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白垩系地下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白垩,鄂尔多斯,地下水,盆地,水化,砂岩,水流。
白垩系地下水论文文献综述
张蕊蕊[1](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1~2017年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施工的8个水文地质补充勘探项目(4个地区)为依托,对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成果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总结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气候条件自东南向西北具有明显的分带规律;保安群西侧(阻水边界)和北侧(隔水岩组)的断裂构造形成的阻水边界;白垩系含(隔)水层间地层在垂直与水平方向没有统一完整的隔水顶、底板;大致以安边—四十里梁—东胜梁地表分水岭为界,东侧地下水与上部以垂向积极交替循环为主;西侧地下水垂向水力联系减弱;白垩系砂岩孔隙—裂隙水地下水流由中部(地表分水岭)向东、北、西叁个方向"背离式"径流;地表分水岭附近,受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影响;地表分水岭东侧,受溶滤作用、混合作用影响;西北部地区,因气候因素受蒸发—浓缩作用明显。(本文来源于《煤炭与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汪欢[2](2017)在《湖南白垩系红层砂岩对地下水五价砷的吸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选用湖南地区常见的白垩系红层砂岩作为吸附材料,对五价砷离子进行吸附实验研究。通过研究红层砂岩样品的理化性质,结合砷在红层砂岩中的存在形态,发现天然红层砂岩对砷有一定的吸附潜力,用吸附实验系统的分析了红层砂岩样品对五价砷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将促进处理地下水砷污染的天然材料开发工作,丰富水体砷污染处理的理论和技术。为地下水砷污染的处理工作提供参考,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研究了红层砂岩样品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比表面积、零点电荷、有机质等理化性质,红层砂岩样品对五价砷的吸附解吸特征;砂岩粒径、溶液五价砷初始浓度、pH值、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吸附反应的影响;砷在红层样品中的赋存形态;砂岩吸附砷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吸附热力学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层砂岩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红层砂岩主要矿物有石英、方解石、云母、绿泥石、长石、赤铁矿、蒙脱石等。砂岩样品中的铝氧化物、铁氧化物、锰氧化物等金属氧化物含量达到25.3%。砂岩样品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为2.4 g/kg。岩石零点电荷值为 7.6。(2)影响吸附反应的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岩石对砷的吸附率逐渐变小;吸附率随着粒径的变小而增大;在本次实验设置的温度区间内温度升高会促进砂岩的砷吸附率;溶液环境pH低于岩石pHPZC时的砷吸附效果更好,pH增高后吸附效果变差;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岩石对砷的吸附速率不断下降,且下降速度越来越慢。(3)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模拟结果表明:二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好,二级动力学方程所体现出来的吸附速率变化规律与实验过程相似度较高。这说明红层砂岩对砷的吸附反应以化学吸附为主,根据吸附速率的变化可将吸附过程分为叁个阶段,吸附过程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速率影响因素。(4)恒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岩石对砷的吸附反应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吸收。经比较,Langmuir模型对等温吸附过程拟合效果较好,吸附反应为化学吸附为主的物理化学混合吸附过程。经热力学分析计算,该吸附反应在实验设置温度下能自发进行且为吸热反应,本次吸附反应中存在物理吸附反应。说明岩石吸附砷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砷的解吸,或是砷酸根进入吸附点位时替换出之前吸附在岩石中的离子,再或者是由于吸附水分子的置换所引起的熵的增大,从而使本次吸附反应中的熵变存在正负相抵的结果。(5)通过五步提取法得出砷被红层砂岩吸附后各种存在形态的量的大小顺序为:残渣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其中残渣态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共占总量的63.5%,由此可见红层砂岩中的矿物质与铁锰氧化物在吸附砷离子时起着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7-10-01)
仇安妮[3](2017)在《湖南白垩系砂岩风化土壤淀积层的地下水As(Ⅴ)吸附解吸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省是我国地下水富砷的主要区域之一,地下水砷污染处理成为我省地下水环境修复的重要任务。红壤由于含较丰富的铁、锰以及粘土矿物,是去除水体砷的重要材料。铁锰含量较高的白垩系砂岩在湖南分布广泛,其风化土壤剖面中,淀积层倾向于具有更高的铁锰成分。因此,选择其作为地下水的除砷材料,探讨其对地下水砷的吸附解吸机理,对于我省地下水砷污染的处理以及丰富红壤除砷的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开展白垩系砂岩风化红壤淀积层的矿物类型、含量、化学成分和基本理化性质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红壤粒径、溶液砷初始浓度、pH、温度、反应时间等单因素实验以及砷的解吸实验,探讨淀积层对地下水五价砷的吸附解吸机理,取得主要成果为:(1)随着红壤样品粒径由200目增大到80目,溶液五价砷的吸附率由58.70%降至42.33%。溶液砷初始浓度由0.04mg/L增大至20mg/L,吸附率由82.7%降低至24.0%。从初始浓度为1.5mg/L开始,吸附效率下降幅度减少并趋向于平缓。改变体系pH,吸附率随pH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从85.0%下降至48.0%。(2)吸附试验的前60min内,吸附极快,属快速反应,之后反应逐渐趋于平缓,20h后到达吸附平衡。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二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动力学方程对试验数据拟合较好。说明反应中除了颗粒间的扩散外,还存在其它反应机制。(3)体系温度由5℃升高至35℃,吸附率由62.20%升高至85.0%,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热力学分析表明,Langmuir、Freundlich以及线性等温吸附模型均可以较好地拟合试验数据,R2均达到0.90以上。(4)五步提取法解吸实验结果显示淀积层土壤中砷的五种赋存形态为:残渣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离子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7-10-01)
张俊[4](2015)在《盆地地下水流系统形成与影响因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白垩系水流系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地形(上边界条件)与地层岩性(含水系统结构)对地下水流系统的控制影响是区域(盆地)地下水流系统理论研究的基础内容。目前,区域(盆地)地下水流系统模拟研究中,对上边界条件的处理主要有定水头边界和通量边界两种。Tóth基于理想的剖面二维均质各向同性小型泄水盆地模型,采用定水头边(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下册)》期刊2015-10-09)
李彬[5](2015)在《陇东盆地白垩系地下水赋存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陇东盆地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构造简单,地形切割强烈。盆地内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然赋存规律不尽相同。本文对陇东盆地白垩系保安群地下水的赋存特征进行了分析,为解决该地区人民生活及工农业用水提供参考,为盆地内地下水的进一步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期刊2015年05期)
尚海敏[6](2014)在《陇东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循环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陇东盆地是国家能源基地—陕甘宁―金叁角‖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急速扩大的能源开发强度与不合理的地下水资源开采导致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如水土污染、含水介质结构破坏、塬区地下水资源枯竭等,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陇东盆地浅层地下资源并不丰富,浅层含水系统除在庆城县以南黄土塬区富水性较好外,在其它黄土梁、峁区富水性均较差。因此,开展深层白垩系地下水循环机理研究,采用面向生态的地下水资源开发模式对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全文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区域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应用区域地下水循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地下水循环为主线,从地下水形成演化的含水介质、水动力场、水化学场及同位素场角度,对陇东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循环机理及合理开发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陇东盆地在早白垩世经历了两次由相对干旱一相对湿润的古气候变化过程,形成了垂向上旋回性变化显着的沉积结构。其中,洛河组和罗汉洞组地层主要是以红色粗碎屑岩为主的沙漠相沉积岩,泥质含量低,孔隙连通性好,孔隙度在20%~30%之间,富水性大于500m3/d;中间的环河组地层主要是以灰色细碎屑岩为主的湖泊相沉积岩,泥质含量高,孔隙连通性差,孔隙度在10%~15%之间,富水性小于500m3/d。因此,基于含水层的岩性、岩相古地理、孔隙度、富水性等特征,将陇东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含水系统从上自下依次划分为罗汉洞组、环河组和洛河组等叁个地下水含水亚系统。(2)通过实测数据和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对陇东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动力学过程进行分析,陇东白垩系盆地的结构形态及岩相变化控制了地下水总的径流特征。地下水以顺层水平径流为主,径流方向总体上是由西、北、东叁面向盆地中部的马莲河谷中下游一带汇集,最后顶托排泄于马莲河或流出盆地。地下水径流速度在沙漠相为主的罗汉洞和洛河含水岩组中较强(0.01~0.035m/d),而在湖泊相为主的环河组含水岩组中较弱(<0.01m/d)。相比于罗汉洞组和环河组,洛河组中地下水位变化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表现最为敏感。(3)罗汉洞组地下水从西侧向东南部泾河表现为反向的水文地球化学分带现象,说明地下水除了接受西侧六盘山岩溶水的补给外,沿程还接受了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从补给区到排泄区溶滤作用总体不强,反映罗汉洞组水动力条件较好,地下水循环较积极。环河组和洛河组地下水从东西两侧向中部马莲河的正向水文地球化学现象指示西侧六盘山区和东侧子午岭附近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马莲河谷是地下水流汇集排泄区;环河组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溶滤作用由弱变强,而溶滤作用在洛河组由强变弱,反映环河组水动力条件由好变差,洛河组由差变好。(4)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系地下水主要来自西侧六盘山海拔2450m以上或东侧远距离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大气降水的补给,其中罗汉洞组地下水还接受了现代大气降水的补给。总体来讲,白垩系地下水径流缓慢,年径流速度小于10m/a,地下水可更新能力小。在白垩系补给河水的基流量中,罗汉洞组、环河组和洛河组中地下水所占补给量的比例分别约为34%、52%和14%。(5)从地下含水介质、水动力场、水化学场和同位素场的角度,构建了陇东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循环模式划分的指标体系,共划分了罗汉洞组、环河组和洛河组叁种地下水循环模式。其中,罗汉洞组地下水循环模式:地下水从补给区至排泄区径流速度逐渐增大,循环深度<440m,地下水占白垩系总循环量的23%左右。环河组地下水循环模式:地下水从补给区至排泄区径流速度逐渐减小,循环深度<820m,地下水占白垩系总循环量的41%左右。洛河组地下水循环模式:地下水从补给区至排泄区径流速度逐渐增大,循环深度达到1230m,地下水占白垩系总循环量的36%左右。(6)为了维持河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定量提出了面向生态的地下水资源开发模式:积极循环带管井集中开采模式,中等循环带管井分散开采模式和弱循环带管井零星开采模式。其中,积极循环带地下水的开采模数为0.0043~0.0083m3/(m2a),中等循环带地下水的开采模数为0.0024~0.0040m3/(m2a),而弱循环带地下水的开采模数小于0.0019m3/(m2a)。(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4-10-28)
万伟锋,李清波,刘永峰,曾峰[7](2014)在《鄂尔多斯白垩系深层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鄂尔多斯市白垩系深层地下水的总储量和可更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利用同位素技术和地球化学方法确定了地下水的更新速率,计算出最大允许开采量为3.24亿m3/a。根据对已有供水水源地的统计分析,确定深层水的持续开采量为1.78亿m3/a。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利用同位素技术和地球化学方法确定地下水的更新速率,是评价深层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持续开采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可持续开采量评价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4年09期)
李贵娟,苏方绒,杨磊,吕光罗[8](2013)在《彬长矿区白垩系地下水对煤矿开采的影响及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彬长矿区白垩系地下水对煤矿开采影响的分析,结合开采实际,提出了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以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本文来源于《陕西煤炭》期刊2013年03期)
谢从瑞,杨忠智,王永和,谢渊[9](2013)在《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沉积建造对地下水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系统,前人已做过大量的研究,总结出不少的成果和规律。但从沉积建造方面研究地下水系统的不多。本文详细研究了白垩系沉积建造的特征和规律,探讨其对于研究区白垩系地下水系统的形成、富集和赋存的影响和控制,对于研究区白垩系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3年02期)
赵振宏,张俊[10](2013)在《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系统多层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深井钻探、PACKER试井、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水流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和手段,以主干水文地质剖面为研究对象,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巨厚的白垩系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流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部白垩系各含水岩组构成统一含水体,含水层中地下水流连续,在地形控制下形成了多个规模不等、循环深度不一的多层结构地下水流系统,具有穿层型多层结构水流模式;南部白垩系各含水岩组相互独立,各含水岩组之间地下水流不连续,地下水顺层运动,具有顺层型多层结构水流模式。(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3年02期)
白垩系地下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文选用湖南地区常见的白垩系红层砂岩作为吸附材料,对五价砷离子进行吸附实验研究。通过研究红层砂岩样品的理化性质,结合砷在红层砂岩中的存在形态,发现天然红层砂岩对砷有一定的吸附潜力,用吸附实验系统的分析了红层砂岩样品对五价砷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将促进处理地下水砷污染的天然材料开发工作,丰富水体砷污染处理的理论和技术。为地下水砷污染的处理工作提供参考,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研究了红层砂岩样品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比表面积、零点电荷、有机质等理化性质,红层砂岩样品对五价砷的吸附解吸特征;砂岩粒径、溶液五价砷初始浓度、pH值、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吸附反应的影响;砷在红层样品中的赋存形态;砂岩吸附砷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吸附热力学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层砂岩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红层砂岩主要矿物有石英、方解石、云母、绿泥石、长石、赤铁矿、蒙脱石等。砂岩样品中的铝氧化物、铁氧化物、锰氧化物等金属氧化物含量达到25.3%。砂岩样品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为2.4 g/kg。岩石零点电荷值为 7.6。(2)影响吸附反应的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岩石对砷的吸附率逐渐变小;吸附率随着粒径的变小而增大;在本次实验设置的温度区间内温度升高会促进砂岩的砷吸附率;溶液环境pH低于岩石pHPZC时的砷吸附效果更好,pH增高后吸附效果变差;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岩石对砷的吸附速率不断下降,且下降速度越来越慢。(3)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模拟结果表明:二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好,二级动力学方程所体现出来的吸附速率变化规律与实验过程相似度较高。这说明红层砂岩对砷的吸附反应以化学吸附为主,根据吸附速率的变化可将吸附过程分为叁个阶段,吸附过程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速率影响因素。(4)恒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岩石对砷的吸附反应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吸收。经比较,Langmuir模型对等温吸附过程拟合效果较好,吸附反应为化学吸附为主的物理化学混合吸附过程。经热力学分析计算,该吸附反应在实验设置温度下能自发进行且为吸热反应,本次吸附反应中存在物理吸附反应。说明岩石吸附砷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砷的解吸,或是砷酸根进入吸附点位时替换出之前吸附在岩石中的离子,再或者是由于吸附水分子的置换所引起的熵的增大,从而使本次吸附反应中的熵变存在正负相抵的结果。(5)通过五步提取法得出砷被红层砂岩吸附后各种存在形态的量的大小顺序为:残渣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其中残渣态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共占总量的63.5%,由此可见红层砂岩中的矿物质与铁锰氧化物在吸附砷离子时起着主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垩系地下水论文参考文献
[1].张蕊蕊.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煤炭与化工.2019
[2].汪欢.湖南白垩系红层砂岩对地下水五价砷的吸附机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7
[3].仇安妮.湖南白垩系砂岩风化土壤淀积层的地下水As(Ⅴ)吸附解吸特征[D].长沙理工大学.2017
[4].张俊.盆地地下水流系统形成与影响因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白垩系水流系统为例[C].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下册).2015
[5].李彬.陇东盆地白垩系地下水赋存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
[6].尚海敏.陇东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循环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
[7].万伟锋,李清波,刘永峰,曾峰.鄂尔多斯白垩系深层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评价[J].人民黄河.2014
[8].李贵娟,苏方绒,杨磊,吕光罗.彬长矿区白垩系地下水对煤矿开采的影响及防治[J].陕西煤炭.2013
[9].谢从瑞,杨忠智,王永和,谢渊.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沉积建造对地下水的控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3
[10].赵振宏,张俊.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系统多层结构研究[J].人民黄河.2013