业集群 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 贾丽娟. 商场现代化. 2007
[10]. 衡阳市县域物流发展现状及路径分析[J]. 邹清明, 郭志慜, 郭培甲, 伍佳妮.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标签: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论文; 县域经济论文; 贫困地区论文; 经济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