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和浩特市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宇栗[1](2021)在《呼和浩特市供暖改造工程方案优化与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
徐文文[2](2021)在《严寒C区综合教学类建筑不同特征空间热舒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的生活生产活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的,建筑内部热环境直接影响到室内人员的健康、工作效率以及舒适感。对于高大空间结构类型、封闭空间结构类型及半开放空间结构类型等公共建筑研究发现,不同特征空间区域的热舒适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建筑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其内部各空间区域的热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尤其对于影响师生工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综合教学类建筑室内热环境研究尤为重要。本课题以呼和浩特市某高校由废旧工业厂房改造的综合教学类建筑(以下称建筑馆)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热环境实测和主观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得到各空间区域的热环境参数及室内人员的热湿感受投票;在数据统计、计算、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TSV模型和PMV模型,分析了各空间区域的人体热舒适的差异性,得到适用于本地区综合教学类建筑人体热舒适评价模型;最后对各空间区域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各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得出各影响因素的显着程度。研究结果对严寒C类地区综合教学类建筑热舒适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对建筑内部各空间区域进行热环境参数测试得到:测试周期内,各空间区域内的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平均值均符合热舒适度等级Ⅱ级要求,但冬季半开放空间区域的相对湿度平均值不满足要求,低于热舒适度等级Ⅱ级相对湿度要求值。(2)对各空间区域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南方受试者对室内湿感觉描述更敏感,北方受试者受耐候性影响,呈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3)由TSV模型得到的实际热中性温度表示室内人员对热的承受能力,各空间区域的实际热中性温度由高到低顺序为:封闭空间区域>高大空间区域>半开放空间区域,即,封闭空间区域人员对热的承受能力最强,半开放空间区域人员对热的承受能力最弱。(4)TSV拟合曲线斜率的大小表示室内人员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各空间区域的拟合曲线斜率由小到大顺序为:半开放空间区域>高大空间区域>封闭空间区域,即,半开放空间区域的室内人员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最强,封闭空间区域的室内人员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最弱。(5)为进一步探索造成不同特征空间区域热中性温度和舒适温度范围不同的原因,对影响人体热舒适的环境因素和人体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得出:过渡季,高大空间和半开放空间区域人体热舒适均受服装热阻影响显着;封闭空间区域人体热舒适受空气温度影响显着。冬季,高大空间区域人体热舒适受空气温度影响显着;封闭空间区域人体热舒适受服装热阻影响显着;半开放空间区域人体热舒适受相对湿度影响显着。
梁雨,王文新,秦超凡,杨大伟[3](2020)在《不同敷设位置的毛细管网席对蒙古包内热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分析传统蒙古包室内热环境的基础上,为提高传统蒙古包室内热环境的舒适度,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软件建立以毛细管网为散热末端的热水采暖系统,模拟不同敷设位置的毛细管网席对蒙古包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5/30℃的供/回水温度下,毛细管网席分别敷设在地面、竖向敷设高度0、0.3、0.5 m时,室内人员活动区域的平均温度均在16℃以上;室内风速小于0.1 m/s无吹风感;地面敷设时室内水平方向温度分布均匀,竖向敷设只有在0.3 m时均匀;四种敷设方式垂直方向0.1~1.1 m处的垂直温差在3℃以内,但竖向维护结构敷设时0.1 m处的温度在15℃左右,不满足规范要求。因此四种工况下蒙古包内敷设毛细管网席位置以地面敷设最优,竖向维护结构敷设时,0.3 m>0 m=0.5 m。
樊慧[4](2020)在《内蒙古严寒C区农村牧区低能耗居住建筑清洁供暖平衡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人们更加关注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内蒙古自治区冬季清洁取暖实施方案》强调,农村地区优先利用地热、生物质、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供暖,有条件的发展天然气或电供暖,2021年达到40%以上。可见,清洁供暖符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内蒙古严寒C区农村牧区居住建筑以自建为主,存在空间设计不够合理,保温性能、气密性差等问题,导致冬季供暖能耗高,室内温度偏低,难以满足农牧民对于热舒适度的要求,而且传统火炕热效率低、热舒适度差,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一次能源,同时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针对上述问题,选取代表性地区杭锦旗的中面积、大面积户型居住建筑从最佳朝向、平面功能合理分布、外围护结构保温设计和节能火炕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低能耗优化设计。通过Dest-h软件模拟发现低能耗居住建筑较现状居住建筑节能率达到80%左右,既显着改善室内热环境,又大幅度降低供暖能耗。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设计为农牧民居住建筑的建造提供参考,同时为清洁供暖平衡方案的设计奠定基础。依据平衡供暖理论,得出“平衡供热量=Dest-h输出的耗热量-火炕散热量Q3”,在最冷日室内温度为15℃时,中面积、大面积户型低能耗居住建筑平衡供热量分别为19.61W/m2,20.34W/m2。根据内蒙古严寒C区清洁能源分布优势、选用技术先进、性能可靠、运行稳定的设备,确定了“太阳能+电能辅助清洁供暖平衡方案”和“空气能+电能辅助清洁供暖平衡方案”并与低能耗居住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在太阳能+电能辅助供暖方案中,计算得出中面积、大面积低能耗居住建筑太阳能集热器面积分别为12.09m2、15.47㎡,储热水箱容积为3.60m3、4.61m3。在空气源热泵+电能辅助供暖方案中,中面积、大面积低能耗居住建筑分别选取超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AP-05、AP-06,最冷日设备用电量分别为13.90KW·h/d、18.05KW·h/d,并结合各房间所需热量合理配置末端散热器。基于低能耗居住建筑,实现低能耗居住建筑与“太阳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电能”清洁供暖方案的一体化设计。
刘园[5](2020)在《多孔强化对流型辐射竖板供暖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建筑物中常用的采暖方式为散热器、低温地板辐射、热风采暖等方式,与其他采暖末端相比,辐射供暖系统具有节能、舒适、节省室内空间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住宅建筑中。但是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存一定的问题,如对既有建筑采暖施工改造困难、热响应时间长不利于间歇调节等。基于此,本文在兼顾热舒适、节能性、灵活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多孔强化对流型辐射供暖竖板,与现有传统地板辐射供暖末端相互补充,实现更广泛的采暖需求。本研究首先对强化对流型辐射竖板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对不同结构层之间的传热过程和空气流动传热过程进行分析,进而在人工气候室内建立了强化对流型辐射竖板辐射供暖系统,测试不同结构及运行因素对辐射竖板性能的影响;对辐射竖板结构建立数理模型,通过CFD软件对不同供水温度、盘管间距、布孔密度、孔口直径以及夹层厚度等参数下辐射竖板的换热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对于木板结构辐射竖板而言,供水温度对于其性能影响最大、盘管间距次之。供水温度每升高10℃,辐射竖板表面温度升高约3℃,热流密度增加约为13W/m2;盘管间距与热流密度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盘管间距每增加50mm,热流密度就降低约为16W/m2;孔口直径和布孔密度对于辐射竖板性能影响较小。结合上述不同结构参数数值模拟结果,得出不同因素对于辐射竖板表面单位面积换热量的影响关系,整理出不同设计工况下辐射竖板供暖末端的基本选型参数表及修正系数表。建立基于多孔强化对流型辐射供暖竖板的房间热环境分析模型,对不同辐射竖板工况下营造的室内热环境(温度、风速、PMV-PPD等)进行了模拟分析,发现房间温度场在Z轴方向上的平面,其温度分布不均匀系数均很小,代表温度分布均匀,而X轴方向上温度分布不均匀系数相对来说很大,高度升高0.5m,室内空气温度升高约为0.5℃;在房间速度场方面,实验房间内风速较大的区域处于房间的上部,风速约为0.25m/s。
白杨,王智,许国强,王文新[6](2019)在《地板双层盘管系统的数值模拟及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建立蓄热地板传热数学模型,使用ANSYS模块,以呼和浩特市和林县巧什营乡后巧什营村的节能房供暖系统为平台进行相应模拟,并将实测数据与模拟实际工况数据对比分析,验证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利用蓄热系数测定仪对不同碎石、掺混矿渣混凝土进行实验,得到混凝土的蓄热系数、导热系数及比热容等,为模拟提供数据参考。使用已验证的计算模型对地板板体构造层进行模拟分析,得出不同工况下地板表面温度分布,以及板体内部温度分布情况。得到在不同工况下蓄热地板地表面及板体内部温度情况,并绘制出相关的温度曲线,通过调节各个参数,得出了合适的地板构造层布置及相应的供回水平均温度。
王瑾瑾[7](2019)在《空气源热泵在严寒低湿地区供暖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量逐渐增加,造成煤炭的大量使用,煤炭在使用过程中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加剧了雾霾现象,所以国家大力提倡“煤改电”,因此电驱动采暖代替燃煤采暖成了热点,而空气源热泵因初投资小,安装方便等一系列优点被青睐。但空气源热泵供暖在运行过程中受室外温度,室外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大,所以空气源热泵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情况不同,因此,空气源热泵使用具有区域性。许多学者对于空气源热泵供暖在不同地区的使用情况作了大量研究,并得到许多结论,但很少有学者针对严寒低湿地区空气源热泵供暖进行运行优化研究。本论文以包头地区为例,以变频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在严寒低湿地区供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通过TRANSYS对包头地区气候条件进行模拟分析,根据包头地区气候条件及建筑用能特点,从而设计了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并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及规范,对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设备及管材进行规格型号的确定,并搭建实验台。在完成搭建实验台的基础上,采用定流量方式,在不同室外温度下,通过改变空气源热泵机组供水温度,计算机组COP,记录室内温度,掌握机组运行的特性及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室外温度高于-13℃时,机组供水温度设定为35℃,即可满足室内温度在20℃以上,且机组节能效果明显,室外温度低于-13℃时,空气源热泵机组难以达到供水温度为35℃。这一实验研究为空气源热泵单独供暖模式在不同室外温度下运行,确定机组供水温度提供了理论依据。空气源热泵单独供暖模式在典型月运行,并对空气源热泵在典型日,极冷日单独运行进行逐时分析,结果表明,室外平均温度在-7℃(包括-7℃)以上时,室内平均温度可达20℃以上,可以满足供暖需求,并且系统运行节能效果显着;室外平均温度在-12℃(包括-12℃)以上,-7℃以下,室内平均温度约为20℃左右,可基本满足供暖需求,但系统运行节能效果不明显;室外平均温度在-12℃以下,室内平均温度在20℃以下,不可以满足供暖需求,而且系统运行不节能。在相同的室外温度、室内初始温度、热泵供水温度、蓄热水箱水温下,采用不同的蓄热水箱辅助空气源热泵供暖模式,分别为蓄热水箱与空气源热泵交替供暖模式,蓄热水箱与空气源热泵混合供暖模式。分析室内外温度,蓄热水箱温度,蓄热水箱流量,空气源热泵开启初期供回水温度随运行时间变化以及系统COPs。结果表明,加入蓄热水箱后,虽然会对空气源热泵初期运行造成不稳定,但可以使室内温度受室外温度影响较小,快速提高室内温度,并且可以提高系统COPs。当蓄热水箱内水温为45.3℃时,蓄热水箱与空气源热泵混合供暖模式系统COPs高出蓄热水箱与空气源热泵交替供暖模式约4%,具有更显着的节能效果。确定蓄热水箱与空气源热泵混合供暖模式为最佳运行模式。在室外温度为-19℃下,采用蓄热水箱与空气源热泵混合供暖模式,不同水箱水温下,系统运行时间,系统COPs均不相同。蓄热水箱温度每提高5℃,蓄热水箱辅与空气源热泵混合供暖模式运行时间可提高约30%,系统COPs可提高约10%。
郭晓东[8](2018)在《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综合运行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快速城镇化带动建筑业持续发展,我国建筑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筑面积大幅增加,随之带来大量的能源消耗,而建筑能耗中北方城镇供暖系统的能耗强度一直较大,如何节约北方城镇供暖所用能源,如何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北方城镇供暖中的使用比例一直是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太阳能-水源热泵供暖系统作为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供暖的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提高太阳能-水源热泵的供暖效率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文章首先利用TRNSYS软件建立了短期蓄热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的仿真模型,并根据辽宁阜新市的工程实测记录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其次,对短期蓄热太阳能-水源热泵系统中蓄热水箱热水利用方式不同的太阳能直接供暖模式、太阳能间接加热源侧水的热泵供暖模式、太阳能串联热泵供暖模式和水源热泵单独供暖模式的能效进行分析,以提升太阳能直接供暖模式运行时长来减少热泵机组运行时长为目标对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的运行策略提出了改进的方法,使用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的仿真模型对运行策略在不同太阳能资源水平地区的典型城市的改进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发现系统使用改进后的运行策略,供暖期内的平均能效比可提升3.5%43.58%,且改进后的运行策略对系统能效的提升效果随当地太阳能资源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对改进后运行策略中的关键参数:热水强制利用时刻进行优选后发现,在不同太阳能资源水平地区此参数的最优值有所不同,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区为17点,较丰富区为16点,资源一般区为15点。然后,综合考虑太阳能辐照量、建筑供暖设计负荷、供暖系统设计供水温度和水源温度状况,针对短期蓄热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蓄热水箱的容积提出了一种设计方法,以便充分配合系统改进后的运行策略充分利用太阳能热水直接供暖同时又避免水箱容积过小而影响系统稳定性。作者采用短期蓄热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的仿真模型对不同太阳能资源水平地区的典型城市的供暖实例进行模拟计算。与按《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GB50495)中的方法所确定的蓄热水箱容积进行比较,发现按本文提出的方法确定水箱容积,系统在供暖期内的平均能效比最高可提升7.76%14.39%。将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的运行策略和蓄热水箱的容积按照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改进后,系统能效可提升13.67%60.57%。最后,对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的经济性和节能环保性效益进行分析。对比了水源热泵供暖系统和燃气锅炉供暖系统,发现过高的初投资制约了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系统的经济性。同时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在减少常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方面有显着的效果。
张梦婷[9](2018)在《太阳能-燃气壁挂炉供热系统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北方农村地区的散煤燃烧不仅效率较低还引起了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的城市的供暖呼声日益高涨,但传统的集中供暖方式并不适用南方,本文研究的太阳能-燃气壁挂炉供热系统利用了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可作为建筑供热系统的一种选择。论文首先对太阳能-燃气壁挂炉供热系统的各设备单元和储热水箱建立非稳态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数学模型进行编程求解,计算各单元的供热量和能耗。搭建了太阳能-燃气壁挂炉供热系统的实验平台,通过对储热水箱水温、太阳能工质进出水箱温度和供暖循环水进出水箱温度全天运行的实验值和模拟值的对比,验证所建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其次,在满足用户供暖和生活热水负荷的条件下,以太阳能集热器面积、储热水箱容积、燃气壁挂炉的形式及型号和太阳能集热循环的启停温差为变量,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出各变量不同水平的方案,利用数学模型求解各方案的全年运行状况,分别以费用年值、全年综合能效比为目标函数,对我国五大典型气候区的代表城市的太阳能-燃气壁挂炉供热系统进行优化。最后,在太阳能-燃气壁挂炉供热系统的的优化范围内研究各设备单元容量和控制策略对系统的全年综合能效比和费用年值的影响敏感度,并对敏感度进行排序。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太阳能-燃气壁挂炉供热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生产使用提供了参考,利于太阳能-燃气壁挂炉供热系统的推广和应用。
宋晗[10](2017)在《太阳能供暖在陕北地区住宅应用的适宜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近年来我国节能建筑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住宅单位建筑能耗(或负荷)大幅度降低,为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的利用创造了条件。本文基于陕北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各家各户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按当地节能要求),为充分发挥太阳能的作用,提供广泛量大的节能住宅冬季供暖新出路,从工程实际出发以此背景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一种将太阳能作为唯一采暖热源的供暖系统,并采用TRNSYS软件模拟系统在整个冬天的运行情况,模拟结果显示将太阳能作为唯一的采暖热源能显着地改善室内环境的热舒适度,但在整个供暖季的大部分时间室内的热舒适度并不能得到保证。接着本文提出了两种太阳能与燃气壁挂炉联合供暖的系统形式,并利用TRNSYS软件对其整个供暖季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显示,与采用天然气分户供暖的供暖系统相比,方案一太阳能与燃气壁挂炉串联供暖整个供暖季可节省能耗7242.44MJ,其中节省天然气用量246.13m3,消耗电量1399.68MJ;方案二太阳能与燃气壁挂炉并联供暖整个供暖季可节省能耗589.96MJ,其中节省天然气用量90.22m3,消耗电量2577.84MJ。方案一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而方案二的节能效果则非常微小,且系统复杂、初投资高。对方案一系统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得出了不同阳台朝向条件下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的最佳倾角、不同建筑负荷条件下蓄热水箱的最佳容积。对建筑外墙贴聚苯乙烯塑料泡沫板(EPS板),当EPS板厚度增加至9cm时其建筑负荷基本不再随保温层厚度的增厚而发生改变,系统整个供暖季运行能耗也不再减小;在房间内加装温度传感器控制系统运行能收到明显的节能效果。在对供暖系统进行优化和建筑外墙做保温改造之后,整个供暖季建筑热负荷为16870MJ,降低了44.2%;供入房间的热量为21130MJ,降低了60.1%;太阳能的供热量为8993MJ,占中供热量的44.2%,增加了29.7%;整个供暖季天然气消耗量为425.7m3,节省了73.1%,系统总能耗为27841MJ,降低了59.1%。经建筑围护结构改造与系统优化后,建筑整个供暖季的供暖能耗大大降低,取得了非常好的节能效益。
二、呼和浩特市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和浩特市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严寒C区综合教学类建筑不同特征空间热舒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公共建筑人体热舒适的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课题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人体热舒适研究方法 |
2.1 呼和浩特地区的气候特点 |
2.2 研究方案 |
2.3 实验过程 |
2.3.1 实验地点概述 |
2.3.2 热环境参数实测 |
2.3.3 测试仪器 |
2.3.4 调查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室内热环境状况统计与分析 |
3.1 热环境参数统计 |
3.1.1 过渡季热环境参数统计 |
3.1.2 冬季热环境参数统计 |
3.2 主观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
3.2.1 基本信息统计 |
3.2.2 热感觉投票 |
3.2.3 湿感觉投票 |
3.2.4 热环境舒适度投票 |
3.2.5 热环境接受程度投票 |
3.2.6 对房间的总体评价投票 |
3.2.7 各空间区域CO_2浓度变化 |
3.2.8 室内人员提高热舒适性的调节方式 |
3.2.9 受试者在所处区域的不良反应 |
3.3 室内热环境改善措施 |
3.3.1 控制室内相对湿度措施 |
3.3.2 控制室内CO_2浓度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体热舒适评价模型 |
4.1 标准有效温度SET指标 |
4.1.1 二节点模型 |
4.1.2 标准有效温度SET |
4.2 PMV模型 |
4.2.1 Fanger热平衡方程 |
4.2.2 PMV模型的建立 |
4.2.3 PMV模型分析 |
4.3 TSV模型 |
4.3.1 TSV模型理论 |
4.3.2 TSV模型的建立 |
4.3.3 TSV模型分析 |
4.4 各空间区域模型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PSS软件对人体热舒适影响因素的程度分析 |
5.1 正交试验表设计 |
5.1.1 正交表的设计目的 |
5.1.2 正交表的设计思路 |
5.1.3 正交表的设计方案 |
5.2 人体热舒适影响因素的组成 |
5.2.1 空气温度 |
5.2.2 平均辐射温度 |
5.2.3 相对湿度 |
5.2.4 微风风速 |
5.2.5 服装热阻 |
5.2.6 人体代谢率 |
5.3 影响因素程度分析 |
5.3.1 过渡季影响因素程度分析 |
5.3.2 冬季影响因素程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3)不同敷设位置的毛细管网席对蒙古包内热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蒙古包的实测分析 |
2 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
2.1 室内外温、湿度结果分析 |
2.2 室外风速结果分析 |
2.3 传统蒙古包垂直方向温度结果分析 |
3 毛细管网系统介绍以及模型的建立 |
3.1 毛细管网工作原理 |
3.2 毛细管网墙壁表面与房间的换热分析 |
3.3 传统蒙古包物理模型 |
3.4 边界条件的设置 |
3.5 控制方程的选择 |
4 模拟结果分析 |
4.1 四种敷设位置工况下温度云图的对比分析 |
4.2 蒙古包风速云图分析 |
5 总结 |
(4)内蒙古严寒C区农村牧区低能耗居住建筑清洁供暖平衡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清洁供暖鼓励政策和财政支持 |
1.1.2 农村牧区居住环境 |
1.1.3 清洁供暖潜力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已有研究不足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特色与创新点 |
1.6 课题来源 |
1.7 技术路线 |
1.8 本章小结 |
2 内蒙古严寒C区农村牧区现状调研 |
2.1 内蒙古严寒C区农村牧区气候资源特征 |
2.1.1 气候特点 |
2.1.2 清洁能源分布情况 |
2.2 居住建筑现状 |
2.2.1 基本情况 |
2.2.2 调研地点及内容 |
2.2.3 现状居住建筑平面布局 |
2.2.4 现状居住建筑外围护结构 |
2.2.5 传统火炕存在问题 |
2.2.6 清洁供暖利用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3 内蒙古严寒C区农村牧区居住建筑低能耗优化设计 |
3.1 代表性居住建筑确定 |
3.1.1 户型选择 |
3.1.2 外围护结构 |
3.2 代表性居住建筑低能耗优化设计 |
3.2.1 最佳朝向选择 |
3.2.2 平面空间优化 |
3.2.3 基于《农村牧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外围护结构优化 |
3.3 传统火炕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与供暖能耗对比 |
4.1 DeST-h能耗模拟软件介绍 |
4.2 自然室温对比 |
4.2.1 软件参数设定 |
4.2.2 全年自然室温对比 |
4.2.3 供暖季自然室温统计分析 |
4.2.4 最冷日自然室温对比 |
4.3 供暖能耗和室内热舒适度分析 |
4.3.1 供暖能耗分析 |
4.3.2 最冷日壁面辐射温度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 内蒙古严寒C区农村牧区低能耗居住建筑平衡供热量计算 |
5.1 供暖平衡计算公式 |
5.2 太阳能供热量Q1的确定 |
5.3生活产热量Q2 |
5.4 火炕散热量Q3的计算 |
5.5 平衡供热量Q的计算 |
5.5.1 室外热工计算温度取值 |
5.5.2 平衡供热量Q |
5.6 本章小结 |
6 清洁供暖平衡方案设计 |
6.1 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概述 |
6.1.1 供暖热源技术 |
6.1.2 末端设备 |
6.2 太阳能+电能辅助供暖平衡方案设计 |
6.2.1 工作原理 |
6.2.2 供暖热源的设计 |
6.2.3 储热水箱的设计 |
6.2.4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末端设计 |
6.2.5 科学性分析 |
6.3 空气能+电能辅助供暖平衡方案设计 |
6.3.1 工作原理 |
6.3.2 供暖热源的设计 |
6.3.3 储热水箱的设计 |
6.3.4 散热器供暖末端设计 |
6.3.5 科学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多孔强化对流型辐射竖板供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地板辐射采暖末端 |
1.2.2 天花板辐射采暖末端 |
1.2.3 墙体辐射采暖末端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2 强化对流型辐射竖板构造及传热过程分析 |
2.1 强化对流型辐射竖板构造 |
2.2 强化对流型辐射竖板传热过程分析 |
2.2.1 热水盘管与夹层空气的换热 |
2.2.2 竖板内外表面导热 |
2.2.3 孔口的传热过程 |
2.2.4 辐射竖板与室内环境的传热过程 |
2.2.5 强化对流型辐射竖板热平衡过程 |
2.3 竖板供暖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
2.3.1 PMV-PPD |
2.3.2 有效温度 |
2.3.3 相对热指标RWI和热损失率HDR |
2.3.4 不均匀系数 |
2.3.5 空气扩散性能指标ADPI |
2.4 本章小结 |
3 新型辐射竖板散热性能实验研究 |
3.1 辐射供暖系统组成 |
3.2 辐射竖板实验安排 |
3.2.1 实验工况安排 |
3.2.2 实验测试仪器及测点布置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多孔辐射竖板热性能 |
3.3.2 空气夹层的热特性 |
3.3.3 多孔辐射竖板的对流辐射比例 |
3.4 本章小结 |
4 新型辐射竖板供暖性能数值模拟 |
4.1 辐射竖板数理模型建立 |
4.1.1 辐射竖板数学模型 |
4.1.2 辐射竖板物理模型 |
4.2 计算模型及相关设置 |
4.2.1 计算模型设置 |
4.2.2 材料物性设置 |
4.2.3 边界条件设置 |
4.2.4 模型验证 |
4.2.5 数值模拟影响因素分析 |
4.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4.3.1 供水温度的影响 |
4.3.2 盘管间距的影响 |
4.3.3 孔口直径的影响 |
4.3.4 布孔密度的影响 |
4.3.5 夹层厚度的影响 |
4.4 新型辐射竖板选型参数表 |
4.4.1 基本选型参数表 |
4.4.2 传热量修正系数 |
4.5 本章小结 |
5 新型辐射竖板房间热环境数值模拟 |
5.1 CFD物理模型建立 |
5.1.1 物理模型 |
5.1.2 网格划分 |
5.2 模拟设置 |
5.3 室内传热模拟结果及分析 |
5.3.1 模拟验证 |
5.3.2 房间温度场分布 |
5.3.3 房间速度场分布 |
5.3.4 房间PMV-PPD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图表目录 |
B 研究生阶段学术成果 |
致谢 |
(6)地板双层盘管系统的数值模拟及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板双层盘管系统的传热模型建立 |
1.1 构造层传热物理模型 |
1.2 构造层传热数学模型 |
2 数值计算 |
2.1 地面与室内温度关系 |
2.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2.3 地面及板体内部温度均匀性分析 |
2.3.1 水平向盘管距地面净距对温度场影响 |
2.3.2 水平向盘管间距对温度场影响 |
2.3.3 竖向盘管间距对温度场影响 |
2.4 综合确定工况参数结果 |
3 结论 |
(7)空气源热泵在严寒低湿地区供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能源应用现状 |
1.1.2 建筑能耗现状 |
1.1.3 空气源热泵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实验研究步骤 |
2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设计及实验台搭建 |
2.1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设计 |
2.1.1 气候特点 |
2.1.2 建筑概况 |
2.1.3 热负荷计算 |
2.1.4 供暖系统主要设备选型 |
2.2 实验台搭建 |
2.3 系统运行模式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空气源热泵单独供暖模式下系统实验研究 |
3.1 系统测试记录 |
3.2 空气源热泵供水温度对机组运行的影响 |
3.3 空气源热泵单独供暖模式运行研究 |
3.3.1 空气源热泵单独供暖模式在典型月运行研究 |
3.3.2 空气源热泵单独供暖模式在典型日运行研究 |
3.3.3 空气源热泵单独供暖模式在极冷日运行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蓄热水箱辅助空气源热泵供暖模式下系统实验研究 |
4.1 蓄热水箱与空气源热泵交替供暖模式运行研究 |
4.2 蓄热水箱与空气源热泵混合供暖模式运行研究 |
4.3 不同供暖模式运行对比研究 |
4.4 蓄热水箱与空气源热泵混合供暖模式在极冷温度下运行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热负荷详细计算表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综合运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太阳能-水源热泵供暖系统形式和性能研究现状 |
1.2.2 太阳能-水源热泵供暖系统运行策略研究现状 |
1.2.3 太阳能-水源热泵供暖系统影响参数研究现状 |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系统仿真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
2.1 系统简介 |
2.2 基于TRNSYS的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的仿真模型 |
2.2.1 TRNSYS简介 |
2.2.2 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2.3 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仿真模型的验证 |
2.3.1 测试对象的基本情况 |
2.3.2 太阳能集热蓄热模型的验证 |
2.3.4 水源热泵供暖工况模型的验证 |
2.3.5 误差分析 |
2.4 模拟时间步长独立性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的节能运行策略 |
3.1 系统节能运行策略的提出 |
3.2 系统节能运行策略节能效果分析 |
3.2.1 工程简介 |
3.2.2 系统主要设备的选取与参数设置 |
3.2.3 系统运行策略的模拟分析 |
3.3 改进后策略对系统集热效率和散热的影响 |
3.4 热水强制利用时刻的优选 |
3.5 本章小结 |
4 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蓄热水箱容积的设计计算 |
4.1 蓄热水箱容积的节能设计原则与方法 |
4.1.1 蓄热水箱容积的设计原则 |
4.1.2 蓄热水箱容积的确定方法 |
4.2 蓄热水箱容积的节能设计方法节能效果分析 |
4.3 运行策略和蓄热水箱容积的改进对系统能效的提升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的经济性和环保效益的评估 |
5.1 经济性评估方法 |
5.2 环保效益评估方法 |
5.3 系统评估案例与分析 |
5.3.1 初投资 |
5.3.2 运行费用 |
5.3.3 费用年值 |
5.3.4 环保效益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太阳能-燃气壁挂炉供热系统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能源利用 |
1.1.2 京津冀地区“煤改气”政策 |
1.1.3 南方地区供暖供热 |
1.2 太阳能-燃气壁挂炉供热系统简介 |
1.2.1 太阳能技术发展现状 |
1.2.2 燃气壁挂炉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论文架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架构 |
第2章 太阳能-燃气壁挂炉供热系统数学模型 |
2.1 太阳能-燃气壁挂炉供热系统工作原理 |
2.1.1 系统原理 |
2.1.2 系统运行方式 |
2.1.3 系统控制策略 |
2.1.4 系统选型 |
2.2 太阳能-燃气壁挂炉供热系统数学模型 |
2.2.1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数学模型 |
2.2.2 储热水箱的数学模型 |
2.2.3 燃气壁挂炉数学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太阳能-燃气壁挂炉系统的实验验证 |
3.1 实验系统 |
3.1.1 实验目的 |
3.1.2 实验装置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系统测试 |
3.2.1 实验测点布置 |
3.2.2 测试指标计算 |
3.3 实验测试结果 |
3.3.1 太阳能集热器效率测试结果 |
3.3.2 燃气壁挂炉效率测试及结果 |
3.3.3 数学模型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太阳能-燃气壁挂炉供热系统的优化设计 |
4.1 用户需求 |
4.2 目标函数 |
4.2.1 全年综合能效比 |
4.2.2 费用年值 |
4.3 正交优化实验 |
4.3.1 正交实验过程 |
4.3.2 正交实验结果 |
4.4 典型城市的太阳能-壁挂炉供热系统的优化 |
4.4.1 严寒地区 |
4.4.2 夏热冬冷地区 |
4.4.3 夏热冬暖地区 |
4.4.4 温和地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影响系统热性能和经济性的敏感因子 |
5.1 影响系统全年综合能效比的敏感因子 |
5.1.1 太阳能集热器的面积 |
5.1.2 储热水箱的容积 |
5.1.3 控制策略 |
5.2 影响系统全年综合能效比的敏感因子 |
5.2.1 太阳能集热器的面积 |
5.2.2 储热水箱的容积 |
5.2.3 控制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太阳能供暖在陕北地区住宅应用的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与世界能源现状及应对策略 |
1.1.2 太阳能资源的推广有利于克服未来的能源危机 |
1.1.3 节能住宅的发展为城镇标准住宅分户供暖创造了条件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及方法 |
第二章 太阳能供暖负荷分析 |
2.1 陕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太阳能资源 |
2.2 建筑设计供暖负荷 |
2.2.1 供暖设计参数 |
2.2.2 建筑设计供暖负荷计算 |
2.3 建筑整个供暖季逐时热负荷模拟 |
2.3.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选取 |
2.3.2 建筑采暖负荷模拟与分析 |
2.3.3 采暖负荷模拟结果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太阳能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设计 |
3.1 太阳能供暖方案的设计 |
3.1.1 太阳能作为唯一热源的供暖系统方案及原理 |
3.1.2 太阳能-天然气联合供暖系统方案及原理 |
3.2 太阳能供暖系统的设计 |
3.2.1 太阳能集热器的选型与安装 |
3.2.2 蓄热系统设计 |
3.2.3 常规能源辅助加热设备 |
3.2.4 集热系统管网设计及水泵选型 |
3.2.5 控制系统、管材、附件及系统保温设计 |
3.3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 |
3.3.1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设计 |
3.3.2 地面辐射供暖侧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四章 太阳能供暖系统运行模拟研究 |
4.1 太阳能作为唯一采暖热源的模拟研究 |
4.1.1 系统模型的搭建 |
4.1.2 太阳能作为唯一采暖热源的模拟结果分析 |
4.1.3 太阳能作为唯一采暖热源的可行性分析 |
4.2 方案一太阳能与燃气壁挂炉串联供暖系统的模拟研究 |
4.2.1 方案一能耗分析 |
4.2.2 方案一燃气壁挂炉的效率分析与系统节能分析 |
4.2.3 方案一系统模拟结果验证 |
4.3 方案二太阳能与燃气壁挂炉并联供暖的模拟研究 |
4.3.1 方案二太阳能与燃气壁挂炉并联供暖的能耗分析 |
4.3.2 方案二燃气壁挂炉的效率分析与系统节能分析 |
4.4 系统方案对比与选取 |
4.4.1 两种方案能耗对比分析 |
4.4.2 两种方案系统热损耗量的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优化研究 |
5.1 阳台式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倾角的优化研究 |
5.2 蓄热水箱容积分析 |
5.3 燃气壁挂炉选型的优化分析 |
5.4 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改造 |
5.4.1 墙体保温改造工程 |
5.4.2 保温层厚度的确定 |
5.5 系统控制策略的优化研究 |
5.6 优化后系统再模拟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专利及奖励 |
四、呼和浩特市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和浩特市供暖改造工程方案优化与综合评价[D]. 杨宇栗.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 [2]严寒C区综合教学类建筑不同特征空间热舒适研究[D]. 徐文文.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3]不同敷设位置的毛细管网席对蒙古包内热环境的影响[J]. 梁雨,王文新,秦超凡,杨大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36)
- [4]内蒙古严寒C区农村牧区低能耗居住建筑清洁供暖平衡方案研究[D]. 樊慧.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5]多孔强化对流型辐射竖板供暖特性研究[D]. 刘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6]地板双层盘管系统的数值模拟及优化分析[A]. 白杨,王智,许国强,王文新.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论坛论文集(三), 2019
- [7]空气源热泵在严寒低湿地区供暖实验研究[D]. 王瑾瑾.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
- [8]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综合运行策略研究[D]. 郭晓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9]太阳能-燃气壁挂炉供热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 张梦婷. 天津大学, 2018(04)
- [10]太阳能供暖在陕北地区住宅应用的适宜性研究[D]. 宋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标签:太阳能论文; 供暖系统论文; 太阳能供暖论文; 超低温空气源热泵论文; 燃气壁挂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