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羰基化论文_尹娇,张国强,阎立飞,贾东森,郑华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甲醇羰基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羰基,甲醇,催化剂,甲酯,微孔,甲酸,甲酰胺。

甲醇羰基化论文文献综述

尹娇,张国强,阎立飞,贾东森,郑华艳[1](2019)在《反应过程中Cu物种演变对其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H_4Y分子筛为载体、乙酰丙酮铜为铜源,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无氯Cu Y催化剂,并用于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DMC).结合不同反应时间催化剂的X射线衍射(XRD)、N_2吸附-脱附、热重(TG)、程序升温脱附/还原(NH_3-TPD/H_2-TP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结果,分析了反应过程中Cu物种演变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鲜催化剂中铜物种主要以Cu~+形式存在,占铜物种的48%;随着反应的进行,活性中心Cu~+逐渐被氧化为Cu~(2+),进而生成CuO物种,部分CuO逐渐迁移至催化剂外表面.在反应100 h内,Cu~+含量逐渐减小至36. 7%,CuO含量增加,导致DMC的时空收率及选择性不断下降,副产物二甲氧基甲烷(DMM)和甲酸甲酯(MF)的选择性逐渐提高.当反应时间延长至190 h时,Cu~+含量为33. 6%,略有下降,DMC的时空收率和选择性趋于平稳.继续延长反应时间至300 h,催化剂中铜物种状态基本不变,催化剂催化性能保持稳定.(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贾东森[2](2019)在《碳微球表面性质调控对其负载铜催化剂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碳材料负载Cu催化剂在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DMC反应中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其中Cu物种的分散度和价态是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关键因素。碳微球是一种新型碳材料,具有粒径均匀可调、比表面积高、结构丰富和表面性质易修饰等优点。将Cu物种限域到碳球介孔孔道或空腔中可有效提高活性Cu物种的分散度,抑制其在反应过程中发生团聚,但活性Cu物种在反应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程度的氧化,导致催化剂失活较快。同时,碳球壳层和介孔对反应物和产物分子的传质和扩散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会降低催化反应速率。若将Cu物种负载于碳球表面,可大大减小反应中分子扩散阻力,从而提高催化反应速率。同时,通过调控碳球的表面性质,可提高Cu物种的分散度,并抑制其在反应过程中发生氧化,进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本论文分别合成了表面缺陷密度不同的有序微孔碳球和原位N掺杂碳球,然后以其为载体制备出表面负载Cu催化剂,用于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DMC。通过多种表征和催化性能评价,研究了载体的表面性质对催化剂的结构、组成以及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苯酚(R)和甲醛(F)为碳源,叁嵌段聚合物F127为模板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在不同的原料浓度下合成的碳球(CS-1、2、3)具有类似的有序微孔结构,且比表面积和孔容等织构性质也较为相似。随着合成原料浓度提高,CS粒径逐渐增大,CS表面缺陷密度也随之提高。(2)Cu/CS催化剂中Cu物种均匀分散于CS载体的外表面,且主要落位于碳球微孔孔口处。随着CS载体表面缺陷密度的增加,Cu物种颗粒尺寸减小,分散度逐渐提高。同时,增加CS载体表面缺陷密度能够增强载体与Cu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力,促进CuO自还原为活性物种Cu_2O和Cu。其中,CS-1载体的表面缺陷密度最大,Cu物种分散度和活性Cu物种含量最高,催化性能最佳,STY_(DMC)和C_(CH3OH)分别达到276.6mg/(g_(cat)·h)和3.4%。(3)以盐酸多巴胺(DA)作为含氮碳源,采用低温水热法在不同碳化温度下合成的聚多巴胺碳球(PDA-T)均为平均直径500nm左右的微孔碳球。随着碳化温度的升高,PDA-T载体的石墨化程度越来越高,碳骨架中的Sp3 C逐渐转变为Sp2 C,当碳化温度达到700℃及以上时,Sp3 C全部逐渐转变为Sp2 C;同时,载体的总N含量逐渐减少,含N基团由吡咯N逐渐转变为吡啶N,再转变为石墨N。(4)Cu/PDA-T催化剂中Cu物种均匀分散于PDA-T的外表面。载体中的吡啶N和石墨N是影响催化剂中Cu物种分散度的主要原因,且两种含N基团总含量越大,Cu物种分散度越高。PDA-T载体中的含N基团能够增强载体与Cu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稳定Cu物种的价态,抑制Cu物种被还原或者氧化,且载体的N含量越高,抑制作用越强。PDA-500载体由于其碳骨架中含有部分Sp3 C,使得其电子阻抗较高,导电性较差,不利于反应中的电子传递,催化剂的STY_(DMC)、C_(CH3OH)和TOF_(DMC)仅为20.6mg/(g_(cat)·h)、0.6%和0.2h~(-1)。Cu/PDA-700中Cu物种粒径最小,分散度最高,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其STY_(DMC)、C_(CH3OH)和TOF_(DMC)分别达到278.1mg/(g_(cat)·h)、3.6%和3.3h~(-1)。(5)活性Cu物种的团聚和氧化是造成催化剂失活的两个原因,且团聚是最主要的原因。载体的表面缺陷或含氮基团能够抑制反应过程中活性Cu物种的氧化,但表面缺陷密度大或N含量高的催化剂中Cu物种颗粒尺寸较小,表面能较高,容易发生团聚,导致催化剂失活较快。(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艾沙·努拉洪,赵艳慧,毕坤豪,马亚亚,莫文龙[3](2019)在《Au、Pt改性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上的甲醇羰基化反应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定床-微反装置,在临氢和非临氢状态下,评价了金、铂改性的纳米HZSM-5催化剂上甲醇的反应活性和羰基化选择性.结果表明:在300℃时,载体HZSM-5、0.3%Pt/HZSM-5、2.0%Pt/HZSM-5、3.0%Pt/HZSM-5催化剂甲醇临氢转化率分别为43.89%、95.05%、87.24%、62.49%;甲酸甲酯选择性分别为39.29%、80.07%、84.49%、64.37%;乙酸甲酯选择性分别为32.35%、22.79%、13.46%、11.29%.相比之下,在纳米HZSM-5载体上负载0.3%Au、2.0%Au和3.0%Au时,甲醇的临氢转化率分别为71.72%、82.90%和55.13%.甲酸甲酯选择性分别为60.97、81.85%和42.19%.乙酸甲酯选择性分别为20.48%、20.70%和19.16%.不难看出,随着金负载量的增加,甲醇转化率、乙酸甲酯选择性和甲酸甲酯选择性均有所增加.另外,在临氢和不临氢情况下,催化剂的性能有明显的区别.不临氢时,随着Au和Pt负载量的增加,甲醇转化率降低明显,产物甲酸甲酯选择性也是降低的,而乙酸甲酯的选择性有所增加.当引入氢时,甲酸甲酯的选择性随氢增加,并且乙酸甲酯的选择性显着降低.以上结果可能与催化剂的表面酸性、结构特征、晶体尺寸等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贾东森,张国强,尹娇,张亮亮,赵丹[4](2019)在《碳球表面缺陷密度对其负载铜催化剂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表面缺陷密度不同的有序微孔碳球(CS),并以其为载体制备了表面负载铜催化剂(Cu/CS),用于催化气相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结合表征结果,研究了载体表面缺陷密度对Cu/CS催化剂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S的表面缺陷密度随其粒径增大而增大,且其缺陷密度越大,催化剂中Cu物种分散度越高;同时,较大的表面缺陷密度有利于增强载体与Cu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力,促进CuO自还原为活性物种Cu2O和Cu,从而提高催化活性。长期评价结果表明,Cu物种的氧化和团聚是造成Cu/CS催化剂失活的原因。CS的表面缺陷抑制了反应过程中活性Cu物种的氧化,且缺陷密度越大,Cu物种抗氧化能力越强;但表面缺陷密度大的催化剂中Cu物种颗粒尺寸小,表面能高,因而更容易发生团聚。(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5](2019)在《一种甲醇氧化羰基化制备碳酸二甲酯的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4892423A(45)申请公布日20150909(21)申请号CN201510254626.X(22)申请日20150518(71)申请人太原理工大学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迎泽西大街79号(72)发明人李忠,王霞,郑华艳,付廷俊(74)专利代理机构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代理人刘宝贤(本文来源于《乙醛醋酸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成莉燕,张建辉,燕鹏华,慕红梅[6](2019)在《钴络合物催化甲醇羰基化制甲酸甲酯反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对C、O、H采用6-311+G(2d,p)基组,计算研究了钴络合物催化甲醇羰基化制甲酸甲酯反应的微观机理,优化了各反应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构型特征,用频率分析方法和内禀反应坐标方法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同时对各中间体进行电荷分析.对比了催化过程与非催化过程的能垒.结果表明,有催化剂参与后反应活化能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方浩[7](2018)在《浅析甲醇羰基化胺化法合成甲酰胺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传统的甲酰胺工艺生产不稳定、技术工艺落后、消耗高、产品分解、变色等因素,介绍了一种甲酰胺生产新工艺,并简述了甲酰胺在国内外的生产现状和价格水平,指出了甲酰胺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8年22期)

陈英赞,刘殿华[8](2018)在《较温和条件下甲醇还原羰基化制乙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六种过渡金属(Mn、Fe、Co、Ru、Rh、Ir)卤素盐为催化剂前体,1,3-双二苯基膦丙烷为配体,碘甲烷为促进剂,分别研究了单金属催化剂、配体修饰的单金属催化剂、以及配体修饰的Ru基双金属催化剂在较温和条件下催化甲醇还原羰基化制乙醇的催化活性,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催化活性物种进行了表征。在反应温度为120℃、反应压力为6.0MPa、合成气中V(CO)∶V(H_2)=1∶2、反应时间为12h的条件下,单金属催化剂中仅Ru和Ir作为催化剂前体时可以将甲醇直接还原羰基化生成乙醇,配体可以提升Mn、Fe、Co、Rh四种催化剂的活性,配体修饰的Ru-Rh双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明显优于其他催化剂。当采用乙酰丙酮二羰基铑作为Rh源时,配体修饰的Ru-Rh双金属催化剂的TOF为86.57h~(-1),总乙醇选择性为56.3%。(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期刊2018年03期)

闫俊芬[9](2018)在《炭材料负载铜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炭(AC)负载的Cu及其氧化物催化剂在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初始活性,然而AC的孔道主要是微孔,Cu物种很难进入其微孔,主要落位于AC载体的外表面,在催化剂前驱体焙烧和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过程中易发生烧结团聚,导致催化剂中Cu物种分散度较低,且催化剂容易发生失活。有序介孔炭(OMC)和碳纳米管(CNT)含有丰富的介孔结构,被广泛的应用于催化剂的载体,其均匀的介孔结构有利于将活性物种分散于其介孔孔道内,通过孔道限域效应抑制活性物种颗粒的团聚长大,提高并保持活性物种高度分散,进而提高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此外,炭材料表面化学性质易修饰,通过氧化或氮掺杂能够增加其表面含氧或含氮基团数量,为活性物种提供更多的锚定位点,同时增强活性物种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提高活性物种的分散度,并保持活性物种颗粒尺寸和价态的稳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催化剂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本论文首先以HNO_3氧化处理的叁种不同孔道结构(AC、OMC和CNT)的炭材料为载体制备了一系列负载型铜基催化剂,考察了炭材料孔道结构和表面含氧基团对Cu物种落位、分散、组成和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其次以CNT为载体,通过先用0.5M HNO_3溶液水热氧化后高温氮掺杂的方法对其表面进行了高效掺氮,制备了氮掺杂碳纳米管负载的铜基催化剂,研究了氮掺杂对铜基催化剂活性物种分散、组成以及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催化活性、选择性、稳定性的影响。结合BET、TPR、FTIR、TEM、XPS、ICP等表征分析手段,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由于AC的微孔结构,Cu/AC催化剂中的Cu物种分散于AC外表面上。对于Cu/OMC催化剂来说,一部分Cu物种高度分散于OMC相互连通的介孔中,而另一部分落位于介孔外。对于Cu/CNT催化剂,大多数的Cu物种都落位于CNT的介孔空腔内。(2)所负载Cu物种的平均晶粒尺寸取决于载体的结构特征。Cu物种平均粒径按照以下顺序增大:Cu/OMC<Cu/CNT<Cu/AC。(3)活性Cu物种(Cu_2O+Cu)的百分含量按照以下顺序增大:Cu/CNT<Cu/OMC<Cu/AC,这主要是由于增加的表面含氧基团增强了Cu物种与炭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促进了CuO自还原为活性中心Cu_2O和Cu。(4)Cu/OMC表现出了比Cu/AC和Cu/CNT更好的初始活性,这是由于其较小的Cu颗粒尺寸和适量的活性Cu物种含量。由于CNT空腔充足的限域效应,Cu/CNT催化剂比Cu/AC和Cu/OMC具有更好的稳定性。造成Cu/CNT催化剂失活的原因主要是活性Cu物种的氧化。而催化剂Cu/AC和Cu/OMC的失活是由活性Cu物种的团聚和氧化这两个因素共同导致的。(5)直接进行氮掺杂后的NCNT表面被引入了吡啶氮和吡咯氮,而先经过氧化后氮掺杂的NCNTx表面引入了吡啶氮、吡咯氮和氧化吡啶氮。此外,先经过水热氧化后经高温氮掺杂的NCNTx的氮掺杂量要远高于未经氧化而直接进行氮掺杂的NCNT,且水热氧化温度越高,氮掺杂后的NCNTx载体表面氮含量越高。这表明CNT的水热氧化处理有利于氮原子的掺杂。(6)NCNTx载体表面增加的含氮基团为Cu物种提供了锚定位点,其中吡啶型氮是Cu物种的主要锚定位点,有利于促进Cu物种高度分散,从而能提供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提高催化剂活性。此外,NCNTx载体表面增加的含氮基团增强了Cu物种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保持反应过程中Cu物种颗粒尺寸、价态的稳定,抑制了Cu物种的氧化和团聚,同时减缓了反应过程中Cu物种的流失,催化剂稳定性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任周,吕元,冯四全,宋宪根,丁云杰[10](2018)在《基于酸促进的单原子活性位点Ir-La-S/AC催化剂在甲醇羰基化中的应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甲醇羰基化是世界上重要的均相催化反应之一.无论是Rh或者Ir体系,虽然碘甲烷的引入会带来腐蚀问题,但是绝大多数的甲醇羰基化反应过程都需要碘甲烷作为助催化剂才能有较好的活性.多年来人们在不断研究非均相羰基化过程(即均相多相化),以避免均相中间歇生产和产物分离的缺点.其中Ir体系的非均相羰基化报道很少,值得关注的是Eastman公司将Ir-La/AC体系成功地应用于非均相的甲醇羰基化过程.基于此,本文试图引入硫元素以提高Ir-La/AC催化剂的羰基化活性,即将含有La和Ir前驱体的硫酸溶液通过共浸渍法制备了高活性的Ir-La-S/AC催化剂,评价了该系列催化剂的性能,并进行了深入的表征.Ir-La-S/AC催化剂的TOF最高可达2760 h~(-1),远远高于Ir-La/AC催化剂1000 h~(-1).HAADF-STEM的结果表明,Ir-La-S/AC催化剂中Ir物种绝大多数处于单分散状态,而Ir-La/AC催化剂中的Ir物种为平均粒径为1.5 nm的纳米颗粒状态,说明Ir-La-S/AC催化剂中Ir的使用效率要远远高于Ir-La/AC.其次,NH3-TPD的结果显示在制备过程中硫酸的加入使催化剂的酸性位点大幅度增多,而酸性位可以加速Ir体系机理中CO插入这一决速步骤.目前普遍认为,Ir~+物种为甲醇羰基化的活性中心,故通过TPR和原位XPS测试证实了Ir-La-S/AC催化剂比Ir-La/AC中的Ir物种在通过CO/H_2=10:1混合气活化后更容易还原到Ir~+,而且这又说明在Ir-La-S/AC催化剂中更易发生Ir~(3+)物种还原消除为Ir~+物种且同时产生酰基碘(AcI)这一重要循环步骤.所以Ir-La-S/AC催化剂具有更多的酸促进位点,更高的Ir分散度和更多的Ir~+活性物种.此外,Ir-La-S/AC催化剂的羰基化活性在66 h之后才趋于稳定(1660 h~(–1)),通过XRF测试发现该过程中有少量的硫流失,而大部分剩余的硫比较稳定的存在于催化剂表面,且通过ICP-MS结果显示Ir和La没有明显的流失,因此66 h之前活性下降主要是由于部分S的流失,而不是金属物种Ir和La流失造成的.总之,我们成功地制备了一种硫促进的双功能Ir-La-S/AC催化剂,这种方法不仅减轻了由液体酸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设备腐蚀,同时避免了液相铱体系催化剂的循环使用问题.(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甲醇羰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碳材料负载Cu催化剂在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DMC反应中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其中Cu物种的分散度和价态是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关键因素。碳微球是一种新型碳材料,具有粒径均匀可调、比表面积高、结构丰富和表面性质易修饰等优点。将Cu物种限域到碳球介孔孔道或空腔中可有效提高活性Cu物种的分散度,抑制其在反应过程中发生团聚,但活性Cu物种在反应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程度的氧化,导致催化剂失活较快。同时,碳球壳层和介孔对反应物和产物分子的传质和扩散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会降低催化反应速率。若将Cu物种负载于碳球表面,可大大减小反应中分子扩散阻力,从而提高催化反应速率。同时,通过调控碳球的表面性质,可提高Cu物种的分散度,并抑制其在反应过程中发生氧化,进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本论文分别合成了表面缺陷密度不同的有序微孔碳球和原位N掺杂碳球,然后以其为载体制备出表面负载Cu催化剂,用于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DMC。通过多种表征和催化性能评价,研究了载体的表面性质对催化剂的结构、组成以及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苯酚(R)和甲醛(F)为碳源,叁嵌段聚合物F127为模板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在不同的原料浓度下合成的碳球(CS-1、2、3)具有类似的有序微孔结构,且比表面积和孔容等织构性质也较为相似。随着合成原料浓度提高,CS粒径逐渐增大,CS表面缺陷密度也随之提高。(2)Cu/CS催化剂中Cu物种均匀分散于CS载体的外表面,且主要落位于碳球微孔孔口处。随着CS载体表面缺陷密度的增加,Cu物种颗粒尺寸减小,分散度逐渐提高。同时,增加CS载体表面缺陷密度能够增强载体与Cu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力,促进CuO自还原为活性物种Cu_2O和Cu。其中,CS-1载体的表面缺陷密度最大,Cu物种分散度和活性Cu物种含量最高,催化性能最佳,STY_(DMC)和C_(CH3OH)分别达到276.6mg/(g_(cat)·h)和3.4%。(3)以盐酸多巴胺(DA)作为含氮碳源,采用低温水热法在不同碳化温度下合成的聚多巴胺碳球(PDA-T)均为平均直径500nm左右的微孔碳球。随着碳化温度的升高,PDA-T载体的石墨化程度越来越高,碳骨架中的Sp3 C逐渐转变为Sp2 C,当碳化温度达到700℃及以上时,Sp3 C全部逐渐转变为Sp2 C;同时,载体的总N含量逐渐减少,含N基团由吡咯N逐渐转变为吡啶N,再转变为石墨N。(4)Cu/PDA-T催化剂中Cu物种均匀分散于PDA-T的外表面。载体中的吡啶N和石墨N是影响催化剂中Cu物种分散度的主要原因,且两种含N基团总含量越大,Cu物种分散度越高。PDA-T载体中的含N基团能够增强载体与Cu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稳定Cu物种的价态,抑制Cu物种被还原或者氧化,且载体的N含量越高,抑制作用越强。PDA-500载体由于其碳骨架中含有部分Sp3 C,使得其电子阻抗较高,导电性较差,不利于反应中的电子传递,催化剂的STY_(DMC)、C_(CH3OH)和TOF_(DMC)仅为20.6mg/(g_(cat)·h)、0.6%和0.2h~(-1)。Cu/PDA-700中Cu物种粒径最小,分散度最高,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其STY_(DMC)、C_(CH3OH)和TOF_(DMC)分别达到278.1mg/(g_(cat)·h)、3.6%和3.3h~(-1)。(5)活性Cu物种的团聚和氧化是造成催化剂失活的两个原因,且团聚是最主要的原因。载体的表面缺陷或含氮基团能够抑制反应过程中活性Cu物种的氧化,但表面缺陷密度大或N含量高的催化剂中Cu物种颗粒尺寸较小,表面能较高,容易发生团聚,导致催化剂失活较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甲醇羰基化论文参考文献

[1].尹娇,张国强,阎立飞,贾东森,郑华艳.反应过程中Cu物种演变对其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活性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2].贾东森.碳微球表面性质调控对其负载铜催化剂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9

[3].艾沙·努拉洪,赵艳慧,毕坤豪,马亚亚,莫文龙.Au、Pt改性HZSM-5纳米沸石催化剂上的甲醇羰基化反应性能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贾东森,张国强,尹娇,张亮亮,赵丹.碳球表面缺陷密度对其负载铜催化剂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J].化工进展.2019

[5]..一种甲醇氧化羰基化制备碳酸二甲酯的工艺[J].乙醛醋酸化工.2019

[6].成莉燕,张建辉,燕鹏华,慕红梅.钴络合物催化甲醇羰基化制甲酸甲酯反应的理论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9

[7].方浩.浅析甲醇羰基化胺化法合成甲酰胺工艺[J].山东化工.2018

[8].陈英赞,刘殿华.较温和条件下甲醇还原羰基化制乙醇研究[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8

[9].闫俊芬.炭材料负载铜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10].任周,吕元,冯四全,宋宪根,丁云杰.基于酸促进的单原子活性位点Ir-La-S/AC催化剂在甲醇羰基化中的应用(英文)[J].催化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1 2-丁酸甲酯吡啶铑配合物催化甲醇羰PVMNi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组分变...反应温度对气相甲醇羰基化反应...甲醇羰基化与反应温度的关系甲醇羰基化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杂质离子对甲醇羰基化制醋酸铱基...

标签:;  ;  ;  ;  ;  ;  ;  

甲醇羰基化论文_尹娇,张国强,阎立飞,贾东森,郑华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