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苜蓿中华根瘤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根瘤菌,苜蓿,中华,固氮,座子,脱氨酶,基因。
苜蓿中华根瘤菌论文文献综述
张田,张志丹,刘蛟,董会娜,付绍平[1](2019)在《苜蓿中华根瘤菌代谢组学样品制备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代谢组样品制备是代谢组学研究的基础。本文以维生素B_(12)生产菌株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 320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细胞损伤、ATP泄漏、代谢物回收效率以及细胞代谢淬灭效率综合评价细胞淬灭方法,同时对5种提取试剂的提取效率进行比较优化胞内代谢物的提取方法。最终获得苜蓿中华根瘤菌S.meliloti 320的胞内代谢组学样品制备较佳条件:即-20℃40%甲醇淬灭细胞,过滤收集淬灭细胞,甲醇/乙腈/水(体积比为2∶2∶2,外加0.1%的甲酸)与50%甲醇相结合提取胞内代谢物。实验结果显示-20℃的40%甲醇(通过过滤收集细胞)对细胞膜的损伤较小,且细胞代谢淬灭效率和回收效率较高;甲醇/乙腈/水(体积比为2∶2∶2,外加0.1%的甲酸)与50%的甲醇对胞内代谢物的提取效率较高且有互补作用。(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9年04期)
严警,夏丽,盛下放,何琳燕[2](2019)在《耐重金属苜蓿中华根瘤菌的筛选及其与能源植物联合富集铜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能源植物在重金属矿区废弃地边际土壤上的适应性,研发根瘤菌-能源植物联合修复技术,从生长于铜矿废弃地土壤上的紫花苜蓿根瘤中分离纯化根瘤菌,并研究其对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和甜高粱等能源植物生长和富集铜的作用,探究根瘤菌对铜矿废弃地土壤改良的效应。结果表明,从紫花苜蓿根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耐铜铅镉的苜蓿中华根瘤菌D10。在铜矿废弃地土壤上,甜高粱的生物量可达黑麦草的4.6~6.4倍。与接灭菌液对照相比,D10菌株能够促进紫花苜蓿和甜高粱的干重显着增加28.6%~78.1%,铜吸收量显着增加50.4%~111.8%。但D10菌株不能促进黑麦草的生长和Cu吸收。D10菌株能够促进甜高粱和紫花苜蓿生长和Cu富集,增加根际土壤有效态Cu含量、水溶性糖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具有应用于铜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和联合修复污染土壤的潜力。(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钟喆栋,曾小波,李友国[3](2019)在《ACC脱氨酶对大豆快生根瘤菌及苜蓿中华根瘤菌共生固氮与竞争结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大肠杆菌S17-1与根瘤菌进行两亲本接合转移,将苜蓿中华根瘤菌Sm1021中的ACC脱氨酶基因导入大豆快生根瘤菌HH103,在苜蓿中华根瘤菌Sm1021中过表达ACC脱氨酶基因,探讨ACC脱氨酶对根瘤菌共生固氮及竞争结瘤的影响。结果显示:接种过表达ACC脱氨酶的重组根瘤菌Sm1021,宿主植物地上部分鲜质量与结瘤数量有所增加;接种外源导入ACC脱氨酶的重组根瘤菌HH103,能够增加结瘤数,提高植物地上部分干质量且竞争结瘤能力增强。但是,接种2种重组根瘤菌后,宿主植物的根瘤鲜质量和根瘤固氮酶酶活性无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晴,余海翔,张忠明[4](2019)在《苜蓿中华根瘤菌共生固氮相关基因突变体的分离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豆科植物共生反应与免疫反应的协调机制,揭示参与植物细胞侵染、定殖及固氮过程中根瘤菌基因的功能,以苜蓿中华根瘤菌Sm2011为材料,构建了约8 000株Tn5-sacB转座子插入的突变体库。利用巢式PCR检测技术,从中鉴定和筛选出nodC、nifH、smc01188和smc04024等4个特定目标基因的插入突变体及其插入位点。通过结瘤试验考察突变体共生及固氮表型,结果显示:植株接种smc01188突变体28d后,与对照植株相比,该基因突变导致根瘤固氮酶活下降,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该基因突变体的表型类似;smc04024基因突变不影响植株生长,根瘤发育基本正常;接种nifH突变体后,植株呈缺氮表型,生长发育受阻,根瘤为白色;接种nodC突变体后植株不结瘤,说明Tn5-SacB的插入导致nifH、nodC基因功能丧失。利用PCR检测、鉴定和分离目标基因突变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淑霞,魏国江,荆瑞勇,王丽艳,关向军[5](2018)在《接种中华根瘤菌SD101和避光对紫花苜蓿固氮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光合和氮素互作对紫花苜蓿自身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以紫花苜蓿品种WL319为试验材料,通过接种中华根瘤菌SD101和避光处理相结合,测定接种中华根瘤菌SD101紫花苜蓿在非避光、避光和复光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和光合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非避光条件下,接种中华根瘤菌SD101能够显着提高紫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紫花苜蓿的光合能力;避光条件下,受气孔导度和非气孔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根瘤菌SD101不能发挥其与紫花苜蓿共生固氮的优越性,光合速率比不接种中华根瘤菌SD101对照低。恢复光照后,接种中华根瘤菌SD101的紫花苜蓿光合作用恢复程度没有不接菌对照好。由此可见,紫花苜蓿与中华根瘤菌SD101的共生固氮作用需要在适宜的光照下才能促进紫花苜蓿生长和光合作用。(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张亚璇,王海洪,樊振川[6](2018)在《苜蓿中华根瘤菌烯酯酰ACP还原酶FABI2的原核表达纯化以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烯酯酰ACP还原酶基因fab I是脂肪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基因组中有这一基因的同源基因fab I1和fab I2,为了对中华苜蓿根瘤菌烯酯酰ACP还原酶基因fab I2的功能进行深入研究,本实验进行该基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从已有的pET-28b-FABI2质粒中扩增出目的片段,构建了带有GST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p GEX-2T-FABI2,将两个标签的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BL21(DE3)后,在0.1,mmol/L IPTG、20,℃、185,r/min条件下诱导6,h,分别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8×104、5.4×104表达fab I2的重组蛋白,且均在上清液中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存在.将经Ni柱亲和纯化的6×His-FABI2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4次免疫后测效价达256,000.进一步将抗血清经过ProteinA纯化获得了高特异性和灵敏度的多克隆抗体.以得到的抗体为一抗,另一个标签的抗原上样进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检测,为单一条带,说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够很好地识别FABI2蛋白,并且排除了标签所产生的抗体对Western blot结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晴[7](2018)在《苜蓿中华根瘤菌Sm2011 Tn5-sacB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共生相关突变体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形成一个特殊的器官-根瘤,根瘤是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场所,其形成和发育都是根瘤菌与宿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豆科植物中,存在两种不同形态的根瘤:即定型根瘤和不定型根瘤。定型根瘤的分生组织活性周期短,且根瘤各个组织的发育阶段一致;不定型根瘤的分生组织活性延续时间长,根瘤菌则持续感染其分生组织,导致根瘤有明确的分生区、侵染区、固氮区和衰老区,各个区域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模式豆科植物蒺藜苜蓿根瘤属于不定型根瘤,其共生伙伴-苜蓿中华根瘤菌在侵染区与固氮区间开始分化成类菌体并行使固氮功能。为了揭示根瘤菌在根瘤中侵染、存活、定殖分化及固氮的机制,本研究以中华苜蓿根瘤菌Sm2011菌株为材料,开展了共生固氮相关基因突变体分离和鉴定的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苜蓿中华根瘤菌Sm2011菌株的突变体库:利用叁亲本杂交技术,以Sm2011为受体,以E.coli S17-1/pMH1701为供体、E.coli/pRK2073作为辅助菌进行叁亲本杂交。其结果表明,Tn5-sacB转座频率为1.84×10~(-6),经Km抗性、蔗糖敏感及Tc抗性筛选,分离得到约8000株根瘤菌Tn5-sacB插入突变体。随机挑选23个单菌落,通过PCR证实Tn5-sacB插入在根瘤菌基因组。2.筛选根瘤菌抑制苜蓿根瘤免疫相关基因的突变体:蒺藜苜蓿抑制根瘤免疫基因突变体(nad1),在接种野生型根瘤菌时,形成不能固氮根瘤(白色)。利用该突变体的根瘤表型,接种Tn5-sacB插入突变的根瘤菌,尝试筛选出能形成粉红色的根瘤。结瘤实验结果表明,在约1600棵nad1缺陷型植株中,未发现有结粉红色根瘤的植株。说明利用该方法难以筛选到根瘤菌恢复nad1突变体结固氮根瘤的表型。3.苜蓿根瘤菌共生固氮相关基因突变体的分离和鉴定:利用巢式PCR检测技术,从约8000株根瘤菌Tn5-sacB插入突变体库中鉴定和筛选出4个特定目标基因的插入位点及其突变体,即固氮酶基因nifH-75-9,结瘤基因nodC-32-33,肽聚糖相关基因smc04024-76-79和smc01188-11-80,其中只有smc04024的插入位点位于基因F端上游,其他叁个突变体中Tn5均插入在基因序列中。通过结瘤实验,考察突变体共生及固氮表型,得到野生型苜蓿种子接种nifH基因突变体28 d后,形成不能固氮根瘤(白色);接种nodC基因突变体10 d后,不能形成根瘤。该结果与已经报道的结果完全一致,证实了突变体库的完整性。而在接种smc01188基因突变体28 d后,所得到的根瘤虽然呈粉红色,但红色区域较野生型根瘤大大减少,且植株叶片背面呈红褐色,植株呈现一定程度的缺氮表型;接种smc04024基因突变体28 d后,植株根瘤及叶片与接种野生型根瘤菌相比基本相同,这说明该基因的插入位点未破坏该基因的正常表达。此举为鉴定苜蓿根瘤菌突变体提供资源及筛选程序,为后续深入研究根瘤菌共生固氮调节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资料。(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高恩婷[8](2018)在《苜蓿中华根瘤菌CCNWSX0020的SM0020_04885基因在共生固氮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体系的结瘤早期,根瘤菌侵染植物根部必须穿透宿主植物细胞壁进入宿主细胞,这个过程需要相关水解酶降解细胞壁从而形成通道供根瘤菌渗透。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从苜蓿中华根瘤菌CCNWSX0020的基因组序列中找到一个水解酶基因SM0020_04885,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β-甘露聚糖酶结构域,推测其可能具有降解植物细胞壁的功能。首先,分别构建SM0020_04885基因缺失突变体、基因过表达菌株以及回补菌株,然后将构建的菌株连同野生型根瘤菌一起,分别接种到天蓝苜蓿中进行盆栽实验,通过一系列的植物实验研究SM0020_04885基因在根瘤菌与宿主植物建立共生固氮体系过程中发挥的功能以及目的基因对宿主植物共生结瘤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构建SM0020_04885基因缺失突变型根瘤菌株ΔMan B2、目的基因基因过表达菌株以及回补菌株。根据S.meliloti CCNWSX0020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扩增SM0020_04885基因上下游片段构建基因敲除载体,然后通过同源重组成功得到SM0020_04885基因缺失突变体ΔMan B2;利用p RK415质粒构建了SM0020_04885基因过表达载体,并利用叁亲本杂交技术将过表达载体导入野生型根瘤菌S.meliloti CCNWSX0020中成功构建了04885基因过表达菌株。此外,还将04885基因片段连接到广宿主低拷贝的表达载体p BBR1MCS-5上,然后导入基因缺失突变体ΔMan B2中成功构建了目的基因回补菌株。2.研究SM0020_04885基因对根瘤菌与宿主植物共生体系的影响。通过对植株生物量、固氮酶活、结瘤数目以及侵染事件数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根瘤菌侵染植物的早期阶段,04885基因的缺失会影响宿主植物根系的发展;同时,04885基因的缺失会削弱共生体系的结瘤能力和固氮能力,使宿主植物的根毛内形成异常的不连续的侵染线,并使宿主植物根部产生异常的根瘤;此外,04885基因的缺失还造成结瘤时间延迟且数量减少,固氮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植物的生物量降低,说明04885基因的缺失影响根瘤菌与天蓝苜蓿建立有效的共生体系。而将04885基因过表达能够增强天蓝苜蓿的结瘤能力,使结瘤数增多,固氮酶活性提高,植株的生物量也随之升高,说明04885基因在根瘤菌与宿主植物建立有效的共生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通过实验研究证明,04885基因在根瘤菌与宿主植物建立有效共生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基因的缺失会削弱宿主植物的结瘤能力和固氮能力,致使宿主植物的生物量降低。(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卢明媚[9](2017)在《苜蓿中华根瘤菌Cu/Zn抗性机制及其促进天蓝苜蓿对重金属的吸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CCNWSX0020是从陕西凤县尾矿区生长的天蓝苜蓿根瘤内分离出来的一株菌,不仅具有多种重金属抗性,还能促进天蓝苜蓿在Cu污染土壤中生长。这种双重特性使得该共生体系成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有效工具。本文通过RNA-Seq、基因敲除等技术分析了S.meliloti CCNWSX0020的Cu/Zn抗性机制,并对Cu/Zn抗性因子在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及其生物修复Cu/Zn污染土壤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揭示了S.meliloti CCNWSX0020在四种胁迫条件下的基因表达模式。首先不考虑不同重金属处理间的基因表达模式的差异,由短期的(30 min)重金属诱导表达的基因数目远远多于长期的(24 h)重金属处理,表明多数早期即时响应的基因应对重金属胁迫时发挥了第一道防线作用,而少数长期表达的基因必然在S.meliloti CCNWSX0020重金属抗性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Cu或Zn长期胁迫下,编码P_(1B)-type ATPase、多铜氧化酶、外膜蛋白和金属结合蛋白的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说明S.meliloti CCNWSX0020可能通过外排、氧化或隔离等机制来解毒。此外,通过分析不同的重金属胁迫对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发现Zn诱导下54%的表达上调的基因也受Cu共同诱导,其主要集中在离子转运、能量产生、氧化还原反应、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代谢等过程,说明S.meliloti CCNWSX0020通过多种途径来防御非特异性的金属损伤,或调整整个细胞的代谢水平来适应外界的环境胁迫。除了共同响应Cu和Zn诱导的基因外,还有一些金属特异性的转录调节因子、转运蛋白、分子伴侣等被Cu或Zn诱导表达,说明S.meliloti CCNWSX0020对细胞内Cu/Zn的稳态调节是复杂精细的,且对Cu/Zn的解毒或抗性机制有所不同。P_(1B)-type ATPases是细菌中非常重要的金属离子外排系统。S.meliloti CCNWSX0020中存在五个P_(1B)-type ATPase,通过基因敲除和功能互补实验证实其中CopA1b和ZntA两个P_(1B)-type ATPase与Zn/Cd/Pb抗性相关。根据序列同源性分析,CopA1b属于P_(1B)-1ATPases,而ZntA属于P_(1B)-2 ATPases。S.meliloti CCNWSX0020中zntA基因的表达受Zn2+/Cd2+/Pb2+诱导,且zntA基因缺失后造成细胞对Zn/Cd/Pb高度敏感,菌体内大量Zn/Cd/Pb积累,说明S.meliloti CCNWSX0020中的ZntA是一个典型的Zn2+-ATPase,参与细胞内Zn2+/Cd2+/Pb2+的外排。而S.meliloti CCNWSX0020中copA1b基因的表达受Cu+/Ag+诱导,但copA1b基因缺失后不影响细胞的Cu耐受性,反而对高浓度的Zn/Cd/Pb敏感,造成菌体内Zn/Cd/Pb积累,说明S.meliloti CCNWSX0020中的CopA1b虽然属于P_(1B)-1 ATPases,但也可能参与细胞内的Zn2+/Cd2+/Pb2+的稳态调节。通过基因缺失突变验证了S.meliloti CCNWSX0020中六个Cu/Zn胁迫下表达显着上调的基因与Cu/Zn抗性相关。金属敏感性检测显示,?cueO对Cu专一敏感,其他几个突变体则对Cu/Zn/Cd/Pb不同程度敏感,说明CueO发挥专一性地抗Cu作用,而其他几个基因与S.meliloti CCNWSX0020的Cu/Zn/Cd/Pb耐受性有关。同时,选取S.meliloti CCNWSX0020野生型、Cu敏感突变体?cueO和叁个Cu/Zn敏感突变体(?cusA-like,?yedYZ,?fixH-like),来研究重金属抗性因子对生物修复的作用。结果显示,无论在有无重金属胁迫条件下,?cusA-like突变菌株几乎丧失了与天蓝苜蓿共生的能力;cue O基因缺失严重抑制了Cu胁迫条件下?cueO突变菌株与天蓝苜蓿的侵染和结瘤过程;在Cu和Zn胁迫条件下,yedYZ或fixH-like基因缺失降低了?yedYZ或?fixH-like突变菌株对天蓝苜蓿早期的侵染频率和结瘤数目,但不影响最终的结瘤固氮能力。此外,接种四个突变体的植物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以及Cu和Zn含量明显低于接种野生型菌株的植物。由此说明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抗性因子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来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王孙俊[10](2017)在《苜蓿中华根瘤菌LsrB蛋白结构域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瘤菌—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之一。生物界约有四分之叁的氮源来自生物固氮作用,它是固氮微生物通过固氮酶将大气中氮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的氨的过程。而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是效率最高的生物固氮作用。共生固氮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根瘤菌与宿主豆科植物间的分子信号识别,传递和交换。而苜蓿中华根瘤菌LysR家族蛋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LysR家族蛋白是一类转录调控因子,它们由DNA结合结构域和底物结合结构域构成。课题组前期筛选到一个根瘤菌共生固氮必需的LysR家族蛋白Lsr B,研究发现氧化剂诱导lsrB基因表达,lsr B突变体对氧化剂敏感以及受lsrB突变体诱导形成的紫花苜蓿根瘤中有大量过氧化氢积累。因此,我们推测Lsr B有可能是一种氧化还原蛋白。为了验证该假设,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一、应用缺失突变体分析LsrB蛋白两个结构域的功能首先,我们构建了在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基因组上缺失LsrB蛋白DNA结合结构域和底物结合结构域编码DNA片段的突变体,然后进行突变体的氧化剂敏感性分析。我们发现缺失LsrB蛋白底物结合结构域的突变体(△lsr B_(187))比缺失LsrB蛋白DNA结合结构域的突变体(△lsrB_(116))对氧化剂更敏感,这说明LsrB的底物结合结构域具有抗氧化能力。我们将突变体接种紫花苜蓿观察共生表型,发现接种缺失LsrB蛋白DNA结合结构域突变体(△lsrB_(116))的苜蓿比接种缺失LsrB蛋白底物结合结构域突变体(△lsrB_(187))的苜蓿长得好,且其可以诱导苜蓿形成更多的红瘤和更少的白瘤。另外,接种△lsrB_(116)紫花苜蓿的地上部分干重也明显比接种△lsrB_(187)的苜蓿高。我们的研究显示Lsr B的底物结合结构域具有独立的抗氧化功能。二、应用过表达技术分析LsrB蛋白两个结构域的功能为进一步证实上述结果,我们在lsrB缺失突变体(△lsrB)背景下分别表达Lsr B蛋白的DNA结合结构域和底物结合结构域。氧化敏感实验显示,表达Lsr B蛋白底物结合结构域的菌株对氧化剂具有较好的抗性。我们将表达菌株接种紫花苜蓿观察共生表型,发现接种表达LsrB蛋白底物结合结构域菌株的苜蓿生长较好。此外,表达LsrB蛋白底物结合结构域的菌株可以诱导苜蓿形成更多的红瘤,接种紫花苜蓿的地上部分干重也比接种表达LsrB蛋白DNA结合结构域菌株的苜蓿高。我们的结果证明LsrB的底物结合结构域具有独立的抗氧化功能。叁、在根瘤菌中对LsrB底物结合结构域表达情况的分析通过qRT-PCR,我们检测到编码LsrB底物结合结构域的DNA片段在缺失突变体和表达菌株中是可以转录的。然后我们又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证明了Lsr B的底物结合结构域在过表达菌株中也是表达的。该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Lsr B结构域缺失突变体和过表达菌株的表型的确是由于LsrB的底物结合结构域造成的。四、在氧化还原状态异常的菌株中表达LsrB的结构域并分析其功能我们在氧化还原状态异常的gshA突变体中过表达LsrB蛋白的底物结合结构域。氧化剂敏感性实验,证实表达LsrB蛋白底物结合结构域的菌株(gshA~-/plsrB_(187))的生长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并且抗氧化能力有所增强。将表达菌株接种紫花苜蓿以后,植株的生长和结瘤固氮状况也得到了较好的恢复。该研究结果说明,Lsr B的底物结合结构域具有独立的氧化还原功能。五、LsrB底物结合结构域半胱氨酸位点的分析Lsr B的底物结合结构域有3个半胱氨酸残基(Cys),通过对LsrB蛋白的保守性分析,146位点上的半胱氨酸最保守。由于LsrB蛋白上保留一个Cys以后仍具有完全功能,而LsrB底物结合结构域的氧化还原功能较弱,因此,我们尝试在没有任何半胱氨酸的田菁根瘤菌(Azorhizobium caulinodans)的LsrB蛋白上,将146位点的氨基酸突变为半胱氨酸残基,在苜蓿中华根瘤菌lsrB缺失突变体背景下过表达突变的蛋白。实验结果显示,将146位点突变为Cys,菌株的抗氧化能力显着提高。将表达突变蛋白的菌株接种苜蓿,植株的生长状况也得到恢复,且其可以诱导苜蓿形成更多的红瘤和更少的白瘤,植株的干重也几乎达到接种野生型苜蓿中华根瘤菌的水平。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Cys146可能是Lsr B上主要的氧还位点。综上所述,Lsr B是苜蓿中华根瘤菌中一种新型的LysR家族氧化还原蛋白,它主要通过底物结合结构域发挥作用,其中146可能是最关键的氧化还原催化位点。(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7-05-01)
苜蓿中华根瘤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能源植物在重金属矿区废弃地边际土壤上的适应性,研发根瘤菌-能源植物联合修复技术,从生长于铜矿废弃地土壤上的紫花苜蓿根瘤中分离纯化根瘤菌,并研究其对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和甜高粱等能源植物生长和富集铜的作用,探究根瘤菌对铜矿废弃地土壤改良的效应。结果表明,从紫花苜蓿根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耐铜铅镉的苜蓿中华根瘤菌D10。在铜矿废弃地土壤上,甜高粱的生物量可达黑麦草的4.6~6.4倍。与接灭菌液对照相比,D10菌株能够促进紫花苜蓿和甜高粱的干重显着增加28.6%~78.1%,铜吸收量显着增加50.4%~111.8%。但D10菌株不能促进黑麦草的生长和Cu吸收。D10菌株能够促进甜高粱和紫花苜蓿生长和Cu富集,增加根际土壤有效态Cu含量、水溶性糖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具有应用于铜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和联合修复污染土壤的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苜蓿中华根瘤菌论文参考文献
[1].张田,张志丹,刘蛟,董会娜,付绍平.苜蓿中华根瘤菌代谢组学样品制备方法的研究[J].工业微生物.2019
[2].严警,夏丽,盛下放,何琳燕.耐重金属苜蓿中华根瘤菌的筛选及其与能源植物联合富集铜的特性[J].草业学报.2019
[3].钟喆栋,曾小波,李友国.ACC脱氨酶对大豆快生根瘤菌及苜蓿中华根瘤菌共生固氮与竞争结瘤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9
[4].张晴,余海翔,张忠明.苜蓿中华根瘤菌共生固氮相关基因突变体的分离和鉴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9
[5].刘淑霞,魏国江,荆瑞勇,王丽艳,关向军.接种中华根瘤菌SD101和避光对紫花苜蓿固氮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8
[6].张亚璇,王海洪,樊振川.苜蓿中华根瘤菌烯酯酰ACP还原酶FABI2的原核表达纯化以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8
[7].张晴.苜蓿中华根瘤菌Sm2011Tn5-sacB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共生相关突变体的筛选[D].华中农业大学.2018
[8].高恩婷.苜蓿中华根瘤菌CCNWSX0020的SM0020_04885基因在共生固氮中的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9].卢明媚.苜蓿中华根瘤菌Cu/Zn抗性机制及其促进天蓝苜蓿对重金属的吸收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10].王孙俊.苜蓿中华根瘤菌LsrB蛋白结构域的功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